Ⅰ 小学英语课教学反思
不想跑课就在网上找个口语学习也不错啊,下班晚上上课撒,周末照旧可以玩什么的,也不影响生活..之前学习的ABC天丅英语中心就不错.好. 教学质量不错,介格也不算太高,他们采用在线教学,采取一对一的上课模式。学英语教学反思: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尝试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与学的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介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理念。为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⑴、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于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如:《荷叶圆圆》一课,课的开始,媒体呈现“碧绿的荷塘”的背景图,同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中,不一会儿荷塘里跑来一群小伙伴,伴随着青蛙的呱呱叫声,学生的情趣更被这生动活泼的画面所吸引。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把自己的感想告诉大家。有的说,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美啊;有的说,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多可爱啊;有的说,小蜻蜓展开翅膀的样子多像一架小飞机。学生情绪十分高涨,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⑵、巧设疑问,激发求知。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花点心思。如讲《称象》一课,我这样设疑:大象又高又大,能称吗?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迫切地寻找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要求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诉别人。学生们很认真地研读课文后,答案也就随着诞生了:课文里介绍了三种称象的办法,只有曹冲称象的办法行得通,而且很有创造性。学生在把答案告诉别人的同时,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兴趣浓 ⑶体现民主,语言激励。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产、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重视语言激励,给每一个学生朝代到台上来“试一试”“做做小老师”的机会,采取只要“试一试”就会得到一颗智慧星的激励手段。如:“语文园地大”里的“我会读”这一栏目,要求学生认读“团结、街道、勇敢、尊重”等1个词语,目的是积累词语、巩固生字。教学一开始,教师用充满神秘感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也来当当小老师,到台上来把你认识的词语带着大家读一读;同时,我们还要比一比,看看哪个小老师当得最好、认识的词语最多,就给他一颗智慧星。”教师的话刚说完,同学们个个像战士一样,进入备战状态。有的借助课后生字表,学习不懂的字;有的悄悄地问老师;有的同桌互相帮忙,目的都是想当一名最出色的小老师。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益大大提高。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探讨、研究的空间。根据一年级的年段学习目标特点:重点是识字、写字。而大修订后的一年级语言教材,全册要求认识0个常用字,识字量大大增加。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识字效果,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两只小狮子》一课,要求认识的字有咬、洋、呑、狮、苦、靠、扑等。学生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识记生字的方法,有的人换偏旁认记“咬、洋”;有的从编儿歌法认记“呑”(“一口呑下天”或“口上有个天”)有的用组合法认记“狮、苦、靠、扑”等等。同学之间通过互助互补,既发挥了个人潜能,又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而且在合作实践中,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民主、愉悦。可见,合理地、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更能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探究、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三、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旧模式教学中,学生自身存在的种种消极心理,如胆怯、从众、自卑等,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探索精神,首先,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让标新求异的作法取代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另外,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实践表明,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语文教学实践性很强,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感受,因而,要努力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为此,我经常让学生就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标新求异,克服从众。在课本面口语交际——“续讲故事”教学中,教师事先将课本插图制成动画课件,并将之呈现在学生眼前,并配乐解说:哇!今天天气真好。小兔高高兴兴去散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小松鼠急急忙忙向他走来……为学生营造了积极思维的空间。教师不失时机启发,假如你是小兔和小松鼠,接下来你会干些什么呢?聪明的A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我是一只小松鼠,我急急忙忙地向它跑去,是要告诉它一个好消息……A学生刚把故事编完,B学生说:我是一只小松鼠,我急急忙忙跑去找白兔要告诉他一个坏消息……C学生说:小松鼠急急忙忙向白兔走来,是要请白兔帮一个忙…… 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想像的翅膀自然而然地展开,不为一种答案而满足。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潜能也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创新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在小学语言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完善。
Ⅱ 英语教学反思:为什么中国学生写不出好的英语作文
在教材编排和实际教学安排中,存在一种“蛇尾”现象。在在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中,写作内容是依据各单元的话题,散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往往被视为对话、阅读教材的附庸部分。这种安排本身就导致写作内容的支离破碎,缺乏系统的框架。教师似乎很难窥其全貌,更不用说学生了。郑树棠先生也曾指出,英语教材中的微技能部分,如写作技巧,“编写得不尽科学,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蛇尾”现象,绝大多数课时都被用于讲授语言点、语法等内容,写作练习常常是在要下课时被一带而过,布置为课后作业,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认真地按要求去完成。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没有起到预期的良好导向作用。首先,高考测试形式的缺乏多样性。不少省份的《考试说明》把高考英语作文定义为100字左右的“情景表达”。由于提供情景的形式不外乎于图画、图表、提纲、短文等,多年考下来,高考书面表达题形式雷同的现象很严重,没有质的突破和飞跃。高考英语命题人员考虑到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有限,就对作文的内容、人称、时态、文体、字数等方面做了有关限制。这些束缚思维的限制,圈定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过,这几年高考英语作文命题正在悄悄地在改变。首先作文试题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北京卷把“书面表达”换成“情景作文”和“开放作文”,湖北卷用了“短文写作”,广东卷直接改成“写作”。
其次,高考测试内容的片面性。目前高考书面表达的命题中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题材较偏,不具有普遍性。有些省市的高考英语作文题就对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考生就十分不利。
再者,高考英语作文阅卷评分的不可靠性。一方面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本身常不详尽,常带有较强的命题人的主观色彩,再加上评分的人常有不同的看法,故导致有一些问题往往难以取得一致认可;另一方面由于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阅卷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考生的作文,甚至是秒杀,打出一个中庸的分数,既保证自己不被仲裁,也准时保量完成阅卷任务。
Ⅲ 怎样提高学生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反思
1.转变观念。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对于学生提高书面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不能自觉的形成英语运用的惯性思维,只能在老师的点播下才能自如的进行英语写作。因此,笔者觉得老师要首先转变学生的观念,加强英语学习,尽一切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学习,自由的写作。
2.培养学习兴趣。总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有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这种角色的转化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用的,因为他们会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样良性循环之下,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保障。老师一定要记住,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投入,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老师可以拿出几节课教大家唱经典的英文歌曲,欣赏经典的英文电影,开设英语角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3.注重基本训练。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训练,可是我们不能单单进行枯燥的重复,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英语写作中,一定要清晰的记着英语的固定搭配,基本句型,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写作中很自然的将这些运用于作文的写作,并且能够很好的运用他们,为我们的作为润色加分。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就要让学生牢记五种句型,加强这五种句型的训练,具体的说,就是:(1)S+V;(2)S+V+O;(3)S+V+P;(4)S+V+IO+DO; (5)S+V+O+C,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运用各种句式进行创作。随着训练的加深,老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加深题目的难度,并且让学生运用这些简单的句式创造复句,做扩句的联系,这对于学生提升英语的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
Ⅳ 怎样写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学英语教学反思: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尝试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与学的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理念。为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⑴、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于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如:《荷叶圆圆》一课,课的开始,媒体呈现“碧绿的荷塘”的背景图,同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中,不一会儿荷塘里跑来一群小伙伴,伴随着青蛙的呱呱叫声,学生的情趣更被这生动活泼的画面所吸引。人人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把自己的感想告诉大家。有的说,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美啊;有的说,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多可爱啊;有的说,小蜻蜓展开翅膀的样子多像一架小飞机。学生情绪十分高涨,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⑵、巧设疑问,激发求知。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花点心思。如讲《称象》一课,我这样设疑:大象又高又大,能称吗?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迫切地寻找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要求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诉别人。学生们很认真地研读课文后,答案也就随着诞生了:课文里介绍了三种称象的办法,只有曹冲称象的办法行得通,而且很有创造性。学生在把答案告诉别人的同时,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兴趣浓。 ⑶体现民主,语言激励。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产、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重视语言激励,给每一个学生朝代到台上来“试一试”“做做小老师”的机会,采取只要“试一试”就会得到一颗智慧星的激励手段。如:“语文园地大”里的“我会读”这一栏目,要求学生认读“团结、街道、勇敢、尊重”等12个词语,目的是积累词语、巩固生字。教学一开始,教师用充满神秘感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也来当当小老师,到台上来把你认识的词语带着大家读一读;同时,我们还要比一比,看看哪个小老师当得最好、认识的词语最多,就给他一颗智慧星。”教师的话刚说完,同学们个个像战士一样,进入备战状态。有的借助课后生字表,学习不懂的字;有的悄悄地问老师;有的同桌互相帮忙,目的都是想当一名最出色的小老师。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益大大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探讨、研究的空间。根据一年级的年段学习目标特点:重点是识字、写字。而大修订后的一年级语言教材,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识字量大大增加。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识字效果,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两只小狮子》一课,要求认识的字有咬、洋、呑、狮、苦、靠、扑等。学生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识记生字的方法,有的人换偏旁认记“咬、洋”;有的从编儿歌法认记“呑”(“一口呑下天”或“口上有个天”)有的用组合法认记“狮、苦、靠、扑”等等。同学之间通过互助互补,既发挥了个人潜能,又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而且在合作实践中,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民主、愉悦。可见,合理地、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更能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探究、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三、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旧模式教学中,学生自身存在的种种消极心理,如胆怯、从众、自卑等,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探索精神,首先,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让标新求异的作法取代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另外,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实践表明,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语文教学实践性很强,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感受,因而,要努力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为此,我经常让学生就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标新求异,克服从众。在课本78面口语交际——“续讲故事”教学中,教师事先将课本插图制成动画课件,并将之呈现在学生眼前,并配乐解说:哇!今天天气真好。小兔高高兴兴去散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小松鼠急急忙忙向他走来……为学生营造了积极思维的空间。教师不失时机启发,假如你是小兔和小松鼠,接下来你会干些什么呢?聪明的A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我是一只小松鼠,我急急忙忙地向它跑去,是要告诉它一个好消息……A学生刚把故事编完,B学生说:我是一只小松鼠,我急急忙忙跑去找白兔要告诉他一个坏消息……C学生说:小松鼠急急忙忙向白兔走来,是要请白兔帮一个忙…… 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想像的翅膀自然而然地展开,不为一种答案而满足。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潜能也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创新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在小学语言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