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一篇文学作品类的英文论文!不要翻译版的,要原著!写作课需要!谢了~
不知道你要复多长的,我把我之制前down下来的一篇给你吧
推荐你一个网站http://www.gale.cengage.com/里面有很多国外的论文 密码:literary
⑵ 求一篇“阅读英语报刊有什么好处”论文的提纲
摘要] 初中毕业生的英语写作与我们的培养目标相差远。虽然师生在英语写作这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效却甚微。新课程的实施,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新课程这一坚实平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课程改革,写作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初中毕业生的写作现状令人担忧
近两年来,我市(泉州市)初中英语中考题增加了书面表达,笔者认为这对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书面表达是一种能反映学生表达、传递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语言测试手段。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推进,必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但这对毕业班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近两年来师生在书面表达即英语写作这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效却甚微。形成了“学生见书面表达就怕,教师批改书面表达就头痛”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去年(2002)的中考书面表达题中也得到同样的体现。去年的中考题是:一幅不算太复杂的学校平面图。如果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能找到一个立足点并能熟悉地运用there be 句型和一些方位介词,笔者认为拿一个及格的分数应该不成问题。而考试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有非常多的学生这题得1-2分,不少平常实力不错的学生只得4-5分,能够得7-8分的可能算是“佳作”了。这一现状与我们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它既给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带来许多实际困难,也给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带来重重压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初中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问题的分析
为什么书面表达对初三年的学生来说如此难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⑴在新课程实施之前,中学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过分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学生对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应试教育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高分,而忽视对学生的观察,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活动时间和空间不能得到合法保障。学生在这样的学生环境下连最基本的“说话”的自由都被剥夺了,更不要谈什么综合语言能力的运用了。⑵中学英语教育重视笔头训练,忽视口头操练,重笔试,轻口试,(甚至有的学校到现在还没有把口试列为评价标准),口语基础普遍薄弱,这也是学生写作能力不能提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下,一个连话都说不好的人,怎么可能要求他写出好的文章呢?(3)教师在初一,初二年普遍忽视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到了初三年后,只有靠“临时抱佛脚”。这严重违背了写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三、问题解决的契机
新一轮课程改革:它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发展,以情为重,贯彻素质教育。它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为目的。教育部颁发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它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这种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当然也就包括写作能力。
四、问题解决的途径
笔者前二年担任初三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也曾为“书面表达”焦头烂额。虽说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书面表达)消得人憔悴”的决心,但问题终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学年担任初一年的教学工作,有幸参加初一年的课程改革。在坚持以口语为切入点的同时,我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坚持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我惊喜地发现:经过坚持不懈地练笔,到初一年下学期结束前,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就能写出语句通顺,结构完整的作文来。这基本上已达到了初三年优秀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我就谈谈具体的做法,希望各位同行能提出宝贵意见。
1、坚持以口语(听和说)为基础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口语为基础,这点我们可以从儿童学习母语得到启示。语言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初学语言者开始阶段,一般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并通过内部语言系统进行理解,吸收和加工,进而转化为一定程度的外部语言,通常第一性口头语言的比重要超过第二性的书面语言,进而逐步增加书面语言的输入。“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时候更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布里顿(Britton,1970)指出:“学习口语的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塔天(Tough,1977)不仅强调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联系,并且指出“教师必须在教授写作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和丰富其口头表达的技能,因为口头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词。”实际上,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写作水平也较高。教师可以采用课前三分钟的值日生报告、课堂的情景交际、课外的English corner及英语辩论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进行笔头训练之前,可以先进行口头作文,这样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2、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练习。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写作是“细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只有坚持不懈,勤奋练笔,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我们可以从连词成句、造句、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填表格、看图写作、改写或缩写课文、根据所提供的词汇复述课文、模仿写作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⑴教科书是我们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它从初一年第七单元起,就开始向我们提供训练写作的机会。这些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对于学生的习作,我们应该及时批改,及时讲评。我还经常把学生优美的、创造性的语句,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加上鼓励性的评语。最后,可别忘了成果展示:我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张贴在墙报或学习园地上。期中或期末之前,我还会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汇编成册,人手一本。这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礼物和最难忘记的情感体验。
⑵鼓励学生经常上图书馆借课外读物(如简易英文读本),报刊杂志,指导他们定期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等。我还和他们一起征订了《中学生英语周报》、《英语画刊》、《中学生英语》等辅助学习材料,并把这些材料放在班级的图书柜里,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随时翻阅。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道理。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快捷方便;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网上发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在发E-mail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不断的修改,使之更清楚、更有意义。在E-mail的写作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得到很大的提高。
4、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听,说,读,写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交际行为,贴近有目的综合运用语言的活动。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我们必须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例如,在学完第三单元后,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制作一张有关自己个人资料的小卡片。我没有严格限定格式,学生的习作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在完成卡片之后,还不忘show一下自己的绘画功底,在卡片旁边画了一个可爱的Carton;有的同学把Polly也带上,并捎上这样一句话:I’m a lovely boy, don’t forgot me! 有的同学用电脑进行制作,并把自己的照片也扫描进去,有的还是孩提时代的呢,看了真令人忍俊不禁。而这些却正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啊!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题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5、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在学生的书面表达中,我们发现最具代表性的错误就是中文式的英语。这除了学生口语基础不过关,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由于母语习惯定势对外语学习有很大的负迁移作用。为什么正常儿童能很快掌握一门语言?因为他用那种语言进行思维活动,从咿呀学语开始,一直就用那种语言进行思维活动的练习和实践。原苏联外语教学心理学家别亚科耶夫指出心理语言学的根本原则:掌握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习用外语来思维,也即掌握用外语来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和能力的过程。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呢?
⑴课堂上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来进行交流与沟通。
⑵经常性地给学生作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⑶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固定用法,经常性地做些汉译英的练习,注重一句多译,这对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大有帮助。
在这里,也许马克思关于学习外语的忠告对所有英语学习者都是很有启发的:
When a person i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he must not always be translating everything into his own language.He must be able to use the foreign language forgetting all about his own.
五,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听、说、读、写这四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决不可以因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总的说来,在起始年段,听、说、读的比重比写的比重要更大。
2、不可以因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以至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培根曾这样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逻辑和修辞使人擅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名言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构成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部分;任何一门学科对一位学生来说都不是全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跳出英语学科的局限。既要为具有英语特长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也要为不具备英语特长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平台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⑶ Put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English. 专业的英语人员给翻译下,《毕业论文写作》课程试题
1.Practical research paper 2.reference summarize 3.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
4.current issue 5.The Times 6.Audio-visual material/ picture and video meterials
7.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8.title card 9.biographical sources
10.phrase type outline 11.structure analysis 12.Chicago Manual Style 13. online database
14. summary type abstract 15.Paper Systematically 16.formal criticism 17.expressionism
18.tone language 19.connotation meaning 20. traditional grammar teaching
21. machine translation/mechanical translation(计算机专业词) 22.functional equivalence
23.domestication 24.folk music 25.translation strategy 26.Labour Party
27.diachronic linguistics 28.national literature 29.Introction/Prologue(序)
30.glossary/postscript(后记)
⑷ 杭电研究生课程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怎么样 周其力的课
根据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我们了解到本领域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回握现代教育理论、适应全球答化背景下我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具体要求包括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⑸ 如何指导高中生写好英语议论文
如何指导高中生写好英语作文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如何指导高中生写好英语作文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写作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教学策略,但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扎实的基础、写作策略和大量的写作实践,仅仅依靠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也是不够的。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如培养他们的写作构思策略、语篇衔接策略、修改策略等。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写作任务。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夯 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转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新课标》的要求使得转变传统的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过程写作教学法
过程写作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写作过程的教学策略。过程是结果的保证,没有过程中活动的有效展开,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提出过程教学法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弗劳尔和黑斯。他们认为写作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有目标的、循环往复的活动。这种教学理如何指导高中生写好英语作文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论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本身及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各种策略的运用和认知活动上,如观察、描写学生的写作过程;在写作前和写作后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在完成某项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各个阶段出现的理由;系统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历史性的分析从而发现其发展进步的轨迹;从人文的角度研究写作教学的过程。按照这种理论,学生对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认识通常是在写、修改、再写、再修改的过程中从模糊而不完整逐渐变为清晰而充实的。笔者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基于过程教学法理论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的课堂写作教学操作步骤:
⑹ 法语鲁汶大学英语授课的中国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法语
不用,法语授课的才需要用法语写论文,另外,你是去读本科还是硕士或者博士?
⑺ 实用英语语法课程论文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论文写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
六、执笔写作
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
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2]
⑻ 在英语论文写作中,逗号和句号后面是不是都要一个空格
如下图箭头所指地方,在Word电子稿中写作时,句末号(句号、问号及感叹号)后应空两格,其他标点符号后则空一格。
正文第一页不必标页码(但应计算其页数),自第二页起,必须在每页的右上角(即空出第一行,在其后部)打上论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页码。阿拉伯数字(或其最后一位)应为该行的最后一个空格。在打印正文时尚需注意标点符号的打印格式,即:句末号(句号、问号及感叹号)后应空两格,其他标点符号后则空一格。
(8)何上好英语写作课论文扩展阅读:
标题:
一篇较长的英语论文(如英语毕业论文)一般都需要标题页,其书写格式如下:第一行标题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打印纸全长的三分之一,与下行(通常为by,居中)的距离则为5cm,第三、第四行分别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如果该篇英语论文是学生针对某门课程而写,则在作者姓名与日期之间还需分别打上教师学衔及其姓名(如:Dr./Prof.C.Prager)及本门课程的编号或名称(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打印时,如无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打印,行距约为0.6cm(论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就学生而言,如果英语论文篇幅较短,亦可不做标题页(及提纲页),而将标题页的内容打在正文第一页的左上方。第一行为作者姓名,与打印纸顶端距离约为2.5cm,以下各行依次为教师学衔和姓、课程编号(或名称)及日期;各行左边上下对齐,并留出2.5cm左右的页边空白(下同)。接下来便是论文标题及正文(日期与标题之间及标题与正文第一行之间只需隔行打印,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摘要:
1、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的短文。(内容基本与中文摘要相同,但不用完全逐句对应)。
2、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自成一页(1页即可),放在中文摘要页之后。
3、英文字体与行间距: 统一使用“西文字体”中的“Times New Roman”,1.5倍行间距。
4、英文题目: 使用三号字加粗。
5、英文摘要: “Absract”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
英文摘要具体内容使用四号字。
6、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
每个关键词使用四号字
⑼ 如何撰写慕课下大学英语方面的教学论文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语简称,“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随时与教授和其他学习者实现在线交流,并且依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支持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学习的过程就像体验游戏的通关设置,在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评估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通过考核之后,学生还可以拿到不同层次的证书。
慕课浪潮来袭,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入国际MOOCs阵营,开始建设我国MOOCs课程。其迅速发展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新机遇。MOOCs课程模式会对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有哪些贡献?将给后者带来哪些创新与变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乘着MOOCs的浪潮前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本期热点聚焦邀请国内慕课研究前沿的几位学界同仁从这几个方面来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探索。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一直饱受质疑。随着MOOC浪潮席卷全球,大学英语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MOOC的最大优势是使名校名师的名课程全球免费共享,学习者可自定步调学习课程内容;学有余力的在校学生可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完成限时作业(含同伴互评和测试),参与全球网络社区讨论课程内容,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在通用大学英语越来越难以受到学生重视的今天,我们可根据MOOC课程需要,适当调整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根据学习者MOOC学习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学好大学英语。通过国际MOOC的学习,我国学习者不但可以检验、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人文素养。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语言学习需求,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我们应该依据MOOC在某种程度上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分别针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一般尤其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不同的MOOC类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具体来讲,MOOC给我们的启示是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可以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负责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和在线答疑。教学团队之间优势互补。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可创建自己的“微MOOC”课程,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个人对学习方式的喜好不同,MOOC并不一定会适合每一个学生;另外。由于政策、技术、学籍、学分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们还要审慎、科学地研究和利用MOOC。
参考文献:马武林、胡加圣,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外语电化教学,2014,(2):48-54。
MOOCs课程模式的贡献
1.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民主
目前,不管世界教育还是中国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平等和不均衡,有了MOOCs带来的新的技术手段与新的教育思想,人类知识生产力、知识传播力及人类智力都得到了解放,校园的围墙被推倒,贫富的藩篱被拆除,时空的界限被消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免费或廉价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真正实现了人学机会的均等以及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民主。
2.重构了高等教育基于技术的结构性生态架构
经过两年的发展,MOOCs完善、优越的生态环境初步显现。MOOCs已经形成了由“社会环境”(教育引领与社会参与)、“技术环境”(学习支持与技术支持)以及“教学环境”(学习模式与教学研究)等三套马车协同驱动的结构性生态架构(王萍,2013;18)。
3.从“push”到“pull”的学习模式的演变
MOOCs具有自主性强、可重复和强调学习体验与互动等基本特点,强调一个“学”字,反映的是以“学”(pull)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些都从根本上冲击了现行课堂以“授”(push)(邹景平b,2013:54)为主的教学模式及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在“pull”学习模式引发下,基于自主性强、可重复的特性,学习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活动,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通过有计划或重复的视频观看、指导性的自觉阅读、针对性的系统练习和个体参与互动带来的思考,完成课程的学习过程(王萍,2013),有效地避免了现行课堂模式的满堂灌;同样,体验和互动的教学取向强调的也是学生的学习。
4.社会化学习环境的形成和交互的常态化
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ra(1975)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的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Gorge Siemens多次在公开演讲中强调MOOCs所必备的社会属性,即有效的学习需进入并借助特定圈子,通过与小伙伴们交流探讨,分享并获取知识。MOOCs的聚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圈子”的角色,它汇拢一批有共同兴趣的学习者,共同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学习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学习环境中因为有了学伴而不再寂寞和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的完成提供了黏性。更有意义的是,社会化学习环境还是学习交互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之一。
5.妙招不断的教学设计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MOOCs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创新不断,西方一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会巧思不断,且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MOOCs课程设计原理是将授课内容与交互分开,使内容顺从碎片化的学习要求,交互则由社会化学习环境来完成。具体设计步骤一般包括内容设计、互动设计和作业设计三个主要环节。教学内容一般不多,视频按知识点切割,通常不超过10分钟,每周累计不超过一个小时,且拍摄、制作精良,教师大都善于取舍,只教“need to know ",而非"nice to know”的内容;互动设计无时无处不在,课前、课中、课后、视频、社区讨论和作业均有互动环节;作业构思则强调“做中学”及完成后的“成就感”和“自信感”。
6.大数据突破了个性化教学的难题
大规模、长期地测量、记录、存储、统计、分析这些数据,所获得的海量数据就是大数据(big data)。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综合技术背景下的MOOCs,可以利用平台上产生的海量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学习者个体真实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行为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教育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是数据支撑的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监控、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即他们在哪个阶段遇到困难以及花费时间较长、重复访问的页面、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段等,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每个学生行为建模,判断他们在未来学习上的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导学和建议,从而突破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的难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外语电化教学,2014,(2):38-43。
新教育范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MOOCs环境下的“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形式,对英语教师是挑战,也应该是机遇。要想跟上时代步伐,英语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外语教育技术素养,提升新范式下进行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能力。
1. "翻转”自我,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权威的知识源,网络已经成了学生们的知识外存空间。
2.“翻转”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建设性的学习服务。
一是导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角。翻转课堂突出面对面的学习与线上学习的结合。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先在网上学习教师授课的内容,而课堂则用于提问、进行互动讨论。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因为授课时间的减少,就可以更多地参与学生的互动,或解答提问,或参与讨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指导。
二是助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意味着教师要将课堂时间充分用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翻转课堂形成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要求教师要成为适时帮助解决问题的助学者。
三是促学者角色。学习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时间是所有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充足的时间与高效率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翻转课堂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此外,教师角色转变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
四是评学者角色。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参考文献:程云艳,直面挑战 翻转自我——新教育范式下大学外语教师的挑战与机遇,2014,(2):44-47。
依托MOOCs理念,重构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MOOCs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MOOCs是信息化教育的新成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集中体现。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借鉴MOOC教学设计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调整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学英语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能轻易进行变革,但可以根据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逐步实现“国际MOOCs校本化”、“大学英语MOOCs化”,大学英语“选修化”,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马武林&张晓鹏2014:57 -5 9)
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原则
1)需求导向
各个高校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必须注意重构后的课程体系是否能够同时满足国家战略、社会和学生的多重需求。每个高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各不相同。建设什么样的课程,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决定。
2)因校制宜
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办学特色、学校资源(硬件、软件、师资和学生素质)等因素结合MOOCs新理念,结合办学定位,综合分析大学英语课程在本校人才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3)量力而行
尽管MOOCs风靡全球,但是并不是任何一所高校都能够做的,MOOCs一定是名校、名师的名课程,否则无法成为MOOCs。许多高校由于投资不到位,尽管把MOOCs建起来了,但只是“伪MOOCs",没有学生去访问,没有形成规模,该MOOCs会逐渐变为网络上的垃圾,不能为了跟风、为建而建。
重构大学英语课程
1)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大学(如“985 ,211工程”)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精英人才的重任,由于学生入校时英语基本功较好,学生对通用英语(General English )需求不高。结合国家、社会和学生三方需求,充分考虑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建议这些高校给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32-64学时的学术英语(必修)和32-64学时《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选修)。学术英语由听、说、读、写、译五大板块组成,为培养世界一流复合型人才做铺垫,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国际MOOCs课程、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奠定基础。
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依托中国高校联盟,如“C9联盟”,整合师资,联合开设学术英语专项技能课,即《学术英语听力》、《学术英语口语》、《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学术英语翻译》以及不同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供学生选修,如《英国文化》、《美国文化》、《澳大利亚文化》等国家文化的MOOCs课程。
学习者也可以选择世界其他国家著名高校开设的相关学术英语MOOCs(如英国雷丁大学的《A Beginners’ Guide to Writing in English for University Study》和美国华盛顿大学《Introction to Public Speaking》等)和跨文化交际MOOCs(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学习者根据个人需要选修学术英语MOOCs课程和跨文化交际 MOOCs。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科研 > 文献选摘 > 详细内容
慕课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反思与创新
作者:张Andy 发布时间:2014-8-10 阅读次数:6322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导言: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语简称,“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随时与教授和其他学习者实现在线交流,并且依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支持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学习的过程就像体验游戏的通关设置,在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评估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通过考核之后,学生还可以拿到不同层次的证书。
慕课浪潮来袭,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入国际MOOCs阵营,开始建设我国MOOCs课程。其迅速发展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新机遇。MOOCs课程模式会对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有哪些贡献?将给后者带来哪些创新与变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乘着MOOCs的浪潮前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本期热点聚焦邀请国内慕课研究前沿的几位学界同仁从这几个方面来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探索。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一直饱受质疑。随着MOOC浪潮席卷全球,大学英语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MOOC的最大优势是使名校名师的名课程全球免费共享,学习者可自定步调学习课程内容;学有余力的在校学生可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完成限时作业(含同伴互评和测试),参与全球网络社区讨论课程内容,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在通用大学英语越来越难以受到学生重视的今天,我们可根据MOOC课程需要,适当调整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根据学习者MOOC学习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学好大学英语。通过国际MOOC的学习,我国学习者不但可以检验、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人文素养。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语言学习需求,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我们应该依据MOOC在某种程度上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分别针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一般尤其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不同的MOOC类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具体来讲,MOOC给我们的启示是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可以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负责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和在线答疑。教学团队之间优势互补。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可创建自己的“微MOOC”课程,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个人对学习方式的喜好不同,MOOC并不一定会适合每一个学生;另外。由于政策、技术、学籍、学分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们还要审慎、科学地研究和利用MOOC。
参考文献:马武林、胡加圣,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外语电化教学,2014,(2):48-54。
MOOCs课程模式的贡献
1.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民主
目前,不管世界教育还是中国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平等和不均衡,有了MOOCs带来的新的技术手段与新的教育思想,人类知识生产力、知识传播力及人类智力都得到了解放,校园的围墙被推倒,贫富的藩篱被拆除,时空的界限被消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免费或廉价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真正实现了人学机会的均等以及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民主。
2.重构了高等教育基于技术的结构性生态架构
经过两年的发展,MOOCs完善、优越的生态环境初步显现。MOOCs已经形成了由“社会环境”(教育引领与社会参与)、“技术环境”(学习支持与技术支持)以及“教学环境”(学习模式与教学研究)等三套马车协同驱动的结构性生态架构(王萍,2013;18)。
3.从“push”到“pull”的学习模式的演变
MOOCs具有自主性强、可重复和强调学习体验与互动等基本特点,强调一个“学”字,反映的是以“学”(pull)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些都从根本上冲击了现行课堂以“授”(push)(邹景平b,2013:54)为主的教学模式及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在“pull”学习模式引发下,基于自主性强、可重复的特性,学习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活动,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通过有计划或重复的视频观看、指导性的自觉阅读、针对性的系统练习和个体参与互动带来的思考,完成课程的学习过程(王萍,2013),有效地避免了现行课堂模式的满堂灌;同样,体验和互动的教学取向强调的也是学生的学习。
4.社会化学习环境的形成和交互的常态化
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ra(1975)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的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Gorge Siemens多次在公开演讲中强调MOOCs所必备的社会属性,即有效的学习需进入并借助特定圈子,通过与小伙伴们交流探讨,分享并获取知识。MOOCs的聚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圈子”的角色,它汇拢一批有共同兴趣的学习者,共同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学习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学习环境中因为有了学伴而不再寂寞和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的完成提供了黏性。更有意义的是,社会化学习环境还是学习交互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之一。
5.妙招不断的教学设计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MOOCs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创新不断,西方一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会巧思不断,且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MOOCs课程设计原理是将授课内容与交互分开,使内容顺从碎片化的学习要求,交互则由社会化学习环境来完成。具体设计步骤一般包括内容设计、互动设计和作业设计三个主要环节。教学内容一般不多,视频按知识点切割,通常不超过10分钟,每周累计不超过一个小时,且拍摄、制作精良,教师大都善于取舍,只教“need to know ",而非"nice to know”的内容;互动设计无时无处不在,课前、课中、课后、视频、社区讨论和作业均有互动环节;作业构思则强调“做中学”及完成后的“成就感”和“自信感”。
6.大数据突破了个性化教学的难题
大规模、长期地测量、记录、存储、统计、分析这些数据,所获得的海量数据就是大数据(big data)。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综合技术背景下的MOOCs,可以利用平台上产生的海量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学习者个体真实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行为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教育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是数据支撑的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监控、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即他们在哪个阶段遇到困难以及花费时间较长、重复访问的页面、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段等,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每个学生行为建模,判断他们在未来学习上的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导学和建议,从而突破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的难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外语电化教学,2014,(2):38-43。
新教育范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MOOCs环境下的“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形式,对英语教师是挑战,也应该是机遇。要想跟上时代步伐,英语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外语教育技术素养,提升新范式下进行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能力。
1. "翻转”自我,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权威的知识源,网络已经成了学生们的知识外存空间。
2.“翻转”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建设性的学习服务。
一是导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角。翻转课堂突出面对面的学习与线上学习的结合。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先在网上学习教师授课的内容,而课堂则用于提问、进行互动讨论。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因为授课时间的减少,就可以更多地参与学生的互动,或解答提问,或参与讨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指导。
二是助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意味着教师要将课堂时间充分用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翻转课堂形成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要求教师要成为适时帮助解决问题的助学者。
三是促学者角色。学习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时间是所有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充足的时间与高效率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翻转课堂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此外,教师角色转变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
四是评学者角色。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参考文献:程云艳,直面挑战 翻转自我——新教育范式下大学外语教师的挑战与机遇,2014,(2):44-47。
依托MOOCs理念,重构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