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人信哪种宗教
16世纪以后,英国是好几个重要的新教教派的发源地:圣公会(此为大公教教派)版、公理会、浸信会、公权谊会、循道公会-卫理公会、弟兄会等。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曾经是基督教多次属灵复兴运动的中心和海外传教的重要基地,诞生过约翰·卫斯理、怀特腓、卜维廉、克理威廉、马礼逊、达秘、戴德生、李文斯敦、宾路易师母、史百克等众多著名基督教徒。
2001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基督宗教占总人口的71.6%。伊斯兰教占2.7%。印度教占1%。其他占1.6%。 “不明/没有宗教人士”占23.1%。[37]其他宗教还包括佛教、犹太教等[38]。
2007年调查显示:基督宗教占总人口的64%。伊斯兰教占4%。在不同岁数的群体在信仰方面有不同的趋势。当受访者年龄越大,承认有宗教信仰的比率便越高[39]。
英格兰和威尔士2011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 基督宗教占总人口的59.3%。伊斯兰教占4.8%。印度教占1.5%。无宗教25%。
2012年3月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在兰柏宫演说表示“圣公会的理念偶尔被误解”
B. 英国宗教信仰对英国人的影响
基督教信仰在英格兰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不列颠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入侵,基督教信仰也传入了不列颠。但随着罗马人的离去,基督教信仰也湮没无闻。当英格兰进入“七国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再一次来到英格兰,这一次盎格鲁-撒克逊人没有简单粗暴地排斥或拒绝,而是审慎地予以观察和考验。公元596年,基督教传教士拜访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时,国王埃塞尔伯特对他们说:“你们所讲的话和所作的许诺十分美好。可是,因为它是陌生的和尚为确知的,我不能鲁莽地表示接受而抛弃长期以来我和所有英吉利人一直遵循的规矩和习惯。但是,因为你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而且还因为我似乎觉察得出你们渴望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真实和美好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不惹你们的麻烦。相反,我们将很有礼貌地接待你们,并仔细地给你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同时,我们也不阻挠你们通过传道为你们的宗教信仰赢得尽可能多的信徒。”[1]经过长期地观察和考验,传教士们的虔诚信仰和严谨作风赢得了英格兰人民的信任,而且当地人们发现,基督教信仰确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祝福,对人类属灵生命的提升确能带来好消息。于是,“在各个地区,教堂一座接一座地建立起来,人们满怀着喜悦的心情成群结队来到了教堂,听讲福音,国王也慷慨地捐出财产,划出土地,用以建造修道院。”[2]这次基督教传教士们成功了,他们使盎格鲁-撒克逊人将自己的原始民主观与基督教的“神爱世人”观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后英格兰民族崇尚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十八世纪时,孟德斯鸠在长期考察英格兰社会后发现,“这个民族出奇地热爱自由”[3],“在宗教方面,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意志。”[4]英格兰人的基督教信仰显然支持了他们这种自由主义倾向,并将他们这种对自由的强烈取向与对上帝的信仰结为一体,使之独异于世界其他民族。
由于受基督教“人皆有罪”观念的长期影响,英格兰国王从来都未被神化,国王虽“被尊崇为其子民的最高宗教领袖——一部盎格鲁-撒克逊的法律文献将其名为‘基督的代表’;不过基督教把国王也看作是人,像其他每一个人一样,他所犯的罪也要受上帝惩罚,唯有蒙上帝之恩方能得救。” 正是因为在世人眼里国王也是一个罪人,所以无形中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根据《圣经》中的契约概念,国王的权力乃是来自民众的信托。国王必须按照契约神圣原则,遵守他在享受契约赋予的权力时所承诺的契约给予的义务。历任英王对这种权利义务观念的确认可以在他们的加冕宣誓中得以体现。艾塞尔雷德国王的宣誓内容如下:“我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向王国境内的基督教臣民宣誓,保证做到以下三件事:第一,保证我国境内教会和所有教众享有真正的太平;第二,禁止对任何人(无论什么阶层)有暴力或不公正行为;第三,保证判决公正和仁慈,公正和仁慈的上帝将以他永远的仁德宽恕我们。”征服者威廉的宣誓词为,将“以公正及王室之天意来统治全部民众,我将建立并严格执行良好的法律,完全禁止暴力和不公正的判决。”爱德华一世用过的法文宣誓文本记录如下:“他将以审慎和仁慈保证在判决中实现公平和正义,将遵守、维护和支持民众所选择和制定的王国习惯与法律,取缔一切恶法与陋习。”爱德华二世的宣誓词最能体现国王对所需承担责任的确认,它是通过与大主教的问答方式进行的:
陛下,您愿意授予、维持并向您的英格兰臣民宣誓确认历代您那些公正和神圣的英格兰先王们曾授予他们的法律和习惯吗,尤其是您的先王伟大的圣爱德华国王授予教士及民众的各项法律、习惯和特权?
是的,我愿意。
陛下,您能在掌权之后向上帝和教会及教士、民众保证和平并完全遵循上帝的意志吗?
是的,我能。
陛下,您能本着仁慈审慎之心客观地运用权力并在判决中实现公平和正义吗?
是的,我能。
陛下,您会坚持并维持王国民众所选择的法律和正当风俗,并为上帝的荣耀尽您所能守护和增进它们吗?
是的,我能。
基督教信仰能在英格兰而非欧洲大陆发挥增进民主和限制王权的作用,还取决于一个必要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由于远处海外,罗马教廷的势力始终鞭长莫及,英格兰教会较之欧洲大陆的教会形成一种更加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一方面,英格兰教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英格兰的贵族和自由民团结起来,为英格兰的民主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因为宗教氛围比较宽松,人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可以公开地、自由独立地思考,孟德斯鸠说“这个国家的人喜欢思考”,而自由地思考必须具备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而这正是欧洲大陆所欠缺的。
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英格兰民众受到的宗教迫害远较欧洲大陆民众为轻。1376年,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约翰·威克里夫认为《圣经》才是教会的法律,全体信众才是教会的中心,只有基督才是教会的真正元首。如果教皇不能为教会造福,而是专意擭取世俗的财产和权势,这样的教皇就是“敌基督”。“基督是真理,”他写道:“教宗是谎言。基督生于贫困,教宗为世俗的荣华富贵奔忙。基督拒绝世俗的主宰权,教宗追求它。”[5]由于远居海外的英格兰,约翰·威克里夫只受到软禁的处罚(虽然死后四十年被掘骨扬灰,但那只能显明罗马教会的愚蠢和鲁莽)。但是继承约翰·威克里夫思想的布拉格大学校长约翰·胡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尊敬的”教皇大人住的离他较近,所以他被送上了火刑架。虽然此后英格兰民众追求真理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但相较宽松的环境使真理之火在英格兰从来就没有熄灭过。从十四世纪约翰•威克里夫提出宗教改革开始,到十五世纪罗拉德派继续约翰•威克里夫的宗教改革,再到十六世纪约翰•诺克斯将宗教改革之火从欧洲大陆重新引回英伦三岛,最后在十七世纪迎来了“清教运动”的高潮。当基督教信仰将理性的火焰在英格兰重新挑亮,英格兰民众追求真理的脚步就没有停下过。“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后书3:17)体验到生命自由的英格兰人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偏信,不盲从,依据上帝赐予的理性之光,不但照亮了自己,还透过重重迷雾照亮了远方。
当基督教信仰回归真道后,英格兰民众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独立自由精神一下子迸发出来,不再满足于已有的宗教改革,主张再进一步清净教会,掀起了“清教运动”。清教徒是态度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在属灵方面,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教条主义。他们勤俭节约,过着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在属世方面,他们将神学思想与现实政治制度相结合,将“神爱世人”、“契约神圣”、“律法至上”等神学思想引入到宪政理念、代议制度和法律原则中。如出身于清教徒家庭的约翰•洛克在其《政治论》一书中讲道,“人们生来就享有完全自由的权利,并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相等,不受控制地享受自然法所赋予的一切权力和利益。” “人民应该成为判断者,是人民对君主实行的委托……委托人给予了君主委托,当君主辜负委托时,人民有权利把它撤回。” 英格兰民众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清教徒革命”和“光荣革命”,终于在英格兰建立起近代意义上的议会制。
近代议会制度既解决了普通民众全体执政可能带来的多数人的暴政,又解决了少数“精英阶层”可能带来的少数人的暴政;既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意志,又杜绝了个人意志凌驾于众人意志之上。这种民众监督体制下的精英政治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理想、最完美且最得神祝福的政治模式。此后,这种受神祝福的政治模式又由英格兰的清教徒带往新大陆,并在那里发扬光大。
[1] 《英吉利教会史》,第65页。
[2] 《英吉利教会史》,第155页。
[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75页。
[4] 《论法的精神》,第378页。
[5] 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第255页。
C. 英国人信奉什么教. 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
基督教
D. 英国人有信仰佛教的吗
黄果天: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第一期工作报告
作者:黄果天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70 更新时间:2009-4-12
黄果天: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第一期工作报告
作者:黄果天
一、缘起
一九九四年七月六日,英国《泰晤士报》报导英国政府对宗教教育的新政策,并刊登了当时的教育部长巴顿(John
Patten)、英国大主教凯瑞(Dr. George Carey)、与全英国教科书决策委员会主席戴尔林(Sir Ron
Dearing)三人的大幅照片,描述他们热烈推动宗教教育的情形。新宗教教育政策规定英国公立或私立中小学生,由五岁到十六岁,至少必须研读两种宗教科目:即以基督教为必修科,另任选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锡克教中的任一种为选修。在中学会考时,宗教列入考试项目之一。当时并公布了全英国中小学校的宗教教科书及教学大纲与指南,其中也包括佛教教学大纲。宗教领袖呼吁各大宗教团体各尽所能,大力协助政府在各中小学推广宗教教育,以促成此新宗教教育法之成功推广。
二、惜缘
当时衍空法师与黄果天居士看见此消息后,都非常惊喜,佛教能在西方以基督为国教的英国,由政府立法,在全国的中小学校成为正修课程,是史无前例的。
三、行动
果天居士立即将此消息禀告净空法师,并亲自去美国达拉斯净宗学会向法师报告。净空法师听后非常高兴、赞叹,并嘱咐收集更多资料,作一详细的报告。师父并说:「英国能将佛教教育列为全国中小学正修课,足见西方人对佛教价值之认同。此举必将促使更多中国人反省,让他们对佛教的价值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这对未来的中国社会,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时在伦敦,果天、谢果英、李果乘、杨果兰、黄果玉、邓德明、嘉仪、郝申士(Ken
Hudson)和Anita等佛弟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兴奋,踊跃参与。他们纷纷出谋献策,探询消息,收集数据,并筹划如何协助政府当局,在各中小学校推动佛教教育之大志业,弘扬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在郝申士的介绍下,衍空法师和果天居士与郝申士三人一起拜会了韩利普先生(Patrick
Hannibal)。他负责肯特郡(Kent
County)地方教育局宗教教育,专门辅导宗教教学与训导教师、加强宗教知识与技能、选择教材等大任。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非常高兴,很诚恳地说:「因为佛教以缘起法、四圣谛为基石,符合当今科学,易为西方人接受;同时倡导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主张慈悲、忍辱、和平、非暴力,这正是西方社会急需的。佛教对提升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安定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肯特郡地方教育局宗教组的各官员,尤其他本人,都非常乐意,并积极地促成佛教在每一中小学校成为正修科。可是由于英国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在各中小学推行佛教教育,困难颇多,诸如缺少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教材、课本;教师对佛教全无认识。尤其困难的是英国是传统的基督教国家,这对推行佛教造成障碍,加上政府对宗教教育拨款之少,每年一学生只不过一英镑而已。经费的使用,以基督教为优先,所以最后真正能用到佛教教育上的经费极微,如果得不到佛教界的资助与支持,就很难有效地在英国中小学推行佛教教育!
最后,他提供了许多有关政府当局新宗教教育政策之宝贵资料,及「肯特郡宗教教学大纲」(Kent County Agreed
Syllabus for Religious Ecation)。这些资料对我们推动佛教教育帮助极大。
自从新宗教教育政策立法以来,因缺乏增上缘,使得佛教教育在各中小学的推广,一直无法落实。见到其它各大宗教纷纷在各地区推广各自的宗教,我们伦敦的佛子都非常焦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四、筹办基金会
一九九五年九月,净因法师来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果天居士便详细告知在英国推广佛教的机缘与难处。净因法师了解情况后,立即建议组织志同道合的同修,一起磋商、策划,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缘,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佛陀的教育事业。当时到会的有净因法师、果天、李果乘、邓德明、郝申士、谢果英、杨果兰、Anita、黄果玉和嘉仪等居士,这就是第一届筹备会议,日期是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廿六日。
在会议上,净因法师开示说:「目前政府制定的宗教教育法令,对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这是佛教界的光荣,身为佛弟子,应把握此千载难逢的机缘。但因其涉及面之广(全英国中小学校),时间之长(几十年乃至百千万年),影响之大(不仅英国,不久的将来,在世界各地,都将产生反响),任重而道远。所以理应征求各种佛教团体、高僧大德的意见,积极恭请志同道合的各界有识之士参与,群策群力,共同促成这个划时代的佛教教育事业。各佛教团体参与的形式可有多种,办法之一就是我们编好教材,然后求助于世界各地的佛教团体与个人,恳请他们随缘助印佛教教科书,然后寄来英国,我们再统一分发给各中小学。」净因法师的提议切实可行,给与会者莫大的信心与鼓舞。
当天议决事项:
1.宣传
应将有关英国新宗教教育法令的一切资料与发展,向全世界佛教团体、高僧大德报告,并通过各地佛教通讯与杂志刊物报导此事。
2.定名
本会定名为「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
3.注册
为事业的长远性着想,应向政府申请注册成为一免税之慈善公益团体。
4.宗旨
促进与推广佛教教育;协助、促进教育部与各中小学校选择佛教为正修课程;编写适当的教科书;免费提供教科书、参考书;培训教师,使之具备佛教教学应有的常识和兴趣。
五、发出报告
依照会议的决定,发函给海内外佛教团体、高僧大德及各佛教通讯刊物的情况如下:
(1)一九九六年正月以「英国将成为佛教沙漠中的绿洲」为题,发出报告约两百份。
(2)专为本国发出英文报告两百多份。
(3)一九九六年二月以「佛教将成为英国各中小学正修课」为题发出两百多份。
六、回响
自发出报告后,陆续收到许多佛教团体、高僧大德的回响,认同此事业意义深远,发心护持,并有许多素不相识的法师与居士,看了佛教刊物之报导,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区来信或寄汇票,以示支持。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中国大陆远至黑龙江、天津、北京、河北等省市也有热心的佛友来函,表示关心与支持。净空法师、圣严法师、星云法师等都嘱托执事法师来信表达关心与护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得知此消息后非常高兴,欣然题写「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会名,对日夜为本基金会操劳辛苦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莫大的鼓励与肯定。得到众多热烈的支持,使我们更为鼓舞,大家决心更踏实、更努力的在英国推行佛教教育。
七、编辑教科书
此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编辑适当如法的教科书,免费供应各中小学校。英国虽有很多高等学府,如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剑桥大学都可研读佛学硕士、博士学位。高深的佛学理论书籍很普遍,可是适合中小学的佛学书籍与教科书则是真空。自政府新宗教教育政策公布后,虽有几家教科书专门出版社,各有一两本所谓的佛教教科书应市,经过我们检阅后,全部都不如正法,不能采用。所以我们只好自己着手编辑。经过多次搜集与讨论,还是不理想;后来征询本国的教科书专家,结果仍不满意。最后这重担就落在净因法师与郝申士两人肩上。净因法师是专来英国研读佛学博士的,学业非常忙碌;而郝申士则是专业教师,并兼营商务,也忙碌异常。难得他两人发慈悲心,不辞劳苦,为佛陀家业付出一切。
因为他们两人对编辑教科书毫无经验,为求内容如理如法,又要配合本国教科书的规格与标准,还得考虑小学及青少年学生的兴趣,所以工作相当吃力与费时。他们四处征询法师大德的意见,诸如本国名刹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住持Ven. Ajahnsumedho,伦敦佛寺(London Buddhist
Vihara)长老Ven. Dr. M. Vajiragnana及美国万佛城佛教学校校长泰瑞.尼可森女士(Mrs.
Terri
Nicholson)等,得到了多方面的指示与宝贵的建议。经过了整年的努力,改了又改,终于完成了原稿。最难得的是,经营印刷业的邓德明夫妇大力支持,不怕麻烦,从初稿至完稿,多次修改,印校样(Printing
Proof),不但付出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亦花费了无数印工、纸张、金钱。他们非但毫无怨言,反而法喜充满,更发心印制基金会所有的文件,如信笺,章程收据、会员申请表等等,分文不收,非常难得。
八、捐助与护持
在这里强调的是,虽然我们已发了数百份报告,并表达了求助的愿望,但并未曾向外攀缘募款,募捐活动必须等到基金会正式注册,成为一合法的慈善公益机构后才能开始。可是出乎我们预料之外,远在新加坡的许国卿居士,在佛教刊物《法音》上看到我们的报告,竟然寄来五百英镑,作为印制教科书之用,并且表示,希望他区区之数的捐款,能给我们增添信心。这是本会收到的第一笔捐款。第二笔善款来自马来西亚的王美莉居士,她以儿子的名义,寄来二千五百英镑。接着新加坡的金果琴居士寄来三千英镑,马来西亚林仲箎夫妇合家寄来一千英镑,他们的义举真是功德无量。
至今所收到捐款共有三万多英镑,其中李果乘、果兰夫妇捐款五千英镑;黄果玉居士用她家人的名义,捐出三千八百英镑(她的捐款来自从她多年来极有限的储蓄)。黄果天、果英夫妇也捐出一万英镑。自愿发心捐款者很多,不能尽列。
九、助印
今年六月廿六日,果天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有缘在Buddhist Vihara拜见Ven. Dr. K. Sri
Dhammananda长老,报告我们在英国免费供应各中小学佛教教科书,以推行佛教教育,长老还未听完我们的报告,便赞叹不已,当下答应印赠六万本教科书。这正是净因法师所预期的结果。
十、心愿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它度化众生是没有国界、种族之分的。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受到佛法的滋润,世界大同、和平无争将指日可待。
佛法传入欧美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且多为西藏密宗,与斯里兰卡、泰国等上座部佛教。因为多用英文为弘法语言,弘法对象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西方人,以修持禅定为主,普通市民很少。
中国大乘佛教传入西方国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很多国家也纷纷建起了金碧辉煌的寺院,如英国也有两所规模较大的寺院(伦敦佛光寺和伯明翰法雨寺),但终因受言语之限制,弘法对象多为华侨,直到现在,中国佛教在西方的影响仍很微弱。今天英国政府敞开了中小学的大门,欢迎我们向天真无瑕的儿童与青少年传播佛陀智慧的种子。可以预料,一、二十年后,这些学生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活跃在社会各阶层。希望他们受到佛陀慈光加被,个个一心向善,造福人类,使社会安宁、人民安乐。正如《无量寿经》所说「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如此影响邻国,而扩展至西方各国,与东方文化同流,则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可期也!这应是每一个佛弟子的大愿!
E. 为什么当时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得很重要
因为他们觉得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很可怕的。
满意请采纳
F. 英国用什么语言,他们的民族是什么,宗教是什么
英国当然是用的英来语源.
从公元前一直到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先后有好几个民族曾到该岛上定居过。
伊伯利亚人:不知和时来岛。属地中海种族。
凯尔特族: 第一批为盖尔人,是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使用盖尔语。第二批为属凯尔特人的不列颠人,是威尔士人的祖先。不列颠遂成为联合王国国名的主体部分。
罗马人:公元前一世纪来岛。带来了拉丁字母。
日尔曼人:公元5世纪中叶,日尔曼系的盎格鲁人 .撒克逊人等侵入英伦。其中盎格鲁人较为强大,称该岛为“盎格鲁的土地(Angle-land),英格兰(England)一词便源于此。盎格鲁枣撒克逊语言也是现代英语的祖先。原有的不列颠人则被赶到威尔士及英格兰南部。现在的威尔士语便是不列颠的语言。
丹麦人:公元9世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他们并非全是维金人。1016年丹麦人克努特征服英格兰。
诺曼人:诺曼底公爵威廉颇有名气。他于1066年即位英格兰王,确立了贵族制开始了诺曼底王朝。
这样看来,并没有纯粹的“英国人”。或许只能说,英国人就是英国人。
G. 怎么做一个关于英国人宗教信仰的PPT呢
首先你要了解英国宗教,要了解新教,也就是基督教。要了解新教的话你就要了专解天主属教,要了解天主教的话你就要了解犹太教......同时,你还要对希伯来人的文化、古罗马人的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教派,以及当时英王为什么要摆脱罗马天主教的钳制,自立新教有所了解.....你应该是想了解这些吧,我想,可这些我给讲很长时间也讲不完,如果你想学PPT制作技巧的话,那我想我帮不太了你。
H. 英国人一般信奉天主教还是基督教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59万)。另有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和佛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英国国教,英文:Church of England,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也称英格兰圣公会或安立甘教会。英国17世纪经历了很多战争、斗争,国王与国会之间的斗争。英国16世纪亨利八世,因为不满意教皇不批准他和他的西班牙妻子离婚,因为她没有生育,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可能旁落到其对手西班牙王室的手中,所以在英国发起宗教改革,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会,成为英国的安立甘宗,英国国王把自己封为教会的最高领导。
新教(Protestantism),亦称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包括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新宗派: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以及随后又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宗派。新教又称“更正教”、“抗罗宗”、“耶稣教”。
中国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因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报抗议态度,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故西方一般称基督新教为“抗罗宗”或“抗议宗”。这词源出德文“Protestanten”(抗议者),最初指1529年在德意志帝国会议中对恢复天主教特权之决议案提出抗议的新教诸侯和城市代表,后衍为新教各教派的共同称谓。
I. 为什么当时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得那么重要
你说的那些英国人我想应该指的是基督徒,因为英国人普遍是基督教信仰。
其实基督徒把信仰看得无比重要,并不只限于英国人,还有美国人..
而且也不限于你所说的所谓“当时”,
从古到今基督徒把信仰看得是生命般重要。
所以你的提问 ,
其实应该提升到“基督徒为什么把信仰看得那么重要”来作答。
1/因为确信耶稣基督就是神的儿子,确信圣经的启示是上帝的话,是真理。
2/因为感恩, 从上帝而来的拯救,帮助与安慰以及盼望...
3/因为因着认识耶稣基督他们的人格有了价值,内外在生活变得美好。
...
...
还可以举出很多具体理由
GOD BLESS YOU 怀 菍!
J. 一些英国人宗教避难来到北美建立殖民地,为什么还要受英国管制呢
北美殖民来地,最早的是建立与源1607年的【普斯茅斯】。1607年,对于中国的历史爱好者,要知道的,所谓的“倒行逆施”的斯图亚特王朝王朝由苏格兰入主英格兰,做了国王【Ps:当时英伦三岛上,威尔士实际与法律上完全属于英格兰;苏格兰却是独立的;爱尔兰的征服要到奥列弗·克伦威尔才完成,而法律上要到1801年正式合并】,这个王朝有着许多狂热的天主教徒的国王,而英格兰广大的教徒自1534年亨利八世《至尊法案》后,主流部分都信了圣公会(国教徒),信仰更纯粹的受了加尔文教的影响,即是清教徒。因此,斯图亚特王朝的上台执政,不愿改宗的异议人士,只能去新大陆,逃避国王权威的威胁(随时可能迫害)。新大陆,又刚刚开垦,国王允诺这些人实际的迁移守边,给了他们有限的自治。另外,最主要的,自都铎王朝君主专制后,民族意识的共识已经深入民心了,既然国王让你开垦自治,有何乐而不为,接受其的统治呢?反正,身后有个国家的背景,也不会被其他国家的殖民者欺负(随意的欺负,外交上面的交涉,你会懂的吧)。 希望对你有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