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吗若是,他是中国人为什么用英语写文章
是用英文写的.林用英文写了好多文章,如京华烟云,武则天传都是用英文写的,可能是为了向西方展示中国文化历史.
❷ 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京华烟云,他最清楚要表达什么,那他为何不亲自翻译成中文呢
他当时想给西方人翻译红楼梦,后来没成功,就仿红楼梦写了京华烟云
❸ 为什么林语堂的书都是用英文写的
1, 林语堂从小受到的是教会文化, 大学念的是教会大学(当时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 琼瑶写的<情深深雨蒙蒙>里写陆家的大小姐念的就是圣约翰,算贵族学校了). 教会大学的教育自然都是老美的英文教育, 和美式学校其实并无二样,所以林语堂青少年时期的底子打得是英语的底子, 正因为在教会学校受教育,所以林语堂的英文能力很是地道, 比一般的美国人都要高出许多.
2, 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去了当时在清华大学(Qinghua College)去教书, 之后因为逛琉璃厂的关系才开始在中文方面下功夫, 之前林语堂的中文能力是很糟的. 所以, 林氏是英文比中文强的.
3, 林语堂的很多英文著作都是在美国写的,目的是向西方社会推广中国文化, 有部分的英文著作林氏自己翻译成中文的也有, 如著名的<生活的艺术>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其他的他有指定别人翻译,如请郁达夫将<Moment In Peking>译成中文,还提前给了钱,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郁达夫没有完成,很多年后,由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完成了中译本,当然了,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最多的中译本是《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郁飞的译本名是《瞬息京华》。
4,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你读多了就会发现,很是地道,远非现在的学者可以比的,比一般的美国人都要地道很多,这和他受的教会学校的教育有莫大的关系。而相对另一大师钱锺书的英文,在用词上又是点到为止,少用难词。钱的英文作品里难词非常之多,读起来吃力,但林语堂的作品你只要有了一定的英文基础后,读起来是非常舒服的。
5,林语堂的名作推荐如下: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最著名的作品,里面美妙的句子甚多)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浮生六记,沈复著林氏译,汉英对照本)
Moment in Peking, (书很厚,要看要花很多时间,林氏写了整整一年)
其他的还有很多,个人比较喜欢的还有<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古文小品译英)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非常之多的好东西,不胜枚举。
❹ 林语堂《京华烟云》英文版怎么样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对<京华烟云>的评价是:"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内,既严肃又容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❺ 中国文学家林语堂,最初为什么远赴美国进行全英文写作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林语堂的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一直就接受着西方式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基督教文化,而且求学期间也一直上的教会式的学校,后来也到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会大学)。 他任教期间也一直在外文系,后来又出国去了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后来由于资金问题又转去了德国的莱比锡大学。 他的求学经历均是以外文为主,主修的也是语言学。所以,他的外文水平足可以运用自如,这也是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本人也说过,自己在进清华大学任教前接触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很少,远远不及西方。后来他便发奋读书,去补充欠缺的知识。 只能说他是个语言天才,很多东西即使学的比别人晚,但却很快能够理解并融会贯通。所以他的文章即使用英语写,里面关于中国文化内容还是很独到精辟的。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美国创作的,例如《京华烟云》。而这部作品的很大来源是他想翻译《红楼梦》却又顾虑颇多,所以决定自己写一部反映那个时代中国变迁的宏大规模的小说。 其创作的主要针对外国读者,他的身份也偏向于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所以英文的直接写作更利于此,毕竟中西方思维模式以及语言感觉是有差别的。 例如,他的《苏东坡传》和《武则天传》里面内容就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具体细节以及人名一笔带过,只是轮廓式的勾勒大体历史背景。这样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外国读者更流畅的阅读。 就像我们在阅读外国人物传记时,如果一直出现不认识的人名,肯定会打断阅读思路并且很烦躁。
因此,其作品的受众面更多在国外,所以采用英语写作。
❻ 林语堂为什么用英文写作
林语堂的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一直就接受着西方式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基督教文化,而且求学期间也一直上的教会式的学校,后来也到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会大学)。他任教期间也一直在外文系,后来又出国去了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后来由于资金问题又转去了德国的莱比锡大学。他的求学经历均是以外文为主,主修的也是语言学。所以,他的外文水平足可以运用自如,这也是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本人也说过,自己在进清华大学任教前接触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很少,远远不及西方。后来他便发奋读书,去补充欠缺的知识。只能说他是个语言天才,很多东西即使学的比别人晚,但却很快能够理解并融会贯通。所以他的文章即使用英语写,里面关于中国文化内容还是很独到精辟的。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美国创作的,例如《京华烟云》。而这部作品的很大来源是他想翻译《红楼梦》却又顾虑颇多,所以决定自己写一部反映那个时代中国变迁的宏大规模的小说。其创作的主要针对外国读者,他的身份也偏向于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所以英文的直接写作更利于此,毕竟中西方思维模式以及语言感觉是有差别的。例如,他的《苏东坡传》和《武则天传》里面内容就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具体细节以及人名一笔带过,只是轮廓式的勾勒大体历史背景。这样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外国读者更流畅的阅读。就像我们在阅读外国人物传记时,如果一直出现不认识的人名,肯定会打断阅读思路并且很烦躁。因此,其作品的受众面更多在国外,所以采用英语写作。并且他的英文真的是太好了,不用都浪费...呵呵,这句开玩笑啦~
自己草草写的,有错误谅解哈~
希望帮到你啦~
❼ 京华烟云为什么用英语写作
我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是用英文写的。现在想想,在过去那些年,如果用中专文写给属国内人看,估计也没多少人看(因为国人那会儿正在抛弃甚至鄙视我们自己的东西),甚至还会引起非议。所以,他很聪明的选择了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和思想给那些越来越对这些感兴趣的外国人.
而且,1936年后林雨堂居住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京华烟云>这本书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写的.用英文写也很正常了.
❽ 为什么林语堂、冯友兰这些人写了一些英文著作,却不用中文写
为什么林语堂用抄英文写作,却不用中文写?
林语堂先生1935年旅居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红牡丹》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很多中国作家是靠英文著作而闻名的,林语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1936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来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作为折中,林语堂索性用英文写下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作品,这就是《MomentinPeking》(曾译为《瞬息京华》,现多译为《京华烟云》)。
这种用英文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写作方法,给后来的翻译和读者的接受都带来一些麻烦。有专家推测,假如当初林语堂直接用中文写作,可能艺术性会更加完美。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不免要有缺失。但也可以推测,假如最初的版本是中文版,那么再翻译成英文也可能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海外反响了。
❾ 京华烟云为什么翻译成the moment of peking
这部书原文来是英文的,自是作者直接用the
moment
of
Peking,而不是翻译成英语,所以不用问为什么翻译成the
moment
of
peking.《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
❿ 为什么《京华烟云》要用英文写
1938年的春天,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又觉得时代背景太远,西方人恐难了解,于是决定以《红楼梦》为基础,仿写了一部《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林语堂写《京华烟云》时,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之际。
林语堂深深的热爱着伟大的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就应该义不容辞的将自己的安危和国家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块,就应该责无旁贷的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国家的阵营中去。
(10)京华烟云为什么用英语写作扩展阅读:
后世影响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京华烟云》的续篇是《风声鹤唳》,《纽约时报》誉之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与《风声鹤唳》、《朱门》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
1988年版《京华烟云》是李英、任建青等执导,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1987年开拍,1988年上映。
2005年版《京华烟云》是改编自林语堂同名原著,是作为央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之一的一部民国剧,由杜大宁、汪国辉、傅思、晓春、周莉、瞿长林担任总监制,张子恩导演,赵薇、黄维德、潘粤明等领衔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