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学语文论文怎么写
读到大学,为什么还要开“大学语文”课,有些
人颇感困惑。其实根本不足为怪,因为世界上所有
国家的人们无不以毕生的精力学习各自的母语和传
统文化。世界各国很多大学至今仍沿袭开设语文课
的通例。
一
我国人民学习语文有悠久的历史。按《周礼》
的规定,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
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之五是“六书”,“六
书”即语言文字之学。从周秦到晚清,历时近三千
年,期间读书人皓首穷经,在研习儒家经典和传统文
化的同时,无不研习“小学”。“小学”是指包括文
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语文学。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治
“小学”,目的是通经,通经的目的是致用,致用就是
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带有很浓厚的
功利色彩,但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传承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国
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在办洋务实业的同时,也办洋务
教育,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方针,设
立各类学堂,一面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一面学习
外国语文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清末学制和教学内容
的改革。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诞生,各类高等学堂
也都开设语文课,名为“国文”。
1952年,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院系调整,将
一些综合性大学拆并成单科院校,理、工、农、医、法、
商等单科院校强调自己的专业性,砍掉了“大学语
文”,实际上,就是用专业技能教育挤掉文化教育和
素质教育,使得高等学校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
文化与科学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
园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中断了二十馀年。相反,外
国的大学却非常重视人文科学。据我国一位到美国
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学者说,他想在哈佛旁听几门
社科方面的课,问他所在机构的秘书,有没有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没想到那位秘书递过来厚厚的一本,
仅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简介(一门课一
般三至五行介绍)就列了一千多页,真令人惊讶。
而我们的大学本身没有几门人文课程,现今仅有的
一门“大学语文”还濒临夭折,这实在不可理喻。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经过十年浩劫后入学的
第一届新大学生,有的文化素质较差。有理工科的
学生做了实验后,不会写实验报告,有文科学生动辄
写错别字。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先呼吁
在大学重开“大学语文”,得到南京、上海两地一些
高校的响应,发起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
组编了《大学语文》教材,各类院校开设“大学语文”
蔚然成风。此后,不仅各类全日制本、专科院校开设
“大学语文”,而且,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
员会还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本科、专科各类自学
考试(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必考的公共课程。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
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
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此
前,国家教委高教司曾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
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的《出版前言》中指出:“大
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
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
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
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
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
个重要方面。”高教司“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
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
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最
后强调“各有关高校,要认真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
建设工作,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
作。”
2007年1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的意见》规定支持“大学语文”网上考试系统研发与
相关标准建设100万元,“大学语文”网上考试题库
建设支持100万元,可以看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对
“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我省高校历来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很早就成
立了“湖南省大学语文学会”(挂靠在湖南师范大
学),合作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起初开设一学
年,每周4课时。实行周五工作制后,改为开设一学
期,每周4课时。湖南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还是
省教委立项的重点课程,由省教委向师大中文系大
学语文教研室划拨专项经费,以加强教研室建设和
课程建设。
⑵ 清华大学开设的语文棵所教授的东西
接上面
二
然而,近两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在有的院校出
现了滑坡,甚至很不景气。有的院系用“应用写作”或
“演讲与口才”取代“大学语文”,有的院系干脆直接
取消“大学语文”,有的院系象征性地开一个学期,每
周2课时。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有的院系领导认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12
年语文,到了大学没有必要再学“大学语文”,就是
再学一学期,也不能提高多少语文水平,不如开“应
用写作”、“演讲与口才”急功近利。诚然,开一学期
“大学语文”,并不能把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到一个很
高的程度。学语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
蹴而就。但学一点语文,至少可以让学生不忘记自
己的母语和民族文化,可以培养阅读兴趣,营造文化
氛围。读、说、听、写是学习语文的四门基本功。
“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不能取代“大学语文”,
相反,它们被“大学语文”所涵盖。
一部分大学语文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
认真钻研教材,不改进课堂教学,不追求教学效果,
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很多人有一种观念,
认为只要是一个人,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教“大学
语文”。一些兼职教师沿袭过去中小学语文课的教
法,教学程序就是介绍作者、解释词语、划分段落、归
纳中心思想、指出写作特点。对文章的分析完全依
赖教材的“提示”,不敢越雷池一步,稍加引申和发
挥,就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期末考试、考查,采取
开卷,又是任课教师命题、阅卷,学生根本不听课也
可以及格,甚至获得高分,唯一的一门文化教育和素
质教育课,就这样对付过去了。有的专职“大学语
文”教师自轻自贱,总认为他们这些公共课教师不
如专业课教师吃香,说语文不是一个专门学科,科研
没有一个方向,很难晋升职称。其实,“大学语文”
涉及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
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写作学等诸多学科,每位教
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选择一
门学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获取教学和科研的丰
硕成果。事实上,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中就
不乏知名教授。匪夷所思的是,有的人教了多年
“大学语文”,跻身专业课教师行列后,反过来诋毁
“大学语文”,这真令人费解。
在个别学校,同样是公共课,“大学语文”与“大
学英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大学英语”在各系各
专业开4个学期,每周6课时,以每学期授课18周、
每周24课时计,“大学英语”两年共开432课时,占
总课时的四分之一。除外语系,没有哪个系哪一门
专业课开这么多课时,而“大学语文”开一学期,每
周2课时,共计36课时,占总课时的百分之二,是
“大学英语”的十二分之一。这是何等的比例失衡,
是何等的“数典忘祖”?外语和语文的课时如此众寡悬殊,也许是外语有过级考试,语文没有过级考
试,外语不好,很多事会一票否决,语文不好,不会一
票否决。不过,只是近些年才这样,以前并不这样。
当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外语打零分,还是被破格
录取,没有一票否决。外语不行,也没有妨碍他成为
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有些外语学得很好,因从事的
工作与外语没有太多关系而派不上用场的也大有人
在。有一名牌大学毕业的老先生,外语学得非常好,
退休后聊天时有人问他,你的外语特好,一生派上了
什么用场?他思索良久后认真回答:“有一次坐飞
机和空姐用外语交谈了几句。”他旁边有位同事笑
着说:“那次我也和空姐交谈了几句,不过用的是汉
语。”这位同事不经意地幽了那位老先生一默。
笔者并不反对学外语,要考虑“与国际接轨”,
原本就不必考虑“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伊始,英语
备受青睐,中央和地方的广播电台开辟英语广播讲
座,《英语900句》一时成为畅销书。时髦女郎身着
胸前印有“Kissme”的T恤招摇过市,这不知是无知
还是作秀。国门打开之后,一些人学习英语到了痴
迷的程度,这当然不是坏事,只是全国范围的外语教
育高投入,低效益,考研考博,评定职称等,过分强调
外语的“一票否决”,“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及有识之士早有微辞。最近据报载,有十类人员可
以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是值得额手称庆的好举措。
学习外语也要学好母语。汉语的造字(词)法
与英语的构词法颇有相似之处。汉语:用“力”于
“田”是“男”人;使“人”传“言”是“信”息;用“刀”
判“牛”、“角”是分“解”;用“火”烤“犬”、“肉”是
“然(燃)”烧。英语:一片glass是玻璃,两片玻璃
(glasses)是眼镜。break(打破)加fast(禁食)是
breakfast(早餐)。land(土地)加lord(君主)是land-
lord(地主),mother(母亲)加land(土地)是mother-
land(祖国),如果把它说成“地主婆”,那只是网络
笑话。比较而言,英汉对译则更能显示中文修养的
重要。There is no doub,t译成“没有问题”、“没有疑
义”、“毫无疑问”、“无庸置疑”就有明显的文野之
分、雅俗之别。有些美英学者译我国唐诗,就常常出
现错误。例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
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
处来?”有人将第三句译成“And my children, meet-
ingme, do notknowme”·“children”有“儿童”和“儿
女”二义,译成“my children“就是“我的儿女”。诗
人“少小离家老大回”,在村中见到的是家乡的儿
童,不是自己的儿女,应译成“the children”。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
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有人将首
句译为“Go out the great red wedding-chamber can-
dles”,“go out”是“熄灭”,“停红烛”不是熄灭红烛,
而是安排停当,让红烛高烧,彻夜不熄,表现新娘将
见公婆的忐忑心情。所幸第二句将“舅姑”译成“your parents”,没有译成“uncle and aunt”。
中国出现外语热,海外也出现汉语热,欧美,澳
洲,远东,南亚,世界各地迄今共建立“孔子学院”
128所,这种学院以“孔子”命名,不只是学习研究儒
家学说,而是学习研究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美、
法、日、韩、俄、澳钟情现代汉语方言,日、韩等国还成
立专门研究汉字和古典诗词的,“《说文》学会”,“诗
词学会”,但他们并不忘记自己的母语和民族文化。
三
为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
量,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一)学校确定“大学语文”为全校各个院系(除
中文系外)的必修公共课,由教务处向各院系下达
指令性的开课计划,责成中文系安排合格的专职教
师实施教学。
(二)建立一支文化素质较高、有较丰富的教学
经验、爱岗敬业、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负责计
内和自考的“大学语文”教学。以往“大学语文”集
中在一年一期开,专职教师人人超工作量,还要聘请
大量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难于管理,不能有效地
保证教学质量。一年二期,专职教师又工作量不足。
如果将“大学语文”安排在两个学期上,则可以较好
地保证教学质量,还可以为学校节省一笔课时酬金。
(三)选用一本好的教材。目前,全国高校使用
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几十种,从编排体例看,可分
三种类型: 1·按文学史编排; 2·按文体编排; 3·按
思想内容编排。按文体分类就是按文章的表达方式
分类,它更适合写作教学,与以阅读、欣赏为主的语
文教学不大吻合。按思想内容分类,又容易出现类
与类的交叉,或所分之类不能涵盖所有作品。现在
所用的教材按文学史分类,选入了古今中外的一些
优秀作品,所附录各个时期的文学概述,是粗线条的
文学简史。另外还附录了较系统的古代汉语、现代
汉语知识、应用文体写作知识。可谓一书多用。
(四)中文系下设“大学语文”教研室,组织教师
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取消任课教师自行命题的做
法,建立试题库,考前由教务处或中文系拼题;实行
分题流水作业、集体阅卷、交换登分。与教学有关的
一切情况和数据均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连续几届
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应影响其评优
和职称晋升,经过帮助,仍无起色的,应调整其工作。
(五)树立大语文观。课内学习是有限的,课外
学习是无限的。教师要走出课堂,通过多种形式、各
种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例如:指导学
生课外阅读和写作;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作文竞
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朗诵会;指导撰写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组织论文、报告评优等。
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全体师生努力,语文学习的
春天就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