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尔基最后的写作生涯是怎样度过的
高尔基于1933年回苏联定居后,便受到秘密警察的警察来访和包围。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与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一样,要由秘密警察部门负责。
庆祝高尔基创作四十年闹得很红火。斯大林下令以高尔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战战兢兢对斯大林说,莫斯科艺术剧院是契诃夫创办的。斯大林回答:“没有关系。高尔基是个没有用处的人,我们必须把他拴在党的身上。”高尔基接受了这些礼物,他也不必害怕别人的批评,政府不许人们批评他。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文学界开始崇拜高尔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尔基家有一次著名聚会,冠盖云集,有克里姆林宫的首脑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他们谈笑风生,觥筹交错;还有五十余位作家,如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斯塔姆、帕斯捷尔纳克、普拉托诺夫、布尔加科夫、巴贝尔等,举止却相当恭谨自制。忽然,作家马利什金来到斯大林面前和他碰杯,诗人卢果夫斯科依大声喊道:“让我们大家都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干杯!”此时,坐在斯大林对面的小说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来说:“我听厌了这种话!我们已经为斯大林的健康干了114万7千次了。他大概已经厌烦这套了……”顿时冷场。斯大林伸出手,握着这位小说家的指尖说:“谢谢你,尼基夫洛夫,谢谢你。我确实厌烦 这套。”几年后,那天晚上参加聚会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监狱,许多人被枪决。被枪决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说家尼基夫洛夫。后来,高尔基的秘书在狱中交待,雅果达在幕后积极操纵文学界活动和作家协会主席人选,1934年作家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他要高尔基写信给斯大林,推荐阿维尔巴科作主席。
有人说高尔基反对暴力,说他会反对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斯大林才把他除掉。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纯属编造。阿维尔巴科在狱中受审时证实,高尔基对秘密警察的工作给以极高评价。高尔基对1932年8月7日通过的法律毫无抗议,这项法律规定,12岁的儿童也可以像成人一样判罪,包括死刑。他对著名作家科里乌耶夫和曼德尔斯塔姆的被捕漠不关心。1929年,他参观索洛维基,赞扬苏联这个第一座集中营。
在集体化时期,高尔基向当局提供一个骇人听闻的口号:“敌人不投降,就让他灭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报)。同时,当局策划公开审判“工业集团”,包括那些革命前的老一代工程技术人员,高尔基如此写道:“读到关于那些恶棍的报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维克人士受审,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称他们是罪犯和破坏者,还说他们还有人漏网,应当继续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称赞:“斯大林干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宁格勒党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刺,给斯大林展开大清洗一个借口,许多人未经调查或审判就以间谍罪名立即枪决。高尔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报》发表一篇文章为斯大林呐喊助威: “必须无情地、毫无怜悯地消灭敌人,不要理睬那些职业的人道主义者们的喘息和呻吟。”
难堪的晚年
1934年5月,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对高尔基晚年的沉重打击。随后,高尔基的家庭医生维诺格拉多夫死于秘密警察之手,对马克西姆的死因调查中断。克里姆林宫医疗局长柯多洛夫斯基在调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后两年,高尔基完全成为政府的驯服工具,他不倦地颂扬斯大林,可是后者对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议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恶魔》,《真理报》立刻发表一个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义”。甚至,高尔基看不到报纸,克格勃有几次还专门为他印了一份报纸,高尔基纪念馆就保存著这样一份报纸。
㈡ 翻译“在她的写作生涯中”,career前面用什么介词啊
用 in。。。。
㈢ 谁能详细介绍下作者老西写作生涯和作品
演员张子健,抄身高1米83,1968年10月出袭生于天津,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电视剧《甘十九妹》中出演的尹剑平给观众们留下了很深刻印象,从此,张子健正式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曾主演过《白眉大侠》,《燃情四季》,《寇老西儿》,《香气迷人》,《情义英雄武二郎》,《冬至》,杨幂版《王昭君》,《英雄》,《猎鹰1949》,《神探狄仁杰》,《借枪》,《飞虎神鹰》等。表演过多种类型角色,并尤其以帅气、文雅、幽默兼备的“儒侠”形象深入人心。其称号有“千面郎君”,“新晋功夫之王”,“师奶杀手”等。
曾用名:张建新;张子建 年龄:44岁
中文名: 张子健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68年10月28日
职业: 影视演员、主持人
毕业院校: 北京电影学院
代表作品: 《甘十九妹》《神探狄仁杰》《猎鹰1949》《借枪》《飞虎神鹰》
星座: 天蝎座
身高: 1.83米
现居地: 北京
曾用名: 张建新
㈣ 用英语怎么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英文科技文体写作法”
University student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instruction
Englis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ry style writing
㈤ 创作生涯 英文怎么说
问题补充:The first period of Mark Twain’s creating career 写作生涯
㈥ 中岛敦的写作生涯
1933年3月毕业于东京大学国文学科,毕业论文题目为《耽美派研究》,以420页的篇内幅,对森鸥外、永井荷风、谷容崎润一郎等明治时期作家进行评说。4月进入东大大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研究主题为《森鸥外研究》。1934年3月从大学院退学,任私立横滨女子高等学校国文、英语教师,1941年3月退职。一九四一年,辞去高中教师,到南洋,将心仪的英国作家史帝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晚年在太平洋沙摩岛的生活,改编成《风与光与梦》,并将当地见闻写成《南岛谭》。1942年末在因哮喘病发作逝世,享年33岁。虽然他的出现只是如彗星一般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后便转瞬即逝了,但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中岛敦1932年在东京第一高等学(现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校友会发表《有警察官的风景——一九二三年的速写》,描写在日本统治下朝鲜人的意识。以后他在校友会发表作品多篇。昭和17年《文学界》的“古谭”2月号发表了他的《山月记》、《文字祸》,受到文坛注目与好评,接着的5月号刊载了《光与风与梦》,被推荐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
㈦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写作生涯
尼叔的写作生涯
1985年当他还在学校时,即在诺特尔达梅大学大一和大二之间的暑假时期,
已经开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The Passing(从没有出版)的创作。1989年他写了另一部小说The Royal Murders,同样没有出版。大学毕业后,他到出版商和法律学校那里找工作,但是都失败了。然后花了三年尝试其他职业,包括房地产估价师,服务员,牙科产品电话销售以及尝试他自己的制造品商业。
1990年,他与Billy Mills Wokini 合著A Lakota Journey to Happiness and Self-Understanding(一个快乐和自我理解的拉科塔之旅)。该书由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和干草书屋(Hay House)出版。发行之后第一年大约销售了5万本。
1992年,他卖过药品,1993年搬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在那里他利用空闲时间开始写另一本小说The Notebook。 两年后他被文学代理商Theresa Park发现(他从代理行一堆自由投稿中发现了那本小说,喜欢它,于是成为了该书的代理商)。1995年,他从时代华纳书店集团获得100万美元的酬劳。小说出版于1996年10月,首周进入了纽约时报的最佳畅销书之列。
随着第一部小说的成功,他搬到了 北卡罗来纳州的新伯尔尼。在他第一次出版成功后,他写了好几本国际畅销书。其中六本已被搬上了银幕:Message in a Bottle (1999), A Walk to Remember (2002), The Notebook(2004), Nights in Rodanthe (2008), Dear John (2010), and The Last Song (2010). The Lucky One的电影版权卖给了时代华纳公司,Douglas McGrath 准备执导。将由丹尼斯·狄诺维(Denise DiNovi)担任出品人,他先前已负责过三本小说的改编权Message in a Bottle, A Walk to Remember, and Nights in Rodanthe。
通过他的网站知道,他也已经卖掉了True Believer 和 At First Sight的改编权。他最新的改编小说The Last Song已经被制作成电影,由后代娱乐公司(Offspring Entertainment) 和试金石影片(Touchstone Pictures )制作,片名叫Miley Cyrus。
他的第16本小说Safe Haven已于2010年2月17日已经开始写了,于2010年9月14日发行。电影制片商在8月4日取得改编权,和约即将签署。
㈧ 司马辽太郎的写作生涯
一九二三年八月七日,司马辽太郎诞生于大阪。他原名福田定一,其笔名乃取自“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之意。司马辽太郎的祖父本是个日本算术家,但他于明治初年迁至大阪改行从商,贩卖糕饼。他父亲则在大阪当开业药剂师。在最具商人气息的地方从商,最重要的即是要具备理性的经营头脑。这个特性影响司马辽太郎极为深远,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以冷静、理性的历史观来审查主观的、非理性的意识型态。因此,有人称他的历史小说为“非意识型态”的历史小说。
司马辽太郎从十三岁开始,即经常到大阪市立图书馆博览群书,至他大学毕业时,几乎已经读完图书馆的藏书。其好友寺内大吉(作家)回忆说,司马辽太郎在报社上班时曾经住过他家,他每天要到报社上班时,总是撕下一页网络全书来背诵。
他十八岁时进入大阪外国语学校(今大阪大学)蒙古语科就读,名作家陈舜臣是高他一年的学长(印度语科)。二十一岁(一九四三年)时被征调到中国东北的战车连队。他大学时代的专攻(蒙古语)以及后来的中国经验,无形中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本来日本作家并不擅长描写大时代的社会动态,若是以读俄国小说或是法国小说的态度来读日本小说一定大为失望,因为日本作家只擅于描写内心的感受以及身边的琐事,名之为“私小说”,并自认为是日本小说的特色。吾人若看了托尔斯泰的小说再去看“私小说”,肯定打瞌睡。
然而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却具有从天空俯瞰大时代动态的特质,也因为这个特质吸引了无数的日本读者。笔者认为他这特质与他的蒙古语学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住在沙漠中的民族,为了要辨识方向,寻找水源,他们关心视界以外的世界,因此总是将视点如老鹰般高悬在天空中某一点往下俯瞰。这种观点自然与属于森林文化的日本观点大相迳庭。事实上司马辽太郎极喜欢蒙古,他除了到蒙古旅游外,早期的作品如“波斯的幻术师”、“戈壁的匈奴”,以及晚年的“鞑靼疾风录”都是描写北方骑马民族的作品。
他从一九四六年(二十三岁)至一九六一年,先后在新日本新闻社及产经新闻社当记者。这记者生涯可以说是他历史小说的原点。他曾经对他的朋友说:“若有来生,我还要当个新闻记者。”可是他这个记者与大多数的记者不同,他永不厌倦地充实自己的知识,而且由于他隶属于文化部门,因此经常到各大学与寺院去采访,独自研读寺庙中所藏的古文书,并与大学教授结为好友。通常的历史小说作家都只是搜集文献,考察当地风光,以作为写小说的准备工作。而司马辽太郎不只如此,他至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去,必定像个新闻记者般询问当地的居民:“你出生于何地?是否知道事件的传说 ?”。
㈨ 马克吐温写作生涯的三个阶段英文
Three stages of Twain Mark's writing career
马克吐温写作生涯的三个阶段内
如果对您有帮助
请采纳容 谢谢
Three stages of Twain Mark's writing career
马克吐温写作生涯的三个阶段
㈩ 海明威为什么开始了写作生涯
海明威从欧洲战场回来的一段日子,发现自己最想干的事是写作。于是1921年底,作为多伦多《星报》驻欧记者的海明威携带富有艺术气质的妩媚新娘哈德莉来到了世界之都巴黎,在此开始了他对文学和生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