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让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首先,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课内书本上还是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的名人名句,优美语句等等,此时你就要把它们抄写下来,抄写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写上你的感悟感想等等。这样不仅积累了一些写作中可以引用的素材,而且还锻炼了你的写做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其次,有灵感时就要及时写下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比较少,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对生活毫无感觉,有时侯或许一次考试失败的经历都可以成为他们作文写作时的素材。因此,这就要求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哪怕有一点点的感想,感悟都要及时写下来,抓住写作的灵感。宋代的欧阳修就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而宋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也随身带着口袋想到好的诗句时就随时记下来。
再次,要多读多背:有专家指出在准备中考作文时头脑中至少要装50 篇范文,其实我认为要把背诵范文或名家名作的过程贯穿到整个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初三准备中考的时刻。语文的学习同英语的学习一样,也有语感问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多读多背,而不能成为“哑巴语文”的学习者。当有了我们平时语文学习中所背诵下来的文章积淀时,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了。
最后,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表达的更加的真切感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积累写作的素材。
㈡ 如何让学生有效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觉得应该将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作为起点。现在有些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怕写作,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而有些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总是些老掉牙的、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内容……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写作素材积累不足引起的。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 , 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这就说明了平时的素材积累才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呢?
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首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比如通过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其次,引导学生锁定生活观察重点。只有经常进行有重点对象的观察,并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才有可能积累起鲜明的写作素材,否则,杂乱无章、毫无鲜明印象的观察是丝毫无济于作文的。对于这一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描写就是很好的范例。在文章的描写中,很显然,朱自清先生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观察重点的。他始终把目光投注在“背影”上,无论是对穿着还是动作都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一观察是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点,如果作者没有这种潜意识的观察选择,我们也就难以体味到那样浓郁深沉的父子之情了。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要从众多的人、物、景中择出重点来。
二、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作品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方法。“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朱自清《国文教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到用时方恨少”都是讲阅读对写作的影响。学生要扩充作文素材,是必须要进行广泛阅读的。
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好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本身就是经典的作文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学习大方名家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扣紧教材进行专项的素材积累。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古今中外,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天文、地理,广泛阅读,吸收营养,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苏东坡说:“书高如海,百货皆有”,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三、要引导学生从“整理”中积累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我们用心观察了,还要让它留在心里、记在脑子里,这才是积累。积累的方法很多,一般常见的有写日记、写心德、摘抄等。但有的学生写日记总是不能坚持,因为他没有发现积累的乐趣,我们换一种制作小卡片的方式,或留言条的方式,或许就有了兴趣。如果在你的景物积累中,看一次景物,就制作一张小卡片。把时间、地点、路线、景物样式,特点作记录。看第二个景物,又制作卡片,发现景物的共同点、不同点。当老师要求写说明文或散文的时候,不就有写作的素材了吗?即使对同一个人也可以不定时的观察,并作不定时记录。长期的观察、积累,了解他的性格和习惯,要写以人为主的作文,不就有素材了吗?平时看书看报,不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吗?我们学习作家作品,学习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的作品,做作家资料卡,不就对封建文人为什么仕途失意有深刻的认识了吗?认识了淘潜,再联想到人生的选择,在写作中不是又让作文展示了一种文化底蕴了吗?可是有了积累,还要把零散的东西整理归类,才能信手拈来。名人名言、科学知识、写人、记事分类整理。建一个邻居的、父母的、老师的、自己的小档案,条理化、系统化。
我相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一定能学会在积累中创造,在创造中积累,从而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增强语文素养,提高写作水平,笑遨于学海之中!
㈢ 几种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来自积累。学生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难就转化为易,心理上的惧怕也就变为喜欢了。
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作文材料呢
一、背诵积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学生读而不背,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年龄段是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 一般说来,教学每册教材,教师要做到:①选择一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课文,让学生整理背诵掌握全篇。②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可选择其中片断,指导学生背诵。并要他们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进行吟诵、品味、内化。③指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巩固学习成果,而且便于把书本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时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结构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二、生活积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溪长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①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②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③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等,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④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
三、阅读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鼓励他们自学阅读,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材料分类,如按内容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通过以上多种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材料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
㈣ 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作文通常分为自由作文和命题作文,前者是主动作文,后者是被动作文。现在学生的问题是,缺乏感悟的自觉性,缺乏写作的冲动,不能进入作文的自觉状态。绝大多数作家的成长历程和写作经验说明,只有本人进入了作文的自觉后,他的写作成为他生命的释放口,成为他的人生重要支撑,才能在写作上投入更多的感情和时间,才能取得写作的进步。而学生由于缺乏这种感悟和创作冲动,很难主动进行作文,他的生活感受不能及时地转化为一篇文章。
而在面对命题作文时,大多数学生又觉得无话可说。也就是说那些作文命题与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没有发生共鸣,没有成为开启学生作文思路的钥匙。既然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一份生活,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内心世界,有自己的苦乐喜恶,那么只要找到适当的钥匙,就能打开学生自己积累的库房。
现代信息论为我们认识作文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文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输出与反馈的过程。学生作文是信息转化的“结果”,同时又是信息转化的“过程”。学生作文的全过程是这样的:信息积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馈。
信息积累就是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感知,并进行编码、储存,以备作文之用。生活感悟和读书经验都有助于学生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这包括直接生活经验(生活阅历、感受与思考)和间接生活经验(耳闻目睹、阅读)。
信息同化指某一作文命题与学生的信息积累相碰撞后找到了切合点,这一冲突过程,决定着作文腹稿的成败与质量。
信息同化完成后,再借助于“得心应手”的作文技能,学生就可把胸中之“竹”外化为纸上之“竹”。
因此,要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当然要先正本清源,即组织学生一方面积极投入生活,增加阅历,增长经验,另一方面多读书,多体验,多感知。从而丰富感情,磨砺思想。作文能力,从很大程度上讲,不是依靠教师喋喋不休的质的分析,而是依靠学生自己信息数量的积累。而丰富学生的信息,就得面向生活、面向经典以及电脑网络,广泛地、有效地开发信息资源。
但是,并不是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就能写出好文章。这里还有一个能否将个人体验顺利“同化”和“外化”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刺激物――命题,并要事先为学生准备丰富的作文模型。
首先,要按照信息与作文命题平衡的规律,把握作文命题与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作文命题的质量。成功的作文命题要保持学生原有信息与命题之间的距离,才能具有信度和效度。作文命题,就是一个刺激物,只有被信息同化时,这样的作文命题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其作文的兴趣和动机。当学生遇到新的刺激物但不能被同化时,就会修改原有图式以使刺激物能够符合于这种图式,或创造一个能够容纳这一刺激物的新图式。同化会丰富和加强原有图式,顺应则导致图式的变化和发展。“平衡”就是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达到学生原有信息与刺激物的均衡或调节,它是推动认知和创作发生并发展的动力。
依据这一原理,作文命题要尽量满足学生的信息积累,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进而促使学生能创造新的条件进行解题,达到发展其作文能力的目的。
至于学生在作文之前阅读过的大量范文,会对学生作文的模仿、创新提供“图式借鉴功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它的生成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实现两次转换。第一阶段是构思阶段,在认知的基础上,因“交流需要”而做出选择,是“意”的初步形成。第二阶段是转换阶段,即选择表达“意”的言语形式,将要表达的内容转化为言语信息。这是第一次转换,即内部语言开始生成。第三阶段是执行阶段,就是把头脑中的言语信息转换为文字符号系统,变成书面作文。根据波里特“表达过程”图示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影响甚至决定书面语生成的是两类知识:一类是写作基础知识,包括文章体裁和文章布局结构等各种知识,另一类是作者平时掌握和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其中后者是决定性的。有了这两种知识,才能在包括文题在内的各种“需要”的刺激下,利用由“主题”和“题材”构成的“搜索器”对“记忆”进行信息搜索,取得信息,并确定其价值,决定对其的取舍。也就是说,构思的成功取决于“记忆”知识的丰厚和“搜索”意识的明确。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和范文模型。因为学生作文虽不排斥一定的创新,但毕竟还是一种训练和尝试,只要能达到“观点鲜明正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并有一定的写作速度”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作为学习者,其行为必定带有一定的模仿性。
综上所述,要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积累信息中库存的有效信息。
二、在平时,应该着重训练学生面对一个命题时,迅速从命题提供的一些信息点理出命题要求,在这一范围内搜索自己的库存信息,在检查自己的信息占有量后,决定作文的主题取向。同时,回忆自己看到过的这类主题所需要的文本模型,进行一番取舍后确定文体。伴随这个思索过程,学生要列出一个简括的提纲,理出文章思路,提取所需的材料。这个构思过程当然是越短越好。
三、为达成这种写作能力,教师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学计划,整个学段的,每个学年的,每个学期的,每个专题的。每一专题的相关信息积累,要尽量全面丰富,既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他人的经验之谈。每一专题的文本(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要全面涉猎,并尽量掌握,这样在作文时有一个参照,表达起来更会加得心应手。
㈤ 在英语作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用于什么英语考试的就找相关的英语作文范文多读读就好了。你说的素材是指例子之类的吗?英语四六级作文之类的都没到举例子的程度,就跟汉语的小学作文差不多。
㈥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我们来说,生命就是我们的一切。没有了生命,我们会怎样?然而,生命不是万能的,它也有着自己的需求,就像我们需要它一样。几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如今的我们,而我们的思想中却忽略了一个永恒的漏洞,那便是——环保!人类,世界的领袖,造就了一个个奇迹,却无情的抹去了一片片绿洲……我不禁疑问:到底是人类造就了世界,还是世界成就了人类?是大地给了我们生命!是世界让我们拥有如此辉煌的今天!但如今,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伤痕累累,而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杰作”。肆意污染、乱意排放、砍伐树木、掩埋毒品……人类的罪行已经数不胜数!一次次的破坏,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上了一次又一次的绞刑架。地球,人类的母亲,她无私的将自己奉献给了我们,自己却毫无怨言。举上一个例子:大家可曾记得我们的长江?长江,中国人的骄傲,永流不息的江水挥洒着我们的豪迈,为中国人赢回了一次又一次的尊严,但如果现在细看它,会发现江面上多了许多星星点点,认真看去,原来是一个个塑料瓶和一袋袋垃圾袋。有的已经旧的不能再旧了,应该是好久以前就扔下去了;有的则十分崭新,应该是刚扔下去的。可见人们对“环保”二字陌生了起来。滚滚江水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宏伟壮观了,又有谁可以保证长江不会变成第二条“黄河”呢?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总有一天,人类也将为自己的做法付出代价!虽然地球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光辉,但我坚信,只要我们行动起来,一切都会有所挽救!
㈦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和运用素材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老师头疼的一个教学难点,大多数存在内容空泛、笼统,专表达不具体。属学生作文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生活和阅读中缺乏观察能力和观察的习惯,头脑中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写作材料。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不断地积累习作素材,以保证习作的思路畅通,应用自如。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㈧ 作文素材如何积累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课内书本上还是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的名人名句,优美语句等等,此时你就要把它们抄写下来,抄写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写上你的感悟感想等等。这样不仅积累了一些写作中可以引用的素材,而且还锻炼了你的写做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2
其次,有灵感时就要及时写下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比较少,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对生活毫无感觉,有时侯或许一次考试失败的经历都可以成为他们作文写作时的素材。因此,这就要求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哪怕有一点点的感想,感悟都要及时写下来,抓住写作的灵感。宋代的欧阳修就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而宋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也随身带着口袋想到好的诗句时就随时记下来。
3
再次,要多读多背:有专家指出在准备中考作文时头脑中至少要装50 篇范文,其实我认为要把背诵范文或名家名作的过程贯穿到整个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初三准备中考的时刻。语文的学习同英语的学习一样,也有语感问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多读多背,而不能成为“哑巴语文”的学习者。当有了我们平时语文学习中所背诵下来的文章积淀时,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了。
4
最后,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表达的更加的真切感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积累写作的素材。
每当布置作文,学生冥思苦想,我启发列举老半天,学生还总要发难:老师我写什么呀?学生不是暗暗叫苦,就是疲于应付,要不克隆一篇,草草了事。
我觉得,确实有困难。让六年级的学生写出深刻大义的文章是不现实的,还应从生活小处着手,必须学会“找米下锅”,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但是小孩子未必是个有心人,要让孩子去积累生活,还是要有些方法。
一,利用现在学生写随笔的有效方法,做个有心人,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写日记的好习惯,所以可以借助随笔记录生活。在随笔中反映出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这样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
二,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思考者和评论者。我自己是个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在学校生活中和学生接触很频繁,学生学校生活几乎尽收眼底。我甚至在处理学生矛盾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详细真实的记录事件原委,不少于500字,细扣事件的细节,并利用班会午休发动全体讨论发表见解。
例如张子婷在心理课上窃读,书本被心理老师没收。接连发生一系列的反应,我始料未及。我借此发动同学大讨论,并且要求每个同学从自己的视角记叙事件,然后从自己的角度评价张子婷、张敬宇、班长、好朋友的言行,评判对错。我给全班命题《黄老师发怒了》,因为,那次我真的生气了,而且是开学的第一次!交上来的文章,让我欣喜,我在班中朗读了最内向的一组同学的文章:耿丽娜、谭志海、陈思佳、张睿,那么栩栩如生!
例如马燕偷偷吃糖,被同学发现了。按照要求,马燕真实叙述了事件,并作了保证检讨。但是检讨书不是我的目的,我们一起交流,让马燕思考:吃糖事件之后对马燕有何裨益呢?是否明白一些道理呢?把这份心得写入文章,文章立刻有了立意。
再如焦栋打架。焦栋题为《冤枉啊!》。我就在课堂上集体修改,学生趣味盎然,几次修改后,文章生动有生活。
让同学明白写作就是写生活,写身边发生的事,让你悟出一份理。这样一来处理问题需要,二来让学生学会叙述,三来让学生明白成长做人的道理——达到教育目的,更重要的事,学生觉得作文时有话可说,而且中心明白无误。
帮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真正到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文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㈨ 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指导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五、长话短说话缩写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本次习作练习的是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缩写后文字不要超过三百字。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缩写,就是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进行缩写呢? (一)要留主干、去枝叶。在缩写课文时,我们要删减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小抄写员》一文中我们首先要思考: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然后把 帮爸爸抄写的事情经过写下来,而把当他被爸爸误解后是怎样想的等无关紧要的删除。 (二)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既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三)要保持文章脉络清晰。缩写课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脉络的清晰和完整,特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要齐全,让人读了对原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变课文原意。缩写课文最要紧的是缩写后不可改变课文原意,做到内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会使读者产生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