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纲要当中开展论文写作思路有哪些方法
1、确定结构程序
所谓结构程序,是指构造文章的步骤,或者说是指文章本身的基本构成模式。实用型文章大都有着比较固定的结构形式,学术论文也不例外。从文体类型的角度来看,学术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而在议论文写作中,作者的思路通常是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的,这一思路外化为文章的结构,就形成了文章的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议论文的这种结构形式通常被人们称为“三段论式”。“三段论式”是对所有议论文体的一般构成规律或者说结构特点的总结,因而也同样适用于学术论文。
(1)序论
序论又称前言、引言、引论、结论等,这是一篇论文的开头部分。这一部分所写的内容通常包括:
提出问题。这几乎是所有的学术论文的序论部分都应包含的一项内容,序论部分的其他内容的表述也往往是围绕着问题的提出的。系提供理论依据。
指明选题的背景、缘由、意义及研究目的等。
明确观点,概括自己对问题的基本看法。
阐释基本概念。文章的基本概念是指构成研究课题和论文的基本观点的核心概念。为保证论题及论点的确定性、一致性,在序论部分可对基本概念的涵义加以阐释。
指明研究方法或论证方法。在课题研究中,采用哪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方法,或者在论文中将采用哪种比较独特的论证方法,都可以在序论中写明。
严格限定课题的范围。有的问题是在一个特写的范围内被研究的,论文的序论部分也应对此作出说明,至少要把论文将着重探讨问题的哪些方面或不准备涉及哪些方面,向读者交待清楚。
此外,论文的序论部分还可以写入其他一些内容,比如,如果是驳论式论文,则需要在序论中简单评介对方的主要观点,这也可以被看作这类论文提出问题的一种方式;如果论文的篇幅较长,则可以在序论中对本论部分的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或对论证结果加以提示。
以上所例举的几项内容,在一篇论文的序论中一般不会全部涉及。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写好其中的一项或某几项内容。
(2)本论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对问题展开分析、对观点加以证明的部分,是全面、详尽、集中地表述研究成果的部分。
本论部分的篇幅长,容量大,一般不会只由一个层次或一个段落构成。不同的层次或段落之间有着密切的结构关系,按照层次或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分为并列式、递进式和混合式三种。
并列式结构又称横式结构,是指各个小的论点相提并论,各个层次平行排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问题加以论述,使文章内容呈现出一种齐头并进式的格局。
递进式结构又称纵式结构或直线式结构,是指由浅入深,一层深于一层地表述内容的结构方式。各层次之间呈现出一种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逻辑关系,后一个层次的内容是对前一个层次的内容的发展,后一个论点是对前一个论点的深化。
所谓的混合式结构是把并列式同递进式混合在一起的结构形式。与其内容的复杂性相适应,学术论文的结构形式也极少是单一的。有的文章的各大层次之间具有并列关系,而各大层次内部的段落之间却具有递进关系,或者在彼此之间具有递进关系的大的层次的内部,包含着具有并列关系的段落,并列中有递进,递进中有并列;有的文章的各大层次之间所具有的结构关系就不是单一的,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分别存在于文章不同的层次之间。
为使本论部分更有条理性,人们常在这一部分的各个层次之前加上一些外在的标志,这些用以区分层次的外在标志主要有序码、小标题、序码和小标题相结合及空行等几种。
(3)结论
结论是一篇论文的收束部分。这一部分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提出论证结果。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可对文章所论证的问题及论证内容作一归纳,提出对问题的总体性看法、总结性意见。
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论文的结论部分,有时作者不仅概括论证结果,而且还指出在该项课题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值得人们继续探讨,以为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个线索。
“提出论证结果”和“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常写的两项内容,其中,第一项内容“提出论证结果”通常是结论部分的基本内容。
此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在论文的结论部分写入其他一些内容,比如,如果论文所反映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作者还应写明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前景的展望,或就此提出具体建议。如果研究成果是带有一定的突破性的,或者其意义及影响是不易为读者所了解的,则有必要在结论部分对研究成果的意义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实事求是的说明和估测。
序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后相续、紧密衔接,是学术论文常见的结构程序,但也有的论文开篇便直接进入对问题的论证,结篇点题,揭示论旨,即只有本论、结论,而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序论部分;有的论文在序论中便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出示论证结果,或在本论部分边论述边归纳,并不专门以结论的形式收束全文,文章只有序论、本论,而没有一个独立的结论部分。后面两种结构程序可被看作序论→本论→结论这种结构程序的演化或变体。在论文的撰写中,究竟采用哪种结构程序,要视写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2、拟定写作提纲
在正式撰写论文之前,以写作提纲的形式把文章的结构反映出来,是提高文章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写作提纲是作者整理思路,并使思路定型化的凭借,是文章的逻辑关系视觉化的最好形式,它具有帮助思维、指导写作的作用。人们常把写作提纲比作文章的 “设计图”,建造一座大厦,是离不开设计图的,撰写一篇论文,同样也是离不开写作提纲的。如果要写的文章较短,结构也比较简单,那么只以打腹稿的方式安排结构,或许不会有什么不便之处。如果要写的是学术论文这类篇幅较长,结构也比较复杂的文章,光靠打腹稿就不能解决问题了。可以说,编写写作提纲是论文起草前的准备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2. 英语作文议论文
范文:
The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Our class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what to do ring the holiday.
Some are in favor of staying at home. They think it’s both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What’s more, they can save money for other purposes. But they will lose the chance of getting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 However, others prefer to go out for traveling since it can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But they will spend more money and meet some difficulties while traveling.
In my opinion, it would be much better to stay at home, for I can do what I like, such as reading books, watching TV, and helping my parents with the housework.
3. 英锐批判性阅读写作,对SAT的Essay写作有利吗
在SAT中,虽然来只是一篇文自章,却要求孩子不能只在表面泛泛而谈,而是要论证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的其实是批判性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英锐批判性阅读课程,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能力,肯定是有利的。
4. 我想参加雅思考试,雅思写作立论和驳论文体有什么技巧啊
雅思写作在雅思备考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烤鸭存在着很多的雅思写作误区,建议大家在备考的时候多练习雅思复习资料,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熟悉题型。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雅思写作常见误区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正在准备雅思备考的同学。
备考雅思写作的时候,建议大多练习下雅思复习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去熟悉题型,另外关于烤鸭常见的写作误区,真的有非常多。
烤鸭写作误区
词不达意
关于词汇的问题在中烤鸭这里可谓是比比皆是啊。篇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而词往往是这个载体的基本组成要素。没有单词,那么我们就无法准确地表达思想。由于自己所掌握的单词有限,所以往往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满腹的心里话不知怎么说”,为了能够写完篇250多字的作文,往往只能够搜肠刮肚,勉强拼凑,结果还会使思路受到限制,导致写出来的句子总是不能够表达出我们自己的本来意图,文章主题反倒直接成了载体的奴隶。
二、文章可读性不佳
备考雅思写作的时候,建议大多练习下雅思复习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去熟悉题型。由于同学们对于写作的词汇掌握得不足,所以在写作文时,往往都是个单词在文中不断的重复出现,结果就会使得自己的作文读起来是索然无味的。如有的学生就只知道“促进”词可以使用improve,于是在写作时,只要是需要写“促进”的地方,他都会把improve词搬上去,殊不知,“促进”词其实还可以用promote,enhance,advance,facilitate,甚至是strengthen等词表达。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这几个词就可以去随时互换,学生在用的时候也是需要去根据具体的情景而选择具体的词。
此外,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运用词组时总是不能准确把握其固定搭配,尤其是在对些动词词组中具体搭配的介词等小品词,结果写出来的句子往往会令人产生误解。
关于这些写作的误区,大家要多加注意才行,备考写作的时候多练习雅思复习资料,往往能够令我们数字写作的各式题型。
5. 英语老师让写关于paradox(悖论)的作文,谁能帮忙解释一下什么意思关于悖论都有什么有名的语句
一个复人从A点走到B点,要先走完路制程的1/2,再走完剩下总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环下去,永远不能到终点。
---芝诺
6. 求高级英语写作 驳论文 写法及模板一份
In any academic area or professional field, it is just a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limits of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s it is to acquire new facts and information.“
Personally, I hold that knowledge knows no bounds, therefore, on realizing this awkwardness, the only thing man should do is to absorb as much new knowledge as he can for the sake of not lagging behind the pacing steps of our world.
但是作者完全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论证,且看下文。
Does recognizing the limits of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serve us equally well as acquiring new facts and information, as the speaker asserts?注意这一句经典的反问式开头了,这是最引人注目的。While our everyday experience might lend credence to this assertion, further reflection reveals its fundamental inconsistency with our Western view of how we acquire knowledge. Nevertheless,虽然是原则上不尽同意但还是提出妥协的办法,从而显出作者是critical thinking的,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拿分的重头戏也。a careful and thoughtful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can serve to reconcile the two.
让我们记一记一些好词好句:lend credence to this assertion (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further reflection reveals its fundamental inconsistency with…;Nevertheless, a careful and thoughtful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can serve to reconcile the two.
On the one hand, the speaker"s assertion accords with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working professionals. For example, the sort of "book”knowledge that medical, law, and business students acquire, no matter how extensive, is of little use unless these students also learn to accept the uncertainties and risks inherent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in the business world.
Any successful doctor, lawyer, or entrepreneur would undoubtedly agree that new precedents and challenges in their fields compel them to acknowledge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knowledge, and that learning to accommodate these limitations is just as important in their professional success as knowledge itself.
在驳论的第一段,作者就举例子说明知识的有限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各行各业的人就必须汲取其他方面的知识,恰恰相反,对于医生、律师或企业家来说意识到了自我知识的有限,并且寻求方法去适应调和这一有限性反而是必要的。
Moreover, the additional knowledge we gain by collecting more information often diminishes-sometimes to the point where marginal gains turn to marginal losses. Consider, for instance, the collection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information. No amount of knowledge can eliminate the uncertainty and risk inherent in financial investing. Also, information overload can result in confusion, which in turn can diminish one"s ability to assimilate information and apply it usefully. Thus, by recognizing the limits of their knowledge, and by accounting for those limits when making decisions, investment advisors can more effectively serve their clients.
作者进一步通过金融投资业信息的赘余的危害性来驳斥原文的观点。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eaker"s assertion seems self-contradictory, for how can we know the limits of our knowledge until we"ve thoroughly tested those limits through exhaustive empirical observation--that is, by acquiring facts and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it would be tempting to concede that we can never understand the basic forces that govern all matter in the universe. Yet e to increasingly precise and extensive fact- finding efforts of scientists, we might now be within striking dis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key laws by which all physical matter behaves. Put another way, the speaker"s assertion flies in the face of悍然不顾,公然违抗the scientific method, whose fundamental tenet is that we humans can truly know only that which we observe. Thus Francis Bacon, who first formulated the method, might assert that the speaker is fundamentally incorrect.
说实话,我觉得这一段里,作者玩了一个诡辩的小伎俩:先是指出原文观点的自相矛盾性,然后引出自己的看法——认识论远重要于获取新的事实和信息,也就是要“先认识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然后才是摄取新知。”
How can we reconcile our experience in everyday endeavors with the basic assumption underly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 Perhaps the answer lies in a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types of knowledge--one which amounts to a mere collection of observations (i.e., facts and information), the other which is deeper and includes a realization of principles and truths underlying those observations. At this deeper level "knowledge" equals "under- standing": how we interpret, make sense of, and find meaning in the information we collect by way of observation.
作者就上一段提出的问题推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知识”分成两种:纯观察行为所得的信息;萃取之后的经过自己消化后的“理解”。但我觉得这里还有待发挥,估计是时间不够了,仓促间收笔吧。没有很好的说明白。
In the final analysis, evaluating the speaker"s assertion requires that we define "knowledge,"which in turn requires that we address complex epistemological issues best left to philosophers and theologians. Yet perhaps this is the speaker"s point: that we can never truly know either ourselves or the world, and that by recognizing this limitation we set ourselves free to accomplish what no amount of mere information could ever permit.
最后一句玩了复杂句的构句技巧,想搏ets一笑。但我觉得还是总结的不够好,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我们平实的写作大可不必如此玩弄文字,因为如果当别人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话,一味专心于难句,无异于“喧宾夺主”了。个人认为,作者写得有点不知所云了。
7. 英语中驳论文如何说
Argument
本书共7章,结合ETS公示的GRE写作考试的题库,对于如何进行GRE立论文内(Issue)和驳论文(Argument)的写作进容行讲解,书中还提供了详细的英文论证语言、论据支持、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名言警句。
8. 大学英语作文议论文的模板,使用高级词汇
- 1 - 启航教育专用高考英语作文模板 议论文 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用论证方法:比较法 例证法 推理法 归纳法 驳论法 提纲式作文 (1) 不同观点列举型( 选择型 ) 写作方法: 1. 有一些人认为… 2. 另一些人认为… 3. 我的看法…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 作文题目
. Bu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opinion concerning this hot topic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 majority of people think that
观点一
. In their views there are two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attitude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place, 原因一
. Besides, in the second place, 原因二
. So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观点一
. People, however, differ in their opinions on this matter. Some people hold the idea that
观点二
. In their point of view, on the one hand, 原因一
. On the other hand,
原因二
. Therefo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观点二
.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firmly support the view that 观点一或二
. It is not only because _______________, but also because______
_________.
9. 作文 驳论文 高分高能 低分低能
不知从何时起,在中国教育界,把高分和低能这两件本无直接因果关系的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以至于如今只要一提到高分,国人便立刻使人来个“条件反射”,立马联想到低能。于是,凡是获得考试高分,但是在某项测试中被淘汰者,便被“顺理成章”戴上了“低能”的帽子。中国教育好像是培养“高分低能”学生的大本营。大家纷纷摇头哀叹,唉,中国的教育又添一条罪状,怎么得了?!
曾几何时,各地的高考“状元”受到各方面的热烈追捧。媒体上是连篇累牍地轰炸,震耳欲聋;政府部门则出重金,让他们抱上“大金娃娃”;有的地方甚至还闹到给他们披红带绿,“游街示众”的地步。如此一来,状元们自然是名利双收,而当地官员的政绩又添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真正是皆大欢喜。这样的事情,如今在偏远贫困地区依然盛行,因为此事实在难得,而且还将越来越难得。既然培养出状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于是便退而求其次,扩大重奖面。比如考上北大、清华者,奖4万;考上985高校的,奖2万;进入211的,奖1万;明码标价,对号入座。这个价码还是中国西南一个贫困县设定的。当然还有对辛苦教师的奖励,据说每年单单在这方面县里的开支合计达200多万之巨!真是舍得花钱。这可以看成是“状元瘾”的延伸。至于到底怎么花钱才合情合理,百姓也有不同看法。可惜民众的意见不值一文钱,一切听上面安排。
然而,如今在教育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新的理念否定了这个具有“封建色彩味道”的做法。甚至为了矫枉过正起见,所谓舆论导向有意把状元现象推向负面。有专家为此煞费苦心,统计了历届高考状元未来的发展情况。果然,统计数据显示:没有一个曾经的高考状元在后来的科技或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由此得出他们预先设想好的结论:高考状元实际上是“低能无用者”。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只不过是在台面上的宣传。到了台下,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高考状元?看一看那些曾经的高考状元编造出来的,关于自己如何成功的秘笈的书,有多么畅销,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是换汤不换药啊!中国的一大特色就是:先高喊口号,然后做相反的事情,则必然成功。这绝对是屡试不爽的窍门。
说了半天,到底高分和低能是个什么关系呢?要打破思维僵局,这值得思考一番。
1. 说高分者必然低能,让人知道肯定不对。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2. 说高分者可能低能,这没有意义。因为任何人都可能低能的。关键是高分者同时又是低能者这样的比例到底是多少。不搞清楚这个概念,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 高分者,肯定是学习能力非常强的人,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异议。有一种典型的论调,认为我们的教育善于培养高级的考试机器,学生好比是机器人,特别会考试,而别的都不行。但别忘了,前提必须是考卷非常死板,考的无非是没有灵活性的,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对付的题目。可是,谁敢说今天的试卷是那样的么?且以高考英语卷为例,那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全面考查。要说得高分的人只懂得语法那种机械单调的知识,那除非是“奇迹”。随着考试对能力方面要求的提高,得高分者的能力,必定优越。而高分低能,是极小概率事件。
4. 高分低能者,和中、低分低能者相比,哪个更多一些?我希望那些专家们可以研究一番。
5. 有低分高能者吗?当然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读了几年小学的人,研制出多少博士也无法弄出来的高精尖,这样的报道可以上报,引得大家津津乐道。可大家有没有想过,正因为可以上报,不恰恰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此种情况是极为罕见么?如今是科技社会,没有接受过教育,想要做出伟大的成绩,的确非常非常之难。
6. 还有人相信,既然爱因斯坦曾经读书成绩很差,爱迪生在这方面也基本差不多,可他们后来的作为,令全世界为之惊叹。因此,便联想到要是我们读书成绩差,也没有什么不得了,也许将来。。。,谁知道呢?读过这样的故事的人估计很多,好像“低分高能”不过是平常事一般。但是真正相信的人有几个?那是老师拿来安慰那些学习落后学生的“邦迪”罢了,让他们减轻一点疼痛。尽管这样的比喻有些残酷。
7. 要是那些专家真的有兴趣,不妨研究统计一下历届高考状元中的所谓“低能者”,比如比例占多少(不过低能的标准怎么定,需要说明),原因是什么,达到何种低能的程度等。不过,结果估计不会是他们想要的吧。
终上所述,概括起来,高分和低能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高分低能者有之,低分高能者也有之,依我看,两者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在片面强调高分低能的同时,继续追求高分,而且愈演愈烈,正反映了一种中国式的虚伪。两个极端,却是殊途同归,岂非咄咄怪事?
10. 如何写英语驳论文
驳论文通常由三种段落组成:1)引入段(Introctory paragraph); 2)主体段(Body para-graph);3)结尾段(Conclusion paragraph)。引入段是文章的导言。作者往版往在导言中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中权心论点。在引入段,要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结尾段,驳论文要重申作者的观点,形成结论,以强调论证效果。主体段则采用“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方法,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然后笔锋陡转,批驳对方的片面观点,阐述反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