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廖 芸
一、德育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在学校里汲取文化知识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更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单一的德育教育,各个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品质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中英语学科在中学教育里占的分量极重,比率极高,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理应发挥着重大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英语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学科所需,还是社会、民族所需。而这一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知识渗入到学科教育中,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结果。
英语是一门文化性和社会性学科,与理科学科不同,英语教学更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自然的角度,以及人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正因为英语学科的这一独特性,使教学更易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敞开学生的心扉,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开导及教育。同时,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在将语言引进的同时,相应的会引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优点及缺点。对于优点,适当地学习,取其精华。但在面对不同文化下的一些陋习和缺点时,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去其糟粕。在这一点上,英语学科在德育教育上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二、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德育教育渗透进英语教学中,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自身的示范及情感体验,学生的确切情况分析,教材的深度利用以及课外训练的拓展。
1、“以身作则”——教师自身的示范及情感体验
俗话说“身正为师,行为示范”,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作为英语教师,平时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多种外来文化。在这些外来文化中,有先进、积极的一面,也有落后、消极的一面。因此,首先从自身角度出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对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选取,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将不良的文化习俗关在教学的大门之外。同时,教师应对自己严格要求,杜绝不良的习惯。
从情感体验方面来讲,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一些西方文化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十一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Thanks giving festival)。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庆祝这个节日,但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教会学生进行感恩,感谢帮助过自己的父母,师长。引导他们制作卡片并用英语写上自己感恩的话语,例如:On this special festival, I am very grateful to what you have done ring these years. Thank you, mother /father.(在这特别的节日里,我非常感激您为我做过的一切。谢谢你,妈妈/爸爸。)同时,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时,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用英语介绍传统节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以及品德,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父母及国家。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情况的确切分析
不同的学生,有其自身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在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析。
例如,班级里有学生A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A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有一次课堂前的Duty report的值日报告里,他说“I think my mother and father don't like me at all. They don't come back to see me all the year round. All they know is making money. I hate them.”(我认为我的父母一点都不爱我,他们一年到头都不回来看我。他们所知道的事情就是赚钱。我恨他们。)根据小A的这一情况,教师利用课间时间,为大家播放了关于父母和子女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体谅父母的艰辛。
通过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的放矢,更利于不同情况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因材施教”——深挖教材内涵
每一本教材布都是多个专家进行研讨校正之后的结果,也是紧跟教学大纲的产物。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实现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要着重升华情感目标。
例如,刚进入新学期,外研版英语必修一的第一篇课文就是关于“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高中生活的第一天)。这一课的内容讲述了一个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对其学习环境及学校环境进行描述,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贴切。通过这一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高中生活特色,知道高中与初中的不同。使学生尽快适应自己的角色,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尽快地成长起来。这一课的情感目标是使学生爱上自己的高中学校以及新的生活,培养起新的班级荣誉感以及学校荣誉感。
在国际禁毒日前后,学生学到了“No drugs”(拒绝毒品)这个单元。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香烟,毒品的类型以及吸食香烟毒品的害处。在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更多的现实材料,将本单元上升到更高的情感目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毒品。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课文主题,取其精华,深挖教学内涵,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使思想得到熏陶。
4、“寓德于教”——课外训练的拓展
由于英语是文字型学科,学生除了在课堂里学习知识,还应该从多角度多范围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拓展学生能力的时候,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例如刚学过“ 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因特网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和分析,以怎样正确地使用因特网写一篇英语作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对自己使用因特网进行反思,得出一个正确的方法和结论。在平时使用网络的时候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思想与言行的统一。
在课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教会学生一些英语名言警句。例如:“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教会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努力克服困难。“The secret of success is not so much money as a strong will.” (成功的要诀不是金钱而是坚强的意志)教会学生用意志追求成功。“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和聪明)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体魄。“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教会学生重视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影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英语电影《阿甘正传》讲述的是一个患有先天残障小孩的奇迹人生。影片有多处著名的名言,如:“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Stupid is as stupid does”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后感,用英语阐述自己的感想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让学生从电影主人公身上学到了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些都会让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困难时有正确的观点态度。
总之,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将教学和德育结合起来,巧妙地引入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他们在学科和思想品德上的进步。然而,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从自身,从学生,从教材,从课外材料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和准备,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最终实现既“树木”又“树人”的最终效果。
『贰』 如何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案例
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版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权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只有在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备课,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叁』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构建融洽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情绪的氛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英语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文章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教师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情感教育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这些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诸多方面,其中都渗透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可充分地挖掘利用教材中这些德育素材,强化其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思考和讨论,使其思想得到升华。
以新编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三册Unit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为例,我在授课前让学生收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相关资料,在上课时首先播放神舟六号模拟发射及模拟返回的全过程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领略中国先进的航天科技之余,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earth?How many planets are there in the solar system?在请学生就此作答之后,我引出“My Very Excellent Mum Just Sent Us Nine Pizzas.”这句话,以帮他们记忆以前所说的九大行星(Mercury水星、Venus金星、Earth、Mars火星、Jupiter木星、Saturn土星、Uranus天王星、Neptune海王星、Pluto冥王星)。此后,针对最近“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的事件,我又在黑板上写出“My Very Extravagant Mother Just Sent Us Nachos(我非常奢侈的妈妈刚给我们送来了墨西哥玉米片。)”,来启发学生记忆剩下的八颗经典行星。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宇宙知识,我接着提出“How did the Earth come into being?”这一问题,并在学生自由讨论之后,向他们提供相关的神话传说和“宇宙爆炸论”等信息。最后,在学生整体上理解课文后,我组织他们就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Do you think there are aliens on other planets?why?
(2)Do you think human being will disappear on the earth someday?why?
通过学习这类文章,学生对生命的起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课文中展现的中国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增强了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促使其课下积极、主动地上网搜寻有关“黑洞”和“行星”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过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但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也因有所不同。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指正,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充满了上课的激情。
四、课外活动,扩展情感教育
课内外相结合,充实英语教学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重在教学的全过程,可在课堂上师生交流时间毕竟有限,因而要注意教学之外,扩展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大力开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这种活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该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机组合,开展英语朗诵会,英语听力比赛,英语板报评比,单词接力比赛,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作业中予以肯定的情感性的评语,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英语活动中,对学生的精心辅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对语言内容的修改、对字词句的润色、对语音语调的定位、对表演技巧的指点等都能使学生相信:老师总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与他们的语言学习连在一起的,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语言中的情感交流与发展
『肆』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精神面貌和人文知识教育的程度,她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当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那么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顺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呢?二、现状分析:1.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对象主要是人才,人才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当我们看到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纷纷考“托福”出国读研时,一部分留学于发达国家的人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贪图物质享受,丧失了民族责任感。难道我们不为因为人才外流而导致国家基础教育的浪费而痛心吗?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高智商而低情商,其实学好英语,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报效祖国。2、现在英语教学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象。虽然《高中英语新课标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上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3.短期功利主义思想造成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对学校而言,因为固有的传统观念和评价机制等因素影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4.新课标的推行,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依据与空间平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人文性的变化,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把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鲜明提出了各课程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即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基于上述现状,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都要进行德育渗透,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正确长远的价值取向,树立高尚“人文素养”的理念,形成良好品德。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必须始终贯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精神。三、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原则英语新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容注意到与德育的整合,强调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习”得,个人体验和个体觉悟,通过课程学习,引发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道德情感活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英语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应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1.主体参与原则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在英语教学中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要让的学生有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要寻求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在实践中获取道德体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2.品质培养原则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道德是实践的产物,只有让学生个体全身心参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和谐发展。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知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3.自主学习原则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像我们母语的习得过程一样是自主活动,有句名言“youhear,youforget;yousee,youremember;youdo,you-learn(你听见的,你会忘记;你看见的,你记住了;你做过的,你学会了)”,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给他们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向学生提供合适的英语学习策略,让学生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认知和求知。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4.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原则。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英语教学中,应运用启发式原则,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时机,使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互相学习,增强自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5.面向全体原则英语教学必须为全体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中会存在智力、习惯、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呢?乍看起来,英语是一门外国语,与德育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只要多动脑筋,运用得当,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同样大有用武之地。1、深入钻研英语新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英语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题材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生活、当代社会、自然之谜、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学研究、世界风俗、时尚潮流、人生规划、广告、体育、商业等等,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具有科学与人文价值。教材内容的编写、选择和组合体现了思想性、时代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文化意识强,内涵丰富。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文化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对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异同,从而培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Two“GrowingPains”中围绕“青少年的生活体验”这个话题,以青少年成长的主题来拓展的,包括了学校生活、成长的烦恼、衣着外表等,阅读文章的设置,既有英国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有中国学生的校园生活。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要留心周围的生活,走进学生生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认真考虑如何挖掘教材人文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把语言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2、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要自然地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从而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例如,在讲授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Unit3这一单元时,教师可结合我国申奥成功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牛津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Project项目,由阅读材料和完成项目的四个步骤(调查、走访、讨论和文献检索)组成。这显然属于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分工合作,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完成一个特定的课题。例如:在第一个模块第一单元Project项目,要求学生学习了解club的一些知识并成立自己的club,因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就高中阶段而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独立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在高中阶段实施有效的的环境教育,对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借此Project项目引导学生成立环保club,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种活动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其独立性,创造性和新奇性,从科学意义理解,这种活动应该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独立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课堂教学是传授英语知识、培训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3、改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自然习得。重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隐性教育:即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接受了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增加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利用课文和课外英语阅读中的优秀文章,组织学生赏析。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美好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质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去感受美的同时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化,从而实现全方位德育培养的效果。教师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感受文化熏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且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的英语读物,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例如:设计〈〈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one,Reading“SchoollifeintheUK”(Period1)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大任务—让学生采访从英国学习归国回来的Weihua。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了解Weihua在英国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能更好地完成采访Weihua的任务。此材料是学生接受英语语言信息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此篇文章,可以了解英国学校的生活,感受英国文化气息。同时借助此材料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策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学生是高一新生,刚来到一个新的学校,当然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满向往,同时对别国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充满好奇,而这篇由从英国归来的交换学生所写,介绍英国高中学校的学习生活的文章正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了解外国文化的需求,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4、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搭建德育渗透平台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影视激情法、录音机、教唱英文歌曲,开展英语演讲,讲英语小故事、组织多层面的活动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意愿,进而获得一定学习成就。例如,牛津英语高一教材第一单元是关于“highschoollifeintheUK”,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英国学校生活的场景,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积极发言,开启了思维,学生由老师家长要我学变为自发地积极地我想学,我要学。积极配合教学活动,主动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改变以往学习中老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对立关系,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这样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最适宜自己的最高发展程度。另外,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的有效开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有利于他们思维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5、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气氛。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新课标下,坚持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称谓“双主体”,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和形象思维、想像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以健康迅猛发展。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总是在同他人的交际中发生的”。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德育氛围,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体验。即要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培养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希望得到赞许和认同的美好愿望。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语言的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例如:在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learning)和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earning)的课堂模式组织的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思维空间和行动空间,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自然的互动环境,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他们的认知行为得以顺利发展。在阅读课堂上,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learning)活动的结构形式如下:A:同座二人之间—适应对话、核对答案等活动。B:前后四人之间—适应对话、讨论、辩论等活动。C:自由组合—如学生觉得同座之间的组合不合适时,可下位自由选择活动对象。D:个人与全班之间—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答记者问”等。E:随意走动—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调查”、“采访”等。F:组与组之间—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辩论”、“抢答”等。在这样的课堂上,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在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和激励互动。他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的沟通,使各成员之间有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在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过于凝重、压抑,学生完成任务时缺乏安全感,无情感线索,是一种“苦学”;而采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learning)”时,课堂气氛轻松、热烈、无压抑感,并伴有一条情感线索,是一种“乐学”。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效率地掌握英语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这样德育教育的目的就真正实现了。6、精心安排课外活动,拓展德育渗透空间教师利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双方碰撞,各自找论点、找证据,让学生在争论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学生在综合实践课里学会了怎样成立课题组,怎样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检索资料,怎样搞社会调查,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观念正在学生当中逐步树立起来。德育渗透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于不同的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就是45分钟之外的德育渗透。现在的学生在自主认识过程中,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主体本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也增强了学生对德育的亲身体验,使其留下深刻的记忆。所以应充分挖掘课外时间,开展第二课堂,以增加学生知识面,多方面、多层次渗透德育,一般是在单元课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欣赏有关录音、录像、电视,或者英语角的讨论,学习自编自演英文短剧,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让学生在各种气氛和多种情景下接受教育与熏陶。因为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而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它的德育渗透形式多样化这一特点。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Two例如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One的阅读课,在完成一系列与课文有关的阅读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创造性任务:Goodnewsforyou!,.Today’staskistointerviewWeihua.这一任务要求学生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需查寻一定的参考资料,去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这对于学生探究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结束语:总之,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真正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英语教学融合,让学生享受中英两种文化的双重熏陶。既强调语言知识的习得,又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达到了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不就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愿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