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語法 > 英語文化部分是不是語法

英語文化部分是不是語法

發布時間:2021-02-06 20:30:42

A. 中英文化差異導致英語語法錯誤的,詳細舉例,不會張嘴發生中國式英語的資料,學習下

12個中國式英語典型錯誤
1. 這個價格對我挺合適的。誤: price is very suitable for me.正:The price is right.提示:suitable(合適
0

1. 這個價格對我挺合適的。
誤:The price is very suitable for me.
正:The price is right.
提示:suitable(合適的、相配的)最常見的用法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現在告示或通知上,如:下列節目兒童不宜。The following programme is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這句話用後面的說法會更合適。

2. 你是做什麼工作的呢?
誤:What's your job?
正:Are you working at the moment?
提示:what's your job這種說法難道也有毛病嗎?是的。因為如果您的談話對象剛剛失業,如此直接的問法會讓對方有失面子,所以您要問:目前您是在上班嗎?Are you working at the moment?接下來您才問:目前您在哪兒工作呢?Where are you working these days?或者您從事哪個行業呢?What line of work are you in?

3. 用英語怎麼說?
誤:How to say?
正:How do you say this in English?
提示:How to say是在中國最為泛濫成災的中國式英語之一,這絕不是地道的英語說法。同樣的句子有:請問這個詞如何拼寫?How do you spell that please?請問這個單詞怎麼讀?How do you pronounce this word?

4. 明天我有事情要做。
誤:I have something to do tomorrow.
正:I am tied up all day tomorrow.
提示:用I have something to do來表示您很忙,這也完全是中國式的說法。因為每時每刻我們都有事情要做,躺在那裡睡大覺也是事情。所以您可以說我很忙,脫不開身:I'm tied up.還有其他的說法:I can't make it at that time. I'd love to, but I can't, I have to stay at home.

5. 我沒有英文名。
誤:I haven't English name.
正:I don't have an English name.
提示:許多人講英語犯這樣的錯誤,從語法角度來分析,可能是語法功底欠缺,因為have在這里是實義動詞,而並不是在現在完成時裡面那個沒有意義的助動詞。所以,這句話由肯定句變成否定句要加助動詞。明白道理是一回事,習慣是另一回事,請您再說幾話:我沒有錢;I don't have any money.我沒有兄弟姐妹;I don't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我沒有車。I don't have a car.

6. 我想我不行。
誤:I think I can't.
正:I don't think I can.
提示:漢語里說「我想我不會」的時候,英語裡面總是說「我不認為我會」。以後您在說類似的英語句子的時候,只要留心,也會習慣英語的表達習慣的。

7. 我的舞也跳得不好。
誤:I don't dance well too.
正:I am not a very good dancer either.
提示:當我們說不擅長做什麼事情的時候,英語裡面通常用not good at something,英語的思維甚至直接踴躍到:我不是一個好的舞者。

8. 現在幾點鍾了?
誤:What time is it now?
正:What time is it, please?
提示:What time is it now是一個直接從漢語翻譯過的句子,講英語的時候沒有必要說now,因為您不可能問what time was it yesterday, 或者what time is it tommorow?所以符合英語習慣的說法是:請問現在幾點了?還有一種說法是:How are we doing for time?這句話在有時間限制的時候特別合適。

9. 我的英語很糟糕。
誤:My English is poor.
正:I am not 100% fluent, but at least I am improving.
提示:有人開玩笑說,全中國人最擅長的一句英文是:My English is poor. 外國人遇到自己外語不好的情況,他們會說: I am still having a few problem, but I am getting better.

10. 你願意參加我們的晚會嗎?
誤:Would you like to join our party on Friday?
正: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our party on Friday night?
提示:join往往是指參加俱樂部或者協會,如:join a health club; join the Communist Party.事實上,常常與party搭配的動詞是come 或者go。如go a wild party,或者come to a Christmas Party。

11. 我沒有經驗。
誤:I have no experience.
正: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at.
提示:I have no experience這句話聽起來古里古怪,因為您只需要說那方面我懂得不多,或者這方面我不在行,就行了。I am not really an expert in this area.

12. ——這個春節你回家嗎?
——是的,我回去。
--Will you be going back home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誤:--Of course!
正:--Sure. / Certainly.
提示: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使用of course的頻率要比中國的學生低得多,只有在回答一些眾所周知的問題時才說of course。因為of course後面隱含的一句話是「我當然知道啦!難道我是一個傻瓜嗎?」因此,of course帶有挑釁的意味。在交談時,用sure或certainly效果會好得多。同時,of course not也具挑釁的意味。正常情況下語氣溫和的說法是certainly not。

B. 英語文化知識

淺談英語文化知識滲透於英語教學

內容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它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隨著我國對外交往與民族接觸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語教學要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隨之而來的要求對所屬文化有所了解的呼聲越來越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規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並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 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裡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 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彙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遊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C. 英語的語法是什麼

語法(Grammar)一詞的含義很廣,人們在使用「語法」一詞時往往各說各的,表示不同的概念和含義。比如一個學生說:「我對語法不感興趣」,他指的可能是學校里上的「語法課」,也可能是用於教學目的的「語法書」。我們還常常聽人說,「俄語的語法比較復雜,英語的語法比較簡單」,這是把語法和詞形屈折變化混為一談。俄語的詞形變化(包括性、數、格的變化)確實比英語復雜,但詞形屈折變化僅是語法的一個方面,而不是語法的全部,如果說語法就是詞的屈折變化,那末一切分析性語言,例如漢語,就沒有語法可言了。與此相反,「語法」也有非常廣泛的含義:我們在學習西洋古代史的時候,曾聽老師講到「亞歷山大時代的語法學家」,這些「語法學家」實際上都是一些「多面手」的學者,他們所講的「語法」往往包括文字學、修辭學、文藝批評和語言學。近代英國有一種普通中學名叫grammar school,這種學校並不是專門教語法的學校,而是既教語言,也教科學及其他文化歷史知識的學校。如果說這種學校的得名是由於有一門主課叫「語法」,那指的是拉丁語法,而不是英語語法。

是不是太啰嗦了?還是簡單點說吧。語法就是研究語言文字的規律的科學。學外語藉助於語法,可以學得快一些,學得地道一些。

D. 不知道老師說的英語書上的語法部分是什麼

it seemed to us. Jem said Mr. Avery misfigured,

E. 什麼叫英語的語法

樓上的說上這來么多...我汗

英語嘛,樓源主將之看作一門外語便可,就好比為啥我們中國人的文字叫作中文一樣~

作為任何一門語言是由語音形式、語義內容、結構關系三個方面構成的統一體,三個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構成了語言。語音是語言的形式部分,詞彙是語言的意義部分,而語法便是語言單位的關系部分,說的是符號與符號怎樣組合的問題。

英語說開了無非三步驟學好:音標(會拼讀)、單詞(詞彙量好多)語法(如何將單詞連成句子,又將句子與句子銜接成文章)

樓主不要害怕~ 好好加油~

F. 英語文化意識包含什麼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並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請看下列兩組詞語,讓我們試著將不同動物與各自的不同習性搭配起來:
A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4.Owld. stubborn
5.Mousee. slow
6.Pigf. gentle
7.Deer g. sly
8.Whaleh. brave
9.Foxi. swift
10.Mulej. greedy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裡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彙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perhaps a boxer.和Sheis likely a prostitute. 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遊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G. 英語文化知識具體指什麼指哪些方面

淺談英語文化知識滲透於英語教學

內容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它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隨著我國對外交往與民族接觸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語教學要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隨之而來的要求對所屬文化有所了解的呼聲越來越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規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並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 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裡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 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彙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遊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H. 英語問題,什麼叫語法

英語語法是來針對英語語言的語源法進行的研究。語法是組詞造句的規則,是把合適的詞放進合適位置的藝術文化底蘊,語法可以分成為兩大部分:分別為詞法和句法。詞法包括各類詞的形態及其變化,句法主要講句子的種類和類型,句子成分以及遣詞造句的規律。

I. 英語作業上那些地方是語法部分

一般單項選擇題,改錯部分會考查到語法

J. 英語語法和美語語法有什麼區別

英語和美語的區分:對於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的區別,大多數中國人將二者混淆,回其實他答們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在單詞拼法、習慣用語、數字表達、應用文寫作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甚至同一個詞在英、美語中會表示不同的概念或是同一概念在英美語中會用不同的詞來表達,比如「地鐵」一詞在英國和美國就分別用Underground和Subway來表示,類似的詞彙還有很多,像Football在英國表示「足球」,在美國則表示「橄欖球」,美國人往往習慣用Soccer來表示「足球」。我國的傳統英語教育一般採用的是英式英語教材,無論從單詞拼法還是音標發音上都在傳授英國英語的習慣。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美國英語在中國潛移默化的影響要遠遠超出英國英語,美語伴隨美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而風靡。同時,由於美語本身具有的強烈的現代感、語法要求和詞彙使用上靈活隨意、注重口語化的語言思維習慣,所以更容易被中國年輕人接受,被語言學家稱為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語言種類。

閱讀全文

與英語文化部分是不是語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