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有效地進行小學英語語法教學
很多人認為我們從未特意學習過語法,卻一樣把中文說得自如、流暢,所以學英語也不用專門學習語法。殊不知,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接觸和使用的機會很多,可以自然形成語感和習得語言,不必專門學習語法。而英語就不一樣,學生缺乏習得英語的語言環境,如果不了解該語言的內部規則,終究會影響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所以說,掌握系統的語法知識,才能提高英語的學習效率。
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如何才能保持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讓其掌握一定量的枯燥的語法知識呢?
一、情理無痕交匯,生動呈現語法
這里的「情」是指語言學習的情景,「理」則指語法規則。就語法教學而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稱為顯形語法教學;另一種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則,主要通過情景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法規則,稱為隱性語法教學。顯然,對於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採用隱性語法教學更為合適。在小學階段,學生剛接觸英語,語言積累和儲備不夠豐富,不能以講解的形式向學生灌輸語法知識,因此創設情境,在情境中不斷重復呈現相關語言,給學生大量的相同結構的語言輸入,是幫助學生感知語法結構,形成語法意識的最佳途徑。
情景可根據語法內容的不同而精心設置。
(一) 以舊帶新,做好鋪墊
語法教學中,教師不要直奔主題,急於求成。應注意激活學生的元認知,將學生原有的知識激活,從學生已具備的語法能力人手,找到最近的切入點,把新授的語法項目巧妙地融入語言活動中,並進行從舊知到新授,從簡單到復雜的層層鋪墊,讓學生在語言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語法。
如:在教學第三人稱單數的一般疑問句: Does she/he like…?及其回答時,教師首先可以從復習Do you like…?入手。教師通過對話,復習並掌握這一句型。當學生們對這一知識點已能熟練運用時,教師就順勢轉換人稱詢問,T: Boys and girls, does Jiang Yingying like…?教師再引導學生回答「Yes, she does.」或「No, she doesn』t.」這樣由學生熟悉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轉換到第三人稱,將新舊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有機結合起來,活化了語法教學。
(二)游戲引入,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語法知識則是抽象的、枯燥的,這不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因此,在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必須化抽象為具體,把某一知識點具體為學生既熟悉又感興趣的素材。在游戲活動中呈現語法知識。
例如:在教學副詞fast, ,slow的比較級時,我告訴大家「Today let』s have some running races.」同學們一聽,在英語課上進行跑步比賽,興趣來了,個個都躍躍欲試。比賽結束後,我適時引出今天比較級的新授內容:Cheng Xiang runs faster than Zhou Ruyi. Zhou Ruyi runs slower than Cheng Xiang.簡簡單單的一個比賽,用時不多,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語法知識在一種隱性的狀態下傳遞給了學生。這樣一定比讓學生單純地背語法規則要強得多。
(三)藉助現代媒體,化難為易
有些不易呈現的情景在現代媒體的幫助下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通過場景的快速切換,有效地調動和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化難為易。在教學6A第三單元,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般過去時,如何化解這一難點。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張圖片,學生觀察後, T: Where』s the lamp? S: It』s on the desk. T: Where』re the earphones? S: They』re on the sofa.點擊滑鼠,台燈消失。T: Where』s the lamp now? Is it on the desk? Ss: No. T: But it was there just now. 點擊滑鼠,耳機消失。T: Where are the earphones now?Are they on the sofa? Ss:No. T: But they』were there a moment ago. 這樣,藉助媒體,通過觀察、對話,有效地幫助學生初步感知了be動詞一般過去時的用法。
二、預設語法形式,操練實踐語言
在教師剛開始介紹了某一種語法規則或現象後,有必要進行一些簡單的、重復率較高的練習,讓學生將學到的新知識經過一個替換的過程添加到自己的知識庫中。因此運用預制語塊建立框架,基本句型結構反復使用、反復操練,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達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地步。
如:教學Whose gloves are they? They』re my sister』s時,教師設置了尋找失主的語言環境,在這個情景中,學生不斷地操練句型。已具有初步概括能力的小學生很容易從這個語塊中推斷出gloves是可以替換部分,Whose … are they?是充當的框架,可以用這個框架詢問對方這是誰的東西。學生可以用這個框架生成很多句子。在多次的練習中學生也自然獲得了語法形式能力。
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總結語法規則
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在語法教學中,雖然教師的講解是必不可少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語法課就是教師滿堂灌得過程。課堂上,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英語知識,更重要的是「會學」英語知識。小學階段出現的語法知識一般來說都比較簡單,只要教師引導得法,通過大量的有效的語言信息輸入,使學生在自然、豐富的語言環境中自主討論,他們完全有能力自主歸納出語法規則。
例如:在教學一般將來時be going to do 的用法時,教師先示範本周末的計劃I』m going to have a picnic. 轉而要求學生說說自己的周末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大量練習be going to do 的句型結構。最後以填空的形式出示一份Nancy一家的周末計劃書,Hello, I』m Nancy. The weekend is coming. I to pick apples on the farm. My brother
to make a model ship. My parents to cook nice food for us. 我要求學生以group work 的形式自由討論出答案,並總結一般現在時的句型結構。由於有了以前三種時態的學習經驗,以及剛才教師的示範和學生的大量練習的基礎,同學們討論熱烈,很快找到了答案和結論,隨後教師作適當的補充。就這樣,一個難點就在學生們積極參與思考,自主探索及歸納規則中化解了。而且給學生的印象特別深刻。
教學的過程是我們實踐的過程,也是我們進行探索前進的過程。我們在實踐中應結合自身的經驗,不斷地去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就語法而言,只要我們關注小學生的特點,創造生動有趣、重在實踐的語法教學模式,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㈡ 如何進行初中英語語法和詞彙教學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詞彙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語法則是最難的部分.教師應該從教與學兩方面入手,及時地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導,探索有效的詞彙學習策略和方法,在學生記憶單詞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與傳統的語法、詞彙教學的不同之處在於,今天的語法、詞彙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為目標.詞彙不再被看作是長長的、孤立的單詞表,而是在語義情境中具有實在意義的實際語言.語法教學則是句法(Syntax)、語義(Semantics)和語用(Pragmatics)三方面教學的結合,語法學習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們把語法、詞彙涉及語言形式的這兩個方面同時討論,但語法教學與詞彙教學各有特點,請同仁注意區別.
一、完整步驟化教學策略
語言是人類相互之間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是人類特有的區別於動物界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聽說的群體性交流來學習語言,這種方式僅局限於我們對語言的簡單使用.如果想要更好的掌握一門語言,就需要我們長期深入的熟悉、研究、掌握,從而更完整,全面,系統的把握,使之不僅成為我們日常交流的工具,更能為我們研究相關人文歷史,風俗習慣,思維特質的媒介.這樣目標的確立,促使我們的英語教學更為深入化、系統化,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膚淺的表面.
1.對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現狀的思考
要教會學生系統的英語學習方法,首先教師要對英語進行學科性,層次性的分析.我們通常在對一種語言進行分析時,總會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層面進行歸納.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同樣遵循了這樣的歸納標准.語音,詞彙和語法結構成了我們英語教學的立鼎三足.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重視對詞彙和語法的深入,細致講解,一直以來被廣大英語教師所採用,並且已成為許多英語教師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教學模式.
㈢ 語言遷移的語言遷移與英語語法教學
一.語言遷移概述
遷移(transfer)原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即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和解決新問題所產生的影響。隨後,在20世紀40~50年代,Fries和Lado將遷移這一術語應用於語言學研究,用來指 「一種語言對學習另一種語言產生的影響」 (即language transfer,語言遷移,又叫母語遷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這種影響在二語習得中表現為:(1)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語(native language,)與目標語(target language)的相同之處會促進目標語學習; (2)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語干擾,「主要由於母語和目標語的某些形式和規則系統不同而被學習者誤以為相同所致」(唐承賢:1997)。通俗的說,在第二語言習得中那些與母語有相似之處的知識比較容易學得,反之那些與母語有不同之處的知識則產生混淆難以學得(Lado:1957)。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是在基本掌握母語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語及其他知識經驗的影響。要科學合理地解釋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認知心理過程就必須考慮母語遷移這一關鍵問題(Gass & Selinker:1992)。
二.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母語遷移現象
對於母語在二語習得中所扮演的角色,德國英語教學法教授Butzkamm有一個十分恰當的比喻:「母語不是一件外衣,學習者在踏進外語教室之前可以將其脫下,棄之門外」(轉引自郭銘華:2002)。這個比喻告誡我們:母語遷移是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對這種現象,我們不能簡單的對其進行迴避,要承認它的存在。既要看到它阻礙干擾外語學習的一面,同時也要認識它對外語學習的積極促進作用。在母語已先入為主的前提下,外語學習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語的影響。在外語學習的初始階段,人們總是藉助於一定的漢語知識對所學習的外語進行加工、處理,以便理解及儲存。毋庸置疑,在學習英語語法時,漢語語法知識對學生理解掌握英語語法也存在著影響。
(一)正遷移——漢語語法知識促進英語語法學習
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指出:學習是在舊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即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理解、消化、吸收、掌握新知識的過程。[①]不言而喻,中國學生在進行英語語法學習時,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部分漢語語法知識可以加速他們對英語語法的理解和掌握。對比漢英兩種語法,它們之間的許多共性可以促進英語語法學習正遷移的發生。如,漢語語法系統的構成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如下圖:
漢語四級語法單位及其相互聯系示意圖
從上圖中可以觀察到漢語語法系統的構成特點:語素到詞、詞到短語兩個過程是構成關系,而短語到句子、詞到句子之間則是實現關系。英語語法系統的構成和其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聯系也是相似的。
西方傳統語言學認為,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兩個大的方面。下面試從這兩方面說起:
1.詞法舉例
從漢字的構造來看,大部分漢字由部首和筆畫組合而成。部首是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表意偏旁,它按照漢字的形體結構取其相同部分排列在一起,以供檢字之用。如在漢語詞典中,一般將諸如「楊」、「松」、「柳」、「柏」等字放在「木」部。這不僅方便了我們的檢索,而且給我們一個直觀的感受,這些字所表達的意義都與樹木相關。即使我們不認識其中某個字,我們也可大膽的進行一些合理的推斷。我們常說的「認字認半個」就是這個原因。在英語單詞的構成中,同樣也可找到類似的一些例子。如,把「work」、「teach」、「sing」、「drive」等動詞變為相應的名詞分別為「worker」 、「teacher」、「singer」、「driver」。後綴「-er」表明這些詞都與「…人」或「…家」有關。在「telegraph」、「telephone」、「television」、「telegram」、「telegraphic」和「telecommunication」等單詞中,前綴「tele-」表明它們都與「電視」、「電信」有關。顯然,漢語中的「木」部與英語中的後綴「-er」 以及前綴「tele-」都有表意的功能。
對照漢英詞的構成,我們發現他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其中,最典型的是合成詞的構成。如:月+餅→月餅(moon+cake→mooncake),生+日→生日(birth+day→birthday),紙+袋→紙袋(paper+bag→paperbag),葯+房→葯房(drugstore→drugstore),超+市→超市(super+market→supermarket)鐵+路→鐵路(rail+way→railway)等。這些漢英詞的組合方式都是相同的:A+B→AB,而且都屬於偏正結構類型。另外,漢英兩種語言中的縮略語的構成方式方面也存在相似之處。如:家用電器→家電,環境保護→環保,外交部長→外長,保證價值→保值,安全理事會→安理會等。在英語中,為了便於書寫和交流,人們常常採用首字母縮略法把很長的片語(或單詞)縮短形成首字母縮略詞。例如:將「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縮寫為「CIA」, 「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為「UNEDU」,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縮寫為「Aids」,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縮寫為「Radar」(雷達)等等。
此外,從定語修飾名詞的情況來看,漢英兩種語言都具有遞歸性(指某種語法規則在同一個句法結構體的構造過程中可以重復使用,從而使這個結構體由短變長,由簡到繁的現象)。如「two new beautiful green silk evening dress」 兩件又新又漂亮的絲綢晚禮服,「that hungry, tired, sleepy little match girl」 那個飢餓、疲勞、睏倦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an old large brick dining hall」 一個舊的紅磚砌的大餐廳。顯而易見,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多個定語修飾名詞大都遵循近似相同的順序。
2.句法舉例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通過成分分析法來簡要分析一下下面的兩個例句。
以上兩幅樹形圖不僅清楚地顯示了漢英兩種語言陳述句的橫向結構,而且還揭示了它們的縱向結構。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漢英兩種語言的陳述句都由主語(NP)和謂語(VP)兩部分構成,基本語序均為主語+謂語+賓語(S+V+O)。掌握了這一點,對於我們學習英語簡單句的五種基本類型大有裨益。我們完全可以用漢語語法來對這幾種句式進行闡釋:a)不及物動詞式:S-V(主語—謂語),如:She died. b)及物動詞式:①S-V-O(主語—謂語—賓語),如:He played football;②S-V-DO-IO(主語—謂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如:I gave her a book;③S-V-O-OC(主語—謂語—賓語—賓語補足語),如:My uncle made his son laugh. c)系動詞式:S-V-P(主語—謂語—主語補足語),如:Tom is a doctor.和 The trees become green.
我們在漢語學習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特殊句式,諸如「把」字句、「被」字句。如:
(1)「把」字句
① 我把錢丟了。② 小王把鋼筆摔壞了。(2)「被」字句
① 他被同伴打了一頓。② 他被打了一頓。
上述例句,對於我們中國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把」字句的作用是突出動作的發出者,表示一種主動關系。「被」字句的作用是強調動作的承受者,表示一種被動動關系。無獨有偶,英語語法同樣存在這種情況,即主動語態(the active voice)和被動語態(the passive voice)。如果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使用主動語態;反之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則用被動語態。如:①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主動語態)②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主動語態)顯然,漢語語法中的「把」字句、「被」字句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有效的學習英語語法中的主動、被動語態知識。
(二)負遷移——漢語語法知識阻礙英語語法學習
從英漢差異的角度來看,漢語(屬於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是離印歐語言譜系較遠的一種語言, 必然給以漢語為母語的二語/外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規律帶來不少特殊的問題。[②]
1.詞法舉例
以下是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病句:
(1)I have three apple.(我有三個蘋果)
(2)He get up at six every morning.(他每天早晨六點起床)
(3)Tom father is a doctor.(湯姆的爸爸是醫生)
類似上面的語法錯誤,在我們的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是十分常見的。Corder(1971)把這種錯誤稱為語際錯誤(interlingual),指由母語的語言規則特徵干擾造成的目標語使用錯誤。[③]無庸贅述,英語是一種有詞形變化的形合語言,通過添加屈折詞綴(如在單數第三人稱後面加 『s』)以指示數(number)、人稱(person)、體(aspect)和格(case)等語法關系。而在漢語語法中,卻不存在這種情況。學生在學習新的英語語言規則時,來自母語的影響不可避免,這種影響最終導致了錯誤的發生。
2.句法舉例
下面同樣是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病句:
(1) I tomorrow will go to school. (我明天要去學校)
(2) They in that factory work. (他們在那家工廠上班)
(3) Tom in Chinese sang songs. (湯姆用漢語唱歌)
對於英語初學者來說,出現上述錯誤是相當正常的。把上述英語病句和漢語相比較,我們發現這些病句跟漢英兩種語言結構上的差異有關。比如,時間狀語所處的位置,漢英兩種語言就存在著較大差別:在漢語中,時間狀語一般位於句首或謂語動詞前;在英語中,它處在句首或句末。另外,地點狀語和方式狀語在兩種語言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地點狀語和方式狀語在漢語中常位於謂語動詞前;在英語中,它們處在句末。
在疑問句方面,漢語疑問句保持陳述句語序的特徵也影響英語疑問句的學習。如:在漢語中,「他喜歡吃蘋果。」變為一般疑問句是「他喜歡吃蘋果嗎?」。如果我們直接套用漢語模式,「He likes apples.」 的一般疑問句形式則為 「He likes apples?」。顯然,這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藉助助動詞 「does」,去掉「likes」的「s」,句末用「?」。即「Does he like apples?」。 類似同樣的語序錯誤在英語特殊疑問句的學習中也很常見。如:「You are looking for who?」(你找誰?); 「You every night when go to bed?」(你每天晚上什麼時候睡覺?)。將這些英漢句子組成成分的順序進行對比,發現錯誤來自於漢語疑問句語序的影響。在漢語中,疑問句的語序基本上和陳述句的語序一致(SVO)。而正是這一特徵對我們學習英語疑問句產生了干擾,母語出現了負遷移,導致了習得困難。
此外,我們還應特別注意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偏正結構。如:
(1)The man who I talked with is our teacher.1
(和我談話的人是我們的老師。)
(2)This recorder which he is using is made in Japan.
(他用的錄音機是日本製造的。)
(3)I want to buy something to eat.
(我想買點吃的東西。)
(4)The person sitting in front of him is Jack.
(坐在他前面的人是傑克。)
在漢語中,修飾名詞的定語成分一般位於該詞的前面。英語則將其置後,諸如定語從句、動詞不定式、分詞等。
上述語言學習問題,Fries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Lado:1957)一書的序言中曾有精闢的闡述:「學習第二語言和學習第一語言是很不一樣的任務,其基本的問題的產生不是由於新語言的特點本身帶來的必不可少的困難,而主要是由於第一語言習慣所造成的定勢。」[④]在學習過程中,定勢可能促進學習遷移,也可能幹擾學習,產生負遷移。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看到漢英兩種語言語法之間的異同,同時給予學生適當強化訓練,以便促使學生真正將其理解和掌握。
結語
母語遷移是由於學習者受到目的語和母語之間的相似或差異所產生的影響。[⑤]這種現象在語言教學中普遍存在,不容忽視、迴避。從整個英語學習的過程來看,中國英語教學必經兩個階段:從以漢語為工具學習英語的初級階段,逐步過渡到以英語語言為工具學習英語的高級階段。[⑥]無論在那一階段,或多或少都存在母語遷移。如何有效利用、控制母語遷移,提高英語教學效率,是我們英語教學必須應對的一個挑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深入挖掘英漢兩種語言的共同要素,以便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掌握語法規律,英語教學效率定會有所提高。
注釋:
[①]參見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16.
[②]戴煒棟,周大軍.中國的二語習得研究:回顧、現狀與前瞻[J].外國語,2005(5).
[③]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254.
[④]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03-104.
[⑤]石蘊珍,王穎.從認知角度談語言遷移與對外漢語教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報,2009(10):108.
[⑥]馬力達,周秀蘭.從英漢差異及語言遷移透視英語教學[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119.
參考文獻:
[1]彭聘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勞允棟.英漢語言學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3.
[8]韋邁爾(英).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第七版,英語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9]薄冰.高級英語語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Rodney Huddleston, Geoffrey K. Pullum.劍橋學生英語語法(英文版)[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8.
[11]孟凡勝.英語語法教程[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0.
[12]石蘊珍,王穎.從認知角度談語言遷移與對外漢語教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報,2009(10).
[13]馬力達,周秀蘭.從英漢差異及語言遷移透視英語教學[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A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is an effect which is caused by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of a language learner. The phenomenon commonly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SLA. Language transfer divides into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according to th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in SLA. Positive transfer may help language learners to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may disturb or make difficulties for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Through exampl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Chinese grammar knowledge to English grammar learning. And the author advocates ecators look for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sitively, and which helps students to promote mastery of English grammar rules, and finally improves efficiency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參考資料: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0期
㈣ 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幾種方法
1.趣味競猜,親和語法小學生活潑好動,富於挑戰性。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把語法教學融入其中,可有效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其興趣。如,在教學現在進行時這一語法內容時,教師准備一個裡面放有各種動作圖畫的Magic Box,讓學生從盒子里抽出圖片,然後表演動作,其他同學來猜測,運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playing…」「What is he/ she doing? He/ she is singing…」。在這樣的競猜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語法的結構和功能,學會了用所學內容表達意義,同時活動增強了學生學好英語的自信心2.誦讀歌謠,掌握句型音樂給人美感、享受。在節奏鮮明,富於韻律感的歌謠中學習語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吟唱歌謠的過程中,輕松地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句型、語法結構,陶冶了情操。二、在任務活動中學習語法,內化語言結構。1.角色表演,參與「任務」教師可根據單元話題和課文主題創設情境,讓學生根據這些情境運用舊知識自編對話,進行角色扮演。比如,教師可把教室設計成商店、家庭、集會場所和籃球場等,讓學生在角色扮演活動中運用所學的語言,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語言形式,而且使學生能夠在特定的場合及情境中運用語言形式來實現交際目的。2.調查活動,踐行「任務」在語法教學中,教師可設計調查活動,讓學生在完成調查任務的同時學習和掌握語法知識。例如,教學一般將來時態be going to 和will時,教師設計如下調查活動:明天是星期天,你要做什麼?國慶節你打算怎麼過?母親節將至,你將如何表達對母親的情感?學生在調查中,理解了一般將來時態表達的意義,練習了所學句型,同時學生體會到自己要懷感恩心,應做感恩事。三、在語篇中進行語法教學,提高學生交際能力。語篇輸入是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機械地在單句中操練某個語法內容,學生就不會自主、自由的使用該語法表達意義。若將語法放入語篇中,使學生在閱讀中對文章中的語言現象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語境總結歸納語法規則。學生就會明確該語法項目所運用的語境,表達的意義,進而掌握其規則。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又不會使學生感到乏味。這樣的句子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理掌握所學語言知識。教師針對上面的內容可以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運用此語法項目寫一寫自己參加過的一次體育活動。這樣的寫作活動既能讓學生通過語篇來學習語法,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總之,好的語法教學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口語交際更加准確合理。教師在進行語法教學時,要考慮有效的教學途徑和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使用英語的環境,使語法教學更具真實性、趣味性、交際性,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知識,形成語言能力。
㈤ 如何讓英語語法教學變得輕松有效
一般來說,傳統的語法教學是老師集中講解,學生進行操練這種模式。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效果不怎麼理想,因為學習者沒有參與語言特徵並加以理解運用。學生都是在機械地背誦和孤立地操練語法結構,這種教學模式是學習者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所以學習者很難形成習慣去學習語法並在交際中進行運用。但是如果我們教師的概念更新、方法得當,那麼英語語法教學完全能跳出傳統應試的模式,同時能夠充分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林燕,2003)。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學習者能夠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才能認為他們真正掌握了語言知識。當代英語教學專家張正東先生指出:「語法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語法學,而是為了取得學習目的語的工具。學語法→用語法→丟掉語法。鑒於以上情況,我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對小學語法教學進行探討試驗,總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法的自信心。很多學生一聽語法課就不喜歡了,他們覺得學語法就是記語法規則,做大量的練習,所以不願意學習下去。為此,我努力使自己的課堂生動化,使復雜的語法知識簡單化,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競賽,內容豐富的小活動,盡量多講一些關於英美國家的文化,生活故事等等。讓他們更了解英語,更喜歡學習英語。如我在上比較級的時候,我准備了兩個大蘋果。上課時,我先拿出稍微小的蘋果,說:「This apple is big.」緊跟著拿出第二個更大的蘋果,說:「But this one is bigger.」;另外通過尺子、橡皮擦以及利用班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比較等進行教比較級,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掌握,同時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另外,我還喜歡給孩子們講故事,通過故事將語法教學滲透進去。英語故事教學體現了英語課程標準的精神,還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孩子們學習語法的興趣。教師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們學習語法,使學生對語法知識產生興趣,這樣他們才有學習的激情和熱情。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僅有百分之十三的小學生認為學習英語語法很有樂趣,這一結果不容樂觀,這也充分表明了培養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這一任務任重而道遠。因此,要提高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將培養孩子們的興趣作為首要任務。首先,這是符合新課改的基本要求。新課程強調教師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要求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教學。其二,這是符合孩子們的情感態度、心理特徵的要求。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愛唱歌曲,喜歡游戲表演等等,教師在課堂上用這些孩子們喜歡的方式教學,很容易將難懂的語法變得輕松有趣;同時也很容易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在吟唱童謠、游戲表演的過程中掌握了語言的規律。比如在講解四年級上冊Unit2 What day is it today? 這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們愛表現自己的特徵,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請孩子們自己來表現。具體做法是: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掛一個台歷,請學生來表演台歷的第一天星期日自己所做的事情,接下來可以依次翻開不同的一天,分別請學生來表演自己的生活場景中熟悉:What day is it today? It is Sunday. I play badminton on Sunday. What day is it today? It is Monday. I play table tennis on Monday.再通過讓學生自由組合成一組,同語言搭檔進行會話,相互了解對方的日常生活。通過反復訓練,同學就在愉快、有趣的表演活動中不僅掌握了語法知識點,而且能有創造性得進行實踐交流。
三.用游戲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語法的運用,使他們樂於其中,感到新鮮多味,樂趣無窮,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於外語的學習興趣。在教授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時,我採用了「傳話」這個學生都很熟悉的游戲,我先說一句英語,如「I am going to the swimming pool.」然後第一列同學用第三人稱單數轉變老師的話,「 She is going to the swimming pool.」,依次傳下去,哪組最快哪組贏。再叫個別學生做小老師,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人稱和句子操練。這樣的方式學生容易接受,也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四. 將語法放到一種特定的情境中去學習。1、在課堂中創設真實的生活情景,這樣使得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2、用語法進行交際:情境設計要接近真實的交際,盡量做到幽默、有趣。 3、萬變不離其宗:一個語法現象要在不同的相似情境中多次呈現,避免學生理解的僵化。 4、以教材情境為基礎,不要任意擴展,以免增加難度。 5、以新帶舊,使情境豐富而不生疏,綜合而無難度。(這樣做還可以對舊知識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6、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藉助游戲激發情緒加強印象,巧用現場素材增加實感。7、語法教學要注意不同的文化因素。8、情境應有真實性,應該是可能發生的事。在教語法時,創設不真實的情境,顯得做作,別扭。我們在教形容詞的比較級時,我們可以用學生的學慣用具,如:尺子、鉛筆、鋼筆、橡皮、桌子等,也可以比衣服的大小、顏色、學生的高矮、胖瘦等,這樣直觀、有趣,又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常用的東西,不一定非要去用多媒體。」
五,啟發學生探索發現語法規律。(1)結合課文學習語音、詞彙項目和各類語法項目。通過課文去學語法,總比孤立地背誦語法項目有效得多。因此,在語法學習過程中,宜結合課文去學語法,要圍繞課文中出現的主要語法項目,循序漸進地學習比較系統的語法知識。這也正符合新課改和新教學大綱對英語語法學習的要求,符合新標准英語教材的設計。 (2)觀察例句,總結規律 啟發式,探索發現的學習方式要求給學生大量的例句,讓學生在例句中去觀察總結固定的句型或發現特點規律。長時間地訓練學生運用這一方式去學習英語,有利於學生自學英語,相當於傳授給學生一種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即使教師不講,學生也能知道該從哪裡入手去學習一個新的語法項目;同時,這樣的教和學的過程也是一個讓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精神集中。同時,注意對於語法規律的總結盡量用便於學生理解的語言,這樣一來,也是學生易於記憶和自我歸納。
六,運用英語語法教學原則,正確引導學生自我創造與運用。運用交際是學習一門語言的最終目的,要學好一門語言,必須要反復操練達到靈活運用。學生能否創造性地使用語言是檢驗學習一門語言的重要標准。小學生對語法的學習,首先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識記,再經過反復循環的練習,建立一種語言規范,形成一套語感,最終達到創造性運用的目的。比如:在六年級上冊UNIT4的GOGO日報短文中主要講述了怎樣與筆友進行寫信交流。用到的基本句型有這些:1. I』m from…2. Let』s be….3.I like singing…4.Igo hiking…once a month…學完日報短文後,教師可以學生自己上網選擇適合自己的英語國家的筆友,讓他們與自己的筆友通過E-mall互相交流。學生在既好奇,又興奮的情緒驅使下,在實踐運用中掌握所學的語法知識,甚至沒掌握的還要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以完成每一封與筆友交流的E-mall。這就是說,通過設立一種運用的迫切性來激發學生們學習的動機。
英語本身是一種語言工具。所以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盡量創設各種活動多想各種方法來進行英語語法教學,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學以致用,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在自由活動中,學生能學會靈活應變,學會創造,學會獨立學習,而且,交際和角色表演的活動有利於理解語法知識,提高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然後再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
㈥ 幾種有效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一)加強語境教學方法應用
英語語法的學習情況是通過學生在語言應用中體現出來的,英語語言是以其獨有的文化和環境背景為依託的,因此語法的教學也要注重情景的創造和介紹。初中英語教學中隊語法的教學一般都是從理論結構上進行講授,但是每一語法都是有其語境的,語境的運用實際上非常重要。初中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突出文章的背景介紹,語法教學中突出語境的分析,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何時應用何種語法,從而真正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二)應用情景對話模式開展英語語法教學
語言的最強大功能就在於交流,我國中小學的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也在於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用英語交流的能力。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對語法的學習必須要積極主動才能真正的學進去和掌握住,依照初中生的水平,只有通過生動的實際的情景才能學到兼具理論和實踐性的英語語法。初中英語教師要改變傳統僵化的課堂教學氛圍,營造生動的充滿互動的情景開展英語語法的教學,讓學生張口進行英語對話,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用英語表達,在情境中學生更加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成為主體,也能得到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三)教學中應用現代多媒體
英語學習尤其是語法學習是十分枯燥的抽象的,因此有必要在教學中利用課件展示圖片或者播放動畫、視頻等方式來提高學習的趣味性,通過經典外文影片的觀影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語法的實際應用。Look
at the picture.What are they
doing?同時,多媒體還可以用來展示內容豐富的課件,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做好課程設計,力求讓學生在課件中可以看出清晰的語法結構體系。多媒體課件還可以應用在練習等多方面,多媒體教學能夠使枯燥無味的英語語法教學變得富有趣味性,對於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英語語法教學還可以應用精講精練、經典美句賞析背誦、游戲學習等多種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應用上述對策開展英語語法教學時,需要注意結合初中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等因素,要選擇與初中生生活相關的並能夠引起初中生興趣的話題和情境,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能力為目標開展教學。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㈦ 新課程下的英語教學與傳統英語教學的區別
高中英語語法傳統教學與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有什麼不同? 學習英語,是為了交際,學好語法,是為了更好的交際,所以在英語的學習中,為了運用語言,就需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語法是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盡管實行了新課程改革,但學習英語的目的並未改變。只要目的不變,語法學習就必不可少。高中時期語法項目繁多,怎樣向學生有效地傳授這些語法知識呢?語法是語言基本規律的提煉和總結。所以掌握語法對學生正確地運用英語關系很大。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認為:新課程與傳統語法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的語法教學是先給學生講解語法的條條框框和規律,講解完畢,讓學生進行強化性訓練,以期達到掌握的目的;而《新課程》則重視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語言環境的訓練,讓學生從中掌握一定的語言規律,從而掌握語法知識的教學。《新課程》強調高中英語語法教學要從"用"的角度出發,以探究的方式學,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和鞏固。為了通過語法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語言,在高中語法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鼓勵學生採用探究的途徑學習,合理地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讓學生在接觸語言現象後發現並總結語言規則,然後進行練習和實踐。
二、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方式練習和運用所學語法項目。特別要藉助真實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語境中感悟語言功能,了解語言規則。學習語法是為了理解語法形式的表意功能,並能有效運用。避免單純傳授、講解語法知識的傾向。
三、注意研究《新課程》對語法項目范圍的界定。教師在進行語法教學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教學內容和教學范圍的度。避免涉及冷僻的語法現象。設計語法練習和試題的時候也要注意避免出偏題、怪題。
四、歸納法:即先讓學生接觸具體的語言現象,其次通過觀察,分析,對比,在教師指導下找出規律,然後在進行反復操練,這樣加深學生對語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對比法:學生在語法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一種"越學越糊塗"的感覺。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類似的語法現象進行分析,對比,找出關鍵點,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六、活動法:即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語言,調動起學生的認知結構和主體意識。學生思維活躍,記憶就會更深刻。教師應把語法規則活化為活動,把教學活動活化為交際活動。設計巧妙、難度適宜的游戲活動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教師無論採用了那些教學方法,都應注重"精講多練,以練為主;點到為止,注重運用"。讓學生在練中有悟,在練習中獲得聽、說、讀、寫的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熱情,才能增強自信,體驗進步和成功的快樂,也使語法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才會更扎實和鞏固,才會具有更高的語言運用和交際能力。
㈧ 如何正確認識英語語法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有語言學家說過:「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彙。」也就是說,語言是按照語法規則組織起來的詞彙。一句話表達得是否正確,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語法規則;任何一個錯句,都能從語法上找到原因。因此,學好語法是學好一門語言的基礎。
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上面倡導要淡化語法教學,要重視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實施這么多年來,老師們普遍感到學生准確應用英語的能力下降了很多,特別是「寫」的能力。大部分學生寫的英語作文「慘不忍睹」。這實際上是淡化語法教學所產生的嚴重後果。
學習母語不學語法只要「浸泡」得多就能學好,但在我國英語畢竟是一門外語,連第二語言都不是,只靠「浸泡」而不通過學習語法知識來幫助理清規律,至少對於相當多的學生是不適用的。一些沒有學好語法的學生去美國上學,他們整天「浸泡」在英語環境中,「聽」、「說」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但很多人「寫」的能力卻鮮有提高。
語法差的學生,總是感到自己的英語一塌糊塗。許多學生英語從「差」中逆轉過來,就是從學好語法開始的。只有學好了語法,才能寫出語法正確、句式靈活的句子來;只有學好了語法,才能讀懂文章中的長難句;只有學好了語法,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聽」、「說」能力。語法是什麼?語法是幫助你解決「寫」、「讀」、「說」、「聽」中遇到的困難的知識的總稱,語法是指導你正確使用英語的精華知識。
但現在許多人都害怕英語語法。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盛行的教學理論在作怪,學校教學過於淡化語法教學,過於強調語言的「習得」,導致學生的語法基礎較差。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合適的語法資料。教材上的語法講解,「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總是放不下架子,就是講一點,其深度比考試的難度要低得多,根本靠不住。書店裡的語法資料,一類是語法大家們編的,旨在解釋一些語法現象,本來就不是給高中學生看的,有些知識學生看了沒有用,有些知識學生根本看不懂。再一類就是一些名校編的資料,由於編寫有時間有限、稿酬是按編的頁數給的,這類資料大部分粗製濫造,總是先籠統地講解一下,再弄點題一湊就好了。結果是,考點沒講清,練習針對性又不強,學生前學後忘,印象不深。
本書由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所編,原是編者在平時教學備課中精細編寫的教學講義,經過多年修改完善,日臻系統、成熟。發到網上後,成為熱門資料,在熱心讀者的推薦下,獲得出版社的正式出版。在編排上,本書有以下特點:
一、針對性強。在編寫時,用的是「歸納」法。先下載近十幾年的高考真題,按考點逐題歸類,歸類時特別注意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易混點。最後再在需要的地方加上必要的講解,因此重點、難點突出,詳略得當,針對性強。
二、選題經典。書中絕大部分練習題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高考真題。在選擇練習題時,主要是從其典型性、思維容量和所含語言點是否豐富,寫作是否能用,裡面是否含有完形填空可能出的詞等多個方面考慮。因此也有相當多的題是保留了十幾年前的題而舍棄了近幾年的高考題。
三、題量科學。我們發現,針對每個考點的練習量如果過大的話,效果也不好。練習量少的話,譬如兩三個,我們就可以輕松自如地在腦中翻動、回味這些題,效果反而更好。因此,就忍痛刪去了許多來之不易的好題。
四、重視習題排序。有人說,像這樣把同類型的題編排在一起,學生容易猜到答案,而不去思考。於是我們就做了一個實驗,我們把不同類型的題混在一起,但再看時,發覺做後效果反而不好了,做後印象不深、規律在腦中不清晰。然後又把題按類型編排,同類型的題列在一起,再看一下,感覺真好!學知識同如向某個空間放東西一樣,有條理了就好放也好找,雜亂了就不好放,用時也不容易找到。科學家對大腦的研究也表明,信息在腦中存放、排列是有規律的。
五、考點目錄化。本書編了詳細的目錄,分為「章」、「講」和「考點」三個級別。老師想講解某個知識點或者學生想查看某個知識點的講解時,可以藉助目錄輕松找到。
六、練習題型多樣化,適用於多個題型的備考。本書每一節分為兩部分。「考點精講精練」先按考點進行簡明講解,然後以單選題的形式強化所學考點知識。「綜合技能提升」以單句改錯、語法填空、漢譯英三種形式對所學的重點語法知識再進一步鞏固。這部分的練習題,大部分來自高考真題,但又不拘泥於高考真題,可以從根本上來提高學生做短文改錯、語法填空、書面表達的能力。「長難句分析技巧」一章介紹的「七字秘訣」是破解長難句的鑰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高中英語語法通霸》的這種編排,適合全國各省考生的使用。學生一看就懂,一做就會,有效地解決了語法學習中費時低效的問題。老師利用這本資料,可以使語法課不再空洞乏味。學生利用這本書,可以使語法學習變得有趣高效,優生可以利用此書來鞏固自己的學科優勢,待優生可以利用此書來實現英語上的徹底逆轉。
本書使用方法:
與其看好多書,前看後忘,還不如反復把一本書看熟。因此,在心中要樹立「我要把這本書上所有的題都做熟」這個目標,要有「只要把這本書學好,我的語法就是最棒的」這種信念。本書的使用方法:認真做、反復看。
做: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從前到後按順序全做;如果時間不允許的話,可以挑自己不太懂的專題或重點專題有針對性地做。
查:在做別的資料上的練習遇到難題時,可以藉助本書前面的目錄方便地找到相應的考點,裡面有講解、有針對性的練習,從而有效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
讀:還有同學花費大量時間來「讀」這本書,效果也非常好。「讀」並不是死記硬背,因為「讀」可以使「看題」的速度慢下來,從而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理解掌握語法規律。本書所選習題大都語言點豐富,讀熟後對提高寫作能力和做完形能力的幫助也很大。
使用此書的注意事項:
速度要慢:要讀完每個選項,既要知道為什麼要選這個,也要知道為什麼不選那幾個。
標記難題:對做錯的題或一些好題,要做上標記,以便隨後復習。
及時復習:對標記過的題,還有用粉紅底紋標記出的概念及要點,都要及時復習,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要反復復習,這樣才能確保學習效果。
要「有效」學習:一章完全學會弄熟後再學下一章,這樣才有成就感。學習最忌諱半生不熟,前學後忘。
㈨ 英語語法課怎樣上更好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發展,各個國家及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日趨頻繁,擁有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交流的能力是新一代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以交際為目的的教學理念占據英語教學的主導地位,卻忽略了語法教學的重要性,導致許多學生出現外語使用缺乏准確性、寫作和翻譯能力差等問題.因此,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逐步進行,有關是否應該重視語法教學的爭議也越來越多.
語法教學一直是英語教學的基礎,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掌握也一直是外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題.我對學語法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一、情景培養和專項訓練相結合
英語是一門外來語,英語的語法體系和漢語的語法體系截然不同,如果只是單純依靠創造語言情景,藉此為學生提供象母語學習一樣的條件,在寓教於樂中自然而然的掌握英語語法,那是不現實的.忽略語法的重要性和基礎性,片面追求模擬語境、提高試聽能力,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浮於表面.在一些對英語語言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中,往往存在口語流利,但語法句法使用不規范,省略語使用過於頻繁的問題.而對於那些在高中階段沒有打好語法基礎的學生來說,要他們開口說英語,就更難了.
在學校開辟英語角、組建英語興趣小組、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試聽學習早已經不是新聞了,但是如果僅僅以交際為目的,進行純粹實驗性的外語學習,即便提供給學習者充足的可理解輸入和交際機會,多年之後他們仍無法系統習得很多形式結構,無法進行高水平的語言交流,語言的准確程度也差強人意.創造情景條件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水平固然是當下一種頗為流行的方式,但是在某一個固定場合、固定時間內,涉及到的語法知識必然是單一的、重復的,如果不能讓學生系統的學習,而只是一味機械的重復某一類語法或句法結構,必將導致學習者的語法系統混亂、出現知識結構斷層.
二、語法結構和文化背景相聯系
在外語教學中,因為母語語法習慣的干擾而產生的定式現象是最普遍的,還是習慣用中文的思維方式學習英文材料.因此,不僅要加強外語語法和目的語文化背景的聯系,還要重視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之間的對比,採取比較教學法,進一步強化英語和漢語的語法知識結構.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增設英語語法課和漢語語法課,採用比較學的方法開展教學,使學生全面系統的掌握漢語文化體系和英語文化體系.
三、開放式教學和傳統教學相輔助
傳統教學法 「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這種教學思想固然突出了英語教學的目的性,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但是同時卻忽略了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開發和培養.開放式教學給學生更多自主的空間,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點進行選擇性的學習,在一定層面上有助於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但是由於現階段我國教育體制的局限性,大部分的學生在高中階段接受的是以應試為目的學習模式,即使他們已經掌握了足夠的語法知識和詞彙信息,卻無法合理的運用這些知識.
因此,必須將開放式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取長補短,才能更好的實現英語教學的理想效果.開放式教學弱化了教與學的對立關系,傳統教學給與學生扎實的語法結構基礎,將二者有機融合才是教學改革的新出路.
時代在進步,教育理念在革新,我們的教學方法也應該隨之做出相應的改動.然而即使是注重文化交流、以交際為目的的今天,學好語法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語法是提高語言准確度的保證,是全面運用一種語言的基礎,因此任何排斥和忽略語法教學的教學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將語法教學和語言的交際功能相結合,將語法教學明確化、系統化、實用化,才能實現英語教學的全面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