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都說英語是積累性的學科,具體是什麼了知道再多的單詞,短語還是沒有辦法使用。
1.先說詞復匯:
我們作為外國制人,首先應該學習英語的核心詞彙。然後再以核心詞彙為中心向各個領域詞彙涉獵。這是正確的學習順序。核心詞彙掌握得越全面越好,這就包括你所說的單詞,短語。通過大量閱讀,就能獲得你所說的能力。
2.再說語法:
作為外國人學習英語,語法是學習外語的捷徑。一定要系統的學習才行。(除非你能在英美國家生活幾年。)有的說沒學語法照樣很好,這個在學習初期很有可能,但高級階段一般是沒有語法不可以的。
現在說說你的問題。
英語一詞多義要掌握很難,只有閱讀量夠大,這個就不成問題,但如果你只是背單詞,這就難上加難。短語使用,完全可以通過閱讀或查詞典來完成,或兩者同時進行。
能解決你的問題嗎?
⑵ 英語語法與語文語法相通嗎
其實這個問來題很多人都很自困擾,究其原因是我們對漢語的語法認識學習不夠,但主謂賓大體與英語相同。英語句子結構很緊湊,每一個完整的句子都需要主謂賓。本人對英語語法自我覺得學的還可以,其實我是學了英語之後才對什麼主謂賓啊定狀補啊有了實用性的認識的!建議多學語法,語法是學英語的捷徑啊,親!
⑶ 初中英語學科知識與能力感覺材料題做的挺好的,但是選擇錯了挺多的,有希望過嗎
怎樣學好高中英語?找到答題技巧
現在我們不管是在哪個階段學習,英語這也是一種必須學習的科目,但是英語對於女孩來講,還是比較拿手的,但是對於男孩子來講,這真是一件頭痛的事情,你們該怎樣學好高中英語,你們都知道英語這個科目有哪些類型?分為幾個板塊?
高中英語知識點
現在的孩子們應該都有自己拿手的科目,還有自己不喜歡的科目,但是對於男孩子來講應該拉分的科目就是英語吧,對於怎樣學好高中英語我給你們說了很多關於英語的答題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⑷ 有什麼軟體可以有英語語法. 句型 和其他學科的東西
書面英語練習建議你用「易改」英語糾錯軟體。
可以對成文進行語法糾錯、單詞潤色及文章結構分析。寫作向導中的寫作模板、句型也可以有個參考。
免費軟體,有網頁版,Word插件及客戶端版本。
⑸ 我現在是初二學生,開學就初三了,之前對於英語這門學科一直都很不在乎,在英語課上根本沒怎麼聽過,現在
英語語法懂了你算入門了,語法懂了要有單詞,才能組成一個句子。現在英語考試大多數以考察語法為主,而語法就藏在填單片語句子里考察,課本上老師講的單詞語法要會,熟練作用
⑹ 學習學科英語到底有什麼好處
英語的語法是你理解句式你叫復雜的言語的一個准備,也是你寫出來的英語別人回能看明白答的一種保障。實際上語法是第二本能的一種東西,但是培養這種素質需要一些練習和一定程度的暴露,所以會學。如果你連語法都不會的話,那麼英語是學不好的。語法可以在學習中積累,可以在交流中培養,可能只學語法是錯的,但是終究你是要知道語法是什麼樣的。正確的語法可以簡化你的信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傳達很多信息,甚至包含多重意思,就像雙關語一樣。語法正確還能避免歧義,明確你的指代關系和修飾對象等,是很有用的,你學進去了就明白了。語文這個東西,還有教育有沒有意義的事情,你要是用寫作文和看不懂閱讀理解來衡量其效果的話,那麼你已經是學習的奴隸了,你要跳出學校這一畝三分地,發現學習能給你帶來什麼。
⑺ 是一種好的外語學習方法嗎
這個文章,可能從根本上建立了大師的理論框架。也可以看成Krashen的路線圖。
這個路線圖,我是100%的超級認同的。只有一點點小爭議,就是關於說,雖然不能獲得有效的語言輸入,但是根據平克語言本能論的觀點,卻能激發大腦的本能,使大腦進入更容易接受輸入的狀態。但這並不違法和否認Krashen的說法,只是強調這個間接作用也很有用的。此外和漏屋觀點一致,一開始大量建立聽力詞彙庫,可以極大的加速,並不是完全按母語習得,這個很實戰,但是不知道大師是個什麼想法了。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ory,Application, and Some Conjectur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 Krashen Posted: 2014-05-28
一 語言習得和應用
語言習得理論
下列5個假說,總結了語言習得的當前理論(關於技術討論和支持證據,參考Krashen 1994,2004)
習得-學得假說
在發展其他語言的能力的時候,我們有兩種非常不同的方式:我們能習得語言,我們也能學得語言。
語言習得是在無意識的條件下發生。當它正在發生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正在發生。我們會認為我們是正在進行一次會話,正在閱讀一本書,正在看一個電影。當然,我們是(像我們認為的)這樣,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許是正在習得語言。
還有,一旦我們已經習得了一些事情,我們並不是通常意識到有什麼事情已經發生了;這個信息已經潛意識地存入我們的大腦。
習得有時被稱作「撿起」一個語言。當有人說,「我在法國帶了一段時間了,我撿起了一些法語」,這就意味著他或她習得了法語。
語言學習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當我們正在學習,我們知道我們正在學習並且我們正在嘗試學會。語言學習是我們在學校乾的事;對於每天的語言學習,當我們談論「規則」和「語法」,我們正在談論「學習」。
錯誤糾正「應該是」對學習有幫助。當我們煩了一個錯誤並且糾正了,我們「應該是」改變了我們存在於意識版本中的規則。如果一個學習者說,「I comes to school every day,」(譯者:come不應該是第三人稱單數),並且老師回應:「No,it』s 『I come to school』」,學習者就「應該」認識到 –s 不應該加到第一人稱單數形式的動詞的後面。
自然順序假說
我們是按照一個可以預測的順序來習得(不是學習)一個語言的一個部分。比如,一些語法項目會早些習得,另一些則會晚些。這個順序不是那麼精確:並不是每個習得者都按相同的順序。但是,習得者之間的差異也不是那麼極端。
當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時候,例如,『ing』標記,(比如學習進展到John is playing the violin)就屬於第一批被習得的語法標記(功能詞)之一,然而第三人稱單數 –S 就會習得較晚。實際上,一些把英語當第二語言並且說的非常好的成年人,並能沒有習得這個標記。
關於自然順序,研究已經得出一些吃驚的結論。
首先,並不是簡單的規則是先習得,復雜的規則是後習得。一些規則看起來簡單(比如第三人稱單數)習得的較晚。另一些從語言學家的角度看來復雜的規則,則習得較早。這就給課程設計者帶來一個問題,因為課程設計者總是給學生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語法知識。一個從語法角度看非常簡單的規則,實際上卻可能很晚才回習得。
第二,自然順序是不可變更的。我們沒法通過提供說明,培訓或練習的方式改變學生的語言習得順序。一個教室可以培訓1個星期的第三人稱單數,但是習得者不會習得它—直到習得者做好了准備。這可以解釋大量的語言老師和學生所經歷的困惑。
監視假說
有意識學習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只是起到一個監視器或編輯器的作用。
流利和輕松的說出語言的能力,來自我們已經習得的。我們在學校學會的語法規則只有一個功能:它們作為一個監視器或編輯。
當我們要用另一種語言說點東西的時候,句子會自動蹦入我們的思想,這要感謝我們無意識習得的能力。然後,就當我們實際做出句子前,就在我們說出之前,我們大腦內部自動掃描它,檢查它(譯者:不用有意識的去檢查,大腦自動完成)並且使用我們的有意識學習的系統區矯正錯誤。有時候當我們說完話後,我們意識到我們說的話存在錯誤,並且我們的自我矯正使用有意識的監視器。
使用監視器是極端困難的。為了成功的使用監視器,必須滿足三個非常嚴格的條件:
1 監視器的使用者必須知道規則。這是非常難以滿足的條件。語言學家告訴我們,他們還沒有完全的描述過任何一個語言的全部規則。語法教科書的作者知道的語法規則要比語言學家少很多。語言老師並不教課本中的全部語法過則。即使最好的學生也不會學得全部被教的語法規則。即使最好的學生也不能記住學過的所有語法規則。並且最好的學生也不能總是使用學會的語法規則:有些只是因為太復雜了。
2 習得者必須正在考慮正確性或關注語言的形式。這是非常難以辦到的。非常難以做到在你說話的同時,還要考慮怎樣去說。
3 習得者必須有時間。對於多數人來說,正擦很難過的會話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去考慮太多關於語法規則的事。個別語言專家可以在會話的同時,某種程度上監控語言,但這些是非常高級的習得者,這些習得者只需監控這兒或哪兒偶爾出現的規則並且這些高級習得者對語言的結構有特別的興趣。
研究指出,我們使用語法—我們監視—僅當上述三個條件都完全滿足(Krashen 1982,2003).對於多數人,這僅當他/她們參加一個語法考試時才會發生。
可理解假說:
當我們理解信息的時候,我們習得語言。
可理解假說是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他試圖回答語言習得和教育領域最為重要的問題:我們是怎麼樣習得語言的?
答案很簡單:當我們理解了別人告訴我們的話,或者當我們理解了閱讀的內容的時候,我們就習得了語言。 並且,再沒有別的習得語言的方式了。 盡管人和人之間有很多重要的區別,但是在習得語言這點,沒有區別。
讓我們說的精確點,當我們理解了那些包含了我們還沒有習得但卻能夠被我們習得的(譯者:「即可理解的」)語言方面的信息(詞彙,語法),我們就習得了語言。
更精確的說,讓我們設想一個簡單版本的自然順序假說,我們習得語言規則按照線性順序:1,2,3... 我們怎樣習得語言這個問題就可以這樣重新表述:我們是怎樣沿著自然順序前進的?我們如何從規則3前進到規則4,從規則987到988?更一般性的說,如果「i」代表我們已經習得的最後一個規則,且i+1是我們准備要習得的下一個結構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從規則i移動到i+1的?
可理解假說說明,我們通過理解包含有i+1的輸入完成從i到i+1的遷移。我們可以通過我們已經習得的語言,我們對世界的知識以及上下文環境來幫助我們做到這點。對於初學者來說,就像身體運動是TPR(Asher』s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的核心一樣,圖片在使輸入變得可理解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這兒有兩個語言習得的有意思的事實:首先,它是無需努力的;它用不著你去工作或耗費精力。全部所需,就是去理解信息。第二,語言習得是不自覺的。給予可理解輸入,你一定習得-你別無選擇。
可理解理論的推論
如果可理解理論是正確的,則可得到幾個推論如下:
說不是實踐
根據可理解理論,我們通過輸入,而不是輸出來習得語言。所以,更多的輸出,更多的說(或寫)並不會導致更多的語言習得。在你每天早上開車上班的過程中,如果你大聲的對自己說法語,那麼你的法語也不會得到改善。相反的是,說的能力,是語言習得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然而,說能夠間接地幫助語言習得。首先它是會話的一部分,並且會話也是個很好的方式去得到可理解輸入。然而會話中重要的部分是別人對你說的部分,不是你對別人說的部分。其次,實際的使用一個語言,實際說它,我懷疑,能讓你感覺更像一個語言的使用者,更像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後面我會提到這個主題。
給予足夠的可理解輸入,i+1就 會呈現。
如果我們給予學生足夠的可理解輸入,在這種輸入中就會呈現給學生他們有能力習得的結構。我們無須去確定它們是否在那,我們無須刻意集中在特定的語法。如果這個推論是正確的,它標志著基於語法的語言教學的終結。它意味著學生一次聚焦到一個規則,掌握這個規則然後繼續去下一個規則這種課程的終結。它意味著無聊的課程,教科書,故事等實際目標在於提供相關語言規則的終結。它意味著語言習得的全部所需,就是提供有趣和可理解的輸入。
即便是按照自然順序,語言課程也不應該介紹語法規則:課程表不應該基於任何語法順序。相反地,作為獲得可理解輸入的結果,學生將會以自然的順序來習得語言
情感過濾假說
情感因素阻礙輸入到達 「語言習得設備」(譯者加:大腦中的特殊功能區)
情感過濾假說說明,情感因素並不直接影響語言的習得,但是能阻止輸入達到Chomsky所說的「語言習得設備」-該設備指負責語言習得部分的大腦。如果學習者焦慮,自尊心低,不認為自己是說這種語言的一個潛在成員(參考Smith1988中關於最後一個因素的討論),他或她可能理解輸入,但是不會達到「語言習得設備」(譯者加:大腦中的特殊功能區)。一個阻礙-情感過濾-將把輸入排斥在該「語言習得設備」之外。
情感過濾假說的出現,解釋了為什麼兩個學生接收相同的(可理解的)輸入,一個能取得進展另一個不能。因為一個人是對輸入「開放」但另一個沒有。
應用
語言課程的目標
語言課程的目標是把學生帶到這樣的一個位置,在這個位置上他或她們能夠開始至少理解一些「真的」(現實世界)的輸入。當他/她們到達這個點,他/她們就能自己提高了。
初級階段
在初級階段,有幾個管用的方法。這幾個方法和這里說明的底層理論一致,並且研究表明,這些方法是有作用的。下面是這些方法的共同點:
整個課時充滿了可理解的聲音輸入。老師可以有幾種方法使輸入變得可理解。首先,他/她們提供圖片或教具形式的背景,並使用運動。在強大的TPR方法中,語言是通過命令來教的。老師給出命令,模型化運動,學生完成動作。不要求學生去說,學生只是試著理解和服從命令。老師對動作的模型化在使得命令變得可理解的方面提供了背景。
老師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發言的方式來使輸入變得更可理解。他/她們做的的這種調整,並非嚴格強制。相反的,老師自然地傾向於說的慢點,使用不太復雜的語言,以便使自己變得更容易被學生理解。
課程是有組織的。一個基於可理解輸入的方法,並不意味著我們簡單的走入教室並和學生交談。基於可理解輸入的課程有教學計劃和大綱,但是大綱並不是基於語法的觀點。於此相反,基於活動(比如,游戲,討論感興趣的主題,故事,項目),並且這種活動是在那個級別的,具有那個背景知識的學生會覺得有趣和可理解的。所以,一個對於波士頓大學級別的法語課有用的活動,可能不適合台灣的,以英語為外語的小學。
在基於可理解方法的課堂上,對於一個活動所需要的全部就是要有趣和可理解。並不需要活動提供一個和特別語法結構相關的實踐。就像可理解輸入的第二個推論所說,給予足夠的可理解輸入,i+1就會自動的提供。
在基於可理解的課堂上,輸出的要求比較低並且不強迫學生去說第二語言,直到學生們感覺做好了准備再說。當然,學生們也不是被禁止說;實際上他們被積極鼓勵去說。就像前面提到,說本身並不導致語言習得,但是能邀請別人對你說,並且能通過使說話的人感覺像一個說那種語言的成員一樣來降低情感過濾。(逃離神廟:實際上,我個人覺得這里可以挑戰下Krashen,說會調動注意力,激發大腦的活躍度和興奮度,按平克的語言本能論角度,會激發語言的本能,此時吸收率高,神經鏈路活躍,不是單純的聽所能比)
在基於可理解的方法中,初學者參加活動時可以不說或說的非常少。不需要完整的句子,錯誤也無需矯正。理論預示著語法精確性是可理解輸入,不是輸出或糾正。這個預測被關於「令人失望的錯誤矯正」的研究所支持。(Truscott 1996,1999)
這種學習方式包含語法學習,但僅僅對於大一點的學生(高中及以上),並不適合兒童。在自然方法(Krashen and Terrell 1983)中,語法是作為家庭作業完成。在TPRS(通過閱讀和講故事教會流利英語)中,多用於高中(Ray and Seeley 2012), 語法是通過簡要的迷你課程(穿插式語法)來呈現簡單的規則。
包含語法是因為兩個原因:首先,來滿足一些學生對於語言結構的好奇心-換句話說,作為基本的語言學,這個主題有趣並且有價值;其次,當使用監視器的條件滿足的時候,可以用來填補一些由於沒有完全習得而造成的漏洞。(參考上述監視器假說)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習得將給予我們幾乎整個語言,但不是100%。寫給別人看的東西就必須100%精確。對於高年級的學生的基於可理解輸入的方法論因而也提供有意識的語法規則學習,學習那些對於很多人,盡管加大聽和讀也沒法習得的語法規則。這樣的規則只應該在不涉及會話的場合應用,比如編輯發表的文章。並不期望語法活動中「學得」的語法活動會被潛意識的用到會話中。換句話說,並不期望學得的語法規則講被習得。
一點研究
在已經出版的職業性研究著作中,可理解輸入方法效果非常好。當測試交流的時候,這些課程的學生典型的比那些傳統的基於語法的課程的學生習得的更多。當測試語法的時候,要麼是沒有差別,要麼是可理解輸入的學生略微的好些。下面是一些研究的例子(參考Krashen 1994,2003)
Ali Isik』s 研究(2000)表明,75%的可理解輸入加上25%的語法組合,要比80%的語法加上20%的溝通活動要更有效率。Isik比較了兩組20個高中學生,這些土耳其學生具有中低的作為外語的英語的學習強度。可理解輸入組每周7個小時進行正式的語法學習。其餘(22個小時)是TPR和基於交流的活動,並很少糾正。 這個組的學生每周也閱讀2級的讀者。語法組每周24小時(共29小時學英語)用與基於表單的活動,從機械力學到有意義的實踐,注意力集中到矯正錯誤:「。。。含義是第二位的,並且提供立刻的校正」(p.251). 學習為期36周,總計1000小時。結果見表1,表明可理解輸入組在各種測試都特別優異。(所有的差異在統計上都很重要)。
表1:可理解輸入 對比 強調語法
可理解輸入組 強調語法組
牛津語法測試: 67.6(5.0) 45.6(9.6)
PET:閱讀 22.25(1.07) 14.5(4.26)
PET:聽力理解 24.9(2.29) 17.45(3.3)
PET:寫作 19.4(2.6) 7.5(3.3)
PET= 劍橋通用英語五級系列英語證書考試的第二級
兩個最近的研究,比較了美國高中生在第一年的西班牙外語的學習中TPRS(Ray and Seeley 2012)和傳統的方法差異。
表2的結果來自Watson(2009),表3結果來自Varguez(2009). 在這兩項研究中,TPRS組要比具有相同背景的對照組強出很多。在Varquez, 那些相對缺乏社會經濟類課程的TPRS組和那些具有較高社會經濟類背景的對照組做的一樣好。這個發現說明,基於可理解的方法論能夠彌補這種社會經濟類學識的差異。
(逃離神廟:表2表3我就不翻譯了,定性知道上述結論就可以了)
中級水平:受呵護的學科英語教學
(譯者:受呵護可能指排除了高級和低級學習者的學科英語)
盡管基於可理解輸入的方法很有效,但這並不足夠。TPR,自然方法和TPRS等方法提供給學生會話語言。很多第二語言學生需要的更多:他/她們需要高級的或大學的語言熟練度(Cummins 1981), 諸如商業,科技和政治語言等。同時也包括經典的文學語言。一個發展大學語言的方法,就是通過受呵護的學科英語教學。
受加拿大人的浸入程序成功的啟發(參考 Lambert and Tucker 1972的例子)。受呵護的學科英語來自於一個重要的概念:當學科英語教學是可理解的時候,它就是語言教學,因為它能提供可理解輸入。可理解的學科英語有兩項重要特性:
這種語言學習,不是為了初級入門者,也不是為了高級學習者。在受呵護的課程,只有中級第二語言習得者參加。這種學科英語學習,輸入對初學者來說,就不在可理解。初學者最好使用TPR,自然方法,TPRS以及相關的方法。如果我們允許高級的語言操練者參加課程,那麼就有一個真正的危險--輸入對中級學習者就不再變得可理解了。當所有學生都多少處於一個語言船上,那麼老師在確定輸入是否可理解方面就變得容易了。
在受呵護的課堂上,學生和老師聚焦在課題,而不是語言。重點是含義,而不是形式,結果就是獲得更多的可理解輸入並進而得到更多的語言習得。受呵護的學科課堂,不是作為外語的數學或作為外語的歷史,而是本身就是為了數學或歷史。
受呵護的學科英語教學的研究
對於受呵護的學科英語教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這些課程中習得了相當數量的第二語言,做的至少和常規中級語言課程一樣的好,並且也學得相當的學科知識。所以,受呵護的教學是非常在時間上有效率的,學生同時學會了語言和學科知識,同時,受呵護的學科語言教學也使學生接觸了大學的語言,我在這里給大家呈現個例子(其他例子見Krashen 1991,Dupuy 2000)
針對成人學生使用受呵護的學科外語教學的第一個研究表明Ottawa大學生能夠同時學會心理學和第二語言。那些自願的參與者,已經用第一語言(英語或法語)學了半學期的大學心理學並且至少具有低或中級的第二語言的知識(法語或英語)。受呵護的課程,是第二個半學期的心理學(。。有個實驗組確實實驗了2個「半學期」),並且每周有半小時的語言老師提供的語言課程支持,該老師不是直接的語法教學,而是關注可理解,關注內容並發展有效閱讀和課程干預的策略。
一般來說,學科外語導致的語言習得和學生在常規第二語言課程上習得的相當並且在學習該學科的知識上能夠和採用第一語言的學習相同學科的學生學得一樣好。
自選閱讀:通往大學英語的橋梁
受呵護的課程是有用的,但並不是全部。在他的課本復雜度的分析中,Biber(2006)報告指出,課堂討論,更加接近會話語言而不是大學語言。
自選閱讀構成了會話語言和大學語言之間的橋梁(Cummins 1981). 這個想法被來自Biber(1988)年的數據所證實,他從語言復雜度的角度分析了課文,並且報告指出,科幻類的難度,正好在會話和大學課文(抽象的技術論文)的難度之間。這也和大量的研究一致,表明那些休閑閱讀多的人,在閱讀,寫作,語法和詞彙方面發展的更好。這些結論適用於第一和第二語言習得,適用於兒童和成年人。
消遣類閱讀的研究
多元研究
研究一致表明,當正規語言學習的學生所讀都是受控制的時候, 那麼這里自由閱讀完成的閱讀量和語言能力的各個方面,就有一個積極的正向的關聯。
歷史案例
歷史案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關於閱讀的力量的證實。特別有趣的案例是關於《甜蜜山谷》的研究。Cho 和Krashen(1994,1995a,1995b)報告指出成人第二語言習得者僅僅通過閱讀《甜蜜山谷》系列小說-面向年輕女孩的(《甜蜜山谷孩子》,《甜蜜山谷雙胞胎》)和面向少女的《高高的甜蜜山谷》就能在第二語言習得上得到明顯的進展。這些研究對象並沒參加英語的外語課堂,他/她們的主要英語來源就是小說。所有的研究對象在開始閱讀課程前都在美國呆了有段時間了但卻在英語上進步很少。
在學校的自由閱讀
在學校的自由閱讀包括一個投入到傳統教程的比較組合一個自選閱讀的實驗組。這有幾種不同的在校自由閱讀的模式(持續默讀,自選閱讀,擴展閱讀),但有一點相同:學生可以讀任何自己想閱讀的材料,不管基於什麼動機。並且,有很少或幾乎沒有閱讀報告或分數方面的要求。
在我對在校自由閱讀的回顧總結中(Krashen 2004),我的結論是,除了很少的例外,這些課程(自由閱讀)中學生的閱讀進展至少和那些比較組一樣好,並且常常是相當的好。最成功的研究是那些持續一個學年以上的。短期研究結果是正面的,但是沒有那麼強烈的效果,很可能是因為這需要讀者花些時間來開始和習慣閱讀材料。
在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方面,支持自由閱讀的證據尤其的強。
縮窄閱讀
很多外語和第二語言課程給學生提供並使其暴露在各種主題之下。初級的教課書是典型的從一個主題跳躍到另一個主題(例如,購物,訂購食品,家庭),通常包括幾種不同種類的短文(如「非語言溝通」,「思想,身體和健康」) 和 短故事,而且關於文學方面介紹的課程通常只給學生每個作者的一小段文字作為例子。 只是後來,在高級課程,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才「專業化」,比如,參加學習「20世界科幻」,並且只有最高級的學生專注於一個作者的著作。這背後的邏輯是:(使學生)暴露在各種不同的主題,類型和風格對學習是有益的。
我建議:縮窄閱讀對第二語言的習得更加有效;換句話說,如果第二語言習得者盡早開始專門閱讀,效果就會變得更好。這就意味著閱讀同一作者的幾本書或者是感興趣的一個單一主題。
縮窄閱讀的例子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即習得結構和詞彙是來自於大量暴露於可理解的背景下;也就是說,當我們明白了他們編碼的很多很多的信息的時候,我們習得新的結構和詞彙。縮窄閱讀可以在幾個方面便利於這個進程。
首先,因為每個作者有喜歡的表達和獨特的風格,每個主題有自己的詞彙和論述,縮窄閱讀就提供了內在的回顧。
第二,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如果是一個理解美國法律系統的讀者的英語習得者來閱讀John Grisham的小說,那當然比那些不熟悉美國法院和法律程序的讀者理解的好的多。有更多背景知識的讀者也會從小說中更多的習得英語,因為背景知識使小說變得更容易理解了。 窄的讀者,當他們進行窄的額閱讀的時候,就能獲得更多情景詞彙:一個人在某個領域閱讀的越多,這個人就能獲得更多的關於這個領域的知識,那麼這個人就會發現接下來的閱讀就變得更加容易了(這個人就會習得更多的語言)。閱讀了一個John Grisham的小說,將使得後續的John Grisham的小說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了。
有個可被定義為「頭幾頁效應」的例子。中級外語學習的學生,閱讀外語小說時候,經常報告說他們發現一個新作者的書的頭幾頁特別難讀。經過了這個剛開始的困難後,這本書的其餘部分就非常簡單了。這主要是因為這樣的事實,就是關於背景和故事是新的,此外,讀者還沒有適應作者的風格。 如果只提供短的和各種選擇性的片段,那就永遠不會讓讀者超越這個階段。結果反倒是強迫讀者從一個困惑移動到另一個困惑。(譯者:攻克一個堡壘,就是攻克前幾頁,堡壘後面全是財寶,其實就是開頭難,但是泛泛閱讀,就等於到處攻擊堡壘,而從不去掠奪後面的財寶。自找苦吃)
有爭議認為,窄閱讀只能產生在一個領域閱讀的能力。其實這是不對的。在任何主題的深入閱讀都會吸收巨量的,可用於其他主題的語法和詞彙。任何技術領域,都有一些相關技術詞彙,如 功能,推論,孤立,關系等。同時,讀者讀者日後肯定不會就只讀這一個作者或一個領域的書。他們逐漸擴充他們的閱讀(例如,當高中學生閱讀更多的時候,就會逐漸擴充他們的閱讀興趣)
最明顯的窄閱讀的優勢在於,這種閱讀是潛在的自主閱讀。無論對於那一本文選,可以確定的是,其中的多數主題,並不能吸引多數讀者的興趣。 這些困難如新單詞,不熟悉的風格,缺乏背景,缺乏對主題的興趣疊加到了一起,從而使得多數閱讀行為還只是一個精心解碼的練習。相反的是,窄閱讀一個真正感興趣的主題,就有機會導致讀者在語言習得的早期階段真正去為了獲取信息而閱讀,為了含義。
縮窄閱讀的例子,包前面我們討論過的《高高甜蜜山谷》,同時也發現了年輕讀者一般喜歡閱讀一個系列的書。也就是說,具有相同的主角和連續的故事線...限於字元。請參考其他理論
⑻ 我是江蘇考生,准高三。應對英語學科,背完3500詞,略懂語法(知道從句強調什麼的是怎麼回事)。
3500詞 閱讀方面沒問題 不知道你的語法怎麼樣 如果語法一般 估計80 100之間吧
⑼ 初中各學科如何突擊主要是英語。
你說抄「單詞積累不夠、語法基襲本空白」,說實話,英語是一門比較簡單的學科,不像數理化那麼抽象,英語的學習要重基礎,多鞏固,多復習。你可以每天記10個單詞,一月下來就300個。針對中考的詞彙量,你可以的!
語法的話,建議你買本語法書。不過最好還是上個英語培訓班,培訓班也是主要以語法為主!
書山題海也不是最好的方法,關鍵是學會、學精!總之,相信自己的能力!加油!祝你中考成功!
⑽ 求助用英語寫我最愛的學科Chemistry 我最用不好語法了~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