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文副詞副詞
副詞,這一術語譯自英語的adverb,即附於動詞、形容詞及其他副詞的詞類。語法工作者經過多年的辛勤研究認為,副詞大致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副詞都能做狀語,除「很」、「極」還可作補語外,副詞一般不能做其他成分。
2·副詞一般不能單獨構成句子,只有一部副詞在有上文的條件下(有的還需要有語氣詞的配合),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參見陸儉明《現代漢語虛詞獨用芻議》,載《語文教學與研究》1982,2)。例:"沒有"、"也許"、"差不多"等。
3·一部分副詞能起關聯作用。副詞在起關聯作用時可以單用,如"打得贏就打";有時可以前後配合使用,如"又...又","也...也","不...不"、"非...不"、等;有時要和連詞配合,如,"只有...才","只要...就",""即使也","如果...就","無論...都"等。副詞在起關聯作用時詞性和句法功能不變。
依據這些特點,我們就可以把副詞同其他各類詞區別開來。
(一)副詞與形容詞的區別。
(1)形容詞可以以同樣的意義做謂語,可以再加程度副詞,有時還可做補語,副詞不能。如:a·"事情的發生很偶然?quot;b·化這件事發生得太突然了。"a中的"偶然"不能換成"偶爾"。B中的"突然"不能換成"忽然"。可見,"偶爾"、"忽然"是副詞,"偶然"、"突然"·是形容詞。
(2)形容詞還可以以同樣的意義修飾各詞,副詞不能。例:c·突然事件,d·必然結果。其中的"突然"不能換成"忽然","必然"不能換成「必定」或「必須」等。
(3)「白、老、凈、怪、偏、直、硬」等,雖然既可做謂語義可做定語,也可做狀語,但它們做謂語或定語時同做狀語時,不能保持意義上的一致,試比較:「白的牆」和「白跑一趟」,「黃瓜老了」和「他老跑北京」,「道路很直」和「眼皮直跳」。不難看出,每組詞語中的兩個「白」或兩個「老」、「直」等,在意義上毫無聯系,它們只是採用了同樣的語音形式和書寫形式而已,可見,放在動詞和形容詞前的「白、老、凈、怪、偏、直、硬」等是副詞。
(二)副詞和動詞的區別。
(1)副詞只做狀語,而能做狀語的動詞還能做謂語並且意義不變。如:「他連續工作了十小時」,其中的「連續」只做狀語,而「繼續」一詞在「他們繼續趕路」一句中做狀語,在「你來繼續我們的事業」一句中則做謂語(述語中心語),可見「繼續」是動詞。
(2)「沒有」和「沒」比較特殊,它們在動詞和形容詞前是副詞做狀語,否定行為、性狀的發生,如「沒有去」、「沒有紅」,「沒去」、「沒紅」;在名詞前是動詞,帶賓語,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事物的領有,如「沒有書」、「沒書」。
(三)副詞與時間名詞的區別。
時間名詞可以做主語,還可以同介片語合成介詞短語(片語),如「從前是什麼樣子?」「在過去」、「從過去到現在」。副詞絕對不能,不能說成「在從來」或「從曾經」。
(四)副詞與助動詞(能願動詞)的區別。
助動詞一般都能受程度副詞修飾,如「很能」、「很會」、「非常應該」、「太可以」;也可以肯定否定相疊來提問,如「會不會?」、「應該不應該?」;還可以作謂語,如「你願意嗎?」「這樣做太應該了。」副詞不具備這些特點,不能說「必須不必須」、「必定不必定」。
(五)副詞與連詞的區別
還有些副詞與連詞相似,如前述第五組例子中的「卻/然而」,都表示轉折的語義。但「然而」只能放在後一個分句前承接上文,卻不能直接置於動詞前做狀語;「卻」是副詞,恰恰可以放在動詞前的狀語位置上。如:十年,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上,這是很短的時間,然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多少偉大的奇跡。
其中的「然而」不能移至「在」字前作狀語,如果改用 「卻」,恰好應該放在「在」字前。
(六)副詞與代詞的區別。
前述第五組例子中的「這樣,這么,這么樣」等在句中經常做狀語,起副詞的作用,如:「大家都這么高興,…」其中的「這么」即是從程度和性狀上對「高興」加以修飾。這時的「這么」代替的是副詞,但它的代詞性質並沒有變,不能認為這時的代詞已轉變為副詞了。
關於副詞的定義,也有很多表述:
陳承澤先生認為「字之專以限制修飾象字或動字者為副字。」(《國文法草創》商務1982,第43頁)
陳望道先生認為「副詞是標示陳述的氣勢、神志和體式量度的實詞。」(《文法簡論》上海教育1978第78頁)
丁聲樹先生認為副詞是「通常修飾動詞、助動詞、次動詞、形容詞」的詞。(《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商務1982,第7頁)
王力先生認為副詞是「永遠不能做句子的主要骨幹,既不能做主語又不能做謂詞」的詞。(《中國現代語法》商務1978,第131頁)
朱德熙先生認為,副詞是「只能充任狀語的虛詞」。(參見《語法講義》)以上所列幾位名家對副詞的定義,是他們早期研究的成果,由於定義的出發點不同,有的側重於副詞的詞彙意義,有的側重於副詞的語法功能,定義的方式和詞句也便各異。呂叔湘先生在他的《中國文法要略》中則只講副詞的特點,乾脆不予定義。近年來高校的漢語教材也有採取呂先生的策略的,比如胡裕樹先生主編的《現代漢語》和張靜先生主編的《新編現代漢語》就是。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則綜合前述的定義方法,兼顧詞彙意義和句法功能兩個方面,定義為:「副詞是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等的詞」。我們認為,這個定義是比較客觀、全面的了。
這里涉及到了副詞內部的分類問題,究竟將副詞分為多少個小類?
《國文法草創》分為三類:(1)限制副詞,(2)修飾 副詞,(3)疑問副詞。
《新著國語文法》(黎錦熙著)將副詞分為六類:(1)時間副詞(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不定時),(2)地位副詞,(3)情態副詞(客觀的、主觀的),(4)數量副詞(關於次數、關於程度、關於范圍),(5)否定副詞,(6)疑問副詞(問時間、問數量、問原因、問方法或情形、問反詰或反推)。
《文法簡論》分為兩類:(1)限制副詞、(2)修飾副詞 《語法講義》分為四類:(1)范圍副詞,(2)程度副詞,(3)時間副詞,(4)否定副詞。
《中國文法要略》分為七類:(1)方所副詞,(2)時間副詞,(3)動態動相副詞,(4)程度副詞,(5)判斷副詞,(6)否定副詞,(7)一般副詞。
《中國現代語法》則分為八類:(1)程度副詞 (下分絕對的和相對的兩種),(2)范圍副詞 (下分指示主語的范圍、指示謂語的范圍、指示目的位的范圍三種),(3)時間副詞(下分著眼在事物是否完成、著眼在何時發生、著眼在時間長短、著眼在時間早晚、著眼在事情緩急、著眼在事情的重復和延續、著眼在事情的次序、著眼在事情常見或罕見),(4)方式副詞,(5)否定副詞,(6)可能或必要副詞,(7)語氣副詞,(8)關系副詞。
張靜主編《新編現代漢語》分為五類:(1)程度副詞,(2)時間副詞,(3)范圍副詞,(4)估量副詞,(5)語氣副詞。
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規代漢語》則分為六類:(1)表示程度的,(2)表示範圍的,(3)表示時間、頻率的,(4)表示肯定、否定的,(5)表示情態方式的,(6)表示語氣的。
副詞小類的劃分之所以有如此的差異,主要是副詞在語義表達上的復雜性決定的。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副詞內部需要分類,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凈利索,因為副詞本來就是一個大雜燴。」(《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1979,第42頁)
❷ 英語語法焦點句子在哪啊!!!!
你要找一個框框,有Grammar Focus 字樣的,那就是語法聚焦,裡面有各種語法的例句。每單元都有。一般來說是在SactionA里。找找看吧
❸ 現代漢語語法與英語語法的區別
1 首先說時態 中文是用副詞以及虛詞來說明的,但是英語是用結構的
比如i have had my coat cleaned 中文 我洗回好了我的答大衣
不管是你在洗還是洗好了,你用的都是洗,而用「了」來表示動作已經完成,而英語顯然不是這樣的
2 其次,詞性與在句中充當的成分
比如 中文的「發展」可以當動詞,可以在中文中當主語,當謂語
但是develop只能在句中當動詞使用 也就是基本英文里你是什麼詞性和句中成分基本一一對應的,但是中文不是
個人認為這兩個是最大的區別,別的語序之類的都還好。語序其實就牽扯到de 's這種,一個是從前往後,一個是從後往前。
❹ 語法主要內容
朱德熙:「語法筆記」,商務印書館
[基本信息]媒體:圖書
ISBN:7100020018
出版日期:/01/2004 BR p>
[介紹]主副本,這本書是作者1961年至1962年任教於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法(二)課程講義。油印講義時間在北從1961年初到現在,已經整整兩年。本修訂版出版寫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第十八章。休息也作了增補和。
一些論點在書中以及一些語言,也已經告訴王,陸儉明等同志討論的事實,獲益良多。此外,當學生在課堂上講課,筆者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現象和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啟發。在這其中,他們想表達我深深的謝意。
1981年10月2日
首先有兩件事情,就是想藉此機會說幾句重印,第七張放處所詞和句子的詞為主題(7.2)所有的時間,事實上,一些狀語,例如:房子,坐在那裡,看你的明天。可以看出,這兩種格式之間的差異,從應力位置。 「屋裡坐坐」,「看你的明天」和「房子」「明天」,必須重新讀取。如果你把這個詞,這個詞為主體,壓力只能落在後面謂語部分。這是陸儉明同志告訴我。
二,這本書是寫得太簡單,為什麼這么處理一些問題,真相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如果一些讀者想知道在這方面多一點,你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關於語法一本小書「語法問題」(即將出版)。
1983年8月31日
---------------------------- -------------------------------------------------- -
[目錄]章語法單位
1.1語素
1.2字
1.3短語
1.4章詞造句
2.1配置語法和詞法
2.2重疊
2.3其他
2.4前綴
2 .5後綴
2.6復合
2.7復雜的復合詞
2.8立式復合詞
3.1第三章分為語音部分詞類
3.2詞類的共性和個性
3.3級
3.4實詞虛詞
3.5身體和謂語
3。語音章表6份
4.1名詞體字
4.2房地字
4.3倍的字
4.4名詞
4.5數詞
4.6基地和序
4.8位組合
4.9部有點復雜結構
4.10「兩化」和「兩節」
4.11數詞 4.12量詞的
4.13量詞
4.14區別詞
5.1章謂語動詞和形容詞區分
5.2分類
5.3動詞的及物或不及的
> 5.4 - 對象的動詞和句子
5.5名助動詞
5.6
5.7將可能是能夠得到(DE)
5.8米的願意願意願意願意要
5.9應
5.10許浚
價值5.11
5.12
5.13不要說什麼好的
5.14動詞重疊
5.15動詞後綴 5.16的性質和狀態形容詞
5.17名詞字
5.18「多」和「少」的
5.19謂詞體字
6.1章代詞代詞的性質和分類
6.2代詞
6。 3我,你,他,他們
6.4,我們讓你
6.5自己
6.6人
6.7,我們指導大家
6.8代詞
6.10在那一刻起,這個從未見過在這里和那裡
6.11某某這么樣,所以這么樣
6.12疑問代詞 6.13
6.14誰什麼在哪裡
6.15怎麼怎麼樣
6.16疑問代詞的用法非疑問
第七章主謂結構
7.1主語和謂語
7.2倍的主體和主題 7.3患者處所,標的物的工具
7.4主語謂語 7.5謂詞類型
7.6語音謂語形容詞謂詞的身體部位
7.7
7.8由動詞「是」一個謂詞
7.9主謂結構作謂語
7.10「結構組成的句子章
8.1動詞結構謂詞和對象
> 8.2的主要對象和關系
8.3應用粘接型動詞動詞結構和模塊化結構
8.4對象的地點和時間,對象
8.6准對象
> 8.7雙賓語
8.8虛指對象
8.9度對象
8.10謂詞對象
8。 11聲明的參照對象和對象引用章
9.1補補結構和對象比較
9.2膠粘劑動詞動詞結構和模塊化結構 9.3結果補
9.4定向補充 BR /> 9.5
9.6可以補充
9.7可以補充「得到」
9.8狀態補
9.9度補充
9.10補引申義
9.11補緊縮的形式建設
章偏正結構
10.1改性劑和中心詞
10.2定語和狀語的區別
10.3寫上「與」和「地面」
10.4定語和「
10.5平價部分結構
10.6定語
10.7准膠粘劑的類型結構和模塊化結構
10.8多項式偏正面結構
10.9定語順序
10.10狀語片語
10.11和中心副詞短語
10.12特質特質形容詞短語
第十一章工會結構
11.1連接詞連接
11.2 POS聯體結構和謂詞聯合結構
11.3關節結構邏輯意義
第十二章SVC SVC
12.1性質和結構
12.2 N與V?感的觸摸
12.3 V?組成樂隊「a」或「樂」,甚至這種結構
12.4從動詞「來」,「走出去」SVC
從動詞「要」由SVC
12.6 12.5動詞「有」,包括SVC
12.7動詞「給」,由SVC
13.1第十三章介詞和介詞短語動詞和介詞
13.2介詞的
13.3
13.4,並打電話讓相同
13.6在
13.7,把
13.9 13.8
14.1第十四章副詞副詞和形容詞
14.2副詞後綴「A」
14.3重疊范圍副詞副詞
<br 14.4
14.5度副詞
14.6的時間副詞的/> 14.7
第十五章否定副詞疑問句和祈使句
15.1疑問句
15.2祈第十六章
16.1模態模態組合層次
16.2?挺身而出
16.3?現在這樣做的權利嗎? ?
16.4嘔啊唉生活玫瑰呢?貝爾有
16.5句子暫停和模態
復句第十七章
17.1單一的句子和復雜句子
17.2分句之間的聯系
17.3復雜的句子和連詞第十八章省略和倒裝
18 .1省略倒裝
18.2指數
在線在這方面的討論總結如下:
朱文法講義德熙< >>的一些問題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教學中心的朱德熙>> <<語法講義作為參考,但是這本書和現代中國系北京大學「中國現代版「和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分歧,我不知道什麼時候的時候,考試的時候如何的話題。
我復習遇到的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希望給予解答
1,「時間」,朱先生說,這意味著的單詞量做後面的動詞對象時,這意味著經歷有多長,例如,尋找你很長一段時間\月\時間在這里真的是字對象做一件事嗎?
2代詞的原因之一,她說,當談到在正式(如會議音箱),有時也用「他們」而不是「我」,如「同志講話極大地鼓舞了自己,」那是對不對?
另外,朱先生的語法概念,語法結構是非常不同的其他國家,如准對象,如準定語等,有必要做嗎?
另外,這本書是沒有必要認真檢討,因為除了頂端原因,這本書的版本太舊了。打架有什麼建議。 RE:語法講座關於< >>朱德熙一些問題的
朱德熙先生的「語法講義」是一部傑作結構語法,不理解的結構分布和學說直接組成原理不能閱讀這本書。
時間詞是詞體,如果被視為補充,身體修飾謂語字,這在理論上會出現矛盾。朱德熙先生從分布理論,這個詞是動詞賓語後的時間。北京版的「現代中國」朱德熙先生堅持認為,在第317條的解釋。黃伯榮,廖旭東先生們主編的「現代漢語」,是補,我還沒有看到黃,廖在這方面的解釋,但語法結構和語義關系決定,這可能在理解不同的理解。
準定語的語義關系的論點。
在我個人的經驗,看到「語法筆記」不能把握了具體的解釋,但是從理論體系的角度了解和認識這種觀點是從何而來呢。
RE:關於< >>朱德熙的一些語法講座問題
認為你可以看看「語法問題和答案。」
朱先生也說,「語法筆記」是短暫的,為什麼處理的一些問題,並沒有說,相關的理論討論,可以發現在「語法問題和答案。」
「朱先生語法概念,語法結構與別人不同,」我不知道你是誰,書比較,如果是,一般的大學教材「現代中國」比,我我認為,這是因為兩者的目的不同,寫作只是為了一點點的語法知識傳播。
我想,既然你想考北京的大學畢業的外國語言,是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感興趣,那麼朱先生的書必須仔細閱讀。
「這本書的版本太舊了,」是的,它似乎,朱先生認為可能有一個更好的解釋,該方法還具有一個更新的發展。但是不要忘記,這些新的發展,朱先生竹圍研究基金會招錄。我個人認為,朱先生是中國現代語法康莊大道走向的第一人。
如果你正在學習的新聞,歷史等專業的,你學到的東西,你現在可以訪問它。如果你想畢業語言學,朱先生的書,是一個必須看到的,可能更多地取決於「老」版本,如黎錦熙先生的「新著國語文法」。這是學術發展的過程。有人說了一定的成績,他們的祖先不是主流,據我所知,學習現代的中國人從來沒有誰做。
當代中國現代語法一般是有理朱德熙先生兩個呂叔湘先生提到的結構是中國近代第一本語法書「現代漢語語法講話」的作者之一,但朱德熙先生結構語法比呂叔湘先生完整,全面,系統,應該說,朱德熙先生結構語言學是研究中國現代語法主要代表。
RE:< >>朱德熙一些問題
陸儉明老師曾經提到在未來的現代漢語語法講座,促進三個方面:1)外國語言學習的語法講座2)計算語言學,一些可以不記得第三位。這種觀點繼承北京大學學術研究打開位置。
北京大學現代中國研究能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朱德熙先生親自感受到的貢獻是非常大的,除了他的學術生涯親自傳說,有一個令人鼓舞的落後說,「不切實際的期望」比「手眼底低」做強。現代中國的研究,近年來,新方法,新思路的引入是一種眼高性能,實際結果出來在全國也很有影響。朱德熙先生的結構主義方法應用於古文字研究,也是一個重大的學術貢獻。
回顧今年八月論壇風暴,,重讀先生魅族林研究中國古代批評,個人認為這是非常中肯的。我認為北大應該反思自己的語言在未來的研究。沒有學習中國特色,國外進口之分,「公共機構的學術世界。」在中國古代蔣紹愚先生最近研究的過程「作序的」中國文法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文章。
論壇擔心重溫魅族林先生批評的糾紛,就需要實名發帖。我是北大畢業的,我不會讓自己心愛的部門中國語言學和恥辱的,但要成為更不願意看到中國文學中國語言學「少林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大學大學中國文學應該是一片汪洋。我覺得這個論壇的存在也逐漸證明這一點。
❺ 英美文學論文題目是:英語語法與漢語語法的區別
一、漢語語法研究現狀
自1898年《馬氏文通》面世至今,漢語語法研究歷經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和
進步,從一開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覺與成熟,從一開始著眼於語言共性到後來著
眼於語言個性再到今天將共性與個性並重,漢語語法的研究發展到現在,無論是
視野、隊伍,還是方法、成果,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狀態。
但是,與其他語言,特別是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漢語在語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當我們努力揭示漢語語法原貌的時候,發現漢語在語法中還存在著許
多說不清的問題和現象,漢語語法研究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景象。
(一)本位問題
「本位」問題是漢語語法研究百年來的中心問題之一。
《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語語法體系,接受詞法的重要性,認為通過
各種詞類的說明和解釋就能夠說明漢語語法的規則,馬建忠先生提出「句讀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讀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從其類,類別而後進論夫句
讀焉」,採用「字(word)」本位的語法體系。
1924年,黎錦熙先生的《新著國語文法》則採用句成分本位的語法體系。
黎錦熙先生是繼馬建忠先生之後用西方傳統語法理論來解釋現代漢語白話文語
法最有成就的學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的「引論」中說:「諸
君知道近來研習文法的新潮么?簡單說,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錦熙先生又說:「《新著國語文法》的優點就在於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組成句子的六種成分做出發的重點」。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國語文》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語法分析和語法
體系》,提出了反對「句本位」的觀點,他認為「漢語的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
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句子不過是獨立的片語」,「把各類片語的結構都足
夠詳細地描寫清楚了,那麼句子的結構實際上也就描寫清楚了」。同年的《語法
講義》和1985年出版的《語法答問》,都更加明確了先生「片語本位」的語法體
系,對以後的中國漢語語法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4年,徐通鏘先生在《世界漢語教學》連續發表了《「字」和漢語的句
法結構》和《「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兩篇論文,異軍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認為:字是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其特點就是一個音節關聯一個
概念,形成一個「1個字-1個音節-1個概念」的基礎性結構格局。
同年,邢福義先生在華中師大的一次學術報告會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樞
說」,第二年(1995)在《中國語文》上發表了論文《小句中樞說》,第三年(1996
出版《漢語語法學》,他在導言中明確提出「本書的語法系統,是『小句中樞』
語法系統」,認為小句在漢語語法系統中處於中樞地位。
除了這些單本位的語法體系主張之外,還有復本位的語法體系。比如張志公
的詞和句復本位體系,還有馬慶株提出的詞和片語復本位體系,等等。
(二)語法單位的劃界問題
語法單位的劃界問題是本位問題的另一種表現。一般都認為漢語語法單位有
四級:語素、詞、短語、句子。但是在對這些語法單位劃界區分的過程中,會有
歸類兩難的情況;因此,為了解釋這些語法現象,也有其他關於漢語語法單位的
認識。
首先是關於叫「詞素」還是叫「語素」的不同認識。「詞素」和「語素」
兩個術語均是英語「morpheme」的漢譯,起初譯作「詞素」,1958年呂叔湘先生根據朱德熙先生的建議改譯為「語素」
①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詞素」
「語素」兩個術語便普遍出現於研究現代漢語詞彙、語法的論著和相關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來的著述採用「語素」的越來越多,並出現了不少闡述選擇理
由的論著。
其次,呂叔湘先生在區分短語和復合詞時,把介於詞和短語之間的單位叫做
短語詞。他認為在詞和短語的劃分上,語法原則和詞彙原則有時候有矛盾;這種
矛盾可以用「語法的詞」和「詞彙的詞」這樣不同的名稱來解決;可是這種做法
還不能辦到,因此,在語法上可以認為是一個詞、而詞彙上寧可認為是一個短語
的「中間物」,可以稱為「短語詞」。
②
還有,句子可以分為單句和復句,構成復句的單位可以叫「小句」;如何進
一步明確小句和單句之間的關系呢?邢福義先生的小句中樞說,便提出了語法單
位是語素、詞、短語、小句的觀點。
③
此外,郭銳老師根據話語片段在話語組織中表現出的相互區別的本質特徵
將漢語語法單位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層級是語素和語素組,第二層級是詞和片語
第三層級是小句和小句組,第四層級是句子。
④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如何劃界、如何定義、如何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
一個需要不斷進行研究的問題。本文要討論的糾葛現象便源於此。
(三)語法現象歸類問題
如果說劃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麼歸類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個語法
單位的細化研究都需要進一步分類。比如語素,一般有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之
分,在成詞與不成詞之間,就回到了詞和語素劃界的問題。
在諸多漢語語法區分歸類的問題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紀50年代就
有過的三次大規模的討論,一次是詞類區分問題,一次是主賓語問題,還有一次
是單復句的劃分問題。
傳統的語法研究都是從詞類開始的,但是因為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
化,所以劃分詞類一直是漢語語法研究中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有關這個問題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漢語的詞能不能分類、以什麼標准分類,應該建立什麼樣的詞類
系統,對那些多功能的詞應該怎樣處理這樣幾個方面。高名凱先生就認為漢語的
①呂叔湘.語言和語言學[J].語文學習.1958(2)
②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③邢福義.小句中樞說[J].中國語文,1995(6)
④郭銳.漢語語法單位及其相互關系[J].漢語學習,1996(1)實詞不能分類。
①
張斌、胡裕樹二位老師則認為漢語有詞類的分別,而且主張根
據不同的語言特點做具體的分析,區分詞類不能離開結構去談意義。
②
周祖謨先
生主張按照詞的句法作用和詞法特點來劃分詞類,並對兼類詞的識別問題提出了
重要看法。
③
到目前為止,劃分詞類的三個標准——意義、形態、語法功能——
已經取得了共識,大家對兼類詞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實詞和虛詞應該如何劃分
副詞是虛詞還是實詞,實詞有哪些小類、如何看待區別詞,嘆詞和擬聲詞又應該
如何歸類等問題,都未能有統一的認識。
漢語的主語和賓語問題的討論從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歷時近一年
討論的焦點是究竟從結構形式出發確定主語賓語,還是從意義出發確定主語賓
語。最終肯定了形式與意義統一的原則,周祖謨、張志公、胡裕樹、張斌、曹伯
韓各位先生都表達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確定主語和賓語的范圍必須同時顧及結
構和意義。
④
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中專門談到:「從語義
方面看,名詞和動詞之間,也就是事物和動作之間,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關系,絕
不限於施事和受事;主語和賓語不是相互對待的兩種成分,主語是對謂語而言
賓語是對動語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來看,賓語和補語如何區分,狀語的構成
材料的多樣性的認識,也都依然存在復雜情況」。
至於單復句問題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漢語到底需不需要有單復句之分,雖然大
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區分,但是到現在為止都還存在不同的聲音。單復句應該有區
分,但又沒有明確界限;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一直在繼續。
其他語法現象的歸類,在短語的結構類、句類、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現。歸類不清是因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為語法現象情況復雜。所以
現代漢語語法中便有了種種糾葛。
二、什麼是現代漢語語法糾葛
這里所說的糾葛,主要就是指相鄰的兩個語法單位、或同一語法單位的不同
類別之間界限模糊,總有一些語法現象在歸屬上存在歸類兩難的復雜情況。
「糾葛」一詞出現於語言研究領域,可見於呂叔湘先生的《語文常談》
(1981),他在書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義的糾葛」,以說明存在於字中形音義
的錯綜復雜的情形。在語法研究領域中,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對這種錯綜復雜的糾
①高名凱.關於漢語的詞類分別[J].中國語文,1953(10)
②文煉,胡附.談詞的分類[J].中國語文,1954.
③中國語文編輯部編.劃分詞類的標准[J].漢語的詞類問題[C].北京:中華書局,1956.
④呂冀平等.漢語的主語賓語問題[M].北京:中華書局,1956.葛現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點或面的描述和解釋,只是沒有叫做「糾葛」而已
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中說,「由於漢語缺乏發達的形
態,許多語法現象就是漸變而不是頓變,在語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種『中間狀
態』。」這里的中間狀態就是本文所討論的「歸類兩難」的表現之一。
黎千駒先生於2005年在《雲夢學刊》第26卷第1期上發表論文《論現代漢
語語法單位及詞類的模糊性》,將語義學中的模糊性概念帶進了語法研究,指出
語法單位及詞類劃界中存在的「中間狀態」,明確指出語法單位和詞類在劃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義先生在《世界漢語教學》上發表論文《漢語復句與單句的
對立和糾結》,指出:「長期以來,人們為現代漢語的單復句界限問題所困擾,企
圖找到把二者一刀兩斷的標准。」在《語法研究入門·復句》(2003)中也說到
「客觀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沒有絕對明確的界限。事實上,復句與單句
之間既有對立,又有糾結。」這里,邢先生把這種單復句之間難以劃分清楚界限
的問題叫做「糾結」。
莫超老師在1999年發表於《甘肅高師學報》上的《漢語語法單位教學的難
點及其相應的辦法》一文中也提到「漢語語法單位一般認為又四級:語素、詞
短語和句子。在相鄰語法單位之間總有一些『兩屬』的語言現象,在最復雜的語
法單位——句子中更是存在著難以理順的定義糾結。」
「中間狀態」、「語法單位的模糊性」以及「糾結」,與本文所要討論的現
代漢語語法糾葛現象一樣,都是指各級語法單位之間出現的歸類兩難現象。劃界
也好歸類也罷,其實是一回事。正如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
中所說「擺問題自然擺的是實質性問題,純粹名稱問題不去糾纏,比如『量詞』
『單位詞』、『單位名詞』,就不值得爭論。」但是當名稱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影響
時,「也有不純粹是名稱問題的名稱問題,比如『短語』、『片語』和『結構』」,
就需要擺出來說清楚一些了。
三、現代漢語漢語語法糾葛現象產生的原因
漢語語法之所以存在糾葛現象,究其根本,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漢語語法
研究的狀況,二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點。
第一,漢語語法研究狀況導致漢語語法糾葛。
眾所周知,漢語語法學是在西方研究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氏文
通》模仿拉丁語的語法體系,《新著國語文法》模仿英語語法體系,兩位作者均以西方語法為藍本給漢語語法澆鑄了一層外殼。雖然之後的專家學者們開始逐漸
意識到這層外殼並不與漢語語法本身相貼合,但也只能是以這個並不合適的外殼
為坐標,不斷地探索漢語語法的特點,做著進一步的修補工作,讓這個外殼盡可
能地和漢語語法更貼合一些。
因此,無論是語法體系還是名稱術語,都對《馬氏文通》有著相當的保留和
繼承。當漢語語法的特點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清晰的時候,學者們便開始不斷
地對某些名稱的內涵和外延做出進一步的調整。傳統認識的影響和漢語語法現實
之間產生了差異,語素、字、詞之間的關系就顯得非常復雜,短語和句子之間也
存在糾纏不清的現象,這就產生了漢語語法單位之間的糾葛。
在漢語語法的研究中,從相關語法單位的定義中也能夠看出糾葛成因,因為
許多概念都是相互定義的。比如說到副詞,一般都說大部分副詞是用作狀語的
而說到狀語,又說狀語可以由副詞充當。這種狀態也會造成漢語語法單位之間的
糾葛。
第二,漢語語法的特點。
關於漢語語法的特點,大家提出的觀點和進行的討論已經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點有二,一是漢語是單音節語,二是漢語沒有形態(說缺乏形態更為恰當)。
在進一步細化研究之後,目前已達成共識的漢語語法特點主要有:漢語詞類跟句
法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的構造原則
基本上是一致的;漢語語法最主要的語法手段是語序和虛詞;漢語中量詞和語氣
詞的使用非常豐富。除此之外,漢語語法的特點還應包括:結構獨特、靈活多變
注重意合。
②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缺乏形態。這是漢語最基本的語法特點,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漸明確。准確
地說是漢語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漢語缺乏形態變化,所以詞類跟句法成分
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所以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的構造原則基
本一致,所以漢語主要依靠語序和虛詞,所以劃分詞類就顯得十分復雜,所以語
法單位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產生糾葛。
2.結構獨特。和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主要表現在主謂結構和動補結構的獨
特性上。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可以加進去語氣詞,可以停頓,比如「他上
學了——他啊,上學了」。主謂結構可以作謂語,構成主謂謂語句。
動補結構的獨特性主要表現為謂語中心的後邊跟著的不都是賓語,這和西方
①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②龔千炎.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J].語法研究入門[M].商務印書館,2003語言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漢語語法里補語類型眾多,許多時候和賓語一起出現
或是與賓語的形式相同,給人帶來困擾。
其他比如存現句,方位短語做主語,而施事卻出現在賓語位置上;再如兼語
句和連謂句,謂語出現多個謂詞性成分。這些都是漢語語法所特有的現象。
3.靈活多變。漢語句子內部的次序比較靈活,可以改變其內部次序而不改變
句子的基本意思。比如:
a.我還沒有看這本書。
這本書我還沒有看。
我這本書還沒有看。
b.一面錦旗掛在牆上。
有一面錦旗掛在牆上。
牆上掛著一面錦旗。
c.儀仗隊好威武啊!
好威武啊,儀仗隊!
短語也可以改變語序,意思不變。比如:
a.方言調查——調查方言
b.又大又圓——又圓又大
c.很好——好得很
但更多的是意思發生了改變,比如:
a.內容豐富——豐富內容
b.後面的小孩——小孩的後面
c.好商量——商量好
d.語法傳統——傳統語法
意思不變,所以句式選擇豐富多樣,「一樣話可以百樣說」;意思變化,所
以漢語表達充滿睿智,言外之意,隨形而動,比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變與不變之間,就產生了語法現象的糾葛。
4.注重意合。漢語注重意合,常常不用或少用連接手段,語言中詞與詞、句
與句的組合經常是憑借語義上的關系和聯想達成的。王力先生在《漢語語法綱要
(1946)中說「復合句里既有兩個以上的句子形式,它們之間的聯系有時候是以
意會的,叫做『意合法』,例如,『你死了,我當和尚。』」
在漢語口語中,許多詞語可以省略。(1)當上下文和情景確定時,名詞、代詞可以省略。比如:
a.「高興了吧?」
「是啊,謝謝啦!」
b.她是一位母親,也是一個女兒。
(2)有時,「是」、「有」、「在」這幾個動詞可以省略。比如:
a.窗外一副繁華的街景。
b.老太太已經80歲了。
c.書啊,桌上呢。
(3)特別是意合法的使用,省略掉虛詞。比如:
a.買不起別買。
b.沒戴眼鏡看不見。
c.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意合之後的語法形式不再具有所屬語法單位的典型性。有的區別不大,比如
「她是一位母親,也是一個女兒」,主語承前省略,依然是一個復句;有的區別
明顯,比如「窗外一副繁華的街景」,省略掉了「是」,謂語從謂詞性短語變成
了名詞性短語;還有的就為語法的研究帶來了困擾,比如「沒戴眼鏡看不見」
省略了表示原因的關聯詞,從形式上看是單句,從邏輯語義上看則是復句,於是
就造成了語法現象的糾葛。
第二章語素,語素和詞之間的糾葛現象
一、語素和詞素
在現代漢語語法學中,有一個與英語「morpheme」概念大體相當的概念,這
個概念在建立之初被叫做「字」,後來隨著國外語言學理論的譯介,被叫做「詞
素」或者「語素」。這兩個術語均是對「morpheme」的漢譯。探討究竟是「語
素」還是「詞素」,不僅僅是兩個不同術語的問題,而且表現出大家對這樣一個
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本身的范圍和功能認識的不同,這對於進一步區分語素
和詞是非常重要的。
「morpheme」一詞出自美國描寫語言學派,最早被譯作「形素」,後起譯名
是「詞素」;在「詞素」流行的同時,「語素」這個名稱出現了,朱德熙先生和
❻ 英語語法到底是什麼意思怎麼用啊
英語語法是針對英語總結歸納出來的一系列語言規則。英語語法的精髓在於掌握語言的使用。
基本用法:
一般現在時(Simple Present Tense)表示現在的狀態、經常的或習慣性的動作、主語具備的性格和能力等。
1.時間狀語: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every week (day, year, month…),once a week(day, year, month…),on Sundays(on Mondays …).
2.基本結構:主語+be/do+其他;(如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動詞上要改為第三人稱單數形式)。
否定形式:主語 + am/is/are + not + 其他(此時態的謂語動詞若為行為動詞,則在其前加don't,如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則用doesn't,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一般疑問句:把be動詞放於句首;用助動詞do提問,如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則用does,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現在完成時
1,概念:過去發生或已經完成的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或結果,或從過去已經開始,持續到現在的動作或 狀態。
2,時間狀語:yet, already ,just, never, ever, so far, by now, since + 時間點,for + 時間段,recently, lately,in the past few years, etc.
3,基本結構:主語 + have/has + p.p(過去分詞) + 其它
4,否定形式:主語 + have/has + not + p.p(過去分詞) + 其它
5,一般疑問句:have或has放句首。
英語語法--網路
❼ 需要大家能幫個忙,提供一些關於賓語研究的資料
希望對你有幫助
漢語語序研究要略
眾所周知,由於漢語是一種非形態語言,漢語的語序比一些印歐語的語序更為重要。有關語序的一系列問題,早在五十年代有關主客語的討論中已經有過爭論和研究。八十年代以來,有關語序問題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視。
1.漢語語序的性質。「語序」,有的書上叫「詞序」,早在三十年代,張世祿就提出了「憑語序建立範疇,集范疇而構成體系」的觀點。隨著研究的深入,各家對語序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了。申小龍認為,句子成分次序的安排變化總是以句中一個相對穩定的支點來觀察的,這一支點一般是句子的主要動詞。動詞作為句子結構的語義核心,它所聯系的第一層次是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它們對於確立一個句子的邏輯結構是必不可少的項,可以稱之為論元,而狀語、定語則是句子結構的非論元成分。所以對漢語語序的研究應該從論元和非論元兩個層次上考察。同時他又認為,從漢語句子組織的特點來看,所謂語序的概念要擴大。漢語是一種注重內容的語言,漢語語法的語序概念應擴大到片語的鋪排律上,研究語序可以從廣義的角度研究。申氏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這是同他一貫提倡的文化語言學的一系列觀點一脈相承的。
趙振才認為,對漢語句子的語序調動單靠結構分析是難以闡釋清楚的,必須進行高層次的分析,才能了解語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動。比如,當漢語句子的賓語是表達未知信息時,一般出現於句末,當漢語句子的賓語是表達已知信息時,常常出現於句首(《漢語簡單句的語序與強調》,《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3期)。 趙氏的分析實際上是從語用的角度著眼的,盡管分析不夠深入,但提出的問題還是很有啟發性。美國的李納和湯姆遜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們認為在漢語中,用SVO 語序表達的事情,是中性的,而用SOV語序表達的是跟預期相反的情況。 比如「他已經做完功課了」是中性的,一般的陳述。而「他功課已經做完了」則是用於特定的目的,也許是父親在向母親解釋為什麼孩子在看電視而不是做功課(台灣文鶴語言研究叢刊1982年(3),黃宣范譯, 譯名為《漢語語法》)。李納和湯姆遜在分析漢語語序變化原因時,把句子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分析,無疑是很有見地的。
陸丙甫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已提出了應該把語序這一形式因素分化抽象出來加以深入分析。在與胡裕樹先生合寫的《關於制約漢語語序的一些因素》(《煙台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中對語序的性質,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該文認為,語序應該是功能類別的序列,或者說是「功能塊」的序列,通常分析一個語言結構體中的語序時,其中直接處理的基本單位最多是七個左右,因此用「塊」作為語序分析的基本單位是比較合適的。
在所有有關語序性質的研究中,最富於開創性和指導意義的就是文煉、胡附的《漢語語序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1984年3 期)。兩位先生認為,語言單位的排列要受許多條件的限制,人們最容易注意到的是意義上的限制,心理學家則注意長度的限制。如果從語法角度看,也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問題。他們主要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1.名詞的位置與動詞的性質有關。比如「我們」「討論」「問題」有三種語序可以選擇,而「我們」「討論」「怎麼樣」卻只有兩種語序可供選擇。所以,逐個地研究動詞,加以歸類,找出語序安排的規律來,是大有可為的。2.語序的安排與虛詞的使用有關。在這方面,過去的一些語法著作已注意到了,可是,有關實詞的次序安排與虛詞使用的關系,現在似乎反而不如《馬氏文通》那樣重視。看來,過去的語法著作中,還有許多值得繼承的內容。3.語序包括語法的、語義的和語用的。這三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比如在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本,1987年版)中,是這樣闡釋的:「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義不同,是由於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詞,句法關系並沒有變。這里的語序改變是語義上的。「你哥哥來了嗎」和「來了嗎,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後者是因為說話人的情緒緊張,行為本身最先浮現在意識里,所以先說出來。這種語序的類別是語用上的,是為了在交際過程中適應具體環境的需要而產生的。只有像「客來了」和「來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別,才屬於句法上的。文煉、胡附的有關語序研究的觀點和理論對漢語語序的深入研究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句子是以句法結構為基礎的,但句子並不等於句法結構,句子往往在句法結構的基礎上有所增添,有所變化。這種變動有的跟語義有關,有的跟語用有關。如果僅僅把語序限制在句法結構范圍之內,許多現象自然是不可能解釋清楚的。總之,語序不是一種自足的手段,必須聯系許多方面加以綜合考察,才能得出切合實際的結論。
2.賓語和定語。在有關漢語語序的研究和討論中,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首先,就是如何看待動詞前面的「object」。傳統的觀點認為,外動詞既然是以帶賓語作為廣義的形態的,那麼,它的賓語跑到任何地方去,都應該抓住,仍然應該把它當作賓語。比如像「錢花完了」這樣的句子,仍然應該認為是主謂賓的句子,只是已經賓居句首了。這種觀點後來已經沒有多少支持者了。
朱德熙在《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中認為,主語不一定是施事,賓語也不一定是受事,不能把主語和賓語區分理解為施事和受事的對立。「玻璃擦了」是主謂結構,不能因為「玻璃」是受事,就說它是賓語提前了,「來客人了」是述賓結構,不能因為「客人」是施事,就說它主語挪後。主語、謂語是句法概念,施事、受事、與事等是語義概念,這兩方面雖然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不能混同。他認為只有「他出國了,聽說」這樣的句子才可以認為是賓語前置了。陸儉明指出(《漢語口語句法里的易位現象》《中國語文》1980年2期), 所謂賓語前置的倒裝句,並不是根據結構關系而是受了傳統的意義分析、施受關系的影響。事實上相同的語法結構可以表示不同的語義關系,不同的語法結構關系也可以表示相同的語義關系。總的說來,朱、陸兩位的看法是正確的。但是像「我們班上的學生名字我一個也叫不出來」這樣的句子,陸儉明認為是主謂套主謂,連套四層(《漢語句法成分特有的套疊現象》,《中國語文》1990年第2期)。對此, 至今仍然存有不同的看法。呂叔相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曾經提出,「這事兒我現在腦子里一點印象也沒有了」,「這事兒」「我」「現在」「腦子里」「一點印象」挨個兒當主語,會不會把一些有用的分別弄模糊了?
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認為,受事賓語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位於動詞之前的,並不是所有位於動詞之前的名詞性成分都是主語。其條件是:1.賓語是個疑問代詞,常同副詞「都」「也」等配合;2.賓語前邊有「一」,後邊有表示否定的副詞「不」或「沒,沒有」;3.有些賓語不是疑問詞,但全句是列舉的形式,分句中的賓語也能用在動詞之前。以上三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遍指的意味,同時賓語是被強調的。對此,文煉、胡附兩位先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賓語用到動詞前面,只是改變了賓語的位置,沒有改變動詞和賓語之間的結構關系。關於這個問題,李子雲(《主謂謂語句》, 《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年第3期)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主語和謂語是句子結構第一層級中的兩大部分。賓語則是謂語內部的結構成分。因此賓語位置的變更,只能限於謂語范圍內,不能超越謂語領域。因此,他們都認為,謂語動詞後面的受事,為了表達的需要有些可以移到動詞前面,盡管位置改變了,但相互之間的結構關系仍然可以不變。
申小龍則認為(《〈左傳〉主題句研究》,《中國語文》1986年第2期), 漢語句子的一些主腦成分在意念上可以看作是從謂語中的一個位置上移到句首作話題的。但叫「移位」只是一說明語義關系的一種方便說法。因為一旦移位,它已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句子成分,而是根本改變了句子的類型。句子也不再是敘述性的,而是評論性的了。他認為,賓語的「移位」實質上反映了漢族人語言思維反映現實所取的不同角度。它是決定句型的一個根本的因素,「移位」必然導致句型的轉化。
其次就是如何看待定語的後置和前行。老一輩語言學家,如王力、黎錦熙、陳望道、史存直等人都認為漢語的定語是可以後置的,只有張志公認為,修飾語在前,被修飾語在後,不能顛倒,一顛倒就成了別的關系了。張靜主編的《現代漢語》認為,定語的正常位置是在中心語之前,為了表達的需要,有時也可以移到中心語之後,或者移到動詞謂語之前。定語後置或提前仍然是定語。張先生的所謂定語移到動詞謂語之前,就是指「牆壁上,紅的、綠的、黃的,貼滿了標語。」潘曉東在《淺談定語的易位現象》(《中國語文》1981年第4 期)和《從定語易位看語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的一致性》(《浙江語言學年刊》1984年)中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為,「紅的」「綠的」「黃的」之所以是定語是因為它們是體詞性的,不可能修飾後面的動詞,而且,這些成分回到賓語名詞前作定語時,全句意思不變,反而更加顯豁明白。他認為,定語之所以要前行是因為動詞對賓語要求盡量靠攏一些。當賓語前有幾個定語時,與中心語結合較松的那些定語就有可能被擠到前面去。而且,當說話者著意強調某個定語時,也會把它調到動詞前面。
陸儉明在《關於定語易位問題》(《中國語文》1982年第3 期)中指出,雖然像「紅的」「綠的」「黃的」這類結構的組成成分是體詞性的,但這些結構本身卻是非體詞性的,跟一般所說的名詞性聯合成分不同,這些結構經常作狀語。陸氏還指出:定語前行是以語義關繫上來看「前行定語」與名詞賓語有修飾關系,但是從語法結構關繫上看,它們並不是賓語的定語成分。其實,早在1980年,陸儉明已總結出漢語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易位情況,並指出了易位句應具備的四個條件:1.易位句的語句重音一定在前置部分上,後移部分一定輕讀;2.易位句的意義重心始終在前置成分上,後移部分永遠不能成為強調的對象;3.易位句中被倒置的兩個成分都可以復位,復位後句子意思不變;4.句末語氣詞決不在後移部分之後出現,一定緊跟在前置部分之後。陸氏的上述歸納同語言實際基本相符,對於確定語用交際中的易位句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邵敬敏的《從語序的三個平面看定語的移位》(《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認為嚴格區分語法、語義、 語用三個平面的語序變化是確定「定語」移位的前提,然而依靠移動位置這一語法成分的功能,採用「語法功能排他性的」鑒定法,來確定該成分移位後到底仍是定語還是已經改變了身份,從而證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排謂性」典型名詞性結構在後置後仍然是定語,而所謂前置定語是不存在的,有的是狀語,有的是主語。
3.多角度的探索。除了上述幾個方面的研究比較集中以外,有關語序問題探討的范圍是很廣的。首先,同語序有關的有關漢語語言類型的問題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興趣。李納和湯姆遜在《Mandarin Chinese》一書及其他一些文章中根據Greenlerg的觀點,結合自己的分析, 認為國語是一種既具有SVO特徵也具有SOV特徵的語言。 國語正在逐漸從SVO語言轉變為SOV語言。有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煉、 胡附在《漢語語序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指出,有些學者顯然是把Greenlerg 的理論絕對化了,而且在方法上也違背了他的原意。並且從修飾語的位置、後置詞的使用和句末語氣詞表疑問等三個方面作了古今比較,從而無可辯駁地否定了戴浩一、李納、湯姆遜的這一有關漢語語言類型學的論點。
其次,一些學者對漢語語序中的一些具體的問題,從微觀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較具代表性的有,張伯江的《關於動趨式帶賓語的幾種語序》(《中國語文》1991年第3期)、 廖秋忠的《現代漢語並列名詞性成分的順序》(《中國語文》1992年第3期)、 方梅的《賓語與動量詞語的次序問題》(《中國語文》1995年第1期)。 張文分析了動趨式帶賓語的四種語序,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以及語用、交際的角度對這些不同的語序的表達差異進行了考察;還討論了與此有關的「了」的隱現及其原因,引入新信息和舊信息同語序的關系,並對各種語序格式在使用中的強制性和傾向性規律作出了解釋。廖文在對前人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影響漢語並列性成分排列次序的十一條原則,即:重要性原則、時間先後原則、熟悉程度原則、顯著性原則、積極態度原則、立足點原則、單一方向原則、同類原則、對應原則、禮貌原則、由簡至繁原則。廖文認為,排序原則是多方面的,有心理——認知的,有社會——文化的,有語用——語境的,要想充分解釋所有這些原則,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考察。廖文的研究無疑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語序排列制約因素的認識。方文考察制約語素的因素主要從「N 」的指稱性質入手,引入了與指稱有關的兩對概念,即有指與無指,定指與不定指。此外還從新信息與舊信息,已然與未然,名詞性成分的長度等角度進行了研究。最後還作了歷時的動態比較分析。作者認為,「動、動量、名」與「動、名、動量」有著不同的表意功用,前者的使用頻率有增高的趨勢,適用面越來越廣。
再次,結合邏輯和語音研究語序。胡裕樹、陸丙甫《關於制約漢語語序的一些因素》一文首先提出了「語序應是功能類別的序列」,認為講漢語語序主要是講句法方面的語序現象。該文認為,邏輯中的「全稱量項、特稱量項、存在量項」對漢語的語序也是有影響的,量項的順序對句子的是否合格,有時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在更多的情況下,在一定的條件下,量項順序同深層格的順序共同決定句子是否合格。該文又認為,節奏對漢語語序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雙音節動詞一般不大能帶單音節的後置賓語,像「打掃街」「編寫戲」之類都是不合格的。雖然2·1節奏極少用於動賓結構,卻廣泛用於偏正結構,如「長毛兔」「工作台」等等。再比如「復印文件」「出租汽車」是歧義的,而「復印件」和「計程車」則是單義的。總之,節奏問題也是一種廣義的語序現象,它們主要反映了句法語序對節奏的限制、選擇。當然,反過來節奏形式對語序也有一定的限制、選擇作用。
綜上所述,漢語語序的研究正在多層次多角度地深入開展,並且已經取得一系列成績。但是由於語序這一現象涉及的問題很多,許多問題至今尚未被真正揭示清楚,還有待於今後的進一步努力。
❽ 朱德熙的《語法講義》的主要內容
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基本信息】
介質: 圖書
ISBN:7100020018
出版日期:08/01/2004
【內容介紹】
這部書的底本是作者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學講授現代漢語語法(二)這門課程的講義。從1961年初次在北大油印這份講義到現在,已經過了整整二十年。這次修訂出版,補寫了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第十八幾章。其餘部分也作了補充和修改。
書中某些論點以及提到的一些語言事實,曾經跟王還、陸儉明等同志討論過,得益很多。此外,當年在班上聽課的同學們提出的許多有意思的現象和問題,對作者的啟發是很大的。謹在此一並向他們表示深切的感謝。
作 者
1981年10月2日
有兩件事要借這次重印的機會說一下:
第一、第七章把句首的處所詞和時間詞一律看成主語(7.2),其實有的是狀語,例如:屋裡坐,明天見。這兩類格式的區別可以從重音位置看出來。「屋裡坐」「明天見」的「屋裡」「明天」必須重讀。如果處所詞、時間詞做主語,重音只能落在後邊謂語部分。這一點是陸儉明同志告訴我的。
第二、這本書寫得太簡略,有些問題為什麼那麼處理,道理沒有交代清楚。如果有的讀者想在這方面知道得多一點,可以參看作者另外一本談語法的小書《語法答問》(即將出版)。
1983年8月31日
--------------------------------------------------------------------------------
【商品目錄】
第一章 語法單位
1.1 語素
1.2 詞
1.3 片語
1.4 句子
第二章 詞的構造
2.1 句法和詞法
2.2 重疊
2.3 附加
2.4 前綴
2.5 後綴
2.6 復合
2.7 復雜的合成詞
2.8 並立式復合詞
第三章 詞類
3.1 劃分詞類的根據
3.2 詞類的共性和個性
3.3 兼類
3.4 實詞和虛詞
3.5 體詞和謂詞
3.6 詞類表
第四章 體詞
4.1 名詞
4.2 處所詞
4.3 時間詞
4.4 方位詞
4.5 數詞
4.6 基數和序數
4.7 系位構造
4.8 系位組合
4.9 復雜的系位構造
4.10 「二」和「兩」
4.11 概數詞
4.12 量詞
4.13 數量詞
4.14 區別詞
第五章 謂詞
5.1 動詞和形容詞的區分
5.2 動詞的分類
5.3 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
5.4 體賓動詞和謂賓動詞
5.5 名動詞
5.6 助動詞
5.7 能 能夠 可以 會 可能 得(dé)
5.8 敢 肯 願意 情願 樂意 想 要
5.9 應 應該 應當 該
5.10 許 准
5.11 值得 配
5.12 別 甭
5.13 好
5.14 動詞重疊式
5.15 動詞後綴
5.16 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
5.17 名形詞
5.18 「多」和「少」
5.19 謂詞的體詞化
第六章 代詞
6.1 代詞的性質和分類
6.2 人稱代詞
6.3 我 你 他 我們 你們 他們
6.4 咱們
6.5 自己
6.6 別人 人家
6.7 大家 大夥兒
6.8 指示代詞
6.9 這 那
6.10 這會兒 那會兒 這兒 那兒
6.11 這么 那麼 這樣 那樣 這么樣 那麼樣
6.12 疑問代詞
6.13 誰 什麼
6.14 哪 哪兒
6.15 怎麼 怎麼樣
6.16 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
第七章 主謂結構
7.1 主語和謂語
7.2 時間主語和處所主語
7.3 受事主語、與事主語和工具主語
7.4 謂詞性主語
7.5 謂語的類型
7.6 體詞性謂語
7.7 形容詞謂語
7.8 由動詞「是」組成的謂語
7.9 主謂結構作謂語
7.10 由「的」字結構組成的判斷句
第八章 述賓結構
8.1 述語和賓語
8.2 主賓語和施受關系
8.3 粘合式述賓結構和組合式述賓結構
8.4 處所賓語和時間賓語
8.5 存現賓語
8.6 准賓語
8.7 雙賓語
8.8 虛指賓語
8.9 程度賓語
8.10 謂詞性賓語
8.11 指稱性賓語和陳述性賓語
第九章 述補結構
9.1 補語和賓語的比較
9.2 粘合式述補結構和組合式述補結構
9.3 結果補語
9.4 趨向補語
9.5 到
9.6 可能補語
9.7 可能補語「得」
9.8 狀態補語
9.9 程度補語
9.10 補語的引申意義
9.11 述補結構的緊縮形式
第十章 偏正結構
10.1 修飾語和中心語
10.2 定語和狀語的區分
10.3 書面上的「的」和「地」
10.4 定語和「的」
10.5 同位性偏正結構
10.6 準定語
10.7 粘合式偏正結構和組合式偏正結構
10.8 多項式偏正結構
10.9 定語的次序
10.10 狀語和中心語
10.11 副詞性狀語
10.12 形容詞性狀語
第十一章 聯合結構
11.1 並列成分的連接
11.2 體詞性聯合結構和謂詞性聯合結構
11.3 聯合結構的邏輯意義
第十二章 連謂結構
12.1 連謂結構的性質和構造
12.2 N和V₂意義上的聯系
12.3 V₁帶「著」或「了」的連謂結構
12.4 由動詞「來」「去」組成的連謂結構
12.5 由動詞「是」組成的連謂結構
12.6 由動詞「有」組成的連謂結構
12.7 由動詞「給」組成的連謂結構
第十三章 介詞
13.1 介詞和動詞
13.2 介詞和介詞結構
13.3 跟 和 同
13.4 被 叫 讓
13.5 給
13.6 在
13.7 把
13.8 比
13.9 連
第十四章 副詞
14.1 副詞和形容詞
14.2 副詞後綴「的」
14.3 重疊式副詞
14.4 范圍副詞
14.5 程度副詞
14.6 時間副詞
14.7 否定副詞
第十五章 疑問句和祈使句
15.1 疑問句
15.2 祈使句
第十六章 語氣詞
16.1 語氣詞的組合層次
16.2 了 呢₁ 來著
16.3 呢₂ 嗎 吧₁ 吧₂
16.4 啊 嘔 唉 嚜 呢₃ 罷了
16.5 句中停頓和語氣詞
第十七章 復句
17.1 單句和復句
17.2 分句之間的聯系
17.3 復句和連詞
第十八章 省略和倒裝
18.1 省略
18.2 倒裝
索引
關於這方面的網上討論摘錄如下:
關於朱德熙<<語法講義>>的一些問題
北大對外漢語教學中心把朱德熙的<<語法講義>>列為參考書目,但是這本書和北大現代漢語教研室的<<現代漢語>>和高教版的都有很大的分歧,不知道到時候考試的時候該怎麼出題.
我在復習的時候遇到一些問題,希望大家給以解答
1在"時間詞"一節里,朱先生說,表示時量的詞放在動詞後頭做賓語,表示一件事情經歷的時間有多長,例如,找了你半天\ 回來兩個月了\ 這里的時間詞真的就是賓語嗎?
2在代詞一節理,她說在正式說話的時候(例如會議上發言),有時用"自己"來代替"我",例如"同志們的發言對自己有很大的啟發"這對嗎?
此外,朱先生的語法概念,語法結構大不同於別人,例如准賓語,準定語等等,這有必要嗎?
另外,這本書是不是沒有必要認真復習,因為除了上邊的原因外,這本書的版本也太舊了.打架是什麼意見.
RE:關於朱德熙<<語法講義>>的一些問題
朱德熙先生的《語法講義》是結構語法的代表作,不了解結構主義的分布和直接成分理論看不懂這部著作。
時間詞是體詞,如果視為補語,體詞修飾謂詞,這在理論上就出現矛盾。朱德熙先生從分布理論出發,認為動詞後的時間詞是賓語。北大版《現代漢語》堅持朱德熙先生的觀點,在第317頁上有解釋。黃伯榮、廖旭東兩位先生主編的《現代漢語》認為是補語,我沒見過黃、廖先生有關這方面的解釋,但語法結構關系的判定與對語義的理解有關,可能在這上理解不同。
準定語的說法與語義關系有關。
就我個人經驗,看《語法講義》不能摳住某一具體解釋,而是要從理論體系的角度去理解,知道這個觀點是從何而來的就可以了。
RE:關於朱德熙<<語法講義>>的一些問題
覺得你可以先看看《語法答問》。
朱先生自己也說,《語法講義》寫得很簡略,有些問題為什麼那樣處理並沒有說,相關的理論討論可以參看《語法答問》。
「朱先生的語法概念,語法結構不同於旁人」,不知你是和那些書比較,如果是和一般的大學教材《現代漢語》比,我想那是因為二者的寫作目的不同,後者只是要普及一點語法知識。
你既然要考北大對外漢語的研究生,我想,是有志於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的,那麼朱先生的書一定要認真地讀。
「這本書的版本也太舊了」,是的,現在看來,朱先生書中的很多觀點可能都有更好的解釋,方法也有更新的發展。但不要忘記,這些新的發展,都是在趙、呂、朱諸位先生研究的基礎之上的。而我個人認為,朱先生是使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走向康莊大道的第一人。
你要是學新聞、歷史等等專業,你學點現在通行的東西就可以了。如果要上語言學研究生,朱先生的書是必看的,可能還要看更「舊」的版本,比如黎錦熙先生的《新著國語文法》。這是學術發展過程。有些人自己有些成績就說老祖宗不是主流,據我所知,學現代漢語的人從來沒有人那樣做。
當代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一般是呂叔湘、朱德熙兩位先生並提,呂叔湘先生是第一部結構主義現代漢語語法著作《現代漢語語法講話》的著者之一,但朱德熙先生的結構語法研究比呂叔湘先生完整、徹底、系統,應該說朱德熙先生是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的首要代表人物。
RE:關於朱德熙<<語法講義>>的一些問題
陸儉明老師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提到將來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有促進的三個方面:1)對外漢語研究;2)計算語言學,第三個有些想不起來了。這個觀點承襲了北大中文系在學術研究開放的立場。
北大中文系現代漢語研究能夠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個人覺得朱德熙先生的貢獻非常大,除了他個人比較傳奇的學術生涯以外,還有一個鼓勵後進的說法,「眼高手低」比「眼底手低」要強。現代漢語研究近年來引進的新方法、新思想都是一種眼高的表現,實際出來的成果在國內也是非常有影響的。朱德熙先生能夠把結構主義方法運用於古文字研究,也是一大學術貢獻。
回顧這個八月論壇風波,重新看了梅祖麟先生對古漢語研究的批評,個人覺得是非常中肯的。我覺得北大中文系應該反思自己在語言學研究上的將來。學問沒有什麼中國特色、外國進口之分的,「學術,天下之公器」。在古漢語研究上蔣紹愚先生最近為《漢語語法化的歷程》所寫的序言就是非常精彩的文章。
論壇擔心重提梅祖麟先生批評會引起糾紛,故要求真名貼出。我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的,我不會讓自己心愛的語言學和中文系蒙羞,但是更不願意看到中文系成為中國語言學的「少林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北大中文系應該是一個海洋。我想這個論壇的存在也在逐漸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