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州話語法和普通話語法有什麼區別嗎 能不能舉出三個例子
各個地方得到方言不同沒法做全面比較。比如客家話,五里一方言,咱們是比不過來得內。國語和方言發音不容同,相似的方言之間口音腔調不同,各種方言的表達方式不同。舉個例子:國語和閩南語的發音的不同國語我跟你說。閩南語哇嘎日共閩南語和福鼎話的口音不同閩南語哇嘎日棍福鼎話哇嘎尼共龍岩話和閩南話的表達方式不同國語你叫什麼名字閩南話日舊蝦米偭龍岩話泥瞄次擬秒達方言的地區差異性大,而普通話是咱們國人的通用語。一般來說普通話和方言多多少少有差異的,當然像北京的發言就和普通話差不多了。
㈡ 福州考研英語培訓班選擇
建議你不要報輔導班,一個是作用不大,再一個周末總上課,來回倒車浪費回時間又浪費精力,答真的,我報過班之後就後悔了。你只要把考研的基本常識弄懂了就行了,沒必要上輔導班,輔導班的老師講的太泛泛,押題也不準,講義也沒什麼亮點。
㈢ 福州話的語法詞彙
在我國方言中,福州話不僅以其歷史悠久而聞名,而且以語詞豐富、語體多樣、語流音變復雜而著稱,使許多研究古漢語的專家為之神往。歷史上由於中原文化數度入閩,因此福州方言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與當時方產融為一體的過程中,既保存著上古漢語語音、詞彙、語法方面的許多舊痕跡,又保存有不少中古漢語的一些特色,是保存中古音(或稱唐音)最多的方言之一,許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基本詞彙一直為福州方言繼續沿用至今。如「筷子」叫「箸」,「兒子」叫「囝」,「鍋」叫「鼎」,「你」叫「汝「,「風箏」叫「紙鷂」等等。「其」作為量詞,在秦以後的古漢語中已不多見,但卻保留在福州話里,而且至今使用還十分廣泛,如稱「十個」為「十其」,稱「十個八個人」為「十其八」。福州話說「下雨」為「桐雨」(或寫成「遏雨」),「桐」字源於「掉」,掉從卓,卓福州話念「tok」,轉成陽聲韻則念成「tong」,俗寫成「桐」。丟失福州話說「拍桐」,丟失的丟就是掉,「丟三落四」實是「掉三拉四」。迷路福州話說「趴攏落」,與廣州話說「桐失路」是同一類的音理。
日語多用我國中古唐音,如「修理」一詞,日語同福州話一樣,都念成「銹里」。一會兒,福州話說「仂久」,福清、平潭說「一刻古」。「仂」實是躡,眼睛一眨的意思。「一刻古」的「古」是閩南話的「久」,而「刻」不是指古代漏壺的一刻,不是計時的詞,人死了合上眼了,叫「瞌目去」。「一刻古」也就是「一合眼之久」。一會兒的「會」又是什麼意思呢?繁寫「會」字底下是鍋中間是蒸籠,上面是蓋子,是指整套的炊具,會、合同意,故一會兒,也就是「一合眼之久」的意思。「才」福州話念「假」,福清、平潭說「災」。才寫成川字中心加一畫,顯出水道壅塞以成火災的意思,既不像《說文》說的「草木之初」形狀,也不似《甲骨金文字典》猜的是器具形狀。上古的「才」與「在」、「災」同源,可作傷害或災害解釋。如《屯南》甲骨文有「辛丑貞王甚狩無才」,這里的「才」就作傷害解釋。
註:「」內為福州話,()內為翻譯,(直接翻譯/意思翻譯) 。
附加成份的運用詞尾拖個「囝」,其是對比較小級別或者迷你型的物體加以修飾,如「椅囝」(椅仔/凳子)、「兒囝」(小孩)、「厝囝」(小房子),大致相當於普通話的(子)或(兒)的虛詞作用。 所以就不對父母長輩等名詞後加「囝」。
名詞所有格 「其」(通常類化為li),如「汝其錢洽茲」(你的錢在這),一般形容詞「XX其」(XX的)。
及其常用的程度副詞「雅/野」(很),如經典的一句「汝生雅俊」(你長得很漂亮)。
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完成時態的在福州話中常見如:「我有收著汝其批」(我收到了你的信),
普通話「主語+謂語+賓語」的句式在福州方言中常加上一個介詞「共」,例如「我共汝商量」(我和你商量),「我共汝真好哦」(我和你真好/我跟你關系好)。
動詞「去」字在福州方言中常用補語,表示動作行為已成為結果。如「病已好去了」(病已痊癒),「走去了」(溜走了)。
現在進行時 用「禮lē/餒」(正)加在動詞前表示,如:「依媽洽門口 禮/餒 綻衣裳」(媽媽在門口正縫衣服)、「依爹著禮做什乇」原句是「」(爸爸在(那兒)正做什麼)
賓語提前的現象比較常見,如蝦皮買兩斤即買兩斤蝦皮,「碗買蜀副」就是買一副
表示猜測疑問詞後置,如「汝應該故未食暝 啊」 (你還沒吃晚飯,可能吧/你可能還沒吃晚飯)。就相當於語氣詞「吧」,即(你還沒吃晚飯吧)。 福州話內部基本上是以七個聲調作為主體或原型,但是部分地區喉塞字舒化後變為八個或九個聲調。福州話內部聲調類型差別大,可以分為閩縣型(市區,閩侯大部分,長樂,連江大部分,永泰靠近閩侯部分),福清型(福清平潭),永泰型(內部分化嚴重,總體特色是保留有平話西片較古調值,既有與福清相似處,亦有與閩清古田相似處),閩清型,古田型(屏南與之較為相似),羅源型。以下是閩縣型。 名稱陰平上聲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調值55 ˥˥33 ˧˧213 ˨˩˧24˨˦53 ˥˧242 ˨˦˨5 ˥例字君滾貢谷群郡掘上表的例字摘自成書於清朝的福州話韻書《戚林八音》。
《戚林八音》把福州話描述成八個聲調,此書也由此得名「八音」。但事實上福州話中的上聲無法區分陰陽。因此福州話只有七個聲調。
陰入字和陽入字(即入聲字)以[-k]或[-ʔ]結尾。
除了這七個初始聲調,在連讀變調中還產生兩個新的調值:「21」(˨˩,半陰去)和「35」(˧˥,半陽去)。參見連讀變調 同其他漢語方言相比,福州話的連讀變調規則非常復雜。閩縣型變調較為簡單,後字不能變調(此點與漳泉話類似,但是規則較之復雜許多),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組成詞語時,最後一個字永遠不變調,而其他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要變調。譬如,「獨」、「立」、「日」這三個字都是陽入字,調值都為「5」,分別讀作[tuk5]、[lik5]和[nik5]。當它們組合成詞語「獨立日」後,「獨」變調為「21」,「立」變調為「33」,因此整個詞讀作[21 li33 nik5]。餘下的類型不但前字能變調,後字也能變調,例如福清閩清上聲調值都是33,但是上聲做後字時可以變作53或42,例如米粉,單字調都是33,變調後是mi21 hung53.以下是閩縣型的變調規則。
雙字連讀變調規則見下表(豎列代表前字,橫列代表後字): 陰平, 55陽平, 53陽入, 5 上聲, 33陰去, 213陽去, 242陰入,24 陰平, 55陰去, 213陽去, 242陰入乙,24 55555353陽平, 53陽入, 5 55333321上聲, 33陰入甲,24 21213555陰入甲是以[-k]結尾的陰入字,陰入乙是以[-ʔ]結尾的陰入字。 福州話有十七個聲母。 雙唇音齒齦音齦後音舌根音聲門音塞音[pʰ](波),[p](邊)[tʰ](他),[t](低)[kʰ](氣),[k](求)[ʔ](鶯)擦音[β][s](時)[ʒ][h](喜)塞擦音[tsʰ](出),[ts](曾)鼻音[m](蒙)[n](日)[ŋ](語)邊音[l](柳)上表的例字也同樣來自於《戚林八音》。
閩縣型以及福清型的母語者一些中青年的使用者無法區別[n]聲母和[l]聲母。例如「老」和「鬧」都可以讀作[nau],也可以讀作[lau]。多數人是將[l]並入[n],也有人二者皆可。
作為一門古老的語言,福州話不存在諸如[f]或[v]這樣的唇齒音。
[β]和[ʒ]被添加斜體,因為它們只存在於連音中。參見下文。 在上表中,所有的韻母都是以松緊配套的形式出現的:左邊的韻母叫做緊韻,右邊的聲母叫做松韻。松緊韻和聲調聯系緊密。陰平、上聲、陽平和陽入字為緊韻字,而陰去、陰入和陽去字為松韻字。在連讀變韻時,松韻字會伴隨著變調而把它們的松韻轉變為其相對應的緊韻。
例如,「福」是個陰入字,讀作[houʔ],「州」是個陰平字,讀作[tsiu]。當兩個字組合成詞語「福州」時,「福」的調值從「24」變為「21」,同時它的韻母也從[-ouʔ]變為[-uʔ],所以這個詞讀作[huʔtsiu]。而在「中國」一詞中,「中」是個陰平字,因此盡管存在從「55」到「53」的變調,它的緊韻卻不會再發生變化。
注意,福州話中的松緊變韻只是韻母母音音值上的變化,並非鬆喉母音與緊喉母音的交替。在正常語言環境中,福州話中所有的母音都是鬆喉母音。
松緊變韻是福州話獨特的現象。這個性質使得福州話古奧難懂,甚至無法同其他閩語彼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