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分別漢語語言學概論中的語法意義,語法形式,語法手段,語法范疇
語法意義是比較抽象的意義,比如動詞的語法意義是動作、形容詞的語法意義是表示事物的性回質或答者狀態等。
語法形式是語法手段的形式,在語言學綱要中,用語序、虛詞和詞形變化這三種語法手段來表示某種語法意義。比如,英語中用—s或者—es表示復數,這里的—s或者—es就是語法形式,語法手段就是詞形變化。
語法范疇其實就是分類。人類認識世界是按照類來認識的,所以語言也是可以分類的。人類的語言差不多都會涉及到數的多少、陰性陽性、時間、狀態這些范疇。詞形變化是語法形式,這些形式會表示某種語法意義,而詞形變化所表現出來的語法意義的聚合就是語法范疇。比如有的語法形式表示的是陰性,有的語法形式表示的是陽性,這么這兩個就可以統一成性這個語法范疇。
⑵ 意義的語法手段主要有哪些
1、選詞:
進入結構的詞首先要在語法的詞類中選擇。如「讀書」之所以是述賓結構,是版從「讀」和「書」權的詞類確定的。
2、詞序:
例如「學生愛老師」與「老師愛學生」表示的意義不同。
3、虛詞:
例如聯合結構中,用「和」、「或」等連詞;又如偏正結構中,用「的」做連詞。
詞序和虛詞是漢語的主要語法手段。
4、詞形變化 詞形變化的主要形式:
①附加詞尾:最常見的形式
Books
Worked/working
taller/tallest
②內部屈折:也叫語音交替。
man-men foot-feet write-wrote
begin-began-begun
③異根:
we-us he-him I-me good-better-best
5、語調:
有人認為語調也是一種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頓。例如:
我知道,你不知道。(聯合)
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謂)
6.重疊
7.聲調
⑶ 英漢造句在使用語法手段上有什麼不同
詞序和時態,詞的曲折變化等有很大不同。
例如
我昨天到超市去購物回了。
I went shopping 了in the supermarket yersterday.
漢語答用"昨天購物了",購物一詞本身形式沒變。
而英語變為go的過去式went體現時態。
⑷ 漢語普通話和英語,祖魯語表示附屬的語法手段相同嗎
漢語抄中常用的四種語法手段:
1、選詞:
進入結構的詞首先要在語法的詞類中選擇。如「讀書」之所以是述賓結構,是從「讀」和「書」的詞類確定的。
2、詞序:
例如「學生愛老師」與「老師愛學生」表示的意義不同。
3、虛詞:
例如聯合結構中,用「和」、「或」等連詞;又如偏正結構中,用「的」做連詞。
詞序和虛詞是漢語的主要語法手段。
4、語調:
有人認為語調也是一種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頓。例如:
我知道,你不知道。(聯合)
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謂)
⑸ 現代漢語語法手段有
1、 現代漢語語法特點
1.1現代漢語語法的一般樣式
現代漢語在語序類型上屬於SVO型語言,語法上的一般規則是: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的順序排列,定語在名詞的前面,狀語在動詞、形容詞的前面,補語在謂語的後面。在書面語中,「的」是定語的標記,「地」是狀語的標記,「得」是補語的標記,它們都處在定語、狀語、補語的後面,口語中三個de沒有區別。現代漢語的補語與其他語言不太一樣,它通常對謂語動詞、謂語形容詞、甚至對句子的主語、賓語等作出進一步的描述,這些補語的共同特點都是在事件的發生時間上後於謂語核心表述的行為。語言學家們將這一現象歸入現代漢語的「時序性原則」,即,現代漢語中,若干謂詞的排列順序遵循時間先後的原則,這一原則也可以用來解釋謂詞性定語、謂詞性狀語、連謂句中謂詞的排列順序。
現代漢語的雙賓語句結構為: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被動句的結構為:受事+(被)施事+動詞短語
現代漢語在表達類型上,屬於話題側重型語言,句首成分通常是後續成分序列的表述對象,或談話的起點、背景等。話題語的後面通常可以插入「啊」等語氣詞,將話題語和後面的表述語隔開。
1.2現代漢語的基本單位
語言學家通常使用的四級基本單位:語素、詞、短語、句子在現代漢語的研究中存在一些問題。在語言單位的界線上,由於現代漢語中的音節通常對應於語素,所以單純詞之間的界線十分清楚,但是合成詞之間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漢語拼音的「詞兒連寫」問題相當突出,相對詞的界線,短語的界線又比較清楚,比短語大的單位「句子」之間的界線不清楚,因此現代漢語句子標點符號的任意性比較明顯。
現代漢語基本單位的界線問題困惑了不少學者,也影響了不同學者採取不同的「本位」觀。
現代漢語在語音上嚴格遵守「聲韻調」的拼合形式,語音上的可感覺基本單位是單音節,音節和音節之間的界線十分清楚,超音段音位的聲調作為內部屈折形式絕大多數表現為詞彙意義的對立,很少表現語法關系意義的對立。
1.3現代漢語語法的特殊性
印歐語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都有自己特殊的形態變化規則,並且它們在句子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涇渭分明,名詞作主語和賓語,動詞作謂語核心,形容詞作定語或表語,副詞作狀語。但是這些比較嚴格的對應關系在漢語中並不存在,大量的語言事實是動詞並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變化就能夠充當句子的主語,形容詞不需要任何系動詞的幫助直接充當謂語,名詞也能夠作句子的謂語。
漢語在詞形上屬於孤立語,詞的形態屈折變化較少,幾個有限形態是:動詞詞尾(著、了、過)、重疊(如動詞重疊)等少數幾種形式,在印歐語中廣泛使用的屈折形式表現的語法關系:性、數、格、時、體、態、式等,在漢語中有的不存在,有的通過其它非屈折形式來表現,有的雖然用屈折形式,但這種屈折形式並不是必要形式,而往往是充分條件形式(如動詞詞尾的「體」形式)。例如各種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主謂」一致關系(印歐語通常通過「數」的一致關系或「格」的關系來表現),在漢語中主要通過分析性的語序形式來表現。
現代漢語在語法語序類型上屬於SVO型語言,跟絕大部分SVO語言或語言的普遍傾向相比,現代漢語有五個比較特殊的現象:(1)絕大多數SVO型語言的關系從句都處於名詞核心的後面,唯有現代漢語處在名詞核心的前面;(2)絕大多數SVO型語言的比較句,其比較基準(一般用介詞短語PP充當)總是處在動詞的後面,形成「SVPP」的句型,唯有現代漢語比較句的比較基準pp處在謂語的前面;(3)絕大多數SVO型語言的介詞短語總是處在動詞的後面,唯有現代漢語的介詞短語大部分場合處在動詞的前面,處在動詞後面的介詞有和動詞融合的傾向(至少在語音上的融合傾向十分明顯);(4)絕大多數SVO型語言傾向於使用前置介詞,但是現代漢語卻是前置詞和後置詞同時使用,並且,在同時使用前置詞和後置詞的時候,後置詞的重要性超過前置詞,通常情況下是,前置詞可以省略,保留後置詞。一般不會出現保留前置詞而省略後置詞的情況。(5)現代漢語的關系連詞除了少數連接單詞的單獨使用外,通常情況下連接分句的連詞都是成對的,和其它不少語言不同的是,現代漢語後連詞通常蘊含前連詞,如果省略的話通常是前連詞而不會是後連詞,這一點和現代漢語中前置詞和後置詞的使用情況相似。
望採納!
⑹ 漢語和英語語法手段和語法范疇的特點用表格
普通話是優美、豐富的語言;語言方面,音節結構中母音占優勢,每個音節都有聲調,音節在漢語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些特點是普通話富有抑揚、和諧、悅耳的音樂美;詞彙方面雙音節占優勢,構詞法靈活多樣,詞彙豐富,能夠反映紛繁的社會現象和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語法方面,各級語言單位的組合具有一致性,語序和虛詞是最重要的兩種組合手段,量詞豐富,這些語法特點使現代漢語的表達容易做到生動豐富、簡明准確漢語語法化不應受英語語言學理論過多的影響
漢語和英語都經歷過漫長的發展,都處於高度完善的狀態,詞彙分類非常相似,語句結構在表面上也大致相同,從表面上看許多英語語言學理論應該適用於漢語語法學的學科建設,特別是漢語語句的解析是完全可以套用英語的句法解析模式的。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漢語語法化不應受英語語言學理論過多的影響,因為漢語與英語相比在構詞造句方面具有許多本質上的差異。
例如,我們暫時認定英語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翻譯成「我們都相信他誠實」。從表面上看這兩個句子結構幾乎完全相同,可以認定這兩個句子的結構都為SVOC,其中S為主語、V為動詞、O為賓語、C為補語。但經過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可能是因為本質不同而帶來的不同之處。
第一,在英語語句結構中人群與其他事物一樣,在主語結構中可以被任意劃分,如,some of us, any of us, all of us,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eople。而漢語則不同,人群一般都作為整體充當主語,在謂語中用「完全」、「大都」等副詞來履行英語中的「some of 」、「all of 」等成分的職責。在漢語中我們一般不會用「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做主語,而用「我們大多——」、「我們當中多數人——」等結構代替。「我們當中有一些人不同意你的看法。」這樣的句子才是典型的漢語語句。
第二,英語的動詞有詞形的變化,漢語的動詞則沒有。例如,在漢語句子「我們都相信他誠實。」中,「相信」一詞沒有任何詞形變化,因此我們單從這個句子來看可以認定「現在,我們都相信他誠實。」是正確的理解。但是在英文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中,由於「believed」為動詞「believe」的過去形式,我們只能認定「過去,我們都相信他誠實。」是正確的理解。因此,可以相信,漢語中的動詞根本不具有許多英語中的動詞在語言表達中擔當的語法功能,所以英語的句法解析模式和規則,甚至其他語法范疇中的某些規則、解析方法可能不適合於漢語語法化相關的學術研究工作。
第三,在英文句子中「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中,「honest」作為賓語補語成分存在,但在相應的漢語句子「我們都相信他誠實。」中,「誠實」一詞就不應該作為賓語補語成分存在,因為那樣會使漢語的語法規則復雜化。為了說明這一點,再取一個英文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that he was honest.」來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雖然它也可以直譯成「我們都相信他是誠實的」,但是我們同樣可以把它譯成「我們都相信他誠實」。這是因為漢語具有一個英語語法根本不具有的語句特徵,漢語的句子中可以沒有動詞而只有形容詞,也就是說,漢語中只要有形容詞便可以構成完整的句子,如「他誠實。」和「他是誠實的。」一樣,都是完整的句子。因此,既然漢語的語句具有這一特徵,那麼依據簡化的原則,在漢語中句子「我們都相信他誠實。」和句子「我們都相信他是誠實的。」就應該具有同樣的句法結構,其中「他誠實」和「他是誠實的」都應視為完整的句子、相同的成分存在於各自的復雜句中,而且「他誠實」中的「誠實」一詞是謂語成分,而不是賓補成分,「他」一詞也應視為主語,而不是賓語。這樣的解析才符合漢語的特點。相反,如果受英語句法解析模式過多的影響而認定漢語句子「我們都相信他誠實。」中的「誠實」作為賓語「他」的補語,那麼漢語語法就會因為英語的特點而被人為地復雜化了。總而言之,在漢語中單獨一個形容詞就可以作為完整的謂語,就因為這個英語語句不具有的特徵,完全可以把漢語中SVOC這樣的句法結構變為「主語+動詞+簡單句」的句式而使漢語語法盡量簡化。英語之所以具有SVOC的句式,是因為英語句子只有在存在動詞的情況下才能被視為完整的句子。因此,英語具有SVOC的句式是適應了英語的特徵,但漢語不具有這個特徵,我們採用這種句式可能並不適合漢語自身的特點。
第四,最關鍵的是,如果我們用「S、V、O、C、A」這些句子成分為漢語句子做句法解析。那麼有些句子我們將很難分析其句法結構。例如:
(1)老王太極拳打得特別好。
(2)我們中有一些人贊成你的看法。
在第1句中,我們把「老王」一詞當作主語,那麼「太極拳」一詞應該是何種句子成分呢?在第2句中,如果「我們中」是狀語,那麼「有」和「贊成」哪一個是主要的動詞呢?我們沒有任何線索來判斷,因為漢語的動詞只有一種詞形,也就是說,漢語的動詞根本就沒有原形和與之相區別的其他形式這一劃分。如果認定「有」一詞為第二句的主要的動詞,那麼第二句可能會出現兩個主要的動詞,因為動詞「贊成」表達的是句子的主要內容。
綜上所述,雖然英語和漢語在句法結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於二者在組詞造句上存在著許多本質上的重大區別,各自都有一些獨有的句法特徵,因此漢語句子的語法解析應以漢語自身特點為基礎建立一套適合漢語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句法解析模式。
句法解析模式是任何一門語言語法學的重要學術領域,它往往包含和體現了一門語言與其他語言在許多語法范疇內的語法內容的不同之處,也就是說,這些不同之處往往也會造成不同語言,特別是在語言文字構成形態方面有重大區別的語言在句法解析模式有重大區別,甚至完全不同。
語法學幾乎是所有語言語言學體系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內容是其他分支語言學科的學術成果的集中體現,實質上是以其他分支語言學科的學術成果為基礎進行學術研究而得到的,語法學的內容體現了語言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軌跡。
由於英語和漢語是兩門有重大區別的語言,不論是文字形態還是組詞造句都有本質的區別,二者的所有分支語言學科都必定有不同的內容,過多地受英語語言學學術成果的影響,特別是過多地受英語語法學,尤其是句法解析模式的影響,必將使漢語語法化的進程嚴重受阻,使漢語語法化的方向很難正確把握。
因此,漢語語法化不應受英語語言學理論過多的影響。
⑺ 常見的語法手段有哪些
1、選詞:
進入結構的詞首先要在語法的詞類中選擇。如「讀書」之所以是專述賓結構,是從「讀」和「屬書」的詞類確定的。
2、詞序:
例如「學生愛老師」與「老師愛學生」表示的意義不同。
3、虛詞:
例如聯合結構中,用「和」、「或」等連詞;又如偏正結構中,用「的」做連詞。
詞序和虛詞是漢語的主要語法手段。
4、詞形變化 詞形變化的主要形式:
①附加詞尾:最常見的形式
Books
Worked/working
taller/tallest
②內部屈折:也叫語音交替。
man-men foot-feet write-wrote
begin-began-begun
③異根:
we-us he-him I-me good-better-best
5、語調:
有人認為語調也是一種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頓。例如:
我知道,你不知道。(聯合)
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謂)
6.重疊
7.聲調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⑻ 語法手段是不是就是句法形式啊
語法手段就是指語言中構成語法形式的方式。比如,英語中在可數名詞後加-s構成表示復數的語法形式,「附加」就是這里所採用的語法手段。也可以說,語法手段就是語法形式的概括,語法形式概括出來的類別就叫語法手段。
人類語言多種多樣,語法形式也多種多樣,一般根據某些語法形式的共同特點,可以把語法形式歸並為兩個大類:
一類是綜合性的語法手段,即表現於一個詞的語法手段,如附加、內部屈折、重疊、異根等。由於這些變化都是在一個詞內部進行的,通常把這種變化稱為形態變化,也有人稱為詞法手段。
一類是分析式語法手段,即表現於幾個詞或一個句子的語法手段,如詞序、輔助詞、輕重音、語調等。這種手段也叫句法手段。
1.綜合性語法手段(詞法手段)
綜合性語法手段主要有附加、內部屈折、重疊、重音、異根等。
(1)附加
附加就是在詞根上加詞綴或詞幹上加詞尾改變語法意義的方法。例如英語「book(單數)/books(復數)」就是加上詞尾「-s」來表示復數;「work/worked/working」就是加上詞尾「-ed」「-ing」來表示過去時和進行時。有些語言的名詞有格的變化,例如俄語名詞有六個格,都是通過詞的構形後綴來表現的。
(2)內部屈折
內部屈折就是指在詞根內部以語音交替變化的方法改變語法意義的一種語法手段,又叫音位交替。語音變換可以是母音,也可以是輔音,在有聲調的語言中還可以是聲調。英語中的規則動詞都是採用附加詞尾的方式來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的(例子如上),而一些不規則動詞則採用屈折的語法手段。例如:
feel(感覺,現在時)/felt(感覺,過去時)
leed(領導,現在進)/led(領導,過去時)
get(得到,現在時)/got(得到,過去時)
一些名詞的單復數也採用內部屈折的方法:
foot(腳,單數)/feet(腳,復數);
(3)異根
異根就是用不同的詞根表示同一個詞的不同的語法意義的語法手段。例如英語「go/went(走)」,就是用不同的詞根表示動詞的過去時。異根在印歐語系中更多的是用於人稱代詞的變格,例如英語人稱代詞的主格和賓格分別是「I/me(我)」「she/her(她)」「we/us(我們)」等。印歐語系的形容詞和副詞有級的區別,其中也有用異根表示的,例如英語「good/better/best(好)」「little/less/lest(少)」等。
詞形變化的附加成分、異根、內部屈折等能產生某種語法意義,那麼相對說,詞在變化前的形式,例如「book」「work」「go」「foot」等原形,當然也有某種語法意義。所以有人把原形也看作是一種詞形變化,或者說是「零形式」,即相對於詞形變化的詞的原形形式。
(4) 重音
重音就是利用詞中重音的移動產生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例如英語的「im'port(輸入、動詞)」「import(輸入、名詞)」「re'cord(記錄,動詞)」 「'record(記錄,名詞)」就是利用重音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從這一類形式整體來看,叫「輕重音」更好,因為有些語言中的輕音也有語法作用,例如漢語就較多利用輕聲的形式,也就是輕聲音節必須輕讀,如「東西/東·西」「買賣/買·賣」就是利用輕聲來區別。另外,漢語中詞的重疊可以表示某種語法意義,重疊詞的後一個音節就要輕讀,這同時利用了重疊和輕聲兩種形式。
(5)重疊
重疊就是利用詞或詞中某個語素的重復使用產生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例如漢語名詞或量詞重疊「人人」「天天」「個個」都有「逐一」的意義,動詞或動詞語素重疊「說說」「看看」「休息休息」都有嘗試和短時等量小的意義,形容詞或形容詞語素重疊「大大(的)」「乾乾凈凈」「漂漂亮亮」都有程度增加的意義。表面看,詞的重疊已經超出了一個詞,但詞重疊和語素重疊不僅形式相同,而且重疊的形式都有相當於詞的獨立用法,它也還是詞的一種變化形式。重疊在漢藏語系的語言中運用較多,印歐語系的語言中不多見,在俄語中有些動詞可以重疊,來表示動作的持續。
2.分析式語法手段(句法手段)
分析式語法手段主要有虛詞、語序、語調等:
(1)語序
語序是通過句法結構中詞語的位置順序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手段。各種語言都有語序這一形式,但語序的作用有所不同。如果詞與詞的關系主要靠形態變化表示,語序起的作用就小一些;如果缺少形態變化,語序的作用就大一些,漢語等大部分漢藏語系的語言就屬於後一種情況。漢語常常利用詞語的順序表示不同的語法關系和意義,例如「天氣好」和「好天氣」等。
(2)輔助詞
輔助詞是用來表達語法意義的虛詞,如冠詞、助詞、介詞、連詞、語氣詞等。語言中凡是沒有詞彙意義只有語法意義的詞就是虛詞。因為虛詞不依附於某個詞,單個的虛詞也無法表示某種語法意義,而是在與別的詞發生語法關系時才產生,所以使用不同的虛詞就是一種句法手段。
例如英語表示動詞現在完成時,動詞需要用「to have V-ed」的形式,「我已經做完工作了」就是「I have worked」,其中「-ed」是詞尾,同時出現的」have」就是輔助詞中的一種,叫助動詞。類似的助動詞英語中還有「shall」「will」等,只是同時要求後面的動詞用不定式形式。俄語、德語中都有類似的助動詞,漢語中類似意義的「將」「會」可能」等也不妨看作輔助詞。輔助詞中還有一種是冠詞,例如英語的冠詞「the」「a(n)」分別表示它後面的名詞是有定還是無定,「the boy(這個男孩)」「a boy(一個男孩)」。漢語中沒有必須跟名詞同時出現的冠詞,但有時可以用有詞彙意義的「這」「那」「一個」等表示名詞的定指和不定指,例如「這孩子」「一個孩子」,不過,這些詞不算冠詞。
介詞是表示事物與動作之間特定關系的虛詞,通過介詞可以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目的等等。例如英語「in」「with」等,漢語也用介詞表示類似的動詞與名詞的關系。在英語、德語、俄語、漢語等語言中,介詞大都出現在名詞之前,因此又叫前置詞。有些語言如亞塞拜然語、芬蘭語等,類似的詞可以出現在名詞之後,又叫後置詞。廣義的後置詞還可以包括漢語 「書中」「屋子裡」「八年後」的「中」「里」「後」,但這樣定義的後置詞就不限於介詞了。連詞是表示成分之間組合關系的虛詞,例如漢語「我和祖國」中的「和」,就是表示兩個成分之間具有並列關系的連詞。語氣詞是突出句子語氣意義類型的詞,通過語氣詞可以表示句子的否定、肯定、疑問、祈使等語氣意義。例如漢語「你是老師嗎?」的「嗎」就是表示疑問意義的語氣詞。
(3)語調
語調是通過整個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頓等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各種語言都有語調表達語氣意義的形式,這實際上已經是表達層面上的一種語法手段了。例如:
你去游泳。(陳述句,表示說話的內容是現實的)
你去游泳?(疑問句,表示對說話內容的疑問)
你去游泳!(祈使句,表示對說話內容的命令和願望)
這些語法手段,並不是世界上所有語言全部的手段,而且即使這些語法手段,也可能不同的語言採用情況也不同,總會有取捨。一般可以根據這些語法手段把人類語言分為兩大類—綜合語和分析語。凡是主要採用詞形變化等綜合式手段的語言叫綜合語,例如俄語等。凡是主要採用虛詞、語序等分析式手段的語言叫分析式語言,例如漢語、英語等。
⑼ 漢語中的語法手段具體有哪些 不要那種長篇大論的~我要具體的例子~
語法手段是表達語法意義的形式標志或物質手段的類型,是從語法形式中概括出來的版.常見的語法手段權有:
1、選詞:
進入結構的詞首先要在語法的詞類中選擇.如「讀書」之所以是述賓結構,是從「讀」和「書」的詞類確定的.
2、詞序:
例如漢語主語在前,謂語在後;日語的賓語在後,主語在前.
3、虛詞:
例如聯合結構中,用「和」、「或」等連詞;又如偏正結構中,用「的」做連詞.
詞序和虛詞是漢語的主要語法手段.
4、詞形變化
5、語調:
有人認為語調也是一種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頓.例如:
我知道,你不知道.(聯合)
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