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古漢語和英語的語法的問題
呵呵
我教英語的
你知道我的語法是怎麼講的嗎?》
我先講的就是漢語的語法
怎麼可能沒有相通之處呢
『貳』 漢語語法與日語語法
漢語發展到現在,和古漢語有了一些差別,很多說法在現代漢語里已經不存在了,反而是古代傳到日本韓國等地的一些古漢語說法得以保留,這一點和南方方言中留有大量古漢語的說法有相似之處。
比如漢語里的「走」這個詞,現代漢語里是一步一步滿滿移動的意思,而古漢語里則是跑的意思,這一點在日語里依然如此。「飛沙走石」,沙都在飛了,石怎麼還鎮定自若地走呢?其實不是,要知道這是跑的意思,這個詞的氣氛就能出來了。如果學了日語,對「走」這個詞的認識可能就會有所不同。
日語里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東京上野車站有個出口叫做「不忍」,日語發音是しのばず,也就是忍ばず,這是忍ぶ這個動詞的否定式,本來是不會寫成「不忍」的,這里實際上是借用了漢語中的否定詞前置的語法習慣,實際上就是忍ばず一詞的漢語翻譯,如果要讓日本人理解這個變化,使用漢語說明是最方便的。
大概就是這樣吧,語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所以你所說的現象一定是存在的。仔細找能找很多例子。
漢語、日語都是很系統的語言體系,並不存在用他們自身解釋不了的語法現象。只是有些語言、詞彙、用法並非其傳統的樣子,那是因為文化交流吸收了外來語的緣故。對於外來語,確實需要到外語中去追根溯源,但這並不等於本國語法就失效了。
古漢語也還是漢語,古漢語語法也還是漢語語法,學習漢語不能光學現代漢語,就好比你記事不能只記今天的事情一樣。走,在古漢語中就有跑的意思,何必用日語解釋?語言是隨著社會發展、文化交流而演化的。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是歷史選擇的結果。漢語、日語在發展、演化中都吸收了很多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這些外來文化被引進後逐漸與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終成為本國、本民族語言的一部分。涉及到這些舶來文化的時候,如果從本國傳統文化中追根溯源,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它的根源不在這里。這時就需要了解相應的外國、外民族文化。
中日文化的關系可以用一個詞的變化來說明:寫真。現代漢語當中,寫真這個詞很常見,大家都明白是怎麼回事。比如某某明星出了新的寫真集等等,我們都知道這就是照片的意思。但是在傳統漢語當中寫真並沒有這個意思,其實這個意思來自日語。日語當中,寫真一詞就是照片的意思。那麼日語中的寫真這個詞從何而來呢?來自古漢語。古漢語中有寫真一詞,是繪畫術語,意思就是畫人物肖像。寫真,原本是指繪畫中的人物肖像以及相應的畫法,這個詞傳到日本,隨著照相術的發明,逐漸演變為照片、照相的意思。再從日本傳回中國,充實了漢語中的寫真一次的含義。中日文化就是這么個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學習,而又自成一派。
當今,日語也好、漢語也罷,都已經不是他們千百年前的樣子了,詞彙、語法都有了很大變化。非常顯著的一點,就是大量的外來語。漢語當中的吉普車、可口可樂、網際網路不都是外來語么?哪一個都不是漢語的傳統用法,但這只是詞彙的問題,並非他的用法就不符合漢語語法了。日語中充斥著很多用片假名、羅馬字書寫的外來詞彙,但是其用法還是符合日語語法的。
『叄』 古代漢語語法
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本身它是個主謂句,用「之」使其變成了主謂短語回,在句子中作句子的成分。答
賓語前置
古代並沒有句子成分之說。按語言和語法習慣,賓語在謂語的後面,放在謂語的前面就稱之為賓語前置。這種現象在古詩文中較多,網上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介紹和例子,你自己可以找找看。現代漢語有沒有賓語前置,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大家意見不一。下面以網友的回答為例:
現代漢語中是存在賓語前置的。
這兩句應當看作被動句為更好:
飯(被)吃完了。
黑板(被)擦乾凈了。
如果需要變化為賓語前置的形式可以是:
飯,我不吃它!
黑板,我不擦它!
如果還想省略其中的代詞,可以是這樣:
電影,我從來就不看!
游戲,我從來就不玩!
飯,我不吃,覺,我不睡,……
等等……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肆』 古代漢語語法有哪些請一一列舉
文言句式與詞彙相比,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回下面分別加以說明:答
判斷句式 被動句式 倒裝句式 省略句式 疑問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洗扛浮!保ㄍ醢彩
『伍』 不覺得英語和古漢語在語法上有些相似嗎
不是巧合,有人說古漢語本是SOV(S為主語,V動詞,O賓語)類型的語言.現代漢語的白話文語法專,受了英美語言很大影響屬,因為提倡白話文的那些人,很多都是搞翻譯和寫作的(像魯迅等),在翻譯過程中也習慣了西方語言的表達方式.他們覺得古漢語不太好表示明白精確無誤的意思,就把西方近現代語言的有很長從句的習慣和動詞後賓語的習慣都拿來了.像:
我認識那個你說過說去過美國後來又回來的人.
本來以漢語就算是白話文的習慣應該表達成多個句子,是:
我認識那個人,你說過的,他去過美國,後來又回來了.
『陸』 為什麼日語自我介紹的語法和古漢語相同
日語大量詞彙來自唐代中國,而唐代是中古漢語流行時代。當然你說相同其實也不對,只是讀起來有那麼點相似而已,實際上除了「自」以外都不一樣。
『柒』 第一本語法書是什麼第一本英語語法書第一本古代漢語語法書第一本現代漢語語法書 求解答,謝謝!
中國第一部語法書是馬建忠的《馬氏文通》,但是這本書並非馬建忠原著,而是譯自國外語法學著作。我只知道這些,不知道是不是你們老師問的。
『捌』 韓國人用了幾千年的漢語,為什麼韓語的語法跟漢語不同
他們古代用的就是中復國的制漢語。
可是他們說的是韓語,寫的是漢語,當時他們的語言只能說,沒有文字。
所以他們對應自己的語言創造出了韓語-文字。至於語法是不是他們經過幾百年自己生成的啊。
這只是我個人想法,參考一下。
『玖』 古漢語語法和現代的有哪些不同
首先我想應該抄明確的是襲,「古漢語」通常指「文言文」,在古代,文言文是書面語,而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是很大的,相對的,現代漢語中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就沒有那麼大。其次,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語法,現代漢語中已經沒有了,比如「使動」、「意動」和「為動」:例子:「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中,「奇」是名詞,但在語法結構中充當謂語(動詞),意思是「以之為奇」,這是一種「意動」的語法結構。至於在方言中是否有保留,我想應該是有的。在中國的方言中,閩南語相對來說更「古老」一些,但是我不會閩南語,沒辦法舉例子出來,召喚福建人士吧。
採納哦
『拾』 想知道日語的語法和英語/漢語/古漢語分別有哪些共同點。
樓主的這個問復題出的有點大。制
總的來說,分語音、詞彙和語法等幾個方面。在此僅就個人了解的一些,泛泛而談。
1.日語和英語,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日語裡面動詞和賓語的關系和英語、漢語是相反的。
日語都是 賓語在前,謂語在後。而漢語和英語都是動詞加賓語
當然日語、英語、漢語中都有不及物動詞,日語的動詞也還是放在最後。
2.日語和古漢語有些相近的地方。具體有無關系無法給出確切回答。
古漢語裡面的肯定句如:
ーーはーーです和有些古漢語是很近似的。
李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完全可以對應日語,李広という者は隴西成紀の人です。
還有古漢語中有賓語前置,日語在這一點上是一樣的,但是否是受古漢語語法影響不得而知。
另外,因為日本先後幾次學習中國文化,所以日語中的很多詞彙和古漢語都是一樣的意思。
比如:床,古漢語中為坐卧之具,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床。日語中的床也是這個意思。
走,古漢語中為跑,日語中也是走る,跑的意思。類似的還有很多,不一一例舉。
其他的,建議樓主可以分別查日語和英語語法差別,日語和漢語語法差別及日語和古漢語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