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語法 > 英語書中的語法部分

英語書中的語法部分

發布時間:2021-01-17 14:18:54

1. 初中英語語法大全書推薦

推薦你使用《薄冰語法》,講解並不顯得艱澀難懂,而且非常具有梯內度性,例句也非常精當,初容階到中階的人都很適合,我從初一買到現在高二都還在用,感覺挺不錯的,或者你也可以看一下星火的英語語法,也不錯的,不過我還是覺得《薄冰語法》最好,<<無敵英語語法》也不錯,比較適合初學者提高興趣。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呵呵。

2. 初一英語書中語法部分是哪兒

reading部分

3. 什麼英語語法書好

那最好就使用高中英語語法通霸吧,我們班都在用,感覺不錯。網上能下載部分電子文檔。下面是我下載到的介紹。

有語言學家說過:「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彙。」也就是說,語言是按照語法規則組織起來的詞彙。我們一句話表達得是否正確,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語法規則。可以說,要說出一個正確的句子或判斷一個句子是否正確,都離不開扎實的語法知識。
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上面倡導的是淡化語法教學。實施這么多年來,老師們普遍感到的是學生英語水平的下降,特別是「寫」的能力。大部分學生寫的英語作文「慘不忍睹」。這實際上就是淡化語法教學所產生的嚴重後果。一些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到美國去上學,他們整天「浸泡」在英語環境中,「聽」、「說」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但很多人「寫」的能力卻鮮有提高。我們知道,在美國學英語同我們在國內學語文一樣,是不太講語法的。這說明,沒有語法基礎,再「習」也難「得」。語法差的學生,總是感到自己的英語一塌糊塗。許多學生英語從「差」中逆轉過來,就是從學好語法開始的。只有學好了語法,才能寫出語法正確、句式靈活的句子來;只有學好了語法,才能讀懂文章中的長難句;只有學好了語法,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聽」、「說」能力。語法是什麼?語法是幫助你解決 「寫」、「讀」、「說」、「聽」中遇到的困難的知識的總稱,語法是指導你如何使用英語的精華。
但現在許多人都害怕語法。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盛行的教學理論在作怪,過於淡化語法教學,過於強調語言的「習得」,導致學生的語法基礎較差。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合適的語法資料。教材上的語法講解,「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總是放不下架子,就是講一點,其深度比考試的難度要低得多,根本靠不住。書店裡的語法資料,一類是語法大家們編的,旨在解釋一些語法現象,本來就不是給高中學生看的,有些知識學生看了沒有用,有些知識學生根本看不懂。再一類就是一些名校編的資料,由於編寫有時間要求,這些資料總是先籠統地把語法講解一下,再弄點題一湊就好了。這樣結果是,考點沒講清,練習針對性又不強,學生前學後忘,印象不深。
本書由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所編,所以對語法教學的重點難點把握較好。本書原是編者教學中的積累、整理多年的講義,發到網上後,成為熱門資料,在熱心讀者的推薦下,獲得出版社的正式出版。在編排上,本書有以下特點:
一、針對性強。在編寫時,用的是「歸納」法。先下載近十幾年的高考真題,逐題按考點歸類,歸類時特別注意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易混點。最後再在需要的地方加上必要的講解。所以重難點突出,詳略得當,針對性強。
二、選題經典。書中的練習題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在選擇練習題時,主要是從其典型性、思維容量和所含語言點是否豐富,寫作是否能用,裡面是否含有完形填空可能出的詞等多個方面考慮。因此也有相當多的題是保留了十幾年前的題而舍棄了近幾年的高考題。
三、題量科學。我們發現,針對每個考點的練習量如果過大的話,效果也不好。練習量少的話,譬如兩三個,我們就可以輕松自如地在腦中翻動、回味這些題,效果反而更好。因此,就忍痛刪去了許多來之不易的好題。
四、重視習題排序。有人說,像這樣把同類型的題編排在一起,學生容易猜到答案,而不去思考。於是我們就做了一個實驗,我們把不同類型的題混在一起,但再看時,發覺做後效果反而不好了,做後印象不深、規律在腦中不清晰。然後又把題按類型編排,同類型的題列在一起,再看一下,感覺真好!學知識同如向某個空間放東西一樣,有條理了就好放也好找,雜亂了就不好放,用時也不容易找到。科學家對大腦的研究也表明,信息在腦中存放、排列是有規律的。
五、考點目錄化。本書編了詳細的目錄,分為「章」、「講」和「考點」三個級別。老師想講解某個知識點或者學生想查看某個知識點的講解時,可以藉助目錄輕松找到。
六、練習題型多樣化,基礎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同步提高。書的主體部分「考點精講精練」以單選題的形式對所學語法知識進行練習,在練習題的下面,讀者可以通過「溫馨提示」下面提供的鏈接頁碼輕松地找到第二部分中「改錯」、「完成句子」、「漢譯英」等題型中相對應的練習題。這些題型都是學習英語語法的常規題型,都起著鞏固所學語法知識的作用。高考題型中沒有「短文改錯」、「語法填空」的省份也可以利用這些題型來鞏固前面所學的語法知識。
七、適用於多個題型的備考。學語法,不僅是為了做單選,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學生英語寫作的能力和閱讀能力。本書第一部分以單選題的形式對語法常考點精講精練,第二部可以看作是對第一部分知識的鞏固,也可以作為備考「短文改錯」、「語法填空」、「書面表達」、「閱讀理解」等題型的專題講義單獨使用。在「長難句分析技巧」一章介紹的「七字秘訣」是破解長難句的鑰匙;「短文改錯」和「語法填空」兩章對常考點按「考頻」排序,可以使你備考少走彎路;「寫作能力提升」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使你熟練掌握常用語法句式。
本書的這種編排,適合全國各省考生的使用。學生一看就懂,一做就會,有效地解決了語法學習中費時低效的問題。老師利用這本資料,可以使語法課不再空洞乏味。學生利用這本書,可以使語法學習變得有趣高效,優生可以利用此書來鞏固自己的學科優勢,待優生可以利用此書來實現英語上的徹底逆轉。

4. 英語中什麼是語法(具體點)!!!

語法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按確定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系
語言的結構規律。包括詞法和句法。詞法指詞的構成及變化規律;句法指短語和句子的組織規律。
語法是語言表達的規則。各種語言都有不同的語法,包括人類語言和計算機語言等。語法學是語言學的一部分。
現代語法學包括語音學、音系學(見音韻學)、形態學(詞法)、句法學、語義學。
數據通信中的意思
語法:數據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rules of a language governing the sounds, words, sentences, and other elements, as well as their comb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e word grammar also denotes the study of these abstract features or a book presenting these rules. In a restricted sense, the term refers only to the study of sentence and word structure (syntax and morphology), excluding vocabulary and pronunciation.
A common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of grammar is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a language that any native speaker of that language knows intuitively. The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features of a language is also a grammar. These features are the phonology (sound), morphology (system of word formation), syntax (patterns of word arrangement), and semantics (meaning). Depending on the grammarian's approach, a grammar can be prescriptive (i.e., provide rules for correct usage), descriptive (i.e., describe how a language is actually used), or generative (i.e., provide instructions for the proction of an infinite number of sentences in a language). The traditional focus of inquiry has been on morphology and syntax, and for some contemporary linguists (and many traditional grammarians) this is the only proper domain of the subject.
In Europe the Greeks were the first to write grammars. To them, grammar was a tool that could be used in the study of Greek literature; hence their focus on the literary language. The Alexandrians of the 1st century BC further developed Greek grammar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purity of the language. Dionysus Thrax of Alexandria later wrote an influential treatise called The Art of Grammar, in which he analyzed literary texts in terms of letters, syllables, and eight parts of speech.
The Romans adopted the grammatical system of the Greeks and applied it to Latin. Except for Varro, of the 1st century BC, who believed that grammarians should discover structures, not dictate them, most Latin grammarians did not attempt to alter the Greek system and also sought to protect their language from decay. Whereas the model for the Greeks and Alexandrians was the language of Homer, the works of Cicero and Virgil set the Latin standard. The works of Donatus (4th century AD) and Priscian (6th century AD), the most important Latin grammarians, were widely used to teach Latin grammar ring the European Middle Ages. In medieval Europe, ecation was concted in Latin, and Latin grammar became the foundation of the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Many grammars were composed for students ring this time. Aelfric, the abbot of Eynsham (11th century), who wrote the first Latin grammar in Anglo-Saxon, proposed that this work serve as an introction to English grammar as well. Thus began the tradition of analyzing English grammar according to a Latin model.
The modistae, grammarians of the mid-13th to mid-14th century who viewed language as a reflection of reality, looked to philosophy for explanations of grammatical rules. The modistae sought one 「universal」 grammar that would serve as a means of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being. In 17th-century France a group of grammarians from Port-Royal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the idea of universal grammar. They claimed that common elements of thought could be discerned in grammatical categories of all languages. Unlike their Greek and Latin counterparts, the Port-Royal grammarians did not study literary language but claimed instead that usage should be dictated by the actual speech of living languages. Noting their emphasis on linguistic universals, the contemporary linguist Noam Chomsky called the Port-Royal group the first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ians.
Structural description of the sentence 「The man will hit the ball,」 assigned by the …
By 1700 grammars of 61 vernacular languages had been printed. These were written primarily for purposes of reforming, purifying, or standardizing language and were put to pedagogical use. Rules of grammar usually accounted for formal, written, literary language only and did not apply to all the varieties of actual, spoken language. This prescriptive approach long dominated the schools, where the study of grammar ca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parsing」 and sentence diagramming. Opposition to teaching solely in terms of prescriptive and proscriptive (i.e., what must not be done) rules grew ring the middle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implification of grammar for classroom use contrasted sharply with the complex studies that scholars of linguistics were concting about languages. During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flourished. Scholars who realized that every living language was in a constant state of flux studied all types of written records of modern European languages to determine the courses of their evolution. They did not limit their inquiry to literary languages but included dialects and contemporary spoken languages as well. Historical grammarians did not follow earlier prescriptive approaches but were interested, instead, in discovering where the language under study came from.
As a result of the work of historical grammarians, scholars came to see that the study of language can be either diachronic (its development through time) or synchronic (its state at a particular time). The Swiss linguist Ferdinand de Saussure and other descriptive linguists began studying the spoken language. They collected a large sample of sentences proced by native speakers of a language and classified their material starting with phonology and working their way to syntax.
Generative, or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ians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such as Noam Chomsky, studied the knowledge that native speakers possess which enables them to pro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 number of sentences. Whereas descriptivists like Saussure examined samples of indivial speech to arrive at a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transformationalists first studied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a language. They attempted to describe the 「rules」 that define a native speaker's 「competence」 (unconscious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and account for all instances of the speaker's 「performance」 (strategies the indivial uses in actual sentence proction). See generative grammar;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 theory has been of interest to philosophers, anthropologists, psychologists, and literary critics over the centuries. Today, grammar exists as a field within linguistics but still retains a relationship with these other disciplines. For many people, grammar still refers to the body of rules one must know in order to speak or write 「correctly.」 However, from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20th century a more sophisticated awareness of grammatical issues has taken root, especially in schools. In some countries, such as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new English curricula have been devised in which grammar is a focus of investigation, avoiding the prescriptivism of former times and using techniques that promote a lively and thoughtful spirit of inquiry.
語法在大英網路全書的定義:統攝聲音,文字,句子和其他要素,以及它們的組合和解釋的語言規范。「語法」這個詞也指對這些抽象特徵的研究,或這些規則的指南手冊。嚴格意義上說,「語法」這個術語是指對於句子和詞語結構(句法和形態學)的研究,但不包括詞彙和發音。
一個普遍接受的當代語法定義是:以一種語言為母語的任何人靠直覺就知道的語言結構。對語言特徵的系統描述也是一種語法,而這些特徵包括音位學(聲音) ,形態學(系統構詞) ,句法(詞語安排模式)和語義(意思) 。根據語法學家的研究,語法可以規范(即提供一些正確用法的規則) ,描述(即,描述了語言實際上是如何使用的) ,或生成(即提供一種指導,使無限的句子在一種語言中產生) 。傳統的調查重點,在於形態學和句法,對於一些當代語言學家(和許多傳統的語法學家),這是唯一正確的研究領域。
在歐洲,希臘人最早寫關於語法的著作。對他們來說,語法是一個工具,可以用來研究希臘文學,因此他們的重點是文學語言。公元前一世紀的Alexandrians進一步發展希臘語法,以保持純凈的語言。亞歷山大的狄俄尼索斯後來寫出一篇影響深遠的論文,稱為《語法的藝術》,他在其中分析文學文本中的字母,音節,和八段話語。
古羅馬人接受了希臘人的語法體系,並運用於拉丁語。除了公元前一世紀的瓦羅Varro認為語法學家應該發現結構,而不是強行指定結構,大多數拉丁語法學家沒有試圖改變希臘系統,還設法保護他們的語言避免衰敗。希臘人和亞歷山大人的語言模型是荷馬的語言,西塞羅和維吉爾的作品設定了拉丁語的語法標准。最重要的拉丁語語法學家多納圖斯(公元4世紀)和普里西安(公元6世紀)的作品在歐洲中世紀被廣泛用於拉丁文語法教學。中世紀的歐洲的教育使用的是拉丁文,拉丁語語法成為人文教育的基礎課程。 恩斯罕的修道院長,阿爾弗里克Aelfric( 11世紀) ,第一個寫拉丁語語法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建議以此引入英語語法。從此,開始了依據拉丁語法的英語語法分析的傳統。
第13世紀中葉至14世紀中葉的語法學家認為語言是現實的反映,從哲學中尋求解釋語法的規則。他們尋求一個「普遍」的語法universal grammar,以此作為了解存在being的手段。在十七世紀的法國,來自羅亞爾港的一些語法學家也對這種普遍語法感興趣。他們聲稱,思想的共同要素可以在所有語言的語法類別中辨識出來。與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語法學家不同,羅亞爾港語法學家沒有研究文學語言,他們認為語言的用法應當取決於實際的生活語言。當代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也注意到對語言的共性的強調,他稱羅亞爾港派為第一批轉型語法學家。
到1700年,61種方言語法書已經印製。這些書的目的主要是改革,凈化,或規范語言,並用於教學。當時語法規則通常僅僅用於正式,書面,文學的語言,並不適用於紛繁復雜的實際口語。這一規范性的手段長期在學校佔主導地位,學生們對語法的學習往往和「解析」以及句子圖解聯系在一起。在20世紀的中後期,對於這種僅僅關注規范性和禁止性(即,什麼不能做)規則的語法教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反對聲音。
課堂語法的簡化和語言學家的復雜研究形成了鮮明對比。19世紀到20世紀初,歷史主義觀點蓬勃發展。認識到每一種現存的語言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的學者們研究了歐洲語言所有類型的書面記錄,以確定其演變路徑。他們沒有局限於文學語言,還研究了方言和當代口頭語。歷史主義的語法學家沒有採用先前的規范性辦法,但更加關注他們研究的語言的來源。
由於歷史主義語法學家的工作,學者們看到,語言的研究可以是歷時性的(其貫穿歷史的發展)或同步性的(在特定的時間段的狀態)。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其他描述性語言學家開始研究口頭語。他們收集了大量操母語者的語句樣本,對這些材料進行分類,從音位學入手,一直研究到句法。
20世紀後半葉的轉換生成語法學家,如喬姆斯基,研究了操母語者能生成和理解無限句子所需要的知識。而像索緒爾那樣的描述語言學家則去審查單個話語樣本,以求達到描述一種語言的目的。轉換生成語法學家首先研究了語言的潛在結構。他們試圖描述一種能夠定義操母語者語言「能力」(底層的語言知識)的「規則」,解釋說話人的種種「表現」(語言生成時的實際策略)。
在過去的千百年裡,語法理論引起了哲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的興趣。今天,語法存在於語言學領域之內,但仍保留了與其他許多學科的聯系。對於很多人來說,語法仍然指的是一整套必須知道,以保證「正確」語言輸出的規則,然而,從20世紀後25年以來,對語法研究的更為復雜的意識,已經在學校生根發芽。在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英國,新的英語課程中語法是重點,而且避免之前僵硬的規范,提倡生動而深刻的調查精神。

5. 英語中語法那些全列舉出來

簡單說說吧:非限定動詞非限定動詞又稱非謂語動詞,即在句中不能單獨作謂語,不受主語的人稱和數的限制。非謂語動詞有三種,即不定式、分詞和動名詞。本單元要求學員掌握三種非謂語動詞的基本形式和用法;掌握不定時的被動式;不帶to 的不定式;三種非謂語動詞的復合結構(即帶邏輯主語的不定式、分詞和動名詞)的形式及用法;現在分詞與過去分詞的區別;動名詞與不定式的比較;現在分詞與不定式的比較等。虛擬語氣語氣是一種動詞形式,用以表示說話者的意圖或態度。虛擬語氣表示所說的話只是一種主觀的願望、假設或建議等。虛擬語氣可以用在非真實條件句、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和定語從句中。本單元要求學員掌握虛擬語氣的基本形式和用法;掌握情態動詞用於虛擬語氣;了解含蓄條件句;掌握虛擬時態與謂語動詞時態的關系等。介詞我們經常在名詞或名詞短語、代詞或動名詞前用介詞表示人物、事件等與其它句子成分的關系。介詞後面的名詞或相當於名詞的詞語叫介詞賓語。介詞可表示地點、時間、比較、反對、原因、手段、所屬、條件、讓步、關於、對於、根據等。介詞及其賓語構成介詞短語,在句中擔任後置定語、狀語、表語等語法成分。本單元要求熟記常用介詞及介詞與其它此類的搭配。基本句型結構句子按其結構可分為簡單句、並列句和復合句。只存在一個主謂關系的句子叫簡單句,即一個主語部分和一個謂語部分組成。當我們需要把幾個意思連在一起時,可用標點符號或等立連詞或連接副詞把幾個簡單句連接成一個並列句。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同等的。當一個句子由一個逐句和一個或從句構成時,這就是復合句。復合句的主語往往可以獨立存在,從句則只作一個句子成分。本單元重點掌握疑問句,弄清楚各種疑問句的結構及用法,能正確完成附加疑問句部分,能回答各種疑問句。掌握簡單句、並列句及復合句的句型結構;學會簡單句與並列句、簡單句與復合句、並列句與復合句的轉換;學會將直接引語變為間接引語;掌握名詞從句的用法。 摘自 http://ke..com/view/328219.htm

6. 求人教版高中英語語法大全的書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薄冰高中英語同步同步語法》(配套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

該書把課本中按單元要求學習的語法知識詳細歸納。與課本同步隨課堂學習語法,精準學習效果更佳。

7. 初中英語語法書哪本好

《謝孟媛初級文法》就比較好。
學英語一開始要學發音。英語是拼音文字,由字母組成單字。英語字母共有二十六個,其中字母a、e、i、o、u是母音字母,其餘二十一個是輔音字母,其中y字母有時當母音字母用。每個字母可以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讀音,因此,英語語音共有五十個音位,音位的書寫形式是音位字母,即音標符號,一個音位字母即音標,表示一個音位,所以,必須先學習五十個KK音標,然後根據發音規則拼讀單字。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發音規則。
一、輔音字母在單字中的發音一般是一對一的,如p-b、t-d、k(qu)、f-v、s-z、r、h、j、m、n、l、w就發它的本音,一般字母和音標寫法一致,或者字母名稱當中,包含了這個字母的音素。
二、有些輔音字母有多個發音。如:字母c後面接a,o,u的時候,c的發音與字母k發音相同,叫做「hard c sound」,當字母c後面接e,i,或y的時候,通常c的發音與字母s發音相同,叫做「soft c sound」 。有時在e或i前面,c會發/ʃ/音。字母g後面接a,o,u的時候,所發的音叫做「hard g sound」 ,當字母g後面接e,i,或y的時候,有時g的發音與字母j的發音相同,叫做「軟g音」。x在單詞中間或結尾時發/ks/音,在單詞中間時有時發/gz/音,在單詞起始位置時發/z/音。y在單詞起始位置時發音為輔音/j/,單詞或音節中間或結尾時被當做母音,在重讀開音節里發長母音/aɪ/,在重讀閉音節里和詞末發短母音/ɪ/。
三、輔音字母組合的發音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常見的輔音字母組合有:tr-dr,發音時舌身與r相似,舌尖貼上齒齦後部,氣流沖破阻礙發出短促的t-d後立刻發r。ck只發一個k的音,ng的發音是舌頭抵住上顎後方所發出的鼻音,n在k之前也這樣發音。
四、復合字母構成的單音。digraph是兩個(或三個)輔音字母在一起只發一個音,通常指以下四種組合:ch(tch),sh,wh和th。ch發/tʃ/音,sh發/ʃ/音,一般來說wh發/hw/音(清輔音),但在o前面發/h/音,th的發音則需要一些記憶力了,在虛詞和一部分代詞中發濁音(舌尖在上下牙齒中間,聲帶需要振動,聲音從牙齒和舌頭之間的縫隙里出來),其它以th開始的單詞基本上都發清音(舌尖在上下牙齒中間,聲音從牙齒和舌頭之間的縫隙里出來,但是聲帶不振動)。
五、在有些輔音字母組合中,其中一個字母是不發音的,如kn中的k、ps中的p、mb和bt里的b、mn里的m、wr中的w。在羅曼語族詞彙里,輔音字母h一般也不發音;而在法語詞源的外來語里,輔音字母在詞末也不發音,如depot、ballet、faux pas等。
六、英語里母音的發音比較復雜,每個母音都可以發多個音,掌握了母音的發音規律才能對整個單詞的發音有比較准確的掌握。母音字母有五個:a,e,i,o,u,另外y在一個單詞的中間或結尾時也被當做母音。每個單詞里都包含有至少一個母音,母音是單詞的「最強音」。母音所發的音取決於該母音在單詞中的位置或它是如何與其它母音組合的。一般來說,如果五個母音字母中的任意一個後面緊接著一個或幾個輔音字母,這個母音字母就處於重讀閉音節中,發成短音:a發/æ/、e發/ɛ/、i和y都發/ɪ/音、o發/α/、u發/ʌ/音。
七、如果一個單詞以字母e結尾,前面的母音發長音,叫做重讀相對開音節(magic e)。如果一個母音是在一個單詞或重讀音節的結尾,該母音也發長音,叫做重讀開音節,所謂長音就是母音字母的名字,如:a的長音為/e/,e的長音為/i/,i和y的長音都是/aɪ/,o的長音為/o/,u的長音為/ju/。重讀相對開音節結尾的字母e只起到讓前面的母音發長音的作用,自己是不發音的。
八、當一個單詞或音節里有兩個母音時,通常第一個母音發長音,第二個母音不發音,叫做vowel digraph。但是al、au、aw、ou、o有時發/ɔ/這個音,也是長母音。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母音後面緊接著輔音字母的時候,該母音是發長音的。如o在st、ld前,i在gh、gn、ld、nd前都要發長音,但母音字母o接st時有時也發成長母音/ɔ/,如cost,lost等。
九、雙母音是兩個母音音素組合在一起的,所以聽上去有兩個音,盡管這兩個音並不是兩個母音所單獨發出的,如oi(oy)和ou(ow)分別發/ɔɪ/和/aʊ/音。
十、母音字母與r結合起來後,發捲舌音,如ar發/αr/、or發/ɔr/、er、ir、ur都發/ɝ/。
十一、五個母音字母在非重讀音節中發弱母音/ə/。
學會了發音後,再開始學詞彙和語法。英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西部語支,英語的詞彙有開放性,一部分是日耳曼語族詞彙,一部分是羅曼語族詞彙,還有一部分是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希臘語、阿拉伯語以及其它語言引進的詞彙。英語屬於屈折語,但是它的屈折變化形式相對比較少,除了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有詞形變化外,數詞、冠詞、介系詞、連接詞、感嘆詞都是不變的,只有簡單句、並列句、復合句三種句子結構,詞序比較固定。只要你用心學,一定能學好英語這門語言的,希望我能幫助到你。

8. 要一本初中的好的英語語法書

我是英語老師,英語八級的。初中的英語語法完全不用買書,第一買回了你也看不過十頁,第答二很多知識超出初中的范圍。最好的方法是,每本書後面的語法部分,沒冊書後面都有,本學期的語法知識都在裡面,好好背,好好看。然後就是最簡單的方法:讀課文,多讀。

閱讀全文

與英語書中的語法部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