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法翻譯法的典型特點
[1] 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外語範文(特別是古典文學作品)和模仿範文進行寫作的能力,以應試為目的。
[2] 以傳統語法作為教授外語的基礎。語法被當作語言的核心,是外語學習的主要內容。語法講解採用演繹法,先講解語法規則,例句,然後在練習中運用、鞏固規則。主要的教學方法為講解與分析句子成分和語音、詞彙變化與語法規則。詞彙教學多採用同義詞與反義詞對比和例句示範法;講解與分析語法基本上採用演繹法,即教師給出規則或結論,要求學生記憶和用規則解釋課文。
[3] 語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語法後課文。課文是由艱深的片斷文學作品組成,並附有用母語詳細注釋的詞彙表和詳細解釋的語法規則。課本中語法規則和課文分兩部分安排。先呈現孤立的語法規則,單詞、例句,後安排摘自名著的課文。教學採用先學完語法後再閱讀課文。
[4] 翻譯是教學的基本手段。外語翻譯成母語,母語譯成外語的逐詞翻譯是教學的基本手段。外語知識的講解、練習、鞏固和閱讀技能的培養都採用翻譯方法。
[5] 課堂管理採取教師權威模式,教學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單向行為。教師系統傳授、學生全盤接受外語語言知識。強調對詞彙和語法規則的記憶,認為背誦語法規則是學習外語的捷徑。學生很少提問,學生之間交流更少。
[6] 文學語言優於口語;重讀寫,輕聽說。口語教學局限於使學生掌握詞彙的發音。不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只強調書面語的閱讀能力.經常採取書面回答問題的形式,答案可直接引自原文。
[7] 課堂用語大部分是母語。通過翻譯檢查教學質量。練習方式有單句填空、造句、背誦課文和作文等。用母語組織教學。把母語當作釋義、講解、練習和檢查的重要手段,很少積極使用目的語。
[優點]
[1] 通過母語的翻譯和比較,能使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外語的抽象詞義和復雜的句子結構。系統講授語法知識,注意利用學生的理解力,有利於啟發思維,訓練智慧,有助於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語法概念清晰,詞義理解較確切,翻譯能力得到培養。
[2] 學生學習掌握語法規則有利於培養學生理解外語和運用外語的能力。
[3] 重視通過大量閱讀、背誦原著培養閱讀能力。語法翻譯法能配合其他閱讀與寫作教學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
[4] 便利易行。不需要什麼教具和設備,教師只要掌握了外語基礎知識,就可以拿著教科書教學。
[5] 容易測試學生,班級易於管理。
[缺點]
[1] 沒有抓住語言的本質,只重視書面語,而忽視口語教學,忽視語音和語調教學,學生口語能力得不到培養,長期使用語法翻譯法會使學生患上外語聾啞病。
[2] 過分強調翻譯的作用,使學生容易養成使用外語時依賴翻譯的習慣,不利於全面培養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過多地利用翻譯還佔用了大量教學時間,直接影響運用外語進行外語教學的實踐機會。
[3] 過於強調語法在教學中的作用。語法講解從定義出發,根據定義給例句,脫離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語言水平。語法與課文脫節,脫離現實生活實際的例句和課文。這種方法呆板,氣氛沉悶,
[4] 過分偏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習的語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學作品片斷,詞彙很深,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5] 強調死記硬背,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不易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難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6] 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有礙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學習被動,學習困難的學生常缺乏學好外語的信心。
**由於語法翻譯法具有上述缺點,左煥琪(2002)認為,青少年初學外語時,不宜經常使用這一教學法。
❷ 如何構建第二語言教學法體系論文
1、語法-翻譯法:又稱「傳統法」,是使用學生的母語來教授第二語言並以系統地教授語法知識為教學基礎的一種第二語言教學法。主張母語與目的語並用,通過翻譯和系統的語法教授學習。 最古老的教學法,盛行於18世紀末,代表人物是德國語言學家奧倫多夫。 語言學理論基礎:機械語言或歷史比較語言學 心理學理論基礎:聯想心理學 基本原則和特點:A、語法是教授第二語言的基礎。學習二語首先要背熟語法規則和例句。 B、課堂教學使用學生的母語。翻譯是主要的教學手段 C、注重書面語教學,注重讀寫,輕視聽說 D、教授所謂「規范」語言,重視經典名著 教學過程:字母發音和書寫――語法――閱讀原文 語法教學的步驟:A、先講詞法,後講語法。B、用演繹法教授語法規則,並翻譯。C、練習 課文教學的步驟:A、介紹課文B、逐字逐句翻譯C、朗讀D、互譯來鞏固 主要成就:A、創建了在二語教學中利用母語的理論。翻譯即是教學目的,也是手段 B、主張語法知識,重理性和演繹。 C、使用母語,初學階段不會覺得困難 D、注重書面語和名著,閱讀能力高 E、使用方便,無需復雜的設備和教具,對教師本身的口語要求也不高 主要缺點:A、忽視言語交際技能,聽說能力。 B、過分依賴母語和翻譯,無法培養用目的語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C、過分強調語法,死記硬背語法規則和例句,教學內容乏味。 2、直接法:又稱「改革法」、「自然法」,用目的語,不用母語不翻譯,不注重語法形式。 19世紀後半頁的西歐,代表人物:德國的貝立茲、法國的古安、英國的帕默、艾蓋爾特 主張仿照「幼兒學語」的方式和自然過程來設計二語教學過程,以順乎人類學語言的自然規律。建立語言和外界實物的直接聯系和模仿大人說話是幼兒習得母語的基本策略。 心理學基礎:聯結主義心理學。受其影響,強調詞語與客觀事物的直接聯系,而不通過母語。 教學原則和特點:A、直接聯系。在語言和外界事物間建立直接聯系,不用母語。 B、以口語為基礎。教學目標是口語。 C、句本位。以句子為最基本的教學單位。 D、以模仿為主。是主要練習方式 E、先用直接感知語言材料,而後靠歸納的方式教授語法規則。 教學過程:教師口頭展示句子or課文-學生模仿跟讀-教師糾正錯誤-學生繼續模仿-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然後也可學生提問,教師回答。 主要優點:A、打破語法-翻譯一統天下,開創了一個二語教學的新局面、新路子,重視口語。 B、利用直觀手段教學,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 C、注重口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 D、不使用母語,有利於培養目的語思維的能力。 E、制定出一套言語訓練的方式方法。 主要缺點:A、忽視幼兒習得母語和大人學習二語的差異 B、排斥母語,只見消極面,不見積極面 C、注重建立目的語和事物的關系,教師解釋不多,不用母語,易造成誤解 D、重視感性認識,偏重經驗,過分強調模仿、重復,對學生主動性認識不足 E、對復雜語言現象的理解易出問題,讀寫能力弱。 3、聽說法 又稱「結構法」、「句型法」,主張先教聽說,後教讀寫,注重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重點在聽說技能,以句型操練為主要手段,是一種以結構為主的二語教學法。 理論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弗里斯、埃比、拉多等 產生: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是現代外語教學史上理論基礎最雄厚的教學法。 語言學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又稱描寫語言學,代表人物是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注重口頭語言,活的語言是第一性的)。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的影響,根據口語第一性的原則,聽說法主張教語言首先是教口語,言語技能的培養要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進行,――「聽說領先,讀寫跟上」。 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經典行為主義理論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提出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公式:刺激-反應(S-R)。新行為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另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刺激-反應-強化(聽說法採用:教師展示是刺激,學生模仿重復是反應,教師糾錯是強化) 教學原則和特點:A、聽說領先。先聽說,後讀寫 B、反復實踐,養成習慣。 C、以句型為中心進行操練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語(允許教師極少量使用母語) E、大量使用錄音、語音實驗室和視聽設備。 F、注重語言結構的對比(母語和目的語,目的語內部)找出重點難點 G、盡力防止學生出現錯誤,一旦出現要及時糾正 教學過程(步驟):據盛炎-模仿-重復-翻譯-輪流-不連貫的重復-對話練習 據特瓦德爾:認識(教師展示)-模仿-重復-變化-選擇 主要優點:A、以句型為二語中心,建立了一套培養語言習慣的練習體現 B、充分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學難點重點 C、不完全摒棄母語,克服直接法的片面性 D、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 主要缺點:A、輕視讀、寫能力 B、機械的句型操練枯燥乏味 C、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D、偏重語言形式的訓練,忽視內容和意義 4、視聽法 又稱「整體結構法」、「聖克盧法」。運用視聽材料進行教學,使學生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相結合。採用電化教具視聽手段,聽懂和理解語言材料總是在聽完整的結構基礎上。 產生: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代表人物是古根漢。 語言學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 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 主張口語第一,書面語第二,要對目的語進行細致的分析,並跟學生母語對比。刺激-反應。強調真實地的、具體的情景和語言過冬構成一個整體。學習語言要從整體上感知,重視語境、情景。 教學原則和特點:A、口語是教學的基礎,聽說先於讀寫 B、強調視覺感知很聽覺感知相結合 C、語言和情景密切結合。日常情景對話是教學的中心 D、整體結構感知。 E、充分利用電化教學設備和直觀手段,排除母語和文字的中介。 教學過程和步驟:感知(看幻燈orfilm)-理解(教師講解)-練習(模仿、重復等)、活用(自由表達) 主要優點:A、廣泛運用聲、光、電的現代化教學技術設備。活潑,有積極性,便於理解 B、重視在情景中教學,強調整體感知語言的結構;教學材料貼近生活,利用培養學生的目的語能力。 C、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安排詞彙和語法項目,並充分語義操練 主要缺點:A、過分強調口語領先,忽視讀、寫能力的培養 B、過分強調整體感知,忽視對語言結構的分解和單項訓練 C、過分強調直觀的作用 D、重視語言形式的模仿,忽視意義解釋,導致理解可能有誤。 5、功能法 又稱「意念-功能法」或「交際法」,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實行交際化教學的一種教學法。十分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主張學習語言從功能到形式,從意念到表達方式。 產生:20世紀70年代的西歐,代表人物: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語言教育家亞歷山大、威多森和荷蘭的范埃克等。 理論基礎:社會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注重語言的社會功能,認為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受其影響,功能法把語言看作實現語言功能的手段。 教學原則和特點:A、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非僅僅是語言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為綱。功能是用語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際任務,教學根據需要選取真實而使用的語言材料,並把語法視為實現功能的手段。 C、教學過程交際化。 D、單項技能訓練和綜合性訓練相結合,綜合運用是目的 E、強調表達內容,不過分苛求形式。對錯誤有容忍度。鼓勵運用目的語交際。 F、圓周式地安排語言材料,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 G、發展「專用語言」教學,針對不同的、特殊的交際需要開展教學 教學過程:1、展示語言材料,突出該材料的情景和功能。2、語言要點練習。3、語境練習,把語言點放在有控制的語境里練習。4、實際運用。 優點:A、培養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B、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確定學習目標。 C、教學過程交際化。 D、發展了「專用語言」教學。 問題:A、如何科學地設定功能、意念項目,究竟有多少,如何合理安排,沒有很好的解決 B、如何把語言結構和功能法結合起來目前是最大難題。 大致類型:純功能型、結構-功能型、功能-結構型、題材型 C、對學生錯誤的容忍度怎麼把握。 6、認知法 又稱「認知-符號法」,主張充分發揮學生智力的作用,注重對語言規則的理解、發現和創造性的運用,目標是在聽、說、讀、寫各方面全面地掌握語言。 產生: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卡魯爾和布魯納 理論基礎:轉換生成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 轉換生成語言學:美國喬姆斯基,人具有天生的語言習得機制,學習語言是有意識的創造性的活用過程,而非簡單的模仿、記憶過程。因此認知法調動人的語言潛能、內在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語言規則。 認知心理學: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人具有智慧,人類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應是能動性的,學習是內在的不是外在。反對刺激-反應,認為人具有認知結構,學習是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的過程,也是不斷調整認知結構的過程。 教學原則和特點:A、把培養語言能力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 B、以學生為中心。重視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興趣,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 C、提倡演繹法,啟發學生發現語言規則。 D、主張聽、說、讀、寫齊頭並進,全面發展。 E、適當使用母語。 F、正確對待錯誤,對其進行分析和疏導。反對有錯比糾,適當糾錯。 G、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操練,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和操練 教學過程:三階段――1、語言的理解。教師以舊帶新,引導學生發現語言規則(發現式學習)2、培養語言能力。在理解基礎上作有意義的練習。3、語言的運用。脫離課文進行實際交際的練習。 優點和不足:A、最大貢獻是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論述二語教學,注重對學習者和學習過程研究。 B、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C、主張聽說讀寫全面發展。 D、主張「發現學習」,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在理解基礎上操練 E、利用學生母語 F、轉換生成語言法如何應用到外語教學實踐中還需不斷探索。 G、完全排斥機械性訓練值得商榷 H、認知法作為獨立的外語教學體系不完善,須進一步研究。
❸ 語法翻譯法的介紹
語法翻譯法是「用母語翻譯教授外語書面語的一種傳統外語教學法,即用內語法講解加翻譯練習的方式來容教學外語的方法」語法翻譯法又稱傳統法,古典法,舊式法(Old Method)、閱讀法、普魯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等。其代表人物為奧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等。外語教學法源於拉丁語教學法,盛行於15—17世紀的歐洲,當時稱「語法模仿法」,是翻譯法的雛形。到了18—19世紀,西歐一些國家確定了翻譯法的教學地位,因此法重視語法教學而被稱為語法法或語法翻譯法,因繼承了拉丁語的傳統又稱傳統法。
❹ 求英語語法翻譯法課堂的教學大綱,交際語言教學法的教學大綱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大綱(syllabus)
課堂的教來學大綱,交際語言教源學法的教學大綱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大綱(syllabus)
Classroom teaching outlin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syllabus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syllabus (syllabus)
希望可以幫到你,還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