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英語語言學習中,語法和交際的關系
英語的語法是你理抄解句式你叫襲復雜的言語的一個准備,也是你寫出來的英語別人能看明白的一種保障。實際上語法是第二本能的一種東西,但是培養這種素質需要一些練習和一定程度的暴露,所以會學。如果你連語法都不會的話,那麼英語是學不好的。語法可以在學習中積累,可以在交流中培養,可能只學語法是錯的,但是終究你是要知道語法是什麼樣的。正確的語法可以簡化你的信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傳達很多信息,甚至包含多重意思,就像雙關語一樣。語法正確還能避免歧義,明確你的指代關系和修飾對象等,是很有用的,你學進去了就明白了。語文這個東西,還有教育有沒有意義的事情,你要是用寫作文和看不懂閱讀理解來衡量其效果的話,那麼你已經是學習的奴隸了,你要跳出學校這一畝三分地,發現學習能給你帶來什麼。不是嗎^_^
Ⅱ 淺析在英語語言學習中,語法和交際的關系的英語論文
英語的語法是你理解句式你叫復雜的言語的一個准備,也是你寫出來的英語別人專能看屬明白的一種保障。實際上語法是第二本能的一種東西,但是培養這種素質需要一些練習和一定程度的暴露,所以會學。如果你連語法都不會的話,那麼英語是學不好的。語法可以在學習中積累,可以在交流中培養,可能只學語法是錯的,但是終究你是要知道語法是什麼樣的。正確的語法可以簡化你的信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傳達很多信息,甚至包含多重意思,就像雙關語一樣。語法正確還能避免歧義,明確你的指代關系和修飾對象等,是很有用的,你學進去了就明白了。語文這個東西,還有教育有沒有意義的事情,你要是用寫作文和看不懂閱讀理解來衡量其效果的話,那麼你已經是學習的奴隸了,你要跳出學校這一畝三分地,發現學習能給你帶來什麼。
Ⅲ 如何有效地運用英語學習中的交際語法
一、在交際應用中開展語法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在英語教學改革進程中,部分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課堂上學習語法時還是實施「注入式」教學,大部分時間唱「獨角戲」,忽視了語言技能的訓練,混淆了語法教學與語言能力的關系。當代英語教學專家張正東先生指出:「語法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語法學,而是為了取得學習目的語的工具。學語法——用語法——丟掉語法。」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語法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活動時應該把語法教學與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有機結合,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涵義及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1.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基本含義
任務型語言教學(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 20世紀 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www.133229.COM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所謂「任務」,簡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於一個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參與者之間的交際過程是一個互動的探究過程。
2.語法學習與任務型情景交際法相結合的方法
情景是指運用目的語的環境。學習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教師應利用實物、真實的語境、體態語言、非語言手段以及多媒體等手段,使語法教學更形象化、直觀化、真實化、趣味化和交際化。在課堂上,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語法內容設計不同的任務,讓學生掌握語法知識的同時發展語言能力。現舉幾例說明:
(1)真實情景自我說話任務
在學習形容詞比較級時,教師要求一位學生與班內另一個同學站在講台前進行高矮、年齡、胖瘦等的對比說話。例如: tom is tall, he is taller than i. i am shorter than he. he is young. he is younger than i. i am older than he. tom is thin. he is thinner than i. i am fatter than he.通過說話比賽,看誰能說的句子最多。再如:在學習一些句型結構時,譬如倒裝句、感嘆句等,老師可讓學生先按正常語序表達,然後再根據具體的句型需要,讓學生互相聯系倒裝句、感嘆句等。在以上情景活動中,語法知識由抽象變為具體,從而使語法學習降低了難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
(2)真實生活詢問交際任務
真實生活詢問交際法最適用於時態的學習和應用中。例如,在學習一般過去時後,教師可要求學生之間關於昨天的生活情況進行詢問式的互相問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問五個問題。例如: when did you have supper yesterday? when did you begin to do your homework last night? when did you go to bed?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this morning?
(3)真實生活調查總結任務
例如:在學習虛擬語氣各種結構後,教師可設計很多情景讓學生分組去調查其他同學。例如:以「 if i had a lot of money, i would .」/if i were a headmaster, i would./if i were a teacher, i would.這些問題為情景,要求每組派一個學生去采訪調查同一組的其他學生,然後要求這個代表上台總結調查的結果。
(4)信息差型的模擬情景對話任務
當在課堂上難以創造真實情景讓學生去進行對話或說話時,教師可以創造一個模擬性的情景,讓學生在這個模擬性的情景中比較自然地、比較真實地進行對話或說話,主要方法是信息差型任務( information-gap tasks)。這類任務指當交際一方有新信息同時願意提供信息,另一方有又獲得信息時雙方進行的交際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運用所學的語法知識來獲取信息。消除信息缺口,完成交際任務。
(5)游戲詢問對話任務
例如:掌握副詞最高級 best的用法及六種動物( cat, monkey, dog, elephant, tiger, panda)的名稱,教師可在完成新課教學任務後,安排一個游戲。方法如下:教師事先在一張紙片上寫好單詞 fish,問學生「which animal do i like best?」學生會回答「 i don』t know.」或「 i have no idea.」教師接著問「 can you guess?」讓學生用「 do you like. best」來猜。當前幾位學生的問題得到教師的否定回答後,多數學生會確信自己定能猜對,所以此時會出現爭先恐後提問的場面。當第五位學生的提問被否定後,全班學生不約而同地說出第六個問題,此時教室內氣氛相當活躍,至少該句子與這些生詞在學生口中反復說了好幾遍,但教師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學生們不得不在該課文以外的動物名稱中找。這樣既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又復習和鞏固了舊知識。
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穿於英語教學的一條主線。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英語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師必須重視的課題。本文通過任務型情景交際法與語法教學結合起來,寓語法知識於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之中,使語法學習真正為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服務,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Ⅳ 英語語言學習中語法和交際的關系
語法影復響交際,但語法制不決定交際。
實際的英語口語交際中,你會發現,老外是可以聽懂不符合語法的句子的。比如你對一個老外說
Can you speak Germany? *
Germany是德國的意思,顯然沒法被說,German才是正確的詞彙選擇,但老外可以明白你想說的是「德語」這個詞,雖然用詞是錯的。
再比如這個句子,she like coffee. 這個句子就是不符合語法的,正確的應該是she likes coffee.但完全不影響意思表達。
有的語法點會影響交際,比如 I loved you 和I love you 表達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很多時候要看上下文的語境,有時語境會幫助理解不符合語法的表達。
書面交際要正式很多,所以要更注重語法的正確性,而且書面語不是即時的反應,也給了說話人更多時間去准備准確的表達。
Ⅳ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當你在上英語課的時候,是講授語法多一點還是培養交際多一點為什麼
語法是很重要的,也是學習英語的基礎,但學習語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專交際。所以應該先把屬語法教好,隨後再著手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另外,中國的考試一般都側重語法,如果僅僅是為了考個好成績,那麼應該多講授語法,但如果側重是用,則應該培養交際。
Ⅵ 如何認識語言的功能與實現交際外語教學的關系
近十年來,我國中學外語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是交際性教學原則的研究與其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此密切相關的則是對教學中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探討。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對於外語教學的交際性原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等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在整體精神與許多具體部分的表述與教學要求上也體現了交際性原則。比較前大綱而言,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是我國外語教學界在語言的本質和功能等方面認識深化的一種表現。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接受和實踐了以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結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教學法上強調的是語言內部結構的認知;而近十幾年來在我國開始流行的交際法教學強調的則是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和實踐上都進行相應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用教學大綱的形式強調語用能力培養、明確提出認識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要性,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教學中,人們對交際教學法,語言與文化關系的一些模糊認識與不大理解主要表現在兩點上,一是認為中學階段(初、高中)外語教學主要目的應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語音的准確性、詞彙的擴充、語法與句型知識等);另一點是認為目前中學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文化教學無從進行。本文將結合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探討交際性語言教學中,處理好文化與語言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並相應提出一些建議。
語言學、語言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使人們對語言的本質不斷加深認識,提出語言是交際性工具這一功能性觀點,語言教學目的、目標也隨之不斷修正。《大綱》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與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在《大綱》第二大項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中,不論是一級教學目標,還是二級教學目標,都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細化了語言運用能力的指標。那麼交際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它與語言知識是什麼關系,它與文化教學又是什麼關系呢?
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交際能力應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內容:1.語言——指掌握語法知識;2.功能——指運用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3.語境——選擇與所處語境相適宜的話語;4.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對方的身分、地位、社會場合,說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話語;5.社會文化知識——語言首先是一種「社會實踐」。這其中後三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是一點——語言得體性。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使學習者在與對方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講出得體、恰當的話。這種能力反映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語言得體性離不開社會文化知識。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徵。兒童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在習得該民族的文化。所以,語言和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由於語言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與承載形式,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外語教學不僅要介紹語言知識並進行「四會」技能訓練,更應該把這種學習與訓練放到文化教學的大背景中進行,最終使學生具有語用能力。
只強調語言形式和內部結構的結構主義教學,割裂了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及功能的聯系。用這種教法教出的學生可能很會做專測語法形式、結構的試題,但必然缺乏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包括讀、寫的能力),出現交際失誤,最終也就達不到學習外語的真正目的。
通過對交際中錯誤現象的分析也可以證明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際錯誤可以分為兩種:語法錯誤與語用錯誤。現代外語教學觀點認為後者更為嚴重。沃爾夫森(M.Wolfson)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於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這後一種情況又被稱之為社交——語用失誤,它主要指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際中出現的語用錯誤。在這種情況下,語法形式掌握得越規范,就越容易引起誤解。語言知識只能指導人們表達出形式上正確的句子,而語用能力則指導人們表達出恰當、得體的話語。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語教學目的最終應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綱對語言知識教學與交際能力培養、語言教學與文化的關系的闡述體現了這一基本思想。
以上議論了語言教學中交際性原則的運用及文化教學的必要性。現在我們再來討論第二個問題,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可行性。
廣義上講,文化教學存在於語言教學的每個階段,甚至每個單元。語言教學既然最終以語用為目的,就必然涉及語言文化的教學。文化因素與語言形式的難易並不一定成正比,簡單的語言形式並不意味著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語用與文化因素,如Helo/Hi/Sory/Pardon/Thankyou等形式上極簡單的表達。真正使學生感到困難的不是如何發准音或拼寫正確,而是在實際交際中如何恰當運用語言。教師在教學中只要自始至終注意結合語用、文化因素,把語言形式放到社會語用功能的背景下進行教學,就能使語言知識「活」起來,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用能力。這樣講,並不是要求教師在講每一個語言項目時都把與之相關的語用功能介紹全、練習夠,這是不現實的,也違反認知規律。目前我國中學外語教學的弊病之一就是講者不厭其煩,力求一次講全、講透。在介紹一個新語言項目時,往往以點帶面,全面開花,字典搬家。學生則忙於記筆記。應試教育和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更起了負面推動作用。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功能訓練。具體語言形式的功能要隨語境而變化,使用中相關社會因素較多,只有逐步介紹、訓練,循環往復,學生才能體會到不同語境中語義的差異並逐步掌握,進而形成語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編寫中,教學內容循環出現的方式與原則也應體現在英語教學中。
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是深不可測的難點。日常口語交際中就存在著文化因素,各類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語言素材,教師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發掘。有些教師可能由於自身語言水平不夠,文化知識較少,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這種想法雖可以理解,但應幫助克服。我們提倡教師不斷加強對英語語言與文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語言交際能力,進而可使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學。文化因素存在於最簡單的交際活動中,文化教學也應存在於最基本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如何向別人問候時,即使只介紹了一種形式的實際用法,只要從語用角度講是正確的,他就傳授了語用原則與文化知識;學生如果通過訓練掌握了這一形式的運用,教師也就是在幫助學生逐步發展文化語用能力。盡管這種學習可能是零散、不系統的,學生卻是在沿著正確的語言學習道路前進。教師自己不應該也不應要求學生學習好了語言形式再去實踐,或者掌握了語用知識再去實踐,而應在實踐中學習、發展語用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只能在交際中實現。
如何進行交際能力訓練?方法可以多樣。交際教學並不否認語言基礎知識、技能的訓練,並把它看成是語用能力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交際法與結構主義教學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學習目標的不同。克魯姆指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他提出了課內開展交際活動的幾個環節:
「假設交際」,指在課內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各種操練,包括機械操練和教師講解等;「教學交際」,指課堂內進行的再表達練習,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後,根據教師提供的語境開展模仿性對話或書面練習;「針對性交際」,指學生根據情景和語用考慮,作出反應;「談論性真實交際」,指學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談,語言具有真實性和社會性,言語符合語用及文化規范。
克魯姆強調交際活動存在於外語教學的每個步驟,其基本觀點是:語言應作為技能培養。大量的交際活動有助於語言知識向語用能力的轉化,這種從操練到真實交際的過渡與現在流行的「五步教學」的某些環節有明顯的共同點。
綜上簡述,教師只要確立語用學觀點,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利用語言材料進行各種旨在提高語用能力的訓練和交際,語言教學中的語用與文化要求是可以體現的。
最後談一下思想教育問題。一般認為,語言教學中強調文化教學是為了更好地掌握這門語言以進行交流,那麼交流和學習什麼呢?這就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問題。《大綱》指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增進對外國,特別是英語國家的了解。」學生在學習英語和英語文化時,必然要與本民族語言與文化進行比較。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採取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既不自高自大,在語言與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義,也不自我貶低,認為英語國家的文化比我們的優越,甚至否定我們的民族文化,搞「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大綱》對這個問題作了明確、全面的要求。這是一條重要的原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時時注意貫徹。
21世紀即將來臨,新世紀中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使人類的交往愈發重要和頻繁,外語教學的責任也就越來越重。我們要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的指示培養高素質的外語人才,使他們能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貢獻。新的高中英語教學大綱已經為下世紀初我國高中外語教學的發展提出了目標與任務,要達到《大綱》所規定的目標,還要靠我們大家共同奮斗。
Ⅶ 語法教學中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和交際操練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關系就是機械操練 練功的第一層, 意義操練:第二層, 交際操練:第三層
(1)機械性操練
機械性操練是句型操練的初級階段。對學生操練時理解的要求很低。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通過多次機械操練,正確無誤地記憶句型,養成習慣,並能自動地初步掌握句型。
機械性操練最常用的方法是:重述法、轉換法、並句法等。
操練的順序應該是:聽-個別模仿操練-糾正-集體模仿操練-個別模仿操練-糾正。
(2)意義性操練
其目的是要求學生通過操練,能在一定的情景中用英語表意。教師提出一些要求、情景、范圍,讓學生作出回答。但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可以預料的,因此,意義性操練還屬於語言操練的范疇,而不是交際活動。
意義性操練的常用方法有問答法、句型轉換法、串聯(接龍)操練法,按圖操練法。
(3)交際性操練
交際性操練要求學生在適當的情景中,自由使用所學的句型,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正常交際的技能。學生的交際言語不受某些句型所限制,也不受某一堂課的句型要求所限制,交際性操練的方法有:講故事、看圖說話、情景對話、角色表演等。
在進行交際性操練時,教師應該注意其特點及運用方法:
1) 交際性操練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技能。教師指導的操練重心,應該是「說什麼」,而不是「怎樣說」。
2) 操練的內容具體,所用的人名、地名,敘述的情節最好要真實,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交際的目的。
3) 交際性操練培養學生自由運用句型表意的能力,一般適宜個別活動或分小組進行個別活動。
Ⅷ 英語語法教學、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求大家幫幫忙 。
看你的目的是什麼了,從事英語教學,研究,或者需要大量閱讀英文材料的,你就多注意語法吧~
如果想交流為主,那就選後者~
如果是留學生,兩者最好兼顧~
Ⅸ 淺析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求解答
鄭志英 河北省臨漳章里集中學 中學英語
摘要:語言的基本功能決定學習語言的目的,學習語言的目的決定語言的教學的方法。在把英語作為外語教學背景下,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應該是運用所學英語知識完成實際語言環境中的交流,即能夠用英語進行交際。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卻有認識上和實踐上的誤區。不少人以為掌握了語言就必然或自然具備交際能力,大量事實證明其實並不然。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中以講解語法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造就的只是大量懂英語的啞巴,而不是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交際型人才。
關鍵字:英語教學、交際、非語言性
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目前英語的全球化趨勢及中國加入WTO的國際國內形勢,迫使我們必須打破我國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主,學生客」的英語教學,採取更實際更有效的教學法。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更主要的是培養和鍛煉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地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創造條件實現以交際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法,即在英語學習中進行英語交際,在英語交際中學習英語,全面提高學生視聽說水平,達到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根據學習者年齡大小、心理特徵及其對英語認識水平的高低,教師按照所選材料相關單元的內容(包括詞彙、語法等)配合教學可適當使用一些相關的音像資料、圖片資料作為輔助材料增加學生對英語的感性認識和學習英語的興趣,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盡可能多地創造語言環境,使學生熟悉和了解各種場合中英語運用的不同情況。
一、根據學生的特點,創造說英語的情境
對於那些把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人來說,他們缺乏可以耳濡目染的英語應用環境,材料中所出現的英語實用情景又非常有限,因此盡可能不斷地給學生提供眾多的場景練習機會,最大限度地營造出貼近英美社會生活的實用語言環境是十分必要的。視、聽、說教學可以在這方面大大發揮作用。當學生觀看或聆聽有關音像材料時,教師可以針對具體地場景進行適當的講解與分析,理論聯系實際地把所學內容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展開。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編寫簡單的對話,進行情景練習,達到鞏固所學英語知識的目的。通過讓學生認識和摹仿各種場景中人物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其逐步適應不同場合使用不同語言表達方式的能力,提高其對英語語言高度性的認識。並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場景模仿練習,同時對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加以著重講解。
二、把非語言交際引入到英語教學中
在英語教學中與語言交際並存的一種更加傳統、古老和方便的形式—非語言交際也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非語言交際是無聲的語言,無聲的風度,比較自然親切、豐富細膩,更能反映表達者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一個人的修養。非語言交際的內容包含身勢體態、面部表情、日控利用、觸摸行為、服飾打扮、聲音提示和沉默無語等。梅普勒指出:體態語言來自你內心深處,來自你的自尊。要改善你的語言就必須從加強內心修養開始,而不是簡單機械地模仿。謹慎使用非語言交際的另一個場合是意義相同,但表達方式不同。如表達「我吃飽了」這一動作,中國人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拍拍自己的肚皮,而美國人則把一隻手放在自己的喉頭,手指伸開,手心向下。這種情況下的非語言交際就要注意異國文化習慣的差別,而不能原封不動,生搬硬套了,否則產生誤解。因此為了提高交際的質量和水平,在說話態度、舉止、表情、聲音的運用,即「廣義的英語」方面適當加入一些教學指導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對於學習英語的外國人來說,這些非語言性行為的合理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實際英語語言表達的不足。因此把非語言交際適當引入到我們的英語教學當中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與時俱進,運用多種手段進行交際語言的教學
網路時代的學習將打破傳統的以學校為中心的限制,走向社會,走向人的生活。英語課堂上的交際也應是自由而隨意的活動,不再僅依靠教科書、教室、實驗室等教學設施。通過英語課堂的交際性學習,打破原來的學校與社會、學習與生活相互封閉的狀態,加強它們之間的聯系。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視聽教材和英語短劇的排演,穿越時空的經緯、體驗和感受古人的生活,想像未來的變化,在這樣的學習中體會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在這種充分表現自我的開放性交際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得到了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過程。成功的言語交際是自然的,真實的,讓人感到親切。隨著學生言語能力的提高,語言內容的豐富,課堂上已滿足不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大膽使用英語。真實情景中的交流,有利於培養學生使用英語的習慣和用英語思維的習慣,貼近國外學生掌握語言的規律,體現應用性,從而實現學習英語的目的。
英語並不是一個機械的語言體系。因此我們不能把它簡單地作為靜態的語法結構去考慮,而應該在實際的語言活動中,在復雜的人際交往中去把握和使用它。也就是說,應該把英語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溝通」上,以「交際語言教育」為中心。由於以往的教學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所取得的效果也就不盡如人意。教師作為英語教學的主體,應不斷提高英語方面的知識修養,同時不斷完善教材設置,合理安排教學計劃,積極開展以交際語言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