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語言的任意性
任意性是語言符號最本質的屬性,而規約性,包括具體語言的理據性和象似版性等非任意性,是權作為任意性的限制而存在的。語言的強制性、系統性、共時與歷時、符號的不變性和可變性、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語言的價值等等,都是從任意性出發采考慮的。索緒爾在確立任意性原則時,並沒有否認或排斥象似性、理據性等非任意性的存在,而是強調任意性的第一性以及一切均由任意性出發並同任意性相互作用,促使語言按照自身的規律不斷運行。
❷ 語義理據為什麼是語言的發展
索緒爾承認,任意性原則,哪怕在語言的詞彙層面上也不是絕對的,至少有兩種詞不完全任意。一是具有「語音理據性」(phoneticmotivation)的象聲詞,感嘆詞,只是這兩種詞在語言的詞彙總量中很少,可算普遍任意性中的例外;二是具有排列方式的理據性復合詞或片語,如「十五」「蘋果樹」。全世界的語言中都有「聲音像似」(phoneticiconism)。但是這種語音像似,在任何語言中都過於零散,無法構成語言的基礎。
皮爾斯的符號學一開始就不以語言為符號範式,於是符號與其對象之間的關系,就顯示出各種「本有的」連接。皮爾斯認為,根據與對象的關系,符號可以分成三種:像似符號(icon),標示符號(index),規約符號(symbol),前兩種是有理據性的符號。
此後,符號學界發現語言中理據性范圍相當大。烏爾曼進一步指出語言中有三種根據性:語音理據性(即擬聲理據);詞形理據性(衍生詞理據);語義理據性,指的是各種修辭性語言,尤其是比喻與轉喻(Ullmann1962:81)。有論者認為,一旦語言「風格化」,就可能獲得根據性(Merrim1981:54)。瑞恰慈就認為儀式性(ritualistic)的語言是有理據的(RichardsOgden&Wood1923:24—47)。費歇甚至認為語法是一種「圖表像似」,因為語法實際上是意義的同型結構,與意義相應(Fisher2010:279—298)。由此,烏爾曼幾乎推進到了最後一步:「每一個慣用語,都有任意武斷的詞,也有至少部分有理據,即透明的詞」(Ullmann1962:7)。但是在這些中外論者看來,語言中理據性再多,也都是部分的、偶發的。
近年有些符號學家提出應當建立普遍理據性,或符用理據性。(趙毅衡)
參見:任意性,克拉提魯斯論
延伸閱讀:Ullmann1962,1964,Fisher2010;趙毅衡2011
❸ 語言的理據性是語言的象似性嗎
有區別
❹ 英語疊詞的語音象似性
fixated on the idea that a crime had been committed
❺ 什麼是象似性
1.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對立
關於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之間的關系,自古希臘以來就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方式。在回答「感觀所感受到的現象(phenomena)和指代這些現象的詞彙(words)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 這一問題的時候,柏拉圖(Plato)認為:詞(words)很自然也很必要的與其所指代的物體(objects)的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受制於宇宙的結構;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則認為語言與其所指現象間的聯系是任意的,不受任何社會習慣的影響。語言符號象似性與任意性的對立由此而來(Bell,1991:84)。
索緒爾奠定了語言學的學科地位,在其《普通語言學教程》(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16)一書中,他以「Tree」為例,明確指出語言符號(linguistic sign)的二重性:語言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arbitrary),不存在任何邏輯證明,人為的(man-made),規約性的(conventional)。(Saussure,2001:67)通俗的說,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在索緒爾思想的影響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們從音、詞、句等層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這些都是在抽象的語言層(langue)展開的,因為索緒爾認為具體的言語(parole)涉及到太多的變數,顯得雜亂無章,無法進行科學全面的考查。所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家們注重對語言形式結構(formal structures)研究的思想歸根結底是受索緒爾關於語言符號任意性的論斷的影響。可以說結構主義語言學是對亞里斯多德語言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另一方面,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以及功能語言學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並證實:語言形式與其意義之間有著密切聯系。語言是現實世界經由人類認知加工而形成的結果,語言結構反映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知覺和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概念和概念結構,也就是說,語言結構與人的經驗結構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語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據的,語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也即語言的形式和內容之間有一種必然聯系,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可以論證的,是有理據的。同時,語言的存在總是為了滿足人類與客觀世界、思維交往的需求,所以語言總是能夠反映出客觀世界的某些特徵,語言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著相當的聯系。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語言的象似性。這跟柏拉圖自然主義語言觀一脈相承。
形式主義語言觀與功能主義語言觀的對立、形式和認知的對立,在很大程度上源於語言符號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對立。形式主義語言學家們從語言任意性的立場出發,認為語言是一個封閉的獨立自足的體系,所研究的抽象的語言內部結構和形式,完全不受外界干擾,否認語言與外部世界之間的映射關系,隨著語言學的發展,這一封閉的任意的語言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質疑。本文秉承語言象似性的觀點,語言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交流系統,是人際交往的媒介,是人類認知的工具,也是人類思維、文化的載體,語言在音、詞、句、篇等層面上與其所指代的物體都有著很大的象似性,當然,這種象似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主觀認知的心理事實上的象似,是人類對事物本身的一種狀態的認知。
2. 聲音層面的象似性
在具體討論語言在聲音層面的象似性之前,我們先看一個具體的譯例。
原文: Indivi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1)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2)Gra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al beings.(編號及斜體為筆者所加)
羅素的這段以河流喻人生的文字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大多數讀者都能欣賞其中蘊涵的哲理。如果細加分析,我們還能發現蘊藏其中的獨特音效。我們都知道,河流在發源處或者上游地帶,水勢兇猛,呼嘯向前,遇到阻礙只能使其奔騰的更有力;而到了中下游至將入海的地方,落差減小,水勢趨穩,少了開始時的氣勢和喧鬧,代之以嫻靜和平穩。文中不僅文字優美,而且從用詞的音效方面也完全傳達了河流的兩個階段特徵。在(1)中,母音以前舌單母音為主,大多比較短暫,急促,並且聲效清脆,響亮,利索,完美的傳達出了河流在水勢較急時的聲響效果;而輔音則以爆破音和絲擦音、破擦音為主,並且這些輔音多出現在詞首,短促有力,使河流在上游奔騰向前、所向無阻的氣勢以及由此產生的緊迫感得以完美展現。而在(2)中,母音中雙母音和長母音佔了絕大多數,並且其發音部位靠近舌的中後部,讀起來平緩;輔音中多輔音疊加,並且大多數輔音在其發聲的過程中氣流所受到的阻力較小,口形也比較放鬆,沒有了(1)的那種緊迫感,再輔以平緩的雙母音和長母音,整個詞、句讀起來從容悠長,跟河流在中下游乃至入海處平靜悠閑之感完全一致。呂俊(2001:98)在談論這段文字時說:「當我們不考慮意義而只著眼於聲音時,就已經感覺到前面不僅節奏急促,而且語音上諸多的短母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給人以急促、受局限的感覺;而後來節拍緩慢下來,一系列長母音也讓人感到輕松舒緩。」
通過上面的例子及其分析,我們不難知道:語言在語音層面上的確存在著很大程度的象似性,語言在語音上的確能夠反映出客觀世界的某些特徵,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更多的將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或意義上,但在文學作品中許多文學家都很注重用語音反映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句膾炙人口,但就像朱光潛先生(1997)說的一樣,如果將其說成「當年我離開的時候,楊柳在風中搖曳」,詩味頓消,究其原因,無外乎在於「依依」二字的聲音效果上:從聲音層面將人內心的纏綿之情、不舍離去之意和盤托出,在這里音效以及語音所指之物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如下:語言在聲音層面有著很大程度的象似性,這一點在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3. 詞彙層面的象似性
詞彙和現實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在詞彙層上的象似性也大多是通過一定的語音表現出來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模擬外部世界的形狀表現語言的象似性。
詞彙的語音象似性體現在語音直接象似和象徵象似兩個方面。
(1)語音直接象似:這類詞主要包括擬聲詞(onomatopoeia)——即模擬自然聲音而構成的詞。索緒爾在談論語言任意性特徵時也不得不承認:擬聲詞具有相當的象似性。擬聲詞和其意義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關系,具有直接象似性。它們或者直接模仿聲音,如貓叫聲是moo , miao、murmur , susurrous等;或者是聲音所代表的事物,如cuckoo(杜鵑)、hum(活躍狀態)、knock(敲門動作)、butubutu(摩托車)。在各自語音系統的規約下,擬聲詞常因語言不同而異,所以雞叫聲英語是cockadoodledo,法語是cocorico,德語是kikeriki.波蘭語是kukuryku.日語是kokekokkoo.不少人以擬聲詞在數量上有限、並且因語言的不同而各異為由,認為就算是具有一定象似性的擬聲詞在本質上也是任意的。不過如果我們稍做對比分析便能發現:雖然對同一種事物的擬聲會因語言的不同而相異,但它們在發聲上還是非常接近的。
(2)象徵象似:以英語為例,英語中有些詞彙的某些字母組合在發音上與所指之間存在著近似的模仿或這些音素的聯合容易讓人產生某種特定含義的聯想。因此有些學者稱之為聯覺(phonaesthesia),即某個語音或一組語音與某個意義相連。這種聯系方式有多種,可以從音到音,也可以是從音到體積、光線、運動和距離等的聯系。如下面幾組例子:
「gr-」:常表示「沉悶而令人不決的聲音」,如groan , growl , grumble,grunt、grouse.
「-ump」:常表示「沉重地碰擊」,如mp、thump、bump、clump、stump.
「sk-」:常指與表面的接觸,如skate, skin, skid, scrape, scratch, scour
「fl-」:往往與閃耀的或移動的光線有關,如flare , flicker , flame ,flash , flick
「gl-」:與fl-類似,如glare , gleam , glisten , glint , glow , glitter
「-are」:暗示強烈的光線,如flare、blare、glare、stare
「sl-」: 常與滑、滑動有關,如slide、slick、sleek、slip、slope、slither
4. 句法象似性
我們這里所指的象似性在很多場合下並不是絕對的與客觀世界的實際情況完全一致,更多的是語言表達形式與人類的認知心理狀態的一致性,這在句子層面表現的非常突出。
在表達同一個命題意義(propositional meaning)的時候人們通常有多種句式選擇,因此我們在關注語言所傳達的命題意義的同時,更要注意語言所附帶的聯想意義,於是一定的句式究與人類一定的認知心理及情感原型便聯系在了一起,構成了語言在句式上的象似性。比如文體分析:一定的句式結構總是跟一定的文體,或者說跟相關的領域密切的聯系在一起,反映出一定的話語范圍。而且在文學文體中,一定的句式不僅通過其文字傳達相應的信息,很多時候句式本身也傳達著豐富的內容。王東風(2007)在談論被動語態及其變譯的問題時指出:文學語篇中所出現的被動句式在表述一定命題意義的同時,其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語篇功能、詩學功能,也就是說句式本身跟一定的意義或功能具有象似性。《簡愛》第五章講述的是主人公小簡愛離開了她舅媽的住所,一大清早孤零零的被送往了遙遠陌生的異地去上學。文中在描述小簡愛離開的那一段文字中,句式多被動,如:
My trunk was hoisted up.
I was taken from Bessie』s neck.
Thus I was severed from Bessie.
連續的被動句式將小簡愛的舅媽冷酷、在舅媽家所受的虐待以及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悲慘遭遇完美的映射在了讀者的心裡。
5. 結語
我們從功能和認知的角度出發,認為語言具有相當程度的象似性,這並不是要完全推翻或者否定索緒爾提出的語言符號任意性觀點,我們不能在肯定一方語言任意性的同時全盤否認語言的象似性,同樣本文雖然在談論語言符號的象似性,但並不意味著否認語言符號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英語詞彙的音、形、義之間雖有「任意性」的一面,但更多是存在著高度的語音、詞形、詞義和詞源的「象似性」的一面,象似性應該被視為語言的本質屬性。當前,從語言的象似性入手,從語言反映客觀世界、滿足人類認知和交際需求為著眼點所開展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有助於我們加深對語言本體的認識,對語言、翻譯等眾多與語言有關的領域都會有很大的實踐指導意義;更重要的是,語言的象似性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對語言象似性的認識和理解能夠強化我們的文學鑒賞能力。
❻ 象似性是什麼
象似性關於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之間的關系,自古希臘以來就存在著兩種截然回不同的認識方式答。在回答「感觀所感受到的現象(phenomena)和指代這些現象的詞彙(words)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這一問題的時候。
柏拉圖(Plato)認為:詞(words)很自然也很必要的與其所指代的物體(objects)的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受制於宇宙的結構;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則認為語言與其所指現象間的聯系是任意的,不受任何社會習慣的影響。語言符號象似性與任意性的對立由此而來(Bell,1991:84)。
(6)英語語法的象似理據擴展閱讀:
象似性的語言符號的層級體系:
可以從兩方面來認識這種系統:一是組成規則,二是運轉規則。
1、語言系統的組成規則主要表現為結構的層次性,就是說,語言是一種分層的裝置,可以從低到高、或者從下到上分出若干個層次,使音、義以及由音義相結合而組成的符號「各就各位」。
2、語言符號是音與義的結合體,因而音與義自然處於最下層。「音」本來是一條混沌、模糊的線性音流,猶如笑聲哭聲、虎嘯狼嚎,分不出音的結構成分來;「義」的情況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義的界限。
❼ 英語語法的問題
該題涉及現在分詞片語作狀語,意義上相當於一個狀語從句。
現在分詞短語可以用作狀語,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原因、結果、條件、方式或表示主句動作發生的伴隨情況,相當於一個狀語從句或並列分句。一般說來,這種結構的邏輯主語就是句子的主語。下面分述如下:
一、作時間狀語
如果現在分詞的動作和主謂語的動作同時發生,分詞用一般式,有時其前可以加上連詞while或when,使表示時間意義更為明確。例如:
(When)Hearing the news,they all jumped with joy.(=When they heard the news,they...)
聽到這個消息時,他們都高興得跳了起來。
(While)Walking slowly across the grass,he pointed the gun at the lion and fired.
他慢慢地走過草地,把槍對准獅子就射擊了。
如果現在分詞的動作結束之後,謂語動詞的動作才發生,現在分詞應用完成式。
Having watered the flowers(=After/When he had watered the flowers),he began to cut the grass.
他把花澆好後,開始割草。
二,作目的狀語
The six blind men stood there begging for a meal.(=in order to beg for a meal)六個瞎子站在那兒要飯。
三,作結果狀語
Her husband died ten years ago,leaving her with three children to look after.她丈夫十年前去世了,撇下她和三個孩子。
四、作伴隨狀語
含義是:它所表達的動作或狀態是伴隨著句子謂語動詞的動作而發生或存在的。例如:
All night long he lay awake,thinking of the problem.(=and thought of the problem)
他整夜躺在床上睡不著,思考著那個問題。
五,作原因狀語
現在分詞短語作原因狀語,尤其是be,feel,know,recognize,fear等狀態動詞的現在分詞(短語),以及現在分詞的否定式用作狀語時,通常表示
原因。例如:
①Being sick(=Because I was sick),I stayed at home.我因病呆在家中。
②Not knowing her address()=Because I didn't know her address),I can't write to her.由於不知道她的地址,我沒法給她寫信。
❽ 語言的任意性與象似性之辯
語言來的任意性是指:指稱與所指之間自沒有必然的聯系,通俗點講,就是一個詞語與這個詞語所指的實物之間是隨意的。比如說,我們把狗這種動物叫做「狗」。「狗」這個詞和狗這種動物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只是一種代號而已。
但有的人對這種任意性產生質疑,根據他們的說法,象聲詞(如「汪汪」)和狗叫聲之間就有著很大的相似性。由此推出語言的相似性。
但是,如果我們想想,狗叫聲在英語里是"wow",和我們的「汪汪」就很不一樣。如果語言真的是相似性的話,那麼在各種語言里應該是一樣的了,這是很不可能的。
❾ 英語語法現象 S,says someone,VO 這里的says someone是指someone
是someone。能,基本一樣
❿ 英語語法是怎麼形成的
一、語法的起源 古希臘哲學家及思想家柏拉圖被認為是開創了語法研究的先河。在他的對話錄《克拉底魯斯篇》中,出現了語言符號起源的兩種影響深遠的觀點,即語言符號起源於自然,名稱與事物之間存在著理據性關系;語言符號與代表的事物或對象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語言的形成系約定俗成。很顯然,這是對語言起源及詞語與其意義之間關系的兩種對立的爭論。後來的很多哲學家紛紛對語言的起源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亞里士多德認為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任何名稱都不是根據本質產生的。而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們則認為名稱是按本質形成的,最初的語音是對事物的模仿。這兩種觀點在後來的語言學發展中都得到了體現。 除此之外,柏拉圖提出了包括名詞和動詞的詞類系統,這種劃分在後來所有的語言描寫中一起作為句法分析和詞的分類中語法區別的主要依據。亞里士多德增加了第三類句法成分,並對詞下了正式的定義:詞是句子的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意義,但不能再分為有意義的單位。其學派還提出了「整齊論」,認為詞形和語法結構都有規則,語法形式與語義是平行的,提出八品詞,即動靜詞,動詞、冠詞、代詞、前置詞、副詞、連系詞、連接詞;而斯多葛學派提出「參差論」,認為詞形的單復往往和語義的單復數不對應,語法性別往往與自然性別不一致。 由狄奧尼修斯.特拉克斯編撰的第一本語法書《希臘語法》和阿波羅尼奧斯的希臘句法共同奠定了兩千年來傳統語法的基本原則。 二、語法的發展 1.古羅馬和中世紀時期 古羅馬時期,由於希臘語和拉丁語的結構是極其相似的,所以很多古希臘語言學的理論、爭論及分類被應用到拉丁語中。瓦羅是眾多拉丁學者中最具有創新性的一位。他的語法巨著《論拉丁語》,把語言研究劃分為詞源學、形態學和句法學,並首次把派生結構和屈折結構區分開,還發現拉丁語名詞的奪格。繼瓦羅之後,普里希恩在他的《語法范疇》中將詞類進行了劃分,但是這一劃分刪去了冠詞而增加了嘆詞。 歐洲中世紀語言研究的突出成就是經院哲學與拉丁語法相結合而產生的思辨語法。他們認為所有語言的結構底層都有一種共同的,或者叫做普遍的語法,這種語法不是以語言形式為基礎,而是以理性的法則為基礎。 2.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 這一階段的語言研究出現了很多新的語言學思想,如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法國的保爾-羅亞爾學派是著名的理性主義語言學派,試圖尋求存在於一切語言中的普遍性語法原則,並認為人類共同的思維結構存在於共同的語言結構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德國的洪堡特,把世界語言(除漢語外)分為屈折語、粘著語和綜合語三種。而經驗主義認為人類習得語言是通過從人類出生開始聽取周圍環境語言,然後加以模仿的簡單過程。這一爭論一直影響著包括語言學在內的很多學科的理論思想。 英語語法的研究開始於17世紀末及18世紀初階段。最早的研究之一是年由約翰.烏爾利斯用拉丁語所寫的《英語語法》。他認為英語有現在和過去兩種時態,而所有其他的時間和體的區分是受情態動詞的影響。他的英語語法理論對早期英語語法有著重大影響。直到18世紀中期,才出現了第一本被人們廣泛贊譽的英語字典和第一本詳盡的英語語法書,他們分別是由塞繆爾.約翰遜博士編撰的《英文字典》和由主教羅伯特.羅斯編撰的《英語語法簡介》。 19世紀歐洲的語言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其標志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出現。丹麥的拉斯克和德國的雅各布.格林認為語言是系統地改變的並且可以通過語音系統的對比發現這種改變的變化過程。格林兄弟的研究表明英語來源於德語,為現代語言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三、對現代語法的探究 現代語言學的歷史開始於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他把語言看成是由各個符號之間的關系組成的有價值的結構系統,不僅明確語言研究的范圍,也確立語言結構分析,即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方法論基礎。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他認為語法理論中最基本的范疇是單位、結構、類別和系統。范疇與實際語言材料的聯系以及范疇之間的相互聯系是由級階、精密階和說明階完成的。語言最基本的功能是概念功能、交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1957年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句法結構》標志著「轉換生成語法」的誕生。它強調對人的語言能力作出解釋,研究的是體現在人腦中的認知系統和普遍語法,採用的是現代數理邏輯的形式化方法,根據有限的公理化的規則系統和原則系統用演繹的方法生成無限的句子,以此來解釋人類的語言能力。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是形式主義語言學的代表。四、結語 從特拉克斯的語法概念到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可以看出語法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甚至一個語言學家或者是一個語言學流派在不同的時期對語法所持有的理論觀點都是不同的。語法的改變發生在各個方面,音素、詞素、單詞和語法規則可能會借用、增加、丟失或者改變,同時,單詞詞條或詞串的意義可能延伸、縮小或轉移。語法的改變如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說的,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沒有任何事物會靜止不變,靜止不變的只有改變。 這是語法形成發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