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法隱喻與詞彙學習關系 語法隱喻的隱喻思維指什麼
語法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動、情緒、思內想等轉化容為實體指出,語法隱喻不是用一個詞去代替另一個詞,而是用某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去代替另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即通常所說的「平白體」語言,和隱喻式,即與一致式相對應的,在某種程度上經過了「轉義」的語言
B. 請問英語中概念隱喻和語法隱喻的對比研究有哪些
你的問題描述的不是太清楚,隱喻的應用很廣,概念隱喻與語法隱喻有時是相互包含的關系,有時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關於他們的研究有很多,不知道你是找相關論文還是書籍,給你推薦幾本著作: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隱喻認知的功能與探索。論文你在知網上找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C. 請問(中l教)概念語法隱喻ll聯(盟)是什麼
中教老師解答來:語法隱喻源是Halliday系統功能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法隱喻是將一個常見的語法形式(稱為「一致式」隱喻為另一種語法形式。Halliday 指出,對人類經驗意義的描述在語法層面上有兩種方式,即直白式和隱喻式直白式是我們表述經驗的典型方式,一般情況下,語義層的實現是和特定的表達層相對應的,這種語義和語法之間的固定對應關系稱為一致關系。因此,直白式就是一致式。在一致式中,名詞表示實體(Thing)或參與者,動詞表示事件(Event)動作過程,形容詞表示屬性(Property),副詞表示方式(Manner),連接詞表示邏輯關系。
D. 語法隱喻的介紹
語法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動、情緒、版思想等轉化為實體(entity)(Lakoff & Jonson,1980)。權Halliday(1985)指出,語法隱喻不是用一個詞去代替另一個詞,而是用某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去代替另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 這兩個類別分別代表了一個給定意義的兩種表達變異,一致式(congruent form),即通常所說的「平白體」(literal)語言,和隱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與一致式相對應的,在某種程度上經過了「轉義」(transferred)的語言。
E. 語法隱喻的參考文獻
Bibliography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1996.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 In J.R.Martin &R.V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Lakoff, G. & M. 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胡壯麟,復1996,語法制隱喻,《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朱永生、嚴世清,1999,語法隱喻理論的理據及其貢獻,《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
F. 求一篇新聞專業的論文的範文
新聞報道中的語法隱喻分析
內容提要]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新聞報道中包含大量的語法隱喻,解讀新聞報道中的語法隱喻能加深對文
章的理解。本文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新聞報道中的隱喻現象如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指出其在篇章中的作用。
[關鍵詞]功能語言學;新聞報道;隱喻
一、系統功能語言學對語法隱喻的研究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個社會意義系統,意義是
理論語按舊的核心問題(Halliday)。因此語言學家研究的
不是詞的意義,相反他們研究的是一個詞或句的社會意義。
功能語法對語法隱喻的研究始於韓禮德。他在1985年的《功
能語法導論》一書中專門討論了語法隱喻的問題。外部世界
的各種物質或事件可稱作「外部事實」,外部事實在人腦中
的反映稱作「概念語義」,體現概念語義的詞彙和語法形式
稱作「表達形式」。本體和喻體的關系實際上是相同或相似
的外部事實和不同表達形式之間的關系。詞彙方面的比喻表
現在外部實體用不同的詞彙來表達。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除
了用不同的詞彙手段外,往往還要動用不同的語法形式來表
達相同或相似的外部事實。例:
1997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在外部事件中,見證人首先是人,他親眼見證了某事件
的發生。和外部事實相似的表達形式應該是:
W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1997.
兩句雖然表示的意思相同,都表達了1997年中國的發
展,但卻用了不同的語法手段。第一句用1997做主語;而後
句用we做主語,1997則作了附屬語。如果將表達形式和外
部事實相似的現象稱作語法主體,那麼以年份來表達目睹者
做主語,是一種偏離外部事實的語法表達形式方面的變異,
這種變異可看作是和語法主體相對的喻體,這種語法表達偏
離現象稱作「語法隱喻」[1]。功能語言學將詞彙語法和語義
之間的體現關系分為「一致關系」和「非一致關系」。「一
致關系」指語義和語法的自然范疇,人們用動詞來表達人類
活動或客觀事物的過程,而名詞體現活動或事物的參加者,
而用形容詞表達事物的特徵。「非一致關系」體現的是語義
和語法范疇之間的非自然關系。功能語言學家將人類語言中
的「非一致關系」表達稱為語法隱喻式表達[3]。各種語法現
象是語言不同元功能的具體體現,各種語法形式的變異和語
言的三元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此,語法隱喻和三元功能
也有密切的關系。韓禮德(1985)基於語言的元功能將語法
隱喻分作兩類: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概念隱喻包括過程變
體和名詞化現象;人際隱喻包含情態隱喻和語氣隱喻。在報
刊英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過程變體以及名詞化現象,本文
將對其一一討論。
二、概念隱喻中的過程化
Halliday認為人類主客觀世界的活動可描寫為六個過程:
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
在過程。在概念隱喻中,Halliday認為及物性系統中的各種
過程都可以隱喻化,即一個過程可以隱喻為另一個過程。隨
著過程的轉換,與過程有關的功能成分(如參與者、環境因
子等)也發生變化,並在詞彙語法層面體現為另一個形式[2]。
如:
a.They arrived at the village on the second day.
參與者過程環境時間
b.The second day witnessed them at the village.
參與者過程環境
例a中on the second day原為表環境的成分,表達的意義
符合現實情況,是一致式;但是在例b中on the second day隱
喻成了思維過程的感覺者,因此物質過程隱喻為了心理過程,
因此b句是隱喻式。總之,語法隱喻突出的是功能的思想,即
語法隱喻主要體現在及物性的過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隱喻化,
最後才見之於詞彙語法層的體現轉換[3]。由此可見功能語法所
講的規劃實際上是一個由大量可選項組成的系統。功能決定形
式,形式體現於意義,形式不同其意義也就不同,但不同的形
式可以表達同一概念意義[4]。在平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於使用
「一致式」表達,因為這是我們呀呀學語時首先掌握的表達方
式;然而在報刊文體中,出於文體和敘述的需要,記者通常使
用「非一致式」過程的變體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三、詞化
詞彙語法層上最常見的隱喻是名詞化。韓禮德將語言的
「非一致式」表達稱作語法隱喻,它表達語義與語法范疇之
間非自然關系,這種「非一致式」表達除了表達過程變體之
外,還可以用名詞片語表達事物的過程和特徵[1]。名詞化是
將表示過程的動詞和表特性的形容詞經過隱喻化,使它們不
再體現它們本應擁有的功能,相反它們以名詞的形式表現實
物。如:
They are able to reach the computer——their access to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advances in technology.
名詞化通過把小句變為名詞,或名詞片語,從而使小句
的信息密度增大,表達內容增多[2]。
四、際隱喻
人們使用語言時除了如實地表述主、客觀世界外,同時
也是為了建立人際關系,確定說話的輪次,對一些事情表示
自己的主觀判斷和評價。這些都是系統功能語法的人際元功能。在體現其中一些功能范疇時,我們發現一些語法形式是
可以互為隱喻的。
人際功能可以分成語氣部分和情態部分。相應地,人際
隱喻也分為語氣類和情態類兩種。我們以「請某人開窗」的
請求為例來說明語氣類語法隱喻。
(1)Open the window.
(2)I want you to open the window.
(3)Will you open the window?
(4)Can you open the window?
(5)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6)Could you possibly open the window?
這六個句子都表達了說話者希望對方能打開窗戶。第一句
最直接,可為語法主體。從第二句到第六句語義逐漸變得相對
間接。根據里奇的禮貌原則表達語義越間接,越顯得有禮貌。
(2)到(7)句均為語氣類語法隱喻形式。情態部分是對語言內容
的態度,即對某事件的可能性、經常性或就某人的義務或意願
所表明的態度。表達形式可以是相對主觀的或相對客觀的,兩
者還可以分作隱性的和顯性的[2]。以可能性表達為
例:
主觀
顯性:I am sure that John has done it.
隱性:John must have done it.
客觀
隱性:John definitely has done it.
顯性:It』s certain that John has done it.
人際成分是一種說話者主觀的成分,和外部事實有一定
距離。所以說,客觀性最強的表達方式最接近外部事實,最
有資格作為語法主體,而主觀性最強的表達形式偏離外部事
實最遠,最適合作為人際語法隱喻句。上述四句中,顯性客
觀句It』s certain that John has done it離客觀事實最近因此它
最有資格成為語法主體。而I am certain that John has done it.
為離外部事實最遠的人際情態隱喻現象。
五、報刊中的隱喻現象
報刊英語的寫作目的決定了報刊英語獨特的文體特點,
其中語法隱喻是新聞文體的主要特點。本文通過概念隱喻強
調新聞里要表達的重點,利用動詞名詞或名詞片語來實現新
聞語篇的銜接,調整主謂關系;通過情態隱喻使新聞報道更
加客觀和真實。
5.1新聞報道中的變體。為強調重點,記者經常選擇
非一致的過程。選擇非一致的過程,一方面可以將所要強調
的內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隱藏記者的主觀意
識,因此可以使文章顯得更加客觀,更具有說服力。
例如:a.The problem facing TV stations is:despite the
high number of shows,it』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proctions
that they believe the audience would like to watch.(北京周報,
2008年6月)
b.The TV stations faces a problem which is despite the
high number of shows,it』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proctions
that they believe the audience would like to watch.
a摘自《北京周報》,b是作者改寫的一種比較直白的
表達方式。a和b表述了同一概念,但選擇了不同的表達方
式。從過程的角度看a是b的變體,是隱喻表達方式。為什
么新聞英語習慣於繞開一致式表達方式而使用語法隱喻式
表達呢?這主要因為隱喻式表達能夠加大巨資信息密度,符
合新聞文體的需要。在第一個句子中記者選擇了強調類型的
關系過程來描述一件事件,因為信息密度增大了適合表達信
息含量豐富的概念,符合新聞英語的表達需要。總之在新聞
英語中概念隱喻的大量使用調整了信息中心,突出重點,增
加了文章的可觀程度,形成了新聞英語的特色。
5.2新聞報道中的名詞化。Hallidy曾經指出隱喻選擇
本身是一個有意義的選擇,因為所選的隱喻有語意特徵,小
句名詞化後其信息含量增加,經常作為引導新信息的主位出
現在句首[3]。小句名詞化後,信息含量也隨之增多,經常作
為引導新信息的主位出現在句首。而新聞英語正需要高信息
放在主位。
例如:Merck』s decision to withdraw Vioxx cast suspicion
on the safety of drugs in that class
[3]
.
Merck has decided to withdraw Vioxx and this made
people suspect the safety of drugs.
兩個句子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第一個例句是含有名詞
化的語法隱喻,信息密度較高,而第二個例句是一致性句子
信息密度相對而言較低;從主述角度來看,第二個句子有兩
個主語Merck和this,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謂語敘述著不同
的事件。前一個句子描述了一個事件而後面的句子是前面一
件事發生的結果。然而第一個句子只有一個主語,包含了所
有的概念意義;同時它的述位名詞化也包含了所有的信息,
相比較而言,第一個句子比第二個句子更加邏輯化,信息密
度更加緊湊,因此在新聞里名詞化的句子相對較多。
5.3新聞報導中的情態隱喻。新聞報導要求客觀性,可
在報紙中多多少少包含作者的主觀情感。語言的情態意義體現
說話人看待某一命題的角度[5]。當作者直接表達自己對某件事
的感受時,他會用直接引語表達;而在描述客觀事物時,或多
或少的隱藏自己的觀點如:
a.In the debates,though,I don』t think there』s any doubt
that Kerry won.
b.It is fully justifiable that a country would defend itself
when its territorial integrity is threatened.
第一句話是主觀性的情態隱喻,表達了說話人的鮮明觀
點。新聞媒體經常採用這種方式發布觀點,提出建議,貌似
出自他人之口,其實表達了報道人的情態傾向。而第二句是
客觀顯性的情態隱喻,等同於I believe that a country would
defend itself when its territorial integrity is threatened.這種表
達方式即隱含表達了報道者的觀點,又隱含包含了作者的主
觀思想。在我們平常閱讀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這樣類似
的句子,因此理解作者的主觀思想對我們理解一篇文章起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隱喻成為新聞英語中最為顯著的特點,趙德全先生說語
篇的難易程度和語法隱喻的多少密不可分,語法隱喻越多,
文章所含的意思就越多,因而理解的難度就加深。在文章的
連貫程度重,名詞化隱喻起了關鍵性作用;而概念隱喻更讓
文章顯得客觀。
[參考文獻]
[1]趙德全,寧志敏.解讀報刊英語中的語法隱喻[J].國外外語教
學,2005.
[2]林敏.從系統功能角度看新聞標題中的隱喻[J].外語藝術教育
研究,2008.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李發根.小句警言功能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
[5]周大軍.英語的情態隱喻及其語篇解釋力[J].四川外語學院學
報,2006.
G. 商務英語專科畢業論文,需要結合實際的來寫,怎麼辦
我是在VIP英語論文網找他們幫忙的,半個月的時間就幫我搞定了,之後導師要什麼參考文獻,語用資料什麼的,他們都給我搞好了,覺得服務挺周到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