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教師如何正確運用
一、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
1、目的性
教育觀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如果沒有明確目的,只能是一般感知,不能稱為觀察研究。一個明確的觀察目的是研究者的行動指向,制約著研究者觀察的前前後後。觀察前,研究者確定觀察任務,觀察要解決什麼問題,怎樣給變數下定義;觀察中,研究者盡量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收集能夠回答觀察任務的事實材料。
2、計劃性
觀察研究之前,研究者應根據需要有意識地制定研究計劃,對觀察的對象要有確定的范圍、明確的指標,以求全面地把握觀察對象的各種屬性,即對觀察的時間、對象、范圍、儀器、記錄方法、過程、注意事項、變通方法等都有事先的計劃、安排,保證觀察有計劃地進行。周密的觀察計劃可以使觀察的效率大大提高,增強所獲得資料的准確性和可靠性。
3、選擇性
作為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研究,由於有明確的觀察任務、觀察目標,不是一般地、隨意地感知作用於我們感官的任何對象,在加上觀察時間和精力的局限,在觀察活動中,研究者必須根據觀察需要去選擇典型的觀察對象。只有做到對觀察對象有所甄別,才能獲得符合觀察需要的有針對性的觀察材料。研究者要從復雜多變的現象中選擇典型對象、時間,以獲得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解決特定問題。
4、自然性
強調在「自然狀態」下,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干預和控制是觀察的最突出特點。與實驗法相比較,被觀察者的行為比較自然。保證觀察的自然性,因而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材料,觀察研究中,研究者應努力避免妨礙事件自然發生的一切因素。
5、客觀性 由於在自然狀態下不對觀察對象進行干預和控制,因而能夠保證所觀察資料的客觀性。觀察的客觀性是感性認識上升為正確理性認識的前提。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實質上是研究者對教育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觀察的客觀真實性將直接影響觀察分析的正確性。
二、教師正確運用觀察法要做到:
1、上課
親自為學生上課,是觀察學生最普遍、最經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觀察途徑。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觀察,獲取信息之准確、豐富是其他途徑不能比的。很多教師已深有體會和備受其益。
2、聽課
聽課的目的是觀察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情況與學生學的情況,可以直接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的表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心理特徵。此外通過聽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見解了解教師的備課情況。這是教學研究人員或管理人員研究課堂教學改革、評價課堂教學優劣經常採用的途徑。
3、參加有關活動(參與觀察)
如參加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身臨其境」,考察師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了解校風、學風的情況。在參與觀察中,不能讓觀察對象知道和察覺觀察意圖,這樣才能觀察到想要知道的本來面目。
4、實地參觀考察
觀察學校的自然環境、校舍建設、設備儀器和清潔、衛生、紀律制度、校風教風等,並觀察學校教學、生活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運轉情況,這是參觀學習的外地人員或上級領導者經常採用的途徑。 列席學校各種會議或召開座談會,傾聽學校領導、中層幹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組長和學生的發言,觀察會場氣氛和大家的情緒;查看反映學校以前運轉情況的各種資料,如計劃、教案、作業、檔案等,可以了解該校辦學思路、辦學水平、教改情況和團結情況等,這是教育督導人員經常採用的途徑。
5、訪談
與觀察對象訪談,可以直接觀察和了解對象的個性心理特徵、思想傾向、儀表神態以及身體狀況等。訪談包括個別訪談和小組訪談。訪談時研究者要善於察言觀色。
Ⅱ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運用觀察法時應該注意什麼
教育活動中觀察幼兒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2.自然性原則;3.目的性原則;4.准備性原則 記錄方法掌握與使用的水平,是衡量教師觀察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從觀察者角度來說:一方面,准確抓住與觀察目標有關的、全面地、重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盡可能冷靜地記載行為事實,不要輕易下結論,隨便把觀察者的主觀感覺寫進觀察記錄
Ⅲ 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教師如何正確運用觀察法
2、教育觀察法主要的特點
(1)目的明確。觀察是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為解回決某個問答題而主動進行的。目的在於獲得直接的經驗事實素材。
(2)真實自然。觀察是指觀察對象不加干預控制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從而使研究者能夠考究被觀察者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真實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與行為表現。
(3)直接翔實。觀察者和對象共處一體,研究者能夠直接地、准確地了解到正在發生的教育現象及應採取某措施而發生的現象,獲得真實、生動而翔實的資料。
Ⅳ 在教育教學中怎麼運用觀察法和實驗法
觀察就是對教育現象發生發展的具體過程進行細致的系統記錄,使研究者獲得最原始的資料,是其他一切科學研究的基礎。本書要介紹的調查法中有觀察,實驗法中也有觀察。例如皮亞傑在對兒童進行液體守恆定律實驗的同時,加上觀察、談話。他在兒童面前呈現兩個相同的玻璃瓶,放上同樣數量的水。然後把其中一瓶水倒在高一點窄一點的一個瓶子里,另一瓶水倒在矮一點、粗一點的一個瓶子里,再問這兩瓶水是否一樣多?3歲的小朋友說不一樣多,因為這瓶水高,那瓶水矮;6歲的小朋友說,一樣多,因為這瓶水高,可是窄一點,那瓶水矮,可是粗一點。這說明6歲兒童已經從二維角度看問題,具有補償性。6歲孩子又補充說明,「把這兩瓶水倒回原來的瓶子里,水還是一樣高」,「這兩瓶水就是原來的兩瓶水」,這就是可逆性與同一性。可逆性、同一性、補償性是思維守恆性的三個主要特徵。皮亞傑正是通過觀察和談話證實了6歲兒童的思維已經具有守恆性。
Ⅳ 觀察法的應用
觀察法在市場調查中的應用
1、對實際行動和跡象的觀察。例如,調查人員通過對顧客購物行為的觀察,預測某種商品購銷售情況。
2、對語言行為的觀察。例如觀察顧客與售貨員的談話。
3、對表現行為的觀察。例如觀察顧客談話時的面部表情等身體語言的表現。
4、對空間關系和地點的觀察。例如利用交通計數器對來往車流量的記錄。
5、對時間的觀察。例如觀察顧客進出商店以及在商店逗留的時間。
6、對文字記錄的觀察。例如觀察人們對廣告文字內容的反映。
觀察法是市場調研的方法
在市場調研中,觀察法是指由調查員直接或通過儀器在現場觀察調查對象的行為動態並加以記錄而獲取信息的一種方法。 觀察法分人工觀察和非人工觀察,在市場調研中用途很廣。比如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觀察消費者的行為來測定品牌偏好和促銷的效果。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設計了一些專門的儀器來觀察消費者的行為。觀察法可以觀察到消費者的真實行為特徵,但是只能觀察到外部現象,無法觀察到調查對象的一些動機、意向及態度等內在因素。
為了盡可能地避免調查偏差,市場調查人員在採用觀察法收集資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調查人員要努力做到採取不偏不倚的態度,即不帶有任何看法或偏見進行調查。
2)調查人員應注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調查對象和最合適的調查時間和地點,應盡量避免只觀察表面的現象。
3)在觀察過程中,調查人員應隨時作記錄,並盡量作較詳細的記錄。
4)除了在實驗室等特定的環境下和在藉助各種儀器進行觀察時,調查人員應盡量使觀察環境保持平常自然的狀態,同時要注意被調查者的隱私權問題。
Ⅵ 簡答題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教師如何正確運用觀察法
觀察法的優點:
1)它能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資料,不需其他中間環節。因此,觀回察的資料答比較真實。
2)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能獲得生動的資料。
3)觀察具有及時性的優點,它能捕捉到正在發生的現象。
4)觀察能搜集到一些無法言表的材料。
2、觀察法也同其他科研方法一樣,有自身的局限性。
1)受時間的限制,某些事件的發生是有一定時間限制的,過了這段時間就不會再發生。
2)受觀察對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有些秘密團伙一般不會讓別人觀察的。
3)受觀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這個限度就很難直接觀察。另一方面,觀察結果也會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
4)觀察者只能觀察外表現象和某些物質結構,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的本質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5)觀察法不適應於大面積調查。
Ⅶ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 有哪些教師如何正確運用觀察法
觀察法主要的特點
(1)目的明確。觀察是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為解決某個問題而主動進行的。目的在於獲得直接的經驗事實素材。
(2)真實自然。觀察是指觀察對象不加干預控制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從而使研究者能夠考究被觀察者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真實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與行為表現。
(3)直接翔實。觀察者和對象共處一體,研究者能夠直接地、准確地了解到正在發生的教育現象及應採取某措施而發生的現象,獲得真實、生動而翔實的資料。
應用:
一、教師應樹立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全人和全程觀察的意識
新課程的教學評價觀認為,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結束教學活動後另外進行的工作。因此,教師應樹立在教學全程中滲透進教學評價的觀念和意識,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行為觀察進而對學生進行評價就是這種觀念和意識指導下的一種重要評價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往往集中在那些行為比較突出的學生身上(反應敏捷行為活躍的學生、學習尖子、學有專長的學生、調皮的學生和學習不專心的學生等),那些學習中等或中上、性格文靜、喜歡思索卻不太喜歡表現自己的學生很容易為教師的觀察所忽略。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行為觀察時要多留意那些不「出色」甚至「默默無聞」的學生,教師的觀察視角應指向每一個應該觀察的對象。通過觀察,教師在腦海中留下對班級每一個學生行為的感受和印象,以此作為因材施教的依據。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腦海中若沒有某個學生行為的印象,就應該對該學生做觀察補償或重點觀察了,或者反思自己對學生的行為觀察是否有所偏失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行為觀察應自然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停下教學去觀察學生,也不能為觀察而觀察。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要完全建立在教師的正常教學和學生的正常學習的自然狀態下來由教師不動聲色地進行,教師要以愛心和公公和評價每一個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要少作橫向比較(如同班同學學習行為間的比較),多進行學生行為發展歷程的縱向比較,從而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行為的健全發展。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的情況分析要有科學的視角和具體的針對性措施,典型的個案還要結合個體的家庭、社會教育背景和其受教育的歷程來進行。
二、教師應重點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進行觀察
教師在邊教學邊觀察的過程中,應該重點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學生的學習態度主要可分為積極、消極和介於兩者之間這三種。學生的學習方法有靈活、簡單和僵化等多種類型。教師如何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呢?筆者總結出以下介入觀察的觀察類型並做簡要分析。
(一)講授中的觀察。教師在講解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學生的投入程度。在講解過程中,我們常可以觀察到: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配合教學的學生,有反應敏捷、理解力強、學有餘力的學生,有認真聽講但反應較慢的學生,有反應敏捷、理解力強但耐心和持久學習能力不夠的學生,還有總是在做小動作、不聽講、不看書、心不在焉的學生等。有上述課堂表現的學生的個性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結合觀察對學生進行促進他們發展的評價,特別是對最後一種學生還應進行深入了解以便做出他們可以接受、理解、認同甚至心服口服的評價。
(二)答問中的觀察。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教師觀察了解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品質的好時機。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體現了他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他理解問題的方法以及他對問題理解的滿意度(比如,他人覺得不滿意,但答題者自己感覺很滿意;或者他人覺得滿意,但答題者自己感覺不滿意)等,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呈現出來的這些相關信息的領會和把握是教師實現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鑰匙,這需要教師有積極的觀察態度和正確的觀察視角。
(三)讀書中的觀察。教師觀察學生讀書的態度和方法會發現:有的學生讀書的態度與方法俱佳,有的學生態度與方法適得其反,還有的學生態度與方法俱不佳。教師如何引導?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端正態度,即讀書時要有耐心、要細心、要和思考結合起來;其次是教務長學生靈活運用讀書的方法,把瀏覽、讀提綱結構、掌握關鍵詞、慢讀和解讀等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觀察學生讀書並加以評價和引導,目的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讀書態度和方法。
(四)思索中的觀察。觀察思維中的學生,是了解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教師如何觀察學生的思維狀況、了解學生的思維品質呢?創新思維具有新穎性、流暢性、深刻性等特點,復雜思維具有發散性、多層面性、開放性等特點。以上思維特點都可以由思索中的思維主體的外顯神情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應積極觀察、分析和了解學生的思維特徵,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深刻性、流暢性和開放性等多個層面上的發展。思索觀察的具體方法有:觀察學生思維專注和集中的程度,觀察學生在課堂對話中的思維表現,觀察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反應和答問中的呈現出來的思維質量等。
(五)活動中的觀察。學生在活動中,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下,便於教師對學生作全方位的觀察,特別是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觀察。當學生在活動中時,學生的能力狀況(包括語言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獨立學習的能力等)、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學生的人格等各方面的特點在活動中真實地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應積極觀察努力捕捉教育機會,發現學生行為中的「閃光點」。教師一旦觀察到這種「閃光點」就可以對學生實施激勵性評價以促進學生發展。
三、教師應將對學生學習的整體觀察、小組觀察和個人觀察相結合來評價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加以分類,其中一種觀察法就是把對學生行為的觀察分為整體觀察、小組觀察和個人觀察。
教師對課堂(即班級)學生行為的整體觀察目的不在於具體的每一位學生,而是班級總的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教師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整體觀察,不是為了進行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間的橫向對比,而是為了促進班級學生整體行為的積極發展。因此,教師只能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縱向對比,而不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橫向比較。經驗告訴我們,凡是利用同一年級的平行班級學生整體行為作先進材料來對教師心目中所謂的後進班級實施教育時,只會降低班級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甚至於發展到班級學生敵視教師,進而導致班級行為與教師行為間的惡性對立,致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無法實施。教師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縱向對比時,應以激勵為主。如進行批評,則批評的指向要明確具體,而且要有理有據,使班級同學整體心服口服。這樣既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又能切實引導改進班級學生整體行為。
教師對課堂小組行為的觀察主要是小組的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教師對課堂小組學生行為的觀察和評價是為了刺激各小組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各小組間的橫向觀察比較的評價可以促進小組競爭進而促進學生發展;小組行為的縱向觀察比較評價可以肯定學生優點或改正其缺點。這兩種用於班級內部的小組行為評價方法各有特點,都可以促進小組學生行為發展。但是,班級小組行為間的橫向比較評價要建立起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否則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發展,反而會引發小組行為間的對立和沖突,那麼這樣的小組行為間的橫向觀察比較評價就是不成功的。
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觀察視角選擇班級整體和小組集體,只是教師實施觀察和評價的手段,其最終目的還是進行每一個學生個體的觀察和評價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那麼,教師應使用什麼具體方法來實現對學生個體的觀察和評價呢?
(一)建立個體的觀察評價量表
觀察評價量表怎麼設計?包含什麼內容?呈現形式是什麼?教師完成觀察評價量表遵循的程序是什麼?觀察評價量表是否反饋給學生?什麼樣的反饋形式較適合?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觀察評價量表的設計內容主要是關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與情感等方面的內容。觀察評價量表的設計形式是:按學生姓名(豎列)和觀察項目(橫列)兩類進行配置。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後立即填寫觀察評價量表,評語使用「十分積極」「積極」「比較積極」「消極」「很大進步」「進步」「退步」等現象描述性評價用語或學生個體自身的縱向比較評價用語。表格可在課程結束時當堂完成或課後完成。教師完成的觀察評價量表中的信息應反饋給學生,可張貼於班級,典型情況要反饋到個體本身。
(二)撰寫個體的觀察評價後記
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每節課後寫每個學生的觀察後記。但是,教師可以把一節課中觀察到的值得記下來的寫好。現在,許多學校統一要求教師在每一節課都要寫教學後記。教學後記寫什麼?我認為教學後記撰寫的核心或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觀察評價後記。在學期或學年結束時,教師可以依據這些觀察評價後記資料,製作學期或學年每個學生的學科學習成長記錄。這種學科學習成長記錄將成為學生學期或學年學習總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針對典型的個案研究
針對典型個案(如特別積極或特別消極等),教師應進行持續深入的觀察,並了解其家庭與社會教育背景,然後進行研究,積極追尋某種有價值的教育經驗和某種典型教育問題的解決路徑。這樣的個案研究很有價值和意義,值得教育者去做。
(四)教師利用對學生的積極觀察來實現對教學的有效調控
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觀察的目的是為了促使每一個學生主體積極融入課堂教學進程。上課時有學生走神或是漫不經心,教師發現後,一個眼神,輕輕的一個動作,就會提醒學生。而這一切都是統一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會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學生的投入立即會得到教師的首肯,教師會用眼神、動作、語言等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認可或激勵。每一位學生都在與教師進行心靈的交流和對話,這是互動的教學。即使是教師的講授,也因為有了教師的觀察評價,這種講授的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而學生學習上的一些不良行為也將會因為教師的善意提醒而立即得到改善的機會。
教師對課堂教學情況的觀察,也是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以促進教師教學、實現教學相長的手段。當教師的教學獲得學生的認同,能讓絕大多數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教學,這就是成功的教學。當教師的教學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有許多學生開始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方式已經有了問題,教師需要改進自己的教學了。這樣,教師對課堂的教學觀察使教師具備了教學者和教學研究者的雙重角色,這將有利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和研究型教師的方向發展。
教師對課堂教學情況的觀察,可以讓教師對課堂教學氛圍和教學節奏進行調控。例如,教師如果觀察到一些同學因教師教學進度快而開始迷惑時,教師就應放慢速度;教師如果觀察到一些同學因教學進度慢開始分盡時,教師就應該加快節奏等。
教師還可以通過對課堂提問進行觀察,積極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等情況。情況了解以後,教師的問題設計將具有針對性。對反應慢的學生,既要耐心等待又要積極催促;對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可以多次提問直至其態度積極起來;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要提高問題的靈活度;對反應敏捷的學生應增加問題的難度以激發其學習潛力。長期實行將觀察和教學有鏟結合起來的教學,將使教師能游刃有餘地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控,也將較為明顯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Ⅷ 簡述運用觀察法進行觀察的基本要求
要求:
1、養成觀察習慣,形成觀察的靈敏性;集中精力勤奮、全面、多角度進行;觀察與思考相結合。
2、制定好觀察提綱。觀察提綱因只供觀察者使用,應力求簡便,只需列出觀察內容、起止時間,觀察地點和觀察對象即可。為使用方便還可以製成觀察表或卡片。
3、按計劃(提綱)實行觀察,作好詳細記錄,最後整理、分析、概括觀察結果,作出結論。
用觀察法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一、全方位原則在使用觀察方法進行社會調查時,應從多個角度,多角度,不同層面觀察信息收集。
二、求實觀察者的原則必須注意以下要求:
1、密切關注各種細節並進行詳細觀察;
2、確定范圍,不要錯過事故;
3、積極運用大腦,加強與理論的聯系;
三、必須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則。
觀察方法的主要優點是:
1、可以通過觀察直接獲取信息,無需任何其他中間環節。因此,觀察到的數據更加真實。
2、在自然狀態下觀察,可以獲得生動的信息。
3、觀察及時性的優點,可以捕捉正在發生的現象。
4、觀察可以收集一些難以形容的材料。
觀察法的主要缺點是:
1、由於時間的限制,某些事件會在一定時限內發生。在這段時間之後,它不會再發生。
2、受采訪對象限制。例如,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時,一些秘密幫派通常不會讓別人觀察。
3、受觀察者本身的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有生理限制,很難直接觀察超出這個限度。另一方面,觀察也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
4、觀察者只能觀察外表現象和某些物質結構,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的本質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5、觀察法不適應於大面積調查。
Ⅸ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教師如何正確運用觀察法
一、教師應樹立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全人和全程觀察的意識
新課程的教學評價觀認為,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結束教學活動後另外進行的工作。因此,教師應樹立在教學全程中滲透進教學評價的觀念和意識,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行為觀察進而對學生進行評價就是這種觀念和意識指導下的一種重要評價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往往集中在那些行為比較突出的學生身上(反應敏捷行為活躍的學生、學習尖子、學有專長的學生、調皮的學生和學習不專心的學生等),那些學習中等或中上、性格文靜、喜歡思索卻不太喜歡表現自己的學生很容易為教師的觀察所忽略。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行為觀察時要多留意那些不「出色」甚至「默默無聞」的學生,教師的觀察視角應指向每一個應該觀察的對象。通過觀察,教師在腦海中留下對班級每一個學生行為的感受和印象,以此作為因材施教的依據。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腦海中若沒有某個學生行為的印象,就應該對該學生做觀察補償或重點觀察了,或者反思自己對學生的行為觀察是否有所偏失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行為觀察應自然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停下教學去觀察學生,也不能為觀察而觀察。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要完全建立在教師的正常教學和學生的正常學習的自然狀態下來由教師不動聲色地進行,教師要以愛心和公公和評價每一個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要少作橫向比較(如同班同學學習行為間的比較),多進行學生行為發展歷程的縱向比較,從而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行為的健全發展。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觀察的情況分析要有科學的視角和具體的針對性措施,典型的個案還要結合個體的家庭、社會教育背景和其受教育的歷程來進行。
二、教師應重點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進行觀察
教師在邊教學邊觀察的過程中,應該重點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學生的學習態度主要可分為積極、消極和介於兩者之間這三種。學生的學習方法有靈活、簡單和僵化等多種類型。教師如何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呢?筆者總結出以下介入觀察的觀察類型並做簡要分析。
(一)講授中的觀察。教師在講解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學生的投入程度。在講解過程中,我們常可以觀察到: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配合教學的學生,有反應敏捷、理解力強、學有餘力的學生,有認真聽講但反應較慢的學生,有反應敏捷、理解力強但耐心和持久學習能力不夠的學生,還有總是在做小動作、不聽講、不看書、心不在焉的學生等。有上述課堂表現的學生的個性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結合觀察對學生進行促進他們發展的評價,特別是對最後一種學生還應進行深入了解以便做出他們可以接受、理解、認同甚至心服口服的評價。
(二)答問中的觀察。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教師觀察了解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品質的好時機。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體現了他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他理解問題的方法以及他對問題理解的滿意度(比如,他人覺得不滿意,但答題者自己感覺很滿意;或者他人覺得滿意,但答題者自己感覺不滿意)等,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呈現出來的這些相關信息的領會和把握是教師實現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鑰匙,這需要教師有積極的觀察態度和正確的觀察視角。
(三)讀書中的觀察。教師觀察學生讀書的態度和方法會發現:有的學生讀書的態度與方法俱佳,有的學生態度與方法適得其反,還有的學生態度與方法俱不佳。教師如何引導?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端正態度,即讀書時要有耐心、要細心、要和思考結合起來;其次是教務長學生靈活運用讀書的方法,把瀏覽、讀提綱結構、掌握關鍵詞、慢讀和解讀等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觀察學生讀書並加以評價和引導,目的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讀書態度和方法。
(四)思索中的觀察。觀察思維中的學生,是了解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教師如何觀察學生的思維狀況、了解學生的思維品質呢?創新思維具有新穎性、流暢性、深刻性等特點,復雜思維具有發散性、多層面性、開放性等特點。以上思維特點都可以由思索中的思維主體的外顯神情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應積極觀察、分析和了解學生的思維特徵,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深刻性、流暢性和開放性等多個層面上的發展。思索觀察的具體方法有:觀察學生思維專注和集中的程度,觀察學生在課堂對話中的思維表現,觀察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反應和答問中的呈現出來的思維質量等。
(五)活動中的觀察。學生在活動中,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下,便於教師對學生作全方位的觀察,特別是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觀察。當學生在活動中時,學生的能力狀況(包括語言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獨立學習的能力等)、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學生的人格等各方面的特點在活動中真實地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應積極觀察努力捕捉教育機會,發現學生行為中的「閃光點」。教師一旦觀察到這種「閃光點」就可以對學生實施激勵性評價以促進學生發展。
三、教師應將對學生學習的整體觀察、小組觀察和個人觀察相結合來評價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加以分類,其中一種觀察法就是把對學生行為的觀察分為整體觀察、小組觀察和個人觀察。
教師對課堂(即班級)學生行為的整體觀察目的不在於具體的每一位學生,而是班級總的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教師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整體觀察,不是為了進行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間的橫向對比,而是為了促進班級學生整體行為的積極發展。因此,教師只能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縱向對比,而不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橫向比較。經驗告訴我們,凡是利用同一年級的平行班級學生整體行為作先進材料來對教師心目中所謂的後進班級實施教育時,只會降低班級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甚至於發展到班級學生敵視教師,進而導致班級行為與教師行為間的惡性對立,致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無法實施。教師對班級學生整體行為進行縱向對比時,應以激勵為主。如進行批評,則批評的指向要明確具體,而且要有理有據,使班級同學整體心服口服。這樣既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又能切實引導改進班級學生整體行為。
教師對課堂小組行為的觀察主要是小組的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教師對課堂小組學生行為的觀察和評價是為了刺激各小組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各小組間的橫向觀察比較的評價可以促進小組競爭進而促進學生發展;小組行為的縱向觀察比較評價可以肯定學生優點或改正其缺點。這兩種用於班級內部的小組行為評價方法各有特點,都可以促進小組學生行為發展。但是,班級小組行為間的橫向比較評價要建立起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否則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發展,反而會引發小組行為間的對立和沖突,那麼這樣的小組行為間的橫向觀察比較評價就是不成功的。
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觀察視角選擇班級整體和小組集體,只是教師實施觀察和評價的手段,其最終目的還是進行每一個學生個體的觀察和評價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那麼,教師應使用什麼具體方法來實現對學生個體的觀察和評價呢?
(一)建立個體的觀察評價量表
觀察評價量表怎麼設計?包含什麼內容?呈現形式是什麼?教師完成觀察評價量表遵循的程序是什麼?觀察評價量表是否反饋給學生?什麼樣的反饋形式較適合?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觀察評價量表的設計內容主要是關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與情感等方面的內容。觀察評價量表的設計形式是:按學生姓名(豎列)和觀察項目(橫列)兩類進行配置。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後立即填寫觀察評價量表,評語使用「十分積極」「積極」「比較積極」「消極」「很大進步」「進步」「退步」等現象描述性評價用語或學生個體自身的縱向比較評價用語。表格可在課程結束時當堂完成或課後完成。教師完成的觀察評價量表中的信息應反饋給學生,可張貼於班級,典型情況要反饋到個體本身。
(二)撰寫個體的觀察評價後記
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每節課後寫每個學生的觀察後記。但是,教師可以把一節課中觀察到的值得記下來的寫好。現在,許多學校統一要求教師在每一節課都要寫教學後記。教學後記寫什麼?我認為教學後記撰寫的核心或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觀察評價後記。在學期或學年結束時,教師可以依據這些觀察評價後記資料,製作學期或學年每個學生的學科學習成長記錄。這種學科學習成長記錄將成為學生學期或學年學習總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針對典型的個案研究
針對典型個案(如特別積極或特別消極等),教師應進行持續深入的觀察,並了解其家庭與社會教育背景,然後進行研究,積極追尋某種有價值的教育經驗和某種典型教育問題的解決路徑。這樣的個案研究很有價值和意義,值得教育者去做。
(四)教師利用對學生的積極觀察來實現對教學的有效調控
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觀察的目的是為了促使每一個學生主體積極融入課堂教學進程。上課時有學生走神或是漫不經心,教師發現後,一個眼神,輕輕的一個動作,就會提醒學生。而這一切都是統一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會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學生的投入立即會得到教師的首肯,教師會用眼神、動作、語言等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認可或激勵。每一位學生都在與教師進行心靈的交流和對話,這是互動的教學。即使是教師的講授,也因為有了教師的觀察評價,這種講授的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而學生學習上的一些不良行為也將會因為教師的善意提醒而立即得到改善的機會。
教師對課堂教學情況的觀察,也是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以促進教師教學、實現教學相長的手段。當教師的教學獲得學生的認同,能讓絕大多數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教學,這就是成功的教學。當教師的教學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有許多學生開始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方式已經有了問題,教師需要改進自己的教學了。這樣,教師對課堂的教學觀察使教師具備了教學者和教學研究者的雙重角色,這將有利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和研究型教師的方向發展。
教師對課堂教學情況的觀察,可以讓教師對課堂教學氛圍和教學節奏進行調控。例如,教師如果觀察到一些同學因教師教學進度快而開始迷惑時,教師就應放慢速度;教師如果觀察到一些同學因教學進度慢開始分盡時,教師就應該加快節奏等。
教師還可以通過對課堂提問進行觀察,積極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等情況。情況了解以後,教師的問題設計將具有針對性。對反應慢的學生,既要耐心等待又要積極催促;對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可以多次提問直至其態度積極起來;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要提高問題的靈活度;對反應敏捷的學生應增加問題的難度以激發其學習潛力。長期實行將觀察和教學有鏟結合起來的教學,將使教師能游刃有餘地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控,也將較為明顯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