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法隱喻與詞彙學習關系 語法隱喻的隱喻思維指什麼
語法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動、情緒、思內想等轉化容為實體指出,語法隱喻不是用一個詞去代替另一個詞,而是用某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去代替另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即通常所說的「平白體」語言,和隱喻式,即與一致式相對應的,在某種程度上經過了「轉義」的語言
B. 想請教英語中象徵和隱喻的區別,漢英回答均可,最好附加參考語料。如果能結合《動物庄園》,懸賞高分。
隱喻源於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到萊考夫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為分界線回,象徵源於答中國古代文學,隱喻同古代寫作手法中的興比較相似。和象徵類似的是都是有一事物的特點去映射另一事物,兩者間至少有一處共同點。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建議你看下張沛寫的隱喻的生命和謝之君寫的隱喻功能與探索,我最近在寫有關隱喻的論文,所以了解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C. 英語語言學中,概念隱喻與隱喻表達式什麼區別
he occasion before making a spring. Captain Jack P
D. 英語隱喻理論是什麼
英語中也有很多詞彙是通過隱喻構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childlike、mousy等等。詞語發展的隱喻性是專指詞彙的多義性得益於隱喻,屬隱喻是詞義發展、變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E. 英語隱喻有哪些特徵
英語中也有很多詞彙是通過隱喻構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childlike、mousy等等。詞語發版展的隱喻性是指詞彙權的多義性得益
F. 請問英語語言學中,概念隱喻與隱喻表達式什麼區別謝謝
隱喻不僅具有修辭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在語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嘗試將認知隱喻理論中的一些相關概念,如映射理論、概念隱喻和隱喻表達式,應用於英語寫作教學,提出寫作中隱喻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G. 英語語法——直接隱喻於間接隱喻的定義及區別
直接引語:講述別人的原話,並把它放在引號里。如:He said,"I am mad at Mary."
另一種是用自己的話來轉述別人。如:He said he was mad at Mary.
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之間可以互相轉換。
其實就是我們語文中所謂的去掉引號,無非就是人稱的改變和一些事態的改變
而且注意如例句中的am因為被提取成為間接引語,所以要跟隨引號外的時態一起改變時態,所以間接引語中am改為was。實義動詞同樣道理。
如:He said,"I love milk"
改成間接引語為:He said he loved milk.
也可以理解為這個狀態發生在以前,而不是現在,所以不可以用原型,要隨引號外時態改變而改變。
有幾個特殊的改變方式
will-would
can-could或be able to
here-there【對了,在這里還要提一下,在變化過程中時間狀語和地點狀語都要改變】
now-then
還有其他的我一時也不蠻想得起來,樓主以後要注意慢慢積累。
另外還有幾個特殊重點需要記憶:
1、直接引語如果表示客觀真理,變間接引語時,時態不變。
2、直接引語若有明確的表示時間的詞語,變間接引語時,時態不變。
3、若直接引語中含有could,must,should等情態動詞,變間接引語時,時態不變。
二者的區別也就是直接引語有引號,間接引語沒有;直接引語是那個人直接說的,間接引語是用自己的話轉述他人的原話。
希望這一些對樓主有用,如果還有需要可以HI我
望採納和追加~
H. 關於時間的隱喻英語和漢語中的區別
英語與中文在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例l:「是」還是「否」——思維方式差異
是非問句在漢語和英語中都很常用,看起來也很簡單,但對是非問句的應答卻反映出不同語言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如有一次老師組織外國學生去頤和園游覽,當老師聽說一個叫約翰的學生不去時,想確認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問:「約翰,你不去嗎?」約翰回答說:「不,我不去。」
約翰的回答顯然是不合漢語習慣的。這不是語法形式或詞語用法造成的偏誤,而是其本族語和漢語在對是非問句的應答「是」或「非」時的著眼點不同。漢語中回答是非問句時的「是」或「非」,是對提問者所說的話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對「你不去頤和園嗎?」的肯定回答是:「對/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誰說的,我去。」英語對是非問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針對對方,而是表達答話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則做肯定回答,「不去」則做否定回答,不考慮是否與問話者的語氣相承。所以英語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時,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國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維習慣套用漢語,在回答「你不去頤和園嗎?」時,就出現了以上的語用失誤。
例2:「這星期六」還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個外國學生拜訪他的中國老師,老師想請他吃飯,就說:「你下星期六來我家吃飯,好嗎?」學生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並約好了具體時間。過了兩天,到了星期六,學生來了。老師感到很意外。由於毫無准備,老師很尷尬。幸好跟這個學生很熟,於是就說:「前天我說的是下星期六請你。你看,今天我什麼也沒准備……」學生說:「前天你說下星期六請我吃飯,不就是今天嗎?」
這場誤會完全是對「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課堂上,給學生講「上星期」就是「last week」,「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這樣講不能說錯,但在實際運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與英語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時卻不是對應的,其區別是英語和漢語觀察時間的參照點不同。漢語中說「下星期六」時,是以說話時的那個星期為參照點。例如,說話時是星期四,那麼說「下星期六,就是指過了這個星期以後下一個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語則是以說話時的這一天為參照點。假如說話時是星期三,那麼說「下星期六」是指過了星期三以後即將到來的那個星期六。於是就發生了上面所說的誤會。
與此類似的還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漢語是以說話時的年度為參照點,如現在(1992年)說「去年3月」,則是指1991年3月。而英語則以說話時的月份為參照點,如現在是l992年5月,那麼英語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2年3月。由於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樣,造成語言運用中的差異,常常導致交際中的失誤。
例3:「這」不是「那」
我們在上課時,比如課堂討論,當老師介紹一個故事後讓學生發表見解時,學生常說「那是老師講的故事,我認為……」或者在談完自己的觀點後說:「那就是我的意見,我說完了……」
這里兩處「那」都使中國人感到別扭。「這」(this)是近指,「那」(that)是遠指。漢族中用於總結即回指時,把剛剛過去的當做「近」,因而習慣用「這」,如說了一段話後常說;「這就是我的意見。」英語則認為已經過去的就是「遠」,所以用「that」,學生說漢語時也按照英語的思維和觀察事物的習慣說成「那就是我的意見。」使中國人聽起來很不地道。
從以上個具體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外國人學習漢語在語言-語用方面的失誤不是因違反語法規則或用詞不當而引起的,是使用漢語語言形式或詞語時因思維方式和習慣的不同或觀察事物的角度、范圍有差異而造成語言表達和理解上的失誤。
I. 請問英語中概念隱喻和語法隱喻的對比研究有哪些
你的問題描述的不是太清楚,隱喻的應用很廣,概念隱喻與語法隱喻有時是相互包含的關系,有時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關於他們的研究有很多,不知道你是找相關論文還是書籍,給你推薦幾本著作: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隱喻認知的功能與探索。論文你在知網上找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J. 求英語中的修辭手法如隱喻、借喻、提喻怎麼區分,能舉幾個例子嗎
隱喻:metaphor
借喻:metonymy
提喻:synecdoche
metaphor uses words to indicate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ir literal meaning——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 so as to suggest a likeness or analogy between them. 隱喻有幾個要點:1. 最新的 2. 相似性(similarity),這點很重要,本體和喻體要有相似性 3. 一致性
two things in comparison, and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eg: the theory needs more support.這個support就是一個隱喻,相當於把theory比喻成房子,需要地基支撐、支持,引申到支持觀點、理論。
eg: he is the apple of her eye.這個就表示很重要的人,掌上明珠之類的。
借喻、換喻、借代:metonymy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name of one thing is used in place of another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or suggested by it. 它和暗喻的區別在於,借喻中兩者要求不是相似,而是有聯系,同一類事物。
eg: will you play me some Chopin? 這個地方,chopin是人名,用其來指代他的作品、音樂。
eg: the kettle is boiling. (kettle 指代water in it.)
eg:tongue——eloquence; brain——knowledge,wisdom or reason; Fleet Street—— the British press
通常說來,借代可以由地點代某個特定的東西、人名代他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理論、器具或容器代裡面所盛放的物品、人的某些特定器官代它所賦予的意義和作用。
提喻synecdoche is a figure by which a more comprehensive term is used for a less comprehensive or vice versa; as whole for part or part for whole; genus for species or species for genus etc. 最主要的區別方法就是一般提喻和整體、局部或是和種類、特殊,還有抽象、具體有關。
eg:Italy beat Spain in the football match. 這里,義大利和西班牙其實就是用整體來代替部分,即「義大利的球隊」和「西班牙的球隊」。
eg: he paid the workers $5 per head. 這里,head是指「人頭」,部分(頭)代替整體(每個人)
eg: i had the muscle and 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 這里,muscle是個具體的名詞,代替一個抽象名詞:strength.
不知我的解釋是否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