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語法 > 如果我用漢語語法寫英語文章

如果我用漢語語法寫英語文章

發布時間:2021-01-07 01:04:12

㈠ 英語作文 關於古現代漢語

在英語寫作課中,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掌握比較充分,但在文章中卻仍然錯誤不斷。如果我們把英語作文中的這些「錯誤」大體分為語言的和非語言的,那麼我們會發現非語言問題會大大超過語言因素。究其原因,是由於英語和漢語在文化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從而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又對中國學生用英語寫作文產生了很大的「思維干擾」。任何民族的語言都包含著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要正確地運用英語進行表達,除了語言知識以外,我們得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並且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培養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就是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所具有的感覺的敏銳性、理解的科學性和處理的自覺性。」在學生的英文寫作中,我們一般會發現詞彙、句法、段落結構、粘連與銜接、以及篇章結構幾個層次的問題。
一、詞彙層次
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的不同首先表現在詞彙上。由於歷史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不同,同一詞彙在英漢兩種語言里承載了不同的內涵。我們可以將詞彙分為概念詞彙、文化詞彙,或者將詞彙的內涵分為語義內涵和文化內涵兩個層次。無論怎樣劃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在兩種語言里,詞彙除了人們最初賦予的意義以外,還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被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要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或者用英語正確地表述自己的觀點、意見,必須了解、掌握英漢兩種語言中由於文化的不同而賦予詞彙的特殊意義。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imagination),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維(abstract)或邏輯思維(logical)。不同的思維方式影響了我們說話和行文的遣詞造句。中國人重形象思維,而邏輯思維不發達。反映在文學和日常生活中,象徵、形象、類比的手法非常豐富。比如世間萬物:山、水、花、草、飛禽、走獸,無一不是中國文人墨客鍾情的對象。它們不僅有一般意義上的所指,而且被賦予了感情色彩,被人格化,使之具有了人物的品行、特徵;並且被大眾化,因而具有了更為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比如當人們提到「松」、「竹」、「梅」、「蘭」、「荷」的時候,就不僅僅在談論植物,而且會聯想到它們所「具有」的高貴品質。但是,這些托物言志、借景生情的詞彙被直接譯成英語後,則會失去它們所具有的聯想意義,或者說文化意義,也就沒有了「志」、沒有了「情」,就成了純粹意義上的植物。因此,在用辭典上對應的英語詞彙來表達用漢語想出來的觀點時,必須考慮一個結果:信息量可能會打折扣。
其次,中國人喜好使用比喻、或華麗的辭藻,通過濃墨重彩使得文章顯得生動鮮明,文采飛揚。形象的詞彙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對女子貌美的描寫:「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或者讓「鋤者」、「擔者」看得忘了手中的活計。但具體有多美呢?答案在讀者的想像之中。這里的形象詞彙從總體上把握對象,以經驗為參照,給讀者以充分的想像空間,讓人體驗出邏輯思維所不能揭示的意境。但是,對於英美人而言,由於情感基礎的不同和閱讀習慣的差異,華麗的辭藻不一定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甚至有時只可能減少信息傳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認為是空話、誇張或者宣傳。某投資特區有這樣一個廣告:「…的美讓你流連忘返」,下面有一句對應的英語:The beauty of ... will make you forget back.
這樣一句英語讓不少英語國家的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有時我們的晚會節目主持人會充滿激情地抒發一通、感慨一番。如果將這時的漢語用英語表達出來以後,味道也會大變,信息就會給扭曲。
另外,中國古人重形象,實際上強調了思維中的表象作用,漢語通過比喻、類比、借喻等修辭手段來規范一些詞的意義,但未較好地發展到概念。如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論語》中有105處講到儒家思想的一個主要概念「仁」,但「仁」到底是什麼?孔子沒有明確指出。這些都使得後來的學者們不得不辛勤勞動以說清其真正的含義。但結果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相比,英語里的概念則有比較嚴格的邏輯定義。學者們對新的概念總是給以准確、嚴格的限定。漢語中還有不少的詞彙,如難得糊塗、卧薪嘗膽、世外桃源、比翼鳥、秋波、汗青等,反映了中國人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 一般說來,漢語詞彙所含的文化因素要多於英語詞彙。所以,用英語來表達漢語詞彙的意義,文章可能不再生動活潑、奧妙無窮,而顯得平淡無奇;文章的信息可能增加或減少,甚至可能引起誤解。在用英語進行表達時,要特別注意詞彙的選擇,要做到直接、准確。
二、句法層次
語法是人類思維長期抽象化的結果,「語法規則反映著人類思維的邏輯規律」。在四大文化體系中,唯獨漢語語法出現較晚。對漢語語法進行系統的研究,是中國學者在學習了西語語法之後受到啟發而發展起來的。馬建忠寫《馬氏文通》(1898年)距今剛好一百年。黎錦熙先生的《國語文法》寫於本世紀二十年代。在這以後影響最大的就要算四十年代王力先生的《現代漢語語法》和呂淑湘的《中國文法要略》。解放後,漢語語法的研究又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真正走出對西方語法框架硬套的路子,還是最近幾十年的事。即使這樣,也還不能說漢語語法的規律已經全部挖掘出來。而英語語法是建立在嚴密的邏輯體系之上的。所以,英語國家人們的思維方式體現了這些邏輯原則。
英漢語言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句法修辭的差異。漢英語法之間的差異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詞序的差異。兩種語言之間所表達的意思相同,而句子的組成部分有先後之別。如,名詞與修飾語的關系。在漢語中,被修飾的名詞必須在修飾語之後。英語較簡單的修飾語一般位於名詞之前,較復雜的修飾語(包括所有的定語從句)均在名詞之後,並以關系代詞連接。否定詞的位置也表現出不同:漢語中否定詞位於動詞之前,英語中它位於助動詞之後,或偶爾在動詞之後,如think一詞在句中的用法。此外,還有介詞、表示方位結構和時間的詞語也都有較大的區別。
不過,一般情況下,學生對這種差別掌握較好,用起來也是庖丁解牛,游刃有餘。反應在學生的作文中,問題多出現於第二種情況:結構的差異。中國人擅長意象思維,反映在漢語中,句法習慣於意合,根據意義邏輯來排列詞序,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整一致,沒有嚴格的語法變化形態。所以,有時可以省略主語(下雨了!)、有時可以省略謂語(杭州山清水秀)、有時動詞可以連用,語態主要從上下文意義來判斷。而西方人長於形式邏輯思維,在句法中注重形合,句子的主謂語之間、動詞的時態和語態、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從句間關系連接形式都必須明確,前後講求相互呼應、一致、搭配。這一語法現象的差別經常在學生的作文中表現出來。有不少學生的句子中同時出現有幾個謂語動詞;漢語中經常出現的主語、謂語省略的情況常給讀者以更多的審美自由度。但在英語里這種現象就不是「自由審美度」,而是錯誤。另外,有些語法范疇英語有而漢語沒有。如漢語通過詞彙手段「昨天」、「明天」、「剛才」、「過一會兒」來說明事情發生在過去或將來。但是,英語句子還必須通過動詞的變化來實現。再者,當句子比較長時,英語一般是首先點題,次要意思再一一展開陳述,即重點在前面;而漢語是先講旁枝末節,最後才點題,重點在後面。其次,英語中還有不少特殊的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對它們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寫出地地道道的英語和豐富的句型。兩種語言之間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表達這類語法差異較前者更深一層。我們的學生對語法掌握嫻熟,但同時又在閱讀量上明顯存在的不足,這使他們對一板一眼的句法結構產生了依賴心理和對句型的多樣化缺乏信心。寫出來的句子多顯得機械呆板,象批量生產出來的。
三、段落結構
對作者而言,事實、道理、觀點、意見等早已是胸中的成竹。關鍵是尋求哪種方式來闡述問題,即確定什麼樣的修辭結構。思維方式是影響人們修辭技巧的原因之一。西方修辭學的基本原理來自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他說,「邏輯作為修辭學的基礎,是一種文化的產物,並不是人類普遍的,那麼修辭學也不是人類普遍的,在不同的文化中修辭是多種多樣的,甚至在一種文化中由於時代的不同而不同。」美國語言學學者Robert Kaplan對在美國的使用不同母語的留學生用英語寫的段落進行了系列分析,指出在不同文化之間在修辭方面的差別,從中可以看出其思維上的差異。他在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們用英語撰寫的論文時發現,這些文章的結構和布局有著明顯的不同。盡管從這些學生的文章中單獨抽出句子,都似乎是「優秀的句子」。然而,這些只掌握了英語句法的外國學生們常會寫出很糟糕的段落,或很糟糕的文章,原因在於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英美人的思維邏輯。英美人的思維模式特徵是呈線性順序進行演繹推理。所以,英語文章的修辭模式一般也按照直線順序對主題進行展開,並為後面段落中意思層層遞進作好准備。每一段闡述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由於英語文章層層遞進、層次分明等特點,在每一段段首或段末用主題句點題是人們常期待的一種規范的交流方式。段落發展或按時空順序,也可以由次要到重要或由重要到次要,由一般到具體或由具體到一般。段落中句子之間也通過信號詞相互連貫,邏輯性強。
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期待一種直線式展開的思維過程,而漢語文體是園周式的,通常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對同一主題進行往返式的闡述、說明。中國人偏重於直觀、直覺、意象思維。文章修辭往往以比喻、聯想、類比、象徵、誇張為主,並對同一主題進行多次重復歸納,創造一種意境和語境,讓讀者去聯想細節與主題的關系。情感型的中國人寫出來的漢語文章往往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以情動人,可能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缺乏一定的邏輯性,或對邏輯的忽視。所以,由於受到思維模式和修辭模式的影響,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寫英語文章時,往往不能按照英語的修辭模式安排段落、篇章結構。因此,必須讓學生作心理上的准備和思維上的調整。
在寫作過程中,經常還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學生的文章在句子層次上講可能沒有多大的問題,但給人的印象只是一堆句子。在這里,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可以說是足夠的。那麼問題在什麼地方?重點不突出、欠粘著性!所以,在對段落作恰當安排的同時,必須考慮另一個問題:句子之間的粘連與銜接。建立句與句之間的聯系、有效地組織段落可以通過關聯詞(references)的運用。它主要包括代詞、名詞片語或同義詞的重復等詞彙手段。這些詞彙本身並沒有確定的意義,它可以指前面的一個片語、一個句子、或由幾個句子構成的一個觀點,也可以指前面整個一段文字。但上下文賦予它的特殊、具體的意義使句子連貫流暢。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信號詞(signal words)或過渡詞(transitional words)的使用。這些詞可以更明確地表明作者的觀點,可以幫助作者一步一步把問題推向深入,也就使句子與句子更能骨肉一體。所以,對這些詞的敏感程度直接影響到能否更准確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路、走出單句堆砌的局限、讓文章似行雲、如流水,而不至於給人幾多崎嶇、幾多坎坷的感覺。所以,對信號詞和關聯詞的敏感和准確使用在英語作文中是必不可少的。
四、篇章結構
思維方式影響人們說話寫文章的謀篇布局,影響人們說服人的方法、講話和寫文章的結構形式。van Dijk提出的「文體語法」(text grammar)和後來Rumelhart提出的「故事語法」(story grammar)這兩個概念都表明,寫文章、講故事要求象句子一樣,得遵循一定的「語法」規矩:文法或章法。這種規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很大的差別。中國人有整體思維的偏向,習慣於寫得有頭有尾,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清楚楚,轉承起合不可顛倒,注重結構的完整性。Kaplan認為,中國人的寫作和思維方式是曲線型的(indirection)。作者圍繞主題繞圈子,從不切主題的觀點來說明主題,而不是直截了當地談及主題。有人把中國人這種「曲徑通幽」的寫作方式比作蘇州的林園。也有人說漢語文章在很大程度上象中國古典水墨寫意畫,突出意境。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其思維方式是直線型的(linear)。這已被邏輯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領域的絕大多數學者們所認同。因此,有人把這種行文方式比作西方幾何直線式的花園;也有人說英語文章就象西洋畫,強調嚴謹、線條清晰、層次分明。
在漢語作文的說理過程中,我們常用具體的事物來表達抽象、深奧的道理,使其顯得生動、直觀,讓人從中「領悟」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意蘊。其文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如「感慨生情法」、「畫龍點睛法」、「先喻後正法」、「托物寓意法」等都是典型的漢語文章的寫法。但是,這種文體也顯現出一個較大的毛病: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不同的人讀起來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便出現了人們經常對諸如「道」、「仁」這樣的詞的爭論。英語作文則必須遵循一條規則:冷靜的邏輯思維,即用朴實的語言、冷靜的邏輯論證來闡明觀點、解決問題。這種文章結構層次分明,邏輯清楚。漢語文章的另一特點是旁徵博引,以先賢、權威的話或經典名言來作證據。英語文化里,人們則更多注重個性和創造性,往往對先賢、權威的話或經典名言顯示出一種淡漠,而多用自己的話、藉助於邏輯來闡明問題。因此,關世傑作了一個比方:「在西方,議論文的作者似乎是一個追尋真理的戰士;在東方,議論文的作者則是真理的宣傳員。」
最近幾年在美國出現了一套新的有關學習第二語言的學說:「過渡語」。這個概念的意思是,人們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會出現一種本族語和外語的混合。這種混合會在語言學習者的努力過程中逐漸減少本族語的成分,增加外語的成分,進而慢慢過渡到對外語的熟練掌握。這種過渡語的形成顯然與本族語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盡快地讓學生走出這個「過渡語」期,從詞彙、句法、段落、篇章結構等方面認識到兩種語言的差異,寫出地道的英語作文。
思維方式的差異屬於文化深層次差異,與語言組織表達方式密切相關。東西方人因思維方式和習慣不同而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較大差別。在跨語言交際過程中,信息接受者必然要在兩種因不同文化帶來的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中來回轉換。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必然影響英語的表達。因此,在英語寫作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漢英兩種語言在各方面的差異是非常關鍵的;同時,必須讓學生寫作時在思維方式和心理上作相應的調整。在跨文化交際中,要使信息接收者對接收的信息感到滿意,不僅關繫到信息發出者所使用的內容與材料,而且關繫到用對方易於接受的思維方式,以真正達到交際的目的。這也是我們寫作課的一個重要任務。

㈡ 與英語相比,現代漢語語法具有哪些特點

第一,現代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一般不通過形態變化來表示特定的語法范疇(如性、數、體、時、態、格等)。例如:漢語的「他」不論做主語、賓語還是定語,形式上都不會發生變化,但英語中的「他」卻分別有「he」、「him」、「his」三種形式。
第二,現代漢語運用虛詞表達語法結構和語法意義。例如:漢語的「吃飯」是述賓短語,「吃的飯」是偏正短語;「吃著飯」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吃了飯」表示動作已經完成。在英語里,詞性和時態往往都是通過形態變化來體現的,並不藉助虛詞;如果變換虛詞,改變的大多是語義,結構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例如:「in
the
air」指「在空中」,「onthe
air」則指「在廣播中」。
第三,現代漢語的詞、短語、句子的結構方式基本一致。例如:詞「頭疼」、短語「身體好」和句子「他身體好」都是主謂結構。但在英語中,詞、短語、句子的結構方式卻各不相同:詞性隨形態變化而變化;短語和句型在結構上也沒有必然的聯系。例如:漢語的「騎車」,在英語中可以用述賓短語表達「ride
bike」(充當謂語),也可以用介詞短語表達「by
bike」,如果做主語,就要表達為「to
ride
a
bike」或「riding
a
bike」。
第四,現代漢語語序靈活,與語法結構、語法意義關系密切。由於現代漢語的詞、短語、句子的結構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一旦組合關系發生改變,語法結構和語法意義也會隨之改變。例如:「總結經驗」和「經驗總結」前者是述賓短語,後者是主謂短語。英語的短語屬於固定搭配,語序不能隨意變化。例如:「beautiful
girl」不能說成「girl
beautiful」,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第五,現代漢語的詞類和句法成分之間的關系復雜。英語的詞類同句法成分有簡單的對應關系,一般說來,名詞做主語、賓語或定語,動詞做謂語,形容詞做定語,副詞做狀語。但漢語的詞類主要是通過語法功能來判斷的,詞類和句法成分之間並非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漢語的「學習」屬於動詞,既可以做述語「學習文化」,也可以做主語「學習要下苦工夫」,還可以做賓語「喜歡學習」。
第六,現代漢語的語氣詞豐富,可以表達豐富的語法意義。例如:漢語的「了」、「嗎」、「呢」、「嘛」、「吧」、「的」都是語氣詞,各自具有不同的語法意義。相比之下,英語的語氣大多藉助語調來實現,陳述句一般為降調,疑問句一般用升調。

㈢ 中文語法與英語語法的區別

1、概念不同

英語語法是針對英語語言進行研究後,英語語法系統地版總結歸納出來的一系列權語言規則。

現代中文語法是對於現代中文內在的表達規則進行分析、整理和解釋的理論。

2、詞語不同

英語語法:名詞(noun)是指人或事物的名稱。代詞(pronoun)用於代替名詞等。數詞表示數量或順序等。分為基數詞(cardinal number)和序數詞(ordinal number)。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感嘆詞是用來表示說話時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詞。

中文語法: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可能意願及心理活動的詞。形容詞,表示事物性質、狀貌特徵的詞。數詞,表示事物數目的詞。量詞,表示事物或動作的單位。代詞,能代替事物名稱的詞。擬聲詞,模擬事物的聲音的詞。

3、句子構成不同

英語中要求主謂一致,漢語中沒有。在英語句子里,謂語受主語支配,其動詞必須和主語在人稱和數上保持一致。

㈣ 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的區別

1.在漢語和英語中,同一個詞語或單詞往往詞性不止一個。

例如,在漢語中,「美麗」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形容詞;在英語中」work」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都表示「工作」的意思。在漢語中,我們大都可以用同一個詞語作不同的詞性來使用,而英語中,詞義相同而詞性不同時,往往不能使用同一個單詞。

例如:
(1)She is very kind. (她很善良)
(2)Her kindness moved me deeply.(她的善良深深打動了我)
(3)She is a happy girl. (她是一個快樂的女孩)
(4)I like chatting happily with others.(我喜歡跟別人快樂地聊天)

在例句(1)中,kind(善良)是形容詞,作表語,而例句(2)中,kindness(善良)是名詞,作主語;在例句(3)中,happy(快樂)是形容詞,修飾名詞girl,而在例句(4)中,happily(快樂)是副詞,修飾動詞chat。

2.英語的動詞有時態,而漢語沒有
英語的時態大都體現在謂語動詞上,而漢語的時態則用一些虛詞來表現。例如:

(1)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我已經完成我的家庭作業)
在這個例句中,漢語我們用虛詞「已經」來表示動作的完成,而在英語中,則是將句中的謂語動詞finish轉變成現在完成時結構have finished來表現finish這個動作已經發生過了。

(2)She is reading a book carefully. (她正在認真看書)
在漢語中,用虛詞「正「來表示「讀書」這個動作正在進行,而英語中,則需要將「read」轉變成現在進行時結構」is reading」

(3)He will be back in ten minutes. (十分鍾後他將回來)
在漢語中,用虛詞「將」來表示將來的動作,而英語中則需要用一般將來時的結構「will +動詞原形」來表現。

㈤ 急求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論文。

論文寫作,先不說內容,首先格式要正確,一篇完整的論文,題目,摘要(中英文),目錄,專正文屬(引言,正文,結語),致謝,參考文獻。規定的格式,字體,段落,頁眉頁腳,開始寫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論文算是寫好了五分之一。
然後,選題,你的題目時間寬裕,那就好好考慮,選一個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較多的閱讀相關的參考文獻,從裡面獲得思路,確定一個模板性質的東西,照著來,寫出自己的東西。如果時間緊急,那就隨便找一個參考文獻,然後用和這個參考文獻相關的文獻,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語言必須是學術的語言。一定先列好提綱,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麼,保證內容不亂,將內容放進去,寫好了就。
參考文獻去中國知網搜索,校園網免費下載。
不懂可追問
合適請採納
給你一份
供參考

合適請採納

㈥ 有人能告訴我英文和中文語法的區別嗎

語法:英語和漢語的十大區別
一、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我國聞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們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為固定裝置的,嵌入牆內的;內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譯文:兒童將與裝有個性晶元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個性內置的計算機將被視為工作夥伴而不是工具,人們將在氣味電視前休閑,到這時數字時代就來到了。
這句英語是由四個獨立句構成的並列句,前三個句子都用簡朴將來時,最後一個句子用的是將來完成時,句子之間的關系通過時態、逗號和並列連詞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漢語譯文明顯就是簡朴的敘述,至於句子之間的關系完全通過句子的語義表現出來:前三個句子可以看成是並列關系,最後一個句子則表示結果。
二、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
由於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於是「人治」,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考研英譯漢試題幾乎百分之百都是長而復雜的句子,而翻譯成中文常常就成了許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鍛煉,練習;紀律,風紀,命令聽從;懲戒,懲罰;學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譯文:人們對歷史研究方法產生了愛好,這與其說是因為外部對歷史作為一門知識學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還不如說是因為歷史學家內部發生了爭吵。
英文原句是個典型的長句,由27個片語成,中間沒有使用任何標點符號,完全靠語法結構使整個句子的意思化零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構成一個復雜的狀語修飾動詞arisen.在中文翻譯中,「產生愛好」這一重要內容通過一個獨立的句子表達,兩個不同的原因則分別由不同的句子表達,整個句子被化整為零。
三、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
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復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整個句子盡管表面上看錯綜復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鬆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譯文:總的來說,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是有一定程度掌握的,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能夠假定這個孩子對測試的態度和與他相比的另一個孩子的態度相同;他也沒有因缺乏別的孩子已掌握的有關知識而被扣分。
原文中兩個only if引導的從句顯然使整個句子變得很復雜,可是由於有並列連詞but和and,整句話的邏輯關系十分清晰:……能夠得出結論……但是只要……而且只要……。從上面的譯文我們可以看出,為了使中文表達更加清晰,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綱挈領: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這種做法給我們的感覺是譯文中沒有從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
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
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系代詞,在長而復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准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復,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於結構相對鬆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楚。請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譯文:屆時,將出現由機器人主持的電視訪談節目及裝有污染監測器的汽車,一旦這些汽車污染超標(或違規),監測器就會使其停駛。
五、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
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科技英語尤其如此。漢語雖然也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那麼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下面我們先看一組常用被動句型的漢譯: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須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須承認……
It is imagined that… 人們認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 不可否認……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 必須認識到……
It is (always)stressed that… 人們(總是)強調……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這些常用被動句型屬於習慣表達法,在科技英語中出現頻率很高,考生不僅要認識這些句型的固定翻譯,同時要熟悉到許多英語中的被動從習慣上來講要譯成漢語的主動。我們再看一個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譯文:許多人認為,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根本無法與科學家的思維活動相比,認為這些思維活動必須經過某種專門練習才能把握。
原文中有三個被動語態is imagined,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譯成漢語都變成了主動表達:認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語被動需要把主語譯成漢語的賓語,這樣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and this will take time,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歸還;恢復,復興;恢復健康,復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譯文:必須找到新的能源,這需要時間;而過去我們感覺到的那種能源價廉而充足的情況將不大可能再出現了。
六、英語多變化,漢語多重復
熟悉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表達相同的意思時往往變換表達方式。第一次說「我認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顯然就很乏味,應該換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類的表達。相比之下,漢語對變換表達方式的要求沒有
英語那麼高,很多英語中的變化表達譯成重復表達就行了。請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譯文: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學會駕駛拖拉機。到九歲的時候,這只猴子已經學會了單獨表演駕駛拖拉機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顯然都表示「拖拉機」,英語表達上有變化,而譯成漢語時使用了重復表達法。
七、英語多抽象,漢語多詳細
做翻譯實踐較多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英文句子難譯主要難在結構復雜和表達抽象上。通過分析句子的結構,把長句變短句、從句變分句,結構上的難題往往迎刃而解。表達抽象則要求譯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詳細的中文進行表達,這對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戰性。
下面我們先看一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 (熱心的;熱情的)loyalty 赤膽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盡
far-sightedness 遠見卓識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慮
perfect harmony (和聲;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畫餅充飢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飢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磚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英語表達往往比較抽象,漢語則喜歡比較具體。我們再看一個翻譯: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譯文:除非人類終於意識到要把人口減少到這樣的程度:使地球能為所有人提供足夠的飲食,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個抽象的名詞:sense,point和support和兩個抽象的形容詞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據大綱中詞彙表提供的解釋,sense可指「感覺」、「判定力」,point的意思是「點」,support的意思是「支撐(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恬靜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詞,假如不進行具體化處理,譯文就可能是這樣:除非人類有這樣的感覺,把人口減少到這樣的,使地球能為大家提供恬靜的支持,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八、英語多引申,漢語多推理
英語有兩句俗話: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義如何,要害看詞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詞本無義,義隨人生)。這說明詞典對詞的定義和解釋是死的,而實際運用中的語言是活的。從原文角度來說,這種活用是詞義和用法的引申,翻譯的時候要准確理解這種引申,譯者就需要進行推理。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譯文:盡管關於歷史的定義幾乎和歷史學家一樣多,現代實踐最符合這樣一種定義,即把歷史看作是對過去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和解釋。
「recreate」根據構詞法和一般詞典上解釋都是「重新創造」,而考研英語大綱詞彙表中只著名詞「recreation」,所給詞義為「娛樂、消遣」,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很輕易把recreate譯成「重新創造」或者「娛樂」。仔細觀察recreate不難發現它帶有賓語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從邏輯上來講,「過去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不能「重新創造」的,作者顯然對recreate一詞的詞義進行了引申。做翻譯的人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某個詞明明認識,可就是不知道該怎樣表達。這其實就是詞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九、英語多省略,漢語多補充
英語一方面十分注意句子結構,另一方面又喜歡使用省略。英語省略的類型很多,著名詞的省略,動詞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並列結構中,英語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現過的詞語,而漢語則往往重復這些省略了的詞。
例如:①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
野心不僅是罪惡的根源,同時也是毀滅的根源。
②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Speaking,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one's mind.
閱讀訓練人的眼睛,說話訓練人的口齒,寫作訓練人的思維。
④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在考研英譯漢中,省略是一種很常見現象。例如:
Whether to use tests,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or both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therefore,upon the evidence from 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 and availability.
譯文:因此,畢竟是使用測試,其它種類的信息,還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兩者都使用,取決於關於相對效度的來自經驗的證據,同時還取決於成本和可獲得性這樣的因素。
whether…or…是並列連詞,or前面省略了不定式to use,and upon中間省了動詞depends.
十、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後重心
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判定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後,即重心在前;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後。
比較: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譯文:由於貴國政府的提議,才得以這樣快地重新實現訪問。這使我感到特殊興奮。
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if not impossible,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絕不)contested (斗爭;比賽)。
譯文:假如一個民族不能自由地決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證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要享受其基本權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輕易的。這一論斷幾乎是無可置辯的了。

㈦ 中文的語法與英文有什麼不同

據我所知 ,中文復一開始應制該是沒有語法的 ,語法這個東西是從西方引進的,在中國以前連標點符號都沒有,更妄論語法了 。

如果你是對英語真正感興趣,應該就不用太多理會語法問題,自己找點英文文章多讀讀,以後再用英語的時候,「語感」就特強烈了,這也是為什麼國人自己說漢語並不會在說每句話前想想正確的排序是什麼,誰在誰前頭。

當然,如果你學英語是有一點過目的的,那麼不妨多看看語法,有時候你可以把英語語法和中國文言文語法作類比,很有意思的。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26174013.html?si=2

㈧ 學外語之後中文受到影響,寫出來的文章語法 不對,也感受不出來,該怎麼辦不想好不容易養成的外語語感

樓主,您好! 1、英復語的學習需要制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和語法知識點的,句子、篇章均是由語法和詞彙來組成的。 2、老師上課若是講解的內容聽不懂的話,自己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是不是詞彙量不夠的、基本的語法內容沒有記住呢,找到自己需要加強的地方。 3、建議英語學習做到如下三點:上課前預習功課(提前把詞彙熟悉一下)、上課期間盡可能掌握老師所講解的內容(不清楚的地方標注出來後期加強)、下課後需要把今天講解的內容消化和加強的,這樣事前、事中和事後堅持一段時間看看是否好一些的。 4、若是還是效果不理想的話,若是有必要的話上個補習班讓老師給你單獨「開小灶」,盡快把英語復習好的。

㈨ 學英語時把現代漢語都忘了怎麼辦 我該怎麼辦

看來你是一個很較真的人,也是一個人們常說的讀書讀曰了的人,人們的日常口語是不能用語法來衡量的,如果要這樣來衡量,很多人說話都是不通順的,你要習慣把口語與文字分開來看,你就不會有這些煩惱了,要記住一句話:難得糊塗,你就會後的輕松一些

閱讀全文

與如果我用漢語語法寫英語文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