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語法 > 英語與文言文語法

英語與文言文語法

發布時間:2021-01-06 20:49:06

㈠ 初中語文為什麼不講語法講文言文中用到時總是用英語語法來論證,高手們是怎麼解決的學生連主謂賓都不

1.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不是原因。實際上學生課業負擔正在越來越重。教學改革走不出「應試教育」的魔影,越來越脫離素質教育。教材越改越深,小學初中的學生厭學情緒濃重。大批農村學生因貧窮而輟學,大批城市學生因不堪重負而輟學。各地每年都有學生自殺的案例,但信息不透明,民眾無法統計。對學業負擔過重的惡果,有關部門視而不見。對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每年兩會都有代表提出提案,但沒有效果。
2. 現在學生學英語,語法成為主要內容,中考,高考,大學4級,6級,托福,雅思,哪個不考語法?連小學的英語試卷中都充斥著語法題。可是中國人的語文教學,卻從來不提語法,可能教育部的專家們認為語法沒有用處,反正不懂中文語法的人也會說中文,美國的文盲說英文也很流利嘛。但是教外國人學中文的教材中,卻有大量關於中文語法內容。難怪加拿大人「大山」的中文水平比很多中國人還好!由於學生不懂中文語法,寫出來的作文,很難找到沒有錯誤的句子,而由於學生沒有絲毫語法基礎,語文教師很難解釋病句為什麼錯。大城市豪華的銀行大廳里,精緻的電子顯示屏上赫然顯示「……正在處理中,請稍後。」(應該是「請稍候」,即:請稍許等候。)各種公共場所的告示牌上,無論是英文的還是中文的告示,錯誤百出,表面上是錯別字現象,實際上都是語法問題所致。
3.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語音」「詞彙」「語法」三大要素組成的,中文也不例外。1956年的「語文」課本曾分為兩本,一本是很薄的「語言」,一本是較厚的「文學」,但到了1957年就取消了,只有「語文」一本。我不知道取消的原因是什麼。現在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都有語文課,但為什麼不學中文語法?百思不得其解……

㈡ 高中文言文語法總結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於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於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斷。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常見類型: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 皆為戮沒。」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

◆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 草 木,草木盡死。

◆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四、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例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碩鼠》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

例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沛公安在? 《鴻門宴》

夫晉,何厭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你是問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v 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v 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v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v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㈢ 文言文和英語在語法上有沒有相似之處

I think a lot about the old days.

㈣ 古文語法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語後置
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鍾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㈤ 有沒有覺得文言文語法和英語類似,常用簡化了的從句,介詞短語等。

大部分有相似之處,比如文言文的定語後置句就和英語語法中的定語從句及非謂語動詞做後置定語一樣!使動用法可看為英語中的使役動詞等!

㈥ 是不是學英語語法就像學文言文中的語法一樣

什麼?這是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網上是有人說英文和中文的語法很相似但是本人不這么覺得,更何況是和文言文比想一想,一個是現代的,一個是古代用的語言

㈦ 文言文語法為何與英語極其相似

無論是背誦背誦中國古典或英文單詞,背誦不管你用什麼方式都進行再回來後,漆面肯定回會被遺忘,所以在「重復」答的關鍵是單詞!也許你每次回來的時間很短,即使你只是看了一眼,這就夠了,使用一段時間後的時間被零碎完成。經過比這更再三,那個東西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這是我的經驗,也有科學的依據。我想學習和進步!

㈧ 相比白話文,文言文的語法跟英文最接近嗎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佔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於、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過去曾先以意義為標准,意義實在的叫實詞,意義空虛的叫虛詞。現在以功能為主要依據,認為:能夠充當句子成分(當然有詞彙意義、語法意義)的是實詞,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有語法意義的就是虛詞。 主語:主語是執行句子的行為或動作的主體,如「我寫字」中的「我」,就是主語,它做出「寫」這個動作。謂語:謂語是對主語動作或狀態的陳述或說明,指出「做什麼」、「是什麼」或「怎麼樣」. 謂語動詞的位置一般在主語之後。舉例中,「寫」就是謂語。賓語:是指一個動作(動詞)的接受者。舉例中,「字」就是賓語。定語: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與特徵的。 主要有形容詞此外還有名詞、代詞、數詞、介詞短語、動詞不定式(短語)、分詞、定語從句或相當於形容詞的詞、短語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語。狀語:狀語是句子的重要修飾成分。狀語是謂語里的另一個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肯定,否定,范圍和程度等方面對謂語中心進行修飾或限制。英語中的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句子成分。補語:補語是述補結構中補充說明句子的結果、程度、趨向、可能、狀態、數量等的成分。就這么多了,希望能幫到你。

㈨ 求初中和高中文言文語法或者語文語法,英語語法

語法這個東西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清楚的,你在這里問這個問題實在是沒人能給你很詳細的回答,你還不如去找書看呢,英語書和語文參考書.

㈩ 文言文中的語法現象和句式。

1: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對賓語含有「使它怎麼樣」或「使它成為什麼」的意味,它能讓賓語具有「使動」動詞所賦予的行為和性狀。
一、動詞使動用法。
例1: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懷:使……歸順。
例2: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驚:使……震驚。
泣:使……悲泣。

二、名詞使動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毛遂自薦》)
臣:使……稱臣。
例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王:使……為王。

三、形容詞使動用法。
例1: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急:使……急。
http://vvv.hcysy.yanb.cn/kan.php?id=0000139860

2: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動詞,就是含有認定意義的動詞,它對賓語含有「以為什麼」或「以為怎樣」的意思,或者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麼或看成怎樣。古漢語表示意動的動詞有「以……為……」、「以為」、「為」等。如:

市人皆以贏為小人。(都市裡的人都認為我侯贏是個小人。)《信陵君竊符求趙》

皆以美於徐公。(全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但是,在古漢語里,可以有另外一種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動動詞,而用別的詞來代替意動動詞,並簡化結構,我們稱之為意動用法。

一、名詞用作意動動詞。

名詞用作意動動詞,就是把名詞放在賓語前面,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把我當作客人。) 《馮諼客孟嘗君》

侶魚蝦而友麋鹿。(把魚蝦當作伴侶,把麋鹿當作朋友。) 《前赤壁賦》

二、形容詞用作意動動詞。

形容詞用作意動動詞,就是把形容詞放在賓語前面,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看成怎樣。形容詞用作意動動詞後所構成的動賓式,所表示的內容和古漢語的「以……為……」一樣。如:

成然之。(成名認為他的妻子的話很對。) 《促織》

又安敢毒耶?(我又怎麼敢認為這個差役痛苦呢?) 《捕蛇者說》

吾妻之美我者。(我的妻子認為我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羞。(我認為處在藺相如的下位很羞恥。) 《廉頗藺相如列傳》
http://blog.sina.com.cn/u/48ba0b4e0100034g

3:名詞作狀語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直接用作狀語。而在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方位名詞外,這種用法卻很少。

一、一般名詞作狀語

(一)表示比喻。這類狀語,一般可用「象……那樣地」或「跟……似的」對譯。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那樣掩護劉邦) 《鴻門宴》

(二)表示態度。把動詞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當作用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對待。可譯成「把……當作」。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鴻門宴》

(三)表示處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憑秦王那樣的威風,我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表示工具。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貴州沒有驢子,有喜歡多事的人用船把驢子運進貴州。) 《黔之驢》

(五)表示方式。可用「按照……」、「用……」結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摘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 《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時間名詞作狀語

(一)名詞狀語和中心詞,常用「而」、「以」連接。

長驅至齊,晨而求見。(馮諼長途不停頓地快速回到齊國,清晨就去求見孟嘗君)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二)時的用法。

1、上古,「時」譯為「以時(按時)」。

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又按時溫習它。) 《論語》》

2、「時」用在句首,主語之前,譯為「那時」、「當時」。

時先主屯新野。(當時先主駐扎新野) 《三國志·諸葛亮傳》

(三)「日」、「月」、「歲」的用法。

1、放在具有行動性動詞前,表示行動的頻數和經常。

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皇宮里嗜好都蟋蟀的游戲,每年向民間徵收。) 《促織》

2、「日」放在表示發展變化的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當「一天天地」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展。

鄉鄰之生日蹙。(我同鄉的鄉鄰們,生計一天比一天窘迫。) 《捕蛇者說》

3、「日」用在句首主語前, 當「往日」、「從前」講 。

日衛不睦,故取其地。(從前衛國不合睦,因此奪取了它的土地。)《左傳·文公十年》
http://blog.sina.com.cn/u/48ba0b4e0100033i

4: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

1. 名+代

(代詞一般不受名詞的修飾,而經常用於動詞的賓語)

例: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從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

見白書,乃鑽火燭之 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買五人之 函之 用木匣裝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命名

2. 名+名

(當兩名詞關系不是聯合,偏正或同位時,其中一個用如動詞)

例:大楚興,陳勝王 稱王

許子冠乎 戴帽子

使天而雨珠 下

雨麥於岐山之陽 下

衣素衣而出 穿

(有時可構成動補關系,此時後一名詞多為方位名詞)

例:沛公軍霸上 駐扎(在)

欲王關中 (在關中)稱王

晉軍函陵

3. 副+名

(名詞一般不受副詞修飾,副詞是經常修飾動詞的)

例:既而彌月不雨 不(下)雨

晉靈公不君 不(行)君道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歸咎上天

秦地可盡王也 全部統治

子墨子不聽,遂北 就往北走了

秦師遂東 就向東出發了

(注意:「非」後的名詞不用如動詞,因它本來就是修飾名詞謂語的)

例:非我即他 不是我就是他

天又大風 (刮大風)

皆玄衣白刃 (都穿黑衣,提著雪白的刀)

4. 能願動詞+名詞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能游泳

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 應當在關中稱王

左右欲刃相如 想要殺相如

王曰:「吾亦欲東耳」 想向東進擊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識其本名

5. 名詞+介賓

(這個名詞又不是句子的主語或另一動詞的賓詞,用如動詞)

例:唐浮圖慧褒舍於其址 築屋居住

6. 介賓+名

例:亭以雨名 西與韓境 由山以上五六里

7. 所+名

例:置人所罾魚腹中 (魚網 用網捕來)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 (住所 住)

館:修理客人住的地方

8. 名+者

例:趙王之子孫侯者 (侯爵 封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 (打雞獵兔的人)

9. 連詞「而」前後的名詞在一定條件下用如動詞

例: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臣:使……臣服 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蠶:養蠶 衣:穿衣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縉紳:做官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進軍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緹騎按劍而前

進城梯而下之 梯:放上梯子 下:使動

(當這個名詞前雖無動詞,但可以和「而」後動詞構成主謂關系時,不為動詞,如「人而無信」。所以只有當「而」前的名詞既非主語又非賓語時,此名詞才用如動詞)
http://blog.shbbs.cn/user1/391/archives/2005/1431.html

5:賓語前置
賓語本來應該放在動詞後邊
有的需要放前邊
所以就前置了
條件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http://..com/question/18306773.html
6:判斷句
一、判斷句的定義:

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片語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理解判斷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 動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

尤其是用「為」構成的句子有時與判斷句十分相似。例如: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
「夫執輿者為誰?」
這兩句中的「為」似乎都可以譯成「是」,因此有人把這樣的句子理解成判斷句。這是一種誤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漢語里,「為」是一個意義十分廣泛的及物動詞,對它的解釋應該根據文意而定。用「為」的句子屬於敘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斷句的「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實都還是敘述句。
2、 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這兩句都是名詞充當謂語的句子。但是很顯然,這兩句的意思並不表示判斷,而是進行描寫。因此盡管它們是名詞謂語句,但卻不是判斷句。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和現代漢語 不同,一般不用系詞「是」,而是用名詞性謂語直接表示判斷。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語氣詞「也」加強判斷句的肯定確認語氣。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後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語,而不是判斷詞。
「是」在古代漢語里本是一個指示代詞,它的基本意思是「此」(這)。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謂語、定語等。

「是」充當主語的如上句。
「是」充當謂語的如: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的意思是「認為……是對的」,即認為汲黯的意見是對的。
「是」充當定語的如:
「是歲,元和四年也。」
作為系詞的「是」,是後來發展而成的。判斷「是」成為系詞的標準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詞性(或代詞)成分存在。

「此是何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這是戰國時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內兵,年大孰。」(《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這是漢代的用例。
很顯然,這兩句的「是」已經成為系詞。
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

構成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條件是名詞性詞語直接充當謂語。並且,可以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加強判斷語氣。還可以在主語後面用代詞「者」復指主語。 這樣,根據用不用「者」、「也」的各種情況來看,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共有四種基本形式。

1、 主語,謂語+「也」。(「制,岩邑也。」)
2、 主語+「者」,謂語+「也」。(「兵者,凶器也。」)
3、 主語+「者」,謂語。(「兵者,凶器。」)
4、 主語,謂語。(「兵,凶器。」)
在判斷句的主謂語之間還經常出現副詞充當狀語。例如,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否定判斷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這里的「非」雖然可以譯作「不是」,但它的詞性為副詞,而不是系詞。
又如用語氣副詞「則」、「即」、「誠」、「乃」等加強判斷語氣,用范圍副詞「皆」表示判斷的范圍等,也是判斷句常見的情況。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梁父即楚將項燕。」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個別帶動詞「為」的句子也表判斷,如:「余為伯儵」

四、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

1、 表示類屬關系。

「滕,小國也。」
2、 表示等同關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 表示主語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系。

「夫戰,勇氣也。」「曹公,豺虎也。」
5、 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http://..com/question/14153560.html

7:被動句
什麼是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wyw/112091121327453.Html

閱讀全文

與英語與文言文語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