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語語法和漢語語法一樣嗎
英語是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的一種語言,因為歷史發展版,現代英語已經失去了權大多屈折變化。
但古英語仍然相當復雜。
可以這么說,幾乎沒有兩種語言的語法是一樣的。
漢語是分析語,英語是屈折語,語法大有不同。
英語語言學上不屬於主題優先語言,漢語是主題優先的。
英語的疑問句的語序和陳述句大不相同,而漢語的卻比較類似。
英語雖然已經消失了大多數屈折變化,但仍有日耳曼語的強變化動詞的遺存。
對於其他印歐語系的語言來說,英語是一種很特殊的語言。
包括英語的不定式的表達,名詞屬格的變化,和其他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都非比尋常。
英語最復雜的是動詞。
❷ 漢語語法與英語語法有什麼不同
其實漢語的語法在英文中是被稱為句法的。句法就是從基礎的動詞、形容詞、副詞等入手,進而研究整個句子的構造。只有基礎的句法搞明白了,英語的語法自然就會用了。
❸ 漢語語法,英語語法 是如何產生的(感謝萬分,十分緊急)
漢語語法和外語語法
現在大家都在學習外語,一般都是學習英語。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的區別相當大,學習漢語語法的時候,千萬不要用英語語法來套漢語語法。凡是事物都有一致的地方。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都是事物,當然也有一致性。比如說,漢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人家英語也有。你會說"學生們熱愛偉大的祖國",人家就會說"pupils love great motherland",一句話裡面三種詞都出現了。漢語里頭有主語、謂語、賓語這些玩意兒,英語里頭也有。上面那句話,"學生們"是主語,英語的主語是pupils;漢語的謂語是"熱愛",英語的謂語也是love;漢語的賓語是"祖國",英語的賓語也是motheland;漢語的定語是"偉大",英語的定語也是great。你看,都一樣,用英語語法來分析漢語難道不可以嗎?
碰到兩種語言一致的地方,當然湊合。為什麼不說是"可以"而說"湊合"呢?因為嚴格說來,是不可以的。人家的主語、謂語等等,同漢語的主語、謂語等等都不完全一樣。就拿前邊提到過的he works來說吧,人家的主語he同謂語works在人稱、數方面必須一致,漢語有這些名堂嗎?沒有。漢語的主語同英語的主語不是一碼事,漢語的謂語跟英語的謂語也很不相同,所以嚴格說來,碰到了一致的地方,是不可以用一種語言的語法知識去分析另一種語言的語法結構的。說"湊合",是因為大體一致,把那些不同的地方扔掉不管,用這種語言的語法去說明那種語言的語法,也只能說是湊合著用吧。 而碰到兩種語言不一致的地方,那就決不能用這種語言的語法去套那種語言的語法,連湊合都不可能。大家平時在課堂里學習,英語語法講得多,漢語語法講得少,同學們對英語語法知識更為熟悉,對漢語語法知識反倒生疏。一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問題,就很容易用英語語法知識去分析漢語的句子。比如英語里有a pioneer 's red scarf(一個少先隊員的紅領巾),人家的a是冠詞,漢語里有冠詞嗎?沒有,誰要是把漢語的"一個"說成是冠詞,豈不讓人笑掉大牙?英語里沒有量詞,誰要是把a cup of water(一杯水)的cup,把a piece of news(一條消息)的piece說成是量詞,老外們也決不會認帳,那個a就說明它們是名詞。這說明,用這種語言的語法知識去分析另一種語言的語法,是要碰釘子的。所以學習漢語語法,一定要注意同英語語法的區別。
第一,在詞類方面不一樣。
漢語的名詞里頭有方位詞,如"里、內、外、上、下、前、後、左、右、中"等,其中的幾個在英語里溶入了介詞,如in、on、behind,有的成了形容詞,如inner、outer、outside、middle。因此,見到了漢語的方位詞,就不能說它們是介詞或形容詞。
漢語的許多動詞後面能夠加?quot;著、了、過",於是有的同學便認為"著"是現在時,"了、過"表示過去時,這就是照套的結果。漢語的"著、了、過"可不是表示"時態"的,因為用了"著、了、過",既可以表示現在、過去的事情,也可以表示將來的事情。"他昨天吃著飯還看書呢",如果說這?quot;著"是"過去時","他明天看著電影還會想到我的",如果說這個"著"又是"將來時",那漢語里還有什麼時態呢?"他明天吃了飯到我家來""他後天吃過飯到我家來",這"了、過"是"過去時"嗎?顯然不是。
人家的形容詞也跟咱們的不一樣。political study(政治學習)、American films(美國電影)、brown overcoat(棕色大衣),"政治、美國、棕色"在人家那裡是形容詞,咱們可不能把漢語的"政治、美國、棕色"當作形容詞看待,它們在漢語里都是名詞。一些同學老是把"中國人民"的"中國",把"經濟形勢"的"經濟"當作形容詞,就是這么造成的。
漢語里的許多形容詞可以做狀語,如"勤奮學習""認真工作""嚴厲批評"的"勤奮、認真、嚴厲"都是做狀語的形容詞。英語的形容詞絕對同狀語無緣。例如hard study(勤奮學習)、work seriouly(認真工作)、criticise severely(嚴厲批評),人家的"hard、seriouly、severely"都是副詞,咱們就不能跟著人家把"勤奮、認真、嚴厲"說成副詞了。
詞類方面還有許多差別,這里只能舉一些例子。
第二,在句子成分方面不一樣
漢語里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六大句子成分。英語里缺個補語。漢語用補語表示的意思,英語把它放到狀語里去了。英語裡面有個表語,漢語把它放到賓語里頭去了。所以,兩種語言的句子成分都是六個。我們見到"他在這兒逗留了三個小時"(he stayed here three hours),就不能把"三個小時"當作狀語了,因為它在漢語里是補語。見到了"他是學生"(he is a pupil)就不能說"學生"是表語,而應當說它是賓語。
漢語的主語和英語的主語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英語里有用句首引導詞there和用it做主語的句子,漢語里可沒有。如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牆上有一幅畫)、it is rainning(下著雨呢)。這當然不會導致我們按英語語法去分析漢語。成問題的是,漢語里的某些主語,在英語里是賓語或者定語。如"這幾件新衣服他想要",按漢語語法來分析,"這幾件衣服"是主語,可是在英語里只能說成he wants some new dresses,"some new dresses"非做賓語不可.,除非用被動式。
兩種語言的賓語也不一樣。在漢語里,有"一匹馬騎兩個人""一張床睡兩個人""一間屋子住兩個人""一鍋飯吃十個人"這一類的句子,"人"是賓語。到了英語里,"人"非做主語不可。碰到這種情況,就不能跟著人家說"人"是主語了。當然,這幾句可以說成"兩個人騎一匹馬""兩個人睡一張床""兩個人住一間屋子""十個人吃一鍋飯",這就跟英語相像了。漢語的一部分主語和賓語可以圍著謂語轉圈。更有意思的是"老頭曬太陽"和"太陽曬老頭"意思差不多,"冰雪覆蓋著大地"和"大地覆蓋著冰雪"意思幾乎一樣,誰在動詞前頭誰就是主語,誰在動詞後頭誰就是賓語。英語里很難有這樣的用法,除非是用被動式。漢語的某些主語和某些賓語可以倒過來,倒過去,十分靈活,我們就不要跟著英語語法把放在漢語動詞前頭的受動者當作漢語的賓語了,而應當把它們當作主語;也不能跟著英語語法把放在漢語動詞後面的主動者當作主語,而應當看成賓語。漢語的主語、賓語是由位置決定的。 其他的句子成分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漢語里有把字句,如"他把書包拿走了","把書包"要分析為狀語。英語里根本就沒有把字句,英語的"書包"(schoolbag)在這句話的譯文當中只能做賓語。英語的定語、狀語等可以用從句表示,漢語沒有地道的從句。例如we sha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Nanjing was liberated(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南京解放的那一天),在漢語里,"南京解放"是主謂短語做定語,英語用的是定語從句when Nanjing was liberated,因此,見到了主謂短語做定語,就不要說那是定語從句。
第三,句式方面不一樣
英語里當然有一些非主謂句,如Plane!(飛機!)Wonderful!(妙極了!)但是這樣的句子極少。漢語裡面的非主謂句要多得多。除了一個詞構成的非主謂句(如"火!""好!""滾!")之外,漢語里有大量由各種短語構成的非主謂句,如"好球!""我的帽子呢?""我的老天爺呀!""這個王老師!""你這個小鬼!""瞧你!""下雨了。""刮風了。""他奶奶的!"見到這樣的句子,我們管它們叫非主謂句,不要因為人家把"下雨了"說成it is rainning,就說漢語省略了主語,也不要因為人家把"我的帽子呢?"說成where is my cap?就說漢語省略了謂語和賓語。
漢語里有一種主謂謂語句,非常特殊,英語里沒有這樣的句式。?quot;他臉色蒼白""這個人鼻樑很高""這艘軍艦,艦身長110米""這里的樹,楊樹居多""這樣的人血饅頭,什麼癆病都包好!"謂語都是主謂短語。因為翻譯成英語,肯定會翻譯成"他的臉色蒼白""這個人的鼻樑很高""這艘軍艦的艦身長110米",於是就有人認為"他臉色蒼白"的主語是"臉色"而不是"他",認為"這個人鼻樑很高"的主語是"鼻樑",也不是"這個人",認為"這艘軍艦,艦身長110米"的主語是"艦身"而不是"這艘軍艦"。這樣的分析都是不符合漢語的特點的。這幾句可以在中間加個"的"翻譯成英語,那麼"這里的樹,楊樹居多""這樣的人血饅頭,什麼癆病都包好?quot;中間能夠加"的"嗎?"這里的樹的楊樹居多""這樣的人血饅頭的什麼癆病都包好!"就不成話了。可見"他臉色蒼白"這樣的主謂謂語句是漢語里頭的一種句子,跟"他的臉色蒼白"這種主謂句不一樣,可千萬不要先翻譯成英語,然後根據英語來給漢語的句子劃分句子成分。
前面說過,漢語里的復句,沒有地道的從句,有一點像?quot;從句"倒是有的。如"那兒有一個人,他手裡拿著一本書",翻譯成英語是there is a man,who is taking a book in his hand,於是有人便認為"那兒有一個人,他手裡拿著一本書"是主從復句,里頭的"他手裡拿著一本書"是定語從句。這樣的分析也是不符合漢語語法的。在漢語里,"那兒有一個人,他手裡拿著一本書"是並列復句。
上面只是舉例性的談到了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的區別,其實兩種語言的語法,區別多得很。一句話,就是不能用人家的語法來套咱們的語法,漢語語法有它自己的的特點。
❹ 英語的語法和中文的語法有什麼區別
漢語是漢藏語系,英語是印歐語系,兩者差別很大。
漢語是意合語言,重在語義回,不講求語言形式答,講究「形散而神不散」,比方說,名詞沒有格的變化,也沒有性數配合,動詞不分人稱,也沒有時態,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被認為是沒有語法,沒有詞類的;但英語是形合語言,以形式為主,它的人稱代詞與動詞均具有固定的句法形態來標定,英語已經算是比較簡略的了,德語法語的語法規定得更嚴格更死板,而且他們本國人也覺得自己國家的語法很愚蠢。所以,還是我們的漢語博大精深些~
❺ 中文語法與英語語法的區別
1、概念不同
英語語法是針對英語語言進行研究後,英語語法系統地版總結歸納出來的一系列權語言規則。
現代中文語法是對於現代中文內在的表達規則進行分析、整理和解釋的理論。
2、詞語不同
英語語法:名詞(noun)是指人或事物的名稱。代詞(pronoun)用於代替名詞等。數詞表示數量或順序等。分為基數詞(cardinal number)和序數詞(ordinal number)。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感嘆詞是用來表示說話時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詞。
中文語法: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可能意願及心理活動的詞。形容詞,表示事物性質、狀貌特徵的詞。數詞,表示事物數目的詞。量詞,表示事物或動作的單位。代詞,能代替事物名稱的詞。擬聲詞,模擬事物的聲音的詞。
3、句子構成不同
英語中要求主謂一致,漢語中沒有。在英語句子里,謂語受主語支配,其動詞必須和主語在人稱和數上保持一致。
❻ 現代漢語是採用英語的語法嗎
漢語與英語的區別相當大,但是依然有相似處可尋。就詞類方面說,漢語與
英語有不少相同之處,漢語和英語都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和代詞
等。但是詞類的使用上還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漢語動詞靈活,可單獨使用,
可連續使用,也可疊用,而英語則不能重疊使用。另外,英語動詞受人稱、時態
等限制,詞形也隨之而發生變化。翻譯時須視情況作出相應的變化。如果在-一個
漢語句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譯成英語時,要麼使用動詞的非謂語形式,
要麼加連接詞使其成為並列成分,要麼使動詞變成其他形式,如名詞、介詞短語
等,有時也可省略某個動詞。英譯漢時則注意把這些句子變為擁有兩個或兩個以
上動詞的句子。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名詞,但是,英語名詞詞形隨單復數發生變
化。漢語名詞除..們」為標志的復數外,幾乎所有單、復數的形式都是相同
的。英語里存在大量的冠詞,而漢語卻沒有。英語的冠詞通常分為定冠詞和不定
冠詞兩種,分別用the, a或an表示。定冠詞表示特指某事或某人。不定冠詞表
示泛指。但是定冠詞有時也可用來表示泛指。
漢語與英語在句子成分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漢語有主語、謂語、賓語、狀
語、定語以及補語六大句子成分。英語中沒有補語,漢語中補語所表示的意思英
語中放到狀語里去了,英語中的表語所表達的意思漢語中用賓語來表示。從主語
方面來看,它們又存在不同。英語中有用there和it做主語來引導的句子,而漢
語中沒有這樣的用法。再比如漢語中,我們有時把主語與賓語倒過來句子仍然成
立,十分靈活,而英語中主語和賓語不可互換。另外,英語多被動句,而現代漢
語多為主動句,被動句較少。在句子結構方面英語與漢語都存在無主句,即沒有
主語的句子。但是相較而言,漢語中的無主句比英語中的無主句多得多,英語中
的句子結構較為完整。
漢語與英語在詞序方面上的差別非常大。從語序方面講,英語和漢語都採用
「主語+謂語+賓語」的排列順序,但在運用時仍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例如:
1.英語的修飾語(如定語和狀語)的位置比較靈活,可出現在被修飾成分之前
或之後,如果修飾語是短語或分句則需要放在被修飾成分之後,而漢語的修飾語
無論是詞,還是片語或分句都放在被修飾成分之前。
2.為了取得句子形式上的平衡,或是為了強調某個成分,英語中往往採用倒
裝的辦法,而漢語里則沒有倒裝的情況。
3.英語句常把判斷性或結論性的部分放在句子的前面,漢語則放在句子的末
尾。
4.如果一個句子有幾個並列詞語,詞義有輕重強弱之分,英語的排列順序是
先輕後重,先弱後強,漢語則相反。
❼ 漢語與英語的語法有何區別
很大的區別,漢語沒有核心的成分,而英語必須有謂語才能成句,這是本質區別
漢語和英語作為兩種高度發達的語言就其思維本質而言大同小異,僅僅在思維的角度上稍有區別。
比如漢語英語都有兩種基本的句型:
1. 主系表; 即什麼是什麼
2. 主謂賓。 即什麼做了什麼
例如:
主系表示例:
漢語: 我是一個學生。
英語: I am a student.
主謂賓示例:
漢語:我愛你。
英語:I love you.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從大的方面而言,從主謂賓等主幹輸出順序而言,中英的表達順序是一致的。只是對於一些附屬成分,如修成主語、賓語等主幹的定語而言,中英文採取的不同的方式,即中文採取了前置的方式,而英語採取了後置的方式。
中英文定語示例:
中文:這就是我想要的那本書。 定語前置
英語:This is the book that I wanted. 定語後置
之所以很多人覺得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會有很大的不同,其本質是沒有真正的理解英語語法,同時作為兩種高度成熟的語言,英文能表達什麼意思內涵,中文就一定也能表達同樣的意思內涵,所以英語有這樣的語法,中文也相應的有對應的語法。就好比很多人說英語有時態,中文怎麼沒有時態呀?此話大錯特錯!中文同樣有時態,比如中文同樣有:
一般現在時態、一般過去時態、一般將來時態、一般過去將來時態;
現在不定時態、過去不定時她、將來不定時她、過去將來不定時態;
現在進行時態、過去進行時態、將來進行時態、過去將來進行時態;
現在完成時態、過去完成時態、將來完成時態、過去將來完成時態;
現在完成進行時態、過去完成進行時態、將來完成進行時態、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態;
中英文時態是嚴格的一一對應的,中國學生之所不知道中文存在這樣的時態,是應為當局者迷,就好像魚兒不知道自己在水中一個道理。
❽ 漢語有語法嗎和英語一樣嗎
語法是人抄們根據一種語言總結出來的規律。所以,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有語法規律的,要不然怎樣能被人學習掌握呢?漢語也是有語法的。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的語系,所以語法方面有挺多的區別。比如,英語由動詞的形式變化來表現時態,而漢語用「著」「了」「過」等助詞來表示。
❾ 中文的語法與英文有什麼不同
據我所知 ,中文復一開始應制該是沒有語法的 ,語法這個東西是從西方引進的,在中國以前連標點符號都沒有,更妄論語法了 。
如果你是對英語真正感興趣,應該就不用太多理會語法問題,自己找點英文文章多讀讀,以後再用英語的時候,「語感」就特強烈了,這也是為什麼國人自己說漢語並不會在說每句話前想想正確的排序是什麼,誰在誰前頭。
當然,如果你學英語是有一點過目的的,那麼不妨多看看語法,有時候你可以把英語語法和中國文言文語法作類比,很有意思的。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26174013.html?si=2
❿ 現代漢語語法是英語來的嗎
漢語本身最初並沒有自己的語法著作,但是在長期的約定俗成使用中,也形成了語法規則。到了清代末期,馬建忠著《文通》,後稱《馬氏文通》,這本著作開建了中國的語法學。該書以古漢語為研究對象,把西方的語法學成功地引進中國,創立了第一個完整的漢語語法體系。馬建忠參照拉丁語法體系,同時結合漢語的特點,創建了漢語的語法體系。
而現代漢語語法學又是從古漢語語法學脫胎而來,因此可以說,現代漢語語法學系統是借鑒了拉丁語的語法學,但並不局限於英語語法學。
這里需要明確一點:現代漢語語法和現代漢語語法學是不同的概念,現代漢語語法是現代漢語的結構規范,沒有現代漢語語法學,人們也在遵循著語法的很多規則。而現代漢語語法學,是對現代漢語語法現象加以歸納整理形成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現代漢語語法。
因此,科學地講,現代漢語語法學了西方語言,而現代漢語語法是漢語本身的構成要素,並不是「舶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