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語好學還是漢語好學呢
當然是英語好學啦,英語只要背會單詞,知道語法,多聽聽,多說說就好,而且單詞都是表音文字,發音比較容易。詞形、詞性變化也有規律可循。但是漢語就比較復雜了。(由於發明了偉大的漢語拼音方案,語音方面我就不羅嗦了,還可以。)首先漢語的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稍有變動就會產生不同的語義效果。漢語中詞形相對固定,但是詞性和用法變化多樣,單一個詞的用法就可以講上3天。其次漢字字形,造字法按造字法可以分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想要區分清楚是比較不易的。還有好多哇,不勝枚舉了,更不要說文言文。
我本專業是英語,但是一直在自學漢語,真的覺得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一般人整不了啊!
B. 問:在英語中學習語法就等於學習漢語的什麼
語法其實就是語言的規矩和法則,我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學習怎專么樣將一個個單獨的詞語按照一屬定的法則把它連成句子。英語語法總的來說可以分為詞法、句法和拼讀。
英語中詞分為:名詞、形容詞、代詞、動詞、數詞、副詞、冠詞、介詞、連詞、感嘆詞等。其中最為復雜的要數動詞,因為動詞的形式變化多樣:動詞的-ing形式,動詞的過去式,動詞的過去分詞,動詞的三單,動詞不定式等。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只要能夠很好的掌握好動詞,那麼我們在詞法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了。另外值得提醒的是我們在學習形近詞和同義詞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他們的詞義辨析和用法辨析,弄明白後能夠給我們英語學習帶來很多的方便。
C. 學習英語和漢語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
語言環境造來成的我源們學習英語的方法很不得當 想咱們小時候開始從來都沒有學過漢語的語法什麼的吧 都是聽說開始學習的漢語 和外界的交流使我們不知不覺就知道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很容易啊~但是英語呢?不知道樓主是什麼時候怎麼學的 我猜想大多數人的軌跡路線都是從語法單詞開始往腦子里灌 成天抱著習題冊不停地做題 整天思考這個句子什麼結構 那個題為什麼不能用這個片語 但是你看漢語考試咱們考什麼 考的不是語法 考的是對文章的理解 英語整天就是盯著那題 老師反復強調這個怎麼不對 那個怎麼對 甚至有時候答案就是一切 有些東西就很模糊地講過去了
共同點就是單詞 詞彙的積累吧 像老師讓咱們背成語 是教咱們怎麼用詞准確 恰當 得體 語文也是讓我們通過文字來理解作者的意圖 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大學英語專業精講詞語也是教精確用詞什麼的(我不是英語專業 沒有發言權)我想這大概是相同點吧
總的來說我認為不同點就是英語學習基本是為了考試而不注重交流 漢語是注重交流而(學生 包括我在內啊 呵呵)不注重考試 目的不同導致的過程與結果都不同 恩 大概是這樣吧
D. 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的區別
1.在漢語和英語中,同一個詞語或單詞往往詞性不止一個。
例如,在漢語中,「美麗」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形容詞;在英語中」work」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都表示「工作」的意思。在漢語中,我們大都可以用同一個詞語作不同的詞性來使用,而英語中,詞義相同而詞性不同時,往往不能使用同一個單詞。
例如:
(1)She is very kind. (她很善良)
(2)Her kindness moved me deeply.(她的善良深深打動了我)
(3)She is a happy girl. (她是一個快樂的女孩)
(4)I like chatting happily with others.(我喜歡跟別人快樂地聊天)
在例句(1)中,kind(善良)是形容詞,作表語,而例句(2)中,kindness(善良)是名詞,作主語;在例句(3)中,happy(快樂)是形容詞,修飾名詞girl,而在例句(4)中,happily(快樂)是副詞,修飾動詞chat。
2.英語的動詞有時態,而漢語沒有
英語的時態大都體現在謂語動詞上,而漢語的時態則用一些虛詞來表現。例如:
(1)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我已經完成我的家庭作業)
在這個例句中,漢語我們用虛詞「已經」來表示動作的完成,而在英語中,則是將句中的謂語動詞finish轉變成現在完成時結構have finished來表現finish這個動作已經發生過了。
(2)She is reading a book carefully. (她正在認真看書)
在漢語中,用虛詞「正「來表示「讀書」這個動作正在進行,而英語中,則需要將「read」轉變成現在進行時結構」is reading」
(3)He will be back in ten minutes. (十分鍾後他將回來)
在漢語中,用虛詞「將」來表示將來的動作,而英語中則需要用一般將來時的結構「will +動詞原形」來表現。
E. 我們學習中文需要學語法嗎
我們小學上語文課的時候也學漢語語法,比如被字句,把字句;的得地區回分;還有修改病句什答么的,都是語法學習呀。但我們不會非常系統化,理論化地去學習語法,畢竟中文是我們的母語,而且中文不像英文,語法太過靈活多變,記住那些語法條條框框完全沒有必要。其實歐美小朋友也學英語語法,但不像國內那樣捧著語法書看,畢竟現在中學生可以用2年完全掌握英語語法,而人家外國小朋友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學語言的過程,沒必要速成。
F. 英語語法與漢語語法的區別
語法的東西我個人認為最最關鍵的是能充分了解句子的結構,認清其組成成分,尤其是有從句存在的情況。 看到句子先劃分主語的「主謂賓」,然後是主句的「定狀補」,從句本身以一個整體當成主語的一個「定狀補」成分。 然後才是在「把從句恢復成正常語序」的基礎上,按主句的分析方法,分析從句的「主謂賓、定狀補」。 「主謂賓、定狀補」,你應該結合漢語的句子中相應成分的應用習慣進行判斷,建議你可以用初中語文中劃分句子成分的符號和方法來劃分英語的句子。我覺得漢語語法在這點上能對你的英語語法學習有相當大的幫助。 劃分過程中要注意的幾個方面(也是自己書寫英文句子要注意的幾個方面)是: 1、片語搭配:這個只能通過字面的理會、背誦、實際應用來增強對片語的感覺。這個理會過程有個經驗告訴你,就是一些片語前後詞並不是平等的,而是有所強調、有所弱化或否定,比如上面的too..to...強調的是too,著重描述too後面描述的一種狀態的程度,弱化(這里包含否定含義)的是to後面的描述,所以在理解上加入了「不能」這個否定詞。 2、語序顛倒:一般是1)疑問句中「賓、定、狀」成分變為疑問詞提前引起語序變化;2)特殊單詞(如so、neither)提前指代前面描述表示強調;3)從句中謂語以分詞形式提前引起從句的語序顛倒。 3、成分位置調整:某一個句子成分(分詞短語或從句,也有時是名詞)太長,如果保持其位置會引起其他成分的理解的時候,對該成分在其原位置前後做適當的調整。 4、主被動態的分析,這個和漢語是相通但又有所不同,關鍵是要在漢語表述基礎上去嘗試加入「被」的理解,即去體會名詞與動作的單詞描述之間能否加上「被人」的含義。如漢語「花瓶打碎了」在英語上就應該按「花瓶被人打碎了」來翻譯。主動態的分析對「動詞選擇是現在分詞還是過去分詞作從句」的應用有直接的影響。 5、前後一致,主要表現在動詞上,漢語語句中沒有這方面的描述,但是英語語句要突出這個內容。主要在時態、單復數、第三人稱上去注意。單復數、第三人稱的注意完全靠個人細心。時態一致要靠你依據上下文描述對動詞發生時間點的判斷。
G. 學習漢語語法有用嗎
唉..我們德語老師觀點和你一樣....
學英語,語法有用嗎?
學德語,語法有用嗎?
你學英語的時候,感覺情態動詞好抽象, 覺得虛擬語氣好抽象,覺得主謂賓定狀補好抽象
其實好多概念是可以類比漢語語法的,對一個漢語母語者來說,理解漢語語法要比理解英語語法更容易
如果你教外國人漢語,不藉助語法分析,如何讓他區分「突然」和「忽然」?如果不藉助語法分析,你能給我解釋「突然」和「忽然」的區別嗎?
這是從實用角度說為什麼要學漢語語法。但一個中文人,總還是要有點情懷吧
從《馬氏文通》開始,人們就嘗試對漢語進行系統的人語法分析。但不管是《馬氏文通》(拉丁語、法語)、《納氏文法》(英語)還是王力的諸多語法著作(英語、法語),都是建立在把漢語和西語對比的基礎上的。在好多時候,這樣的比較並無法一一對應。在發現許多西語語法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好多人產生「漢語沒有語法」的想法。英語里形容詞不能作謂語,那「她很漂亮」這句話就不合文法,應該是「她是漂亮的」省略;英語里名詞前要有冠詞,漢語沒有,漢語就是語法混亂。
18世紀的時候,法國有個語言學家寫了本《普遍唯理語法》,他認為他發現了適用於世界上所有語言的語法體系。這本書認為所有語言都是有變格的,認為冠詞不可或缺。在西方人看來,語言天然就是這個樣子的。
五四運動的時候,有人主張廢除漢字,激進的甚至認為漢語需要被改造。他們認為西語是精確的,漢語是不精確的,西語可以容納更多的信息,漢語卻不允許許多從句同時出現在一個句子里。西語有人稱、時態和數的變化,漢語卻不存在形態變化。總之,漢語就是一個拙劣的工具,使用漢語阻礙了人們對西方的學習,漢語必須被改造,必須更像西方語言。
你看,從18世紀到五四運動,乃至60、70年代,人們一直是在西方中心主義的角度看待漢語語法的。這並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我覺得這其實反映了中國學者的自卑,反映了中國和西方的巨大差距。我們只能被動吸收西方的研究思路,西方的研究成果,哪怕研究對象是我們的母語。
當然,中國的學者也一直在嘗試根據漢語本身的特點來研究漢語語法。王力的《漢語語言學史》最後一章對他之前的語法研究進行了很好的概述。但總體上,還是擺脫不了拿漢語和西語比較的研究方法。
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經歷了西方文化巨大的沖擊,我們經濟上不如人,科技上不如人,學術上不如人。當時西方人覺得,研究希臘學最為精深的不是希臘,研究埃及學最為精深的不是埃及,西方是人類文明的頂峰,所以中國的東西,也應該由西方人來研究。有西方學者說,現在(這是就當是而言的)中國學的研究,中國只能是三流的水平(原話記不清了,大概是這意思)。這確實很諷刺,學甲骨文要去日本,學中國歷史要去美國,中國人研究出來的東西都是三流的,所以大學里研究中國歷史的教員,還要有留學背景。
90年代,中國經濟上、科技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漢語語言學的研究也漸漸自覺的走出對西方的迷信。但語言學大體上還是以消化吸收為主。
馮勝利也是留洋博士。他在留學期間接觸了韻律句法學。這是個比較粗糙的學說,在西方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馮勝利回國後,根據漢語的特性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並寫了本《漢語韻律句法學》。這個不被西方人看好的理論在漢語研究中展現了驚人的解釋力,把字句、被字句、語序、漢語史等領域許多難題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十幾年過去了,對漢語韻律句法學的研究依然勢頭不減。這算得上第一個以漢語為基礎發展完善的語法理論,漢語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所以在西語中無法解釋的現象,也許能在漢語中找到解釋的辦法;西方不被看好的理論,也不代表他是錯的。
現在應該沒有哪個西方人敢說「中國學的研究,中國只能算是三流水平」這樣的話了。古文字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嚴密的體系,簡牘學研究蓬勃興起,甲骨學的中文著作水平也遠高於英文、日文著作;上古音的研究擺脫了高本漢的體系,在研究方法上有了長足進步,構擬出更加精密的音系,在對上古音系的認識上也有了更開闊的視野;語法學研究拜託了對西方的亦步亦趨,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語法體系。我們不再認為漢語是不精確的語言的,相反,我們通過語法研究,能讓漢語變得更加精確。現在中國學最興盛的地方,無疑是在中國。中國終於沒有成為第二個希臘,或第二個埃及。
所以,我覺得學中文是要有一點情懷的。我們學英文、學德文,很多時候是抱著實用的態度去學的,但在英國、美國、德國,依然有許多學者在研究看似無用的語言學的細節。德國人研究配價語法有什麼用呢?他們不會說德語嗎?為什呢非要研究德語的構成規則呢?把德語語法的研究交給學德語的人不行嗎?沒有哪個德國學者願意承認德語語法研究最精深的國家不是德國,那我們又怎麼能坦然接受漢語語法研究最精神的不是中國呢?
朱曉農寫《語音學》,在前言里說,他有意選擇漢語方言材料,為的是讓中國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母語理解語音學原理。而在漢語方言中,又能發現許多以前未曾發現的規律和現象。他希望西方學生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能發現「語音學」遠比他們想像的更多姿多彩(原文記不清了,大概是這個意思)。其實任何領域何嘗不是這樣呢?漢語語法的研究,不也能讓西方人看到一個更為多彩的世界嗎?
碼字碼了一個小時,這算事我在知乎寫的最長的答案吧。全憑著記憶寫的,細節照顧不周,大家領會精神就好了-_-#
ps.
評論區有人說分不清「突然」和「忽然」有什麼區別,我這里簡單解釋一下吧。突然是形容詞,忽然是副詞。所以可以說「消息來得很突然」,卻不可以說「消息來得很忽然」。二者詞彙意義基本相同,都能做狀語(突然下雨、忽然下雨),區別只在於語法意義略有差別,所以詞典上一般拿兩個詞相互解釋,但我們並不能說它們是沒有差別的。
再舉個例子吧。「漂亮」和「美麗」有什麼區別呢?很多人大概在使用這兩個詞的時候不會過多的區分。這兩個詞的詞彙意義基本相同,而且都是形容詞,用法上也沒差別。但「漂亮」有AABB式的重疊形式(漂漂亮亮),「美麗」卻不能重疊(*美美麗麗)。雙音節的狀態形容詞大都有AABB的重疊形式,不能重疊的有兩種:(1)具有消極意義的狀態形容詞,比如邪惡(*邪邪惡惡);(2)具有書面色彩的狀態形容詞,比如勇敢(*勇勇敢敢)。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漂亮」帶有口語色彩,「美麗」帶有書面語色彩。
像「突然」和「忽然」的區別,只要小學語文過關,雖然可能說不出來,但大概都能感覺得到。而「美麗」和「漂亮」的區別,若非經過專門的練習,對文字有超強的敏感度,是很難發現的。語言大師對語言的掌握,靠的是從反復實踐中得到的感性認識,是庖丁解牛式的;語言學家對語言的認識,靠的是時間基礎上的理性分析,是解剖麻雀式的。對象相同,途徑各異。
並非會使用語言就是語言專家,語法學作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也自有其精妙之處。
H. 漢語的語法好難,怎麼學有什麼好方法嗎為什麼我們英語國家的語法沒有漢語的難
首先,很高興你學習漢語
漢語是公認的世界上最難得語言, 其實語言本沒有語法,是人版們為了方便權記憶而創造出來的
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多溝通,多說。
還有 不要用英語的語法去對照漢語翻譯,就像我們英文老師說的,永遠不要用漢語的觀念去說英語,語言的背後都是一個國家文明。 所以,要學漢語,就要了解這個國家的習俗文化和溝通方式,
這樣就不會學到英文式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