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語語法中表示年齡在多少歲以下用什麼介詞
at the age of
② 我從小學3年紀英語(包括:語法,單詞,句子沒學好)就沒學好到了6年級該怎麼快速學好英語
其實最簡單的就是你得花點時間,從三年級的書本開始重新復習,單詞必須會背,句型熟背,進步會很大的,英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
③ 小學五六年級需要掌握的單詞語法有哪些,這個年齡該怎麼背單詞。
其實小學英語不算很重要,到初中後會從零開始學,但早打下基礎也是好的回,
主要就是一些根答據地點,食物,節日,方向,月份,活動,位置,建築物等知識展開問答和對話
無論那個年齡段背單詞都不要死記硬背,先學會音標,把單詞記熟之後,再多讀幾遍,不妨找家長幫你聽寫一下,鞏固記憶。
以上都是自己用過的方法,供參考。
④ 年齡對語言變體語法方面的影響有哪些
或一個系統中分出的部分。
流派:指學術、文化藝術等方面有獨特風格的派別。
從概念上就可以判定它們的區別。
分支是從研究內容、對象上進行區別,流派是從研究方法、角度、風格等上面的區別。一個分支上也有不同的流派。
====================
個人理解。
語言學流派
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首先興起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主要是指運用語言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社會科學的角度去研究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異的一門學科。對這個定義,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此研究應以語言為重點,聯系社會因素的作用研究語言的變異;有的學者認為是語言的社會學,研究語言和社會的各種關系,使用語言學的材料來描寫和解釋社會行為。我們比較傾向於前者。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范圍: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狀況如雙言制(diglossia)、雙語、多語或多方言狀況;
2.各種語言變體包括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標准語和土語(vernacular)、正式語體(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語體(informal style)等構造特點及其社會功能;
3.交談情景與選擇語碼之間的關系以及語碼選擇與人際關系的相互作用;
4.社會以及不同的集團對各種語言或語言變體的評價和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應;
5.由於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種種原因以及語言接觸所引起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等。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一般認為是:
1.語言的變異(variation),並且聯系社會因素來探討語言變異發生的原因和規律,常常使用統計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來描寫這些變異現象。這又被稱為"微觀社會語言學"(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會語言學";
2.社會中的語言問題,如上面提到的雙語、語言接觸、雙方言,語言規范化問題等,這又被稱為"宏觀社會語言學"(macro-sociolinguistics);
3.研究人們怎樣在實際環境中使用語言進行交際,以及不同的社會、社團使用語言的差別,如某一社會階層使用語言的不同習慣(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彙的不同,這被稱為語言的社會變異),又如不同的性別、年齡、行業和經濟地位等對個人言語的影響(這被稱為個人語言變異)。
如果說,從索緒爾開始的結構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研究的是同質的(homogeneous)語言,那麼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是有序異質的(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語言,聯系社會因素的作用來研究語言的結構。這是社會語言學不同於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重要特徵。
社會語言學現在已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隨著60年代以後語言學家對語言異質性的認識的加深,社會語言學又發展出交際民族志學、跨文化交際、交際社會語言學、語言社會化和語言習得、會話分析、語言變異研究等學派。
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對語言提出了一種更為細致的同時又更為廣闊的概念,打破了索緒爾以來只研究語言內部同質系統的局限;2)對語言研究進行計量統計的分析;3)通過語言變異的研究在共時和歷時之間架起了一道溝通的橋梁,解決了共時和歷時的矛盾。
系統-功能學派
系統功能學派的興起,與整個語言學的功能主義思潮有關。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指的是當代語言學界與形式主義相對峙的一種學術思潮。它旨在通過語言在社會交際中應實現的功能來描寫和解釋各種語言的音系的、語法的和語義的語言學特徵。在這個學術思潮中,有幾個主要的學派影響比較大,它們是布拉格學派倫敦學派。
布拉格學派一直是語言學界公認的一個功能主義學派,它所說的功能主要包括語言在交際行為中的功能、語言在社會中的作用、語言在文學中的功能以及從功能觀點看語言在不同層次方面的問題。倫敦學派的興起稍為晚一點,由英國語言學家弗思教授開創,後來由他的學生韓禮德(M.A.K.Halliday)教授繼承和發展,形成現在人們稱之為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學派。韓禮德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陸續發表了很多著述,建立起系統功能語法的理論體系,成為語言學中一個獨樹一幟的的學派。
系統功能語法學派的語言學家門每年舉行一次系統理論討論會。第一屆至第八屆在英國召開。隨著影響的擴展和隊伍的擴大,1982年第九屆年會在加拿大召開,這標志著該學派的理論已具有國際影響。1985年美國密執安大學舉辦第十二屆年會,由於到美國是布龍菲爾德結構主義和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學派的堡壘,所以在美國舉行這樣的大會具有深遠意義。到今天,功能主義已經與形式主義成為語言學研究中的兩大思潮。
系統功能語法包括"系統語法"和"功能語法"兩個部分,但這不是兩種語法的簡單總和,而是一種完整的語言理論框架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
系統語法或系統語法學著重說明語言作為系統的內部底層關系,它是與意義相關聯的可供人們不斷選擇的若干個子系統組成的系統網路,又稱"意義潛勢"。語言作為符號的一種,在表述說話人想要表達的語義時,必然要在語言的各個語義功能部分進行相應的選擇。功能語法重點需要說明的是:語言是社會交往的工具,語言系統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為了實現各種不同的語義功能而逐漸形成起來的;人們在交往中需要在語言系統中進行選擇時,也是根據所要實現的功能而進行有動因的活動。
轉換-生成流派
出現於二十世紀50年代末,以美國喬姆斯基為代表,運用轉換-生成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語言。其活動中心是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麻省理工學院;另外,在歐洲有一個專門研究轉換-生成語法的學術組織,稱為"舊大陸生成語言學協會",它是一個國際性的生成學派的組織,於1975年秋成立於荷蘭。
1957年喬姆斯基的《句法結構》出版,標志著"轉換-生成語法"的誕生。這一理論是建立在理性主義的哲學基礎之上的,它完全不同於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之上的美國結構主義,因此,它的出現是對當時居於主流地位的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一大挑戰,被人稱作"喬姆斯基革命"。
轉換-生成語法從提出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它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古典理論"時期,從1957年到1965年,《句法結構》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響的理論有短語結構規則、轉換規則以及語素音位規則。古典理論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主張語法自主,把語義排除在語法之外,在這一點上與此前流行的結構語言學的理論是一致的。
第二階段是"標准理論"時期,從1965年到1971年,代表作是《句法理論要略》,其語法包括四部分規則,即基礎部分、轉換部分、語義部分和語音部分。標准理論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把語義納入到語法中來,提出語法結構有深層和表層之別,深層結構決定語義,他通過轉換規則而轉化為表層結構。這一修正使它跟古典理論有了原則區別。
第三階段是"擴展的標准理論"時期,從1972年到1979年,1972年出版的《深層結構、表層結構和語義解釋》標志著這一時期的開始,而以1977年出版的《關於形式和解釋的論文集》為代表,則對這一時期的理論又作了一些修正,因而也稱為"修正的擴展的標准理論"。1972年的主要變化在於表層結構對語義解釋也起一定的作用,而在1977年的理論中,語義解釋則被全部放到了表層。此外,這一階段還提出了"虛跡"的理論。
第四階段是從1979年至今,以《支配和約束論集》為代表。這本書是根據喬姆斯基1979年在義大利比薩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的"支配"和"約束"理論整理成的。這一階段的理論有兩個重大變化:一是在原來的規則系統之外增加了原則系統,二是提出了"虛范疇"。目前,支配和約束理論仍然處於不斷的修正和發展中。
轉換-生成語法強調對人的語言能力作出解釋,而不是僅僅描寫語言行為,它要研究的是體現在人腦中的認知系統和普遍語法。喬姆斯基認為"語言"不是實際存在的東西,這個概念是從語法中派生出來的,只有語法才是實際存在的,因此,轉換-生成語法研究的對象是語法而不是語言。另外,轉換-生成語法採用的是現代數理邏輯的形式化方法,根據有限的公理化的規則系統和原則系統用演繹的方法生成無限的句子,以此來解釋人類的語言能力。所以說,轉換-生成語法無論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對象,還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傳統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有原則的區別。它為語言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展現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使語言學以新的面貌呈現於世。它對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轉換-生成學派的研究還包括生成音系學,它是生成語法學的一個分支,其任務是研究人頭腦中的音系知識。生成音系學從醞釀、形成到標准理論,直至現在的非線性理論,一共也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代表人物有雅科布遜、哈勒、喬姆斯基等。1952年,雅科布遜、哈勒等人合寫的《言語分析初探》、1956年喬姆斯基、哈勒等合寫的《英語的重音與音渡》以及1968年喬姆斯基和哈勒共同撰寫的《英語語音模式》分別是前三個階段的代表性著作。《英語語音模式》中提出的標准理論使生成音系學在60年代的美國音系學中居於主流地位。1975年以後,生成音系學進入非線性理論時期,演化出各種名目的音系學,如自主音段音系學、節律音系學、詞彙音系學等。在這一時期,喬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學領域的研究而專攻句法,哈勒則仍是這一領域的旗手。
生成形態學也是轉換-生成學派的一個研究范疇。喬姆斯基在"論名物化"一文中首先確定了形態學在生成語法中的特定作用,哈勒於1973年進一步提出了生成形態學的第一個明晰的模式,繼而西格爾、傑肯道夫、阿羅諾夫等人跟進,又對生成形態學的模式作了一些改進。
總之,轉換-生成學派以語法為研究目的,各個分支學科的研究都服從於這個目的,同時又都對各自領域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轉換-生成學派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語言學方面,在其它學科,如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以及認知科學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反響。喬姆斯基認為,轉換生成語法將促進認知科學的發展,並把語言學的研究和神經科學、心理學以及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共同為探索人腦的奧秘作出貢獻。
美國描寫語言學派
結構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是本世紀美國的一些學者在對美洲印第安語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以面向語言材料、注重語言結構的形式描寫而著稱。20世紀的20-30年代,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和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在美國盛行,這種哲學背景和印第安語的研究相結合,使美國的結構語言學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這一學派的先驅是鮑厄斯(Franz Boas)和薩丕爾(Edward Sapir)。鮑厄斯1911年為《美洲印第安語手冊》所寫的序言可以說是美國從事人類學的語言學家對印第安語調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論總結,其中特別強調了語言描寫的一條原則,即對語言事實要做客觀的描寫,不要用其他語言或者傳統語法的框框去套,為了描寫不同結構的語言而應當創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薩丕爾1921年的名著《語言論》把語言研究同人類心理、社會和文化聯系在一起。他們二人都強調尊重語言事實,主張記錄口語作為研究素材,然後對他們的結構做客觀的共時的描寫。
1924年在鮑厄斯、薩丕爾、布龍菲爾德等人的創議下成立了"美國語言學會",該學會可以看成是美國描寫語言學的搖籃。1925年該協會出版了會報《語言》雜志。這個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龍菲爾德。本世紀20年代,這一學派只具雛形,理論上還不是很成熟,直至1933年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出版,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和方法。他們把語言看成是一系列代替實際的刺激和反應的行為,在語言的分析中著眼於可以觀察到的言語素材,主張依靠形式特徵來描寫語言結構,反對用非語言學的標准(特別是心理因素)來分析語言,在共時描寫中完全排除了歷史因素。這些論點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以後二、三十年語言學的發展中一直以該學派的理論為指南。可以說從本世紀的三十年代起這一學派進入了"布龍菲爾德"時期,也有人成為"布龍菲爾德學派"。
1934年,派克(Pike)、柰達(Nida)、弗里斯(Fries)等人開始舉辦"語言學暑期學院"。他們主要繼承薩丕爾的學術傳統。派克在結構分析中區分"位"和"素",並且試圖把他們運用到人類一切行為的分析中去。這一學派的後期重要成員有:哈里斯(Harris)、威爾斯(Wells)、布洛克(Bloch)、特雷格(Trager)、霍蓋特(Hockett)、格里森(Gleason)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哈里斯。1951年,他出版了《結構語言學的方法》一書,標志著該學派的理論和方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他把數理邏輯的方法運用於語言學,主張排除意義標准,把分布和替換看作結構分析的主要原則和方法。他們的學說被稱為"後布龍菲爾德學派"。
總的看來,這個學派具有以下顯著的特點:
1.注重口語的描寫和共時的研究。
2.注重形式的分析,迴避意義問題。
3.在結構分析中主要運用分布和替換的方法,以便從一堆言語素材中切分出獨立的單位並加以歸類。
4.對句法結構進行層次分析,這是分布和替換的方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具體運用,並由此發展出直接成分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詞按層次區分出它的組成部分。
5.建立語素音位這個新的單位,這是在語法和語音結合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個新的單位。它是由出現於某個語素變體的一組音位所組成的語音單位(如英語名詞復數的詞尾-s, -z, iz是由不同的音位組成的同一個語素音位)。
6.強調驗證。
布拉格學派
狹義的布拉格學派是指本世紀20年代後半期以來,參加布拉格語言學會,以及在學術觀點,學術活動上跟這個學會有密切聯系的一批語言學家和文藝理論家。廣義的布拉格學派則包括參加捷克斯洛伐克語言學會等語言學團體,繼承布拉格語言學會傳統的當代語言學家。
布拉格學派接受了索緒爾的基本理論,承認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但不把語言形式與超語言因素截然分開,重視語言的共時研究,但並不把它與歷時研究割裂開來;他們還接受了俄國語言學家庫爾德內的功能觀,對語言進行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研究,因而自稱為結構-功能學派。
這個學派頗有影響。美國語言學家鮑林格作過這樣的評價:"在歐洲語言學團體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布拉格語言學會,美國語言學的每一項重要發展,都與這一學派的學說有關。"這一學派的先驅者是馬泰修斯。1926年10月,他與雅科布遜,哈弗拉奈克,貝克爾等6人發起,建立了布拉格語言學會。參加學會的外族人中,以俄羅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遜外,著名的有:特魯貝茨柯依,卡爾采夫斯基,柯別茨基,依薩欽柯等。俄羅斯翼成員大多專注於語言內部結構的研究,忽視語言與超語言因素的關系。捷克斯洛伐克的會員多數比較重視語言與社會的關系,注意語言理論的應用性。他們被稱為捷克翼或馬泰修斯翼。捷克翼的會員中除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還有:特倫卡,溫伽爾特,穆卡碩夫斯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萊克,特羅斯特,奧別爾普法爾采,博爾道夫,諾瓦克,鮑利尼等。
該學派在理論和方法上的貢獻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點:
(1)提出語言是多功能的結構體系
(2)建立了音位學說。
(3)把音位學的概念,類型學的原則應用於語法研究。
(4)提出"語言聯盟"的理論。他們認為,鄰近地域的語言,由於相互影響,常常獲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徵。所以某些語言的共同特徵不一定都是來源於語言的親屬關系。
(5)提出了句子的實際切分說。
(6)提出要加強對標准語理論,術語和功能語體的研究,以指導整個語言文化工作。
(7)提倡把最新理論運用於從中學開始的語言教學。
結構語言學
語言學的重要流派之一。興起於本世紀30年代的歐洲,基本理論源出於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反對對語言現象進行孤立的分析,主張系統的研究。結構語言學內部又分為三大學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以及美國結構語言學派(也稱美國描寫語言學)。
布拉格學派,又稱"結構-功能學派"或"功能學派"。其先驅者是馬泰修斯,成員主要有雅科布遜、特魯別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馬泰修斯和雅克布遜等6人發起,建立了布拉格語言學會。該學會在第一屆國際語言學會議上第一次把音位學的觀點公諸於世,引起很大反響。1929年出版了會刊《布拉格語言學會論叢》。布拉格學派集體觀點的全面論述見於他們在第一屆國際斯拉夫學會議上所提出的《論綱》,《論綱》中強調語言是一個功能體系,對語言現象的評價應著眼於它的功能。特魯貝茨科依的《音位學原理》是這一學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布拉格學派的主要成員散居於世界各地,影響衰落。1956年,布拉格語言學會與斯拉夫語言學會等團體合並,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語言學會,何拉萊克擔任第一任會長。這個新的學會繼承了布拉格語言學會的傳統,因此其成員被稱為"當代布拉格學派"。布拉格學派接受了索緒爾關於語言是系統的思想,特別致力於音位系統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學說。它的另一個特點是不僅研究內部語言學,對廣義的語言學問題也很感興趣,運用語言學理論研究文學作品及外部語言學的其它各領域。
哥本哈根學派,又稱丹麥學派。代表人物有葉爾姆斯列夫、布龍達爾、烏爾達爾等。1931年,葉爾姆斯列夫和布龍達爾共同創建了"哥本哈根語言學會",該學會成為當時歐洲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一個中心。1938年創辦會刊《語言學學報》,1939年的創刊號布龍達爾發表了他的論文《結構語言學》,遂成為這個學派的綱領。葉爾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語言學會會長,他的《語言理論導輪》和《普通語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性著作。這一學派以索緒爾的語言系統的學說為基礎,著重語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別注重語言的組合關系,這是這個學派區別於布拉格學派的一個主要方面;它把語言理論看成一個"純演繹系統",採用"假設-推理"法對語言進行分析,不大涉及具體語言事實的研究,因而其影響面比較小。
布拉格學派和哥本哈根學派共同匯成歐洲結構主義語言學,它區別於美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美國結構語言學又稱美國描寫語言學,是結構語言學中發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個學派。它是本世紀美國的一些學者在對美洲印第安語的調查和研究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驅者是鮑厄斯和薩丕爾,分別著有《美洲印第安語手冊》和《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二人都強調要對語言作客觀的共時描寫。這個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龍菲爾德,1924年他和鮑厄斯、薩丕爾等人一起創立了"美國語言學會",1925年出版會刊《語言》。1933年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出版,對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是這一學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進入"布龍菲爾德時期"。50年代,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進入"後布龍菲爾德時期",哈里斯和霍蓋特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霍凱特1958年出版的《現代語言學教程》是美國結構語言學集大成的理論著作,對美國結構語言學的發展進行了一次科學的總結。1951年,哈里斯的《結構語言學的方法》出版,被人視為後布龍菲爾德時期的象徵和轉折點。美國結構語言學派的顯著特點是注重口語和共時描寫,這不同於歐洲結構主義學派注重書面語的傳統。他們的主要貢獻在於制定了一套對語言結構進行形式分析和描寫的技術。這一學派對漢語研究影響很大。
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美國結構語言學派雖然各有自己的傳統和特點,但也有共同之處:都接受了索緒爾的一些基本理論,如區分語言和言語,在語言中又區分共時和歷時,認為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系統中的成分依據成分之間的差別和關系從話語中切分出來,並加以分類歸並,而後從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的關系中去研究語言的系統。
結構主義語言學自產生以來,不僅影響到語言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流派,而且還影響到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其嚴密的分析方法已滲透到人類學、哲學、心理學和文藝批評等其它領域。這樣,結構主義就由一種語言學理論演變成一股幾乎對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都產生影響的思潮,因而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歷史比較語言學
歷史比較語言學從前又稱比較語法,通過語言親屬關系的比較研究語言的發展規律,擬測它們的共同母語。歷史比較語言學是在19世紀逐步發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歐語系的歷史比較。19世紀之前,這種研究不是沒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紀才進入系統的研究,並使語言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產生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一是廣泛收集世界各種語言材料,二是認識到梵語在語言比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家為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收集了豐富的語言材料,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和比較,不僅提出了人類語言演變過程的假設,畫出了世界語言的譜系,而且還創造出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關語言起源、語言本質的新理論,為後來結構主義和描寫語言學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⑤ 用三種語法編寫代碼:若輸入的年齡是<18,則顯示未成年人,18至59是成年人,60及以
弱智的問題
⑥ 年齡差異在語言、詞語、語法方面有哪些具體表現請舉例,舉例說明
樓上太搞笑了...哈哈...
語言和語法上差別比較小吧...詞彙比較不同吧...
比如,黑龍江人喜歡用『賊』來版表達『很、權特別』,不過現在好像說的也少了...
最簡單的給你舉一句話吧...如下:
東北方言(北京也是北方,但是北京人不一定能懂):玻靈蓋卡馬路牙子上卡吐露皮結的嘎吧。
標准普通話:膝蓋碰到路邊時擦破的皮膚結出的痂。
⑦ 英語語法高手進:表示數量、高低、年齡、性別的等等的形容詞要修飾一個名詞時,怎麼樣將它們排序。
She is a beautiful young woman teacher from Beijing.
a beautiful small round old yellow French wood study
美小圓舊黃 法國木書房(把這句話作為法則背下,以後碰到再多的形容詞也不怕)回
評價類+ 大小+ 形狀+ 老少新舊+ 顏色+ 產地答+ 材料+ 名詞
⑧ 7年紀英語的所有語法知識~~
滿意請採納
英語的語法,`主要包括下面有:
1.主語
2.定語
3.謂語
4.其他
5.常用語用法
6.名詞
7.冠詞
8.代詞
9.數詞
10.動詞時態
11.形容詞與副詞
12.情態動詞
13.非限定動詞
14.虛擬語氣
15.介詞
16.基本句型結構
http://ke.soso.com/v335225.htm?sp=SST%E8%8B%B1%E8%AF%AD%E8%AF%AD%E6%B3%95
基本句型一: S V (主+謂)
基本句型二: S V P (主+謂+表)
基本句型三: S V O (主+謂+賓)
基本句型四: S V o O (主+謂+間賓+直賓)
基本句型五; S V O C (主+謂+賓+賓補)
八大時態
一、 一般現在時:
1.概念:經常、反復發生的動作或行為及現在的某種狀況。
2.時間狀語: 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every week (day, year, month…), once a week, on Sundays,
3.基本結構:動詞 原形 (如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動詞上要加(e)S)
4.否定形式:am/is/are+not;此時態的謂語動詞若為行為動詞,則在其前加don't,如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則用doesn't,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5.一般疑問句:把be動詞放於句首;用助動詞do提問,如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則用does,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6.例句:. It seldom snows here.
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二、 一般過去時:
1.概念:過去某個時間里發生的動作或狀態;過去習慣性、經常性的動作、行為。
2.時間狀語:ago, yesterday,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last week(year, night, month…), in 1989, just now, at the age of 5, one day, long long ago, once upon a time, etc.
3.基本結構:be動詞;行為動詞
4.否定形式:was/were+not;在行為動詞前加didn't,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5.一般疑問句:was或were放於句首;用助動詞do的過去式did 提問,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6.例句:She often came to help us in those days.
I didn't know you were so busy.
三、 現在進行時:
1.概念:表示現階段或說話時正在進行的動作及行為。
2.時間狀語:now, at this time, these days, etc.
3.基本結構:am/is/are+doing
4.否定形式:am/is/are+not+doing.
5.一般疑問句:把be動詞放於句首。
6.例句: 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He is doing well in his lessons.
四、 過去進行時:
1.概念:表示過去某段時間或某一時刻正在發生或進行的行為或動作。
2.時間狀語:at this time yesterday, at that time或以when引導的謂語動詞是一般過去時的時間狀語等。
3.基本結構:was/were+doing
4.否定形式:was/were + not + doing.
5.一般疑問句:把was或were放於句首。
6.例句:At that time she was working in a PLA unit.
When he came in, I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五、 現在完成時:
1.概念:過去發生或已經完成的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或結果,或從過去已經開始,持續到現在的動作或狀態。
2.時間狀語:recently, lately, since…for…,in the past few years, etc.
3.基本結構:have/has + done
4.否定形式:have/has + not +d one.
5.一般疑問句:have或has。
6.例句:I've written an article.
It has been raining these days.
六、 過去完成時:
1.概念:以過去某個時間為標准,在此以前發生的動作或行為,或在過去某動作之前完成的行為,即「過去的過去」。
2.時間狀語:before, by the end of last year(term, month…),etc.
3.基本結構:had + done.
4.否定形式:had + not + done.
5.一般疑問句:had放於句首。
6.例句:As soon as we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left.
By the end of last month. We had reviewed four books
七、 一般將來時:
1.概念:表示將要發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及打算、計劃或准備做某事。
2.時間狀語:tomorrow, next day(week, month, year…),soon, in a few minutes, by…,the day after tomorrow, etc.
3.基本結構:am/is/are/going to + do;will/shall + do.
4.否定形式:was/were + not; 在行為動詞前加didn't,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5.一般疑問句:be放於句首;will/shall提到句首。
6.例句: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competition with us in studies.
It is going to rain.
八、 過去將來時:
1.概念:立足於過去某一時刻,從過去看將來,常用於賓語從句中。
2.時間狀語:the next day(morning, year…),the following month(week…),etc.
3.基本結構:was/were/going to + do;would/should + do.
4.否定形式:was/were/not + going to + do;would/should + not + do.
5.一般疑問句:was或were放於句首;would/should 提到句首。
6.例句:He said he would go to Beijing the next day .
補充:
1.主+謂
birds fly.
2.主+系+定
一般都是主系表的結構
there are birds.
3.主+謂+賓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4.主+謂+間賓+直賓
she bought the bird a cage.
5.主+謂+賓+賓補
my mather bought a bag from supermarket
句子的主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2.的謂語動詞是系動詞 像be動詞
4.5.的謂語動詞是實意動詞 像 eat buy see
4和5 的區別是
直接賓語cage 是實意動詞 bought 的承接者
買的是籠子而不是鳥
間接賓語 the bird 修飾 限制 直接賓語 cage
表示 籠子是給鳥用的 而不是給 兔子啊貓啊用的
5句
賓語a bag 是謂語 (實意動詞)bought 的承接者
賓補 from supermarket修飾 限制 補充賓語是從超市買的
如果用in the supermarket 這部分就是地點狀語
表示動作發生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