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啊!英語語法很多,我怎麼記住
語法書中有很多的語法點和例句,你可以一個語法對應一個最直接關聯、最簡化的回句子,把每個例答句都背下來,這是我以前給高二學生補習語法知識用的辦法,效果很好,積累了詞彙、語法,還會做單選題目。而且背多了學的靈活了,你自己就能造出包含語法難點的長難句,對寫作也很有幫助。希望能幫到你!
⑵ 怎樣才能記住英語的語法
對於中國人來來說,學語源法是比較快捷的。
前一位說的是外國人說英語,他們的母語是英語,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不用語法。
中國人說中文也從小就說,自然也不需語法。
語法是總結出來的,便於歸納,了解,一門外語的交流方式的方法。
我建議每種語法記一個例句,這樣就便於記憶了。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go
to
someplace,就記住go
to
school。
以後一想到去哪裡的時候,只需將school換成其他地點就可以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學習有用
⑶ 有什麼辦法能比較熟練的記住英語的語法
對於我們來說,中學,只要學英語課本里的語法已經是足夠用的了,關鍵是真正熟練掌握。我們用英語造句的時候,經常會想是不是詞序、時態搞錯了。但我們用漢語的時候就根本不會有這種情況,好像不經過腦子話就從嘴裡出來了,而且不出錯。這里的區別就在於我們對於漢語實在是太熟悉了,經過了無數個條件反射的訓練,想出錯都已經是很難了。學英語語法也是這樣,需要高強度的訓練。只要你還在英語語法上出錯,那就說明這種訓練還不夠多,一定要形成條件反射這種程度才算出師。這種訓練靠讀課本讀小說是不夠的,一定要多說、多寫才行。也就是得強迫自己多用英語造句,不能只看別人是怎麼寫的。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很多時候把應以背得很熟了,讀小說的時候也注意語法了,但是收效仍甚微。只有多說、多寫才能真正提高英語的表達能力。
掌握了單詞和語法,我們就已經算是學會了基本的英語。當然,如果要想像掌握漢語一樣熟練掌握英語,那就得靠終生的努力了。這涉及很多細節,比如一些約定俗稱的俗語、俚語,還有對語感、語言美感的掌握。如果生活在講英語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對這些慢慢領悟。
總的來說,我們應該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我常聽人說「我的英語聽力不好」,「我的閱讀能力上不去」或者「我的寫作能力提不高」等等。誠然,影響能力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首先得問一下自己「我的詞彙量有多大?」「我的語法知識的系統性如何?」我的個人經驗是:近期內迅速提高英語水平的切入點就是突擊好單詞和語法,在此基礎上在進行提高能力的強化訓練,這樣做就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回顧個人學習英語的經歷的一點所感所想,如果能對你有所幫助,那是我最大的榮幸,或者提醒你對自己學習英語的目的、方法做些思考,起到些許拋磚引玉的作用,我也將感到極大的快樂了。
⑷ 怎樣快速記住英語語法
英語學習的方法
世界著名英語語言專家亞歷山大(L.G.Alexander)在《二十一世紀報》上開設了一個疑難解答專欄。有一次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有何區別?他競劈頭答道:「知道這種區別並不能提高你的英語,頂多不過增加有關英語的知識而已。」在略作舉例說明後,他甚至得出結論:「由上可知,英語中並沒有什麼『定語從句』,至少我是不知道。」這一問一答,似乎也就給了我們一種暗示。
語言具有表達形式與表達功能兩套系統。兩套系統的「一分為二」還是「合二為一」,直接影響到語言本身的學習。以英語為例。兒童學話,但求達意,疏於形式,其錯誤百出,常令外人驚愕。如:I done it(I did it)、She no sleeping (she is not s1eeping),Nobody don't like me(Nobody like me)等,可謂比比皆是。通常要到上學讀書,接受正規教育,才能一一糾正。至於文盲則多為「終身無悔「了。當它作為外語時,這一順序則正好相反,即學習者已經具備表達功能,缺少的僅僅是另一套表達形式。在二者相對獨立的情況下,學習者便可以暫時擺脫功能的「糾纏」,專心於形式,首先一一弄清基本姐詞規律、句法結構,然後便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放之四海了。這也正是英語比漢語好學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入門階段,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進展神速。中國人學英語實在是撿了一個大使宜。
但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恰恰是英語語法的這種井井有條,頭頭是道,帶來的收獲感過於豐厚,反而容易讓人滿足,讓人上痛,更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只要順著這條道跑下去,講清事實,擺明道理,英語很快就能學會。卻沒有想到,這其實不過才完成任務的一半,甚至只是一小半。外語常常被比作彈琴打球,這是很有道理的。一首曲子知道怎麼彈是一回事,能否流利地彈出來又是另一回事。前者主要涉及背譜、記指法,而這幾分鍾便可辦到;後者則事關十天半月的反復苦練。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學外語背了許多規則,記了大量單詞,卻不知道怎麼用?這道理其實就跟光是修完一門「運動生理學「不足以成為運動員一樣,絲毫也不奇怪。
反過來再看看外國人學中文,則不禁大有「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感慨。正因為形式深藏在功能之中,正因為無道理可講,無捷徑可走,他們也就乾脆死了這條心。他們只需問一聲:「這句話中文怎麼〉」也就足夠。剩下的就是反復他說,反復地練,直到把它說熟說順為至,而從不去追問「為什麼"?表面看來,形式功能一肩扛,的確包袱沉重,步履維艱,很讓健步如飛、疾去似鳥的中國人看不上眼。殊不料,恰恰是這種蝸牛式的「走一步算一步」,才堪稱步步踏實,不玩虛招。他們學用結合,邊學邊用,反而很快嘗到了學以致用的甜頭。
簡言之,中國人學外語是把它奉為學問,外國人則僅僅將其作為工具。作學問當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方才磨一劍;當工具使就有如等米下鍋,三月便需見成效。作學問講究達道明理,推崇「知其所以然」;當工具使便可不求甚解,滿足於「不知其所以然」。外國人若不止於「耍嘴皮子」,下心來啃幾本漢語語法,找幾個句子,比如,「台上都走空了」、「一鍋飯吃八個人」、「他跟我之乎者也了大半天「,分析一下主謂賓補,就很有可能博得「漢學家」的美稱惜乎少有人肯下這功夫;與之相反,中國人則幾乎個個堪稱「英學家」他們擁有的英語語法知識足以今英美人吃驚,他們提出的問題甚至讓世界一流的語言專家瞠目。遺憾的是,社會卻容納不下如此眾多的「理論才傑」;倒是緊要關頭,成堆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中竟然找不出一兩個足以充當口譯的實用人才!
《翁文恭公日記》曾記述:「詣總理衙門,群公皆集。未初,各國來拜年。余避西席,遙望中席,約有廿餘人,曾侯與作夷語,啁啾不已。…「曾侯」者,乃曾國藩之子曾紀澤是也。能與「各國」周旋,且「啁啾不已」,那「夷語」之熟巧想必是無話可說的了。今日眾多的外語學習者,若能達到他那個水平,恐怕也就堪稱「此生足矣」。不料,曾的英語老師,美國人丁超良(W,A.P.Martin)對他的評價競是:「流利但不合文法。」這就不得不讓人三思了。試問:若使曾侯參加今日扛勾劃圈的標准化測試,或者,把考場上的佼佼者放到他那多種實際場合中去,將會出現什麼結果?
外語考試輕功能重形式,當然有它的苦衷。社會經濟不發達,高等教育不普及,就尺能高矮排隊,依次錄取。而為了保證公平競爭,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也就只能放棄無法客觀評價的功能,斡而求助於可以精確計分的形式。這顯然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高考固然圓滿地完成了預定的選拔任務,但它這一手「丟卒保車」所付出的代價也實在過於沉重。落榜的「卒子」們,就等於白白花錢進了一趟「駕駛培訓班「,連方向盤也沒摸上一摸,說聲「不是這塊料」,便打發走人。然而,回去以後,光憑那一腦子的發動機原理能讓他們吃上司機這碗飯嗎?再回過頭來看看少數幸運兒,現在總算可以痛痛快炔學開車了!然而且饅!前面還有一個四級統考在虎視眈眈地等待著他們!也就是說,好不容易從第一輪選拔賽中掙扎過來,立刻又要在更高一級的層次上重復高考前經歷過的一切。方向盤依然可望而不可及。功能依然深深掩埋在形式之下。
如果說,高考為了解決「僧多粥少」,不得已而為之,那麼試問,既不承擔任何明確選拔任務,又明擺著不利於實用能力培養的四級統考,到底有什麼意義!有人曾把四級統考贊譽為「小托福」,以為一旦沾上「外國月亮」的余蔭,它便獲得了存在的充足理由。殊不知,正是這種一不要求張口說,二不強調動筆寫的「洋八股」,把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語言肢解成一個個彼此毫無關聯、現實生活之中根本不存在的「可考因素」,極大地刺激了應試教育的惡性發展,導致了全球性的語言退化。「托福」者,實為「托禍」也!
英人Maley根據來華執教的親身體驗,曾作有如下一番不無辛辣的評價:「外籍教師對中國學生課內課外學習之勤奮,深感欽佩。但每念及其研習多將語言本身當成目的而追求其知識,卻無視其身為工具而淡薄其能力,叉不免嘆息。他們在鑿孔之舉中極盡耐勞之能事,惜乎鑿孔之處,常常地非其所。」
只是尚有一點須作糾正,即:中國人學外語不如外國人,僅指在校學生而言,而一個在職人員,若是出於工作需要或純粹是業余愛好而學外語,那他的成就便絕不會低於外國人。原因很簡單:他不會去參加任何標准化考試。
⑸ 怎麼樣才能記住英語語法
英語學習的方法
世界著名英語語言專家亞歷山大(L.G.Alexander)在《二十一世紀報》上開設了一個疑難解答專欄。有一次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有何區別?他競劈頭答道:「知道這種區別並不能提高你的英語,頂多不過增加有關英語的知識而已。」在略作舉例說明後,他甚至得出結論:「由上可知,英語中並沒有什麼『定語從句』,至少我是不知道。」這一問一答,似乎也就給了我們一種暗示。
語言具有表達形式與表達功能兩套系統。兩套系統的「一分為二」還是「合二為一」,直接影響到語言本身的學習。以英語為例。兒童學話,但求達意,疏於形式,其錯誤百出,常令外人驚愕。如:I done it(I did it)、She no sleeping (she is not s1eeping),Nobody don't like me(Nobody like me)等,可謂比比皆是。通常要到上學讀書,接受正規教育,才能一一糾正。至於文盲則多為「終身無悔「了。當它作為外語時,這一順序則正好相反,即學習者已經具備表達功能,缺少的僅僅是另一套表達形式。在二者相對獨立的情況下,學習者便可以暫時擺脫功能的「糾纏」,專心於形式,首先一一弄清基本姐詞規律、句法結構,然後便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放之四海了。這也正是英語比漢語好學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入門階段,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進展神速。中國人學英語實在是撿了一個大使宜。
但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恰恰是英語語法的這種井井有條,頭頭是道,帶來的收獲感過於豐厚,反而容易讓人滿足,讓人上痛,更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只要順著這條道跑下去,講清事實,擺明道理,英語很快就能學會。卻沒有想到,這其實不過才完成任務的一半,甚至只是一小半。外語常常被比作彈琴打球,這是很有道理的。一首曲子知道怎麼彈是一回事,能否流利地彈出來又是另一回事。前者主要涉及背譜、記指法,而這幾分鍾便可辦到;後者則事關十天半月的反復苦練。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學外語背了許多規則,記了大量單詞,卻不知道怎麼用?這道理其實就跟光是修完一門「運動生理學「不足以成為運動員一樣,絲毫也不奇怪。
反過來再看看外國人學中文,則不禁大有「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感慨。正因為形式深藏在功能之中,正因為無道理可講,無捷徑可走,他們也就乾脆死了這條心。他們只需問一聲:「這句話中文怎麼〉」也就足夠。剩下的就是反復他說,反復地練,直到把它說熟說順為至,而從不去追問「為什麼"?表面看來,形式功能一肩扛,的確包袱沉重,步履維艱,很讓健步如飛、疾去似鳥的中國人看不上眼。殊不料,恰恰是這種蝸牛式的「走一步算一步」,才堪稱步步踏實,不玩虛招。他們學用結合,邊學邊用,反而很快嘗到了學以致用的甜頭。
簡言之,中國人學外語是把它奉為學問,外國人則僅僅將其作為工具。作學問當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方才磨一劍;當工具使就有如等米下鍋,三月便需見成效。作學問講究達道明理,推崇「知其所以然」;當工具使便可不求甚解,滿足於「不知其所以然」。外國人若不止於「耍嘴皮子」,下心來啃幾本漢語語法,找幾個句子,比如,「台上都走空了」、「一鍋飯吃八個人」、「他跟我之乎者也了大半天「,分析一下主謂賓補,就很有可能博得「漢學家」的美稱惜乎少有人肯下這功夫;與之相反,中國人則幾乎個個堪稱「英學家」他們擁有的英語語法知識足以今英美人吃驚,他們提出的問題甚至讓世界一流的語言專家瞠目。遺憾的是,社會卻容納不下如此眾多的「理論才傑」;倒是緊要關頭,成堆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中竟然找不出一兩個足以充當口譯的實用人才!
《翁文恭公日記》曾記述:「詣總理衙門,群公皆集。未初,各國來拜年。余避西席,遙望中席,約有廿餘人,曾侯與作夷語,啁啾不已。…「曾侯」者,乃曾國藩之子曾紀澤是也。能與「各國」周旋,且「啁啾不已」,那「夷語」之熟巧想必是無話可說的了。今日眾多的外語學習者,若能達到他那個水平,恐怕也就堪稱「此生足矣」。不料,曾的英語老師,美國人丁超良(W,A.P.Martin)對他的評價競是:「流利但不合文法。」這就不得不讓人三思了。試問:若使曾侯參加今日扛勾劃圈的標准化測試,或者,把考場上的佼佼者放到他那多種實際場合中去,將會出現什麼結果?
外語考試輕功能重形式,當然有它的苦衷。社會經濟不發達,高等教育不普及,就尺能高矮排隊,依次錄取。而為了保證公平競爭,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也就只能放棄無法客觀評價的功能,斡而求助於可以精確計分的形式。這顯然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高考固然圓滿地完成了預定的選拔任務,但它這一手「丟卒保車」所付出的代價也實在過於沉重。落榜的「卒子」們,就等於白白花錢進了一趟「駕駛培訓班「,連方向盤也沒摸上一摸,說聲「不是這塊料」,便打發走人。然而,回去以後,光憑那一腦子的發動機原理能讓他們吃上司機這碗飯嗎?再回過頭來看看少數幸運兒,現在總算可以痛痛快炔學開車了!然而且饅!前面還有一個四級統考在虎視眈眈地等待著他們!也就是說,好不容易從第一輪選拔賽中掙扎過來,立刻又要在更高一級的層次上重復高考前經歷過的一切。方向盤依然可望而不可及。功能依然深深掩埋在形式之下。
如果說,高考為了解決「僧多粥少」,不得已而為之,那麼試問,既不承擔任何明確選拔任務,又明擺著不利於實用能力培養的四級統考,到底有什麼意義!有人曾把四級統考贊譽為「小托福」,以為一旦沾上「外國月亮」的余蔭,它便獲得了存在的充足理由。殊不知,正是這種一不要求張口說,二不強調動筆寫的「洋八股」,把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語言肢解成一個個彼此毫無關聯、現實生活之中根本不存在的「可考因素」,極大地刺激了應試教育的惡性發展,導致了全球性的語言退化。「托福」者,實為「托禍」也!
英人Maley根據來華執教的親身體驗,曾作有如下一番不無辛辣的評價:「外籍教師對中國學生課內課外學習之勤奮,深感欽佩。但每念及其研習多將語言本身當成目的而追求其知識,卻無視其身為工具而淡薄其能力,叉不免嘆息。他們在鑿孔之舉中極盡耐勞之能事,惜乎鑿孔之處,常常地非其所。」
只是尚有一點須作糾正,即:中國人學外語不如外國人,僅指在校學生而言,而一個在職人員,若是出於工作需要或純粹是業余愛好而學外語,那他的成就便絕不會低於外國人。原因很簡單:他不會去參加任何標准化考試。
⑹ 記住英語語法有哪些好方法可以使用
我覺得吧·英語記住語法,就是多幾,多看,我就是這樣子,我的英語還不錯啦·隨便提一下意見,(*^__^*)...嘻嘻
⑺ 請教英語高手們,你們是怎麼記住英語語法的(沒有老師教,看書的),有什麼好辦法能記住這些語法呢蟹蟹
果想學好英語的話,相對於大人來說,我給你提以下兩項建議,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版題權.
第一,要學好語法。
那麼怎樣才能學好英語語法呢?我建議不要去動那些語法題,那些語法題會毀滅你學英語的自信和熱情。
我建議你去找一本有句子結構分析的語法書,慢慢的進行中英文句子結構分析,辨別中英文語法和表達
上的異同。用這種方法,我保證你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對英語的表達方式有著很深刻的了解。
第二,就是要背單詞了。
當然,我們不能死記硬背。被單詞也要講究方法,要用詞根詞綴和同源推斷的方法去背。這樣就能節省
很多時間和精力,又不容易忘記。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助人為快樂
之本,希望你採納。
⑻ 如何快速記住英語語法
堅持「多說」、「多聽」、「多讀」、「多寫」,那麼你的英語成績肯定會很出色。
一、多「說」。
自己多創造機會與英語教師多講英語,見了同學,尤其是和好朋友在一起時盡量用英語去問候,談心情……這時候你需隨身攜帶一個英漢互譯小詞典,遇到生詞時查一下這些生詞,也不用刻意去記,用的多了,這個單詞自然而然就會記住。千萬別把學英語當成負擔,始終把它當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去做。
或許你有機會碰上外國人,你應大膽地上去跟他打招呼,和他談天氣、談風景、談學校……只是別問及他的年紀,婚史等私人問題。盡量用一些你學過的詞彙,句子去和他談天說地。不久你會發現與老外聊天要比你與中國人談英語容易的多。因為他和你交談時會用許多簡單詞彙,而且不太看重說法,你只要發音準確,准能順利地交流下去。只是你必須要有信心,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
如果沒有合適的夥伴也沒關系,你可以拿過一本書或其它什麼東西做假想對象,對它談你一天的所見所聞,談你的快樂,你的悲傷等等,長此堅持下去你的口語肯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二、多「聽」
尋找一切可以聽英語的機會。別人用英語交談時,你應該大膽地去參與,多聽聽各種各樣人的發音,男女老少,節奏快的慢的你都應該接觸到,如果這樣的機會少的話,你可以選擇你不知內容的文章去聽,這將會對你幫助很大,而你去聽學過的課文的磁帶,那將會對你的語言語調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三、多「讀」。
「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默讀」。每天給予一定時間的練習將會對你提高閱讀速度有很大的好處,讀的內容可以是你的課本,但最好是一些有趣的小讀物,因為現在的英語高考越來越重視閱讀量和閱讀速度。每道題的得分都與你的理解程度有很大關系,所以經過高中三年閱讀的訓練後,你必定會在高考中勝券在握。 另一種是「朗讀」這是學語言必不可少的一種學習途徑。
四、多「寫」
有的同學總是抱怨時間緊,根本沒時間寫作文。其實「寫」的形式很多,不一定就寫作文才提高寫作能力。比如寫下你一天中發生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或當天學了某一個片語,你可以創設一個語境恰如其份地用上這個詞。這樣即可幫你記住這個詞的用法,又可以鍛煉你的寫作能力 學習英語不用花大塊的時間,10分鍾的散步可以練"說",吃完飯後可以讀一會兒英語小說,睡前聽幾分鍾英語,可以使你得到更好地休息……只要你每天抽出一些時間來練英語,你的英語成績肯定會很快提高的。
方法二: 常有人問:學英語有什麼訣竅?說老實話,要想掌握一種語言,在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的條件下,實在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下苦功夫。我這絕對不是隨便說說漂亮話而已。 憑我這幾年學習英語的體會,只有日積月累,通過量變,才有可能實現質的飛躍。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在下了一番苦功夫之後,我仍感到自己的英語水平提高的太慢,於是就故意放鬆了幾天。誰知等到再從新開始學習時,才明顯的感覺到自己退步了許多。從那以後,我就給自己制定了這樣一條座右銘:「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持之以恆。學好英語,興趣很重要。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英語的興趣大大激發了我的求知慾。有人說,英語水平高是將來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出國的資本。 這固然不錯,但除此之外,我更覺得,英語是一扇窗口,他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一派新奇的景象。當我能夠用英語同外國朋友交流,了解國外的社會、歷史、科學和文化,並取得第一手資料時,我才真正的領悟了掌握一種語言的妙處。
學好英語,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由於個人實際情況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 但我相信:只要仔細體會,逐漸摸索,人人都可以創造出一套有特色並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在這里,我想同大家談談我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以供參考。 盡管在中學時我的英語基礎不錯,但剛跨入大學校門的時候,我還是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差距。 要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首先要掌握五千到八千詞彙。而作為一個高中畢業生,我當時的詞彙量真是少得可憐。於是,我決定把迅速擴大詞彙量作為主要突破口。 有的同學喜歡背大部頭的詞彙手冊,而我覺得這樣做,既枯燥,又不利於靈活運用。我於是就把著眼點放到了閱讀上,詞彙與閱讀齊頭並進,產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迅速擴大詞彙量我從一開始就選擇一些當時對我們來說難度偏大的閱讀材料。上千字的文章,通常會有二、三十個生詞。這些文章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多個領域的詞彙。
我通常採取「兩遍閱讀法」,即第一遍著重訓練閱讀能力,第二遍著重擴大詞彙量並培養語感。起初進行閱讀訓練時,我參考了《Active Readers》這本書。 首先從提高閱讀速度入手。集中精力閱讀一篇長度適中的文章,記下起止時間,並計算單位時間的閱讀量。迫使自己進行快速閱讀,便成了我的習慣。 在第一遍閱讀過程中,我將重點放在訓練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及基本結構上,並找出問題,以便進一步閱讀時著重解決。 第二遍閱讀的重點有兩個:一是擴大詞彙量。具體做法是:把文章再過一遍,查出生單詞,記到小筆記本上,有時間就拿出來背。 背單詞,我從不利用整時間。當學習別的內容效率較低的時候,對我來說,背單詞最合適。每次背的時間不一定很長,貴在多次反復。 當時我使用的是英漢詞典,因為我覺得英文解釋不便於記憶。而在擴大詞彙量的初期階段了解詞的釋意最為重要。就這樣,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面的擴寬,我的詞彙量也就突飛猛進了。 只是到了後來准備TOEFL、GRE等考試時,我才開始背詞彙手冊,並使用英文解釋,以了解詞的確切含義及使用的語言環境。
第二遍閱讀的第二個重點在於培養語感。仔細地體會精彩的語言,留意詞的使用以及搭配,對某些段落我常出聲朗讀,甚至背誦下來。 這樣做,有利於加強語感;為寫作打基礎。通過這種兩遍閱讀法,所讀內容在我頭腦中留下的印象一般都很深刻,而且也提高了閱讀材料的利用率。 我十分重視閱讀材料的選擇。不單從興趣出發,相反,有意識地讀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甚至不大感興趣的科普、歷史、哲學等方面的文章。另外,針對不同的訓練目的,我還選取了內容難度不同的閱讀材料。 例如,進行快速閱讀時,可以選擇生詞量較小、篇幅較短的文章;而重點在擴大詞彙量、拓寬視野的閱讀訓練,就選擇英美報刊雜志。此外,我還注重循序漸進,根據不同階段自己英語水平的變化選擇相應的閱讀材料。 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我從「讀」中受益無窮。通過有意識的大量閱讀、一方面擴大了詞彙量,另一方面培養了語感。而這兩方面我認為是掌握一種語言的兩大支柱。 至於聽、說、寫三個環節,我其實並沒有經過什麼特殊的訓練。讀的東西多了,詞彙量足夠大,語感足夠強,只要多加練習,這三方面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在聽、說方面,英文廣播以及原版電影都是極好的傳播媒介。另外,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同外國朋友交談,並著力模仿,都頗有成效。至於寫作,在閱讀量還不足的初始階段,我並不急於自己動筆寫,而是學習、模仿一些經典篇章。 《新概念英語》第三冊,還有精讀課本中的一些精彩篇章,我都背過,並常利用早晨的時間大聲朗讀,或者收聽廣播。這樣一來,耳朵里聽到、眼睛裡看到了地道的英語,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學會說、學會寫了。 有人問我:怎樣才能在各種英語測試中取得高分。實際上,我並沒有什麼專門的應試對策。在聽、說,讀、寫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礎上,只要稍微做一些模擬試題,了解各種測試特點,成績就自然不會壞。 我認為,與其到考試前夕,搞題海戰術,倒還不如踏踏實實、一點一滴的積累。 在我看來,學好英語的「訣竅」無非是苦幹加巧幹。因為我深信: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