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語法 > 英語科技論文的主要語法特徵

英語科技論文的主要語法特徵

發布時間:2021-02-11 03:20:25

① 什麼是英語的語法特徵

答:與漢語相比,英語是拼音文字,構成其單詞的其本單位字母按一定的規則成線性排列。
原來你問的是英語語法特徵,這個題目太大,做論文都嫌大!

② 急求一篇有關「學習科技英語心得」或「科技英語的特點」的英語論文,求求大家了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900 Million Farmers in China

The hist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witnessed three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900 million farmers constitute the world's largest group of consumers and have created the biggest business opportunity in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al competitive pressure posed to China by the hi-tech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price advantage resulted from the currency devaluation in surrounding countries, China has clearly indicated: From the long-term point of view, while actively exploring international markets, it is essential to actively develop the domestic market, particularly the rural market. This is a strategic choice in conformity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rural market is the most dynamic, practical pivotal point i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s and boosting economic growth. Inadequate effective demand has become the greatest hindrance to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eries of macro-control measures to be adop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year, exploring the rural market is regarded as "a rope for capturing the tiger". Experts' estimation indicates: Every 100 billion yuan worth of final consumption realized in rural areas will generate 235.6 billion yuan worth of consumption demand for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lso a brand-new starting-point in the re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readjustment of proct mix. Today, the buyer's market has penetrated to every corner of China's economy. Of the 900-odd important instrial proct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over half of the proction capacity is less than 50 percent,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is thus imminent.

In the effort to successfully open up the rural market, instrial enterprises must proce commodities geared to rural demands;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must skillfully build smooth and swift marketing channels.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confronting the effort to explore rural markets. Reasons for this are many. For example, som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exploring rural markets, fear difficulty and lack confidence in accomplishing this task; quite a number of in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still harbor the concept of "valuing cities while belittling the countryside", this is manifes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proct mix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rural market demand, the variety of commodities on sale is single and farmers find it inconvenient to buy.

In fact, the rural market has enormous potential and there are many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rural market. So long as in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real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ural market, carefully study farmers' demands, exert great effort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work of exploring the rural market well, they can definitely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results.

Instrial enterprises stress proction of commodities geared to market needs, while commercial enterprises emphasize smooth and fast marketing channel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velop new sales methods, such as chain-store, agency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to establish various forms of sales networks wherein instry and commerce, commerce and commerce, town and country, state-owned commerce and indivially-run and privately-run commerce join hands. Chinese business people will have ample scope for their abilities in rural markets.

The key to success in exploring rural markets lies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t is necessary to open up the rural consumer goods market to allow farmers to buy things;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irst open up the rural agricultural proce market, so that farmers' purses will be bulging

Farmers' income is stepping into the period of a new round of growth at reced rate.

Slow increase in farmers' income is the greatest factor thwarting efforts to explore rural markets. When farmers' purses are not so bulging, increase in actual consumption demand will be slow.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s, in essence, to enhance the rural economy's adaptability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he opinions of authoritative persons, it is essential to get hold of two links: one is "what to grow". Farmers have to grow farm crops easy to yield added value.

To do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adjust and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develop high-efficiency and high-value-adde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Second is "how to sell the proce".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t is essential to solve the problem concerning ties between the farmer and the market, farmers should be enabled to smoothly enter the big, ever-changing market. This requires development of instr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ultivation of a wholesale market system, intermediary service system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ultivating a wholesale trading market system by making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 regional location, resources and instr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invigorating the flow of agricultural proce and instrial procts. This has been proved by the experience of many localities.

--------------------------------------------------------------------------------

China May Hold Future of Food Technology

By Dennis Avery
Senior fellow and Director, Center for Global Food Issues at the Hudson Institute

Is it possible the First World will give China a virtual monopoly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destin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technologies of the 21st century?

Hav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thrown away billions of dolla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biotech earnings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lean, high-tech research and support job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have spent billions of dollars doing basic research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nd animals to make foods that are better-tasting, more nutritious and kinder to the environment.

Will China now step in and charg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steep royalties for the right to grow the new organisms that result from this research?

Those are all strong possibilities, in the wake of the environmental group Greenpeace's stunningly swift and successful campaign to ba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nd crops.

First World investors were afraid to be caught in another controversy like tobacco, or another set of baseless class-action lawsuits like the controversy over silicone breast implants.

They've led out o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long before governments dared act. To ck the controversy, Monsanto's orphaned agricultural biotech unit will be mped into a hostile stock market along with its multibillion-dollar laboratories and patents.

Ditto for the big agricultural biotech units of Europe's Novartis and Zeneca. Look for layoffs from all three. And don't expect the laid-off scientists to land jobs at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 labs will be even more gun-sh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now than the private sector. The erstwhile scientists will have to lay aside their doctorates and start new careers.

A lucky few may find jobs in human medical biotech, which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not attacked yet.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isks to people or the environment. Despite media hype, no real dangers related to biotech foods have ever been documented.

But Greenpeace seems to want a smaller, poorer human population, so they're willing to frighten the world back into the scientific Dark Ages. The one thing certain is genetic engineering in food proction will not disappear.

When the astronomer Galileo published his proofs in 1632 that the Earth revolved around the sun, the Catholic Church put him under house arrest. The church had declared the Earth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But people could never look at the sun in quite the same way again. They had new knowledge.

The First World may be so comfortable it can afford to pass up biotech foods. But the Third World is still struggling to provide adequate diets for its growing population.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choices are stark. The can either use biotechnology to raise yields, grow more low-yield crops by clearing tropical forests or import food from the West. Given those choices, biotech foods look awfully attractive.

Most Third World countries are too small or poor to advance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on their own. Countries like Brazil and Argentina could assemble the scientific resources but they're afraid of losing their export sales to nervous European and Japanese consumers.

India might like to develop high-yielding biotech crops to ease its cropland shortage, but its own prickly activists are still arguing over hybrid seeds. They're likely to hamstring Indian biotech into the near foreseeable future.

China is the one country in the world with the scientific power to carry biotechnology forward in agriculture, the urgent need for massive amounts of additional food and feed and no need to allow unfounded food scares to be published in its newspapers.

China already has over 1 million farmers grow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cotton, corn and soybeans because of lower costs. Anyone who doubts China's ability to carry forward good science is ignoring the country's fabulous history and its recent ballistic missile tests.

"Golden rice" by itself may be enough to secur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reputation among Chinese consumers. Asian women are at high risk of birth complications because of iron deficiency e to the phytate in the rice they eat.

Golden rice counteracts the phytate and provides ample dietary iron. It also contains plenty of Vitamin A, also lacking in many rice-culture diets.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s already breeding golden rice genes into popular rice varieties for the people of Asia and Africa. Is Greenpeace callous enough to try to frighten poor rice-culture consumers away from golden rice and back to childhood blindness?

Using biotechnology, China should be able to proce highly attractive foods, such as healthier fats for cooking, allergy-free nuts, more tender steaks and, at last, a tasty off-season tomato.

Every vitamin and mineral needed by the human body could be engineered into our foods, saving consumers billions of dollars in food supplements.

When First World consumers find out about such goodies, China can export them or charge farmers in other countries a fee to grow them.

The biotech crops will also feature sharply higher yields, especially on marginal farmlands where drought and acid soils currently limit proction. Greenpeace should cheer this, since it will directly help save Asian tropical forests.

First World farmers will lose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ir export potential, of course, if Third World farmers can proce higher yields and more desirable specialty foods through biotechnology. At the moment, that seems to be the price they pay for farming in a rich, overfed country.
參考資料:http://www.index-china.com/index-english/agr-tech-s.html

③ 科技英語翻譯的主要特徵(偏重於翻譯)

翻譯包括口譯和筆譯。在筆譯中,又可分為科技翻譯、文學翻譯、政論文翻譯和應用文翻譯等等。翻譯就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引自《現代漢語詞典》)。因而,翻譯本身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創造性科學,它既帶有創造性,又帶有科學性,它是用語言表達的一門藝術,是科學性的再創作。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日益廣泛,科技英語已經受到普遍的重視,掌握一些科技英語的翻譯技巧是非常必要的。科技英語(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gy ,簡稱EST)作為一種重要的英語文體,與非科技英語文體相比,具有詞義多、長句多、被動句多、詞性轉換多、非謂語動詞多、專業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都是由科技文獻的內容所決定的。因此,科技英語的翻譯也有別於其他英語文體的翻譯。
一、翻譯人員必須了解相關科技領域的知識
在科技翻譯中,要達到融會貫通,必須了解相關的科技,熟練掌握同一事物的中英文表達方式。單純靠對語言的把握也能傳達雙方的語言信息,但運用語言的靈活性特別是選詞的准確性會受到很大限制。要解決這個問題,翻譯人員就要積極主動地熟悉這個科技領域的相關翻譯知識。比如,要翻譯「軋機牌坊」這個詞彙,僅僅把字面意思翻譯出來還遠遠不夠,而且有時用詞也不夠准確。「軋機牌坊」按字面意思是「mill housing」, 但根據設備的實際情況,翻譯成「window」更確切一些,工程技術人員也更習慣使用。因此,了解了生產工藝和設備,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翻譯質量就會大大提高。
二、科技英語翻譯標准
關於翻譯的標准,歷來提法很多。有的主張「信、達、雅」,有的主張「信、順」,有的主張「等值」等等,並曾多次展開過廣泛的爭論和探討。但是,從他們的爭論中可以看出,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一切譯文都應包括原文思想內容和譯文語言形式這兩個方面;簡單地說,符合規范的譯文語言,確切忠實地表達原作的風格,這就是英語翻譯的共同標准。為此,筆者認為,在進行英語翻譯時要堅持兩條標准:
(一)忠實
譯文應忠實於原文,准確地、完整地、科學地表達原文的內容,包括思想、精神與風格。譯者不得任意對原文內容加以歪曲、增刪、遺漏和篡改。
(二)通順
譯文語言必須通順,符合規范,用詞造句應符合本民族語言的習慣,要用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語言,以求通順易懂。不應有文理不通、逐詞死譯和生硬晦澀等現象。
三、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要體現語言結果特色
(一)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
《當代英語語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在論述科技英語時提出,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Nominalization)是科技英語的特點之一。因為科技文體要求行文簡潔、表達客觀、內容確切、信息量大、強調存在的事實, 而非某一行為。例如:Archimed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阿基米德最先發展固體排水的原理。句中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系名詞化結構,一方面簡化了同位語從句,另一方強調displacement 這一事實。
(二)廣泛使用被動語句
根據英國利茲大學John Swales 的統計,科技英語中的謂語至少1/3是被動態。這是因為科技文章側重敘事推理,強調客觀准確。第一、二人稱使用過多,會造成主觀臆斷的印象。因此盡量使用第三人稱敘述,採用被動語態,例如: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應當注意機器的工作溫度。
(三)非限定動詞的應用和大量使用後置定語
如前所述,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簡練,結構緊湊,往往使用分詞短語代替定語從句或狀語從句;使用分詞獨立結構代替狀語從句或並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語代替各種從句;介詞+動名詞短語代替定語從句或狀語從句。這樣可縮短句子,又比較醒目。
(四)大量使用常用句型
科技文章中經常使用若干特定的句型,從而形成科技文體區別於其他文體的標志。例如It—that—結構句型;被動態結構句型;結構句型,分詞短語結構句型,省略句結構句型等。舉例如下:It is evident that a well lubricated bearing turns more easily than a dry one 。顯然,潤滑好的軸承,比不潤滑的軸承容易轉動。
(五)為了描敘事物精確,要使用長句
為了表述一個復雜概念,使之邏輯嚴密,結構緊湊,科技文章中往往出現許多長句。有的長句多達七八個詞,例句省略。
(六)大量使用復合詞與縮略詞
大量使用復合詞與縮略詞是科技文章的特點之一,復合詞從過去的雙片語合發展到多片語合;縮略詞趨向於任意構詞,例如某一篇論文的作者可以就僅在該文中使用的術語組成縮略詞,這給翻譯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例如:full-enclosed 全封閉的(雙詞合成形容詞)。
四、科技英語的翻譯方法
要提高翻譯質量,使譯文達到「准確」、「通順」、「簡練」這三個標准,就必須運用翻譯技巧。翻譯技巧就是在翻譯過程中用詞造句的處理方法,如詞義的引伸、增減、詞類轉換和科技術語的翻譯方法等。
(一)引伸譯法
當英語句子中的某個詞按詞典的釋義直譯不符合漢語修辭習慣或語言規范時,則可以在不脫離該英語詞本義的前提下,靈活選擇恰當的漢語詞語或片語譯出。例如:Jigang will fix this problem ring the recent shut down of the finishing mill. 濟鋼會在最近的精軋機停產時解決這一問題。「fix」字典意思為「固定、修理」,這里引伸譯為「解決、處理」。
(二)增減詞譯法
增詞就是在譯句中增加或補充英語句子中原來沒有或省略了的詞語,以便更完善、更清楚地表達英語句子所闡述的內容。在英語句子中,有的詞從語法結構上講是必不可少的,但並無什麼實際意義,只是在句子中起著單純的語法作用;有的詞雖有實際意義,但按照字面譯出又顯多餘。這樣的詞在翻譯時往往可以省略不譯。
(三)詞類轉換
英語翻譯中,常常需要將英語句子中屬於某種詞類的詞,譯成另一種詞類的漢語詞,以適應漢語的表達習慣或達到某種修辭目的。這種翻譯處理方法就是轉換詞性法,簡稱詞類轉換。例如:In any case, the performance test have priority. 不管怎樣進行, 性能測試都要優先。這里將名詞「priority」轉譯為動詞「優先」。
(四)詞序處理法
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序規則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著某些差別。不同的英語句子,在翻譯中的詞序處理方式也常常不同。例如:An insufficient power supply makes the motor immovable. 電源不足就會使馬達停轉。這里將「insufficient power」(不足電源)改序翻譯為「電源不足」較為合理。
(五)科技術語的譯法
工程英語中有大量的科技術語,而且科學性、技術性和專業性很強。科技術語的譯法有意譯、音譯、象形譯和原形譯4種。例如Final as built drawings竣工圖,first aid box急救箱,centrifugal force離心力,gear box齒輪箱、變速箱。

④ 科技論文具備哪些特性

科技論文在情報學中又稱為原始論文或一次文獻,它是科學技術人員或其他研究人員在科學版實驗(或試驗權)的基礎上,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以及人文藝術研究領域的現象(或問題)進行科學分析、綜合的研究和闡述,進一步的進行一些現象和問題的研究,總結和創新另外一些結果和結論,並按照各個科技期刊的要求進行電子和書面的表達。
科技論文的特點:
一、學術性
學術性是科技論文的主要特徵,它以學術成果為表述對象,以學術見解為論文核屑循循心,在影鑽科學實驗(或試驗)的前提下闡述學術成果和學術見解,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探索科技領域中的客觀真理,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術性是否強是衡量科技論文價值的標准。
二、創新性
科技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研究的,並在科學理論、方法或實踐上獲得的新的進展或突破,應體現與前人不同的新思維、新方法、新成果,以提高國內外學術同行的引文率。
三、是科學性
論文的內容必須客觀、真實,定性和定量准確,不允許絲毫虛假,要經得起他人的重復和實踐檢驗;論文的表達形式也要具有科學性,論述應清楚明白,不能模稜兩可,語言准確、規范。

⑤ 科技論文的主要構成要素及其內容

一、題目

題目是科技論文的中心和總綱。

要求准確恰當、簡明扼要、醒目規范、便於檢索。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用三號宋體,居中。

二、署名

署名表示論文作者聲明對論文擁有著作權、願意文責自負,同時便於讀者與作者聯系。

包括工作單位及聯系方式。工作單位應寫全稱並包括所在城市名稱及郵政編碼,有時為進行文獻分析,要求作者提供、職務職稱、電話號碼、通信地址(具體到區)及e-mail等信息。

三、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內容包括:

1)該項研究工作的內容、目的及其重要性。

2)所使用的實驗方法。

3)總結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見解。

4)研究結論及其意義。

中文摘要300字以內,避免出現本文,本試驗等字眼。

四、關鍵詞

關鍵詞是為了滿足文獻標引或檢索工作的需要而從論文中萃取出的、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條目的單詞、片語或術語,一般列出3~6個。

內容用小4號黑體,一般不超過8個詞,詞間用分號「;」隔開。

五、引言

引言又稱前言、導言、序言、緒論,它是一篇科技論文的開場白,由它引出文章,所以寫在正文之前。引言也叫緒言、緒論。

寫作要求

1)引言應言簡意賅,內容不得繁瑣,文字不可冗長,應能對讀者產生吸引力。學術論文的引言根據論文篇幅的大小和內容的多少而定,一般為200~600字,短則可不足100字,長則可達1000字左右。

2)比較短的論文可不單列「引言」一節,在論文正文前只寫一小段文字即可起到引言的效用。

3)引言不可與摘要雷同,不要寫成摘要的注釋。一般教科書中有的知識,在引言中不必贅述。

4)學位論文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確已掌握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開闊的科研視野,對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論證,因此,有關於歷史回顧和前人工作的綜合評述,以及理論分析等,則可將引言單獨寫成一章,用足夠的文字詳細加以敘述。

5)引言的目的應是向讀者提供足夠的背景知識,不要給讀者懸念。作者在引言里不必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自己的能力過於表示謙意,但也不能自吹自擂,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六、正文

正文是科技論文的主體,是用論據經過論證證明論點而表述科研成果的核心部分。正義占論文的主要篇幅,可以包括以下部分或內容:調查對象、基本原理、實驗和觀測方法、儀器設備、材料原料。實驗和觀測結果、計算方法和編程原理、數據資料、經過加工整理的圖表、形成的論點和導出的結論等。

正文可分作幾個段落來寫,每個段落需列什麼樣的標題,沒有固定的格式,但大體上可以有以下幾個部分(以試驗研究報告類論文為例)。

1)理論分析。

2)實驗材料和方

3)實驗結果及其分析

4)結果的討論

具體要求有如下幾點:

1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2事實准確,數據准確,計算準確,語言准確;

3內容豐富,文字簡練,避免重復、繁瑣;

4條理清楚,邏輯性強,表達形式與內容相適應;

5不泄密,對需保密的資料應作技術處理。

具體格式要求:

1)文字統一用5號宋體,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多倍行距,設置值為1.5;

2)正文文中標題:

一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用小4號宋體加粗,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

二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用5號宋體加粗,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

三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用5號宋體加粗,若獨占行,則末尾不加標點,若不獨占行,標題後面須加句號;

四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用5號宋體,其餘要求與三級標題相同;

五級標題:標題序號為「①」,用5號宋體,其餘要求與三級標題相同。

注意:每級標題的下一級標題應各自連續編號。

七、結論

科技論文一般在正文後面要有結論。

結論是實驗、觀測結果和理論分析的邏輯發展,是將實驗、觀測得到的數據、結果,經過判斷、推理、歸納等邏輯分析過程而得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整篇論文的總論點。結論的內容主要包括:研究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得出了什麼規律,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哪些補充、修改和證實,有什麼創新;本文研究的領域內還有哪些尚待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思路和關鍵。

寫作的要求是:

1)應做到准確、完整、明確、精練。結論要有事實、有根據,用語斬釘截鐵,數據准確可靠,不能含糊其辭、模稜兩可。

2)在判斷、推理時不能離開實驗、觀測結果,不作無根據或不合邏輯的推理和結論。

3)結論不是實驗、觀測結果的再現,也不是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

4)對成果的評價應公允,恰如其分,不可自鳴得意。證據不足時不要輕率否定或批評別人的結論,更不能借故貶低別人。

5)寫作結論應十分慎重,如果研究雖然有創新但不足以得出結論的話,寧肯不寫也不妄下結論,可以根據實驗、觀測結果進行一些討論。

八、參考文獻

在科技論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過去)已發表的文獻中的觀點、數據和材料等,都要對它們在文中出現的地方予以標明,並在文未(致謝段之後)列出參考文獻表。

原則

1 只著錄最必要、最新的文獻。

2一般只著錄公開發表的文獻。

3採用標准化的著錄格式。

格式要求

參考文獻(即引文出處)的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准,P——專利;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類型,採用字母「Z」標識。

參考文獻一律置於文末。其格式為:

(一)專著

示例 [1] 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49).

[2] [英]藹理士.性心理學[M]. 潘光旦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二)論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C].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2] [俄]別林斯基.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說[A].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冊[C].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凡引專著的頁碼,加圓括弧置於文中序號之後。

(三)報紙文章

示例 [1] 李大倫.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報,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五)學位論文

示例 [1] 劉偉.漢字不同視覺識別方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1998.

(六)報告

示例 [1] 白秀水,劉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術三大要素市場培育與發展研究[R]. 西安:陝西師范大學西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1998.

主要參考文獻的格式如下(其中空格、標點照寫)

1 連續出版物 作者. 文題 [J]. 刊名, 年, 卷(期): 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2 專著(或譯著) 作者. 書名 [M]. 譯者.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3 論文集 作者. 文題 [A]. 編者. 文集 [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4 學位論文 作者. 文題 [D]. 所在城市: 保存單位, 年.

5 專利文獻 申請者. 專利名 [P]. 國名及專利號, 發布日期.

6 技術標准 技術標准代號. 技術標准名稱 [S].

7 技術報告 作者. 文題 [R]. 報告代碼及編號, 地名: 責任單位, 年份.

8 報紙文章 作者. 文題 [N]. 報紙名, 出版日期 (版次).

9 在線文獻(電子公告) 作者. 文題 [EB/OL]. http://…, 日期.

10 光碟文獻(資料庫) 作者. 文題 [DB/CD].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日期.

11 其他文獻 作者. 文題 [Z].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日期.

要求:

「參考文獻」項目名稱用小4號黑體加粗,在正文或附錄後面空兩行頂格排列;參考文獻內容另起一行頂格用5號仿宋體排列,序號用「[1]、[2]……」的形式編排,引用著作和引用文章時的注文順序同注釋。

(本回答來源於學術堂)

⑥ 科技英語的主要內容

科技英語反映的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領域內的發展與創新。為了准確、科學地對這些新的進展與理論加以闡述,科技工作者們在遣詞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科技詞彙的詞形一般較長,多源於希臘語和拉丁語。據美國科技英語專家Oscar E. Nybaken統計,在一萬個普通英語的詞彙中,約有46%的詞彙源於拉丁語,7.2%源於希臘語。尤其在專業性極強的科技英語詞彙中,這種比例就更高。例如:dynamics,electric,physics,pneumonia等(李慶明,2002)。希臘語和拉丁文之所以能成為科技詞彙的基本來源,是因為這兩種語言都是「死」語言,不會由於社會的發展而引起詞義的變化,也不因詞的多義引起歧義。
在科技文章中,同一詞語詞義的多專業化,即同一個英語常用詞不僅被多個專業採用,而且含義也各不相同,區別很大。
科技英語中經常使用縮略語。隨著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縮略語將日益增多,往往一個縮略語可代表幾十個詞義。在科技英語中縮略語的構成方式有三種:
1.將詞的部分截縮而構成新詞,如parachute —chute(降落傘)。
2.將片語中的每個詞的首字母加在一起構成新詞,首字母縮略詞,如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UFO(不明飛行物)。
3.從兩個單詞中抽出部分字母而構成新詞,如telegram exchange –telex(電傳)。
大量地使用名詞和名片語。英語比漢語更廣泛地使用名詞,科技英語中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如科技文章中不說 We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by using superheated steam.而說 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can be achieved by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為了簡短而明確地表達某一概念或事物,科技英語還廣泛地使用名詞片語,如energy lose, a day and night weather observation station。 在科技英語中經常使用的語法結構相當多,如被動語態句使用得很廣泛。這是因為科技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講述客觀現象,介紹科技成果等,使用被動句比使用主動句更少主觀色彩。因此在科技英語中,凡是在不需要或不可能指出行為主體的場合,或者在需要突出行為客體的場合都使用被動語態。例如:For separating iron from the impurities the iron ore must be melted.
在科技英語中經常使用「It is (was)…that」這一強調句,如:It is heat that causes many chemical changes.
科技英語用於表達科學理論、原理、規律、概述以及各事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復雜的科學思維是無法使用簡單句來表達,所以語法結構復雜的長句較多地應用於科技英語,而這種嚴謹周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語言手段也就成了科技英語文體又一重要特徵。如:Laser, its creation being thought to be one of today』s wonders, is nothing more than a light ①that differs from ordinary lights only in②that it is many times more powerful and so be applied in fields ③that no ordinary light or other substance has ever been able to get in.
直譯法科技文章中所涉及的內容很少存在文化差異,科技詞彙的意義也比較專一,所以很多詞直譯是能夠為大眾所接受。例如: surftheinternet(網上沖浪)、whitecollar(白領)、gamepoint(局點)、 genetically-modifiedfood(轉基因食品)等。
音譯法用發音相似的漢字來翻譯,這時漢字不再有其原義,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音譯主要用於人名、地名、公司名及商標名等專有名詞的翻譯。例如:mosaic(馬賽克)、disco(迪斯科)、Ken. tucky(肯德基)、bikini(tL~/E)等。翻譯這類詞時如耐心推敲,可達到音意兼顧、優雅易記的效果。如美國的化妝品Revlon被巧妙地譯為「露華濃」,讓人聯想到李白描寫楊貴妃花容月貌的名詩: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半音半意法當直譯和音譯無法將科技新詞的科技內涵准確地表達出來時,就要採用這種方法,它主要用於復合外來詞的翻譯。例如: milkshake(奶昔)、mini—skirt(迷你裙)、waterballet(水上芭蕾)、ice— cream(冰淇淋)、DoMingpape道林紙)、breakdance(霹靂舞)等。隨著科技的發展、思維的進步,反映現實的語言也在不斷發展以滿足社會的需要。語言中最敏感的部分是詞彙,這種發展變化在科技英語詞彙里表現得尤其突出。要做好科技英語文獻的翻譯,就要認真研究科技英語詞彙的特點及翻譯技巧,了解詞語後的科技內涵,必將有助於科技術語漢譯這項復雜的工作.並能指導我們研究許多其他具體的語言問題 語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篇章,是由一組相互連貫的句子組成的。語篇的語義結構和語篇機制,即銜接手段確保了語言由句子組成語篇,從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對這一層面的分析包括了銜接手段和語篇結構(吳潔,2003)。
詞彙銜接
詞彙的重復出現可以減少語言在傳遞中產生的歧義,使讀者易於正確地理解作者所要論述的客觀事實或復雜的認識過程,體現了科技英語的准確性。如:Many stories abort the spread of AIDS are false. You cannot get AIDS working or attending with someone who has the disease. You cannot get it by touching drinking glasses or other objects used by such persons.
邏輯連接
通過邏輯連接手段的運用,讀者可以了解句子的語義聯系,甚至可經前句從邏輯上預見後續句的語義(胡壯麟,1994),體現了科技英語的邏輯推理性和嚴密性。如:Microsurgery is helping to solve all kinds of medical problems that had been thought hopeless. For example, doctors can use the technique to restore blood flow to the brain to prevent strokes. And they can reopen parts of the reproctive system so some men and women who are not fertile can have children. Eye and ear doctors have used the techniques of microsurgery since the 1920s.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early 1970s that doctors began to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sibilities of microsurgery.

⑦ 英語科技論文寫作各部分應該用什麼時態

一般來說,要根據具體語境決定,通常一般現在時,現在完成時,一般將來時都可用,語態通常被動語態用的多。

⑧ 英語撰寫科技論文的結果部分,需要注意哪些語言表達及寫作技巧方面的問題

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專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論點屬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⑨ 英語語言的特性有什麼啊

1、簡單性 英語是世界最簡單的語言是國際公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語法上,簡單有規則,沒有什麼隨意性;

二是詞法上,構詞簡單、一詞多義和一詞多用,可以和不同的介片語合不同的含義;

三是口語語感輕松自然、朗朗上口。

2、歌唱性 英語的歌唱性主要表現在口語表達上,語感細膩柔和、圓潤飽滿、連貫流暢、朗朗上口,易說易唱;具有強烈的節奏感。

3、標准性 英語的標准性主要表現在口語發聲方法上。

一是它的歌唱性決定了它的發聲方法是有技巧有標準的,不可能是隨意性的。所以英語語言沒有方言只有地方口音。

二是英語的母音眾多復雜,沒有標準的發聲方法就很難把它們既發准確又區別開來。

4、邏輯性 任何語言都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產物,反過來又影響著語言學習者的思維形式的塑造和定型。英語語言是邏輯思維的產物。人類語言發展的規律是先有口語後有文字。

5、不可盲目模仿性 是指學習者不可用母語發聲習慣去模仿英語的標准語音、語調和語氣語感。

盧恩語(Futhark)→古英語(即盎格魯-撒克遜語)(Old English、Anglo-Saxon)→英國英語(English)

即恩→盎→英的三個相似的有規律的音節的之間的相互變化。

古英語受低地日耳曼語影響很大,比如動詞,基本詞彙,發音,復合詞結構,形態變化很復雜,但是與現代的標准德語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現代英語並非起源或演變自羅曼語族亦或是法語,但是數萬現代英語詞彙,很大一部分來自法語,約5萬英語詞彙與法語接近甚至是完全相同,現代英語和多數現代歐洲語言都改用字母拼寫。

歷史時期:

一、古英語時期——公元449年至1100年

古英語時期共有四種主要方言:

(1)諾森伯里亞方言--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的方言。

(2)梅爾西亞方言--界乎洪伯河與泰晤士河之間的英國中部地區的方言。

(3)肯特(Kentish)方言--居住在英國東南部地區的朱特人的方言。

(4)西撤克遜方言--泰晤士河以南的方言。諾森伯里亞和梅爾西亞這兩種方言又合稱盎格里亞方言,即盎格魯人居住地區的方言。

二、中古英語時期——公元1100年至1500年

三、現代英語時期——公元1500年至今

現代英語時期又細分為:

(1)早期現代英語時期——公元1500年至1700年;

(2)後期現代英語時期——公元1700年至當前。

(9)英語科技論文的主要語法特徵擴展閱讀

英語音系學是指對英語音系(亦即聲音系統)的研究。正如所有語言,無論考慮歷史與否,英語口語的發音因不同方言而異。

這種變異在英語特別明顯,因為它在廣泛地區使用,是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愛爾蘭、紐西蘭、英國和加勒比海英語國家等國的主要語言,在世上每一個州都有人以之為母語或第二語言。

英語並沒有決定性和國際承認的標准,所以不同國家的英語有時可能妨礙溝通。雖然如此,不同地區的英語口音仍能互相理解。

英語是一種多中心語言。由於英語的使用范圍極為廣泛,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地區性變體。語言學家已經不再把倫敦或英國上層人士的英語作為唯一的標准英語。除英國英語外,最重大的是北美英語和澳新英語。

自從17、18世紀,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紐西蘭英語開始成為獨特的方言。它們也各有自己的地區性的語詞、語法和語音。其他像印度英語、東南亞英語、加勒比地區英語和非洲某些新興國家的英語,都各自受到了當地語言影響、具有語音和詞彙上的特點。

⑩ 如何寫好英語科技論文

英文科技論文是指撰寫並發表的原創性英文科研報告。在科研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是在科技期刊發表研究成果,便於廣大同行交流。如果科研不能很好地交流,不管研究有多好,都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英文論文寫作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即便是對英語國家的人,很多時候他們的論文也因為語言問題被退稿。即便英語不是母語,科技論文也應符合標准英語語言的習慣(句型、語法、拼寫等)。英文科技論文的句子應該是完整的,讀者容易理解的。
英文科技論文的撰寫有一個基本模式――IMARD法(Introction,引言;Material&Methods,材料和方法;Results,結果;Discussion,討論)。本文從該模式的四個方面分析討論如何寫好一篇英文科技論文,為撰寫英文科技論文給予一定的指導作用。
1 引言
引言是對參考文獻的編譯,反映進行研究的思考過程或依據。引言應該是引出該篇論文。引言的目的是提供足夠的背景信息,讀者無需查閱該問題以前的資料,便能夠理解和評價目前研究結果,同時引言也闡述與現有研究的關系。引言部分至關重要,有人認為是論文最難寫的部分,有些審稿人會根據引言來衡量論文是否被錄用[1],因為從引言中就可以分析出文章是否真正提出了一個科學問題,該問題是否新穎,是否有研究價值。引言是反映作者對該研究領域熟悉程度的一個標志。
引言寫作的關鍵技巧是將之前多次敘述過的同一問題,以不同的、有趣的方式再次表述。在引言中應提供主要的參考文獻,但避免過多地復述主題,要清晰地定義該問題。讀者能夠直接通過引言理解和推測研究的目的,而不需要查閱其他的資料。如果該研究問題沒有用合理的、可理解的方式引述,那麼讀者就不會對研究結果感興趣。綜述的文字應該讓讀者理解要研究的該問題多麼有必要,怎麼去解決該問題。
引言是論文的第一部分,論文的第一讀者是編輯和審稿人,他們首先閱讀的便是引言,所以引言部分很重要。看完引言部分,他們首先要問:這是一個新的研究嗎?研究有意義嗎?適合在該期刊發表嗎?引言部分需要作者對該研究領域有一個深刻、全面的理解,能夠給讀者闡明研究是多麼重要。引言部分應該說明的一些基本問題: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存在一些解決的方法嗎?哪個方法是最好的?它的主要不足是什麼?期待解決哪些問題?方案是否已經完成?引言部分的時態應是一般過去時(一般的背景內容,本文中將要完成的描述)、現在完成時(過去到現在已有的方法或解)、一般過去時(我的貢獻)。
2 材料和方法
有人說過一句話:「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發明了發明的方法。這個方法摧毀了舊文化的基石。」[2]該部分有不同的叫法,稱為材料和方法、方法、實驗性的研究、方法的描述和確認,本文稱為材料和方法。材料和方法部分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實驗設計,提供詳細的信息,有能力的研究人員可以復制該實驗。由於作者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已經完成了相應的實驗,得出了結果,因而大腦中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這部分是很好寫的。
一個好的材料和方法部分的寫作,讀者應該能夠復制文中的結果。該部分寫作的一個重要技巧是必須寫得非常詳細,每一個實驗步驟應以邏輯的順序列出,並應不超過兩個句子。但是也不應該出現大量多餘的單詞,當讀者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盡可能地用參考文獻的形式,用圖和表來描述和分析實驗方法。在該部分需要提及研究的地點和類型,簡單描述樣品的尺寸和如何計算是有必要的。在任何時候,英文科技論文寫作都應准確地使用技術術語和定義,避免重復別人已知的信息。如果研究是原創性的,有必要詳細描述涉及的新方法和手段。材料和方法部分主要應該使用過去時。
3 結果
並不是所有的期刊都要求寫結果部分,有的可能是結果和討論部分在一起;如果需要寫結果,盡可能不要提及討論的部分,結果是論文中最短的部分。該部分寫作的關鍵技巧是結果表示什麼,應回答在文章開頭提出的目標、假設和問題。結果應盡可能地簡單和清晰。結果部分應該是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得出了什麼矛盾的結果。結果部分應該提及任何不足之處,不能忽略出現的矛盾數據,很多重要發現都源於實驗中的「不良數據」,因而在結果中不應忽視它(們)。結果部分寫作應簡明、扼要,突出研究數據。在結果部分,不要對數據作分析和處理。在結果部分要突出當前的理論問題,不要重復材料和方法中的細節。結果中的數據以邏輯的順序來描述,直到結論,提供給讀者的數據必須是問題的解。結果通常應用一般過去時,主動和被動形式相結合使用。
4 討論
由於閱讀方式不同,很多讀者都匆匆忙忙,先看看標題、圖片,然後看他們論文中最感興趣的部分,那可能就是討論。有些人都認為,討論可能是英文科技論文寫作中最困難的部分。討論部分是英文科技論文的核心部分,也被看作衡量一篇論文優劣的標尺。
很多論文被拒都是由於討論部分不足所致,討論部分應該多長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通過討論讓讀者對結果有一個清晰的結論。
討論部分寫作的一個關鍵是應同時具備說服力和可信度,另一個是解釋而不是重復結果。好的討論通常以得到的結果和解釋的評論開始。討論部分應該和引言部分密切結合,是討論在引言中出現的問題,但兩部分不應該出現重復。引言的關鍵是對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理解,而討論則是對自己研究的分析和理解。討論部分應嚴格按照結果部分數據的順序,逐一討論這些問題。需要討論觀測、研究、實驗等所有研究中的內容,並解釋這些內容。
通過討論發現一些在其他研究領域至關重要的信息,可以幫助理解自己的數據,或者是由於發現,重新理解別人的研究。討論部分應重點討論自己研究和別人研究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如何將自己的研究和別人的研究有效結合,從而得出對該問題的更好理解。
討論部分的寫作順序,可以先得出研究的一般性結論,接著討論與自己的發現直接相關的另一個人的研究,指出兩者之間的關系,清晰分析它們的區別。通過這些考慮,從結果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在討論中,對於其他人的研究不足之處,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分析:1)從來沒有真正被測試過的假設,你想測試它;2)其他人的研究是一般性,或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你想將該研究拓展到一個新的方面;3)其他人的研究有缺陷,而你需要克服它。
在討論中,切勿貶低別人的研究,你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你。對於自己研究的不足之處,應該明確提出,不應迴避。讀者可能從你的不足中能夠開展新的研究,這也是讀者閱讀高水平論文的最大益處。對於研究中的不足之處,解釋並給出原因,指出其產生的後果。可以提及另外一個與作者研究類似的不足之處,說明這些缺陷是由於當前知識(理論、模型、技術方法等)無法解決你所遇到的這些問題。
在討論部分不要簡單重述自己的結果。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和結論與已出版的結果比較,與現有研究和發現比較,清晰比較和對照自己的理解。討論預測研究的理論性提示和實際應用,在討論中應給讀者留出大量的思考空間。討論應盡可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發現,使讀者一目瞭然。在討論的末尾簡明陳述結論,從而有效得提高人們對研究的可信度,期待論證的作用。
在討論部分,尤其要注意時態和人稱的使用,為了便於讀者區分哪些是自己的研究,哪些是別人的研究,盡可能地使用主動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自己的研究和發現,一定要用第一人稱,而別人的發現應用其他人稱,要明確區別出哪些是自己的研究,哪些是別人的研究。時態多採用一般現在時、現在完成時、一般過去時。

閱讀全文

與英語科技論文的主要語法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