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语语法 > 语法讲义熙英语

语法讲义熙英语

发布时间:2021-01-23 16:51:36

❶ 中文副词副词

副词,这一术语译自英语的adverb,即附于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副词的词类。语法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辛勤研究认为,副词大致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副词都能做状语,除“很”、“极”还可作补语外,副词一般不能做其他成分。
2·副词一般不能单独构成句子,只有一部副词在有上文的条件下(有的还需要有语气词的配合),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参见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独用刍议》,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2)。例:"没有"、"也许"、"差不多"等。
3·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副词在起关联作用时可以单用,如"打得赢就打";有时可以前后配合使用,如"又...又","也...也","不...不"、"非...不"、等;有时要和连词配合,如,"只有...才","只要...就",""即使也","如果...就","无论...都"等。副词在起关联作用时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变。
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把副词同其他各类词区别开来。
(一)副词与形容词的区别。
(1)形容词可以以同样的意义做谓语,可以再加程度副词,有时还可做补语,副词不能。如:a·"事情的发生很偶然?quot;b·化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了。"a中的"偶然"不能换成"偶尔"。B中的"突然"不能换成"忽然"。可见,"偶尔"、"忽然"是副词,"偶然"、"突然"·是形容词。
(2)形容词还可以以同样的意义修饰各词,副词不能。例:c·突然事件,d·必然结果。其中的"突然"不能换成"忽然","必然"不能换成“必定”或“必须”等。
(3)“白、老、净、怪、偏、直、硬”等,虽然既可做谓语义可做定语,也可做状语,但它们做谓语或定语时同做状语时,不能保持意义上的一致,试比较:“白的墙”和“白跑一趟”,“黄瓜老了”和“他老跑北京”,“道路很直”和“眼皮直跳”。不难看出,每组词语中的两个“白”或两个“老”、“直”等,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它们只是采用了同样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而已,可见,放在动词和形容词前的“白、老、净、怪、偏、直、硬”等是副词。
(二)副词和动词的区别。
(1)副词只做状语,而能做状语的动词还能做谓语并且意义不变。如:“他连续工作了十小时”,其中的“连续”只做状语,而“继续”一词在“他们继续赶路”一句中做状语,在“你来继续我们的事业”一句中则做谓语(述语中心语),可见“继续”是动词。
(2)“没有”和“没”比较特殊,它们在动词和形容词前是副词做状语,否定行为、性状的发生,如“没有去”、“没有红”,“没去”、“没红”;在名词前是动词,带宾语,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事物的领有,如“没有书”、“没书”。
(三)副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
时间名词可以做主语,还可以同介词组合成介词短语(词组),如“从前是什么样子?”“在过去”、“从过去到现在”。副词绝对不能,不能说成“在从来”或“从曾经”。
(四)副词与助动词(能愿动词)的区别。
助动词一般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能”、“很会”、“非常应该”、“太可以”;也可以肯定否定相叠来提问,如“会不会?”、“应该不应该?”;还可以作谓语,如“你愿意吗?”“这样做太应该了。”副词不具备这些特点,不能说“必须不必须”、“必定不必定”。
(五)副词与连词的区别
还有些副词与连词相似,如前述第五组例子中的“却/然而”,都表示转折的语义。但“然而”只能放在后一个分句前承接上文,却不能直接置于动词前做状语;“却”是副词,恰恰可以放在动词前的状语位置上。如:十年,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这是很短的时间,然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多少伟大的奇迹。
其中的“然而”不能移至“在”字前作状语,如果改用 “却”,恰好应该放在“在”字前。
(六)副词与代词的区别。
前述第五组例子中的“这样,这么,这么样”等在句中经常做状语,起副词的作用,如:“大家都这么高兴,…”其中的“这么”即是从程度和性状上对“高兴”加以修饰。这时的“这么”代替的是副词,但它的代词性质并没有变,不能认为这时的代词已转变为副词了。
关于副词的定义,也有很多表述:
陈承泽先生认为“字之专以限制修饰象字或动字者为副字。”(《国文法草创》商务1982,第43页)
陈望道先生认为“副词是标示陈述的气势、神志和体式量度的实词。”(《文法简论》上海教育1978第78页)
丁声树先生认为副词是“通常修饰动词、助动词、次动词、形容词”的词。(《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1982,第7页)
王力先生认为副词是“永远不能做句子的主要骨干,既不能做主语又不能做谓词”的词。(《中国现代语法》商务1978,第131页)
朱德熙先生认为,副词是“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参见《语法讲义》)以上所列几位名家对副词的定义,是他们早期研究的成果,由于定义的出发点不同,有的侧重于副词的词汇意义,有的侧重于副词的语法功能,定义的方式和词句也便各异。吕叔湘先生在他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则只讲副词的特点,干脆不予定义。近年来高校的汉语教材也有采取吕先生的策略的,比如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就是。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则综合前述的定义方法,兼顾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两个方面,定义为:“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比较客观、全面的了。
这里涉及到了副词内部的分类问题,究竟将副词分为多少个小类?
《国文法草创》分为三类:(1)限制副词,(2)修饰 副词,(3)疑问副词。
《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著)将副词分为六类:(1)时间副词(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不定时),(2)地位副词,(3)情态副词(客观的、主观的),(4)数量副词(关于次数、关于程度、关于范围),(5)否定副词,(6)疑问副词(问时间、问数量、问原因、问方法或情形、问反诘或反推)。
《文法简论》分为两类:(1)限制副词、(2)修饰副词 《语法讲义》分为四类:(1)范围副词,(2)程度副词,(3)时间副词,(4)否定副词。
《中国文法要略》分为七类:(1)方所副词,(2)时间副词,(3)动态动相副词,(4)程度副词,(5)判断副词,(6)否定副词,(7)一般副词。
《中国现代语法》则分为八类:(1)程度副词 (下分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2)范围副词 (下分指示主语的范围、指示谓语的范围、指示目的位的范围三种),(3)时间副词(下分着眼在事物是否完成、着眼在何时发生、着眼在时间长短、着眼在时间早晚、着眼在事情缓急、着眼在事情的重复和延续、着眼在事情的次序、着眼在事情常见或罕见),(4)方式副词,(5)否定副词,(6)可能或必要副词,(7)语气副词,(8)关系副词。
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分为五类:(1)程度副词,(2)时间副词,(3)范围副词,(4)估量副词,(5)语气副词。
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规代汉语》则分为六类:(1)表示程度的,(2)表示范围的,(3)表示时间、频率的,(4)表示肯定、否定的,(5)表示情态方式的,(6)表示语气的。
副词小类的划分之所以有如此的差异,主要是副词在语义表达上的复杂性决定的。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副词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净利索,因为副词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1979,第42页)

❷ 英语语法焦点句子在哪啊!!!!

你要找一个框框,有Grammar Focus 字样的,那就是语法聚焦,里面有各种语法的例句。每单元都有。一般来说是在SactionA里。找找看吧

❸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1 首先说时态 中文是用副词以及虚词来说明的,但是英语是用结构的
比如i have had my coat cleaned 中文 我洗回好了我的答大衣
不管是你在洗还是洗好了,你用的都是洗,而用“了”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而英语显然不是这样的
2 其次,词性与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比如 中文的“发展”可以当动词,可以在中文中当主语,当谓语
但是develop只能在句中当动词使用 也就是基本英文里你是什么词性和句中成分基本一一对应的,但是中文不是
个人认为这两个是最大的区别,别的语序之类的都还好。语序其实就牵扯到de 's这种,一个是从前往后,一个是从后往前。

❹ 语法主要内容

朱德熙:“语法笔记”,商务印书馆

[基本信息]媒体:图书

ISBN:7100020018

出版日期:/01/2004 BR p>

[介绍]主副本,这本书是作者1961年至196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法(二)课程讲义。油印讲义时间在北从1961年初到现在,已经整整两年。本修订版出版写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第十八章。休息也作了增补和。

一些论点在书中以及一些语言,也已经告诉王,陆俭明等同志讨论的事实,获益良多。此外,当学生在课堂上讲课,笔者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在这其中,他们想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1981年10月2日

首先有两件事情,就是想借此机会说几句重印,第七张放处所词和句子的词为主题(7.2)所有的时间,事实上,一些状语,例如:房子,坐在那里,看你的明天。可以看出,这两种格式之间的差异,从应力位置。 “屋里坐坐”,“看你的明天”和“房子”“明天”,必须重新读取。如果你把这个词,这个词为主体,压力只能落在后面谓语部分。这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

二,这本书是写得太简单,为什么这么处理一些问题,真相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如果一些读者想知道在这方面多一点,你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关于语法一本小书“语法问题”(即将出版)。

1983年8月31日

---------------------------- -------------------------------------------------- -

[目录]章语法单位

1.1语素

1.2字

1.3短语

1.4章词造句

2.1配置语法和词法

2.2重叠

2.3其他

2.4前缀

2 .5后缀

2.6复合

2.7复杂的复合词

2.8立式复合词

3.1第三章分为语音部分词类

3.2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3.3级

3.4实词虚词

3.5身体和谓语

3。语音章表6份

4.1名词体字

4.2房地字

4.3倍的字

4.4名词

4.5数词

4.6基地和序

4.8位组合

4.9部有点复杂结构

4.10“两化”和“两节”

4.11数词 4.12量词的

4.13量词

4.14区别词

5.1章谓语动词和形容词区分

5.2分类

5.3动词的及物或不及的
> 5.4 - 对象的动词和句子

5.5名助动词

5.6

5.7将可能是能够得到(DE)

5.8米的愿意愿意愿意愿意要

5.9应

5.10许浚

价值5.11

5.12

5.13不要说什么好的

5.14动词重叠

5.15动词后缀 5.16的性质和状态形容词

5.17名词字

5.18“多”和“少”的

5.19谓词体字

6.1章代词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6.2代词

6。 3我,你,他,他们

6.4,我们让你

6.5自己

6.6人

6.7,我们指导大家

6.8代词

6.10在那一刻起,这个从未见过在这里和那里

6.11某某这么样,所以这么样

6.12疑问代词 6.13

6.14谁什么在哪里

6.15怎么怎么样

6.16疑问代词的用法非疑问

第七章主谓结构

7.1主语和谓语

7.2倍的主体和主题 7.3患者处所,标的物的工具

7.4主语谓语 7.5谓词类型

7.6语音谓语形容词谓词的身体部位

7.7

7.8由动词“是”一个谓词

7.9主谓结构作谓语

7.10“结构组成的句子章

8.1动词结构谓词和对象
> 8.2的主要对象和关系

8.3应用粘接型动词动词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8.4对象的地点和时间,对象

8.6准对象
> 8.7双宾语

8.8虚指对象

8.9度对象

8.10谓词对象

8。 11声明的参照对象和对象引用章

9.1补补结构和对象比较

9.2胶粘剂动词动词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9.3结果补

9.4定向补充 BR /> 9.5

9.6可以补充

9.7可以补充“得到”

9.8状态补

9.9度补充

9.10补引申义

9.11补紧缩的形式建设

章偏正结构

10.1改性剂和中心词

10.2定语和状语的区别

10.3写上“与”和“地面”

10.4定语和“

10.5平价部分结构

10.6定语

10.7准胶粘剂的类型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10.8多项式偏正面结构

10.9定语顺序

10.10状语词组

10.11和中心副词短语

10.12特质特质形容词短语

第十一章工会结构

11.1连接词连接

11.2 POS联体结构和谓词联合结构

11.3关节结构逻辑意义

第十二章SVC SVC

12.1性质和结构

12.2 N与V?感的触摸

12.3 V?组成乐队“a”或“乐”,甚至这种结构

12.4从动词“来”,“走出去”SVC

从动词“要”由SVC

12.6 12.5动词“有”,包括SVC

12.7动词“给”,由SVC

13.1第十三章介词和介词短语动词和介词

13.2介词的

13.3

13.4,并打电话让相同

13.6在

13.7,把

13.9 13.8

14.1第十四章副词副词和形容词

14.2副词后缀“A”

14.3重叠范围副词副词

<br 14.4

14.5度副词

14.6的时间副词的/> 14.7

第十五章否定副词疑问句和祈使句

15.1疑问句

15.2祈第十六章

16.1模态模态组合层次

16.2?挺身而出

16.3?现在这样做的权利吗? ?

16.4呕啊唉生活玫瑰呢?贝尔有

16.5句子暂停和模态

复句第十七章

17.1单一的句子和复杂句子

17.2分句之间的联系

17.3复杂的句子和连词第十八章省略和倒装

18 .1省略倒装

18.2指数

在线在这方面的讨论总结如下:

朱文法讲义德熙< >>的一些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教学中心的朱德熙>> <<语法讲义作为参考,但是这本书和现代中国系北京大学“中国现代版“和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分歧,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如何的话题。

我复习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希望给予解答

1,“时间”,朱先生说,这意味着的单词量做后面的动词对象时,这意味着经历有多长,例如,寻找你很长一段时间\月\时间在这里真的是字对象做一件事吗?

2代词的原因之一,她说,当谈到在正式(如会议音箱),有时也用“他们”而不是“我”,如“同志讲话极大地鼓舞了自己,”那是对不对?

另外,朱先生的语法概念,语法结构是非常不同的其他国家,如准对象,如准定语等,有必要做吗?

另外,这本书是没有必要认真检讨,因为除了顶端原因,这本书的版本太旧了。打架有什么建议。 RE:语法讲座关于< >>朱德熙一些问题的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一部杰作结构语法,不理解的结构分布和学说直接组成原理不能阅读这本书。

时间词是词体,如果被视为补充,身体修饰谓语字,这在理论上会出现矛盾。朱德熙先生从分布理论,这个词是动词宾语后的时间。北京版的“现代中国”朱德熙先生坚持认为,在第317条的解释。黄伯荣,廖旭东先生们主编的“现代汉语”,是补,我还没有看到黄,廖在这方面的解释,但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决定,这可能在理解不同的理解。

准定语的语义关系的论点。

在我个人的经验,看到“语法笔记”不能把握了具体的解释,但是从理论体系的角度了解和认识这种观点是从何而来呢。

RE:关于< >>朱德熙的一些语法讲座问题

认为你可以看看“语法问题和答案。”

朱先生也说,“语法笔记”是短暂的,为什么处理的一些问题,并没有说,相关的理论讨论,可以发现在“语法问题和答案。”

“朱先生语法概念,语法结构与别人不同,”我不知道你是谁,书比较,如果是,一般的大学教材“现代中国”比,我我认为,这是因为两者的目的不同,写作只是为了一点点的语法知识传播。

我想,既然你想考北京的大学毕业的外国语言,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感兴趣,那么朱先生的书必须仔细阅读。

“这本书的版本太旧了,”是的,它似乎,朱先生认为可能有一个更好的解释,该方法还具有一个更新的发展。但是不要忘记,这些新的发展,朱先生竹围研究基金会招录。我个人认为,朱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法康庄大道走向的第一人。

如果你正在学习的新闻,历史等专业的,你学到的东西,你现在可以访问它。如果你想毕业语言学,朱先生的书,是一个必须看到的,可能更多地取决于“老”版本,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学术发展的过程。有人说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祖先不是主流,据我所知,学习现代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谁做。

当代中国现代语法一般是有理朱德熙先生两个吕叔湘先生提到的结构是中国近代第一本语法书“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作者之一,但朱德熙先生结构语法比吕叔湘先生完整,全面,系统,应该说,朱德熙先生结构语言学是研究中国现代语法主要代表。

RE:< >>朱德熙一些问题

陆俭明老师曾经提到在未来的现代汉语语法讲座,促进三个方面:1)外国语言学习的语法讲座2)计算语言学,一些可以不记得第三位。这种观点继承北京大学学术研究打开位置。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朱德熙先生亲自感受到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除了他的学术生涯亲自传说,有一个令人鼓舞的落后说,“不切实际的期望”比“手眼底低”做强。现代中国的研究,近年来,新方法,新思路的引入是一种眼高性能,实际结果出来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朱德熙先生的结构主义方法应用于古文字研究,也是一个重大的学术贡献。

回顾今年八月论坛风暴,,重读先生魅族林研究中国古代批评,个人认为这是非常中肯的。我认为北大应该反思自己的语言在未来的研究。没有学习中国特色,国外进口之分,“公共机构的学术世界。”在中国古代蒋绍愚先生最近研究的过程“作序的”中国文法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文章。

论坛担心重温魅族林先生批评的纠纷,就需要实名发帖。我是北大毕业的,我不会让自己心爱的部门中国语言学和耻辱的,但要成为更不愿意看到中国文学中国语言学“少林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大学大学中国文学应该是一片汪洋。我觉得这个论坛的存在也逐渐证明这一点。

❺ 英美文学论文题目是: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区别

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著。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比如:
a.我还没有看这本书。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
我这本书还没有看。
b.一面锦旗挂在墙上。
有一面锦旗挂在墙上。
墙上挂着一面锦旗。
c.仪仗队好威武啊!
好威武啊,仪仗队!
短语也可以改变语序,意思不变。比如:
a.方言调查——调查方言
b.又大又圆——又圆又大
c.很好——好得很
但更多的是意思发生了改变,比如:
a.内容丰富——丰富内容
b.后面的小孩——小孩的后面
c.好商量——商量好
d.语法传统——传统语法
意思不变,所以句式选择丰富多样,“一样话可以百样说”;意思变化,所
以汉语表达充满睿智,言外之意,随形而动,比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变与不变之间,就产生了语法现象的纠葛。
4.注重意合。汉语注重意合,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语言中词与词、句
与句的组合经常是凭借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
(1946)中说“复合句里既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时候是以
意会的,叫做‘意合法’,例如,‘你死了,我当和尚。’”
在汉语口语中,许多词语可以省略。(1)当上下文和情景确定时,名词、代词可以省略。比如:
a.“高兴了吧?”
“是啊,谢谢啦!”
b.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
(2)有时,“是”、“有”、“在”这几个动词可以省略。比如:
a.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
b.老太太已经80岁了。
c.书啊,桌上呢。
(3)特别是意合法的使用,省略掉虚词。比如:
a.买不起别买。
b.没戴眼镜看不见。
c.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意合之后的语法形式不再具有所属语法单位的典型性。有的区别不大,比如
“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主语承前省略,依然是一个复句;有的区别
明显,比如“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省略掉了“是”,谓语从谓词性短语变成
了名词性短语;还有的就为语法的研究带来了困扰,比如“没戴眼镜看不见”
省略了表示原因的关联词,从形式上看是单句,从逻辑语义上看则是复句,于是
就造成了语法现象的纠葛。
第二章语素,语素和词之间的纠葛现象
一、语素和词素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中,有一个与英语“morpheme”概念大体相当的概念,这
个概念在建立之初被叫做“字”,后来随着国外语言学理论的译介,被叫做“词
素”或者“语素”。这两个术语均是对“morpheme”的汉译。探讨究竟是“语
素”还是“词素”,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术语的问题,而且表现出大家对这样一个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本身的范围和功能认识的不同,这对于进一步区分语素
和词是非常重要的。
“morpheme”一词出自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最早被译作“形素”,后起译名
是“词素”;在“词素”流行的同时,“语素”这个名称出现了,朱德熙先生和

❻ 英语语法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用啊

英语语法是针对英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系列语言规则。英语语法的精髓在于掌握语言的使用。

基本用法:

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Tense)表示现在的状态、经常的或习惯性的动作、主语具备的性格和能力等。

1.时间状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every week (day, year, month…),once a week(day, year, month…),on Sundays(on Mondays …).

2.基本结构:主语+be/do+其他;(如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上要改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否定形式:主语 + am/is/are + not + 其他(此时态的谓语动词若为行为动词,则在其前加don't,如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则用doesn't,同时还原行为动词)。

一般疑问句:把be动词放于句首;用助动词do提问,如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则用does,同时,还原行为动词。

(6)语法讲义熙英语扩展阅读:

现在完成时

1,概念: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或从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 状态。

2,时间状语:yet, already ,just, never, ever, so far, by now, since + 时间点,for + 时间段,recently, lately,in the past few years, etc.

3,基本结构:主语 + have/has + p.p(过去分词) + 其它

4,否定形式:主语 + have/has + not + p.p(过去分词) + 其它

5,一般疑问句:have或has放句首。

参考资料:

英语语法--网络

❼ 需要大家能帮个忙,提供一些关于宾语研究的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语语序研究要略
众所周知,由于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序比一些印欧语的语序更为重要。有关语序的一系列问题,早在五十年代有关主客语的讨论中已经有过争论和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语序问题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
1.汉语语序的性质。“语序”,有的书上叫“词序”,早在三十年代,张世禄就提出了“凭语序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家对语序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申小龙认为,句子成分次序的安排变化总是以句中一个相对稳定的支点来观察的,这一支点一般是句子的主要动词。动词作为句子结构的语义核心,它所联系的第一层次是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它们对于确立一个句子的逻辑结构是必不可少的项,可以称之为论元,而状语、定语则是句子结构的非论元成分。所以对汉语语序的研究应该从论元和非论元两个层次上考察。同时他又认为,从汉语句子组织的特点来看,所谓语序的概念要扩大。汉语是一种注重内容的语言,汉语语法的语序概念应扩大到词组的铺排律上,研究语序可以从广义的角度研究。申氏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这是同他一贯提倡的文化语言学的一系列观点一脉相承的。
赵振才认为,对汉语句子的语序调动单靠结构分析是难以阐释清楚的,必须进行高层次的分析,才能了解语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动。比如,当汉语句子的宾语是表达未知信息时,一般出现于句末,当汉语句子的宾语是表达已知信息时,常常出现于句首(《汉语简单句的语序与强调》,《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3期)。 赵氏的分析实际上是从语用的角度着眼的,尽管分析不够深入,但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启发性。美国的李纳和汤姆逊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在汉语中,用SVO 语序表达的事情,是中性的,而用SOV语序表达的是跟预期相反的情况。 比如“他已经做完功课了”是中性的,一般的陈述。而“他功课已经做完了”则是用于特定的目的,也许是父亲在向母亲解释为什么孩子在看电视而不是做功课(台湾文鹤语言研究丛刊1982年(3),黄宣范译, 译名为《汉语语法》)。李纳和汤姆逊在分析汉语语序变化原因时,把句子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分析,无疑是很有见地的。
陆丙甫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已提出了应该把语序这一形式因素分化抽象出来加以深入分析。在与胡裕树先生合写的《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中对语序的性质,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文认为,语序应该是功能类别的序列,或者说是“功能块”的序列,通常分析一个语言结构体中的语序时,其中直接处理的基本单位最多是七个左右,因此用“块”作为语序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比较合适的。
在所有有关语序性质的研究中,最富于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就是文炼、胡附的《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4年3 期)。两位先生认为,语言单位的排列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意义上的限制,心理学家则注意长度的限制。如果从语法角度看,也有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他们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名词的位置与动词的性质有关。比如“我们”“讨论”“问题”有三种语序可以选择,而“我们”“讨论”“怎么样”却只有两种语序可供选择。所以,逐个地研究动词,加以归类,找出语序安排的规律来,是大有可为的。2.语序的安排与虚词的使用有关。在这方面,过去的一些语法著作已注意到了,可是,有关实词的次序安排与虚词使用的关系,现在似乎反而不如《马氏文通》那样重视。看来,过去的语法著作中,还有许多值得继承的内容。3.语序包括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在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1987年版)中,是这样阐释的:“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人的情绪紧张,行为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类别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有像“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句法上的。文炼、胡附的有关语序研究的观点和理论对汉语语序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句子是以句法结构为基础的,但句子并不等于句法结构,句子往往在句法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增添,有所变化。这种变动有的跟语义有关,有的跟语用有关。如果仅仅把语序限制在句法结构范围之内,许多现象自然是不可能解释清楚的。总之,语序不是一种自足的手段,必须联系许多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2.宾语和定语。在有关汉语语序的研究和讨论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首先,就是如何看待动词前面的“object”。传统的观点认为,外动词既然是以带宾语作为广义的形态的,那么,它的宾语跑到任何地方去,都应该抓住,仍然应该把它当作宾语。比如像“钱花完了”这样的句子,仍然应该认为是主谓宾的句子,只是已经宾居句首了。这种观点后来已经没有多少支持者了。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中认为,主语不一定是施事,宾语也不一定是受事,不能把主语和宾语区分理解为施事和受事的对立。“玻璃擦了”是主谓结构,不能因为“玻璃”是受事,就说它是宾语提前了,“来客人了”是述宾结构,不能因为“客人”是施事,就说它主语挪后。主语、谓语是句法概念,施事、受事、与事等是语义概念,这两方面虽然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不能混同。他认为只有“他出国了,听说”这样的句子才可以认为是宾语前置了。陆俭明指出(《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2期), 所谓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并不是根据结构关系而是受了传统的意义分析、施受关系的影响。事实上相同的语法结构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关系,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也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关系。总的说来,朱、陆两位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像“我们班上的学生名字我一个也叫不出来”这样的句子,陆俭明认为是主谓套主谓,连套四层(《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对此, 至今仍然存有不同的看法。吕叔相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曾经提出,“这事儿我现在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了”,“这事儿”“我”“现在”“脑子里”“一点印象”挨个儿当主语,会不会把一些有用的分别弄模糊了?
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受事宾语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位于动词之前的,并不是所有位于动词之前的名词性成分都是主语。其条件是:1.宾语是个疑问代词,常同副词“都”“也”等配合;2.宾语前边有“一”,后边有表示否定的副词“不”或“没,没有”;3.有些宾语不是疑问词,但全句是列举的形式,分句中的宾语也能用在动词之前。以上三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遍指的意味,同时宾语是被强调的。对此,文炼、胡附两位先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宾语用到动词前面,只是改变了宾语的位置,没有改变动词和宾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李子云(《主谓谓语句》,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3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结构第一层级中的两大部分。宾语则是谓语内部的结构成分。因此宾语位置的变更,只能限于谓语范围内,不能超越谓语领域。因此,他们都认为,谓语动词后面的受事,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可以移到动词前面,尽管位置改变了,但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仍然可以不变。
申小龙则认为(《〈左传〉主题句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 汉语句子的一些主脑成分在意念上可以看作是从谓语中的一个位置上移到句首作话题的。但叫“移位”只是一说明语义关系的一种方便说法。因为一旦移位,它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句子成分,而是根本改变了句子的类型。句子也不再是叙述性的,而是评论性的了。他认为,宾语的“移位”实质上反映了汉族人语言思维反映现实所取的不同角度。它是决定句型的一个根本的因素,“移位”必然导致句型的转化。
其次就是如何看待定语的后置和前行。老一辈语言学家,如王力、黎锦熙、陈望道、史存直等人都认为汉语的定语是可以后置的,只有张志公认为,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不能颠倒,一颠倒就成了别的关系了。张静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定语的正常位置是在中心语之前,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也可以移到中心语之后,或者移到动词谓语之前。定语后置或提前仍然是定语。张先生的所谓定语移到动词谓语之前,就是指“墙壁上,红的、绿的、黄的,贴满了标语。”潘晓东在《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1年第4 期)和《从定语易位看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一致性》(《浙江语言学年刊》1984年)中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红的”“绿的”“黄的”之所以是定语是因为它们是体词性的,不可能修饰后面的动词,而且,这些成分回到宾语名词前作定语时,全句意思不变,反而更加显豁明白。他认为,定语之所以要前行是因为动词对宾语要求尽量靠拢一些。当宾语前有几个定语时,与中心语结合较松的那些定语就有可能被挤到前面去。而且,当说话者着意强调某个定语时,也会把它调到动词前面。
陆俭明在《关于定语易位问题》(《中国语文》1982年第3 期)中指出,虽然像“红的”“绿的”“黄的”这类结构的组成成分是体词性的,但这些结构本身却是非体词性的,跟一般所说的名词性联合成分不同,这些结构经常作状语。陆氏还指出:定语前行是以语义关系上来看“前行定语”与名词宾语有修饰关系,但是从语法结构关系上看,它们并不是宾语的定语成分。其实,早在1980年,陆俭明已总结出汉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易位情况,并指出了易位句应具备的四个条件:1.易位句的语句重音一定在前置部分上,后移部分一定轻读;2.易位句的意义重心始终在前置成分上,后移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强调的对象;3.易位句中被倒置的两个成分都可以复位,复位后句子意思不变;4.句末语气词决不在后移部分之后出现,一定紧跟在前置部分之后。陆氏的上述归纳同语言实际基本相符,对于确定语用交际中的易位句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邵敬敏的《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认为严格区分语法、语义、 语用三个平面的语序变化是确定“定语”移位的前提,然而依靠移动位置这一语法成分的功能,采用“语法功能排他性的”鉴定法,来确定该成分移位后到底仍是定语还是已经改变了身份,从而证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排谓性”典型名词性结构在后置后仍然是定语,而所谓前置定语是不存在的,有的是状语,有的是主语。
3.多角度的探索。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以外,有关语序问题探讨的范围是很广的。首先,同语序有关的有关汉语语言类型的问题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兴趣。李纳和汤姆逊在《Mandarin Chinese》一书及其他一些文章中根据Greenlerg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分析, 认为国语是一种既具有SVO特征也具有SOV特征的语言。 国语正在逐渐从SVO语言转变为SOV语言。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炼、 胡附在《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有些学者显然是把Greenlerg 的理论绝对化了,而且在方法上也违背了他的原意。并且从修饰语的位置、后置词的使用和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等三个方面作了古今比较,从而无可辩驳地否定了戴浩一、李纳、汤姆逊的这一有关汉语语言类型学的论点。
其次,一些学者对汉语语序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较具代表性的有,张伯江的《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 廖秋忠的《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方梅的《宾语与动量词语的次序问题》(《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张文分析了动趋式带宾语的四种语序,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及语用、交际的角度对这些不同的语序的表达差异进行了考察;还讨论了与此有关的“了”的隐现及其原因,引入新信息和旧信息同语序的关系,并对各种语序格式在使用中的强制性和倾向性规律作出了解释。廖文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汉语并列性成分排列次序的十一条原则,即:重要性原则、时间先后原则、熟悉程度原则、显著性原则、积极态度原则、立足点原则、单一方向原则、同类原则、对应原则、礼貌原则、由简至繁原则。廖文认为,排序原则是多方面的,有心理——认知的,有社会——文化的,有语用——语境的,要想充分解释所有这些原则,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考察。廖文的研究无疑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语序排列制约因素的认识。方文考察制约语素的因素主要从“N ”的指称性质入手,引入了与指称有关的两对概念,即有指与无指,定指与不定指。此外还从新信息与旧信息,已然与未然,名词性成分的长度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最后还作了历时的动态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动、动量、名”与“动、名、动量”有着不同的表意功用,前者的使用频率有增高的趋势,适用面越来越广。
再次,结合逻辑和语音研究语序。胡裕树、陆丙甫《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一文首先提出了“语序应是功能类别的序列”,认为讲汉语语序主要是讲句法方面的语序现象。该文认为,逻辑中的“全称量项、特称量项、存在量项”对汉语的语序也是有影响的,量项的顺序对句子的是否合格,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在更多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条件下,量项顺序同深层格的顺序共同决定句子是否合格。该文又认为,节奏对汉语语序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双音节动词一般不大能带单音节的后置宾语,像“打扫街”“编写戏”之类都是不合格的。虽然2·1节奏极少用于动宾结构,却广泛用于偏正结构,如“长毛兔”“工作台”等等。再比如“复印文件”“出租汽车”是歧义的,而“复印件”和“出租车”则是单义的。总之,节奏问题也是一种广义的语序现象,它们主要反映了句法语序对节奏的限制、选择。当然,反过来节奏形式对语序也有一定的限制、选择作用。
综上所述,汉语语序的研究正在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开展,并且已经取得一系列成绩。但是由于语序这一现象涉及的问题很多,许多问题至今尚未被真正揭示清楚,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努力。

❽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的主要内容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基本信息】
介质: 图书
ISBN:7100020018
出版日期:08/01/2004

【内容介绍】
这部书的底本是作者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二)这门课程的讲义。从1961年初次在北大油印这份讲义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二十年。这次修订出版,补写了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第十八几章。其余部分也作了补充和修改。
书中某些论点以及提到的一些语言事实,曾经跟王还、陆俭明等同志讨论过,得益很多。此外,当年在班上听课的同学们提出的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和问题,对作者的启发是很大的。谨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作 者
1981年10月2日

有两件事要借这次重印的机会说一下:
第一、第七章把句首的处所词和时间词一律看成主语(7.2),其实有的是状语,例如:屋里坐,明天见。这两类格式的区别可以从重音位置看出来。“屋里坐”“明天见”的“屋里”“明天”必须重读。如果处所词、时间词做主语,重音只能落在后边谓语部分。这一点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的。
第二、这本书写得太简略,有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处理,道理没有交代清楚。如果有的读者想在这方面知道得多一点,可以参看作者另外一本谈语法的小书《语法答问》(即将出版)。

1983年8月31日

--------------------------------------------------------------------------------
【商品目录】
第一章 语法单位
1.1 语素
1.2 词
1.3 词组
1.4 句子
第二章 词的构造
2.1 句法和词法
2.2 重叠
2.3 附加
2.4 前缀
2.5 后缀
2.6 复合
2.7 复杂的合成词
2.8 并立式复合词
第三章 词类
3.1 划分词类的根据
3.2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3.3 兼类
3.4 实词和虚词
3.5 体词和谓词
3.6 词类表
第四章 体词
4.1 名词
4.2 处所词
4.3 时间词
4.4 方位词
4.5 数词
4.6 基数和序数
4.7 系位构造
4.8 系位组合
4.9 复杂的系位构造
4.10 “二”和“两”
4.11 概数词
4.12 量词
4.13 数量词
4.14 区别词
第五章 谓词
5.1 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5.2 动词的分类
5.3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5.4 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
5.5 名动词
5.6 助动词
5.7 能 能够 可以 会 可能 得(dé)
5.8 敢 肯 愿意 情愿 乐意 想 要
5.9 应 应该 应当 该
5.10 许 准
5.11 值得 配
5.12 别 甭
5.13 好
5.14 动词重叠式
5.15 动词后缀
5.16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5.17 名形词
5.18 “多”和“少”
5.19 谓词的体词化
第六章 代词
6.1 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6.2 人称代词
6.3 我 你 他 我们 你们 他们
6.4 咱们
6.5 自己
6.6 别人 人家
6.7 大家 大伙儿
6.8 指示代词
6.9 这 那
6.10 这会儿 那会儿 这儿 那儿
6.11 这么 那么 这样 那样 这么样 那么样
6.12 疑问代词
6.13 谁 什么
6.14 哪 哪儿
6.15 怎么 怎么样
6.16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第七章 主谓结构
7.1 主语和谓语
7.2 时间主语和处所主语
7.3 受事主语、与事主语和工具主语
7.4 谓词性主语
7.5 谓语的类型
7.6 体词性谓语
7.7 形容词谓语
7.8 由动词“是”组成的谓语
7.9 主谓结构作谓语
7.10 由“的”字结构组成的判断句
第八章 述宾结构
8.1 述语和宾语
8.2 主宾语和施受关系
8.3 粘合式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
8.4 处所宾语和时间宾语
8.5 存现宾语
8.6 准宾语
8.7 双宾语
8.8 虚指宾语
8.9 程度宾语
8.10 谓词性宾语
8.11 指称性宾语和陈述性宾语
第九章 述补结构
9.1 补语和宾语的比较
9.2 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
9.3 结果补语
9.4 趋向补语
9.5 到
9.6 可能补语
9.7 可能补语“得”
9.8 状态补语
9.9 程度补语
9.10 补语的引申意义
9.11 述补结构的紧缩形式
第十章 偏正结构
10.1 修饰语和中心语
10.2 定语和状语的区分
10.3 书面上的“的”和“地”
10.4 定语和“的”
10.5 同位性偏正结构
10.6 准定语
10.7 粘合式偏正结构和组合式偏正结构
10.8 多项式偏正结构
10.9 定语的次序
10.10 状语和中心语
10.11 副词性状语
10.12 形容词性状语
第十一章 联合结构
11.1 并列成分的连接
11.2 体词性联合结构和谓词性联合结构
11.3 联合结构的逻辑意义
第十二章 连谓结构
12.1 连谓结构的性质和构造
12.2 N和V₂意义上的联系
12.3 V₁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
12.4 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
12.5 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
12.6 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
12.7 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
第十三章 介词
13.1 介词和动词
13.2 介词和介词结构
13.3 跟 和 同
13.4 被 叫 让
13.5 给
13.6 在
13.7 把
13.8 比
13.9 连
第十四章 副词
14.1 副词和形容词
14.2 副词后缀“的”
14.3 重叠式副词
14.4 范围副词
14.5 程度副词
14.6 时间副词
14.7 否定副词
第十五章 疑问句和祈使句
15.1 疑问句
15.2 祈使句
第十六章 语气词
16.1 语气词的组合层次
16.2 了 呢₁ 来着
16.3 呢₂ 吗 吧₁ 吧₂
16.4 啊 呕 唉 嚜 呢₃ 罢了
16.5 句中停顿和语气词
第十七章 复句
17.1 单句和复句
17.2 分句之间的联系
17.3 复句和连词
第十八章 省略和倒装
18.1 省略
18.2 倒装
索引

关于这方面的网上讨论摘录如下:
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北大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把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列为参考书目,但是这本书和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的<<现代汉语>>和高教版的都有很大的分歧,不知道到时候考试的时候该怎么出题.
我在复习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希望大家给以解答
1在"时间词"一节里,朱先生说,表示时量的词放在动词后头做宾语,表示一件事情经历的时间有多长,例如,找了你半天\ 回来两个月了\ 这里的时间词真的就是宾语吗?
2在代词一节理,她说在正式说话的时候(例如会议上发言),有时用"自己"来代替"我",例如"同志们的发言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这对吗?
此外,朱先生的语法概念,语法结构大不同于别人,例如准宾语,准定语等等,这有必要吗?
另外,这本书是不是没有必要认真复习,因为除了上边的原因外,这本书的版本也太旧了.打架是什么意见.

RE: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结构语法的代表作,不了解结构主义的分布和直接成分理论看不懂这部著作。
时间词是体词,如果视为补语,体词修饰谓词,这在理论上就出现矛盾。朱德熙先生从分布理论出发,认为动词后的时间词是宾语。北大版《现代汉语》坚持朱德熙先生的观点,在第317页上有解释。黄伯荣、廖旭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是补语,我没见过黄、廖先生有关这方面的解释,但语法结构关系的判定与对语义的理解有关,可能在这上理解不同。
准定语的说法与语义关系有关。
就我个人经验,看《语法讲义》不能抠住某一具体解释,而是要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去理解,知道这个观点是从何而来的就可以了。
RE: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觉得你可以先看看《语法答问》。
朱先生自己也说,《语法讲义》写得很简略,有些问题为什么那样处理并没有说,相关的理论讨论可以参看《语法答问》。

“朱先生的语法概念,语法结构不同于旁人”,不知你是和那些书比较,如果是和一般的大学教材《现代汉语》比,我想那是因为二者的写作目的不同,后者只是要普及一点语法知识。
你既然要考北大对外汉语的研究生,我想,是有志于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那么朱先生的书一定要认真地读。

“这本书的版本也太旧了”,是的,现在看来,朱先生书中的很多观点可能都有更好的解释,方法也有更新的发展。但不要忘记,这些新的发展,都是在赵、吕、朱诸位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个人认为,朱先生是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康庄大道的第一人。

你要是学新闻、历史等等专业,你学点现在通行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要上语言学研究生,朱先生的书是必看的,可能还要看更“旧”的版本,比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学术发展过程。有些人自己有些成绩就说老祖宗不是主流,据我所知,学现代汉语的人从来没有人那样做。
当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般是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并提,吕叔湘先生是第一部结构主义现代汉语语法著作《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著者之一,但朱德熙先生的结构语法研究比吕叔湘先生完整、彻底、系统,应该说朱德熙先生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首要代表人物。
RE: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陆俭明老师曾经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将来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促进的三个方面:1)对外汉语研究;2)计算语言学,第三个有些想不起来了。这个观点承袭了北大中文系在学术研究开放的立场。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研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个人觉得朱德熙先生的贡献非常大,除了他个人比较传奇的学术生涯以外,还有一个鼓励后进的说法,“眼高手低”比“眼底手低”要强。现代汉语研究近年来引进的新方法、新思想都是一种眼高的表现,实际出来的成果在国内也是非常有影响的。朱德熙先生能够把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于古文字研究,也是一大学术贡献。

回顾这个八月论坛风波,重新看了梅祖麟先生对古汉语研究的批评,个人觉得是非常中肯的。我觉得北大中文系应该反思自己在语言学研究上的将来。学问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外国进口之分的,“学术,天下之公器”。在古汉语研究上蒋绍愚先生最近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所写的序言就是非常精彩的文章。

论坛担心重提梅祖麟先生批评会引起纠纷,故要求真名贴出。我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我不会让自己心爱的语言学和中文系蒙羞,但是更不愿意看到中文系成为中国语言学的“少林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大中文系应该是一个海洋。我想这个论坛的存在也在逐渐证明这一点。

阅读全文

与语法讲义熙英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公的家教老师女演员 浏览:788
圆明园题材电影有哪些 浏览:806
欧洲出轨类型的电影 浏览:587
看电影可以提前在网上买票么 浏览:288
有没有什么可以在b站看的电影 浏览:280
今晚他要去看电影吗?翻译英文。 浏览:951
林默烧衣服的那个电影叫什么 浏览:133
哈莉奎茵与小丑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509
维卡克里克斯演过哪些电影 浏览:961
什么算一下观看的网站 浏览: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浏览:296
朱罗纪世界1免费观看 浏览:311
影院容纳量 浏览:746
韩国最大尺度电影 浏览:130
八百电影 浏览:844
手机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浏览:182
韩国有真做的电影么 浏览:237
欧美爱情电影网 浏览:515
一个女的去美国的电影 浏览:9
金希贞的妻子的朋友 浏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