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分别汉语语言学概论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范畴
语法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意义,比如动词的语法意义是动作、形容词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物的性回质或答者状态等。
语法形式是语法手段的形式,在语言学纲要中,用语序、虚词和词形变化这三种语法手段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比如,英语中用—s或者—es表示复数,这里的—s或者—es就是语法形式,语法手段就是词形变化。
语法范畴其实就是分类。人类认识世界是按照类来认识的,所以语言也是可以分类的。人类的语言差不多都会涉及到数的多少、阴性阳性、时间、状态这些范畴。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这些形式会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而词形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就是语法范畴。比如有的语法形式表示的是阴性,有的语法形式表示的是阳性,这么这两个就可以统一成性这个语法范畴。
⑵ 意义的语法手段主要有哪些
1、选词:
进入结构的词首先要在语法的词类中选择。如“读书”之所以是述宾结构,是版从“读”和“书”权的词类确定的。
2、词序:
例如“学生爱老师”与“老师爱学生”表示的意义不同。
3、虚词:
例如联合结构中,用“和”、“或”等连词;又如偏正结构中,用“的”做连词。
词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
4、词形变化 词形变化的主要形式:
①附加词尾:最常见的形式
Books
Worked/working
taller/tallest
②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
man-men foot-feet write-wrote
begin-began-begun
③异根:
we-us he-him I-me good-better-best
5、语调:
有人认为语调也是一种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顿。例如:
我知道,你不知道。(联合)
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谓)
6.重叠
7.声调
⑶ 英汉造句在使用语法手段上有什么不同
词序和时态,词的曲折变化等有很大不同。
例如
我昨天到超市去购物回了。
I went shopping 了in the supermarket yersterday.
汉语答用"昨天购物了",购物一词本身形式没变。
而英语变为go的过去式went体现时态。
⑷ 汉语普通话和英语,祖鲁语表示附属的语法手段相同吗
汉语抄中常用的四种语法手段:
1、选词:
进入结构的词首先要在语法的词类中选择。如“读书”之所以是述宾结构,是从“读”和“书”的词类确定的。
2、词序:
例如“学生爱老师”与“老师爱学生”表示的意义不同。
3、虚词:
例如联合结构中,用“和”、“或”等连词;又如偏正结构中,用“的”做连词。
词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
4、语调:
有人认为语调也是一种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顿。例如:
我知道,你不知道。(联合)
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谓)
⑸ 现代汉语语法手段有
1、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1.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
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SVO型语言,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面,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在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它们都处在定语、状语、补语的后面,口语中三个de没有区别。现代汉语的补语与其他语言不太一样,它通常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这些补语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事件的发生时间上后于谓语核心表述的行为。语言学家们将这一现象归入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即,现代汉语中,若干谓词的排列顺序遵循时间先后的原则,这一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结构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被动句的结构为:受事+(被)施事+动词短语
现代汉语在表达类型上,属于话题侧重型语言,句首成分通常是后续成分序列的表述对象,或谈话的起点、背景等。话题语的后面通常可以插入“啊”等语气词,将话题语和后面的表述语隔开。
1.2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
语言学家通常使用的四级基本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语言单位的界线上,由于现代汉语中的音节通常对应于语素,所以单纯词之间的界线十分清楚,但是合成词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汉语拼音的“词儿连写”问题相当突出,相对词的界线,短语的界线又比较清楚,比短语大的单位“句子”之间的界线不清楚,因此现代汉语句子标点符号的任意性比较明显。
现代汉语基本单位的界线问题困惑了不少学者,也影响了不同学者采取不同的“本位”观。
现代汉语在语音上严格遵守“声韵调”的拼合形式,语音上的可感觉基本单位是单音节,音节和音节之间的界线十分清楚,超音段音位的声调作为内部屈折形式绝大多数表现为词汇意义的对立,很少表现语法关系意义的对立。
1.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印欧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有自己特殊的形态变化规则,并且它们在句子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泾渭分明,名词作主语和宾语,动词作谓语核心,形容词作定语或表语,副词作状语。但是这些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大量的语言事实是动词并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变化就能够充当句子的主语,形容词不需要任何系动词的帮助直接充当谓语,名词也能够作句子的谓语。
汉语在词形上属于孤立语,词的形态屈折变化较少,几个有限形态是:动词词尾(着、了、过)、重叠(如动词重叠)等少数几种形式,在印欧语中广泛使用的屈折形式表现的语法关系:性、数、格、时、体、态、式等,在汉语中有的不存在,有的通过其它非屈折形式来表现,有的虽然用屈折形式,但这种屈折形式并不是必要形式,而往往是充分条件形式(如动词词尾的“体”形式)。例如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主谓”一致关系(印欧语通常通过“数”的一致关系或“格”的关系来表现),在汉语中主要通过分析性的语序形式来表现。
现代汉语在语法语序类型上属于SVO型语言,跟绝大部分SVO语言或语言的普遍倾向相比,现代汉语有五个比较特殊的现象:(1)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关系从句都处于名词核心的后面,唯有现代汉语处在名词核心的前面;(2)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比较句,其比较基准(一般用介词短语PP充当)总是处在动词的后面,形成“SVPP”的句型,唯有现代汉语比较句的比较基准pp处在谓语的前面;(3)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介词短语总是处在动词的后面,唯有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大部分场合处在动词的前面,处在动词后面的介词有和动词融合的倾向(至少在语音上的融合倾向十分明显);(4)绝大多数SVO型语言倾向于使用前置介词,但是现代汉语却是前置词和后置词同时使用,并且,在同时使用前置词和后置词的时候,后置词的重要性超过前置词,通常情况下是,前置词可以省略,保留后置词。一般不会出现保留前置词而省略后置词的情况。(5)现代汉语的关系连词除了少数连接单词的单独使用外,通常情况下连接分句的连词都是成对的,和其它不少语言不同的是,现代汉语后连词通常蕴含前连词,如果省略的话通常是前连词而不会是后连词,这一点和现代汉语中前置词和后置词的使用情况相似。
望采纳!
⑹ 汉语和英语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的特点用表格
普通话是优美、丰富的语言;语言方面,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每个音节都有声调,音节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特点是普通话富有抑扬、和谐、悦耳的音乐美;词汇方面双音节占优势,构词法灵活多样,词汇丰富,能够反映纷繁的社会现象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语法方面,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致性,语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两种组合手段,量词丰富,这些语法特点使现代汉语的表达容易做到生动丰富、简明准确汉语语法化不应受英语语言学理论过多的影响
汉语和英语都经历过漫长的发展,都处于高度完善的状态,词汇分类非常相似,语句结构在表面上也大致相同,从表面上看许多英语语言学理论应该适用于汉语语法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汉语语句的解析是完全可以套用英语的句法解析模式的。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汉语语法化不应受英语语言学理论过多的影响,因为汉语与英语相比在构词造句方面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差异。
例如,我们暂时认定英语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翻译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句子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认定这两个句子的结构都为SVOC,其中S为主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可能是因为本质不同而带来的不同之处。
第一,在英语语句结构中人群与其他事物一样,在主语结构中可以被任意划分,如,some of us, any of us, all of us,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eople。而汉语则不同,人群一般都作为整体充当主语,在谓语中用“完全”、“大都”等副词来履行英语中的“some of ”、“all of ”等成分的职责。在汉语中我们一般不会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做主语,而用“我们大多——”、“我们当中多数人——”等结构代替。“我们当中有一些人不同意你的看法。”这样的句子才是典型的汉语语句。
第二,英语的动词有词形的变化,汉语的动词则没有。例如,在汉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中,“相信”一词没有任何词形变化,因此我们单从这个句子来看可以认定“现在,我们都相信他诚实。”是正确的理解。但是在英文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中,由于“believed”为动词“believe”的过去形式,我们只能认定“过去,我们都相信他诚实。”是正确的理解。因此,可以相信,汉语中的动词根本不具有许多英语中的动词在语言表达中担当的语法功能,所以英语的句法解析模式和规则,甚至其他语法范畴中的某些规则、解析方法可能不适合于汉语语法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
第三,在英文句子中“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中,“honest”作为宾语补语成分存在,但在相应的汉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中,“诚实”一词就不应该作为宾语补语成分存在,因为那样会使汉语的语法规则复杂化。为了说明这一点,再取一个英文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that he was honest.”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虽然它也可以直译成“我们都相信他是诚实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把它译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这是因为汉语具有一个英语语法根本不具有的语句特征,汉语的句子中可以没有动词而只有形容词,也就是说,汉语中只要有形容词便可以构成完整的句子,如“他诚实。”和“他是诚实的。”一样,都是完整的句子。因此,既然汉语的语句具有这一特征,那么依据简化的原则,在汉语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和句子“我们都相信他是诚实的。”就应该具有同样的句法结构,其中“他诚实”和“他是诚实的”都应视为完整的句子、相同的成分存在于各自的复杂句中,而且“他诚实”中的“诚实”一词是谓语成分,而不是宾补成分,“他”一词也应视为主语,而不是宾语。这样的解析才符合汉语的特点。相反,如果受英语句法解析模式过多的影响而认定汉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中的“诚实”作为宾语“他”的补语,那么汉语语法就会因为英语的特点而被人为地复杂化了。总而言之,在汉语中单独一个形容词就可以作为完整的谓语,就因为这个英语语句不具有的特征,完全可以把汉语中SVOC这样的句法结构变为“主语+动词+简单句”的句式而使汉语语法尽量简化。英语之所以具有SVOC的句式,是因为英语句子只有在存在动词的情况下才能被视为完整的句子。因此,英语具有SVOC的句式是适应了英语的特征,但汉语不具有这个特征,我们采用这种句式可能并不适合汉语自身的特点。
第四,最关键的是,如果我们用“S、V、O、C、A”这些句子成分为汉语句子做句法解析。那么有些句子我们将很难分析其句法结构。例如:
(1)老王太极拳打得特别好。
(2)我们中有一些人赞成你的看法。
在第1句中,我们把“老王”一词当作主语,那么“太极拳”一词应该是何种句子成分呢?在第2句中,如果“我们中”是状语,那么“有”和“赞成”哪一个是主要的动词呢?我们没有任何线索来判断,因为汉语的动词只有一种词形,也就是说,汉语的动词根本就没有原形和与之相区别的其他形式这一划分。如果认定“有”一词为第二句的主要的动词,那么第二句可能会出现两个主要的动词,因为动词“赞成”表达的是句子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虽然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二者在组词造句上存在着许多本质上的重大区别,各自都有一些独有的句法特征,因此汉语句子的语法解析应以汉语自身特点为基础建立一套适合汉语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句法解析模式。
句法解析模式是任何一门语言语法学的重要学术领域,它往往包含和体现了一门语言与其他语言在许多语法范畴内的语法内容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这些不同之处往往也会造成不同语言,特别是在语言文字构成形态方面有重大区别的语言在句法解析模式有重大区别,甚至完全不同。
语法学几乎是所有语言语言学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其他分支语言学科的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实质上是以其他分支语言学科的学术成果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而得到的,语法学的内容体现了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
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门有重大区别的语言,不论是文字形态还是组词造句都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所有分支语言学科都必定有不同的内容,过多地受英语语言学学术成果的影响,特别是过多地受英语语法学,尤其是句法解析模式的影响,必将使汉语语法化的进程严重受阻,使汉语语法化的方向很难正确把握。
因此,汉语语法化不应受英语语言学理论过多的影响。
⑺ 常见的语法手段有哪些
1、选词:
进入结构的词首先要在语法的词类中选择。如“读书”之所以是专述宾结构,是从“读”和“属书”的词类确定的。
2、词序:
例如“学生爱老师”与“老师爱学生”表示的意义不同。
3、虚词:
例如联合结构中,用“和”、“或”等连词;又如偏正结构中,用“的”做连词。
词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
4、词形变化 词形变化的主要形式:
①附加词尾:最常见的形式
Books
Worked/working
taller/tallest
②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
man-men foot-feet write-wrote
begin-began-begun
③异根:
we-us he-him I-me good-better-best
5、语调:
有人认为语调也是一种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顿。例如:
我知道,你不知道。(联合)
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谓)
6.重叠
7.声调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⑻ 语法手段是不是就是句法形式啊
语法手段就是指语言中构成语法形式的方式。比如,英语中在可数名词后加-s构成表示复数的语法形式,“附加”就是这里所采用的语法手段。也可以说,语法手段就是语法形式的概括,语法形式概括出来的类别就叫语法手段。
人类语言多种多样,语法形式也多种多样,一般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可以把语法形式归并为两个大类:
一类是综合性的语法手段,即表现于一个词的语法手段,如附加、内部屈折、重叠、异根等。由于这些变化都是在一个词内部进行的,通常把这种变化称为形态变化,也有人称为词法手段。
一类是分析式语法手段,即表现于几个词或一个句子的语法手段,如词序、辅助词、轻重音、语调等。这种手段也叫句法手段。
1.综合性语法手段(词法手段)
综合性语法手段主要有附加、内部屈折、重叠、重音、异根等。
(1)附加
附加就是在词根上加词缀或词干上加词尾改变语法意义的方法。例如英语“book(单数)/books(复数)”就是加上词尾“-s”来表示复数;“work/worked/working”就是加上词尾“-ed”“-ing”来表示过去时和进行时。有些语言的名词有格的变化,例如俄语名词有六个格,都是通过词的构形后缀来表现的。
(2)内部屈折
内部屈折就是指在词根内部以语音交替变化的方法改变语法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又叫音位交替。语音变换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辅音,在有声调的语言中还可以是声调。英语中的规则动词都是采用附加词尾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的(例子如上),而一些不规则动词则采用屈折的语法手段。例如:
feel(感觉,现在时)/felt(感觉,过去时)
leed(领导,现在进)/led(领导,过去时)
get(得到,现在时)/got(得到,过去时)
一些名词的单复数也采用内部屈折的方法:
foot(脚,单数)/feet(脚,复数);
(3)异根
异根就是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例如英语“go/went(走)”,就是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动词的过去时。异根在印欧语系中更多的是用于人称代词的变格,例如英语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分别是“I/me(我)”“she/her(她)”“we/us(我们)”等。印欧语系的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区别,其中也有用异根表示的,例如英语“good/better/best(好)”“little/less/lest(少)”等。
词形变化的附加成分、异根、内部屈折等能产生某种语法意义,那么相对说,词在变化前的形式,例如“book”“work”“go”“foot”等原形,当然也有某种语法意义。所以有人把原形也看作是一种词形变化,或者说是“零形式”,即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4) 重音
重音就是利用词中重音的移动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例如英语的“im'port(输入、动词)”“import(输入、名词)”“re'cord(记录,动词)” “'record(记录,名词)”就是利用重音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从这一类形式整体来看,叫“轻重音”更好,因为有些语言中的轻音也有语法作用,例如汉语就较多利用轻声的形式,也就是轻声音节必须轻读,如“东西/东·西”“买卖/买·卖”就是利用轻声来区别。另外,汉语中词的重叠可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重叠词的后一个音节就要轻读,这同时利用了重叠和轻声两种形式。
(5)重叠
重叠就是利用词或词中某个语素的重复使用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例如汉语名词或量词重叠“人人”“天天”“个个”都有“逐一”的意义,动词或动词语素重叠“说说”“看看”“休息休息”都有尝试和短时等量小的意义,形容词或形容词语素重叠“大大(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都有程度增加的意义。表面看,词的重叠已经超出了一个词,但词重叠和语素重叠不仅形式相同,而且重叠的形式都有相当于词的独立用法,它也还是词的一种变化形式。重叠在汉藏语系的语言中运用较多,印欧语系的语言中不多见,在俄语中有些动词可以重叠,来表示动作的持续。
2.分析式语法手段(句法手段)
分析式语法手段主要有虚词、语序、语调等:
(1)语序
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手段。各种语言都有语序这一形式,但语序的作用有所不同。如果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靠形态变化表示,语序起的作用就小一些;如果缺少形态变化,语序的作用就大一些,汉语等大部分汉藏语系的语言就属于后一种情况。汉语常常利用词语的顺序表示不同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例如“天气好”和“好天气”等。
(2)辅助词
辅助词是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虚词,如冠词、助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语言中凡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就是虚词。因为虚词不依附于某个词,单个的虚词也无法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而是在与别的词发生语法关系时才产生,所以使用不同的虚词就是一种句法手段。
例如英语表示动词现在完成时,动词需要用“to have V-ed”的形式,“我已经做完工作了”就是“I have worked”,其中“-ed”是词尾,同时出现的”have”就是辅助词中的一种,叫助动词。类似的助动词英语中还有“shall”“will”等,只是同时要求后面的动词用不定式形式。俄语、德语中都有类似的助动词,汉语中类似意义的“将”“会”可能”等也不妨看作辅助词。辅助词中还有一种是冠词,例如英语的冠词“the”“a(n)”分别表示它后面的名词是有定还是无定,“the boy(这个男孩)”“a boy(一个男孩)”。汉语中没有必须跟名词同时出现的冠词,但有时可以用有词汇意义的“这”“那”“一个”等表示名词的定指和不定指,例如“这孩子”“一个孩子”,不过,这些词不算冠词。
介词是表示事物与动作之间特定关系的虚词,通过介词可以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目的等等。例如英语“in”“with”等,汉语也用介词表示类似的动词与名词的关系。在英语、德语、俄语、汉语等语言中,介词大都出现在名词之前,因此又叫前置词。有些语言如阿塞拜疆语、芬兰语等,类似的词可以出现在名词之后,又叫后置词。广义的后置词还可以包括汉语 “书中”“屋子里”“八年后”的“中”“里”“后”,但这样定义的后置词就不限于介词了。连词是表示成分之间组合关系的虚词,例如汉语“我和祖国”中的“和”,就是表示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并列关系的连词。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的否定、肯定、疑问、祈使等语气意义。例如汉语“你是老师吗?”的“吗”就是表示疑问意义的语气词。
(3)语调
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各种语言都有语调表达语气意义的形式,这实际上已经是表达层面上的一种语法手段了。例如:
你去游泳。(陈述句,表示说话的内容是现实的)
你去游泳?(疑问句,表示对说话内容的疑问)
你去游泳!(祈使句,表示对说话内容的命令和愿望)
这些语法手段,并不是世界上所有语言全部的手段,而且即使这些语法手段,也可能不同的语言采用情况也不同,总会有取舍。一般可以根据这些语法手段把人类语言分为两大类—综合语和分析语。凡是主要采用词形变化等综合式手段的语言叫综合语,例如俄语等。凡是主要采用虚词、语序等分析式手段的语言叫分析式语言,例如汉语、英语等。
⑼ 汉语中的语法手段具体有哪些 不要那种长篇大论的~我要具体的例子~
语法手段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或物质手段的类型,是从语法形式中概括出来的版.常见的语法手段权有:
1、选词:
进入结构的词首先要在语法的词类中选择.如“读书”之所以是述宾结构,是从“读”和“书”的词类确定的.
2、词序:
例如汉语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日语的宾语在后,主语在前.
3、虚词:
例如联合结构中,用“和”、“或”等连词;又如偏正结构中,用“的”做连词.
词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
4、词形变化
5、语调:
有人认为语调也是一种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顿.例如:
我知道,你不知道.(联合)
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