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古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的问题
呵呵
我教英语的
你知道我的语法是怎么讲的吗?》
我先讲的就是汉语的语法
怎么可能没有相通之处呢
『贰』 汉语语法与日语语法
汉语发展到现在,和古汉语有了一些差别,很多说法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存在了,反而是古代传到日本韩国等地的一些古汉语说法得以保留,这一点和南方方言中留有大量古汉语的说法有相似之处。
比如汉语里的“走”这个词,现代汉语里是一步一步满满移动的意思,而古汉语里则是跑的意思,这一点在日语里依然如此。“飞沙走石”,沙都在飞了,石怎么还镇定自若地走呢?其实不是,要知道这是跑的意思,这个词的气氛就能出来了。如果学了日语,对“走”这个词的认识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日语里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东京上野车站有个出口叫做“不忍”,日语发音是しのばず,也就是忍ばず,这是忍ぶ这个动词的否定式,本来是不会写成“不忍”的,这里实际上是借用了汉语中的否定词前置的语法习惯,实际上就是忍ばず一词的汉语翻译,如果要让日本人理解这个变化,使用汉语说明是最方便的。
大概就是这样吧,语言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你所说的现象一定是存在的。仔细找能找很多例子。
汉语、日语都是很系统的语言体系,并不存在用他们自身解释不了的语法现象。只是有些语言、词汇、用法并非其传统的样子,那是因为文化交流吸收了外来语的缘故。对于外来语,确实需要到外语中去追根溯源,但这并不等于本国语法就失效了。
古汉语也还是汉语,古汉语语法也还是汉语语法,学习汉语不能光学现代汉语,就好比你记事不能只记今天的事情一样。走,在古汉语中就有跑的意思,何必用日语解释?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交流而演化的。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汉语、日语在发展、演化中都吸收了很多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这些外来文化被引进后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成为本国、本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涉及到这些舶来文化的时候,如果从本国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它的根源不在这里。这时就需要了解相应的外国、外民族文化。
中日文化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的变化来说明:写真。现代汉语当中,写真这个词很常见,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比如某某明星出了新的写真集等等,我们都知道这就是照片的意思。但是在传统汉语当中写真并没有这个意思,其实这个意思来自日语。日语当中,写真一词就是照片的意思。那么日语中的写真这个词从何而来呢?来自古汉语。古汉语中有写真一词,是绘画术语,意思就是画人物肖像。写真,原本是指绘画中的人物肖像以及相应的画法,这个词传到日本,随着照相术的发明,逐渐演变为照片、照相的意思。再从日本传回中国,充实了汉语中的写真一次的含义。中日文化就是这么个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而又自成一派。
当今,日语也好、汉语也罢,都已经不是他们千百年前的样子了,词汇、语法都有了很大变化。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大量的外来语。汉语当中的吉普车、可口可乐、因特网不都是外来语么?哪一个都不是汉语的传统用法,但这只是词汇的问题,并非他的用法就不符合汉语语法了。日语中充斥着很多用片假名、罗马字书写的外来词汇,但是其用法还是符合日语语法的。
『叁』 古代汉语语法
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本身它是个主谓句,用“之”使其变成了主谓短语回,在句子中作句子的成分。答
宾语前置
古代并没有句子成分之说。按语言和语法习惯,宾语在谓语的后面,放在谓语的前面就称之为宾语前置。这种现象在古诗文中较多,网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和例子,你自己可以找找看。现代汉语有没有宾语前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家意见不一。下面以网友的回答为例:
现代汉语中是存在宾语前置的。
这两句应当看作被动句为更好:
饭(被)吃完了。
黑板(被)擦干净了。
如果需要变化为宾语前置的形式可以是:
饭,我不吃它!
黑板,我不擦它!
如果还想省略其中的代词,可以是这样:
电影,我从来就不看!
游戏,我从来就不玩!
饭,我不吃,觉,我不睡,……
等等……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肆』 古代汉语语法有哪些请一一列举
文言句式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回下面分别加以说明:答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洗扛浮!保ㄍ醢彩
『伍』 不觉得英语和古汉语在语法上有些相似吗
不是巧合,有人说古汉语本是SOV(S为主语,V动词,O宾语)类型的语言.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语法专,受了英美语言很大影响属,因为提倡白话文的那些人,很多都是搞翻译和写作的(像鲁迅等),在翻译过程中也习惯了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他们觉得古汉语不太好表示明白精确无误的意思,就把西方近现代语言的有很长从句的习惯和动词后宾语的习惯都拿来了.像:
我认识那个你说过说去过美国后来又回来的人.
本来以汉语就算是白话文的习惯应该表达成多个句子,是:
我认识那个人,你说过的,他去过美国,后来又回来了.
『陆』 为什么日语自我介绍的语法和古汉语相同
日语大量词汇来自唐代中国,而唐代是中古汉语流行时代。当然你说相同其实也不对,只是读起来有那么点相似而已,实际上除了“自”以外都不一样。
『柒』 第一本语法书是什么第一本英语语法书第一本古代汉语语法书第一本现代汉语语法书 求解答,谢谢!
中国第一部语法书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但是这本书并非马建忠原著,而是译自国外语法学著作。我只知道这些,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老师问的。
『捌』 韩国人用了几千年的汉语,为什么韩语的语法跟汉语不同
他们古代用的就是中复国的制汉语。
可是他们说的是韩语,写的是汉语,当时他们的语言只能说,没有文字。
所以他们对应自己的语言创造出了韩语-文字。至于语法是不是他们经过几百年自己生成的啊。
这只是我个人想法,参考一下。
『玖』 古汉语语法和现代的有哪些不同
首先我想应该抄明确的是袭,“古汉语”通常指“文言文”,在古代,文言文是书面语,而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是很大的,相对的,现代汉语中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就没有那么大。其次,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语法,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比如“使动”、“意动”和“为动”:例子:“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奇”是名词,但在语法结构中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以之为奇”,这是一种“意动”的语法结构。至于在方言中是否有保留,我想应该是有的。在中国的方言中,闽南语相对来说更“古老”一些,但是我不会闽南语,没办法举例子出来,召唤福建人士吧。
采纳哦
『拾』 想知道日语的语法和英语/汉语/古汉语分别有哪些共同点。
楼主的这个问复题出的有点大。制
总的来说,分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几个方面。在此仅就个人了解的一些,泛泛而谈。
1.日语和英语,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日语里面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和英语、汉语是相反的。
日语都是 宾语在前,谓语在后。而汉语和英语都是动词加宾语
当然日语、英语、汉语中都有不及物动词,日语的动词也还是放在最后。
2.日语和古汉语有些相近的地方。具体有无关系无法给出确切回答。
古汉语里面的肯定句如:
ーーはーーです和有些古汉语是很近似的。
李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完全可以对应日语,李広という者は陇西成纪の人です。
还有古汉语中有宾语前置,日语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但是否是受古汉语语法影响不得而知。
另外,因为日本先后几次学习中国文化,所以日语中的很多词汇和古汉语都是一样的意思。
比如:床,古汉语中为坐卧之具,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床。日语中的床也是这个意思。
走,古汉语中为跑,日语中也是走る,跑的意思。类似的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
其他的,建议楼主可以分别查日语和英语语法差别,日语和汉语语法差别及日语和古汉语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