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语好学还是汉语好学呢
当然是英语好学啦,英语只要背会单词,知道语法,多听听,多说说就好,而且单词都是表音文字,发音比较容易。词形、词性变化也有规律可循。但是汉语就比较复杂了。(由于发明了伟大的汉语拼音方案,语音方面我就不罗嗦了,还可以。)首先汉语的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稍有变动就会产生不同的语义效果。汉语中词形相对固定,但是词性和用法变化多样,单一个词的用法就可以讲上3天。其次汉字字形,造字法按造字法可以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想要区分清楚是比较不易的。还有好多哇,不胜枚举了,更不要说文言文。
我本专业是英语,但是一直在自学汉语,真的觉得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一般人整不了啊!
B. 问:在英语中学习语法就等于学习汉语的什么
语法其实就是语言的规矩和法则,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怎专么样将一个个单独的词语按照一属定的法则把它连成句子。英语语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词法、句法和拼读。
英语中词分为: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数词、副词、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等。其中最为复杂的要数动词,因为动词的形式变化多样:动词的-ing形式,动词的过去式,动词的过去分词,动词的三单,动词不定式等。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只要能够很好的掌握好动词,那么我们在词法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另外值得提醒的是我们在学习形近词和同义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他们的词义辨析和用法辨析,弄明白后能够给我们英语学习带来很多的方便。
C. 学习英语和汉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语言环境造来成的我源们学习英语的方法很不得当 想咱们小时候开始从来都没有学过汉语的语法什么的吧 都是听说开始学习的汉语 和外界的交流使我们不知不觉就知道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很容易啊~但是英语呢?不知道楼主是什么时候怎么学的 我猜想大多数人的轨迹路线都是从语法单词开始往脑子里灌 成天抱着习题册不停地做题 整天思考这个句子什么结构 那个题为什么不能用这个词组 但是你看汉语考试咱们考什么 考的不是语法 考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英语整天就是盯着那题 老师反复强调这个怎么不对 那个怎么对 甚至有时候答案就是一切 有些东西就很模糊地讲过去了
共同点就是单词 词汇的积累吧 像老师让咱们背成语 是教咱们怎么用词准确 恰当 得体 语文也是让我们通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大学英语专业精讲词语也是教精确用词什么的(我不是英语专业 没有发言权)我想这大概是相同点吧
总的来说我认为不同点就是英语学习基本是为了考试而不注重交流 汉语是注重交流而(学生 包括我在内啊 呵呵)不注重考试 目的不同导致的过程与结果都不同 恩 大概是这样吧
D. 英语语法和中文语法的区别
1.在汉语和英语中,同一个词语或单词往往词性不止一个。
例如,在汉语中,“美丽”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形容词;在英语中”work”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都表示“工作”的意思。在汉语中,我们大都可以用同一个词语作不同的词性来使用,而英语中,词义相同而词性不同时,往往不能使用同一个单词。
例如:
(1)She is very kind. (她很善良)
(2)Her kindness moved me deeply.(她的善良深深打动了我)
(3)She is a happy girl. (她是一个快乐的女孩)
(4)I like chatting happily with others.(我喜欢跟别人快乐地聊天)
在例句(1)中,kind(善良)是形容词,作表语,而例句(2)中,kindness(善良)是名词,作主语;在例句(3)中,happy(快乐)是形容词,修饰名词girl,而在例句(4)中,happily(快乐)是副词,修饰动词chat。
2.英语的动词有时态,而汉语没有
英语的时态大都体现在谓语动词上,而汉语的时态则用一些虚词来表现。例如:
(1)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我已经完成我的家庭作业)
在这个例句中,汉语我们用虚词“已经”来表示动作的完成,而在英语中,则是将句中的谓语动词finish转变成现在完成时结构have finished来表现finish这个动作已经发生过了。
(2)She is reading a book carefully. (她正在认真看书)
在汉语中,用虚词“正“来表示“读书”这个动作正在进行,而英语中,则需要将“read”转变成现在进行时结构”is reading”
(3)He will be back in ten minutes. (十分钟后他将回来)
在汉语中,用虚词“将”来表示将来的动作,而英语中则需要用一般将来时的结构“will +动词原形”来表现。
E. 我们学习中文需要学语法吗
我们小学上语文课的时候也学汉语语法,比如被字句,把字句;的得地区回分;还有修改病句什答么的,都是语法学习呀。但我们不会非常系统化,理论化地去学习语法,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而且中文不像英文,语法太过灵活多变,记住那些语法条条框框完全没有必要。其实欧美小朋友也学英语语法,但不像国内那样捧着语法书看,毕竟现在中学生可以用2年完全掌握英语语法,而人家外国小朋友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语言的过程,没必要速成。
F. 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区别
语法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最最关键的是能充分了解句子的结构,认清其组成成分,尤其是有从句存在的情况。 看到句子先划分主语的“主谓宾”,然后是主句的“定状补”,从句本身以一个整体当成主语的一个“定状补”成分。 然后才是在“把从句恢复成正常语序”的基础上,按主句的分析方法,分析从句的“主谓宾、定状补”。 “主谓宾、定状补”,你应该结合汉语的句子中相应成分的应用习惯进行判断,建议你可以用初中语文中划分句子成分的符号和方法来划分英语的句子。我觉得汉语语法在这点上能对你的英语语法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 划分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也是自己书写英文句子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是: 1、词组搭配:这个只能通过字面的理会、背诵、实际应用来增强对词组的感觉。这个理会过程有个经验告诉你,就是一些词组前后词并不是平等的,而是有所强调、有所弱化或否定,比如上面的too..to...强调的是too,着重描述too后面描述的一种状态的程度,弱化(这里包含否定含义)的是to后面的描述,所以在理解上加入了“不能”这个否定词。 2、语序颠倒:一般是1)疑问句中“宾、定、状”成分变为疑问词提前引起语序变化;2)特殊单词(如so、neither)提前指代前面描述表示强调;3)从句中谓语以分词形式提前引起从句的语序颠倒。 3、成分位置调整:某一个句子成分(分词短语或从句,也有时是名词)太长,如果保持其位置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理解的时候,对该成分在其原位置前后做适当的调整。 4、主被动态的分析,这个和汉语是相通但又有所不同,关键是要在汉语表述基础上去尝试加入“被”的理解,即去体会名词与动作的单词描述之间能否加上“被人”的含义。如汉语“花瓶打碎了”在英语上就应该按“花瓶被人打碎了”来翻译。主动态的分析对“动词选择是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作从句”的应用有直接的影响。 5、前后一致,主要表现在动词上,汉语语句中没有这方面的描述,但是英语语句要突出这个内容。主要在时态、单复数、第三人称上去注意。单复数、第三人称的注意完全靠个人细心。时态一致要靠你依据上下文描述对动词发生时间点的判断。
G. 学习汉语语法有用吗
唉..我们德语老师观点和你一样....
学英语,语法有用吗?
学德语,语法有用吗?
你学英语的时候,感觉情态动词好抽象, 觉得虚拟语气好抽象,觉得主谓宾定状补好抽象
其实好多概念是可以类比汉语语法的,对一个汉语母语者来说,理解汉语语法要比理解英语语法更容易
如果你教外国人汉语,不借助语法分析,如何让他区分“突然”和“忽然”?如果不借助语法分析,你能给我解释“突然”和“忽然”的区别吗?
这是从实用角度说为什么要学汉语语法。但一个中文人,总还是要有点情怀吧
从《马氏文通》开始,人们就尝试对汉语进行系统的人语法分析。但不管是《马氏文通》(拉丁语、法语)、《纳氏文法》(英语)还是王力的诸多语法著作(英语、法语),都是建立在把汉语和西语对比的基础上的。在好多时候,这样的比较并无法一一对应。在发现许多西语语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好多人产生“汉语没有语法”的想法。英语里形容词不能作谓语,那“她很漂亮”这句话就不合文法,应该是“她是漂亮的”省略;英语里名词前要有冠词,汉语没有,汉语就是语法混乱。
18世纪的时候,法国有个语言学家写了本《普遍唯理语法》,他认为他发现了适用于世界上所有语言的语法体系。这本书认为所有语言都是有变格的,认为冠词不可或缺。在西方人看来,语言天然就是这个样子的。
五四运动的时候,有人主张废除汉字,激进的甚至认为汉语需要被改造。他们认为西语是精确的,汉语是不精确的,西语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汉语却不允许许多从句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西语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汉语却不存在形态变化。总之,汉语就是一个拙劣的工具,使用汉语阻碍了人们对西方的学习,汉语必须被改造,必须更像西方语言。
你看,从18世纪到五四运动,乃至60、70年代,人们一直是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角度看待汉语语法的。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觉得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学者的自卑,反映了中国和西方的巨大差距。我们只能被动吸收西方的研究思路,西方的研究成果,哪怕研究对象是我们的母语。
当然,中国的学者也一直在尝试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来研究汉语语法。王力的《汉语语言学史》最后一章对他之前的语法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概述。但总体上,还是摆脱不了拿汉语和西语比较的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经历了西方文化巨大的冲击,我们经济上不如人,科技上不如人,学术上不如人。当时西方人觉得,研究希腊学最为精深的不是希腊,研究埃及学最为精深的不是埃及,西方是人类文明的顶峰,所以中国的东西,也应该由西方人来研究。有西方学者说,现在(这是就当是而言的)中国学的研究,中国只能是三流的水平(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意思)。这确实很讽刺,学甲骨文要去日本,学中国历史要去美国,中国人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三流的,所以大学里研究中国历史的教员,还要有留学背景。
90年代,中国经济上、科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也渐渐自觉的走出对西方的迷信。但语言学大体上还是以消化吸收为主。
冯胜利也是留洋博士。他在留学期间接触了韵律句法学。这是个比较粗糙的学说,在西方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冯胜利回国后,根据汉语的特性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并写了本《汉语韵律句法学》。这个不被西方人看好的理论在汉语研究中展现了惊人的解释力,把字句、被字句、语序、汉语史等领域许多难题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十几年过去了,对汉语韵律句法学的研究依然势头不减。这算得上第一个以汉语为基础发展完善的语法理论,汉语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所以在西语中无法解释的现象,也许能在汉语中找到解释的办法;西方不被看好的理论,也不代表他是错的。
现在应该没有哪个西方人敢说“中国学的研究,中国只能算是三流水平”这样的话了。古文字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密的体系,简牍学研究蓬勃兴起,甲骨学的中文著作水平也远高于英文、日文著作;上古音的研究摆脱了高本汉的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有了长足进步,构拟出更加精密的音系,在对上古音系的认识上也有了更开阔的视野;语法学研究拜托了对西方的亦步亦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法体系。我们不再认为汉语是不精确的语言的,相反,我们通过语法研究,能让汉语变得更加精确。现在中国学最兴盛的地方,无疑是在中国。中国终于没有成为第二个希腊,或第二个埃及。
所以,我觉得学中文是要有一点情怀的。我们学英文、学德文,很多时候是抱着实用的态度去学的,但在英国、美国、德国,依然有许多学者在研究看似无用的语言学的细节。德国人研究配价语法有什么用呢?他们不会说德语吗?为什呢非要研究德语的构成规则呢?把德语语法的研究交给学德语的人不行吗?没有哪个德国学者愿意承认德语语法研究最精深的国家不是德国,那我们又怎么能坦然接受汉语语法研究最精神的不是中国呢?
朱晓农写《语音学》,在前言里说,他有意选择汉语方言材料,为的是让中国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母语理解语音学原理。而在汉语方言中,又能发现许多以前未曾发现的规律和现象。他希望西方学生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能发现“语音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多姿多彩(原文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其实任何领域何尝不是这样呢?汉语语法的研究,不也能让西方人看到一个更为多彩的世界吗?
码字码了一个小时,这算事我在知乎写的最长的答案吧。全凭着记忆写的,细节照顾不周,大家领会精神就好了-_-#
ps.
评论区有人说分不清“突然”和“忽然”有什么区别,我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吧。突然是形容词,忽然是副词。所以可以说“消息来得很突然”,却不可以说“消息来得很忽然”。二者词汇意义基本相同,都能做状语(突然下雨、忽然下雨),区别只在于语法意义略有差别,所以词典上一般拿两个词相互解释,但我们并不能说它们是没有差别的。
再举个例子吧。“漂亮”和“美丽”有什么区别呢?很多人大概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不会过多的区分。这两个词的词汇意义基本相同,而且都是形容词,用法上也没差别。但“漂亮”有AABB式的重叠形式(漂漂亮亮),“美丽”却不能重叠(*美美丽丽)。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大都有AABB的重叠形式,不能重叠的有两种:(1)具有消极意义的状态形容词,比如邪恶(*邪邪恶恶);(2)具有书面色彩的状态形容词,比如勇敢(*勇勇敢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漂亮”带有口语色彩,“美丽”带有书面语色彩。
像“突然”和“忽然”的区别,只要小学语文过关,虽然可能说不出来,但大概都能感觉得到。而“美丽”和“漂亮”的区别,若非经过专门的练习,对文字有超强的敏感度,是很难发现的。语言大师对语言的掌握,靠的是从反复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是庖丁解牛式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认识,靠的是时间基础上的理性分析,是解剖麻雀式的。对象相同,途径各异。
并非会使用语言就是语言专家,语法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也自有其精妙之处。
H. 汉语的语法好难,怎么学有什么好方法吗为什么我们英语国家的语法没有汉语的难
首先,很高兴你学习汉语
汉语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难得语言, 其实语言本没有语法,是人版们为了方便权记忆而创造出来的
学好一门语言,就要多沟通,多说。
还有 不要用英语的语法去对照汉语翻译,就像我们英文老师说的,永远不要用汉语的观念去说英语,语言的背后都是一个国家文明。 所以,要学汉语,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习俗文化和沟通方式,
这样就不会学到英文式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