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首先要解開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有自專己合理的要求,滿足學屬生內部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置的作業也應該具有不同層次,體現課程的選擇性,適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享受學習的趣味性。心理學家認為,當某種事物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並能立刻創設這種能滿足學生興趣的情境時,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充滿激情的。
2. 英語教學中怎樣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而在人教新目標英語教材中,其教學內容設計,充分展示了豐富的英美文化,擴展了中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在這一階段,使用現有教材仍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充分挖掘教材,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語言技能的教學和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同步進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了解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發展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鑒於此,我將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思考,簡要地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6840016.htm
一、英語學科教學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因此,我們必須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滲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傳統文化對於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於新時期的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而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中西兩種文化的相互滲透和對比,可以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認識,避免對西方文化盲目接受的行為,使中西文化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吸收中實現融合,從而樹立一種進步的、創新的、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2)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現在的青年學生們對英美文化津津樂道,但對中華傳統文化卻隻字不提。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助於青年學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有助於加強他們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對於一個價值觀和人生觀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學生來說,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能力,更要教會他們用英語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語言技巧,從而提高他們的中華文化意識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通過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對比,還可以激發青年學生對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與責任心,並指明中華文化對現實社會的指導意義,這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東方文明歷史,對西方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所以作為新生代的21世紀的青年學生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3)通過滲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學習英語是為了交流,這種交流不但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際,而且包括信息和文化的雙向溝通。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的知識灌輸為主,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雙邊教學的體現不明顯。而在現代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採用更適合於學生的多樣化的有效的教學形式。因此,在我們的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適時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
在以上的內容中,我們簡單地分析和探討了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麼,我們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呢?
二、英語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1)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於一線的初中英語教師們來說,我們除了必須完成課標要求的知識傳授任務以外,還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們在備課環節就應特別注意設計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問題。因為只有不斷地熏陶、不斷地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從而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我們所教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就能潤物無聲地繼承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並通過加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從而實現中西優秀文化的融合。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教師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前提是我們教師自身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及專業素養,不斷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由此看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必須先要以身作則,只有教師重視了,才能無形中給予學生影響和熏陶,從而讓學生能認識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需要新時代的新人類去繼承和發揚,也才能讓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學習更多的中華文化。
(3)在英語學科教學內容安排上,我們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即指能准確把握時代特徵,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和發展。因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摒棄舊思想、舊文化以及傳播的舊途徑,即傳播傳統文化必須要體現進取性、時代性、開放性和創新性。
(4)在英語學科教學方法上,我們要寓教於樂,突出學科特色。在人教新目標英語的每個單元里,我們都可以找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題材,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前動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預先准備。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只有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才能更有興趣的去接觸、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總之,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使我們的英語教學寓教於樂,突出本學科的特色。
綜上所述,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認真學習英美文化,掌握必要的英語基本知識,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外,還應讓學生更多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聖人為友,與經典同行,繼承、發揚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讓學生更加懂得自尊自立,不斷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使命感。
3.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課題活動安排
首先要解開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有自己合理的要版求,滿足學生內權部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
4.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給學生們看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英文電影,然後完成一份關於此的handout
5.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師崗位即開始思考並努力付諸實施的重要課題。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語文教學中,從備課、上課、布置作業等環節入手,尋求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爭取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都能有傳統文化的影子,達到細水長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效果。現在,回顧自己近九年的教學之路,談一談自己的得失成敗,以拋磚引玉。首先,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而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己文化素養,豐滿生命、鍛造生命的樂園。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是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甄別、汲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體驗文化,規范自己言行舉止。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熏陶、滋養。最終,學生將獲得一個靈秀、豐滿的生命。其次,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
隨便塗鴉:面對整張的白紙,整版的白屏,無從開始,肯定恐怖。你會想:我還是看看郵件或是小憩一會了吧!先生,千萬別這樣。馬上開始寫,馬上打字,你寫什麼沒有關系,只是讓我聽到你敲鍵盤的聲音吧。只要你開始寫了,什麼都好辦了。像我的話,我喜歡先敲上我的名字和文章的標題,這應該不難吧,然後再慢慢的展開情節,全身心地融入進去…關鍵是:開始可以隨便寫寫,隨便塗鴉,但是盡快開始寫正文。
6. 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
外語作為一門語言,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專家胡文仲教授曾說過,語言和文化有密切關系,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英語教學一定要貫穿文化教學,我們要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教學和文化理解教學,文化知識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目的語文化知識,而文化教學既幫助學生理解目的語文化知識又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所處時代的發展是不同的,這就構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要根據所教的內容,認真備好課,挖掘內在的文化因素,因勢利導,努力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為此我嘗試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活動滲透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我們結合課文,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飲食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英美國家.我們的學生即將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交往,必須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節日聖誕節,復活節和感恩節等等.我們的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們將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製作了有關課件.其提供了聖誕節的歷史,有關聖誕的英語故事、歌曲,整體內容豐富有趣,學生通過感官與心靈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體驗外國文化並感悟其文化內涵.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可愛的聖誕老人現場互動並且進行對話;學生可以通過閱讀ChristmasEve等英語故事,可以欣賞Silentnight等優美的歌曲來感受聖誕的氣氛.課後,讓學生製作一張ChristmasCard並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濃郁的外國節日文化氣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英語學習的興趣.談及贈送禮物時,就將接受禮物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在呈現聖誕文化同時,還讓學生與中國的傳統節日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節日的氣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場所,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初中起始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嚴格按照《新課標》二級要求,讓學生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知道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大本鍾等.
通常第一堂英語課會進行介紹與問候,由於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的習慣存在著差異,我們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中國人見面對年齡、婚姻、收入等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卻對此比較反感,因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有鑒於此,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我們適時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生活在兩種不同環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行為和道德規范都不一樣.不熟悉這些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很容易出現語用失誤.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反之,在英語國家對年長者直呼其名並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恐怕就會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語習慣,親屬之間是直接用名字相稱的.而講英語的人這類稱呼則比較簡單: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國人之間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一般採用下列用語:上哪去?、吃過了嗎?而英美人的問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關系親密者之間可用Hello或Hi.這種寒暄在在我們上海已漸成習慣,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響之故.
我們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民都十分講禮貌,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由於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一些失誤,影響交際效果.如中國人聽到別人贊揚時,往往用否定口氣回答,而英美人士卻樂於接受.對別人的贊美,中國人習慣說最普通的回答是:哪裡,哪裡而在英語國家卻應該說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維就與我們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識並接受外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語言學家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設置不同的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將文化因素放到有意義的交際場合中使用,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聽說訓練,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通常通過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應答(quickresponses)設置文化語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初次見面的外國遊客和中國導游,進行情景對話.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跨文化交流,引導學生遵循英語交際的基本禮儀,要求學生在聽說過程中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和避免談話禁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
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其自覺又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除了向學生介紹各國的特色菜外,還給他們介紹不同國家的一些飲食習慣,比如美國人喜歡在飯後吃點甜點,在美國等西方的餐館里,點菜的順序一般是這樣的:飲料(drinks),湯(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點(dessert)等.同時,我們共同回顧所學過的課程請學生進行口語操練,同時希望他們keepagooddiet.這樣,學生進一步了解一些關於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此時我們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國比較盛行,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另外,我們還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們不至於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
在課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傳播文化.
我們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課外這樣一片廣闊的天地來共同開發學習資源.英語雜志、電影、小說、廣播和互聯網等都是學生接觸、理解英語文化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外國友人交筆友,在交流過程中逐步認識、了解異國文化,從而加強文化意識.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英語角、英語討論等活動,能活躍英語學習氣氛,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努力:
1.課堂內外穿插英語歌曲,英語短詩和故事教學.例如:我們在講到教材九年級中的TheNewOceanWaves樂隊時,又講述了搖滾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爵士音樂誕生的社會環境等,這樣寓教於樂,提高學生們學習跨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時間讓學生收看程度相當的英語動畫片或教學節目.這類節目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理解,而且也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時候老師有意識的給他們幾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園里的宣傳欄和板報開辟了英語學習園地,介紹一些習慣用語,名言名句,利用這些展板定期進行英語文化宣傳.此外,我們重視教室英語氛圍的創建,我們通過教室布置,體現文化理念.比如:本學期開學,我們預備班級通過走出家門,了解世界這一主題來布置,學生們搜集世界各地的豐富多彩的材料,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概況,以及英語國家的一些地理歷史狀況、風土人情和潛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我們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進思想,但不能因此放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愛家鄉意識.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三、通過廣泛閱讀,感受文化氣息,滲透文化.
語言學專家說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讀者語言因素很重要,只有藉助文化知識的幫助,才能讀懂字里行間,因為詞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下形成的.如果學生不了解英語文化、歷史、價值、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義.
我們一向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余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刊,並促使他們在閱讀時注意留心和積累有關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因為學生在閱讀理解時,能吸納一些相關的語言背景文化知識,擴大英語知識面,掌握詞語運用的內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之處.
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正確的信息,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由於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欠缺,使其對英文的某些內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現誤解篇章是文化現象的一個方面.在詞彙的文化內涵方面,我們就拿一些顏色詞為例,如:green-back(美鈔),green-house(溫室),green-eyed(眼紅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紅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純金),blue-blood(貴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膽小的),white-headed(淡黃色頭發的),yellow-belly(可恥的膽小鬼)等等.此外,還有很多的俚語,諺語等等,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則不達.以上內容都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氣息.因此,我們建議學生要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減少誤解,更好地欣賞英語文章,就必須平時處處留心,用心積累,努力加強自身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四、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最終達到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自身要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融人到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總之,我們只有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7. 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如何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一、英語學科教學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因此,我們必須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滲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傳統文化對於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於新時期的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而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中西兩種文化的相互滲透和對比,可以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認識,避免對西方文化盲目接受的行為,使中西文化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吸收中實現融合,從而樹立一種進步的、創新的、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2)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現在的青年學生們對英美文化津津樂道,但對中華傳統文化卻隻字不提。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助於青年學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有助於加強他們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對於一個價值觀和人生觀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學生來說,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能力,更要教會他們用英語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語言技巧,從而提高他們的中華文化意識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通過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對比,還可以激發青年學生對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與責任心,並指明中華文化對現實社會的指導意義,這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東方文明歷史,對西方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所以作為新生代的21世紀的青年學生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3)通過滲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學習英語是為了交流,這種交流不但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際,而且包括信息和文化的雙向溝通。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的知識灌輸為主,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雙邊教學的體現不明顯。而在現代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採用更適合於學生的多樣化的有效的教學形式。因此,在我們的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適時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
在以上的內容中,我們簡單地分析和探討了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麼,我們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呢?
二、英語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1)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於一線的初中英語教師們來說,我們除了必須完成課標要求的知識傳授任務以外,還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們在備課環節就應特別注意設計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問題。因為只有不斷地熏陶、不斷地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從而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我們所教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就能潤物無聲地繼承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並通過加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從而實現中西優秀文化的融合。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教師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前提是我們教師自身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及專業素養,不斷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由此看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必須先要以身作則,只有教師重視了,才能無形中給予學生影響和熏陶,從而讓學生能認識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需要新時代的新人類去繼承和發揚,也才能讓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學習更多的中華文化。
(3)在英語學科教學內容安排上,我們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即指能准確把握時代特徵,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和發展。因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摒棄舊思想、舊文化以及傳播的舊途徑,即傳播傳統文化必須要體現進取性、時代性、開放性和創新性。
(4)在英語學科教學方法上,我們要寓教於樂,突出學科特色。在人教新目標英語的每個單元里,我們都可以找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題材,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前動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預先准備。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只有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才能更有興趣的去接觸、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總之,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使我們的英語教學寓教於樂,突出本學科的特色。
綜上所述,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認真學習英美文化,掌握必要的英語基本知識,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外,還應讓學生更多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聖人為友,與經典同行,繼承、發揚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讓學生更加懂得自尊自立,不斷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使命感。
8. 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回索有效的教學方法;答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深鑽教材、研究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備課,在教學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9. 如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如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外語作為一門語言,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專家胡文仲教授曾說過,語言和文化有密切關系,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英語教學一定要貫穿文化教學,我們要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教學和文化理解教學,文化知識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目的語文化知識,而文化教學既幫助學生理解目的語文化知識又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所處時代的發展是不同的,這就構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要根據所教的內容,認真備好課,挖掘內在的文化因素,因勢利導,努力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為此我嘗試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活動滲透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我們結合課文,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飲食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英美國家。我們的學生即將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交往,必須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節日聖誕節,復活節和感恩節等等。我們的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們將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製作了有關課件。其提供了聖誕節的歷史,有關聖誕的英語故事、歌曲,整體內容豐富有趣,學生通過感官與心靈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體驗外國文化並感悟其文化內涵。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可愛的聖誕老人現場互動並且進行對話;學生可以通過閱讀ChristmasEve等英語故事,可以欣賞Silentnight等優美的歌曲來感受聖誕的氣氛。課後,讓學生製作一張ChristmasCard並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濃郁的外國節日文化氣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英語學習的興趣。談及贈送禮物時,就將接受禮物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在呈現聖誕文化同時,還讓學生與中國的傳統節日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節日的氣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場所,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初中起始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嚴格按照《新課標》二級要求,讓學生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知道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大本鍾等。
通常第一堂英語課會進行介紹與問候,由於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的習慣存在著差異,我們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中國人見面對年齡、婚姻、收入等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卻對此比較反感,因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有鑒於此,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我們適時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生活在兩種不同環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行為和道德規范都不一樣。不熟悉這些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很容易出現語用失誤。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反之,在英語國家對年長者直呼其名並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恐怕就會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語習慣,親屬之間是直接用名字相稱的。而講英語的人這類稱呼則比較簡單: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國人之間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一般採用下列用語:上哪去?、吃過了嗎?而英美人的問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關系親密者之間可用Hello或Hi。這種寒暄在在我們上海已漸成習慣,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響之故。
我們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民都十分講禮貌,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由於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一些失誤,影響交際效果。如中國人聽到別人贊揚時,往往用否定口氣回答,而英美人士卻樂於接受。對別人的贊美,中國人習慣說最普通的回答是:哪裡,哪裡而在英語國家卻應該說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維就與我們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識並接受外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語言學家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設置不同的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將文化因素放到有意義的交際場合中使用,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聽說訓練,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通常通過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應答(quickresponses)設置文化語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初次見面的外國遊客和中國導游,進行情景對話。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跨文化交流,引導學生遵循英語交際的基本禮儀,要求學生在聽說過程中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和避免談話禁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
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其自覺又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除了向學生介紹各國的特色菜外,還給他們介紹不同國家的一些飲食習慣,比如美國人喜歡在飯後吃點甜點,在美國等西方的餐館里,點菜的順序一般是這樣的:飲料(drinks),湯(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點(dessert)等。同時,我們共同回顧所學過的課程請學生進行口語操練,同時希望他們keepagooddiet。這樣,學生進一步了解一些關於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此時我們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國比較盛行,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另外,我們還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們不至於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
在課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傳播文化。
我們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課外這樣一片廣闊的天地來共同開發學習資源。英語雜志、電影、小說、廣播和互聯網等都是學生接觸、理解英語文化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外國友人交筆友,在交流過程中逐步認識、了解異國文化,從而加強文化意識。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英語角、英語討論等活動,能活躍英語學習氣氛,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努力:
1.課堂內外穿插英語歌曲,英語短詩和故事教學。例如:我們在講到教材九年級中的TheNewOceanWaves樂隊時,又講述了搖滾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爵士音樂誕生的社會環境等,這樣寓教於樂,提高學生們學習跨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時間讓學生收看程度相當的英語動畫片或教學節目。這類節目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理解,而且也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時候老師有意識的給他們幾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園里的宣傳欄和板報開辟了英語學習園地,介紹一些習慣用語,名言名句,利用這些展板定期進行英語文化宣傳。此外,我們重視教室英語氛圍的創建,我們通過教室布置,體現文化理念。比如:本學期開學,我們預備班級通過走出家門,了解世界這一主題來布置,學生們搜集世界各地的豐富多彩的材料,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概況,以及英語國家的一些地理歷史狀況、風土人情和潛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我們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進思想,但不能因此放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愛家鄉意識。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三、通過廣泛閱讀,感受文化氣息,滲透文化。
語言學專家說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讀者語言因素很重要,只有藉助文化知識的幫助,才能讀懂字里行間,因為詞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下形成的。如果學生不了解英語文化、歷史、價值、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義。
我們一向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余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刊,並促使他們在閱讀時注意留心和積累有關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因為學生在閱讀理解時,能吸納一些相關的語言背景文化知識,擴大英語知識面,掌握詞語運用的內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之處。
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正確的信息,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由於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欠缺,使其對英文的某些內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現誤解篇章是文化現象的一個方面。在詞彙的文化內涵方面,我們就拿一些顏色詞為例,如:green-back(美鈔),green-house(溫室),green-eyed(眼紅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紅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純金),blue-blood(貴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膽小的),white-headed(淡黃色頭發的),yellow-belly(可恥的膽小鬼)等等。此外,還有很多的俚語,諺語等等,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則不達。以上內容都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氣息。因此,我們建議學生要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減少誤解,更好地欣賞英語文章,就必須平時處處留心,用心積累,努力加強自身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四、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最終達到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自身要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融人到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總之,我們只有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