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口語 > 英語易加口語怎麼做

英語易加口語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1-01-30 14:59:37

A. 怎樣說好英語口語

提高口語練習法則6條
第一,如何用英文簡單界定一個東西的技巧。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這個事物是什麼。我們的課本盡管詞彙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中國人常說Where is the book(這本書在哪兒)?很少有人說What is a book(書是什麼)?而美國的小學生就開始問:What is the book?這種Where is the book只是思維的描述階段。但是我想連大學生也很難回答What is a book?因為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經學會界定,但理解還有偏差,那就要訓練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一種表達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 love you(我愛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麼區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聽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換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那就是愛,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達式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第三,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後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後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第四,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說蓋了帽兒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那麼什麼是習語?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第五,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這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准。因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都認為學好外語必須丟掉自己的母語,這是不對的。
第六,要有猜測能力。為什麼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梁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中國人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著講著眼就開始向上翻,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測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以上就是我所說的學會用美國人思維方式的6個技巧。中國學生如果能做到這6點,用較短的時間肯定能學好口語。
再說說英語語音的問題。我們中國人不需要鑽牛角尖,一定追求發音像一個本地人,只要我們的發音不至於讓對方產生誤解就可以了。我們在平時,不需要迷信什麼科學方法,只需要記住一點:模仿。但一定要模仿標準的英語或美語。在模仿的基礎上,每天保持1個小時的自我口語練習,這個練習必須假想一個雙向交流的場合,即彷彿有人與你交流一樣。
最後,講講英語的用氣問題。我們在發音時,盡量氣運丹田,而避免用肺發音,這可以使英語發音洪亮圓潤

B. 英語口語怎麼訓練

提高聽力和口語的一個可行方法:
多聽原聲磁帶,同時手不離筆,適時標注停頓,事後研究每一處停頓的理由---基本上是按照意群停頓的.有節奏地讀,甚至讀出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能讀出的味道也不是不能實現的.不妨經常大聲朗讀,同時錄下自己的朗讀,之後,先自己聽,再請別人聽,共同探討你朗讀的亮點與瑕疵,再與原聲相比較,必然有很大的進步.朗讀英語其實同朗讀漢語一樣,需要抑揚頓挫,需要情感,多看外文電影,多看國際頻道的外國人主持的節目,多聽聽優秀演講辭或總統演說磁帶,會對你有幫助.
在任何可以講英語的場合一定要大膽開口.
有沒有機會在美國生存、發展下去,關鍵是要看有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和別人交流。如果你學的是啞巴英語,到了美國你將十分困難。而目前我們的大學英語教育是有缺陷的。學一種語言,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語言本身。我們往往把英語僅僅當做一門知識在學,從小學到大,到最後,還是不會說英語。
語言的交流與掌握大量的詞彙、句型、語法是兩回事。就語言本身的知識來說,我們已經過關了。我們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來運用英語,只有在交流中我們才能與對方進行思維密碼的相互破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語言交流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我建議要把我們學習的目標收縮,把追求大而廣的英語知識轉化為追求一種定量性的技巧,我認為有6種技巧,是美國人和美國人之間交流的關鍵性東西,如果我們能掌握這6種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國人的思維,從而學好口語。
如何用英文簡單界定一個東西的技巧。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這個事物是什麼。我們的課本盡管詞彙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中國人常說Where is the book(這本書在哪兒)?很少有人說What is a book(書是什麼)?而美國的小學生就開始問:What is the book?這種Where is the book只是思維的描述階段。但是我想連大學生也很難回答What is a book?因為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如果已經學會界定,但理解還有偏差,那就要訓練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一種表達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 love you(我愛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麼區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聽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換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那就是愛,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達式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後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後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說蓋了帽兒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那麼什麼是習語?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這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准。因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都認為學好外語必須丟掉自己的母語,這是不對的。
要有猜測能力。為什麼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梁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中國人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著講著眼就開始向上翻,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測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以上就是我所說的學會用美國人思維方式的6個技巧。中國學生如果能做到這6點,用較短的時間肯定能學好口語。
再說說英語語音的問題。我們中國人不需要鑽牛角尖,一定追求發音像一個本地人,只要我們的發音不至於讓對方產生誤解就可以了。我們在平時,不需要迷信什麼科學方法,只需要記住一點:模仿。但一定要模仿標準的英語或美語。在模仿的基礎上,每天保持1個小時的自我口語練習,這個練習必須假想一個雙向交流的場合,即彷彿有人與你交流一樣。

C. 英語口語怎麼練快

提高口語練習法則6條
第一,如何用英文簡單界定一個東西的技巧。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這個事物是什麼。我們的課本盡管詞彙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中國人常說Where is the book(這本書在哪兒)?很少有人說What is a book(書是什麼)?而美國的小學生就開始問:What is the book?這種Where is the book只是思維的描述階段。但是我想連大學生也很難回答What is a book?因為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經學會界定,但理解還有偏差,那就要訓練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一種表達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 love you(我愛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麼區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聽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換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那就是愛,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達式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第三,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後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後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第四,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說蓋了帽兒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那麼什麼是習語?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第五,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這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准。因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都認為學好外語必須丟掉自己的母語,這是不對的。

第六,要有猜測能力。為什麼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梁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中國人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著講著眼就開始向上翻,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測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以上就是我所說的學會用美國人思維方式的6個技巧。中國學生如果能做到這6點,用較短的時間肯定能學好口語。

再說說英語語音的問題。我們中國人不需要鑽牛角尖,一定追求發音像一個本地人,只要我們的發音不至於讓對方產生誤解就可以了。我們在平時,不需要迷信什麼科學方法,只需要記住一點:模仿。但一定要模仿標準的英語或美語。在模仿的基礎上,每天保持1個小時的自我口語練習,這個練習必須假想一個雙向交流的場合,即彷彿有人與你交流一樣。

最後,講講英語的用氣問題。我們在發音時,盡量氣運丹田,而避免用肺發音,這可以使英語發音洪亮圓潤

D. 怎樣在網上練習英語口語

現在QQ出了個Q-talk,有空你加一下口語房間號就行。自己多留點心,線上是交流的一種,最重要的還是平時敢於多說多練,加油

E. 英語口語怎麼練

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你提升英語口語能力

  1. 提高聽力和口語的一個可行方法:
    多聽原聲磁帶,同時手不離筆,適時標注停頓,事後研究每一處停頓的理由---基本上是按照意群停頓的.有節奏地讀,甚至讀出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能讀出的味道也不是不能實現的.不妨經常大聲朗讀,同時錄下自己的朗讀,之後,先自己聽,再請別人聽,共同探討你朗讀的亮點與瑕疵,再與原聲相比較,必然有很大的進步.朗讀英語其實同朗讀漢語一樣,需要抑揚頓挫,需要情感,多看外文電影,多看國際頻道的外國人主持的節目,多聽聽優秀演講辭或總統演說磁帶,會對你有幫助.
    在任何可以講英語的場合一定要大膽開口.

  2. 有沒有機會在美國生存、發展下去,關鍵是要看有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和別人交流。如果你學的是啞巴英語,到了美國你將十分困難。而目前我們的大學英語教育是有缺陷的。學一種語言,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語言本身。我們往往把英語僅僅當做一門知識在學,從小學到大,到最後,還是不會說英語。 語言的交流與掌握大量的詞彙、句型、語法是兩回事。就語言本身的知識來說,我們已經過關了。我們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來運用英語,只有在交流中我們才能與對方進行思維密碼的相互破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語言交流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我建議要把我們學習的目標收縮,把追求大而廣的英語知識轉化為追求一種定量性的技巧,我認為有6種技巧,是美國人和美國人之間交流的關鍵性東西,如果我們能掌握這6種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國人的思維,從而學好口語。

  3. 如何用英文簡單界定一個東西的技巧。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這個事物是什麼。我們的課本盡管詞彙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中國人常說Where is the book(這本書在哪兒)?很少有人說What is a book(書是什麼)?而美國的小學生就開始問:What is the book?這種Where is the book只是思維的描述階段。但是我想連大學生也很難回答What is a book?因為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4. 如果已經學會界定,但理解還有偏差,那就要訓練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一種表達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 love you(我愛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麼區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聽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換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那就是愛,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達式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5. 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後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後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6. 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說蓋了帽兒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那麼什麼是習語?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7. 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這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准。因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都認為學好外語必須丟掉自己的母語,這是不對的。

  8. 要有猜測能力。為什麼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梁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9. 中國人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著講著眼就開始向上翻,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測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以上就是我所說的學會用美國人思維方式的6個技巧。中國學生如果能做到這6點,用較短的時間肯定能學好口語。

  10. 再說說英語語音的問題。我們中國人不需要鑽牛角尖,一定追求發音像一個本地人,只要我們的發音不至於讓對方產生誤解就可以了。我們在平時,不需要迷信什麼科學方法,只需要記住一點:模仿。但一定要模仿標準的英語或美語。在模仿的基礎上,每天保持1個小時的自我口語練習,這個練習必須假想一個雙向交流的場合,即彷彿有人與你交流一樣。 最後,講講英語的用氣問題。我們在發音時,盡量氣運丹田,而避免用肺發音,這可以使英語發音洪亮圓潤。

  11. 另外一些有用方法:練英語口語一般需要有人陪練。如果沒人陪我練咋辦?那我就自己跟自己練。


第一步:照鏡子法。

好多人問我 口語應該怎麼練,是不是應該去外面抓個老外一通侃?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方法。首先老外會覺得你很rude.然後就算遇到一個耐心的老外你也會發現你們除了 weather以外就沒什麼可聊的。那我們該怎麼練呢,這里推薦一個我曾使用的方法。自己對著鏡子跟自己練。首先你最好找個話題然後對著鏡子自己跟自己 聊。聊著聊著就會遇到不會說的單詞,拿筆記下,繼續和鏡子聊。聊什麼話題都可以,可以是你工作上的事兒,可以是你讀到的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你不願意告訴別 人的秘密。一個話題可以反復練習,直到自己說順為止。然後用文曲星或者上網查自己剛剛不會說的單詞,和不知道如何表達的句子。久而久之你的英語口語就會變 得特別流利而且常用的會話累的詞彙就會掌握很多。當然現在網上有一些找人陪練口語的網站,如開口網,就可以找到搭檔免費或有償練習。至少當你真的 要和外國人聊天時你不會出現表達上的障礙。不知道我什麼時候發明的這個奇怪的方法只記得有一段鏡子成我了最好的朋友。

第二部:晨讀

這點我是從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就開始做的一件事兒,晨讀。每天早上堅持放聲讀半個小時英語。越大聲越好,因為越大聲你就越自信。一開始的時候我不願意 讀,沒有一個小孩子會甘願比別的小孩子早起半個小時讀英語。不過相對別的小孩子,我有一個比較嚴厲的父親。我賴床的時候只要他大喝一聲我便睡意全無。乖乖 起來洗漱讀英語。還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有幾次因為當值周生(值周生一般要做一個星期,要比別的學生早到校半個小時。不知道現在的小孩子還有沒有)要早去學 校沒有讀英語,父親狠狠地訓了我半天,硬是讓我讀完半個小時的英語才可以吃晚飯,自那以後我一直堅持早上讀英語。雖然那時對父親的堅持很不理解,但是現在 回想起來標准發音的練就均要感謝父親的嚴厲。

第三步:聽新聞

這點是我現在開始做的,天天早晨上班的時候 聽esay FM 的新聞系列。因為畢竟是國內的不像BBC挑戰那麼大很容聽懂。我一般都是早上一邊坐公車的時候一邊聽。這一點或許家長比較適用。我記得我小時候假期早上起 來也會聽廣播,但是是少兒類的像空中英語每天早上6:30播出,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小孩子可以多看看英文的動畫片,比如迪士尼系類的,家長不要太在意因 為有中文字幕就覺得孩子沒在學習,只要聽的是純正的英語聽多了久而久之都會對發音有幫助。
暫時只想到了這么多。都是我認為在我學習過程中對我很有幫助的幾點。隨筆記下來,似乎不無借鑒之處。希望能對您和您孩子的英語口語的提高均有所幫助。

注意事項

語言學習不是速成的,英語的學習也是一樣。熟練的掌握一門語言關鍵在於平時的運用。也一般英語考試成績好的人並不一定是英語好,但英語口語好的人英語成績一般差不了。這其中的奧妙就是:語言的學習是整體的。我們平時學習英語都把聽說讀寫分開來說,其實是不恰當的。所以第一點就是不要把英語分開學。
具體的做法:每天20分鍾聽力,15分鍾閱讀,做完後對答案。聽力部分力爭到最後每個詞都聽清楚, 把閱讀的兩篇文章復述下來。每三天寫一篇作文。

F. 怎麼提高英語口語呢

第一、模仿。怎樣提高自己英語口語的有效方式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模仿,找一些英文原版錄音的材料進行對單詞、短語、句子等的模仿,也可以找一些英文原版的電影跟著有聲有色的模仿,力求自己的語音語調甚至神情語氣力求神似。
第二、朗讀。怎樣提高自己英語口語口語能力的第二步是大聲朗讀。朗誦其實也相當於是模仿,所也需要自己去找到適合自己的有聲素材去進行模仿語音語調。在進行朗讀模仿時,要學會聽自己的發音和資料中的有什麼地方不同,反復去練習糾正。
第三、復述。復述不是背誦,復述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將你所聽到的故事或者所看到的文章描述出來,在擺脫原文文本和組織結構,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將故事的內容講出。剛開始你可以先附屬文章的中心思想,之後再逐步遞增,復述是一個人練習英語口語是提高自己英語口語的的有效的途徑之一。
第四,背誦。背誦不管怎樣都是提高自己英語口語的有效方法,盡管很多人很討厭背誦。不過我覺得,背誦已寫名篇詩歌短文是很有必要的。基礎較差的人可以先試著背誦一些短語和句型。
第五,寫日記。用英語寫日記無論是對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還是提高英語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寫日記既可以鍛煉自己在片語運用,語法知識等的能力,也可以鍛煉自己的英語思維能力。

G. 如何快速提升英語口語

在英語語音學習方面,我覺得一般人缺乏英語語音交互的機會。很多人說出國,但是有幾個人有出國的機會呢?和老外交流,有幾個人能夠接觸到老外呢?
為這些極小的機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是不是值得呢。我認為是不值得的。資源是有限的,就要有所側重,集中資源在最容易見效、最有用的事情。管理上有20/80法則,有ABC管理法,我們在學習上也需要學習管理,以更有效率的學習英語音標。給你介紹個課程吧他們家挺不錯的,叫這家英語,這個英語培訓主要是電話英語,網路這么發達的今天,可以隨時網上學習,拿起電話也能學習非常不錯的!!在這家英語學習的時候,全程錄音上課的內容,較補習班能夠復習得更加仔細。課後你可以聽你自己的發音問題,哪個音標發的不好不對,外教都會親口告訴你,教你技巧。
除此之外,這家英語比其他補習班還便宜,不用學員拿電話費,絕對經濟劃算

而且如果會員如果有事情不能上課,事後可以補課,因此幾乎不會有浪費時間和金錢的情況。我想這是最好的學習英語方法了!!希望你開始的時候能直接由外國人帶你學習英語,這樣省了自己不少時間和精力,少走彎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2c600801014ucj.html

H. 英語口語怎麼提高有什麼好的建議

英語大師們講解英語學習方法

許國璋
* 學英語就要無法無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 學外語,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讀,多記,多講,多寫,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 學習外語,從事語言學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讀洋文的狹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備良好的國學基礎。

* 光學幾句乾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總是把閱讀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閱讀首先是吸收知識,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語言。

胡壯麟

* 我認為學好英語在一般情況下可用如下規則描述:「動因+興趣「---決心---持之以恆----見效。

* 既要珍惜課堂教學和老師指導的學習機會,也要抓住「習得」英語的機會,後者指學會自己主動聽廣播聽錄音,看電視看錄像,讀書報讀小說,與操英語者用口語和書面語交流。

* 模仿英美人的語音語調,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調,重點應放在發音正確,吐字清楚,表達自然。大膽張口,有時不免背誦,以至自說自話。

* 閱讀時對那些不影響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詞,多查詞典,了解其意義和用法。

*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規律,學英語也一樣,因此,看一兩部淺易的語法書何樂而不為?

王佐良

* 通過文化來學習語言,語言也會學得更好。

* 語言之有魅力,風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為後面有一個大的精神世界:但這兩者又必須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語言表達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進的。

* 文體,風格的研究是有實際用途的,它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觀察英語的性能,看到英語的長處,短處,以及我們在學習英語時應該特別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為英語一方面不難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過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滿了陷阱。

周珏良

* 對於翻譯的步驟我有以下看法;(1)。先逐字逐句譯出,不要少掉什麼東西,不避免某些翻譯腔。(2)。拋開原文,只看譯文,依原文風格(簡練,沉鬱,俏皮等)修改譯文文字。這時會發現好多問題,往往是上下文呼應聯系問題和整體風格問題。(3)。再對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沒有。(4)。放幾天甚至幾星期後再看。這時對原文的記憶已經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階段修改文字時曾因為原文還大都記得,覺得還順當的許多地方,現在都通不過了,需要再修改文字。這時往往要加些字或減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經過這一次修改,一般說譯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 要理解一國的文化就要讀些歷史,文學,包括詩和散文作品。我國古時兒童入私塾讀書,開始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此外還要讀〈〈千家詩〉〉或〈〈唐詩三百首〉〉,也就是要蒙童及早地接觸我國傳統文化的意思。我們讀點英詩,目的與此類似。

何其莘

* 用英文思維是許多英語學習者都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因為這是用英語流暢地表達思想的基礎。對於一個生活在非英語環境中的中國學生來說,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來思考確有很大難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從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歷中,我體會到堅持大量閱讀是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 首先要選好難易程度適中的原文書籍:一般以每頁(大32開)不超過八個生詞為宜。其次是閱讀方法:要像讀中文小說那樣快速瀏覽,不默讀,不查字典,更不通過翻譯來理解原文的意思。遇見不認識的生詞,要根據上下文來推測。第三是要堅持天天都讀,而且要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完成的閱讀任務。只要堅持下去,幾個月,半年之後,肯定會看到成效。

胡文仲

* 學習英語無捷徑。要想學好英語只有大量實踐,多聽多讀多說多寫。不要被商業廣告所誤導。

* 對於初中級英語學習者我特別推薦英語簡易讀物,讀的材料要淺易,故事性要強,讀的速度盡可能快一些,讀的越多越好。這是學好英語屢試不爽的一個好辦法。

* 說英語一不要怕犯錯誤,二不要怕別人笑話。要爭取一切機會講英語,和外國人講,和同學講,和同事講,實在沒辦法的時候和自己講。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錄下來,然後再放出來自己聽。

* 要多用詞典,多用英語詞典。如果讀詞典讀的津津有味,就說明學英語已經上路了。

* 英語具有較好的基礎以後,通讀(注意不是略讀或跳讀)一本淺易的英語語法書會使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丁往道

* 要注重寫的練習。強調聽和說,聽,說領先,是對的;經常閱讀,大量閱讀,也是必要的。但對於排在「四會」末尾的「寫」,千萬不要認為它可有可無。「寫」在學英語的過程中有其特別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是寫一篇短文,就得思考內容和觀點,組織材料,安排層次,斟酌詞句,這是極好的鍛煉。而且寫對語言的正確性和表達的准確性的要求比口語要高些,因為可以考慮和修改。這對提高語言質量十分有益。

* 要關心中國文化。中國人都應關心中國文化,主修英語或別的外語的朋友們更要注意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鑽研,因為在外語上用很多時間,可能會忽略中國文化的學習,結果是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情況和文化特點知道得多,而對中國的文化特點知道得反而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很多寶貴的成份,我們應該珍視這份遺產,努力予以發揚光大。

張中載

* 學語言光聽不說,光讀不寫,是學不好的。現在,有不少學生只知戴著耳機聽英語,埋頭讀英語書,卻不開口朗讀,背誦名篇,名段,不開口練著說英語,也不動手做筆頭練習,寫英語文章。只有語言的「輸入」(通過聽,讀吸收語言),卻無語言的「輸出」(通過口頭和筆頭表達思想,應用學到的語言),是學不好語言的。

* 學語言同學文化分不開。通過語言學英語國家的文化,通過文化學語言要聽讀題材廣泛的書籍和文章(歷史,文學,傳記,科技,經濟,政治,軍事等),在提高語言水平的同時增長各種知識,並學到另一種文化的精華。

梅仁毅

* 要學好英語,就要對語言本身及語言所傳達的各種文化信息感興趣。當你讀到或聽到別人用簡潔的英語表達深奧的思想時,興奮不已,立即記住,這就表明你已對語言產生了興趣。沒有這種興趣,難以在語言學習中登堂入室。

* 學習英語從一開始就要重視語音,語調。發音,語調,重音,停頓,不求完美,但要基本正確。否則,將影響聽力及口語,從而是語言失去交流的功能。

* 簡易讀物對打好基礎極有用,要多讀。一是數量要多,至少讀四十本。二是要重復讀,選出十至十五本,讀三遍,讀到許多問題印在腦子中。設想一下,別人能用一千五百到兩千詞彙寫出幾十本書來,如果我們能把這些表達方式掌握住,能夠表達多少內容


* 在基礎階段後期,或高年級,要努力背誦名篇,比如說,背50-100篇。無論從語言還是內容來說,這都是精華。背熟了,對了解西方文化,對研究文字的運用都有好處。

吳冰

* 學習外語和學習任何知識一樣,是不能投機取巧的。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決心。

* 語言是有聲的,因此一開始就要把語音的基礎打好。發音正確,別人才能聽懂你的話,同時也便於你通過「聽」來學習新的知識。

* 我們常說的「英語基本功」包括聽、說、讀、寫這四個相關的方面,學習時要盡量平衡發展,如果其中一項過差,會從總體上影響外語水平的提高。如今僅電視一個渠道就有許多「聽」的節目,可「讀」的書更多。至於「說」和「寫」完全可以自己練習。沒有人對話,可以採用英語思維的辦法跟自己說。「寫」這可以通過記日記來提高,一天記一件事,可以寫「聽」到或「讀」到過的,這樣就復習了從「聽」和「讀」中獲取的語言知識。

* 學習外語「懂得了」不等於「掌握了」。如對中國人來說,理解she和he二字並不難,但用起來卻每每出錯,因此要常練、多練、反復練。

* 語言是與文化緊密聯系的,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即便能說英語,在交流中也難免產生誤解和其它困難。

* 學英語除了肯下功夫外,還要動腦筋總結英語特點,比較英語和漢語的「同」和「異」。看到了「同」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不過,需要注意學習和掌握的還是「異」的部分。

* 要想學好英語,得不怕麻煩勤查外國人為初學者編寫的單語詞典,因為使用雙語詞典時,大多數人常圖方便只看中文,而英語解釋不但更加准確,而且通過看英語解釋還能復習常用詞彙和表達法,可謂「一箭雙雕」。

陳琳

* 在沒有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外語是不可能「習得」的(但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必須盡量創造習得環境),只能「學得」。必須下艱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張要「背」。不僅兒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鄭板橋在《自敘》中所說:「人咸謂板橋讀書善記,不只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一書,必千萬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著,或對客不聽其語,並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書有弗記者乎?」一代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更何況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語。

* 一般學習外語的,都知道有所謂「精讀」和「泛讀」。殊不知,在聽、說和寫這其他三「會」上,也都要作精和泛的工作。說的啰唆些:要有精聽和泛聽、精說和泛說、精寫和泛寫。精泛兩種功夫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學習語言,在讀、聽、說、寫四會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側重,但最好還是能全面掌握。英國16世紀思想家培根曾說:「讀書使人充實,交談使人機敏,寫記使人精確」(這里交談包括聽和說)。可以看出,學會讀、聽、說、寫一種語言,不僅是掌握語言能力以作為工具的問題,更加關繫到一個人素質的培養。

劉承沛

* 學英語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接觸了多少英語和什麼樣的英語。閱讀的語言材料最容易得到,因此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各種有用的書,好書。

* 朗讀和聽寫是學外語最有效的訓練方法,基礎階段必須堅持。千萬不能因為現行各種英語測試不考這兩項而放棄。

* 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簡寫本。基礎階段讀它三,四十本才會體會到學英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及早學會用英-英詞典。這是因為英漢詞典多半不解釋詞義,只給對等詞,而兩種語言的詞彙並不是可以完全對等的。

危東亞

* 學習英語,就是要學習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呂叔湘先生說過,英語是英語,漢語是漢語。這個提法相當尖銳,意思是告誡中國學生,要分清英語與漢語的表達方式,不要把二者混同起來。林語堂先生也一再強調過英文的表現法,並饒有風趣的說,在英文里只有「花聞香」,沒有「花香」。

* 改革開放以來,學習英語的人越來越多,學習的客觀條件也在不斷改善。但是,學習的人在主觀上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不夠自覺注意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結果自己所掌握的英語質量不高,或可說毛病不少。

* 大家都說要學「地道」的英語。所謂地道英語就是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從這個角度看來,地道英語並不是什麼玄遠的東西,在我們日常接觸的英語里就有,在許多課文里就有,在不少錄音里就有,就等我們去發現,去學習。

* 然而,要發現和學到地道英語,也就是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不是一下就做得到的。首先,要學會分辨什麼是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英語作為一門外國語,其中必然有許多難點和特點。這些難點和特點理應受到重視,但是說來奇怪,中
國學生往往忽略過去,不予重視。

* 這個現象主要是由於缺乏正確指導。正確指導可以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二是參考書籍。對廣大自學英語的人來說,藉助參考書籍尤其重要。參考書籍,如詞典、語法書、用法書以及講作文修辭的書,都會告訴我們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應當注意什麼。我們如果把從參考書籍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聽說讀寫實踐中去,常作英漢對比,日積月累,最終就不但能辨別出而且能掌握住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

高厚坤

* 一般人查詞典為了弄懂詞的意義,而有些人卻把字典當作有趣、消閑的讀物。據多位作者所述,錢鍾書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讀者。他把重的拿不動的大辭典挨著字母逐條細讀;他在漫長的旅途上手捧一本別人認為「索然寡味」的英文字典,怡然自得的讀了一個月;他在去英國的輪船上以約翰遜博士的《英文詞典》伴隨,深得其中的樂趣,自稱趣味之深,有不足外人道者。我想如果我們有這種精神鑽研一本英文詞典,我們在許多方面都會有很大的長進。

* 林語堂曾眷戀《簡明牛津辭典》和《袖珍牛津辭典》,稱之為「枕中秘」。他認為這兩本詞典對詞的取捨是根據讀者的需要,同時又把詞當做活的材料,舉出實例,十分有用。其實,隨著辭典編撰學的發展,幾十年來好的英文詞典層出不窮,尤以供母語為非英語的讀者用的學習詞典(learner's dictionary)不斷出現為最。例如《牛津高級現代英語詞典》、《朗文當代英語詞典》、《錢伯斯大眾英語學習詞典》、《柯林斯精選英語詞典》等等---釋義深入淺出(「朗文」釋義所用詞彙約2,000個),例證精當深度,語法簡明扼要,辨析饒有情趣。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其實用性已超出了林語堂的枕中秘。你不妨取其一二當作讀物,讀到不忍釋卷。,甚至須臾不可離,那麼語言也就學到手了。其中「柯林斯」最淺近,「牛津」、「朗文」有雙解本。

熊德倪
* 學習英語(或任何一門外語)沒有任何捷徑可徒,老想找捷徑的人是永遠學不好的,要想學好必須定下心來打一場持久戰。

* 不要忙於「對口」(學專業英語)。如果基礎沒有打好,甚至英語還沒有入門想學好專業英語是絕對不可能的。

* 我總喜歡把學習英語比作一場圍攻戰。被圍攻的是你腦子里的母語,攻打這個堡壘的是英語大軍。你指揮軍隊攻破一道又一道防線,直至拿下你頭腦中這個頑強堡壘---母語。

* 學英語每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方法,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有大量的實踐,都必須在聽說讀寫方面下苦功夫。

* 要從閱讀中學到好的,地道的英語,我們不防讀細一點甚至對好的句子、段落加以背誦。但閱讀不應該只限於寫一些漂亮句子,更重要的是得到知識,不僅是專業知識,而且是廣泛的人文知識,這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所在。

* 在50年代初我提出要「read for information.」因為當時材料少得可憐。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廣闊的閱讀天地,因此我提出要「read for pleasure.」當你達到這個境界,你會發現你的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再也不會為「如何學好英語」這個問題而苦惱。

秦秀白

* 好學生都不是在課堂上由老師「教」出來,而是靠老師在課堂內外「導」出來的。就學習英語而言,不要把「寶」都押在課堂教學上,而要靠自學。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要學會在生活中學英語。生活的范圍有多大,你的英語學習天地就有多麼寬廣。誠然,你周圍的語言環境是漢語,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創造虛擬的「英語世界」。常問問自己:這層意思或這個事物用英語該怎麼表達?在這種場合或情景下,「老外」會說些什麼話?帶著這類問題去讀書,去請教他人,就能「立竿見影」。有了這種意識,你就會發現:你走到哪裡都可以學英語,一輩子都在學英語。

* 要讀大量的英文小說。就英語學習而言,一部英文小說其實就是英語建構的一個「虛擬世界」。那裡有人,有人的心靈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揭示,有人與自然、與社會的沖突和調和。走進一部英文小說,你實際上就已經「生活」在一個「英語世界」里了,還愁沒有東西可學?經典作品要讀,寫得好的當代通俗小說也要讀,因為後者的語言更新鮮,更有時代感。

陶潔

* 學習英語跟做任何學問一樣,沒有捷徑可走,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 學習英語首先要打好基礎。從語音語調做起,多聽錄音多模仿,一定會有收益。學習語言有一個積累過程,在聽、說、寫、讀四項基本技能中,閱讀是關鍵。應該大量閱讀簡寫本文學名著和其他簡易讀物,培養對英語的感性認識,了解英語社會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把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或詩歌或名篇背下來,那對以後寫地道的英語會有很大的好處。 bbs.exue.com.cn

* 學習英語是為了使用。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要想方設法使用自己學到的東西。最簡便的方法是使用英語復述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和用英語寫日記。這兩種辦法可以促使我們在閱讀時有意識的尋找我們想用的語言素材和表達方式,而長期堅持的結果會提高我們理解原文的能力和用英語正確表達思想的能力。

黃源深

* 大量閱讀對英語學習至關重要,沒有大量閱讀很難學好英語。現今學生的一個通病是閱讀量太小,拘泥於短文章上的「精耕細作」,產生不了語感,因而口筆語都缺少外國味。多讀文學作品和外國報刊不失為一劑良葯。

* 寫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語學習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對語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文是(學生)寫出來的,不是(老師)改出來的,多寫才能出文章。寫作在開始時往往是苦事,一不堅持就會放棄,因而需要毅力。寫作應輔以大量閱讀,寫作中出現的錯誤能通過閱讀自我糾正。

* 英美人都反對背字典,因而對說本族語的人來說,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大量的閱讀足以使英語詞彙得到多次重復,直到被掌握。而我國的英語學習者情況就不同了,生活在漢語語言環境里,英語的閱讀量往往不足,難以在自然的語境中通過重復掌握該掌握的全部詞彙。因此中國學生的詞彙量往往偏小,對聽、說、讀、寫造成很大障礙。我主張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如大三學生)不妨背一背詞典,細水長流,不要貪多,貴在堅持。背的同時要不忘閱讀,使背過的詞彙在閱讀中得以鞏固。掌握的詞彙一多,學習者便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閱讀全文

與英語易加口語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