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四年級英語購物口語交際,
May I help you, sir?
Yes, I would like to buy a T-shirt.
Okay. What color do you want?
White is my favourite color.
Alright. Wait a minute. What's your size?
Middium, I guess.
How about this one? It's a new arrival.
Good. I'll take that. How much is it?
It's a hundred and twenty dollars. Do you want to pay in cash?
Yes. Here's two one-hundred notes.
Okay. The change will be eighty dollars. Here you are.
Thanks. And I'd like to wrap it up, please?
Sure. Just a second. Here you go.
Thank you.
Have a nice day!
㈡ 四年級第三單元口語交際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 1 個機械化步兵師和 1 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 350 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 1 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 5 時 30 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 14 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 7 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 20 萬人,坦克 2,000 余輛。 8 月 8 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 19 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 20,000 人的科軍,只有 5,000 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 8 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6,517 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 10,015 億桶)的 65 %,天然氣 24 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 13.7 %。日產石油約 1,45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 6,360 萬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約 1,20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萬桶)的 43 %。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 766.1 萬桶,其中 206.4 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 26.9 %;西歐日進口石油 823.5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427.6 萬桶,占 51.9 %;日本日進口石油 548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354 萬桶,占 64.6 %。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 40 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 2 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 1 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 40 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 8 月 3 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 8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 14 票贊成, 0 票反對, 1 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 660 號決議。從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 12 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 38 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四階段
美國總統布希1日在美國「林肯」號航空母艦上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美國及其盟國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經結束。回顧伊拉克戰爭一個多月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戰爭開始階段。美英聯軍從3月20日(伊拉克時間)起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布希在戰爭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基爾庫克、烏姆蓋斯爾等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500枚。與此同時,薩達姆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戰爭僵持階段。由於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軍「速戰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地面進攻曾一度受阻。伊軍在伊中部的卡爾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與美英聯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伊拉克人從約旦等國家返回伊拉克,加入與美英聯軍作戰的行列。
戰爭轉折階段。美英聯軍憑借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兵分幾路發起強大攻勢,先後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並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事呈現一邊倒的態勢。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並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美國坦克開進巴格達,佔領了薩達姆城。面對美軍長驅直入巴格達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領導人號召軍隊和人民對美英聯軍採取「同歸於盡」式的襲擊行動。
戰爭收尾階段。美軍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聯軍「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伊拉克戰爭進行了40多天,美國達到了用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的目的。戰爭迄今已消耗美國200多億美元。
多了點……
㈢ 如何培養學生英語口語交際交流的能力教案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句話真知灼見地道出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我們英語課也是這樣,課前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演唱一首英文歌曲,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走進英語課堂,也為英語課學習做好熱身活動。當然有時候,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改編歌詞。或者讓學生來自編歌詞,通過自編歌詞,學生獲得成就感,對英語的興趣也提高了。游戲也可以近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的課堂上游戲也是不可或缺的。老師可以根據所學的內容穿插各種各樣的游戲。總之,英語口語交際訓練中激發興趣的方法是多樣的。有了興趣,就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願望,學生就會真正進入學習角色,成為學習的主體。有了興趣,學生也會心情愉快,樂在其中。
二、培養自信心,讓學生「敢於說」
良好的語言環境為小學生提供了開口說英語的基礎和平台,但小學生初學英語,由於他們不易用恰當的英語表達他們的意思,害怕出錯,又受到母語的干擾,他們在面對同學和老師用英語進行交流時不免膽怯。因此,教師要盡其所能開放語言知識學習的過程,讓他們不再緊張,由心底激發起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引導學生打破自我封閉的狀態,使他們敢於進行言語交際。
第一,努力創造輕松愉快的說英語的氣氛,以熱情感染學生。課堂不應是死氣沉沉的,相反,它應是一個生機盎然的場所,使學生可進行自由隨意的英語對話。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用各種手勢動作,生動的言語和豐富的表情感染學生
㈣ 四年級口語交際課《鳥的天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教學准備專:
1.多媒屬體課件,生字卡片。
2.有關榕樹的資料、圖片、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激發興趣。
1.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想法?(鳥棲息的地方,鳥的樂園、有很多鳥……發揮學生想像。)
2.這個鳥的天堂在哪兒?你知道嗎?(一棵大榕樹)
3.介紹資料:這棵大榕樹在哪兒?結合你課前查找的資料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這棵大榕樹在廣東省新會縣的天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都長出許多氣根,從樹枝上倒掛下來,鑽進土裡,過些日子又長出新的枝幹來。這樣不斷生長,它已長成了榕樹林,佔地達16畝。被當地人稱為「神樹」。「天堂中的樂園」。又因為上面棲息著許多鳥,被人們稱為「鳥的天堂」。)
4.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巴金爺爺去看一看那棵獨特的大榕樹。
二、自由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
1.指名讀文,讀准字音。
投影出示練習:選擇帶點字的正確讀音。
㈤ 小學四年級口語交際:My bedroom
My bedroom is very nice. There is a green bed near the window. On the bed, you can see a bog toy bear. Near the bed, There is a desk. My computer is on the desk. There are some books and a bag on the desk, too. I usually do my homework at the desk. My bedroom is always bright and clean, Do you lik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