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語系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需要用英語寫嗎 還是說中文的就行大家幫幫忙,急。
問你指導老師,所有的事都要問你指導老師,別人給你弄的再專業也不行,必須讓指導老師那關過了才行。建議你問問老師怎麼做,快畢業了,老師們也很熱心的說,哈哈。
Ⅱ 英語專業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是用中文寫還是英文寫急!急!急!
可以的
以前寫的開題和文獻綜述就是中文的呀
論文是用英文寫的
學校老師就是這樣要求的嘛
你是哪個學校?你的題目是什麼呀?
Ⅲ 誰知道英文版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題目:How to Succeed in a Job Interview簡介: who are about to graate have to face the challenge of being interviewed while trying to find employment. People looking for ajob usuall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job interviews. Doing well in a job interview means a good chance of being employed. With little working experience, how can we succeed in a job interview?
In my opinion, firstly, we should leave the employers a good impression an what we were, how we talk as well as how we behave in public. Secondly, we should not be nervous, for over ncrvousness will lead to uncertainty of your ability. Being confident can bring you to success. When you are asked something about the job you want, you should answer it as fully as possible according to what you know. Thirdly, honesty is a virtue. Being honest about your present situation and never make any boastful statemeat.
I hope everyone will have a good chance and win success in the interview. Then all of us can get our ideal jobs.
Ⅳ 英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寫多少字
英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本科一般1000-2000字吧,研究生多點。字數不是關鍵,主要是內容,當時我寫了幾次都沒過,還是學長給介紹的莫文網,高手就是不一般,一次性就通過了
經貿英語語篇翻譯策略探析
旅遊景點英語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探析
跨文化交際中的新聞英語翻譯實踐探討
從功能角度研究商務英語翻譯的原則和策略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談科技英語翻譯中的常見錯誤及應對技巧
論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多元化標准
英語翻譯中筆譯要點分析 優先出版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文化視角下的旅遊英語翻譯
科技英語翻譯的省譯
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國際科技交流中科技英語翻譯存在的問題及技巧探析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觀下科技英語翻譯研究
影響法律英語翻譯的因素
商務英語翻譯的文化適應性問題探析
國際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文化信息等值研究
構建任務型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教學的研究
旅遊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對接的思考
項目依託式EAP教學實踐研究——以《科技英語翻譯》教學為例
高中階段英語翻譯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
國際貿易中商務英語翻譯的文化差異及應對策略
框架語義學視角下的英漢科技翻譯研究
基於功能翻譯理論的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英語翻譯與教學研究
中國職業男子籃球俱樂部體育英語翻譯現狀調查和改善對策研究
康巴藏區旅遊英語翻譯現狀調查研究
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意象的傳遞
高職英語專業英語翻譯課教改初探
探討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論文化轉向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啟示
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科技英語翻譯能力分析
航海英語翻譯若干問題
商務英語翻譯教材建構模式探微
國內英語翻譯現狀分析及產業化思考
從建構主義觀點談商務英語翻譯教學
Ⅳ 本科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範文 要求從文獻綜述 開題報告 到相關論文範文的全套...
淺析透過交往行為理論看隱喻的英漢翻譯
論文關鍵詞:交往行為理論;隱喻理解;翻譯
論文摘要:本文利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重釋翻譯學的理解觀,並藉此說明在翻譯實踐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際中如何有效地解讀隱喻。
1.引言
隱喻翻譯是一項以語言為載體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也是將一種語言所承載的信息傳遞到另一種語言中去的主體間性交往行為。對於主體間性交往行為的研究,德國後現代哲學家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為人們開啟了一扇新的窗戶。該理論是在取捨抑揚不同哲學思想觀點的基礎上創立的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理性聯盟系統」,它以「理解」為核心,語言為基礎,融社會批判理論、普通語用學、社會進化理論為統一構架。
2.交往行為理論視域下的翻譯學理解觀
2.1翻譯學研究的新出路—交拄行為理論。翻譯學研究從傳統的語義學階段到結構主義語言學階段,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傳人我國的解構主義階段,經歷了漫長的歷程。
傳統的語義學範式的翻譯,受到古典主義知識論的影響,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對客體的理解完全依賴於譯者的主觀感受,強調譯者的悟性與靈感,講求「神似」和「化境」,推祟所謂的神來之筆。由於它過分地強調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得翻譯這一跨文化交際活動變成了一種神秘的實踐。
20世紀80年代,我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掀起了翻譯學研究的新高潮。人們開始關注文本,嘗試運用語言學的分析方法代替直覺感受,認為在紛繁復雜的言語現象背後隱藏著一種普遍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只要掌握了它就可以表達一切,使得翻譯變成簡單化的機械性操作,即用目標語言的語義一句法規則把存儲在源語言的語義一句法規則中的思維內容編寫進去。
顯然這種工具性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作為客體的語言的規律作用,隨之便受到了解構主義思潮的猛烈抨擊。解構主義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打破了結構,解構了系統,使一元規定走向多元化局面,把翻譯從語言邏名斯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但它畢竟又一次將翻譯推向非理性,過分張揚主體意識,使釋義變成了一種無限延宕的活動,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交往似乎變得不可能。
如何克服這種思想觀念的偏狹,進行有效的以語言為媒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呢?筆者認為,藉助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可為翻譯學研究找到一條理性的新路。
2. 2翻譯學理解觀的重釋。一位法國譯者說過:「翻譯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理解是翻譯大廈的基石,是翻譯過程的第一步,沒有一個好的理解,翻譯寸步難行。當我們認為交往行為理論為翻譯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時,就有必要對理解觀進行重釋。
哈貝馬斯認為社會交往以語言為媒介,語言交流必須互相理解,否則談不上有效交往。交往行為中的語言,即言語,是可以進行規范分析的。每個言語行為都具有施行和陳述的雙重結構。施行性部分作為主語句,處於主體間的交際層;而陳述性部分作為副語句,處於主體間的表內容層。施行性部分在一個言語行為中起決定作用,因為它限制了言語者和聽者的關系,同時也規約了陳述內容的意義。這兩個結構在言語行為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時言說者也許會強調其中的一部分,但並不意味著否定另外一部分,只是讓它暫時退居次要的位置而已。比如,「我手機沒電了」一語,看上去似乎僅僅陳述了手機電池已耗盡這一事實,但實際上它隱含著多種行為意義;①因為手機沒電,所以我剛才沒接你的電話;②我必須馬上充電;③我不會帶手機而帶小靈通,所以有事請打我的小靈通。這就是隱性的施行性部分,而根據具體的情境,它將起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施行效果。
塞爾認為「說話人的思想的原初的,或內在的意向性被轉換為語詞、語句、記號、符號等等,這些語詞、語句、記號、符號如果被有意義地說出來,它們就有了從說話人的思想中所派生出來的意向性。它們不僅具有傳統的語言學意義,而且也具有有意圖的說話人的意義。」這無疑與哈貝馬斯的言語雙重結構理論異曲同工。據此,對意義的理解也有必要進行相應的雙重劃分。理解某一言語應一分為二地看,在表述層上則是know-what的問題,而在交際層上是know-how的問題。know-what是指言說者何以會達到這種理解的明晰知識,即其能夠獲得關於理解的知識;從理解者的角度來看,就要求他能理解被語義、句法、規則排列起來的「語詞、語句、記號符號」構成了怎樣的意義。know how是指有能力言說者如何構造或施行這種言語行為的能力,是一種隱含的規則意識;從理解者的角度來看,就要求他能理解言說者的這種隱含性規則意識。在這一雙重理解中,對言語表述內容的理解是一級理解(know-what ),而要真正把握言語者內在的意向性必須進人二級理解(know-how),即對施行性部分的理解。因此,理解不能停滯在先驗判斷的形式上,必須在交往過程中達成。理解的目標是導向某種認同,即「共享知識,彼此信任,兩相符合的主觀際相互依存」。它不僅包含傳統的對語言表達式的理解,還包括「在與彼此認為的規范性背景相關的話語的正確性上,兩個主體之間存在著某種協調」,及「兩個交往過程的參與者對世界上某種東西達成理解,並且能使自己的意向為對方所理解」。
3.隱喻的解讀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對翻譯學的建構具有宏觀的方法論指導意義,對翻譯實踐是否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呢?鑒於紐馬克曾說「隱喻翻譯是一切語言翻譯的縮影,因為隱喻翻譯給譯者呈現出多種選擇方式:要麼傳遞其意義,要麼重塑其形象,要麼對其一進行修改,要麼對其意義和形象進行完美的結合。」以下將利用交往行為理論說明隱喻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解讀。
隱喻是一種語言使用現象,在「詞典中找不到隱喻」。從現代隱喻學觀點來看,隱喻現象應在形式上搭配異常,在語義上類屬不同,邏輯錯位,從而產生了語義沖突,而當聽者對沖突產生回應時,便生成了隱喻的意義,即理解了某一隱喻式言語。對於隱喻的運作機制,有人曾作過這樣描述:「隱喻涉及兩個不同領域(范疇)的概念,隱喻意義的產生是兩個概念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相互作用通過映射的方式進行。在映射過程中,屬於某一領域的相關概念和結構被轉移到另一領域,最終形成一種經過合成的新的概念結構,即隱喻意義。而這一映射和整合過程的基礎是兩個領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這無疑表明對隱喻的理解需要雙重劃分。
隱喻的理解過程應由兩部分組成:隱喻的辨認和隱喻意義的推斷。事實上這就是一個由一級理解進人二級理解的過程。舉一個人們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來說,從表述層理解(一級理解),"tongue」被美國傳統詞典這樣定義:"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 an aid in chewing, and swallo-wing, and, in human beings,,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們可以認為舌頭作為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首先具有與絕大多數脊椎動物一樣的味覺和輔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還是具有言說能力的人的重要語言器官。以這個基本意義為中心,tongue一詞背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意義集合:它可以指形狀像舌頭的東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鐵路導向尖軌),switch tong(開關銅片),也可以指人的言說行為和言說能力,例如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這一言語行為中的另一個關鍵詞fire,在美國傳統詞典里可以找到如下定義;"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勿flame」。同樣,在它背後的意義集合中可以找到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災),wild fire(野火),the fire ofcannon炮火)等火的具體形態。也可以發現其他意義,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這男孩非常熱情決奮),He was o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責難)。
當tongue和fire這兩個背負著各自龐大意義集合的詞語被嵌人A is B的基本語言框架(句型)中去時,兩者的邏輯關系就通過「is』,發生相互作用。" is」用來表示一種等值。所以從字面上看,或者換一個角度說,從聽者對表述層的理解來看就應該推理為:「舌頭是火」。「是」表明兩個意義集合在某方面來說是等值的。然而,從上面我們對這兩個詞的意義的理解來看,它們顯然隸屬於兩個不同的范疇,將它們之間用『` is"連接後,進行常規的等值邏輯推理的是行不通的,於是從表述層上我們能夠辨別出這是一個隱喻,從而完成隱喻理解的第一部分。當聽者明確說者使用的是隱喻式的言語行為之後,就要對隱喻所表達的真正意義進行推斷,那理解當然就要進人二級階段,理解該言語行為的施行性部分,即理解「說話人的思想的原始的,或內在的意向性」。
可以這樣假設,如果"The tongue is a fire」是說給一位正受媒體指責的藝人聽的,那麼說話人可能含有一種同情或瞥告的意向。藝人總是倍受媒體關注的,由於種種原因,媒體可能片面地、誇大地報道了某些事實,而這樣的報道傳播開來便演變成了某種絆聞和謠言,它們將或多或少地給藝人本人或其事業帶來一些麻煩。這種語境為舌頭與火的等值邏輯推理提供了一種可能:舌頭—人類的語言器官—人的言語行為—媒體的報道—人們對報道的負面反應(緯聞和謠言)—給藝人本人或其事業帶來麻煩(毀壞名譽或阻礙事業發展),火—會發光發熱的化學物質—光和熱過度會引發火災,毀壞東西,甚至造成人員死亡,這樣二者在毀壞這一功能上找到了相似性,邏輯推理就站得住腳了。"The tongue is a fire」的意思是大眾對藝人的多種看法和言論中不乏啡聞或謠言,它們也許會攻擊其人格,甚至會因為它們的存在,公司解除僱傭關系,或者沒人敢請這位藝人演出。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說話者是在發出人言可畏的感嘆,或是在告誡演藝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被媒體捕捉到後進行炒作,從而自毀前程。至此,聽者才完成了對原言語行為的有效理解,導向了聽者與說者的某種認同。
完成對隱喻的理解,必須經由一級理解(對言語表述內容的理解)到達二級理解(對言語者內在意向性的理解)。在同一語言體系中是這樣,在不同的語言體系間也應該如此,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往。我們應該怎樣操作隱喻翻譯就不言而喻了,或保全源語隱喻,或進行譯語隱喻替換,或使譯語語言顯性化都具有可行性,只要它能夠幫助聽讀者完成意向性理解。
3. 1保全源語隱喻。當隱喻的喻體和喻意在源語與譯語中完全或大體相同時,對於源語的喻體,譯語聽讀者能產生與源語聽讀者相似的心理聯想,並完成相似的意向性理解,譯語中則宜保全源語隱喻。如: (1)Heisafox.他是只孤狸。
英語fox和漢語狐狸指的是同一種動物,當它被用作說人時都含有「狡猾」之意,即使聽讀者與說寫者處於不同的語言體系和文化背景中,也能有效地理解該言語行為的施行性部分:要當心這個人,他很狡猾。再如:
(2) think tank思想庫
「思想庫」一詞本不存在於漢語文化里,然而「庫」在漢語文化中指儲藏東西的地方,因此盡管處在漢語文化中的人們還未認識到用「庫」的特性來描述「思想」的集合,但這種「庫」的認識能導向對英語文化中的「think tank』,的認同,因此「庫」這個喻體可以保全下來。畢竟在這種跨文化交際中,我們不能低估聽讀者的理解能力,更不能剝奪他們的理解權利。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有時需要變通地保全源語隱喻,即在保全源語隱喻的同時做出適當的解釋。如:
(3)What will it be when the increase of yearly proddc-tion is brought to a complete stop? Here is the vulnerable place, the heel of Achilles, for capitalistic proction.(Friedrich Engels,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in 1844 )
要是每年的生產完全停止增長,情形又將怎樣呢?像阿基里斯的腳踵一樣,這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致命弱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the heel of Achilles」這個短語來源於古希臘神話。A-chilies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傑出英雄,他在特洛伊戰爭中身經百戰,屢建功勛。據說,Achilles出生時也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孩子。他的母親為了鍛煉他堅強的意志,造就他一副刀槍不人的鋼鐵之軀,便倒提著他的身體放到環繞地獄的冥河中去浸泡。果然,他的身體經過浸泡變成了一副鋼筋鐵骨,任何凶惡的敵人也不是他的對手。但是,他的一雙腳後跟卻因握在母親的手裡,便與普通人的一樣,成了這位英雄的致命弱點。後來,在一次戰斗中,仇敵射中了他的腳後跟。這位戰功赫赫、所向無敵的英雄最終死於自身的這一致命弱點。由於漢語文化中沒有Achilles其人其事,若僅僅保全英語源語隱喻,而不做任何解釋,則會阻礙漢語文化中的聽讀者完成意向性理解。因為他們對「阿基里斯的腳踵」只能作出符合漢語常識的判斷:一個名為阿基里斯的人的腳後跟,而無法導出「致命的弱點」這一認同,即無法進人二級理解。所以在保全英語源語隱喻的基礎上,增加必要的解釋,這樣不僅使聽讀者順利地完成理解,導向某種認同,還使聽讀者見到其原有形象和風格,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流。
3. 2譯語隱喻替換。當源語的喻體所承載的喻義完全無法在譯語中再現時,可根據具體的語境而採用譯語文化中聽讀者所熟知的喻體形象進行替換。如:
(4)差人道:「馬老先生,··…老實一句,『打開板壁講亮話』,這事一些半些幾十兩銀子的話,橫豎做不起來……」(《儒林外史》)
"Now Mr. Ma,」said the rtmner,「…Let』s put all。cards on the table > a few dozen tales are not going to settle anything....
生活經歷和認識方式的不同,導致漢語和英語中使用了兩種不同的喻體,這時,我們不得不使用英語文化中的認識方式「put all our cards on the table」來替代漢語文化中的「打開板壁講亮話」,因為隱喻不僅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存在,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既是思維方式就一定會受到認知結構和認知方式的制約,當這種制約條件本身不一致時,我們就不能抓著喻體形象不放。試想把「打開板壁講亮話」直接搬到英語文化中去,英語語言的使用者沒有這種思維方式,根本不能解讀出「老實地說、坦誠地說」這一層意義,而只會停留在它的字面意義解讀的困惑中。這種滯留於一級狀態的理解是不完整的,並沒有導向某種認同。為了導向「坦白地說、老實地說」這一認同,英語中就必須更換喻體「put all our cards on the table"。
3. 3譯語語言顯性化。顯性化是指在譯語中把源語的隱喻變為一種直說或闡釋。在翻譯過程中,有時在譯語中無法再現隱喻的喻體和喻意,也無法在譯語文化中找到聽讀者所熟知的喻體形象進行替換。這時,為了到達二級理解階段,導向某種認同,就只能舍棄源語隱喻的喻體,而保留其喻意。如:
(5)填鴨式教學法forced-feeding method of teaching「填鴨」是一個具有豐富中國文化特色的詞。中國有五大名宴:滿漢席,孔府宴,全鴨席,文會宴,燒尾席。其中全鴨席的菜餚全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烹制而成,共有一百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據考,北京填鴨的祖籍是南方,後來遷至京西玉泉山,用人工填喂法逐漸育成今日的品種。它的生長期較短,只需60一65天就能長成5一7斤重,45天之前的雛鴨自由取食,最後15~20天則由人工填喂,每6小時一次,一天填喂4次,故得名北京填鴨。把填鴨的飼養方法應用到教學上,是指一種強制灌輸的教學方法。處在漢語文化中的聽讀者很容易由填鴨的飼養方法聯想到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從而完成了對「填鴨式」的一級理解和二級理解。此時,若保留喻體,將「填鴨式」生硬地搬到英語語言文化中去(如ck-feeding),勢必會阻礙該文化中的聽讀者理解這種教學法。由於在他們文化中沒有這種飼養鴨子的方法,他們對ck-feeding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即一級理解階段上,無法進人到二級階段。為了使他們「導向某種認同」—一種強制灌輸的教學活動,就只能舍棄隱喻的喻體,而保留其喻意,故翻譯為「forced-feeding method of teaching"。
4.結語
雖然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人們的隱喻概念也時有不同,但並不意味著在跨文化交際中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各個學科領域的深人發展,翻譯學以及在其抬導下的翻譯實踐活動被不斷地注人新的血液。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這扇新打開的窗戶看隱喻翻譯時,我們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隱喻作為一種言語行為具有所有言語行為所共有的雙重結構,基於此我們對它應有相應的雙重理解,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導向某種認同」的理解。相信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我們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更好地解讀隱喻。
Ⅵ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英文請問怎麼翻譯
論文開題報告主要是你的論文將要寫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寫和如何寫的問題。這里有幾個方面:
第一,你要寫什麼
這
個重點要進行已有文獻綜述,把有關的題目方面的已經有的國內外研究認真介紹一下(先客觀介紹情況,要如實陳述別人的觀點),然後進行評述(後主觀議論,加
以評估,說已有研究有什麼不足),說現在有了這些研究,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選題將要探討的問題。由於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
以,你的論文要寫什麼是根據文獻綜述得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如果不做綜述,很可能你的選題早被別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為什麼要寫這個
這個主要是說明你這個選題的意義。可以說在理論上,你發現別人有什麼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論價值了。那麼你要說清楚你從文獻綜述中選出來的這個題目在整個相關研究領域占什麼地位。這就是理論價值。
然後你還可以從實際價值去談。就是這個題目可能對現實有什麼意義,可能在實際中派什麼用場等等。
第三,如何寫
在開題報告里你還應當說清楚你選了這個題目之後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有了問題,你准備怎麼去找答案。要說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時,重點闡述你要用什麼方法去研究。如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問卷法、定量研究、實驗研究、理論分析、模型檢驗等等。
在上述三個方面中間,文獻綜述是重點。沒有文獻綜述,你就無法找到自己的題目,也不知道這個題目別人已經做得怎麼樣了,所以你要認真進行綜述。當然,綜述的目的還是引出你自己的話題,所以不能忘記評述喲。
Ⅶ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應該怎麼寫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分為好幾類,比如有文學方面的,商務英語方面的,內教學法方面,語容言學方面,文化方面的,翻譯方面的等等。每個方向有各自的寫作要求,但都包括Title, Abstract, Introction, Body, Conclusion,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當然,在寫之前還要寫選題報告,開題報告還有結題報告。 寫文學方面的要看英文原著,當然也可搜索大量資料,但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得到高分必須要Do it by yourself. 還有我想說的是論文最好提早下手,這樣才可以有大量時間不斷的修改。 總之,要寫出好論文就得多用心,多找資料,多跟論文導師交流,多看,多寫。
Ⅷ 誰有英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範文和模版
怎麼寫開題報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備工作當中搜集的資料整理出來,包括課題名稱、課題內容、課題的理論依據、參加人員、組織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時間、經費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標題的擬定。課題在准備工作中已經確立了,所以開題報告的標題是不成問題的,把你研究的課題直接寫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導過一組同學對倫教的文化諸如「倫教糕」、倫教木工機械、倫教文物等進行研究,擬定的標題就是「倫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內容的撰寫。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所謂課題背景,主要指的是為什麼要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所以有的課題乾脆把這一部分稱為「問題的提出」,意思就是說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或者說提出這個課題。比如我曾指導的一個課題「倫教文化研究」,背景說明部分里就是說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倫教作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她的文化發展怎麼樣,有哪些成就,對居民有什麼影響,有哪些還要改進的。當然背景所敘述的內容還有很多,既可以是社會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關鍵在於我們所確定的課題是什麼。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課題研究的內容,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課題要研究的是什麼。比如我校黃姝老師的指導的課題「佛山新八景」,課題研究的內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為重點,考察佛山歷史文化沉澱的昨天、今天、明天,結合佛山經濟發展的趨勢,擬定開發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氣象的文化旅遊的可行性報告及開發方案。」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的,應該敘述自己在這次研究中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比如我校葉少珍老師指導的「重走長征路」研究課題,在其研究目標一欄中就是這樣敘述的:
1、通過再現長征歷程,追憶紅軍戰士的豐功偉績,對長征概況、長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什麼是長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過小組同學間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說,培養合作參與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過本次活動,使同學的信息技術得到提高,進一步提高信息素養。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在「課題研究的方法」這一部分,應該提出本課題組關於解決本課題問題的門路或者說程序等。一般來說,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方法有:實地調查考察法(通過組織學生到所研究的處所實地調查,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問卷調查法(根據本課題的情況和自己要了解的內容設置一些問題,以問卷的形式向相關人員調查的方法)、人物采訪法(直接向有關人員采訪,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獻法(通過查閱各類資料、圖表等,分析、比較得出結論)等等。在課題研究中,應該根據自己課題的實際情況提出相關的課題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實用就行。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當然就是說本課題准備通過哪幾步程序來達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這一部分里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就是自己的課題大概准備分幾步來完成。一般來說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不外乎是以下幾個方面:准備階段、查閱資料階段、實地考察階段、問卷調查階段、采訪階段、資料的分析整理階段、對本課題的總結與反思階段等。
六、課題參與人員及組織分工。
這屬於對本課題研究的管理范疇,但也不可忽視。因為管理不到位,學生不能明確自己的職責,有時就會偷懶或者互相推諉,有時就會做重復勞動。因此課題參與人員的組織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參與研究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推選出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任務分派和落實。然後根據本課題的情況,把相關的研究任務分割成幾大部分,一個小組負責一個部分。最後由小組長組織人員匯總和整理。
七、課題的經費估算。
一個課題要開展,必然需要一些經費來啟動,所以最後還應該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課題所需要 的資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資料需要多少錢,實地調查的外出經費,問卷調查的印刷和分發的費用,課題組所要佔用的場地費,有些課題還需要購買一些相關的材料,結題報告等資料的印刷費等等。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的資金作後盾,課題研究勢必舉步維艱,捉襟見肘,甚至於半途而廢。因此,課題的經費也必須在開題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綢繆,才能真正把本課題的研究做到最好。
Ⅸ 外語系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要用英語寫嗎
各校要求不一樣,需要看你們學校的具體格式要求,各校都有自己的模板的,開題是否用英文也都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