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練習英語口語
要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實在不容易,為此我們必須在很多方面進行努力,例如語音,單詞,句子,聽力等等。但是很多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報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看了各種各樣的書,英語口語卻依舊沒有進步。那麼如何更好更快的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呢?
制定英語學習計劃
快速提高英語口語的方法很多,行業英語日常口語和學習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對於很多人來說,總結出一套常規的學習方案,幫助孩子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口語學習,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請不要把計劃定的太高遠,這樣反而不利於進步。要將每一階段的學習按照日、周這樣的短時間進行學習和反饋,這樣日積月累,自信心會越來越足,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注意在生活中進行英語練習
語言是一個雙向的學習,要會說會聽才能有進步。可以通過一些原版的動畫片和電影,潛移默化地從中進行聽力的鍛煉,另外也可以跟著讀,模仿人物的發音和台詞,這樣慢慢地發音也會變好。英語就是為了交流,不要怕英語口語太差而不敢跟人交流,這樣反而失去語言的作用。想要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水平就一定要在生活中多運用,多練習。
英語作為一種交流的語言,不能僅僅在筆頭上的「行水流雲」,還要求我們能用口表達出來,甚至能出口成章。但如何快速英語口語的能力呢?想要更好更快的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在短期內有突飛猛進的發展,那麼就要注意培養自己對英語的興趣,把英語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這所有的一切也正是語言學習的真諦。
阿西吧
② 我報考應用英語專業,但我無參加英語口語考試,點辦
口試就只指高考考試結束後緊接著的口語考試,如果沒有參見,不能報考要求有英語口語的專業,更不會被英語專業錄取的。
③ 免費英語口語學習軟體都有哪些啊
口語在現在社會當中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想要學好英語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想在短期內學好英語,想要快速的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剛入門的你還得掌握方法,現在最方便的教學方式是找到合適的網上免費口語課。究竟去哪裡找,哪家的學習效果好呢?④ 英語應用能力口語考試怎樣才算過 及格算嘛
英語應用能力口語成績是和筆試和聽力一起的。您所報考地區會有相關的規定,會有一個合格分數。合格以後就會給您頒發一個資格證書。
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全國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組織進行的國家級考試。
考試分為A、B級,於每學期期末進行。
考試形式:筆試和聽力測試120分鍾;口語考試15分鍾。
考試對象: 高職高專學校修完公共英語課程的在校學生。
考點設置: 各高職高專學校。
考試報名地點:各高職高專學校。
考試合格證書:由國家考委會統一發給 A、B級合格證書或口語合格證書。
考試報名費標准:筆試30元,口語考試35元。
考試參考資料:一、教育部公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
二、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
三、國家考委會公布的《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口語考試大綱》;
四、全國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新編實用英語》
教材等。
補充一點:有很多學校考AB級不用考口語
⑤ 很急!!!"當今英語教育專業的人才需求"的社會實踐調查
一、引言
中國英語教育始於19世紀初在中國的英國傳教士,而中國人自己的英語教育則一般以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成立為正式開端(李良佑等,1988;付克,1986)。到1903年,我國大中學校開始普遍開設外語課(付克,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於1964年制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首次在我國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語為我國學校教育的第一外語」(胡文仲,2001)。21世紀伊始,隨著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人學英語的第三次高潮已經到來(王力第,2002)。保守地說,中國目前至少有兩億人在學英語,就以同一母語和同一文化背景學習同一外語而言,可謂人類外語學習史上之最。中國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的超級大國」(張吉生、周平,2002),但能否成為世界英語教學強國,則需廣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准確把握中國英語教育的時代脈絡,了解其發展趨勢,當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本文的目的正在於此。我們將首先放眼世界的宏觀教育思潮,接著介紹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之後將描述當下中國英語教育日趨明朗的時代特徵。
二、世界教育思潮
英語教育涉及人口最多,影響面最廣,最具全球性。因此,任何對中國英語教育的研究,都不能不將世界教育思潮的動態收入其視野。按王義高(1998)的觀點,20世紀全球教育出現八大思潮:「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教育的經濟取向思潮;終身教育思潮;教育的個性化思潮;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思潮;教育的全球價值取向思潮;教育國際化思潮以及教育信息化思潮。」其中一些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我國英語教育領域。
自20世紀中葉開始,有關「科學是直接生產力」、「科技的社會、經濟功能」的思想開始成為主流。中國在50年代就響起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把中國教育的科技取向作為國策加以定位。2004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我國第一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意味著我國教育科技取向在新世紀的延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採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為支撐……」可以說,這是教育科技取向在中國英語教學上的體現。
教育的經濟取向思潮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初形成的人力資本理論。雖然該理論把人與物等量齊觀,有損人格尊嚴,但它強調了人的因素、科技因素和教育因素對經濟和生產的決定作用,這一合理內核使其得以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繼而形成了當代教育的經濟取向思潮,推動各國政府從忽視教育變為重視教育,進而奉行「教育優先」、「教育超前」的政策。可以說,在中國持續升溫的英語熱和發展迅猛的英語教育產業,正是這種經濟取向在中國的表現和產物。
教育個性化取向的思想源頭是人本主義思潮。當代存在主義教育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及人文主義課程論也都支持個性化這一教育取向。教育個性化取向在西方已深入人心,但是我國對此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這是因為我國教育傳統、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經濟現狀等國情所決定的。盡管如此,個性化取向也已經在我國教育綱領性文件中顯現。比如:《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教育部,2001)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明確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又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新的教學模式應該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
教育信息化思潮,是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轉化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必然結果。上個世紀中葉,早期的現代傳媒信息技術包括幻燈、投影儀、錄音、錄像、語言實驗室、電影、廣播電視等,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教育;60年代起,人造衛星開始應用於教育,標志著教育信息化進入一個新階段;80年代以後,隨著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光纖通訊技術以及國際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並廣泛應用於教育,全球性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現實,而且正在快速深化和發展。在中國英語教學領域,信息化思潮表現得尤為突出,信息化已經是中國英語教學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我們將在後面對此進一步展開討論。
三、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在上述世界教育思潮的大背景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英語教育持續穩步高速發展,顯示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對此學界提出了各種觀點。
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當代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顯示出三大趨勢:從研究如何教轉向研究如何學;從研究語言形式本身轉向研究語言的使用和學習者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從對交際法的狂熱追捧轉向對傳統外語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反思和回歸。
胡文仲、高一虹(1997)在對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研究中,發現外語教學帶有明顯的文化轉向,並指出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在三方面呈現發展趨勢:教學目的從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轉向廣義的文化學習和文化意識的提高;教學內容在對文化的理解上由相對狹窄轉向相對寬泛;教學視角從單向的目的語文化轉向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兩者互動。
劉潤清(1999)在上個世紀末指出外語教學研究發展趨勢的六個方面:研究的對象從客體逐漸過渡到主體;從單學科理論支持到多學科理論支持;從側重教語言的形式到側重教語言的意義和功能;在高年級從語言技能教學轉向內容教學;從勞動密集型教學到高科技密集型教學,從過程管理教學到目標管理教學;從定量研究轉到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結合。
田貴森(2002)於新世紀之初提出外語學習與教學的八個轉變:外語學習與教學的研究由外語教學法單一學科向多邊緣跨學科方向發展;外語學習與教學研究的重點由怎樣教轉向怎樣學;外語教學內容開始由語言技能向重內容教學發展;外語教學方法由過去遵從一種方法體系向綜合式、折中式方向發展;外語課堂教學方式開始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外語教學界越來越關注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規范性;外語教學中知識呈現方式發生變化;外語學習者的隊伍和學習目的也發生了變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2002)「十五」計劃稱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呈現以下七大趨勢:外語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二語習得研究;注重師資培養的研究;注重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注重以內容為基礎的教學;重視外語測試和評估;採用多媒體技術通過互聯網授課。
上述各家觀點既有不同,又彼此呼應,共同形成主流理論,對外語教學實踐的發展產生影響。但從歷史上看,理論對實踐的影響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理論與實踐的關繫到底怎樣?傳統的回答是:理論源於實踐,高於實踐,並引導實踐。這種描述顯然是來自掌握了話語權的理論界。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如White(1988)就說,受理論驅使的實踐絲毫不可取,因為實踐本身包含極其復雜的因素。Schon(1983)也認為,(教師發展模式中的)應用科學模式把理論奉為科學,理論研究者高人一等,把教學看成是理論的應用,因此,教師只是理論應用的工具,教師也就當然比理論研究者低一等,這樣就在理論研究者與課堂教學者之間造成了心理邏輯上的等級差別。無論何種觀點,筆者堅持一個原則:任何試圖服務於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理論,都必須植根於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土壤。因而,考察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時代特徵,應是中國英語教育理論研究的起點。
四、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時代特徵
在世界教育大思潮的背景下,在外語教學理論界的反作用下,在中國國情變化的推動下,中國英語教育實踐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依據筆者的考察,舉其要者加以歸納,可概括為市場化、社會化、應試化、口語化、雙語化、信息化、虛擬化與多元化等八大特徵,下面分別加以敘述。
(一)市場化
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伴隨中國社會的這一歷史性變革,中國英語教育格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1978年為歷史轉折點,在這之前中國社會的主旋律是階級斗爭,在這之後變為發展經濟。中國的英語教育在改革開放以前是為政治服務的,在改革開放之後則是為發展經濟服務的。中國現在的經濟形態是市場經濟,因而英語教育也就必然受到市場經濟需求變化的影響和規約。比如:由於人才市場對英語人才需求總量的急劇增大和種類增多,便使得外語學習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外語院系新開專業也越來越多,包括外貿、商務、科技、同傳與國際法等,社會英語辦學機構蓬勃發展,國外英語培訓機構不斷湧入,英語圖書市場品種極大豐富和多樣化。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國英語教育已經開始進入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的市場化時代。
(二)社會化
社會化是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主要反映在教學主體、教學資源、教學標准和評估手段等方面的社會化。教學主體的社會化表現為原來國立各級學校包括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等的英語教育一統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現在的格局是,各級國立學校、各級民辦學校、各種社會辦學機構以及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投資興建的各種培訓機構共同存在,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國有學校系統的英語教師也大規模地參與社會辦班教學活動,既有學校組織的,也有社會辦學機構聘請兼職的,還有教師自己經營的。學生的情況類似,平常在正規學校學英語,晚上、周末、假期則在社會上的各種培訓部、補習班上英語課。還有大量社會人士,或為晉職,或為求職,以各種方式參加社會上的各種英語學習項目。教育資源——包括師資、校舍、教材等在內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的社會物質和知識力量——在校內校外的整個社會英語教育體系中發揮作用。教育標准和評估手段的社會化,則指職場上單位招聘所依據的英語水平標准已經不僅僅是學歷的高低,而是社會化的英語水平測試,以及招聘單位自己設定的英語測試。
(三)應試化
盡管對應試教育的批評聲年年都不絕於耳,但應試教育一定有其不可抗拒的歷史原因和現實需求。或許應試教育並不像有些批評者說得那樣可怕,畢竟中國英語教育一直穩步發展,蒸蒸日上,可能這就是中國英語教育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唯一現實的選擇。無論如何,現實不容迴避,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乃至研究生、博士生階段,一路上是初考英語、中考英語、高考英語,大學四、六級英語,考研英語與考博英語等等,再加上出國熱帶動的托福、GRE、雅思等國際英語考試,以及各種名目的考級英語,應試已成為中國英語教育中不可迴避的現實之一。各種不可迴避的英語考試已經成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歷程中的里程碑。客觀地說,應試在產生其必然的負面作用的同時,也對中國英語教育產生了一股巨大的推動力。如何應對應試教育的消極作用,是中國英語教育不得不長期面臨的課題。
(四)口語化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英語教育是以書面語為主,但新世紀開始以來,中國人與外國人的直接對話需求急劇增大,英語口頭語的重要性凸顯。鑒於這種社會需求的變化,學校和社會英語教學、個人英語自學、英語出版業、各種大眾媒體宣傳與官方的政策取向等等,無不把英語聽說能力放在首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明確提出:「在上述三個層次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以及各高校情況差異較大,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聽、說、讀、寫、譯等五種能力的培養中,各高等學校要特別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英語口頭語教學的重要性已經歷史性地完全確立。中國英語教學歷來以讀寫為本,能否與時俱進,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慣性,轉向「聽說為本、讀寫並重」(劉潤清,2002)的英語教學新模式,以適應中國社會對英語應用和英語人才的新的需求,將是對中國英語教學的一個嚴峻考驗。
(五)雙語化
中國的雙語教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興辦的各種教會學校,因此,批評者往往把雙語教學貶斥為「殖民地教育色彩」,這種色彩到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幾乎完全褪去。20世紀末,中國才再度興起雙語教學,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和名牌大學,雙語教學已開始試辦。新世紀初,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的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此後,雙語教學更是迅速發展。對此,理論界有贊成的,如:Brinton et al.(1989)認為,實施雙語教學將直接推動學生的英語學習,使之英語水平得以提高。蔡基剛(2005)也說:「英語本來就是一種工具,只有通過英語這個工具廣泛學習科學知識,在實際運用中學習和使用它,才能真正發展英語的能力。這恐怕也是解放前教會大學英語教學的成功之處。」當然也有人質疑,「用英語講非語言課,能比用漢語講得更明白清楚、省時省力嗎?」(王宗炎,2005)筆者以為,雙語化在大學課程中可以加大比例至30%左右,但在中學不應大規模推廣。泛濫則弊大於利,適度則利大於弊。無論如何,社會實踐的選擇有其自身的規律,英語雙語教學這一復活的新生事物,已是大勢所趨,必將成為中國英語教育的又一個助推器。
(六)信息化
信息化主要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和學習。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其成果包括衛星電視、計算機、網路、軟體以及各種各樣的數字化電子產品和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於英語教學和學習,比如計算機上做英語題、互聯網上聽英語課、QQ英語對話、MP3欣賞英語歌曲、手機英語簡訊、家中看美國的CNN和英國的BBC電視節目等等。信息技術已經給我們帶來了海量多樣、方便廉價的英語教學資源。按胡壯麟(2004)的說法,人類在經歷了口述文明和讀寫文明之後,「正進入第三個時期,即超文本文化。超文本不僅對口述和讀寫揚長避短,而且它能跨越時間和空間,創建和正在創建兩者所沒有的表達、傳遞、儲存與翻譯信息的方法。」正是這種超文本文化引發了中國英語教學的信息化發展趨勢。
新世紀初,中國英語教育最高管理層頒布了一些對中國英語教學有著導向作用的新文件,比如《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前者提出要「利用音像和網路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體,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教育部,2001);後者則推薦了「基於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和「基於計算機的英語學習過程」模式(教育部高教司,2004)。這表明最高管理層對中國英語教學信息化趨勢的確認和推動。充分利用信息化帶來的優勢,將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改善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七)虛擬化
與信息化趨勢並行的是虛擬英語教學的崛起。信息化帶來了一個海量的、多樣的、開放的、方便的、快捷的、廉價的、簡單易行的、學生獨立自主的、符合個性化教學的與超越時空限制的教學方式,我們稱其為「虛擬英語教學」,與傳統的以校園課堂教學為依託的實體英語教學相對應。虛擬英語教學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虛擬英語教學是指網路英語教學,即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進行的英語教學課程。廣義虛擬英語教學除包括狹義的英語教學以外,還包括所有通過計算機化、網路化、數字化、電子化、多媒體化、信息化、大眾傳媒化、衛星化與現代教育技術化等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的直接的英語教與學,以及與英語教學相關的其他活動。
虛擬英語教學的本質特徵在於人機合作,有別於傳統實體教學的人人合作。顯然,廣義虛擬英語教學已經進入億萬人的日常生活,已經成為傳統校園實體英語教學的重要補充。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隨著網格計算機、第三代互聯網路、無線上網、衛星電視以及其他新興信息技術的問世和迅速發展,虛擬英語教學將變得更加經濟實用、快捷方便、豐富多樣與人性化等等,虛擬英語教學將更加普及。筆者大膽預言,虛擬英語教學,這一英語教學的世紀之變,將在不遠的將來與傳統的校園實體英語教學合流,成為英語教學兩大主流方式之一;在某些方面,虛擬英語教學甚至還可能取代實體英語教學。
(八)多元化
多元化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發展趨勢之一。順應這一主流趨勢,中國英語教育也出現多元化趨勢。這一趨勢主要表現在英語教學需求、教育機構和教學主體、教學媒體、教學材料、英語語言、教學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等各個方面。
1.英語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英語教育需求的多元化首先反映在一些對英語有直接強大需求的行業,如:涉及外經、外貿與外事等社會機構和組織,外資企業以及旅遊業等。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以及其他各行各業也將不同程度地加入國際化進程,由此必然產生對英語人才的不同行業、不同專業、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規格與不同樣式的多元需求,而這種多元需求又必然引發和推動中國英語教學其他方面的多元化趨勢。
2.英語教育機構和教學主體多元化
改革開放前的教育機構主要包括國有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改革開放後,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也開始被允許進入教育產業,而教育領域中需求量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又正是英語教學,新型資本自然首先湧入英語教育產業。由多元資本催生的各種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民辦學校、社會辦學機構以及各種短平快的培訓中心、補習班、夏令營等共生共存,呈現一派多元化景象。
在多元化的各種教學機構中,除了傳統的英語專業背景的教師以外,在雙語教學中,出現了大量的非英語專業背景的教師用英語講授其他專業課程;更有眾多的母語為英語的人士湧入中國,在不同層次的學校或社會辦學機構中,講授英語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還有一類中國英語教師,他們出身於非英語專業,但精通英語考試,這種「考試英語教師」在那些專門進行英語應試培訓的社會辦學機構中,深受學生歡迎。可見,中國英語教師的來源已呈多元化趨勢。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更是如此,當今中國,除了小學生、中學生與大學生法定學英語以外,還有幼兒園的孩子,外資企業的白領、藍領,外貿外經企業的老闆和員工,以及許多為了提薪升職,或有心進入國際舞台、打入國際市場、從事對外業務的公務員、律師、會計、工程師、職業經理、藝人、記者、模特兒、主持人、經紀人,甚至工人和農民,都在學英語,可以說社會各行各業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英語學習群體。隨著國人英語學習熱潮的不斷升溫,英語學習者日益多元化已成大趨勢。
3.英語教學媒體多元化
隨著信息化和虛擬化的發展,教學媒體已從古老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發展為傳統、現代和信息技術三個不同時期的教學媒體大融合。傳統媒體包括直觀教具(如教師形體動作、口頭語言、印刷材料、黑板、粉筆、實物、模型與標本等)和示意教具(如圖畫、圖片、卡片、掛圖、圖表、地圖、路線圖與照片等);現代教學媒體包括視覺媒體(如幻燈、投影等)、聽覺媒體(如廣播、錄音與唱片等)、視聽媒體(如電視、電影與錄像等)和單媒體系統(如語言實驗室等);IT教學媒體包括VCD、DVD、MP3、手機、多媒體系統(如計算機、有線區域網等)以及超媒體系統(如國際互聯網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媒體的多元化已經是中國英語教學現實的一部分。
4.英語教學材料多元化
英語教學材料的多元化主要表現為教學資料的來源、載體、內容以及品牌的多樣化。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全國一本教科書」的局面已經完全改變。現今圖書市場提供的教科書、參考資料和教輔資源空前豐富,品種多樣,除了本土編寫的以外,進口原版英文圖書也越來越多。而且,在傳統的紙質文本巨大增量的基礎上,出現了各種各樣電子文本的教學材料,音像資料也由於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而得以大規模的發展和增長。教學材料的內容也趨於多元化,已經從原來以單純的一般英語即共核英語為主,向各種專業、行業的英語發展。英語資料的品牌也由原來少數幾個壟斷老字型大小,如《許國璋英語》、《新概念英語》等,發展為多種品牌之間的競爭。
5.英語標準的多元化
在英語發展早期,一般認為英國英語是標准英語,二戰以後,英國勢微,美國崛起,美國英語的影響也逐漸擴大,對英國英語的標准英語地位提出挑戰。進入上世紀末,英語逐步確立其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標准英語的概念逐漸淡出,開始出現「國際英語」或「世界英語」的概念。比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英語播音員就有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等各國的母語為英語的人士,也有中國本土以英語為外語的人士。在中國的英語教育市場上,更是多種國別英語同台競技,異彩紛呈。「英語的教育規范,從『一顆星』轉向『一條銀河』」(高一虹,2000)。
6.英語教學模式多元化
從理論上講,各種不同的新模式構想不斷涌現。比如:有的針對某一語言技能提出某種新模式,如:彭青龍(1999)的「3D外語口語教學法」,王初明(2000,2002)的「寫長法」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楊文瀅、胡桂蓮(2003)的「延續性寫作教學模式」;也有的針對中學英語教學提出宏觀新模式,如:張正東(1999)的「立體化教學法」;還有的針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新的普適模式,如:應惠蘭等人(1998)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謝邦秀(2002)的「多邊性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等。而從國家教學大綱來看,先有《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教育部,2001)倡導的「任務型教學途徑」,後有《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推出的「基於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
從實踐來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採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有的堅持語法和翻譯教學,採用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語法翻譯法;有的仍操練不止,堅持風行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聽說法;有的則用任務法,將交際思想貫徹到底,等等。而多數教師,在他們各自的課堂上,則一如既往地堅持實用主義原則,採用折中法(樊長榮,1999;Liu,2002),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他為我用。既有對傳統方法的返璞歸真,也有對流行方法的狂熱追捧。最具新世紀代表性的可算是上海大學已經進行了兩年的大學英語多種教學模式改革實驗,在這種實驗中,學生可以在多種教學模式中自由選擇(毛忠明等,2004)。無論其最後結果如何,改革實驗本身已向世人昭示:中國英語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時代已經開始。
7.英語教育理念的多元化
在上述多方面的多元化之上,還有一個更為本質性的英語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從堅守傳統的語言知識觀、語言技能觀(如李觀儀等,1995;董亞芬,2003;羅立勝、石曉佳,2004),到現代的語言功能觀、語言交際觀(如王才仁,1996;徐強,2000;董亞芬,2003),再到後語言學時代的文化主義(如胡文仲、高一虹,1997;劉潤清,1999)、認知觀(如劉潤清,1999;黃源深,1999;曹志希,2003)與建構主義(如鍾書能,2004;田星,2005)等,中國英語教學在英語教育理念上呈現一種多態、多極與多向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我們應該特別為這種觀念上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拍手叫好,因為對於中國英語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任何其他事業的發展,包括經濟之繁榮,社會之進步,民族之復興等,觀念的多元化都是至關緊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價值觀念多元化進程的開始,而改革開放至今取得的偉大成就,也就是價值觀念多元化結出的碩果。
五、結語
綜觀上述各種發展趨勢,足以見得新世紀的中國英語教育事業繁榮興旺,生氣勃勃。市場化引入商業機制,為中國英語教育注入強大的經濟動力;社會化鑿通更多的渠道,為中國英語教育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應試化有助於建立競爭機制和客觀評估標准;口語化使中國英語教育徹底告別「聾啞英語」的尷尬局面;雙語化為中國英語教育另闢蹊徑;信息化為中國英語教育插上騰飛的翅膀;虛擬化標志著中國英語教育從此開始了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齊頭並進、實體教學與虛擬教學雙軌發展的新時代;多元化是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社會大變革在英語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國英語教育在新世紀繼續前行的大纛。高一虹(2000)說得好:「半個世紀當中,人們的思維方式逐漸從絕對轉向相對,從一元論轉向多元論,從民族中心主義的偏狹轉向多元文化主義的寬容。」開放是大原則,發展是硬道理,變化是常態。中國英語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在發展中變化,在變化中發展。
⑥ 英語口語的應用
網上找的:如何提高口語1.找個好朋友做你的語伴.最好是自然的聊天,想到啥說啥.比如跟你的同學去KFC,你就問"what are you going to have today? you want drumsticks or garlic bread? Can I treat you today? I'll be the banker today... 如果你的同學牙疼,你就問: are u ok? u need some painkillers or shall i take u to the doctor? 這樣的練習自然,不要刻易背課文,生活用語是越簡單,越生動越好,不要用big words( I find that many times students use those words that most of Americans never use in their daily life). 2.不要怕講錯. 3.逮到任何可以說英語的機會,如在網上跟講英文的聊友語音聊天. 或是去英語角. 4.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speak up more! Good luck http://..com/question/7923473.html這個網說的是聽英文歌也有助提高英語至於英語口語應用當然是跟以後從事的職業有關系咯````比如秘書,文員,空姐,行政文員等等``英語口語起到的作用壹●前言 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貿易往來,資訊傳遞,文化交流……更是任何國家賴以 生存的不二法門.因此邁向國際化才是現代人的生存之道,想要出人頭地,就必 須具有國際觀,並且具有口語的溝通能力,才是明智之舉.然而現今最強勢的國 家莫過於美國,美語更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所以學好美語才有資格踏入國際的 世界.如果國人沒有好的美語能力,真的是一件極為嚴重的大事,畢竟台灣只是 一個極小的海島,卻容納二千多萬的人民,必須依賴國際貿易才有辦法維持國人 的生活,再說全世界使用繁體中文的國家只有台灣了,因此我們更須靠自己的力 量走出囿限,邁向國際化.沒有先天國際上的優勢沒關系,重要的是國人能靠自 己後天上的努力開創出一片耀眼的天空,打響台灣的名號,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認 識台灣就像認識美國一樣,再度展現台灣的經濟奇跡與科技上的先進技術,重振 昔日的雄風而更勝之. 貳●正文 一,為什麼要學英文 於地球村的世界裡,交流是必然的,因此我們必須學好英語這個國際通用的語 言,才能讓我們走向國際化的世界.並且有專家指出使用二種語言以上的人罹患 老年痴呆症的機率明顯比一般人來得低,因此學英語是最好的選擇了.既可降低 患病機率,又可具有邁向國際的基本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二,英語的重要性 學英語不只是為了國際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為了我們自己本身知識的擴充.這 又怎麼說呢 因為西方的科技領先我們,進步且有許多好文章,好的研究叢書都 是用英文寫成的;為了能進一步探索研究,擴展們我的知識與專業技能,首先必 須學好英語,才有辦法不假他人之手翻譯,而能得到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01.英語口語的重要性 在全球經濟體系中,英文成為重要的溝通語言,要與世界接軌,流利的口語能力 勢將成為重要的關鍵.雖然,有多數國人的英文讀寫能力相當不錯,但口語的表 達和理解能力,對於大多數台灣人而言卻是一大礙.因此,在這個競爭愈趨激烈 的市場上,英語口語能力便成為英語教育中非常重的一環.今日,台灣的英語教 者,不要只是要著重英語的讀寫技巧,應該體認到提升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 性.(注一)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英語的重要性 3/4 02.英文重要,中文系也要用英文上課 元智大學不僅要求學生必須修滿四分之一英文上課學分,甚至連中文系也開了全 英文上課的課程,希望讓學生畢業後曉得怎麼用英文介紹中國文化.(注二) 三,肯下工夫就會成功 我們常說學習一件新事物很困難,但只要抱持著不懈的決心與毅力,終究能實現 學成的夢想.倘若只是嘴巴上說說,永遠也不可能踏出重要的第一步.舉例來說: 比那有錢的和尚考慮東考慮西,嫌這不足,嫌那困難,遲遲不肯踏出步伐,終 究沒有成功的一天;反觀那位窮和尚,只憑著一隻缽,一雙腿,靠著沿途化緣, 懇求幫助,終於憑著恆心與毅力成功從南海歸來.因此只要肯按部就班,循序漸 進,就一定會成功的. 四,學英文應有的態度 在台灣的教育型態下,學生大多數的考試,閱讀,寫作的能力不錯,但在聽力與 口語溝通能力上就只能用「差」來形容了.許多高中生,大學生甚至不敢和外國 朋友說上幾句英語,只因他們的口語能力不好,但愈是如此就愈不敢開口,口語 能力也就一直爛下去,不會進步.學而至此,又有何用呢 記得我在某篇報章上 看過以下的說法,「你會因為外國人的中文說得不好而嘲笑他嗎 如果你的答案 是『No』,那麼你覺得外國朋友們會因你的英文說得不好而嘲笑你嗎 想要進 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怕丟臉.」看了之後,我突然覺得豁然,因為這是一 個很簡單卻需要勇氣去承認,去實行的問題,只有放開自我,才能得到更多. 01.不放棄英文 要學好英文,游政琦的第一條經驗守則就是不要放棄它,不論你的英文在過去有 多爛或平平的像早餐的蛋餅一樣,只要你有動機想學好它,你就把過去考不及格 或其他受折的陰影給掃到一旁,就算學得再怎麼不理想,別忘了,你早已經比一 些美國的文盲人士還多背了一些單字了.要先對自己有信心,然後才能持續進行 這種令你快樂的英文才會快樂的學習過程.(注三) 02.學英語的正確方法 想學好英語並不是只看課本就夠的,還需要多讀課外讀物,如:英語雜志,英 語小說,……等等,雖然這也是眾所皆知的事,但卻很難真正去實行吧!畢竟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英語的重要性 4/4 這其中所受的苦與挫折並非所有人都能熬得過來.但倘若我們能拿出自己的恆 心,並選對學習方法,我們就可以快樂學習,輕松獲得.第一步先選一些自己 比較熟悉的英語故事書(如:白雪公主,灰姑娘,伊索寓言)做為培養閱讀課外 書的習慣,一來單字較簡易,二來內容又頗為引人入勝,若再加上多聽朗讀 CD,並且跟著開口說,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周而復始,日子一久英語能力便 會在無形中慢慢地增長,進而有了深厚的基礎.爾後再加上多多閱讀英語雜 志,報刊,多看,多背一些新單字,增加自己的單字量,並多和同學進行的常 生活上的口語對話或和傳教士們聊天,如此一來英語能力可就會頂呱呱了. 03.勇於開口 其實,一個人的單字或文法能力有多強,外國人並不一定很清楚,因為這是的好 壞,那就大大不同了,你說得好,大定都會看得到,所以,這方面能力強的話, 的確是會吃香不少.只要你能表達出來,且勇於表達那就是好,而且你愈敢說, 你就愈得到他人的回應,而愈得到他人的回應,你就愈有自信,說穿了,要講得 ,你就必須先要敢講,而且是大聲地講.(注四) 參●結論 如同前言中提到的,台灣只是個小小的海島,因此需要大量依靠國際貿易來維持 人民的生計,畢竟台灣的土地有限且又多山,再加上大量的工廠和住宅佔地造成 僅剩不多的農地,因此甚至還要進口糧食才足以供台灣人民食用.而且現今世界 上有許多國家使用英語當官方語言,例如: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菲律賓…… 等等,所以想和那些國家貿易就必須先學好英文,否則一切就免談啦!另外學好 英文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用英文介紹中國文化,把中國文化的優點傳出去,讓全 世界有目共睹仿效我們的優點,而我們也能透過英文學習他國的好,改正我們自 己的缺點,進而真正達到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使各國都能以他國為借鏡,讓錯 事別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使各國都可比現今更進步.
⑦ 如何運用交際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一目前,中小學外語教學普遍重視語法和語言知識,以升學為主要目標,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經過七八年學習,聽說能力仍然很薄弱,仍是「啞巴」英語,而部分大學畢業生也存在這種現象。新編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都有speaking,操練語言功能和語言結構。這種編排的目的,主要是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應用能力。由此可見,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更側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滯後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1.語言環境英語口語的語言環境對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響。由於外語學習者不是生活在所學語言的語言環境中,他們並不需要為了交際而實踐其所學語言,也不必為購物或交通等實際生活問題產生的語言障礙而頗費心思。因此,外語學習者的英語口語環境除課堂外,使用口語的環境很少。於是,他們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集中在語法規則或詞彙的學習上,而語言形式的測試又恰恰在各種測試中占相當重要的部分。而有一部分教師則認為,既然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機會為外國人直接交流,花功夫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能力是浪費時間,應當集中精力搞英語閱讀能力和語法、詞彙的訓練。而有41%的學生認為想練習口語,但沒有環境,而為學生創設環境又非易事,故對學生練習講英語帶來困難。
2.現行測試制度的負面作用
由於現行中學英語測試仍以結構大綱為主,而結構大綱考查的主要是考生對語言知識、形式及某些技能的掌握情況。在考查中,使用語言的准確性往往比流利性和得體性更重要。在實踐操作過程,由於一些錯誤的理解,交際法又往往重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輕語法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流利性方面的進步大大高於准確性,這就造成了教與考的矛盾。這樣,測試的負面作用必然導致「應試教學」———考什麼,教什麼,學什麼。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交際教學法只能靠邊站。有25%的同學是因為考試不考,而不願花時間練習口語。
3.學生的心理障礙
第一,與聽、讀、寫不同,講英語要對聽眾展示自己的真實水平,學習者常常不願意在課堂內用外語表達,擔心犯錯誤,害怕受批評或丟面子,常有意無意地使用母語,因而口語能力較低。
第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一開始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願意發言,積極參與,但由於所掌握的詞彙、句型有限,往往無話可說,到後來就只有個別基礎較好的同學發言。
第三,一年一度的中考和高考始終指揮著整個初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路與走向。中考不測試口語,許多學生在初學時沒有重視口語,久而久之,沒有形成語感,到了高中學習難度增加,學生更不願開口。二針對上述問題,可以採取以下相應對策。
1.創造使用英語的環境,成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
語言重要特點之一是交際性,而交際就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者,而是根據需要具有多元性特徵,應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進行活動時的幫助者,學生表演時的參與者,評價者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更利於教師能力的培養和開拓,真正體現出教學相長的特點。
2.選擇難度適中的內容
教師在課前應充分准備。把活動內容控制在相對容易的語言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學生討論的內容,所需要的語言水平應低於整個班級集中使用語言學習的水平,應該使參與者容易回顧和發揮,以便學生能流利地交談,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前復習或預習相關詞彙,以便達到最佳效果。 3.小組活動
利用小組活動的形式可增加學習者在有限時間內的參與量,也降低學生在眾人面前不願開口談話的壓抑感。小組活動過程中雖然教師不能與每位學生交流,學生表達也可能會犯錯誤,偶爾使用母語,但參與時間多,實用的口語練習遠比教師與學生的單個問答有效的多。
4.兩分鍾演講
5.提高學生對教材的運用能力
對每單元的對話先進行操練,然後把對話改編成間接的敘述,對課文進行復述,對有些課文讓學生加段落,讓學生針對課文互相提問等。
6.過好口語三關
發音關:發音的正確清晰,是口語的第一關。學發音要有一個階段狠勁地注意口形和部位。不妨「勉強」一些,「誇大」一些,像京劇道白那樣「過分」地咬准。正確的發音習慣之後,會逐漸變得自然。
句型關:掌握句型的方法是背誦和即席發言。學習外語的人一定要背誦好文章、好句子,一條好句子可以創造出許多好句子。背誦五十條句子,你的口語會好起來;再背五十條句子,你的口語會上一個台階;如果再繼續背誦五十條句子,你的口語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不是要求學生細微地捉摸、詳盡地分析每一課每一句,而是要求背誦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其實並不是完全背誦,常常背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在腦海中形成了外語的語境,建立了語感。即席講話就是要求學生克服自卑與羞怯,大膽張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用英語進行交談,將所學句型用於談話當中,將話題引入自己所熟悉的話題和表達法中。
詞彙關:提高口語能力的第三關是「詞彙」。詞彙量是解決表達「好不好」的關鍵。在掌握句型的基礎上擴大詞彙才有意義。在擴大詞彙方面,需要記一些常用詞、急用詞。按使用頻率、使用范圍,大約5000左右的詞彙就足以進行日常口語交流了。教師要盡量用一些小詞、短句和教過的英語教英語、解釋難句和課文意思。學生用學過的英語學英語,聽得清楚,理解得准確,這樣學生運用英語的實際能力必將有所提高。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除以上談到的幾點外,還有許多頗見成效的方法。例如:組織課外英語演講會、英語歌曲比賽、英語故事會、英語角、英語詩歌朗誦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這些活動大大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慾,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拓展了英語視野。聘用外籍教師來校講學、授課,更是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大好時機。外籍教師人講英語語音、語調比較地道,談話輕松、自然。經常與外籍教師一起聊天,口語能力將會有很大提高。
⑧ 報考應用英語需要考過口試是什麼意思
需要外語口試成績的專業有哪些近年來高校招生中,需要外語口試的院校和專業主要集中在,外語類和經貿類。具體專業大致有:語言類的英語、法學、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等,國際經濟與貿易、旅遊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對外漢語、翻譯、法學等等。當然不是所有院校的上述專業都需要外語口試成績,具體要看當年各校的招生章程。例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中就明確規定:「報考我校所有專業均需加試外語口試(個別省市不加試外語口試除外),口試的組織以及口試內容和成績由考生所在地招生部門負責。」怎麼能知道,哪些院校的哪些專業是必須要加試外語口語的呢?這里有一個簡單的方法,要提醒大家知道。五月份發到考生家長手中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專業目錄》中會詳細介紹哪些專業需要口試成績,因此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報。知道口試成績後怎樣填志願高考外語口試一般都在填報高考志願前進行,考生更早知道口試成績,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就更有主動性了。成績不合格的考生填報志願時可以避開相關專業,從而避免志願選報失誤。因為在錄取時,不同學校及相關專業對考生外語口試成績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各位考生和家長應多了解自己想報考的專業對外語口試成績有什麼要求,如:某學生所報讀的外語專業需要口試成績5分,但自己卻考到2分,這樣就不要報考這個專業,以免落榜。
⑨ 最好的英語口語學習軟體有哪些
最好的英語口語學習軟體就是阿西吧軟體了,口語就是要講究准確,還有純正,阿卡專索的外教的英語母屬語教學經驗會使你的口語學起來更有樂趣,更加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