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結合孔子講究說話的藝術的內容,舉例說明口語表達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破的之言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論語》)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荀子·非相》)贈人益言,貴比黃金;傷人之言,惡如利刃。(孫子)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一言足傷天地之和,一事足折終身之福。一言之褒榮於華袞【注1】,一字之貶嚴於斧鉞。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明·馮夢龍)昔子產修其辭而趙武致其敬,王孫滿明其言而楚庄以漸,蘇秦行其說而六國以安,蒯通陳其說而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全身、安國、全性者也。(漢代劉向《說苑?善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語言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東西。(俄羅斯諺語)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里。(《聖經》)有的語言說出口後就像落葉一樣飄逝了,可有的語言,說出口後卻像鮮花一樣讓人能感受到她詩意的美麗,並且這美麗的語言之花還將在人們的心靈里孕育出溫馨的果實。(演講藝術家)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有一小部分取決於專業知識,而大部分取決於口才的藝術。(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話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最容易,因為三歲的孩子也會說話;最難,因為最擅長辭令的外交家也有說錯話的時候。(著名學者王了一)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智者一句話把人說笑,愚者一句話把人說跳。會說話的能說得兩頭德,這是智者;而不會說話的會說得兩頭蛇,這是蠢人。要想成功,就要抓住能夠幫助你成功的人;要想抓住這些人,就要緊緊抓住他們的內心;而抓住這些人的內心,靠的不是淵博的知識,而是准確地掌握對方的心理,看透對方的內心,在此基礎上用巧妙的言辭發表意見和看法。這樣既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也更容易取得成功。(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會說話的人,左右逢源,如魚得水;不會說話的人,處處受限,寸步難行。會說話的哈哈笑,不會說話的兩頭翹。好人出在嘴上,好馬出在腿上。好胳膊好腿,不如人家一張好嘴。會說話,當錢花。二、小故事裡有乾坤1、魯迅先生家鄉紹興一大戶人家生了孩子,滿月慶賀,來了很多富紳故交,親朋好友,鄉鄰村人。紹興當地,有看孩子奉上吉言的風俗,酒酣耳熱之後,一富紳大搖大擺的走到抱孩子的女乳娘跟前,仔細端詳了一陣子對主人說:大人有福呀,少公子不得了,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一副貴人相貌,長大一準是個當大官的材料。這時主人喜笑顏開趕快讓家人賞金一錠。商會會長笑吟吟走到孩子那裡,摸了摸孩子的小臉說道:這孩子容貌清秀,聰明伶俐,長大保險會經商置業,財運大發。主人又高興的命家人送上銀兩若干。一私塾先生搖頭晃腦到跟前看了孩子,站了一會,乾咳了幾聲,什麼也沒有說,家人趕緊拉著他到後堂喝酒去了。有一個鄉民酒氣熏天,到了孩子跟前,指著孩子說;我看這孩子終究要死的,主僕聽到這人這樣說話臉都氣青了,掂起棍子和掃帚將此人打了出去。2、有個人在過四十歲生日時,請來一批客人在他家為其慶賀生日。大部分人都到了,但還有幾個人遲遲沒到。酒菜都准備齊全了,那幾個人還沒來,過生日的這個朋友一急,脫口而出:「真是急死人了,這該來的怎麼還不來」。其中一部分客人聽了非常生氣,沖他說:「你這話什麼意思,該來的沒來,意思是我們是不該來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先走了。話音沒落就抬腳走人了。過生日的這個朋友見那幾個人還沒來,別一部分又生氣地走了,這人急忙給剩下的一部分客人解釋,「我不是那個意思,他們誤會了,真的誤會了,我沒有讓他們走的意思,這不該走的倒又走了。」剩下的一部分客人,一聽這話,其中一部分生氣地說,「你這人怎麼這么說話,照你這么講,該走的應該是我們,那我們還在這幹嘛,走人」。說完,起身走了。沒想到又氣走了一部分客人,過生日的這個人心情遭透了,看著剩下的幾個人不知所措。最後剩下的這幾個人跟他交情較深,勸他說:「算了,人都已經走了,以後你說話時要注意點用詞,講究點語言藝術。這人一臉的無奈,對這幾位朋友說:「其實他們都誤會我了,我其實就不是說他們的。」最後這幾位朋友一聽也火了,大聲問道:「你說什麼?你不是說他們,那就是說我們,真是莫名其妙,有什麼了不起的。」說完,氣哼哼地也走了。3、一天,皇帝夢見自已所有的牙齒都掉了,醒來嚇出了一身冷汗,覺得很奇怪。他馬上召來一個解夢家,問他這個夢是不是暗含什麼意思。解夢家聽完皇上說的夢境後說:「唉,陛下,很不幸地告訴你,每一個掉落的牙齒,都代表著你的一個親人的死亡」。皇上一聽憤怒地對他大罵:「什麼?你這胡說八道的傢伙,你竟敢對我說這種不吉利的話,來人啦,給我拖出去打50大板」。這位解夢家受了皮開肉綻的50大板,給抬回了家。不久,另一個解夢家被召來,他細心聽完皇上講述的夢境,他的臉上露出一抹微笑,說:「皇上,我很榮幸能為你解夢,你真是洪福齊天!你將活得比所有的親人都要長久!」皇帝聽後,立即眉開眼笑,他說:「你的解夢術實在高明啊」。然後安排待從盛情款待他,臨走時還賞賜給他50兩黃金。在一旁的待從私下問這位解夢家:「在我聽來,你的解夢意思與第一位解夢人說的是一個意思,恕我直言,我並不覺得你的解夢之術有什麼高明之處」。那個聰明的解夢家狡黠地笑道:「你說得不錯,不是我的解夢術高明,而是我說話比別人稍稍的高明了一些。話有很多種說法,問題在於你如何去說」。然後,他高高興興的捧著50兩黃金回家了。三、語言藝術自古以來就受重視自古至今,語言充滿著獨特的魅力和無窮的力量,它作為人際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之教有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言語僅次於德行,可見它的重要。百家爭鳴,合縱連橫,無不凸顯語言的魅力。上世紀40年代,美國人將「口才、金錢、原子彈」列為世界上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法寶。到了60年代,又是將「口才、金錢、計算機」看成是最具力量的三大武器。的確,會說話的人一直獨占鰲頭。正是由於認識到了口才的重要性,一批又一批傑出的演講家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他們憑借一副好口才傳達了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在聞名遐邇的同時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和事業。縱觀古今中外,獨領風騷,成就大業者,莫不是會說話的傑出典範。《三國演義》有這樣一個情節:為救阿斗,趙子龍在敵陣中七進七出,血染戰袍。為了安撫趙子龍,劉備怒摔劉阿斗,忿忿地說:「為一孺子,險折我一員大將!」劉備的這一行一言,充分顯示出他會交朋友、會說話的高超技巧,也因此博得了趙子龍「肝腦塗地」般的忠誠。諸葛亮說服孫權,三國鼎立之勢成,皇太極勸降洪承疇,大清奪天下成定局。近有周恩來出色外交,四兩撥千斤;羅斯福之「爐邊談話」,【注2】溫暖千萬心靈,鄧小平「貓論」息爭鳴。四、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石,沒有語言,類的前程將是一片黑暗。說話,是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說話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語言素質。一個會說話的人,必定是一個有禮貌,懂得看時機、分對象、把握分寸、掌握語調、分場合的人。學好語言,掌握語言知識,形象、准確,生動地使用口語,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離不開說話。職場上,每個人每一天和同事、領導難免有話要說;家庭中,同妻子、史夫、父母、孩子必須進行交流;社交時,同朋友、客戶勢必聯絡感情。說什麼?怎麼說?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這些都需要我們掌握說話的藝術。在注重人際溝通的現代社會,說話的藝術也就是成功的藝術。會說話,小則可以討喜、動人,大則可以保身、興邦。蘇秦、張儀游說諸侯,戰國格局為之改變;話說得不好,小則樹敵、傷友,大則喪命、失江山。由於一言之閃失,導致兵戎相見、血流成河的浩劫,在中外歷史上屢見不鮮,因一言不慎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也不乏其人,因一句「此跋扈將軍也」 【注3】而被梁冀毒死的漢質帝,還有恃才放曠的楊修都屬此列。會說話,可以助你掌握通達的做人智慧。說話沒分寸,沒藝術,即使是贊揚的話,別人也充耳不聞。說話有分寸,講方法,即使是批評的話,別人也樂於接受。會說話,可以助你掌握圓通的處世之道。在人生的各個場合,在什麼情況下、對什麼人、在什麼時機說話,都要講求藝術性。對方豪爽,就說直率的話;對方保守,就說穩妥的話;對方崇尚學問,就說高深的話。這是語言之道,也是處世之道。良好的說話藝術有極為廣闊的施展空間。在頻繁的日常交往中,和風細雨,微言大義,情深意切,語重心長;在競爭的求職場上,機智靈活,佩侃而談,要言不煩,言簡意骸;在復雜的商務活動中,察言觀色,實現雙贏……左右逢源的說話藝術,讓你一句話說得人幫,讓你一句話說得人服。口才是為目的服務的手段。為什麼總有人感嘆「處世難」?為什麼總有人感嘆「做人難」?為什麼總有人感嘆「說話難」?原因是他們不知如何把講話智慧、處事謀略和社交技巧串起來為自己的處世提供動力支持,所以常常陷入孤立和寂寞的困境。語言的魅力是一個人綜合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了高超的口才藝術和說話的技巧,你的事業將會一帆風順,人生將會更加豐富多彩。未來社會要求人們不僅僅是一個只會「默默」耕耘的黃牛,還需要人們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百靈鳥。離開了口才,我們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人們應該是能言善辯者,如果仍然笨嘴拙舌,那麼你就很難立足於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俗話說的好:舌綻春蕾贏天下。會說話,走遍世界都不怕。會說話,你就能在人們面前談笑風生,侃侃而談;在上司面前不卑不亢,應付自如;在陌生人面前落落大方,彬彬有禮;在談判桌上,風起雲涌,游刃有餘;在經商路上,字字珠璣,金言玉語,舌轉乾坤……五、會說話是一種力量1、會說才能做,不會說話辦不成事古代希臘寓言大師伊索,年輕時在某貴族家當過奴僕。有一次,主人設宴,來者多是哲學家,主人令伊索准備最好的酒餚待客,伊索便專門收集各種動物的舌頭,辦了個舌頭宴。就餐時,主人大吃一驚,問道:「這是怎麼回事?」伊索答道:「你吩咐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舌頭是引導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哲學家來說,舌頭宴不是最好的菜嗎?」客人聽罷,個個都贊許地笑了。主人又吩咐伊索說:「那我明天要再辦一次酒席,菜要最壞的。」次日,開席上菜時,依然是舌頭。主人見狀,大發雷霆,斥問伊索緣由。伊索不慌不忙地回答:「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口裡出來的嗎?舌頭不僅是最好的東西,同時也是最壞的東西啊!」主人聽後,雖然惱羞成怒,但也無話可駁。說話對於人類來說,具有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在人類即將步入21世紀的今天,科技與信息革命所掀起的新潮正洶涌澎湃,巨浪滔天,說話不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們事業成敗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先決條件。說話的水平和能力,已成了衡量人的整體素質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標准。可以打一個比較通俗的比喻,在現代社會里,人之離不開說話,猶如魚之離不開水。會說話與會辦事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話說得好聽,說得到位,對方更易於接受你提出的要求和條件,從而辦事才能事半功倍。一個不會說話、不懂得語言表達的人,不但不能表達自己的意願,更不能與別人產生共鳴,博得別人的好感,即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也可能會因此而辦砸。所以,要想把事辦成、辦好,就必須先學點說話的藝術。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語言是最普遍、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傳遞方式。語言能力強,雙方就能順利而准確地接受和理解信息,也能順利地交流;語言能力弱,就不能很好地把信息傳遞給對方,交流會因此出現中斷,甚至中止,導致失敗。所以說,假如想在社會上游刃自如,不僅要有新的思想和見解,而且還要能在別人面前很好地表達出來。在日常生活中,有口才的人能把普普通通的話題講得引人入勝,嘴笨口拙者即使講得內容很好,聽起來也索然無味。有些建議,有口才的人一說就能通過;無口才的人卻連訴說的對象都沒有。這就足以說明口才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在社交中,一個不善言談,沉默寡言的人很難引起他人注意,因而也就很難獲得發展的機遇,談吐能直接反映出一個人是見多識廣還是孤陋寡聞,是具有良好教養,還是淺薄無知,老子把語言提高到可以掛牌上市的高度,熱情地提出::「美言可以市尊」。對此,其他古人也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大聖人孔子曾這樣概括說: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可是只有講究文采才能充分表述他的想法,連話都不知道該怎麼說,怎麼能讓其他人知曉自己的思想呢?
Ⅱ 急求英語口語對話,關於歷史上的名人或偉人的....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生卒年月不詳,約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字嬙,晉人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妃,又作明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人。元帝時被選入後宮。竟寧元年(前33)入匈奴和親。在匈奴幾十年,結束了長期以來漢同匈奴之間的戰爭局面,起到安定邊疆,增進民族團結的進步作用。
王莽(前45-後23),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漢元帝皇後侄。公元8年代漢稱帝,國號新,公元23年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
王充(27-約97),東漢思想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時受業洛陽太學,師事班彪。歷任縣、郡功曹,州從事、治中等職,後辭官家居。漢章帝曾特詔公車徵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學上認為物質性的「元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應說。在倫理思想上認為道德起源於人類物質生活的進步。主張人性有善有惡,但強調人性可以通過教育而改變。王充是先秦以後對中國古代邏輯有貢獻的思想家,他較全面地闡述了論證問題,提出基本論證規則是:切忌「失之所對」,偷換概念,轉移論題;不能「首尾相違」,自相矛盾;要文顯言明,「言無不可曉,指無不可睹」。著有《譏俗》、《政務》、《論衡》、《養性》,僅存《論衡》。其思想對以後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很有影響。
王符(約85-162),東漢哲學家。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一生未仕,隱居著述。在認識論上反對聖人先知說,強調「國以民為基」。在經濟方面提出富民說,認為農、工、商各有其本末,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影響很大。著有《潛夫論》等。
王祥(184-268),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字休徵。漢末,隱居廬江(治今安徽舒城)二十年。後任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晉代魏,官至太保。事後母孝,民間有王祥卧鯉求冰故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自幼學習書法,曾師從衛鑠,後遍學眾家,在漢魏質朴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奉橘》、《喪亂》、《孔侍中》及草書《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長於文學,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於《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書令,為新安公主駙馬。自幼隨父學習書法,後又師法張芝草書,形成自己獨特書風。擅長各種書體,尤精於行草書,書風筆跡流澤,婉轉妍媚,為世人所重,與其父並稱二王。書法墨跡傳至今日的有行草書《鴨頭丸帖》、《中秋帖》、行楷書《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通(584-617),隋哲學家。字仲淹,門人私謚曰「文中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點則為儒學。著有《中學》,亦稱《文中子》。
王勃(650-676),唐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初唐四傑」之一。其詩風格較為清新,其文以《滕王閣序》較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王維詩多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後人所推崇。王維精於繪畫,能將詩歌與繪畫相互溝通,被蘇軾譽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為人稱許。王維生前及後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歷代編注其集很多,明顧起經《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後附文集4卷)是現存最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較好的注本。
王建(約767-約830),唐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微寒。大歷進士。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著有《宮詞》一百首。有《王司馬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1069)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復相後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相,從此閑居江寧府。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在哲學思想方面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散佚。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詩歌方面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詵(1037-?),北宋畫家。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居開封。妻英宗女蜀國公主,為駙馬都尉。家有寶繪堂,收藏歷代書畫。工詩詞,善書法,尤精山水。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評。
王恂(1235-1281),元代中山唐縣(今屬河北)人。字敬甫。精通歷算之學,與郭守敬等編制《授時歷》,提出「招差法」及「弧矢割圓術」等。
王冕(1287-1359),元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餘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展,其梅枝幹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四卷。
王實甫,元雜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創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編撰雜劇13種,只有代表作《西廂記》與《麗春堂》傳世,《販茶船》、《芙蓉亭》各傳曲文一折,余則散佚。
王守仁(1472-1529),明思想家。初名雲,字伯安。因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弘治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侯,謚文成。在哲學方面,他是心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陽明學派,在明代影響極大,並流傳到日本。著有《傳習錄》、《大學問》、《陽明先生文錄》等,後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38卷傳世。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姜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曾積極組織抗清斗爭,失敗後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後,更名隱居,潛心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數學、地理、歷法都有所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近代產生了很大影響。遺著總稱為《船山遺書》,有100多種,主要有《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通鑒論》等。
王翚(1632-1717),清畫家。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出身繪畫世家,幼承家學。擅山水。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於摹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在四王中比較突出。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後人稱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圖》(與楊晉等人合作)、《秋山蕭寺圖》、《虞山楓林圖》、《秋樹昏鴉圖》等傳世。
王國維(1877-1927),近代學者。字伯隅,又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1901年秋赴日留學。不久以病歸,相繼在南通師范學堂及江蘇師范學堂任教,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次年任學部總務司行走。1916年回到上海。1923年被召為廢帝溥儀充南書房行走。1925年被聘為清華研究院導師。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投昆明湖而死。王國維一生著述甚豐,其功力之深,治學范圍之廣,對學術界影響之大,為近代所僅見。其主要著作結集為《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
其他王姓名人有戰國秦將王翦;神話人物王喬;漢初大臣王陵;東漢大臣王允,文學家王逸、王粲,辭賦家王延壽,水利學家王景;西漢辭賦家王褒;三國魏經學家王肅,玄學家王弼;魏晉間醫學家王叔和;東晉「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大臣王導;西晉大臣王衍;南朝齊目錄學家王儉,文學家王融,書法家王僧虔;唐詩人王績、王昌齡、王之渙、王灣、王翰,畫家王洽,醫學家王冰,數學家王孝通;五代開閩之祖王潮、王審知;北宋詩人王令,文學家王禹偁,針炙學家王惟一,畫家王希孟;南宋名將王堅,經學家王柏,學者王應麟,詞人王沂孫;全真教創立者王重陽;元文學家王惲,戲曲作家王曄,畫家王繹、王淵、王蒙、王振鵬,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改進者王禎,醫學家王好古;明哲學家王艮、王廷相,書法家王寵,畫家王紱,文學家王禕、王九思、王世貞、王世懋;清畫家王時敏,詩人王士禛,書法家王鐸、王文治,文字學家王筠,訓詁學家王引之、王念孫,醫學家王清任等。近現代王姓名人有學者王闓運,琴家王賓魯,中共一大代錶王盡美,早期工人運動領袖王荷波,革命家王若飛、王稼祥、王震,外交家王炳南,拼音文字提倡者王照,草原學家王棟,作物育種學家王綬,動物學家王家楫,經濟學家王亞南,化學家王葆仁,冶金學家王寵佑,數學家王元,華裔美籍科學家王安,計算機專家王選、作家王統照、王希堅、王願堅、王蒙,語言學家王力,京劇演員王鴻壽、王長林、王瑤卿,揚州評話演員王少堂,畫家王個簃,戲曲史家王季思,電影導演王家乙、王蘋,評話藝人王少堂,音樂學家王光祈,詞曲作家王洛賓,勞動模範王進喜等。
共和國王姓名人(一)
(王亞南(1901~1969)
中國經濟學家,教育家。又名王漁玕。湖北黃岡市黃州人。曾留學日本、德國。先後在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廈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30年代同郭大力合譯D.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和A.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後又共同完成馬克思《資本論》全書3卷的翻譯工作。其他著作主要有《經濟學史》、《現代世界經濟概論》、《中國經濟原論》、《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經濟改造問題研究》、《政治經濟學史大綱》、《中國地主經濟封建制度論綱》、《馬克思主義的人口理論與中國人口問題》、《資本論研究》等。廈門大學編輯了《王亞南經濟思想史論文集》。王亞南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作出了貢獻,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巨大作用。
三峽學院教授王佑懷
王佑懷,1942年9月出生於我縣松山鄉李崗村。1963年從縣一中考取湖北三峽學院醫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兩年後調重慶龍興醫院工作和江北衛校工作,1974年調回湖北,任宜昌醫專教研室副主任。現任湖北三峽學院醫學院基礎醫學部教授,兼任院職改領導小組基礎醫學評議組成員、論文答辯組成員,是全國解剖學會會員。
王佑懷長期從事臨床外科的診治和研究工作,先後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13篇論文,而且均為第一作者,其代表作有《舌葉支氣管及上、下舌段支氣管的CT應用解剖》、《成人左肺下葉支氣管CT顯示的應用解剖》等。參與編寫了教材6.4萬字。1996年出席全國神經學術年會;1997年出席第十四次國際形態科學大會,並在會上交流了英文論文;1998年出席全國斷層解剖學術大會。先後四次出席湖北省學術年會,一次出席重慶地區學術年會。1998年獲湖北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原湖北省副省長 王利濱
轉貼自:《浠水名人之一·百年人物》
王利濱,1930年3月出生於我縣華桂鄉雙樓子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靠父母的勤扒苦做,節衣縮食,得以從八歲開始發蒙讀書。1946年6月考取浠水師范,1947年畢業後,在當地小學教書。1949年3月,投身革命工作,195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浠水縣區委書記。1955年調任中共浠水縣委委員、縣委辦公室主任。1969年後先後任中共黃岡地委委員,浠水縣委副書記、蘄春縣委書記、廣濟縣委第二書記。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還產生了習作的成果。1960年寫的報告文學《一座油榨房的誕生》,在長江文藝刊物上發表後,被《人民文學》轉載,並被中國青年出版社收入《青年業余作品選》,轟動一時。1972年後就在省里工作,先後擔任過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委員,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顧問,兼任過中共湖北省委農村工作政治部主任、湖北省社隊企業局長、湖北省人民政府秘書長、湖北省人民防空辦公室主任、湖北省地方誌編篡辦公室副主任等職,並擔任湖北省清江隔河岩水電站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和清江水電開發總公司董事長,主管隔河岩水電站的組織建設工作。在省里工作期間,先後分管過農辦、農業、水利、林業、農墾、水產、氣象、社隊企業、長辦、辦公廳、外事、僑務、旅遊、民族、宗教、人事、勞動、土地、公安、司法、信訪、移民、防空、地方誌編篡、機關事務等工作。特別是在負責清江開發工作中,他和同事們一起組織領導建設了隔河岩水電站,為我國的水電事業創造了新型的"清江模式"。此間,他還於1978年到1982年兼任中共恩施地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恩施軍分區第一政委第一書記,率先沖破各種阻力支持群眾推行以大包干為主要形式的農村生產責任制。1996年離休後,被聘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顧問,以後又被推選為湖北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湖北省扶貧基金會理事長和湖北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會長。出版有《地方立法學》、《擊水清江》、《小溪流水》、《微言淺履》等論著、散文集和報告文集。
Ⅲ vipkid英語怎麼樣,是如何收費的
他是一家針對3-15歲青少兒的在線英語培訓平台,主打北美外教一對一教學,一年學內費2萬左右Ⅳ 能用孔子和別的詩人寫的不能撒謊名言六年級第三單元口語交際。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
言必誠信,行必忠正(孔子)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