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有效開展走班制教學模式
「走班制」典型案例賞析
1、分層,分出技術,留住情感
案例一:浙江省溫嶺中學
分層標准不以成績而是按照學習特點將學生分為兩種類型:依賴老師型和自主學習型
浙江省溫嶺中學現在是分科和分類走班,分層走班還未開始,為什麼不急於分層走班?陳才錡告訴記者:「通過民意調查,學生500人希望分層,400人不願意分層。我們想不要一次給學生和老師的變數太多,七選三先理清,如排課、教學、管理等,所以我們希望學生先確定科目,再認可這樣的走班,待習慣了老師的教學方式後,再開始分層。」
雖未分層走班,但陳才錡卻有著清晰的思路:先分類走班後分層走班,根據每一類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語數外三門課在未來將分成AB兩個層次。不以成績作為分層標准,而是按照學習特點創新地將學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依賴老師型,第二種是自主學習型,這樣分層避免了給學生貼標簽的嫌疑。
「大部分學校在做分層走班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學生都願意到成績好的班級去,成績差的班級的學生心裡就會有一種壓抑感。家長也會有意見,憑什麼我的小孩是B班,老師同樣會有意見,我如何把握兩層次的難度和課時?
根據陳才錡設想的以學生學習特點來分層的話,每門學科開課的課時也不一樣了,比如依賴於老師型的班級,語文開四節課,依賴於自學型的班級,開三節課,給這類型的學生少掉一節,同理,數學、英語學科也一樣。但學校會給出一個限制,學生三門課不能超出總課時。比如學生王靜,在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中周總節數為11節,她只能選擇兩門每周4節一門每周3節的課。
要點總結:這種分層辦法避開了按成績分班的問題,避免了教師難以掌握教學內容的深淺度。我看了好幾個分層教學做得比較好的學校,都存在這么一個問題,老師既上快班又上慢班,不知道怎麼把握教學的難易度?有的學校怎麼做呢?慢班少兩個例題,到快班就加兩個例題,實際上也不是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的,而是根據學生現有學習程度來分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根據學生學習特點的方式來進行分層,從單一的分類走班再到混合的分層和分類走班,這樣教學秩序會很正常。」
2、打破以成績分層的「魔咒」,允許學生自由選層、分類
案例二:上海市大同中學
上海市大同中學將必修課分層分類、打破以成績分層的「魔咒」,允許學生自由選層、選類。
大同中學在語文和英語等主學科上也設置了選修模塊。以語文為例,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學習,但不必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學一樣的語文。在大同中學,高一下學期至高二下學期里,除了所有學生都必修的語文基礎型課程需要按班級授課之外,實現「走班」的語文拓展型課程被分為8大選修模塊:基礎閱讀、小說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現代詩歌閱讀、時文閱讀、寫作指導、名著導讀等。
要點總結: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在不同的學段中選擇不同的模塊組合,每個學生限定選修4個模塊、自主選修2個模塊,其中「基礎閱讀」建議為語文學習基礎薄弱的同學選擇學習,不參加的同學可不選修。
對於「走班制」來說,學生可以在多層次的,並且適合自己發展需要、興趣愛好、接受水平、步調節奏的課程中進行選擇,走班才算是真正地「走起來」。
3、流動管理打消家長顧慮
案例三: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
上海浦東復旦附中分校如今有高二學生75名,高一學生120名。這些學生正常分班是5個班,但實施走班後,出現了38個不同的常規學科教學班。
為何班級數會多了6倍?原因在於學校不僅全員走班,而且根據學生基礎和能力的不同,在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四門學科實施了分層教學,每門學科分為A、B、C三層。
A班一般為年級前50%左右的學生,每班人數一般不超過36人;C班為年級後25%以內的學生,通常人數在20人左右甚至更少;其餘學生為B班。其他學科依據分層學科的班級結構配合實施,比如地理、歷史的分班跟著物理走等。
確定學科後,如何給學生分層呢?學校的做法是:新生入學後先採用行政班級教學,半學期後再依據學生期中考成績、平時課堂表現和作業完成情況,由實施分層教學的四門學科教師給出分層建議。
學校相關負責人解釋,入學即分層的不足之處在於:一是新生入學就分層走班,降低了學生之間的熟悉度;二是學校中考錄取分數普遍較高,區分度小,很難作為學生分層的依據。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對於分層,高一新生和家長難免會產生「快班」「慢班」的想法,而且習慣只以中考成績衡量學習水平,如果中考分數較高的學生未進入自己認定的高水平班級,容易產生不良情緒。
分層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情感問題。
要點總結:為了消除家長的顧慮,除了多次與家長溝通「尊重差異和運用差異」的觀念之外,學校的四個分層科目採用流動管理,要求授課教師盡量採用同樣的教學進度和考核難度,但教學難度和作業布置可以有所區別,而且每學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提出一次班級變動申請。
4、讓學生自己選擇課程不那麼容易,但也是可以做到的。
案例四:浙江省溫嶺中學
走班前預留試錯、反悔、重新填志願三次選科調整機會
在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幾年前,溫嶺中學就開始嘗試必修課選修化走班、大班小班化全員導師制、一年五學程制,以及建立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選擇的特色校本課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校長陳才錡和溫嶺中學,無疑是新高考改革的探路者和風向標。
為充分滿足理性選擇的需求,溫嶺中學在學生真正走班之前,預留了試錯、反悔、重新填志願三次選科調整機會。
要點總結:第一次選科在第二學程之後,讓學生填寫意向表,目的是大致了解學生的選擇意向;第二次在第三學程開始暑期結束後的第一周;第三次在第三學程結束確定選考科目,通過學程考試,學生會選擇自己最好的三門課作為高考科目。第四次進行微調和正式確定,一小部分學生對一些學科了解不深的可以有一次再調換的機會。這次選科要求學生和家長簽字,最終將科目定下來。「為既尊重學生選擇,又兼顧學校師資和時空的限制,我們讓學生給學校提供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兩種選擇,若只有一個選擇則不要遞交第二志願,這也是一種尊重,由小班導師來指導和協調。」
5、管理:資源利用與方式創新
案例六:浙江省溫嶺中學
建立數學模型來設計排課程序
新高考方案實行以來,溫嶺中學的教師和管理層的工作十分緊張,有的老師已經開始跨年級上課了。走班制給學校的教學秩序、班級管理也帶來新的挑戰:單單排課就是一道技術難題。排課需要考慮很多復雜的因素,按照老辦法用電腦排課基本癱瘓,找不到一款將選科、編班、排課三項功能合為一體的軟體,只能人工編排,甚至要請大學教授來幫助建立數學模型來設計程序。
陳才錡親自參與了整個排課過程。「我們首先使用計算機進行排課,把數學模型建立起來後,再根據選科組合一步一步往下推,提出語、數、外先排,把選課人數作為班級進行統一編號,編號豎直(一天的8節課排成一縱行)盡量數字一樣(即盡量在同一個班級上課),橫向(5天的某同一節課排成一橫行)不能重復(即同一節課學生只能在一個班級上課),這些都要在手動編班排課時不停地調整。
比如理化技、政地技、史地技這三種組合有15個人是選通用技術的,我們馬上就把這15人組成一教學班調到晚上上課。那剩下只有兩門學科就好排了,再比如政史技組合的,我們只需考慮政史這兩門課進行排課,這樣就能很順利地排下去了。我參與排課是想看看7選3的35種組合的課表能否排得出來,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發現一些問題便於決策。」
目前,溫嶺中學在每個教學班門口還放置了一個4層的書架,每層相應的位置貼上學科標簽,學生將相應的作業放置在書架上。同時要求學生每人准備一個書包,像大學上課一樣,把書隨身攜帶。後續學校將給每個學生准備一個書櫃,用於放置教科書和學慣用具。
對於考勤,基於溫嶺中學人數多,學生自律性相對比較高的現實情況,陳才錡決定換一種思維管理考勤,從反面去做,將考勤制度建立在所有人都遵守紀律的前提下推行,這樣學校統計起來就更簡單:把學生的座位定下來,比如A同學有行政班的座位,還有教學班的座位,哪一個位置缺了,老師就知道哪一個同學沒到,通過簡訊平台通知班主任。
6、「導師制」學業輔導,「信箱式」收發作業
案例七:浙江省台州一中
針對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問題,浙江省台州一中的解決方法是通過輔導管理,充分利用夜自修走班和作業輔導課,加大學生與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機會。「夜自修時,要求學科老師要有大學科意識,只要是該學科的老師,學生都可以提問。再者,每天的第九節課是作業整理課,學校也要求老師進行下班輔導。」胡君磊說。
同時,台州一中對於作業的管理,實行信箱式收發作業。在行政班和教學班各設一個課代表,由行政班課代表收齊作業,按不同老師分發到各老師的信箱中,上該節課時,由教學班課代表發到學生手中。
7、班主任和導師雙軌制管理
案例八: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
走班後,教師授課的學生群體多變,班級結構趨向鬆散,這給學生管理帶來巨大挑戰——教師「找不到學生」「抓不住學生」。為此,浦東復旦附中分校實施了班主任和導師的雙軌制管理。
為便於日常管理,學校在行政體制上編制了7個班級,設置班主任,職責是組織相關主題教育和集體活動;而導師一人負責8~12名學生,按照學生寢室劃分管理區間,主要職責是與學生「點對點」地進行學業指導、升學指導、生活輔導、家校聯系。
學校目前有18位導師,他們利用每兩周一次的導師課,以及每兩周一次在學生宿舍值晚班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
羅芸芸談到,她的導師課主要採用研究項目的形式,每次提出一個有社會性的討論話題,大家圍坐在一起開展「頭腦風暴」,「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發散性思維和辯證性思考力很有好處」。
理想狀態下,導師和班主任應該由完全不同的教師擔任,但目前學校部分教師同時擔任了兩個角色,原因是師資的不足——全職教師只有25人,而且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平均年齡不到30歲。
走班制對資源的需求非常大。副校長虞曉貞認為,目前大多數學校依據現有的資源狀況,只能局部走班,如果要全員走班,則在空間資源和教師資源兩者中至少有一種資源是非常充沛的。
浦東復旦附中分校能做到全員走班,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教室資源的充足,其實學校的師資是不足的,在編制有限的情況下,目前用外聘教師來解決問題,所以學校現有兼職教師15人,佔了全體教師的近1/3。
結語與建議
「走班制」教學給予了學生極大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和自由空間,也對教師的教學和學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設計應更具靈活性、多樣性和選擇性,應進一步尊重學生,因材施教,管理機制上應真正確保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加強對學生選課和生活的指導。
「走班制」作為一種「新型的」更有效的學習組織方式倍受人們推崇,成為高考改革下的一種大勢所趨。越是在這個時候,越需要我們相互交流,更需要我們能夠冷靜、理智地認識「走班」,理解「走班」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的變化,既需要創新思維,同時也需要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穩健推行,讓「走班」成為提升學校軟實力的抓手,讓師生真正享受到「走班」帶來的實惠,讓「走班」成為大教育實踐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