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年級上文言文擴展閱讀答案
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版漲絕梁,牽牛,沒權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一牛且數萬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
2、翻譯: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試說明懷丙和尚是怎樣把鐵牛從河中打撈出來的?
答案
1、且:幾乎,重達。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實:裝滿,充實。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錘秤桿的形狀鉤住鐵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來,鐵牛也被拉出來了。
3、懷丙和尚先用兩艘大船裝滿了土,放到鐵牛兩邊,系住鐵牛,然後用一根大木頭做成秤錘秤桿的形狀,保持兩船對鐵牛的拉力平衡,然後慢慢的去掉兩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鐵牛拉出來。
請採納。
⑵ 中學文言文拓展閱讀(7)答案
我就找到這些還有一篇自己想辦法吧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拾椹供親
桑葚成熟時甘甜鮮美,城裡人很少有機會吃到。但是,荒年是要用桑葚來填飽肚子,想一想也是令人悲哀的。蔡順是當時有名的孝子,後來他的母親去世了,人們推薦他出來做官,他也不答應,說是離家出去做官,會遠離母親的墳墓。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蔡順這樣的孝順,真讓人嗟嘆不已。敬重父母當然是沒有錯的,但是一輩子僅僅是以專孝順父母作為子女的唯一事務,社會就不能進步和發展了。
原文
蔡順少年孤,事母孝。歲荒,糧食不足,順日拾桑椹,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蔡順:「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牛蹄贈之。
古文今譯
西漢末年,有位年輕人叫蔡順,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年,年成不好,他就出門摘拾桑椹給母親吃,遇到起義軍,軍中人看到他將摘拾的桑椹分成兩個籃子盛裝,便好奇的問他原因。蔡順說:''黑色的桑椹已經成熟了味道比較香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桑椹尚未成熟,還有酸味,是給自己吃的.''這些盜賊深受蔡順孝思的感動,就送他三斗白米和一頭牛,好讓他回去奉養母親。
注釋
蔡順:字君仲,東漢人
孤:幼年喪父的人。
事:伺候。
歲荒:年成不好。歲,年成,收成
日:天。順日即為每天。
桑葚:桑樹的果實,成熟時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
以:用。此處可不譯。
異:不同的。此處異器為(兩個)不同的器皿。
赤眉賊:即西漢末年樊崇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賊」是封建統治者對農民起義軍的蔑稱。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黑色的桑椹味道甘甜,用來供養母親;紅色的味道是酸的,用來給自己吃。
其:他
而:到
床頭捉刀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三國志》
原文
崔琰,字季珪,眉目清秀。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解釋
床:指坐榻
雄:稱雄,威懾
雅望:氣度;
捉刀人:指執刀的衛士。站在坐榻邊的衛士。後來成為固定用語,比喻替別人代筆作文的人。
魏武將見匈奴使的「使」 (使者)
自以形陋(認為)
不足雄遠國(稱雄)
使崔季珪代(讓)
既畢(在)
魏王何如(怎麼樣)
然床頭捉刀人(但是)
此乃英雄也(是)
自以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猛)
翻譯 魏武帝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認為長相不夠威猛,不能用威儀震服匈奴,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邊做侍從。接待完畢,待匈奴人走後,曹操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魏王這人怎麼樣?」匈奴使者評價說:「魏王高雅的氣質,不同尋常,但是坐榻邊上拿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聽後,就派人追去,殺掉了這個使者。
舉例月得十篇,或作~乎。
啟示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態。
2.表現出曹操心胸狹窄,奸詐狡猾,殘忍的性格。
3.描寫曹操羞慚,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後說不利於自己的話(醜行、丑貌)。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為己用必後患無窮。
涓蜀梁疑鬼
原文:
夏水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昂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
翻譯:
長夏河的南面住著一個叫涓蜀梁的人。他這個人愚蠢又膽小。在有明亮月亮的晚上行走時,低頭看見他自己的影子,以為是蹲在旁邊的鬼;抬頭看他的頭發,以為是妖怪。轉身逃跑,等他到家,由於受到過度驚嚇,氣絕身亡。
字詞注釋:
夏 :河名,即夏水,今名長夏河。
夏首:即夏水口,在今湖北省江陵東南。
焉:在那裡。
涓蜀梁:人名。
善畏:容易害怕。
霄:通「宵」夜。
魅:精怪。古人以為物老則成魅。
走:跑。
曰:名叫。
愚:愚蠢。
俯:低下頭。
句子解釋:
仰視其發,以為立魅也。
解:低下頭看見他的影子,以為是鬼。
背而走
解:轉過身跑。
鐵杵磨針
原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譯文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媼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明白了她的意思,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帶。
世傳:事實代代相傳。
媼:年老的婦女。
鐵杵:鐵棍.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杵:棒 木追
去:離開。
逢:碰上。
方:正在。
氏:姓…的人。
卒業:完成學業
王積薪聞棋
原文
王積薪棋術功成,自謂(13)天下無敵⑶。將游京師⑷,宿於逆旅⑸。既滅燭,聞主人媼隔壁呼其婦⑹曰:「良宵難遣⑺,可棋(14)一局乎?」婦曰:「諾⑻。」媼曰:「第幾道⑼下子矣。」婦曰:「第幾道下子矣。」各言數十。媼曰:「爾敗矣。」婦曰:「伏局⑽。」積薪暗記,明日復其勢⑾,意思⑿皆所不及也。
注釋
⑴本文是李肇所撰《唐國史補》卷上中的一則。《唐國史補》記唐代開元至長慶問一百多年的史事三百零八件。王積薪:人名,唐朝著名圍棋手。棋:指圍棋。
⑵李肇(zhào):唐代元和年問翰林學士,官至中書舍人,著有《翰林志》及《國史補》。
⑶敵:匹敵,相等。
⑷京師:京城。
⑸逆旅:旅店。逆:迎。
⑹媼(ǎo):老婦人。婦:指兒媳。
⑺良宵:美好的夜晚。遣:消遣。
⑻諾(nuò):表示應允的辭。
⑼道:本文指圍棋布子的位置
⑽伏局:意為這一局棋認輸了。
⑾復其勢:意為再次擺出那棋的局勢。
⑿意思:用意,此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
(13)謂:認為。
(14)棋:名詞作動詞,下棋。
(15)及:達到
既:後
爾:你
明日:第二天
譯文
王積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以為天下沒有敵手。有一次他到京師去,路上借個小旅館過夜。熄燈以後,聽見旅館老闆老婆婆隔了牆壁叫她的媳婦,說:「今夜氣候溫和,沒有什麼消磨時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樣?」媳婦回答說:「好。」老婆婆說:「我在第幾道下了一子。」媳婦說:「我在第幾道下了一子。」這樣輪流說,各下了幾十子。老婆婆說:「你輸了!」媳婦說:「是我輸了。」王積薪把兩人下棋的過程記在心裡。第二天,復驗那盤棋的局勢,發現兩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遠遠比不上的。
穿井得一人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察傳》。
②溉汲——從井裡打水澆地。溉:音gai,澆灌。汲:音ji,從井裡打水。
③及——等到。
④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⑤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⑥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⑦使——使用,指勞動力。
譯文
譯文一:
春秋時代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澤,而且乾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
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種了一些旱地。因為他家的地里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汊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里,一天到晚專門干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日子一久,凡是在這家住過莊稼地、成天取水澆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勞累和厭倦。
丁氏與家人商議之後,決定打一口水井來解決這個困擾他們多年的灌溉難題。雖然只是開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徑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進行井壁加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幹了半個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過節一樣。當丁氏從井裡提起第一桶水時,他全家人歡天喜地,高興得合不上嘴。從此以後,他們家再也用不著總是派一個人風餐露宿、為運水澆地而勞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說:「我家裡打了一口井,還得了一個人力哩!」
村裡的人聽了丁氏的話以後,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無關其痛癢並不在意的。然而誰也沒有留意是誰把丁氏打井的事掐頭去尾地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以致一個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宋王想:「假如真是從地底下挖出來了一個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聽個水落石出才行。」為了查明事實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我家打的那口井給澆地帶來了很大方便。過去總要派一個人常年在外搞農田灌溉,現在可以不用了,從此家裡多了一個幹活的人手,但這個人並不是從井裡挖出來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時,誦①,其母方②織。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織,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後⑧,孟子不復喧矣。
注釋
①誦:背誦。
②方:正在。
③輟(chuò)然:突然終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如「輟學」、「輟筆」。然,……的樣子。
④喧(xuān):遺忘。
⑤ 引:拿來。
⑥裂:割斷。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後:從此之後
譯文
孟子小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背書,一段時間後,接著再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是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中途停止背書?」孟子回答說:「書中有些地方忘記了,後來又記起來了。」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她織的布,用這種方法來告誡他讀書不能半途而廢。從此以後,孟子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貫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覺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麼獨特的地方?效果好嗎?
答:孟母是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通過剪斷織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則失去了它的作用)來說明學習也是一樣的,不能中斷。
這樣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呂氏春秋·察今》: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注釋
荊①人慾襲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時,可導⑦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①荊:楚國的別名。
②表:標志,此處用作動詞,測量,即測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詞,即標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漲。
④溺:淹沒在水裡。
⑤驚:亂。 而:這里作「如」解。 都舍:大廈。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導:通過。
譯文: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在澭水裡樹立標記。澭水突然漲水,楚國人不知道,順著標記在夜晚徒步過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軍中驚駭的聲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樣。以前他們先在澭水裡樹立標記的時候,(標記)可以引導涉水,現在水已變化漲了很多,楚國人還順著標記涉水,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社會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處理事情也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靜止不變,不去適應新的情況,採用新的措施,結果必定遭到失敗。
卞莊子刺虎
原文
卞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爭則 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斃.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 之.有傾,旋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兩虎之功.
⑶ 新概念閱讀課外文言文拓展訓練(七年級)答案急
這個、、、
⑷ 新概念閱讀課外文言文拓展訓練七年級答案
請問,網上找不到答案?……要是發給你,手會因打字而斷掉的……而且最回最重要的是--------你買答來這個撲輔導書幹嘛的?錢多也不是這樣花的……自己做才有效果……這個寒假~我也在做這個,的確難度是有的,但成效也是有的……
⑸ 七年級古詩文拓展訓練 青蘋果閱讀 答案
是《四者之能》到《遭見賢尊》嗎?
《四者之能》:1.C D 2.B C 3.我如果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專臉放在哪裡?屬4.人不能之爭地位,而要論作用、貢獻誰大。
《自見之謂明》1.A 2.D 3.(1)能看見自己的缺點才算明智。(2)智慧像眼睛,能看見百步之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 4.自知之明。 5.因為楚國不比越國好到哪去。 6.真正的明智是指有自知之明。
《盲苦》1.A 2.C 3.曰 後:「 嘻 後! 地 後, 耶 後!」 4.(1)不用怕,你一鬆手就可以踩到實地。 (2)過了很久,很疲憊了,失手掉到了地上。 5.要勇敢嘗試,不被根本不存在的困難嚇倒,要善於聽別人的意見。
《遭見賢尊》:1.C 2.A 3.忽然被刺蝟捲住鼻子,驚慌逃走,不知道休息。 4.不管做什麼事,弄清楚了再行動。
以後會做的要自己做,正好我們老師有講過。
⑹ 新概念閱讀課外文言文拓展訓練(七年級)答案
不要抄才會對你好些,你應該懂得
⑺ 誰有七年級下冊的英語拓展聽力與閱讀答案
拍一下反面和最後一頁
⑻ 初中七年級古今文拓展閱讀答案南京出版社
第一題: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了木蘭從軍的知識點:
木蘭從軍講述了木蘭代替父親去征戰的古代故事。木蘭是古時候的一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親的名字也在名冊上,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替父親出征。木蘭從軍體現了木蘭的保家衛國英雄氣概,也有孝敬父親的女兒情懷。
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⑼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七年級文言文答案
版本1
[編輯本段]
原文: 有迂氏者,世稱迂公,性吝嗇.籬敗不修,瓦裂不茸.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東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號且詬,詰曰:吾適爾,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為父?何以為夫?"迂公無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後二月,天晴月朗,不見雨兆.迂公嘆曰:"適茸治,即不雨,豈不徒耗資財!"
譯文
[編輯本段]
有一個姓迂的人,世人稱他迂公,性情吝嗇。籬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頂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
一天,半夜下起了大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和兒子(文言文中的妻子解釋為妻子和兒子。)東躲西藏但還是被雨水打濕了大半身,妻子邊喊邊罵,責問他說:「我嫁給你,是因為你家中富貴,卻沒想到要受這種苦累,你是怎麼當父親的?怎麼當丈夫的?」
迂公無可奈何,第二天,請來工匠把屋子修好。然而,在後來的兩個月中,天氣晴朗無比,看不見將要下雨的徵兆。迂公嘆息道:「剛剛將屋子修好,卻又不見下雨,這不是白白浪費許多工錢嗎?」
寓意
[編輯本段]
這個故事諷刺了缺乏遠見的人,批評了一種目光短淺的人.
版本2
[編輯本段]
原文:久雨屋漏,一夜數徙床,卒無干處,妻兒交詬。迂公急呼匠葺治,勞費良苦。工畢,天忽開霽,竟日晴朗。
公日夕仰屋嘆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無雨,豈不白拆了工費也?」
譯文
[編輯本段]
下了很久的雨房屋漏雨,一夜(之間)多次移床,終於沒有乾的地方,妻子兒子交替著罵。迂公趕忙叫來工匠修理,勞作花費實在辛苦。修好屋子,天忽然開晴了,一直晴朗。迂公整天仰望屋(頂)嘆道:「命運不好的人啊!才修屋便沒有雨,豈不是白花了勞力費用嗎?」
寓意
[編輯本段]
這個故事同樣諷刺了缺乏遠見的人,批評了一種目光短淺的人.
⑽ 七年級英語課外拓展閱讀文章
My name is Jim. I have a big family. There are six people(人) in my family. My grandfather is a doctor. My grandmother is a nurse. They work in the same hospital. (同一家醫院) My father and mother are teachers in No. 11 Middle School. My father teaches Chinese, but my mother is an English teacher. Kate is my sister. We are new students in No. 11 Middle School. My grandparents and parents like(喜歡)us and we like our family. We are very happy.
(B)
Schools in the USA
Schools in the USA are a little different (不同的) from schools in China. Usually, there is no school uniform (校服). In many Chinese schools, students have school uniforms. Classes start(開始) at 8:30 each morning and the school day ends at 3:30 or 4 o』clock in the USA. And in China, classes usually start at 8:00 in the morning and the school day ends at 5:30 in the afternoon. Students have one hour for lunch and two 20-minute breaks(課間休息) each day in the USA. One break is in the morning, the other is in the afternoon. In China, students have two hours』 break ring lunchtime and ten minutes』 break for each class period. In the USA, students often go to the school cafeteria(餐廳) at lunchtime or at break. They buy snacks and drinks there. The most popular(受歡迎的) after-school activities(活動) are baseball, football and basket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