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閱讀 > 2007考研英語閱讀理解翻譯

2007考研英語閱讀理解翻譯

發布時間:2021-01-10 08:31:13

㈠ 考研英語閱讀及翻譯題的來源

一、年考研英語文章出處 摘選自《2011年考研英語大逆轉》
1.完形填空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The Cost of Smarts
www.nytimes.com/2008/05/07/opinion/07wed4.html
2.閱讀第一篇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Can You Become a Creature of New Habits?
www.nytimes.com/2008/05/07/opinion/07wed4.html
3.閱讀第二篇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Who』』s Your Daddy? The Answer May Be at the Drugstore
www.sciam.com/article.cfm?id=who-is-your-daddy-the-answer-may-be-at-the-drugstore
4.閱讀第三篇 麥肯錫季刊(The Mckinsey Quarterly) Ecating global workers
www.mckinseyquarterly.com/Ecating_global_workers_1375
5..新題型
encarta.msn.com/encyclopedia_761561730_6/Culture.html
二、2010年考研英語閱讀及翻譯題的來源

2010年知識運用試題來源:

考研英語完型填空部分,使用了2009年6月6日 Economist 《經濟學人》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內容,是對社會學上一個經典的理論:霍桑效應的批判和反思。文章難度適中。命題專家在出題的時候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c4e040100dmkj.html questioning the Hawthorne effect 或Light work; Questioning the Hawthorne effect,June 6, 2009

2010年考研英語閱讀真題出處:

第二篇閱讀文章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8_09/b4073068471067.htm

第三篇閱讀文章:

Harvard_Business_Review200702,標題是:The Accidental Influentials

第四篇閱讀文章

Accounting rules are under attack. Standard-setters should defend them. Politicians and banks should back off. Economist Staff - 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雜志,April 10, 2009

新題型試題的來源:

http://jobfunctions.bnet.com/abstract.aspx?docid=104383,A Wholesale Shift in European Groceries

2010年翻譯真題出處:

原文選自李奧帕德的《沙郡歲月: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本書是環保生態的經典著作,中譯本由吳美真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給2011年參加考研的學生的幾點建議:

1.打好基礎,從文章的改寫情況和考試命題趨勢來看,考研對於大綱詞彙要求還是很嚴格的,所以在准備考試之初就要背好單詞,突破單詞關。

2.選擇較新的輔導材料和語言素材,從最近幾年的考試來看,考研閱讀理解部分的文章和 考題的風格緊扣時代的節奏,主題很鮮明突出。因此選擇合適的考研閱讀素材來加強閱讀顯得非常重要。

三、2010年1月MBA翻譯題的來源:摘選自《決勝MBA英語高級篇》
原文是來自一份雜志,叫「experience life」,出題人做了部分改動,原文和改動的文章如下:

Sustainability has become something of a buzzword(出題人把這個單詞改為popular word) these days, but to Ted Ning, the concept will always have personal meaning. Having enred a painful period of unsustainability in his own life made it clear to him that sustainability-oriented values must be expressed through everyday action and choice.

Ning, director of LOHAS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the Boulder, Colo.–based information clearinghouse on sustainable living, recalls spending a tumultuous(出題人把這個詞改為了confusing) year in the late 』90s selling insurance. He』d been through the dot-com boom and bust(出題人似乎把這個詞改為burst了) and, desperate for a job, signed on with a Boulder agency.

It didn』t go well. 「It was a really bad move because that』s not my passion,」 says Ning, whose ambivalence about the job translated, predictably, into a lack of sales. 「I was miserable. I had so much anxiety that I would pull alongside of the highway and vomit, or wake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nd stare at the ceiling. I had no money and needed the job. Everyone said, 『Just wait, you』ll turn the corner, give it some time.』」

Ning stuck it out for a year because he simply didn』t know what else to do, but felt his happiness and health suffer as a result. He eventually quit and stumbled upon LOHAS in a help-wanted ad for a data analyst. 「I didn』t know what LOHAS was,」 he says, 「but it sounded kinda neat.」 It turned out to be a better fit than he could have ever imagined.

At the time, the LOHAS organization did little more than host a small annual conference in Boulder. It was a forum where progressive-minded companies could gather to compare notes on how to reach a values-driven segment of consumers — the LOHAS market — who seemed attracted to procts and services that mirrored their interest in health,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social justic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living.

In contrast with his disastrous foray into the insurance business, Ning』s new job felt like coming home. Growing up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Rockies outside of Denver, he』d developed a love of the outdoors and a respect for the earth, while his parents provided a model of social activism — the family traveled widely, and at one point his parents created and operated a nonprofit that offered microcredit loans to small businesses in Vietnam and Guatemala. He has three adopted sisters from Vietnam and Korea. He studi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Chinese at Colorado University and slipped easily into the Boulder lifestyle — commuting by bike, eating organics, buying local and the rest — though he stopped short of the patchouli-and-dreadlocks phase embraced by many of his peers. (He opted instead for the university』s ski team and, after graating, wound up coaching the Japanese development team ring the Nagano Olympics in 1998.)

From his ground-level job, Ning moved quickly up the ranks in the organization, becoming its executive director in 2006. 「When I got the job, LOHAS was a sleepy conference in Boulder,」 says Ning. Today, the forum is booming, the organization is expanding and the market is evolving. Ning has more than grown into the position he stumbled on in the want ads. 「I don』t consider this a job. It is really more of a calling.」

Ning, 41, coordinates the conference and oversees the organization』s annual journal and Web site (www.lohas.com), while compiling research on trends and opportunities for businesses. He also travels the country promoting — and explaining — the LOHAS concept and the burgeoning market it represents.

First identified by sociologist Paul Ray in the mid-1990s as 「cultural creatives,」 the U.S. market segment that embraces LOHAS today has grown to about 41 million consumers, or roughly 19 percent of American alts. But those LOHAS consumers are powerfully influencing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others (witness the rise of interest in yoga, all-natural procts, simplicity and hybrid vehicles). Which is why LOHAS-related procts now generate an estimated $209 billion annually.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a green tidal wave has come over us,」 says Ning. Riding that wave, says Ning, is not about jumping on a trend bandwagon. It』s connecting with — and acting on — a set of shared, instrinsic values. 「People know what is authentic. You can』t preach this lifestyle and not live it,」 he says. He and his wife, Jenifer, live in a solar-powered home, raise organic vegetables in their backyard and drive a car that gets 48 miles to the gallon. He even buys carbon offsets to negate the global warming impact of his cell phone.

Ning emphasizes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ways of 「living LOHAS.」 Ultimately, it』s really about finding a way of life that makes sense and feels good — now and for the long haul. 「People are looking internally,」 he says, 「asking themselves, 『What really makes me happy?』 Is it the fact that I can go out and buy that giant flat-screen TV, or is it that I can have a quiet evening with my family just hanging out and playing a game of Scrabble?」

For Ning, it』s a no-brainer. He』ll take Scrabble every time.

㈡ 求07,08,09三年研究生考試英語閱讀理解的譯文

2007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閱讀理解試題譯文
閱讀
Text 1
如果你打算在2006年世界盃錦標賽上調查所有足球運動員的出生證明,那麼你很有可能發現一個引人注目的巧合:優秀足球運動員更可能出生於每年的前幾個月而不是後幾個月。如果你接著調查世界盃和職業比賽的歐洲國家青年隊的話,那麼你會發現這一奇怪的現象甚至更明顯。
什麼可以解釋這一奇怪的現象呢?下面是一些猜測:a)某種占星術徵兆使人具備更高的足球技能;b)冬季出生的嬰兒往往具有更高的供氧能力,這增加了踢足球的持久力;c)熱愛足球的父母更可能在春季(每年足球狂熱的鼎盛時期)懷孕;d)以上各項都不是。
58歲的安德斯•埃里克森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一名心理學教授,他說,他堅信「以上各項都不是」這一猜測。在瑞典長大的埃里克森,一直研究核工程,直到他認識到,如果他轉向心理學領域,他將會有更多機會從事自己的研究。他的首次試驗是在大約30年以前進行的,與記憶相關:訓練一個人先聽一組任意挑選的數字,然後復述這些數字。「在經過大約20小時的訓練之後,第一個試驗對象(復述)的數字跨度從7個上升到20個,」 埃里克森回憶說。「該試驗對象不斷進步,在接受大約200個小時的訓練後,他復述的數字已經達到80多個。」
這一成功,連同後來證明的記憶本身不是遺傳決定的研究,使得埃里克森得出結論,即記憶過程是一種認知練習,而不是一種本能練習。換句話說,無論兩個人在記憶力能力上可能存在怎樣的天生差異,這些差異都會被每個人如何恰當地「解讀」所記的信息所掩蓋。埃里克森確信,了解如何有目的地解讀信息的最佳方法就是一個為人所知的有意練習過程。有意練習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地重復一個任務。相反,它包括確定明確的目標、獲得即時的反饋以及技術與結果的濃縮。
因此,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開始研究包括足球領域在內的廣泛領域中專業執行者。他們收集了能夠收集的所有資料,不只是表現方面的統計數據和傳記詳細資料,還包括他們自己對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員進行的實驗室實驗結果。他們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非常令人驚奇的結論——我們通常稱為天分的特徵被高估了。或者,換句話說,專業執行者――無論是在記憶還是手術方面,在芭蕾還是計算機編程領域――幾乎總是培養的,而不是天生的。

Text 2
在過去的幾年,《星期日報》的增刊《漫步》開設了一個名為「詢問瑪麗琳」的專欄。人們被邀請去詢問瑪麗琳•沃斯•薩文特,瑪麗琳•沃斯•薩文特在10歲時測試的智力水平達到別人23歲時的水平,這使得她的智商高達228――是有記錄的最高水平。智商測試要求你完成口頭和視覺分析,要求你在紙張被折疊、剪切後想像它的形狀,要求你推論數字的順序,還有其他類似的項目。所以,當沃斯•薩文特面對普通人(智商為100)提出的像「熱愛與喜愛之間的區別是什麼?」或者「運氣與巧合的特徵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時,她感到有點困惑。設想物體、判斷數字模式的能力如何使一個人能夠回答難倒了一些最傑出的詩人和哲學家的問題,這可並不那麼顯而易見。
毫無疑問,智力包含的不僅僅是一次測試所得的分數。而聰明意味著什麼?可以明確顯示智力有多少?我們能夠從神經學、遺傳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領域了解的智力又有多少?
人類有關智力的定義性術語似乎仍然是智商分數,即使人們並不像以前那樣經常進行智商測試。智商測試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斯坦福—比奈特智力衡量表和威斯勒智力衡量表(兩種都包含成人和兒童測試類型)。由於這些測試一般要花費幾百美元,因此通常只有心理學家才進行這些測試,盡管這些測試的變種存在於書店和環球網上。像沃斯•薩文特得到這樣的超高分數也再不可能,因為現在的分數依據的是相同年齡者的統計學群體分布狀況,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實足年齡乘以100來劃分智能年齡。其他標准測試,比如學術能力檢測以及研究生入學考試,包含了智商測試的主要方面。
羅伯特•傑•斯頓伯格認為,這樣的標准測試不可能評估在學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所有重要因素。在其名為「智力測試如何明智?」的文章中,斯頓伯格指出,傳統的測試最恰當地評估了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沒有測量創造性和實際知識,這些也是解決問題和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而且,一旦種群或環境發生變化,智商測試就不一定預測得那麼准確。研究發現,如果在低壓力狀況下進行智商測試,那麼這種測試就可以預測出領導才能,但是,在高壓力狀況下,智商測試所得的結果與領導才能的關系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它預測的結果是相反的。任何經歷過學術能力檢測的人都會認為,應試能力也很重要,無論是知道何時應該進行推測,還是知道應該忽略什麼問題。
Text 3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美國那些曾經可以依靠辛勤勞動和公平條件以維持其收入穩定的中產階層家庭被經濟風險和新現實改變了。如今,一份解僱通知書、一個不利的診斷結果或者配偶的去世都可能在幾個月之內將一個家庭從穩定的中產階層家庭降格成為一個新貧困家庭。
在僅僅一代人的時間里,數百萬母親出去工作,改變了基本的家庭經濟狀況。學者、決策者以及各類批評人士對這些變化的社會意義爭論不休,但是,很少有人關注這些變化的副作用:家庭的風險增加了。如今的家庭根據其新的雙收入限度安排開支。因此,它們失去了它們在經濟蕭條時期曾經有過的緩解舉措——一個後備掙錢者(通常是媽媽),如果家庭的主要掙錢者失業了或者病倒了,她可以出去工作。這種「額外工人效應」可以支撐失業保險或殘疾保險提供的安全網,以便幫助家庭渡過難關。但現在,家庭財產的損失再也不可能通過呆在家裡的其他伴侶的額外收入彌補了。
在同一時期,要求家庭在其退休收入中承擔更多風險。鋼鐵廠的工人、航空公司的職員以及汽車產業工人加入了數百萬不得不擔心利率、股市波動以及可能比其退休收入存在時間更長的嚴酷現實家庭。在去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布希總統一直致力於將社會保險體制轉變成一種儲蓄存款賬戶模式,要求退休人員將其大多數或所有保障報酬用來交換依靠投資回報所得的報酬。對於更年輕的家庭來說,前景不容樂觀。衛生保健和家庭承擔份額的絕對成本都上漲了——而且,最近實施的健康儲蓄計劃正在從立法機關擴展到沃爾瑪員工,包含大量更高的減免,並且給家庭未來的衛生保健帶來許多新投資風險。甚至人口統計狀況也對中產階層家庭不利,因為有一個體弱、年邁的父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所有物資和經濟援助——就在僅僅一代人的時間里增長了8倍。
從中產階層家庭的角度來看,大多數情況是可以理解的,這根本不像一種發揮更多支付能力的機會,而是像一種將經濟風險大規模轉向那些已經負擔過重的家庭的令人恐懼的加速行為。經濟副作用已經開始,政治副作用可能也將開始。

Text 4
不鳴則易,一鳴驚人(本來從不下雨的,卻下起了傾盆大雨)。就在老闆和董事會用最終挑選出其最嚴重的清算帳目和順從問題以及改善其無效的公司管理之際,一個新的問題預示著讓他們——特別是在美國——贏得那種令人不愉快的頭條新聞的危險,這些頭條新聞不可避免地給這些領導者帶來管理方面的附屬效應:信息的不安全性。迄今為止,信息保護工作一直被留給臨時的、低層次的信息技術人員承擔,並且只被看成是信息資源豐富產業所關切的一個方面,比如銀行業、電信業以及航空旅行業,如今,信息保護則成為各類商業老闆議事日程中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
今年,好幾次消費者和員工信息的重大泄密事件使得管理人員匆忙檢查其復雜的信息系統和商業程序,以便尋找潛在的弱點——這些泄密事件發生在像時代華納、美國國防部承包的科學應用國際公司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樣的不同機構。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海姆•門德爾森認為「信息正在成為一種需要像保護其他財產一樣而保護的財產」。「保護消費者信息的能力是市場價值的關鍵因素,這是董事會應該為了股東的利益而承擔的責任」。紐約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埃尼•諾姆暗示,事實上,正如存在公認會計原則的觀念一樣,或許可能應該是採取公認安全措施的時候了。他表示「為安全、備份以及恢復確定適當的投資標準是一個管理問題,不是技術問題。」。
其神秘在於,對任何老闆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意外。然而,對於最遲鈍的管理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應該是,作為最珍貴經濟財產的誠信被輕易破壞,而要恢復誠信卻代價高昂,而且,很少有什麼比一個公司讓敏感的個人信息落入不妥當人之手更可能破壞誠信的了。
這類事情的現狀可能受到缺乏有關信息泄露的法律處罰(在美國,不是在歐洲)的激勵,盡管還沒有的到證實。直到加利福尼亞最近通過了一項法律,美國的公司不必告知任何人信息何時泄露,甚至包括受害人。這種情況可能迅速改變:如今,許多被提議的信息保護立法正在華盛頓特區討論。同時,6月17日有關偷竊大約4000萬信用卡賬戶信息事件的披露給得此前一天美國商務委員會的一個重要決定蒙上陰影,該決定請全美國注意,如果公司沒有提供適當的信息安全保護措施,那麼監管人員就會採取行動。

㈢ 誰有近十年的考研英語閱讀理解的翻譯(98-07)

買一本歷年真題,全部都有
我買的是人大的英語歷年試題,上面的解析很詳細,而且有翻譯,不過是從97年開始的,十年的.
一般書店都有,學校附近的考研書店都有,去書店看看就知道了!~

㈣ 求07年考研英語閱讀翻譯!!!

你去你那地方的新東方學校大愚書店裡買 藍皮的西安交大出版社
$12.00

㈤ 誰有歷年考研英語閱讀理解的翻譯啊,麻煩發給我吧,謝謝!

留個郵箱吧

㈥ 考研英語閱讀,2007年,text4,圖裡面第一句的mystery怎麼翻譯come怎麼解釋整句

mystery字面翻譯是謎,神秘的,這里可以理解為難以置信的是、令人吃驚的是,come as surprise固定搭配版,指令人意權外的,大吃一驚的。整句話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置信的是)這(this做主語)竟讓很多BOSS大吃一驚

㈦ 07年考研英語一翻譯題

有86至07年的PDF格式,也許樓主用不上,不過還是發給你了,共享哈。 發過去了。接收吧。最近做任務,所以請別忘了點最佳答案哦~~謝謝。

不從泥濘不堪的小道上邁步,就踏不上鋪滿鮮花的大路。

㈧ 考研英語閱讀,2007年,text4,Left什麼意思seen as a concern onl

這里的left應該是leave的過來去分詞,源until
now只是插進來的,left
to才是應該連在一起的,left
to
odd,
low-level
IT
staff
to
put
right,
所以這里的left
to你應該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這里的seen也是see的過去分詞,而see是看的意思,所以根據文中意思,這里翻譯成"被關注"比較貼切,所以這里斷句應該是seen/as
a
concern/only
of
data-rich
instries/such
as
banking.
所以整個句子的意思大概是:以前這些信息的保密工作一直都是留給(注意:這里的"留給"就是left
to)一些沒什麼水準的員工去處理,而且只被一些涉及大量數據的行業,像銀行啊電信啊航空行業這些所關注(它的保密工作←這是我自己加的,便於你理解)。

㈨ 考研英語閱讀,2007年,text1,第一句,in a wide range of pursuit

in a wide range of pursuits 多種工作(或多種職業)。
pursuit可以翻譯為職業。

閱讀全文

與2007考研英語閱讀理解翻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