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毛概的讀書報告書可以閱讀的名著有哪些
紅色經典都可以吧
❷ 美國名著《白鯨》的讀書報告 要英文版
故事是由主人公-----以實瑪利走進「鯨魚旅館」的那一刻開始的,當晚,他被老闆安排和一個名為「魁魁格」的大個子睡在一起,魁魁格是科科伏柯島的王子,他有一手很好的叉魚技術,魁魁格和以實瑪利有著同樣的志向——出海遠航,做一名勇敢的水手。二人志同道合,就一起上路了,他們簽約了一艘名為「裴廓德號」的捕鯨船
「裴廓德號」並不是一艘普通的船隻,或許說「裴廓德號」的船長不是一個普通的船長吧。「裴廓德號」的船長名叫亞哈,他是一個瘸子,他的一條腿被一隻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給咬掉了。為此,亞哈船長與莫比結下了仇,並且發誓:誓死殺掉莫比。但是和白鯨作對自然不是什麼好事,他們最後還是輸了,並且輸的一敗塗地。船破人亡,唯一倖免的以實瑪利因為一副棺材而獲救,那個本來是給魁魁格准備的棺材,最後成為以實瑪利的救命物,這實在是一個諷刺,一個對「裴廓德號」的諷刺,對所有船員的諷刺!
在讀這個故事的過程中,有些場面實在是令人氣憤,尤其是那個亞哈船長,我認為他簡直是固執的可笑。難道為了一條腿,就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嗎?盡管他的壽命不是很長了,但他完全可以放棄仇恨,安享晚年的。就是因為他的固執,讓很多抱有夢想的人葬身於大海。
其實,亞哈船長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他之所以那麼恨莫比迪克,還不是因為莫比咬掉了他的一條腿,如果你說亞哈船長是因為怕這條白鯨去殺害更多的人而去不惜一切代價去捕殺它,那就錯了,這只是他想要報復的一個借口,可是,回頭想想,莫比為什麼要咬掉他的一條腿呢?我們都知道,白鯨其實是一種很善良的動物,他不會故意侵犯你的,如若不是一開始,亞哈船長的貪婪慾望促使他去捕殺白鯨莫比,白鯨又怎會反抗呢?咬掉他一條腿已經是萬幸了。
從一開始,亞哈船長就在為自己挖墳墓,從他捕殺莫比那一刻開始,他向莫比身上的投的魚叉越多,他給自己挖的墳墓就越深,直到最後,他不僅自己跳了下去,還拉帶這好多人一起跳下那個又深又「恐怖」的墳墓。那些與白鯨的斗爭都是無意義。亞哈船長看上去很令人欽佩,因為他的勇敢,因為他的什麼什麼,但那是自私,另類的自私!從文章中不是沒有看到大家在勸他放棄這個念頭,「拉吉號」的船長勸過他,大副斯達巴克也勸過他,可他就是不聽啊,到了最後,他似乎是完全瘋掉了。
《白鯨》真的給了我很多的啟示,你對待他人怎樣,他人就會對待你怎樣。你不去招惹別人,別人更不會冒犯你的。對待什麼事物,可以不要過分的認真,當然我是指一些無意義的認真,也許就是那些你所認為的執著會害了你自己。
大作家屠格涅夫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登上俄國文壇的。他的小說基本上情節單純、結構簡單、人物可陳、語言樸素,字里行間透著一種純凈雅緻的詩意。法國作家莫洛亞就曾用「詩意的現實主義」來評價屠格涅夫的作品。屠格涅夫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他把「准確而有力地再現真實」視為自己莫大的幸福。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書中每一篇的篇幅都很短小,讀起來感覺輕松愜意。風景描寫極其優美,人物刻畫也相當成功。寥寥幾筆,或勾勒出自然景物的神韻,或描摹出一個人物的靈魂,讓人不由得不喜歡。
屠格涅夫出身於俄羅斯奧廖爾省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母親就是一位農奴主。這使得他自幼就親眼目睹了農奴主的兇殘專橫,心裡產生了對農民悲慘處境的深切同情。
《獵人筆記》的中心思想便是反對農奴制。這種思想傾向不僅表現在對地主階級的揭露和批判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農民的才能和精神世界的贊美上。佩諾奇金是書中刻畫得最出色的地主形象。此人受過「良好」教育,頗有「文明」風度。但他表面上客氣,實際上奴僕們稍有不周,便會受到嚴厲懲罰。其他的地主有的蠻橫地搶占他人的土地,如「獵人的祖父」;有的精神空虛,變著法折磨農民和家僕,如科莫夫;還有的專門設立「辦事處」,通過一批爪牙管理農民,如女地主洛斯尼亞科娃。農民們在這些乖僻的地主管治下,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除了這些地主形象外,筆下出現的一系列富於才乾的農民形象,使人們似乎看到了農奴制下的俄羅斯的希望。《霍里和卡利內奇》中的霍里和卡利內奇,一個勤勞自信,一個熱情浪漫。《美麗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揚》中的卡西揚純真善良,頭腦聰明,善於思考。《歌手》中的雅可夫具有非凡的藝術天賦。這些優良的品質出現在農民身上,既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體現了屠格涅夫追求「真實」的創作態度。
《獵人筆記》中的風景描寫也是極其出色的。屠格涅夫極擅長於描寫自然風景。日月星辰、天空白雲、晨光暮靄、雨露風霜等等自然現象以及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樹林原野、香花野草、禽獸蟲魚,在他的筆下無不顯得詩趣盎然,情味無窮。風景描寫在書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有時是標示故事發生時環境氣氛和時間地點,有時烘托或反襯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時對情節的發展或結局起著象徵作用。情與景的交融,讓景物也具有了生命力,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❸ 真心求英語名著讀書報告,謝謝了~~~只要一篇就可以了~萬分感謝~~~
《書蟲》或牛津雙解的名著閱讀,500個單詞
書蟲《遠大前程》In this summer holidays, I read a book called < Great Expectations>, it was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nglish writers. He wrote lots of wonderful novels. This book is one of his compositions.
People always like to compare with their friends. It is a big foible of all the people. If other people have a lot of money, we also want to be rich. If all the people around us are poor , we never mind that we are very poor, too. we will not ashamed because of our folly. This is a social problem.
If we never possess anything, we will not mind we lost some thing. Since we don』t want to be very rich ,we will not feel despond because poor.
The protagonist of this novel is Pip (Handel). His parents died when he was a baby. His sister had brought him up 『by hand』. His sister married to Joe Gargery, the village blacksmith. They didn』t have much money, and Pip never went to school to study. But he was often very happy .Because all of his friends are like him. It isn』t very unfortunate to them, this is their lives. But by a chance, Pip helped a convict; he gave much food to him. Then he met Miss Havisham, a very strange old woman and she was very rich.
Four years later, Miss Havisham wants Pip to be removed from his home and ecated as a gentleman who expects inherit a fortune when he grow up.
After hearing that . Pip started to despise his poor friends. He even feel ashamed because he live with the poor man . Pip』s 『great expectations』 destroyed his life.
This novel told us that we cannot compare with others .Don』t feel envy at the others money. And if one day you be very rich , please don』t despise your poor friends.
❹ 求任何名著閱讀報告 約100字
從網上給你找了一篇關於《撒哈拉的故事》的文章,我當年寫讀書筆記就是這樣湊上的。。
不過字數好像有點多。。自己刪點唄。
很早以前就認識了你,很早以前腦海中就時常想像這樣的畫面:夕陽下壯闊的沙漠里,你穿著一身潔白的連衣裙,一路奔跑,沙粒飛揚……
然而真正地拜讀《撒哈拉的故事》,我才知道,你的夢,原來在那塊貧瘠的土地上。荷西不是一個浪漫而有錢的闊少,撒哈拉不是一個怡人的風景區——純粹的與世隔絕,遠離塵寰的荒涼,白天酷熱,夜晚酷冷,不是我幻想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詩意,而是一片浩瀚中的殘酷、落後、骯臟、寂寞、貧乏。沒有水,鄰居們身上用布包裹著散發著濃濃的體臭;沒有知識,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幾歲;沒有正義,善良而美麗的沙伊達被人唾罵,對神靈的迷信讓人害怕……一切人們所需要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滋養那裡都缺乏。
在那個荒山之夜,荷西深陷泥潭,沒有人幫助,反而惹來強盜……愚鈍、迂腐、迷信、荒漠將撒哈拉的荒涼推向極點,你在那無邊的荒涼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
或許每個人都嚮往過流浪,可是那不過是年少輕狂時不食人間煙火的想法,因為要面對生存的困境,總會發現流浪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美好,然後呢?失望?厭世?頹廢?這些你都沒有,撒哈拉並不是你想像的撒哈拉,可是你從來沒有改變過對它的愛,將你的青春獻給它,無怨無悔。從沒有從你的文字中看到一點埋怨的痕跡,你鎮靜地、勇敢地、懷著一顆美好的心,忘記了惡劣的環境。
這里有什麼吸引我?天高地闊,烈日風暴,孤寂的生活,有悲傷,有歡喜,連這些撒哈拉威人,我對他們一樣有愛有恨,混淆不清。哎,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這樣的解答讓我震撼。
你是第一個踏上撒哈拉土地的中國女子,在你身上我看到了那麼多美好的品性,樂觀、熱情、勇敢、正值、單純、善良、大愛,因為有你灑下的汗水,這樣的撒哈拉充滿了生機。
一個女人的胸懷究竟應該有多廣闊,也許,你的撒哈拉之旅,給了我答案。
知道你的一句話:讓我去愛,即使愛把我毀了,我寧可擁抱一個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開水一樣的空杯。記憶中,是這句話讓我懂得了人生應有的價值。不甘於平庸,寧可做為飛翔而累死的大鵬,也不要做安穩舒服的燕雀;不甘於原本擁有的,去爭取,去奮斗,做一個有夢想的人,更要做一個勇敢執著的追夢人!
「我要在撒哈拉自由地飛翔。」說到做到,沒有畏懼,沒有擔憂,沒有後悔,只有將你的愛,毫不吝惜地灑在那片火熱的土地上,用你的一顆愛心,包容傷害,包容怨恨,包容誤解。
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然而這樣的文字、這樣的故事卻燃起了我的熱血,我的夢想,我的愛。一不小心闖進了你的撒哈拉,於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感動,一發不可收拾地羨慕,一發不可收拾的敬佩。擁有這樣不俗的經歷,此生足矣。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流浪——流浪——流浪遠方——也許做人,就應該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灑脫。
你永遠都是撒哈拉迷人的天使,有了你的足印,撒哈拉不在荒涼。
❺ 【急求】世界名著的讀書報告
《簡愛》讀後感(讀書筆記)
花了三天多的時間終於讀完了《簡愛》,我知道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過程。這連住的幾日,我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一切時間都耗費在這本來自遙遠國度的小說里。然而我還得在抱怨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它的傑出與迷人。很少見到這樣迷人的異國風情。這充滿著英國十九世紀趣味的故事裡,讓我感慨了很多。其實我應該早些接觸這本書,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紹它了。可惜,我擁有著一點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現在去欣賞它,實在有些相見恨晚。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英國人的思維和宗教信仰有點難以適應。不過呢,人世間的真情多數是相通的。每當我讀到小簡愛因為無親無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視時,心中頓起的憐憫之情真讓人難忘;每當簡愛一次次化險為夷讓我多麼興奮;當她勇敢地拒絕了聖約翰的求婚而堅持自己心中的真愛時,多麼令鼓舞和震撼;特別在文章最後,她拋棄一切去照顧那位可憐的愛德華時,我的心中欣慰與感動迸發而出。
關於這本小說,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它在很多藝術方面的傑出融合。我敢確信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繪風景時,是以一個畫家的審美角度去鑒賞,以一個畫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諧。讀中國的小說很少見到這樣細膩的風景描寫的詞彙。應該要感謝這本書的譯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國文功底,使譯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輝。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語言學上的造詣也很深厚,作為一名英國人,作者可以說至少精通三種以上的外國語言。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可以通過它感受到整個歐洲的文化氛圍。比方說英國人的自豪感和紳士風味,德國的大國氣氛以及法國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甚至還讀出了英國人那種殖民主義的歧視東方人的心理,比如他們稱印度是個野蠻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對感情戲的處理上,可以稱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見鍾情,這比較現實,但是她賦予的愛情總是在默無聲息深入到讀者的心田裡。如此巧妙的感情戲,讓我很意外,很驚喜。
《簡愛》的作者如果和中國的曹雪芹相比,毫無疑問,後者的文化底蘊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國和英國人拼比歷史,中國人可以無愧地說: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一生所學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廣博的多,畢竟中國的文化底蘊要豐盛的多。中肯的說,簡愛的確比不上中國的《紅樓夢》。不管是人物豐富還是物致的描繪上,《紅樓夢》都是更為傑出的。但是,《簡愛》中也有值得中國人去學習和欣賞的地方。比方說,《簡愛》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方面,可以說淋漓盡致。這點在很多中國人的文學作品中做的都不夠.
讀這本書我彷彿讀了一遍《聖經》,西方人對宗教篤深的感情與真誠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現在的中國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在讀《簡愛》時候,讓我感受到在擁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純美,在現在的中國這真的很難得。其實,很多聖經里的教誨與中國的孔儒的經典思想是相通互補,而現在國人卻往往忽視了祖先的睿智。比如聖經里勸人從善,勸人寬忍,勸人感恩,與孔老夫子勸國人禮義仁,兩者是相同的。在讀《簡愛》的時候,我時常被聖經里的美好的思想啟迪著,讓我聯想到中國的現狀,心中似乎收獲許多。讓我堅信,對於中國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審視。
❻ 小學生閱讀名著的調查報告
小學生閱讀名著的調查報告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勤於閱讀、書香四溢的民族是興盛的、充滿創造力的;而一個漠視閱讀、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停滯的、前途可悲的。語文閱讀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包括課內閱讀、課外閱讀。課內閱讀是有限的,而課外閱讀卻是無限的。課外閱讀為人的素養尤其是文化素養的培養提供了發展的廣闊空間。小學生六年時間只讀十二本教材,閱讀量至少、閱讀面之窄令人著實不安。單靠一本語文教材是學不好語文的,單靠課堂四十五分鍾也是學不好語文的,沒有課外豐富的閱讀積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必將落空。
教學應立足於課內,引向課外。把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密切結合,達到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閱讀量,運用在課內閱讀學到的方法,養成自覺、自主閱讀的好習慣。課外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擴展,作為學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和學校教育的拓寬都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我於XX年6月年在西安市蓮湖區機場小學三年級作了一項關於課外閱讀情況的問卷調查,又召集了部分學生進行座談,旨在通過這一扇窗口了解本地區的小學生課外閱讀狀況,從而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工作更有效地展開提供一些依據和參考。
這次調查我從當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態度、興趣、時量、內容、習慣、方式方法入手,共發出98份份調查問卷,其中三年級五班學生48份,三年級一班10份,三年級二班學生10份,三年級三班學生10份,三年四班學生10份,三年級六班10份。收回98份,全部為有效問卷。
一、目前環境下小學生課外閱讀樂觀的方面: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盡管目前小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壓力很大,但是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還有著比較正確的看法,主觀認識的端正為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提供了可行性。具體結果如下:
1、閱讀目的較正確
在所調查的小學生中,75.5 %的學生認為閱讀對自己的成長有很大幫助;23.5 %的學生選擇一般;沒有一名學生認為閱讀對自己的成長沒有幫助或有負面影響。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74.5 %中生認為讀課外書籍主要是為了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1.0%的學生認為讀課外書籍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只是為了完 成老師的任務,看一些書籍;還有9.2%的學生認為看課外書籍純粹是為了消遣,15.3%的學生完全出於興趣。
2、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濃厚
28.6%的學生對課外閱讀很感興趣,60.2%的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比較強烈,有11.2%的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比較弱,對讀課外書一點也沒興趣的學生沒有。
45.9%的學生利用午休、放學後等這些邊邊角角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籍。25.5%的學生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休息時間讀書。21.4的學生是在放長假期間進行課外閱讀,7.15%的學生隨時都在讀書。
3、閱讀內容較為廣泛
從調查顯示,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種類繁多,有中外名著類、小說類、科幻小說、自然科學類、童話寓言、卡通漫畫以及學習輔導資料等。多數學生兼愛幾種,這反映了小學生的多方面了解社會的要求,學生們通過閱讀這些讀物,關注自然科學,了解科技發展等,對於他們的智慧、情操、審美趣味等的培養無疑是極大的幫助的。
4、家長對課外閱讀的態度正確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家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很支持的佔77.6%;有時贊成有時反對的的佔18.4%;家長不聞不問的佔3.1%;反對的僅佔到1.0%。家長雖然態度正確,但對課外閱讀應遵循哪些原則,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怎樣保證課外閱讀的高質量、高效率等方面,還缺少實踐。
二、目前環境下的小學生課外閱讀存在的問題
1、閱讀量減少
閱讀量的減少主要表現為閱讀時間量偏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和「減負」措施後學生休閑時間增加,但用於閱讀課外書刊的時間偏少,這是閱讀時間的相對減少。學生除上學、做作業、做家務、休息時間外,平時可自由支配的休閑時間在1-3小時(周六、周日倍增),但經常閱讀書刊的學生1小時以上的學生比例為16.3%;半小時到一小時的的學生有70.4%;13.3 %的學生達不到半小時閱讀,有4.1%的學生幾乎不閱讀課外書。 共6頁,當前第1頁
2、閱讀興趣感性化——閱讀情趣及品味下降
閱讀興趣與品味是關於閱讀目的、興趣指向以及讀物內容、屬性與類型方面的評價指標,以高低為尺度。閱讀目的、興趣指向不一,對讀物內容、性質、類型的選擇就不一樣。調查結果顯示,當前三年級小學生喜歡閱讀書刊的類型依次為:卡通、漫畫;童話、寓言故事;世界名著;自然科學;學習輔導資料;科幻小說。閱讀方式多為:邊讀邊做筆記、卡片或摘抄的僅佔16.9%;匆忙的、走馬觀花式的佔11.0%;對喜歡的書或內容反復讀的佔62.3%;其他方式佔12.5%。還有的學生認為看了影視劇就算讀了書。閱讀類型以卡通化、「快餐文化」、大眾通俗文化為主,閱讀目的主要是為了娛樂生活和休閑。閱讀情趣感性化、淺層化,冷落科技書籍現象十分明顯。讀書過程中,缺少有效監控,粗讀、泛讀多,精讀少。片面強調重感官享受的「快樂閱讀」,導致學生很少沉下心來去想、去感悟,閱讀質量不高。細讀暢銷書的多,精讀經典文學作品的少。像《老夫子》、《米老鼠》這類漫畫暢銷書,總能在學生中掀起一陣陣閱讀商潮。相反,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國外經典作品等等,如果不「強制」,學生對此的閱讀就很粗淺。因為學生覺得通過影視比泛泛「看」書有意思,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名著就顯得沒意思,很枯燥難懂。
4、閱讀的隨意性、無序性
據調查顯示,目前小學生課外閱讀基本上還處於隨意、無序、低效的狀態。根據同學推薦和媒體廣告宣傳選擇讀物的佔51%;根據老師推薦和課本要求選擇的佔30.6%;根據家長要求選擇的佔18.4%。主要體現在:
追蹤讀流行。有些學生跟著書店的廣告走,同學中流行什麼讀什麼,讀了什麼就談什麼。讀書缺乏個性、缺乏主見。
熱衷讀休閑。小學生偏向於讀那些情節簡單輕松、人物滑膩有趣之類的休閑書。讀休閑的書比較輕松,這是事實,但熱衷於讀這類書,只能永遠停留在膚淺、平庸的層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獲,也不可能有質的飛躍和達到新的境界。
不喜歡與人交流。小學生在一起不大喜歡談論名著,與家長交流體會課外閱讀心得的有35.9%;不交流或偶爾交流佔到64.1%;。由此看來,能夠給學生提供閱讀方法指導的教師發揮的作用不大,最適宜熏陶學生閱讀能力的家庭未能提供相應的環境,於是學生們的課外閱讀必然是逮到哪本是哪本,完全跟著感覺走。
純粹是為了應付眼前的學習任務。有些同學讀書,目的很單一,就是為了在作文時或討論發言時,引幾句名言,背幾聯古詩,露一露,以顯示自己的博學。這種人讀書往往不大注意書的整體脈絡、內在底蘊和精神實質,他們只能獲得一些零碎的知識,不可能探得書的精髓,也難以陶冶性情,培養氣質。
為了作文,只讀習作。有些同學讀課外書,主要就是讀《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全國獲獎作文集》一類的書,以為讀這種書幫助最大,可以直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閱讀與寫作、計算是人類學習文化科學知識、認知文字元號世界、發展智慧和提高素質的三大基石。自有文字的歷史以來,閱讀為人類文化與文明成果的積累、傳遞與可持續發展,為人類道德、智慧等精神價值的繼承、拓展、提升、弘揚建立了豐功偉績,立下了汗馬功勞。只有讀那些高質量、高水平的精品,才能擺脫「學生腔」,不斷走向理性,走向成熟。然而,在信息如潮的現代社會,特別是在數字化、網路化成為人類新的生存方式的時代,閱讀這種與文字文化同齡的原始認知方式是否因其費時耗力的特點而落伍於信息社會匆匆的時代的步伐便需要「離休」靜養或退出歷史舞台呢? 共6頁,當前第2頁
答案是否定的。小學生課外閱讀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雖然是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但閱讀畢竟是一種與文字文化相始終的人類保持與發展自身所創造的文化與文明的基本方式。閱讀之於文化,猶如行走之於生活。雖然現代人有舒適快捷的代步方式,但步行絕不可少,否則生命便失去許多意義與自由。閱讀缺乏或閱讀減少,熱衷於時尚雜志、卡通漫畫故事,因而疏遠文學名著;熱衷流行音樂、港台影視而冷漠書刊。長此以往,基礎文化素質賴以發展的閱讀渠道萎縮,必然造成提供「營養」的文化知識的不足,進而導致民族基礎文化素質的下降。小學生是未來的主人,民族的希望。小學生的閱讀退化,不僅是閱讀時間、閱讀內容的減少,也不僅是課外對文學名著的冷落,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學習與認知核心和精髓的閱讀需要、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閱讀審美的失卻!而這才是課外閱讀問題的危機的實質所在,是民族基礎文化素質退化的根源,也是青少年閱讀退化現象的最大隱憂。
三、小學生課外閱讀實施的策略
1、營造良好的家庭、學校課外閱讀氛圍
在對待學生課外閱讀問題上,採取禁止的態度是錯誤的,而順其自然,或靠環境的自然熏陶,想讀就讀,想讀什麼就讀什麼,顯然是不夠的,甚至是很危險的。學校是對青少年實施教育的固定專門場所,學生應在語文教師的密切關注下進行課外閱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由於血緣和倫理道德關系,家長對於子女的教育是有權威性的,因此,家長在對待子女的課外閱讀問題上,要與學校保持和諧一致。
(1)召開家長會,邀請班級中在孩子教育上,尤其是善於引導孩子閱讀書籍的家長講一講自己的教育方法,從而改變家長「唯分數第一的思想」。通過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讓家長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從而支持孩子課外閱讀,為孩子創造閱讀條件,布置家庭閱讀空間,購買課外書籍,營造閱讀氛圍。
(2)設立圖書角、辦有關讀書的板報、手抄報等方式營造班級讀書氛圍。班委會擬定相應的圖書借閱制度和圖書管理辦法,由小小圖書管理員負責管理,每天開展圖書借閱活動。把每天中午到校後的時間作為讀書時間,由每天的值日班長負責監督。
相信,學校、家庭二者應密切合作,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力量,積極地去關心、引導和指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才會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它將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3)溝通交流,樹立學習榜樣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學的藝術在於激勵、喚醒、鼓舞。一方面,從情感上激發。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文學修養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教師對學生的作用更能從深層的內心產生震撼,使學生又一種強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內驅力。因此,教師首先要作為一個閱讀愛好者,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同行者。教師不僅要閱讀教育類專著以提升自己教育教學水平,閱讀文學名著提升自己文學素養,更要閱讀貼近兒童生活的兒童文學作品。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外閱讀評價上下功夫,對於一些知識面廣的學生應多予以肯定和表揚。這樣,既激發他們努力向上的信心,也為同學樹立榜樣,增強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 共6頁,當前第3頁
2、推薦好課外閱讀的書目
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指導的目標和任務是:培養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和技巧;向學生介紹浩瀚的中外文學,發展藝術上的認識能力、審美能力;通過閱讀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信念等。課外閱讀在豐富知識、提高涵養、培養興趣等方面彌補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有限性。明確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探討選擇課外讀本的標准。它應該包括知識教育價值、文學教育價值、思想教育價值和審美教育價值。因此,科學地推薦課外書,應該在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指導下,注意課外讀物體裁和內容的豐富性,體裁上應有故事、傳說、童話、寓言、傳記、日記、游記、科幻小說等等,內容則應該涉及文學、科學、歷史、地理、政治等各個領域。小學階段的閱讀應著重於「博」,博覽群書,博採眾長。「博」既指閱讀數量之多,也指閱讀范圍之廣,種類之全。大學階段再在「博」的基礎上精讀。
從此次調查中發現,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低中年級學生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女同學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男同學則對史地、體育、科學方面感興趣。因此教師要舉辦好書推薦會,故事性強的作品,可以介紹一個有趣的開頭;語言優美的作品,可以朗誦精彩片段;知識豐富的作品,可以簡要講一些學生聞所未聞的知識設制懸念等,從而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在課外讀物的推薦上,語文教師要把握好閱讀量的問題。學生學習負擔較重,如果課外閱讀的量過大,成為學生的負擔,不利於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閱讀量不足,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呂叔湘先生認為學生每天至少要讀3000-5000字,才能形成起碼的閱讀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在西方教育中,對培養學生習慣,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人才成功乃至決定人生命運的重要因素。那麼,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哪些呢?
(1)養成利用空餘時間堅持閱讀的習慣
葉聖陶先生在55年前就向大家介紹了發達國家的人們如何愛讀書。他說:「一些文化發達的國家,他們的人民是如何地愛好讀書,學問家不必說,就是商店的店員,工廠的工人,也都視書如命,得空就讀書成了習慣。」根據美國專業快速閱讀網站列出的數據做一個估算:一個鍾頭可以閱讀1萬字,即使要費點心思的,一個鍾頭也可以閱讀5000字,一本10萬字的書,每天讀一個鍾頭,20天就可以讀完,一年最少也可以讀10本。再加上兩個假期,以8個星期算,每天讀3個鍾頭,3年就可以讀30本。所以只要堅持不懈,成績是很可觀的。
(2)養成專心、誠實讀書的好習慣
讀書不能貪圖博學的虛名,應當出於自願,當成一種需要。葉聖陶說:「在讀書時,需要翻查的,能夠翻查;需要參考的,能夠參考;應當條分縷析的,能夠條分縷析;應當縱觀大意的,能夠縱觀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夠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義有疏漏的,能夠指得出它的疏漏之處;到此地步,閱讀書籍習慣,也就差不多了。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習慣,一輩子讀書,一輩子受用。」 共6頁,當前第4頁
(3)養成有計劃、有選擇的閱讀習慣
養成有計劃、有選擇的閱讀習慣很重要,因為面對出版物中魚目混珠、美醜同在的狀況,一定要認真審慎地選讀品位高、質量好的書才能獲得有益的知識營養和精神食糧。再說,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的確有限,實在不容隨意耗費。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有計劃地擇優閱讀。讀科學著作要讀最新的,讀文學作品要讀名家名篇,讀哲學著作要讀傳世經典。葉聖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時」,二要「精選」。擇優閱讀就像「跑進倉庫就得注意揀選,非取那最合用的東西不可」,「霉的、爛的、不合用的」一概不取。葉先生在談課外讀物時候還特意為我們提供了可供閱讀的四類書。它們是:「各種科目的參考書」,「關於修養的書,如偉大人物的傳記,學問家事業家的言行錄」,「供欣賞的書,小說、劇本、文集、詩歌」,「供臨時需要的書。如預備練習游泳之前,去看一些講游泳方面的書;當社會上發生了某種問題的時候,去看一些關於某種問題的書。」當然,我們也「不要定下『這不許看,那不許看』的禁令」,而是把「取締書報的心思和力氣移用到培養學生識別力的方面去。」事實告訴我們,學生是非常喜歡課外閱讀的,指導學生養成有選擇的閱讀習慣何等重要。
(4)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讀書筆記就是在讀書的時候想到了什麼,隨時把它記下來而所寫的文字。想的時候往往比較亂,比較膚淺;寫下來就非有條理不可了,非切切實實不可。所以讀書筆記是督促自己認真閱讀的一個好辦法。讀書筆記或者採用列表的形式或者採用雜記的形式,可以根據所讀的書的性質而定。古往今來,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比如,馬克思讀書就常在書上畫線或做讀書筆記,隔一些時候,又要讀一次他的筆記和書中做上記號的地方,來鞏固他那非常強而精的記憶。不少人「書到用時方恨少」,其主要原因還在於懶於做讀書筆記,這是很不好的閱讀習慣。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有閱讀時記筆記,才有利於將手腦活動與思、看、憶配合在一起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記筆記的形式除了葉聖陶先生提到的「列表」「雜記」而外,還可以是摘錄名言警句和成語典故、梗概提綱、簡短書評乃至心得體會,此外還需要把作者的姓名、書名或篇名、出版的時間地點記清楚,以便日後查找。
4、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法
指導讀書方法,保證課外閱讀的時間,是提高課外閱讀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學生需要知識,渴望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廣泛的閱讀,而許多學生每天沒有固定的閱讀時間。為此,我安排每周一節以課外閱讀為主的晨會課,以保證每天有半小時以上的時間用於課外閱讀。
(1)注重課內—外閱讀整合。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因此,要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處理好精讀與粗讀的關系,注意讀書既要有深度,又應有廣度;既要以讀帶寫,又以寫促讀。課外閱讀時,教師應少講多讀,給學生留更多的讀和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努力使他們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以達到多讀多積累的目的。
(2)處理好作業與閱讀的關系。教師布置作業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分層要求,不搞題海戰術,同時,教師要認識到,廣泛閱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另外,教師也要做好家長的工作,轉變家長的觀念,可通過家長會、家訪的形式,讓家長了解語言學習的社會性,認識到孩子語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廣闊的知識背景的建立和豐富的課外閱讀的積累,從而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 共6頁,當前第5頁
(3)減少課外閱讀的功利目的。其實人天生就是愛看書的,只是我們過多地增加了功利目的,才使得讀書變成了「苦差使」。在閱讀初期,應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主,讓孩子有成功的滿足的感受,不應強調多多少摘抄,寫多少讀書筆記,可舉行「讀書會」,讓孩子交流讀書的體會,通過教師朗讀節選作品了解全部作品,通過教師講故事激發孩子閱讀的慾望。
(4)教給科學的閱讀方法。科學的閱讀方法是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基礎保障。一是閱讀方式多樣化,如默讀、朗讀、
涌讀、精讀、略讀等,要根據文章的內容選擇閱讀方法;二是邊讀邊思,勾畫、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三是合作中閱讀,閱讀後要與別人交流討論;四是有選擇地閱讀,要自覺抵制那些低級趣味,庸俗的對身心健康不利的讀物;五是在實踐中閱讀,把從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學習生活中,如在作文、班級黑板報、文藝活動等,不斷提高閱讀質量。
5、 配合課外閱讀開展活動,狠抓落實
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和提高課外閱讀的水平,教師可以引導開展閱讀後的活動。利用課堂五分鍾演講促使學生精讀課外優秀文章。具體的做法是:用課堂5分鍾左右的時間要求學生把最近讀到的、覺得有價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講的方式向同學作推薦介紹。介紹包括:作者介紹、作品價值、內容概要或基本觀點、自己在閱讀中感觸最深的精彩片段和若干感想。每堂課按坐位依次輪流,每學期至少一次。每次演講後,老師要言簡意賅地做些點評。點評方式豐富多樣,具有個性,完全是一種生活化的閱讀,是一種平等的切磋交流。每次演講,要求學生反復研讀,廣泛收集材料,寫成底稿。演講時可以有提綱,鼓勵「脫口秀」。個別程度較低的,允許「照本宣科」。課後幫助同學修改、充實、完善底稿,然後全班傳閱,使學生演講一次就經歷一次深刻的精神成長過程和語文能力全方位的訓練。我不滿足把閱讀僅僅當作技能,而是用它來點亮學生的生活和生命,讓他們獲得滿足感、解放感、提升感,釋放無窮精神的能量,推動學生閱讀的自我進步,精神成長。這次活動促進學生讀書時精與博結合起來,也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逼迫教師不得不去廣泛的閱讀,深入地思考。 另外,可以召開詩歌朗誦會、故事會、讀書心得報告會,發動學生自辦小報,自編手抄書(學生創作的童話、寓言、詩歌、小小說),寫讀書筆記,寫書評;還可以展開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手抄書評展、「我的閱讀書目」評展、讀書筆記、作文評展等。除此以外,每個班級還可自己辦圖書角、閱報欄。發動學生集體訂閱報紙,發動學生家長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為學生捐獻圖書。這樣,在學生中就不難形成愛書、讀書、買書(用節省的零花錢)的良好風氣。
狠抓落實。統一指導課外閱讀的時間要落實,保證每周一節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專時專用;對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要落實,減少作業量,增加閱讀時間;檢查落實,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進展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對學生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使學生養成習慣;並且及時表揚先進,擴大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研究帶動教學,教學促進研究,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研究型的教師是研究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只有我們全社會的努力,我們才有望開辟小學生閱讀的新局面,我們才能有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促進自己的精神 .
❼ 初中生怎樣寫名著的讀書報告
作者介紹,名家點評,劇情梗概,句段分享,自我感想。。。差不多就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吧。。。
❽ 研讀2本以上的名著,並針對一個主題撰寫學習報告,這句話什麼意思
閱讀2本或2本以上的名著,仔細地閱讀,去理解書中的人物角色,歷史背景,社會背回景,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等等答,就是要精讀名著。
然後根據你自己的感謝感悟,針對書中的某一感受,針對這一感受,也就是從某一角度出發寫一篇讀後感的報告,即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❾ 全英文的名著讀書報告5篇
五偏好難,即使有,也不好發1. 簡愛 Oliver Twist,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Charles Dickens, is a novel reflecting the tragic fact of the life in Britain in 18th century. The author who himself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wrote this novel in his twenties with a view to reveal the ugly masks of those cruel criminals and to expose the horror and violence hidden underneath the narrow and dirty streets in London. The hero of this novel was Oliver Twist, an orphan, who was thrown into a world full of poverty and crime. He suffered enormous pain, such as hunger, thirst, beating and abuse. While reading the tragic experiences of the little Oliver, I was shocked by his sufferings. I felt for the poor boy, but at the same time I detested the evil Fagin and the brutal Bill. To my relief, as was written in all the best stories, the goodness eventually conquered devil and Oliver lived a happy life in the end. One of the plots that attracted me most is that after the theft, little Oliver was allowed to recover in the kind care of Mrs. Maylie and Rose and began a new life. He went for walks with them, or Rose read to him, and he worked hard at his lessons. He felt as if he had left behind forever the world of crime and hardship and poverty. How can such a little boy who had already suffered oppressive affliction remain pure in body and mind? The reason is the nature of goodness. I think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implied in the novel by Dickens-he believed that goodness could conquer every difficulty. Although I don』t think goodness is omnipotent, yet I do believe that those who are kind-hearted live more happily than those who are evil-minded. 氣死,居然審核不過樓主到這個網去看其他四篇吧 http://..com/question/32001138.html?si=1
❿ 求英語名著讀書報告自己寫的那種
簡愛英文讀後感 The film gives the answer tentatively: Jane eventually got back to Rochester. In fact, when Jane met Rochester for the first time, she scared his horse and made his heel strained, to a certain extent, which meant Rochester would get retrieval because of Jane. We can consider Rochester』s experiences as that of religion meaning. The fire by his frantic wife was the punishment for the cynicism early in his life. After it, Rochester got the mercy of the God and the love of the woman whom he loved. Here we can say: human nature and divinity get united perfectly in order to let such a story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both two sides. The value of this film may be e to its efforts to explore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m under the faith of religion. Life is ceaselessly changing, but our living principles remain. Firmly persisting for the rights of being independent gives us enough confidence and courage, which is like the beacon over the capriccioso sea of life. In the world of the film, we have found the stories of ourselves, which makes us so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dramatis personae. In this era of rapid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leading to increasing life complex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effects on us call for a balance. We are likely to find ourselves bogged down in the Sargasso Sea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living unconsciousness. It』s our spirit that makes the life meaningful. Heart is the engine of body, brain is the resource of thought, and great films are the mirrors of life. 簡愛讀後感 The novel tells us that the best people to increase the dignity of life is love. Novels by the end of the row that this is such a life. Although I think this kind of outcome is too perfect, so perfect .. a little superficial, but I still respect this author The ideal of a better kind of life. ------- Is to increase the dignity of love / 夠字了吧? In modern society, few people will like Jane Eyre, for the love for the character and abandon all, and without looking back.'s Whole-hearted pursuit of pay, and pure like a glass of ice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