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跪求英语听力练习方法!
听力训练方法(转自普特英语听力论坛 )
我在印尼出差时,接到Heathcliff班主的短信,要我为“听力训练方法”版写一篇英语听力的学习体会。遵从班主的指示,这厢献丑了:
1,提高听力必须花费大量时间
我花在听力上的时间很多。大学刚毕业时,专门练习过托福听力,大约用了300小时。后来断断续续听过北外的中级听力和“高听”,以及VOA的SE。最近四年每天坚持听ST,平均一天听2小时左右。英语听力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不花大量时间不可能有突破。
2,提高听力需要阅读、口语、写作、翻译等多项技能的辅助
学习听力不可能孤军深入。我在读大学和研究生其间,花了许多时间阅读英文原版专著,有些课程(宏观经济学、大众传播学、西方文学等)基本上是读英文原著,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过一些资料。由于积累了大量词汇,并熟悉了英文表达方式,为之后的听力练习打下基础。另外,要多练口语,多写作、多跟读。我感到自豪的是,由于平时努力,每次重要的英语考试,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英语考试,我都能在不精心准备的状态下,取得好成绩。
3,提高听力必须有相应的词汇量
我上大学时背过“英语8000常用词”,也背过小型英语词典。并把记忆单词和日常英语阅读结合起来,加强词汇基础。我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接触英英词典,练习用英语解释英语。从而提高了语感。这几年我的词汇量基本稳定在一万以上。
4,听写是个好方法
听写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语音。只有听准了英语语音,才能把正确的词句记录下来。长期坚持听写,能培养对英语语音的下意识反应。开始学听写很难,可从SE练起,逐渐过渡到ST。最重要的是辨音能力,要提高耳朵的敏感性。这属于物理性练习。没有辨音能力,一切将无从谈起。
5,坚持精听
有了一定的听力基础后,可练习精听。每次只听一句话,但一定要听懂。先听简单的话,在听长句、复杂句。开始要听许多遍才懂,熟练以后可以一、二遍就懂。接下来,练习听几句话,听段落,也要求一、二遍完全听懂。由于精听是完全靠耳朵听懂,而不是参考记录文本,因此对提高听力理解力很有帮助。所有听力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听解力。听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到一定程度以后,应减少听写量,更不能依靠听写记录文本去理解。
6,高质量的泛听
泛听可以提高一次听解的水平。听的时候,应保持心态放松,只管一路听下去,不必纠缠个别生词和难句。要求快速听懂大意,对某些细节和难点,可在第二、第三次听时搞懂。泛听材料不要太难,生词量不要太多。
7,主动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
科技报道、医药卫生报道、采访实录等比较难懂,可以有选择地听一些。敢啃硬骨头,再听一般性报道,就有了轻松感。
8,下意识的听力练习
在睡觉前听,完全放松地听,有利于形成英语下意识,有时在睡梦中也能理解耳边的英语。不要强求每句话都听懂,在模糊状态下也可以积累语言感觉。
记英语单词的方法有许多书介绍过,可以参考。但前提是硬记,必须死记住6000以上基本词汇。然后再采用前缀、后缀、词根等方法,扩大词汇量。我曾用毛笔把常用词抄在挂历上,一抬头就看得见。背单词时大声发音,记住拼写规则。如果一词多意,就把最常用的意思重点记住,以后逐渐扩大对词意的了解。
有了6000词做基础,就可以经常使用英英词典了。遇到单词查英英词典,通过原汁原味的语言解释了解生词,可以很快找到语感,特别对准确理解英语有好处。具备了使用英英词典的能力,学英语才算真的入门了。但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需要下苦功。
一遍听懂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其训练方法同听写不完全一样。
听写的目标很单纯,就是听音记词。有时意思完全没有听懂,但仍可以把词一个个记录下来。但是一次听懂不同,需要一遍就能把主要意思听明白。是听懂,而不是通过记录文本读懂。
训练一次听懂需要从听写起步,经过精听、泛听逐渐培养抓大意、抓细节的能力。
听一篇材料之前,先设想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听比无目的听更有效,可以训练听英语的方向感。听的时候抓住一段完整地听下来,不要被个别词句打断,尽量抓大意。不懂的地方,听第二、三遍时再补充。许多专业英语翻译在工作中有时也只能抓住主要意思,而无法顾及所有细节。
遇到生词不纠缠,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听英语的心态很重要,不骄不躁,平和稳定。有时,心态不好会严重影响水平的发挥。明明可以听懂的东西,因为心态不好很可能听不懂。聚精会神,却不紧张慌乱,把能听懂的地方都听懂,尽量发挥应有的水平。
从学会听写进步到高质量的泛听,需要改变学习侧重点。听写时注意力集中在单词上,需要认真辨音;训练一次听懂则把聚焦点放在整个段落上,不必计较每个词的发音。有时,单词的声音虽没有听清,但整句话还是可以听懂。要有“志在得千军,而不在得一将”的大气,才有利于培养一次听懂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有快速反应能力,听的时候不经过中文翻译就能理解。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当听写具有一定准确性后,就应减少听写时间,集中攻克精听、泛听。不然的话,老是听写会养成一种习惯:一听英语就想用笔记录,离开笔就听不懂。这话可能有些极端,但的确需要警惕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补充一点:除了辨音之外,培养一遍听懂的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大量阅读,尤其是快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一遍听懂的另一个主要障碍在于快速的对意群的掌握,快速阅读对意群掌握能力的培养比较有效。另外大量阅读能够扩大自己熟悉的题材范围,这对听力理解也很重要。
快速阅读的确重要。一遍听懂和快速阅读有紧密联系。阅读的又快又准,有助于一次听懂;反之,听力水平提高后,又能促进快速阅读。英语的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是互相联系的。
训练一次听懂的另一种辅助方法是,利用每天早上醒来后的半小时、晚上临睡前的半小时、午睡前的10多分钟练习泛听。由于此时的心态比较放松,可调动大脑的浅意识对英语语音作出积极反应。
高级状态的听力是下意识活动。而听写和精听都是大脑的被动思维。被动思维的速度必然慢,而且磕磕绊绊。
没事时,尽量多听英语,即使听不懂也不要紧。由于有扎实的听写和精听基本功,只要耳边有英语声音,大脑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活动。好像听的时候没有进行思维,实际上大脑仍会有积极的反应。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听英语的下意识。
要允许英语听力练习中的模糊状态,不必深究每句话的意思,也不必听懂每个词每句话,但必须保持同英语的长期接触。日久天长,就会“耳熟尔”。
做人和做事一样。做人事事认真,逼得别人避之惟恐不及,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做人要宽容,不要水至清无鱼。听英语也一样,该听写和精听时必须精确,该泛听或下意识听时,就随他去。宽容自己没有听懂,宽容别人说英语有口音、讲得快、口齿不清。给自己一点稀里糊涂的空间,反而可以学会听力。千万别把做数学题的执拗劲一股脑地带到英语听力练习中,事事都要搞个水落石出,每个词的用法都要用形式逻辑研究一番,那样是学不好语言的。高级的语言活动是艺术,不是靠分析推理可以掌握的。在打好听力基本功之后,应该让大脑自由地运动,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在没有英语听说环境的情况下,靠听磁带、收音机、上网学听力,的确是比较苦和枯燥的事情。我在没有亲身经历过听写、精听、泛听、一次听懂等艰苦练习之前,误以为只要英语阅读能力强,学会听ST最多只要半年时间。这几天翻阅四年前自己定的听力学习计划,发现我曾经想要在六个月里学会听CNN电视广播。这真是痴人说梦了。
只有经历过了,才知道是非艰辛!
一些朋友可能已经完成了SE百篇大战计划,听力肯定也有提高。但是能否做到一次听懂SE,就不好说了。
听力练习只是一种个人性的、被动的、单独的室内练习,而非真正的人际语言交流。即使经过大量的艰苦学习,也只是打个听力基础,实质性的飞跃还要在语言的运用中得以实现。我在国外期间,发现面对面的交谈要比关在家里听磁带容易得多。无论是说,还是听,都觉得直接交流可以激发大脑的活力。有些话很长、信息量又大,但是直接听老外说,并不感觉太难。到自己张口时,好像没有经过事前准备,很多话和词汇自动也就流了出来。有一次,我直接和国外的一位省长谈重要的工作,不知不觉一口气讲了五六分钟。老外见此,干脆让他的中文翻译离开了,说没有翻译更方便交流。其实,如果把老外说的话用录音机放出来,我还不一定可以一次全部听懂。
所以,练习听力不要太为难自己。听写也好、精听也好,都是打基础,是为自己的英语能力做储备。假如遇到实在听不懂、听不清的地方,就放一放。特别是听写,有些模糊的词句听写错了也没有关系,不必为了百分之百的准确率而苦恼。如果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制作精品记录文本上,连一个虚词、一个人名、地名都不留死角,似乎就影响学习效率了。只要坚持天天听,到了用的时候我们的听力自然会派上用场。
学习听力的关键是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至于具体的读物和资料可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你可以买一本英语小词典,挑里面的常用词背。如果有单词的录音磁带更好,可参考学习语音。
阅读资料有很多,最好读一批英语简易读物,像《简爱》、《金银岛》等。把这类有2000-3000词汇的书读熟,就会对英语产生语感,也会对英语常用词有比较透彻的了解,特别是可以熟悉英语的一些表达法。这可以为今后学习中、高级听力打下基础。
前几天在美国Arizona留学的同学回国探亲,问及他3年的美国学习生涯,自然谈到了英语学习。我记得他出国前花了近半年封闭式学习,上过新东方,通过GRE,Toefl考试出国的。现在他可以无障碍地阅读英文报纸,听懂90%的原版电影以及正常的交流。他对我的学习方法感到吃惊,认为毫无必要。他坚持认为只要多听听英语歌,看看原版碟子就可以了。我再三解释:他的看法适用于有语言环境背景,而不适用于我们。“2500个单词足以应付日常交流”他反复说。听后,我觉得语言环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同时也觉得要达到日常交流的程度并不难。2年前有幸到欧洲技术交流,以我当时那么差的底子也可以和同行沟通和聊天,比利时人英语讲的不好,但是他们工程师的听力很好。晚上看cctv-9,我发现他也只能听懂大意,有些大意都听不懂,因为他不喜欢看新闻。但不能说他的听力差,只是应用和纯听力还是很有差距。所以,要实现我们自学的目标,出国者的忠告未必全信,因为背景不同。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重点突破我们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横向拓展。dale再三强调打基础,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个基础不光是听力,而是综合能力。其实打基础不是那么枯燥,比如说学习SE,把一些典型的生词,句子记下来,常常诵读。听report或者feature时有所感时写写读后感,或者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任何时候先通听1~3遍,了解大意时再听写。听写是拐杖,我们不希望一辈子拿着拐杖。还有,个人认为百篇大战结束并不意味SE过关,只是初级阶段的结束。还需要加大泛听力度以及听正常语速的材料。
最近运用逆向法学习新概念3,已经学了6课,越学越有意思。尽管没有多少生词(指听力生词,很多生词可以猜到),语法也不复杂,但总觉得每听一遍,读一遍总有收获。
很多时候总觉得没有好方法、好材料学习,其实有很多很好的材料只是视而不见。
有无英语环境,对学习英语的影响的确很大。像我们这样单纯用磁带学习听力,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困难,更大的是心理上的障碍。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坚持听下去,就是因为没有直接使用英语的机会。也许,那些放弃英语的人,如果真有机会出国学习、生活,他们也会适应英语环境的。
我觉得,应该尽量创造使用英语的“人造小环境”。例如,每天坚持听ST/SE新闻,阅读原版英文报纸,就是保持同外部世界联系的一个方式。虽然通过中文广播、报纸也可以获得国际新闻,但是我们喜欢英语,透过原汁原味的语言了解原汁原味的情况,不是更好吗!
有时,我把英语广播当作音乐听。一方面能了解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欣赏到英语的韵律。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培养个人优良的素质是适应外部环境的硬要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如果不能听说英语,实在说不过去。当我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或是同外国人商讨问题,或者只是在学校听一个外国专家的报告,英语都是无可取代的。既有专业特长,又通英语,这样的人材不是太多了,而是很不够。
同许多中小国家相比,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在别的国家,许多人是双语或多语。他们融入国际社会要比我们容易很多。特别是他们的政府官员、大学教师,其英语水平普遍很高,能说能写,阅读流畅。在专业水平同等的条件下,就因为我们的英语水平低,很多机会白白错过了。所以,同志尚须努力啊!
英语听力中有不少现象和音乐相似。比如音高、音准、音调、重音、辨音、节奏、音流等。没有好的耳朵,学听力比较难。至于说莫扎特音乐的频率和英语频率问题,我没有研究过,但凭常识判断,音乐旋律的音高决定了其频率赫兹。莫扎特的许多乐曲,音域范围和其他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大同小异。而人声的频率同器乐不同,男女声的频率也不同。即使莫扎特音乐对英语听力有影响,也不会同音频有太大关系。
关键是通过听音乐达到练耳的目的。如果我们对音乐十分敏感,就说明我们的纯听觉能力较强。这对学习英语听力有很大帮助。
英语听力的实质是大脑复杂的思维活动。大脑受到英语语音的刺激,开始一系列复杂的系统运转,通过语音解码、逻辑思维,产生准确的听解力。这一切都是瞬间完成的,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
因为错过了儿童期学习第二语言的黄金时间,我们现在练习听力就十分困难。只能一点点积累,熟能生巧,逐渐形成英语的下意识。要达到英语国家人士的语言水平,这个过程很可能需要我们终身学习。
我最近连续参加多次外事活动。发现许多专业翻译也不能听得很精确,甚至对一些常识性的话题也翻错了。这并不是他们弱智,而恰好说明学习英语的难度。
我觉得,可以把听力学习的目标定得更符合实际一些,比如先做到听日常对话,再听专业讲座,再听感兴趣的故事、报道、谈话等,直到慢慢能听ST新闻,看电影。目标订高了,会挫伤积极性和自信心。
学习英语关键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我是每天早上八点听ST新闻。一段是BBC的正点新闻(五分钟),一段是VOA(五分钟)。一般只听不写,用两三遍彻底听懂。如果有特别困难的地方,再花十分钟听写难点。每天早上总共用三四十分钟听ST新闻。中午和晚上各花半小时精听几条VOA的ST专题报道或讨论等。其他就是泛听和跟读了。有时侯几天都不听写,因为可以听懂,没有必要听写了。
我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好几年。并不感觉听英语很累。
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如果在起步阶段,就必须每天花两个小时听写。那个时期,我的确觉得听力练习很艰苦,但是走过来以后,就感觉轻松了。
英语听力的养成,和阅读水平、词汇量既有密切关系,又不是一码事。虽然我们可以读懂许多高深的英语书刊,但不一定能听懂普通的新闻广播。这是因为,阅读通过视觉神经刺激大脑,产生正确的理解;而听英语是听觉神经刺激大脑,通过对语音的解码、识别,取得正确理解。阅读和听力所刺激的大脑部位是不同的。
我在阅读过近百本英语图书之后,仍觉得听力较差。于是,下决心运用逆向法攻克英语听力。刚开始听ST,我连断句都不会,听到的是一团含混不清的声响。认识的词听不出来;不熟悉的词,有时一个词会听成两、三个不相干的词。大脑基本陷入混乱。作为一个读了多年书的人,当时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有几个月走路都走不稳。
是继续听下去,还是放弃学习。我选择了后者。
我咨询过一些英语自学成功的同事,得知通过自学掌握英语听力是极其艰难的事情。我们单位是国家的知名机构,聚集了大批高级人才。有三十年代的留学生、名牌大学生,也有最近几年毕业的清华、北大的才子。但是,真正通过自学掌握英语听力的人只有寥寥几人。一个是大学者陈寅恪的内侄----一位旧上海的高中毕业生。另一个是八十年代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工科学生。这两人真正达到了可以独立应对各种高级谈判或理论研讨的水平。其余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虽然出自名校----清华、北大、复旦等,学得最好的也不过是同老外谈一些浅层次的问题。
这说明,学习英语听力不仅需要智商,还需要耐力和正确的方法。作为成年人,哪怕再有学问,学语言也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钟道隆的逆向法是我采用过的最有价值的英语自学方法。特别是他写的《听遍全世界》,对自学ST听力有相当的参考价值。钟教授本人属于智商很高的一类,但即便如此,他花在学英语上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惊人的。
我觉得,提高听力的途径是坚持听、精确听、广泛听、体会英语语音的韵律、听出快速反应能力。
关于英语韵律问题,我觉得值得专门研究。那是同汉语很不同的一种语言流。如果掌握了英语的语音、语调(播报新闻的英语和平时说话的英语有很大不同;SE英语和正常英语更是极其不同),对于听懂影视节目好处很多。有关这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再专门详谈。
熟悉英语的韵律对提高听力很有好处。但是听力最基础的要素,还是单词和语法。另外,重音虽然是英语节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起起伏伏的语言流,不是只熟悉重音就可以掌握的。对于英语韵律我研究甚少,只是感觉英语听到深处,就要探讨韵律问题了。
英语的韵律有规律。如果用仪器记录,语言流的起伏曲线应该是比较规则的。我现在正摸索其中的规律,并体会到对提高听力的作用。
我感觉老外学中文,很难掌握四声。问题的实质也是汉语有独特的韵律。
解决韵律问题,要借鉴音乐知识。可以把英语韵律看作是由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要素构成的旋律线。在这个旋律下边,单词就变成了“歌词”,有的单词咬字清楚,有的一带而过。
另外,还应克服汉语韵律对英语的干扰。比如,汉语的四声变化突出,但除去四声外,汉语韵律的起伏变化很小,几乎是一条直线。用说汉语的韵律说英语,就会一个一个词平平地吐出来,听起来不象是说英语。同样,由于不适应英语韵律,听英语时总觉得怪腔怪调,明明熟悉的单词也听不懂了。
因此,我觉得泛听很重要。泛听可以从总体上把握英语韵律,避免一个个单词听写的局限。
两个问题有普遍性。
一是听的时候,怎样用英语理解英语。几乎所有人都遇到过这个难题。刚开始都要经过翻译的环节,熟能生巧,听的时间长了,就会直接理解了。我从必须翻译才听得懂,到即听即懂,用的主要方法是精听。每次只听一到两句话,反复听,直到直接理解。我感到,听英语一定要求单词很熟,不要总是停下来想单词;另外一定要有语感,不能总是慢慢地琢磨语法。特别是ST的一些句子又长又复杂,主句套从句。如果英语基础不扎实,一长串听下来,哪个是主语,哪个是谓语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理解了。为了熟悉英语,也可以增加阅读量。如果能快速阅读,语言感觉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有助于学习听力。
顺带说一句,听英语数字的能力很重要,不能快速理解数字,听力理解肯定大打折扣。有关如何听数字,以后有时间专门再谈。
二是记忆英语单词的问题。最基础的5000-6000单词,一般是通过查阅英汉词典,逐渐加深记忆。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就可以使用英英字典了。不然,直接查英英字典,拦路虎太多。不要一次记忆同一单词的各种词意,集中记住单词的一个主要意思,以后再逐渐记住其他的词意。要把查阅英英字典当作游戏,不知不觉可以很快扩大词汇量。
另外,不要孤立地记单词,而应在阅读中扩大词汇。泛读很有用。快速阅读过程中,反复遇到的生词一般都是常用词,一定要记住。同时,通过泛读可以巩固半生不熟的单词,对于打好词汇基础很有效。
我的一个体会是,不要硬把英语单词翻译成现成的汉语。因为有的英语概念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汇。如果硬译,就会影响对原文的理解。最好的办法是查阅英英字典。用英语了解英语概念。
以上就是DALE用过的几种方法,供你参考。
对英语数字的理解是个难点。
首先,汉语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等等计数单位。而英语的计数单位同汉语有差别,没有万(英语是用十千ten thousand表示)、没有十万(用百千a hundrad thousand表示)、没有千万(用十百万ten million表示)、没有亿(用百百万a hundrad million表示)、没有百亿(十十亿ten billion表示)、没有千亿(用百十亿a hundrad billion表示)等等。所以,在计数单位上要熟悉英语的概念,不要硬守着汉语的计数单位。不然,脑子总转不过弯来。
第二,听英语数字时要直接理解,不要通过中译。例如,ten thousand就记住是ten thousand,不要翻译成“万”。在脑子里直接建立起ten thousand的数量级。听到ten million不要翻译为千万,直接记住ten million,并建立起ten million的数量概念。其他依此类推。
第三,如果需要口译,可以用笔记录下来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每三个数字作为一节,用逗号标识。例如:300,000。在数字中使用逗号很有用。因为,用逗号隔开的一节数字,正好对应英语的一个计数单位。如:300,000对应的就是hundrad和thousand两个计数单位。其他依此类推。
另外要学会小数点的英语表达方式。如1.5是one point five。 0.2是two tenth。表达小数点还有其他说法,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记数字要尽快学会使用英语的计数单位。并在脑子中留下深刻的英语数量概念。
英语发音很重要,那位朋友举的例子:“word world wall war verb......................world war two............”,如果发音不好,听起来会很好笑。但不要紧,只要认真辨别元音、辅音,很快就可以取得进步。另外,多练练英语的绕口令,也能帮助提高发音质量。一般在专业外语学院,教师都会在发音方面给学生很多具体指导。这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对比非英语专业学生,专业的语音要明显高出一筹。
听写的时候,刚开始可能只能听几个词就停下来抄写。随着水平逐渐提高,就要锻炼听一句话再抄写,这还可以练习英语记忆力。如果句子太长,则只好分几个部分听写。具体听多少长度停下来抄写,并不是主要问题。听写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精确辨音,同时巩固自己对英语的听解力。用手写,还是用电脑打字,也不是大问题。关键要把单词拼写正确。
学英语肯定需要一些天赋,但也不必把先天因素看得太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目的不是为了当翻译,不必把目标定得过高。如果只是为了能听能说比较慢的、不很复杂的英语,没有太多天赋的人也可以学好。关键是要有恒心,至于用什么方法可以参考网友们写的体会。
这是一个长期在国外工作的长辈告诉我的。他的原话是,“只管往下听,别在脑子里翻译”。这个方法需要相应的听力基础,如果听力词汇量较大,基础较好,就适合采用。相反,听力词汇很少,刚听一两个词就遇到生词了,那就没办法听下去。具体说,如果听力词汇达到5000左右,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跟听VOA、BBC的新闻报道和专题。
最好,在起步阶段用听写法先把基础打好,慢慢选择一些浅显的磁带用这个方法听,效果会更显著。如果听力词汇有1500-2000左右,可以跟听SE。
② 训练英语听力的好方法
它的做法是:一边听英语录音,一边把听到的东西正确地写下来;把听了很多遍都听不懂的
内容空在一边,等全部写完后再根据教材检查一下那些怎么也听不懂的地方,这样就能够提
高英语的听力.人们英语学不好最主要是因为听力太差,"深层听觉"法能够提高听力.格
里高利.克拉克在二三十岁时学习了汉语,俄语和日语,他认为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深层听觉"法.
克拉克说,"深层听觉学习法"不是用有意识的大脑来学习,而是用无意识状态中的
大脑来学习.深层听觉法为什么是一种无意识学习法(也就是右脑学习法)呢 浅层听觉学
习还停留在左脑学习的阶段,而深层听觉是反复不断地听同样的内容,它和"只管背诵"法
使用的是同样一种意识,即无意识.这种方法能够超过侧头叶记忆回路的范围,把信息传递
到海马记忆回路里去.
克拉克根据自己学习外语的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外语是一种暗号,破译这个暗号最
简单的方法就是拼命地听.他从22岁开始学汉语,那时候他的方法是翻来覆去地听一盒5
分钟的汉语录音.要想掌握一门外语的节奏和感觉有两种方法,一就是深层听觉,它的原理
就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朗读或"深层听觉法"能够让你领会一门外语的精髓,
反复和持续则能够让你逐渐习惯这种语言的节奏.这样你就能真正掌握这门外语的节奏,这
时才有听,说的可能.
深层听觉法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是听音的障碍.深层听觉法需要每天认真
坚持,起码要坚持3个月.3个月以后,你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听音的障碍已经消失了,自
己已经能够听懂英语了.很多人都有过这样奇妙的体验吧,以前怎么听也听不懂电视上的英
语新闻,可是有一天不知怎地突然就听懂了,这是与人的听觉结构有关的问题.人刚出生还
是婴儿时,能够听见160~20000赫兹音域内所有的声音,对自己听不惯的声音就设下关卡,
不让它们进入耳朵.耳朵适应这些本来听不惯的声音只需要3个月,这就是为什么各国语言
的发音都不一样的缘故.因为音域完全不同,所以听不懂别的语言,自然也就不会说了.
要记住,学习语言纯粹是一个听觉的问题.通过学习语法来学习外语是左脑的思维方
式,它不能让你真正地学会外语.
波动速听速读训练改善听觉
人类的耳朵有两扇大门:内耳和外耳.通常人们使用外耳来听:声音要穿过鼓膜,传
到外耳里的就是来自外界空气的振动音.与外耳相对,内耳听的是体内振动音.胎儿听到的
妈妈的声音就是体内振动音.
法国心理语言学教授,音响音声学权威托马迪斯认为,体内振动音是语言的母体.他
说"胎儿在子宫内感受到母亲的声音,从而开始学习语言,这一时期中语言被记忆,说话能
力也在这一时期固定下来","训练耳朵具有胎儿一样的感受性对学习语言很有帮助,这样成
年人也能学会语言"等等.
根据托马迪斯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语言应该从抓住体内振动音开始,先
要打开内耳的大门.我们可以用手按住一只耳朵说话,这样就能够听到体内振动音.朗读时
按住耳朵就能够让内耳的大门打开,还能够增强听力,因为这时英语的节奏被身体吸收了,
你的发音会变得像当地人一样.
耳朵听到过滤通过音(体内振动音)后,喉头会产生共鸣反应和它相响应.声音信号
接收正确的话,学习起来就会很快,还能够完美地在大脑中再现.发声就是这样和听力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
学习者具备了音声系统后,语言就通过这个编码体系进入到耳朵里,并真正地巩固下
来.有了这个系统,感觉神经细胞就会在特定的频率中有选择地接受刺激.听觉刺激形成以
后,听觉系统的音韵反应固定下来,就会形成对特定频率区域的感受性.这时说话的机能也
开始形成,最先完成的就是能够正确发音.
有一个出生在威尼斯的歌剧演员不会发R的音,而是发成L.后来他接受治疗,使用
机器从听"过滤通过音(体内振动音)"开始,重新构筑正确的听觉回路.最后他能够正确
发出R的音了.这说明:只要培养耳朵听的能力,就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音.
第七,快速看,听,读是学习最有效的秘诀
右脑能够进行快速,大量的记忆.通过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快而多地获取信息,这样就
能够促进右脑的活性化.速读和速听都是有交的手段.速听就是用平常的2~4倍的速度来听.
用这种方法来听英语故事或单词,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大量信息.
快速视,听,读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训练方法,即一边用眼睛快速地看教材或专用训练
学习软件(如下图所示)进行训练,一边听以倍速播放的录音,按照录音播放的速度来看.这
种方法能够提高脑神经细胞间的电流速度,所以信息的传递也会变快.这样,大脑的运转变
快了,思考速度和记忆速度也都会变快.
③ 英语听力口语训练方法有哪些
一、提高听力的方法。
(一)初级英语水平学生(相当于高中英语水平)做听写的方法
1、下载一个 5 分钟的 report 到电脑里(包括下载report的MP3录音和文本),准备好一本英汉词典或电子词典 。
2、认真阅读report文本一至两遍,遇到不懂的单词请立即查词典。
3、将文本放在一边,开始听report的MP3录音,并将听到的写下来,就是做听写练习。一直循环播放,尽可能的将能听写出来的,全部写出来。
4、将听写稿和原稿对照,找出没有听写出来的词句,并标上记号,这些没有听出来的词句可能很简单,但事实是没有听写出来,这些就是听力的盲点,所以要特别留意。
5、再反复地听report的MP3录音,这次不用纸笔听写,而是在脑袋里做听写,就是指当听到一句的时候,脑袋里把这一句给拼出来,确保听清每一个词句,并留意你在听写时没有写出来的词句的发音。
6、第二天再听上面的report的MP3录音,并采用上面第5点所用的听法。第四天再听上面的report的MP3录音,等到第七天再听几篇,仍采用上面第 5点所用的听法。为什么要反复地听?因为之所以听不懂,是因为听的太少了。反复听的目的在于强化,形成一种听力条件反射,就是让一听到某些词句就能立即条件反射式地在脑袋里写出来你所听到的词句。
练习听力有点像练习电脑打字里的盲打,花时间多做练习自然就会盲打,如果只是想着如何学习盲打而不加以练习,那永远也学不会盲打。
(二)中级英语水平学生(相当于低年级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硕士水平)做听写的方法
基本方法与初级英语水平学生采用的方法类似,选择听写材料时先初听一遍,如果已经真真正正能完全听懂,说明这篇太容易,请换一遍难点的,采用上述方法的1、3、4、5、6条的顺序做听写练习。
二、提高口语的方法:
1、选择读课文,读范文。大量地读,大声地读!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没有经过实战口语练习的话(就是说与人对话练习),虽然可以把句子说得很通顺,但是往往到了实战场合,不能很好的把你想要说得话脱口而出。或者可能需要一个思维组织句子的过程,所以说出口的话也是通顺的,但是就是会让人感觉到一个思维的过程。
2、有的人选择去说英语的地方。这种地方总的来说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国外,比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但是这种条件太高了,一般人做不到。经济上不允许,时间上不允许。那么在国内,英语角就几乎是首选了。所谓的英语角,就是英语学习者,或者英语培训机构等组织的一个主要以练习英语口语为目的的一个聚会活动,有的是定期的,有的是不定期。这种英语口语练习方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最接近于真实的环境。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不仅英语口语水平通过这种方式的练习得到了提高,而且还交到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3、参加一些培训机构的英语口语特训班。这种系统的英语口语练习应该是有不错的效果的,可以说是见效最快的,因为有专业老师甚至一些外教的辅导和指点,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
4、找网友在网上进行英语口语练习。因为这种方式最方便,最容易实现,最省钱。现在互联网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语音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QQ, MSN, Skype等等都有语音聊天功能,另外还有YY, IS等专业的语音沟通工具等。
④ 高考英语听力练习如何快速提高训练方法是关键
(一)精听:精听的目的是系统学习语音、积累短语、句型表达可采用下面两种方专式:一是模仿法:精属听一段文字,然后参考听力原文,跟读模仿到语音、语调,甚至录下自己的发音和原音比较,逐段纠正语音、语调。二是听抄法:又称四遍法,第一遍听大义;第二遍利用复读机尽量听写出每句话,但不要参考听力原文;第三遍和听力原文比对,找出听不懂的原因;第四遍翻译或者背诵。 (二)泛听:泛听目的有二:一是练习捕捉大意,让理解单位从“词汇”到“句子”再到“大意”;二是熟悉语速和语境,既真实英语的使用环境。切忌把泛听当精听。战胜“细节完美主义”的办法是重大意而非细节,重内容而非语言,重正在听的内容而非听过的内容。
⑤ 钟道隆英语逆向法听力训练
英语复听力练习,建议你分制为两个步骤进行练习
首先,对于一篇文章,听第一遍的时候,可以进行文章的泛听,从中了解大概内容,找出文章的主旨。
接下来,可以进行精听训练,也就是对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一段或是一句的精听,听过之后,可以参考纸面内容进行核对,对于不理解的内容进行理解。然后回过头来再进行听。这样反复的循环练习,你会发现,你积累了很多知识,听力就变得简单了。
但一定要记住,英语学习贵在坚持。只有长时间的坚持学习,才可以保证学习效果。
http://groups.tianya.cn/tribe/showArticle.jsp?groupId=399216&articleId=2735462302190106069319216&220830389
⑥ 有木有人知道有关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
直接法(direct method )
background-背景--The Direct Method got its name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meanings are to be connected directly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out going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into the students’ native language. It was develop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and out
of the need for better language learning in a new world of in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vel.
In themid and late 19th century,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creased very fast becaus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easons. But the different languages us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created a barrier in such exchanges. Increased
opportunities for communication in spoken language among Europeans created a
demand for oral proficiency in foreign languages. Therefore, language teaching
innovations in the 19th century were inevitable. The Direct Method emerges as a
result of the innovations.
The new
worl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made the Direct Method not only a necessary but
also a possibili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ecation greatly stimul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rect Method. The best
known reformer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was the Frenchman F. Gouin who applied
his linguistic and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developed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a foreign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his observations of child first language
learning . Another reform-minded language teacher was Berlitz who established
the first Berlitz school in the U.S.A.
in 1878. He used a method which is known as Berlitz Method and it was one
school of the Direct Method.
Definition
---is a method of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insists that only
the target language should be used in class and meaning should be communicated
“directly” by associating speech forms with actions, objects, mime, gestures
and situation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poken language. Therefore
holds that reading and writing should be taught only after speaking .The Direct
Method believes in the natural pro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 the
inctive teaching of grammar.
Main
features--- a. Students learn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 Meaning is
presented by relating directly to the physical world. c. Target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d. Grammar is
learned inctively throug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 e. Correct pronunciation
is emphasized. f. The syllabus is arranged semantically according to situations
or topics. g. Spoken language is preferred to written language. h. The basic
unit of language is the sentence.
Objectives---
a. to foster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 c. to train the four
skills; d. to achieve correct pronunciation.
The
objectives of the Direct Method are to foster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general goal of a language programme is
to teach conversational skills. The reason for the exclusive use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Direct Method i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teaching of all four basic language skills is not neglected, but
reading and writing exercise should be based upon what the students practice
orally first. Pronunciation is paid attention to from the beginning of a
course. Vocabulary takes precedence over grammar.
Proceres---Classroom
proceres in the Direct Method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Presentation by direct association; oral practic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onsolidation with written work.
Techniqu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eaching ,a Direct Method teacher is usually
found using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a. Direct association. New language items
are presented by associating meaning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directly. b.
Question and answer exercises. In order to have the newly-introced language
items fully understood by students, the teacher answers students’ questions and
asks students to answer her questions in full sentences. c. Conversation
practic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sk other questions using the sam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they have practiced. d. Error correction. Students are
not allowed to make mistakes. Their mistakes are immediately corrected by the
teacher or by students themselves. e. Dictation. Dictation is used as a means
to reinforce and test what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f. Inctive teaching of
grammar. Grammar is learned inctively throug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 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asks. Design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asks is one of the ways to establish a favorable classroom climate in the
Direct Method. h. Graded composition. Writing can be introced as a means of
consolidation and evaluation in the Direct Method. Written work should be
graded in the following sequence: first, reproction of familiar reading
texts; second, reproction of narratives orally presented by the teacher;
third, free composition.
Theory
of language--- The theory of language underlying the Direct Method wa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following views by the innovators and reformers of the 19th
century: a. Every language has its own structure. Every language has its own
structure and cannot be forced into the straitjacket of Latin grammar. b.
Spoken language comes before written language. Since the Spoken language comes
into being before written language, speech patterns rather than grammar should
b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language. c. Spoken language is a learnable system
of sounds. Spoken language is a learnable system of sounds ,and sounds are best
described by phonetic transcription. Training in phonetics will enable teachers
and learners to pronounce the language accurately. d. Language and thought are
closely linked. According to Gouin, verbal expression is intimately linked with
thought about real events. Thoughts and corresponding utterances do not occur randomly
or singly ; they came in sequences and ends-means series.
Theory
of learning---a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s analogous to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is analogous to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so a direct association between forms and meaning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hould be established. b. Language and the physical world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Direct association of language with objects and persons of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is emphasized in the Direct Method. c. Learners acquire
rules of grammar inctively. Rather than teaching grammar dectively,
teachers encourage learners to ince rules of grammar through active u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d. Language meaning is taught by using
learners’ sensory experience . The best method of teaching language meaning is
the one using learners’ sensory experience, generally visual perception
所谓“任务”,指的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进程中,学生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生自然的和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语言习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
根据众多语言教育家(Nunan,1989;Littlewood,1992;Skhan,1998;Willis & Willis,2001)的观点,任务型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交际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特点就是它更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不论是可用于真实生活的目标性任务(target task),还是为实现目标性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性任务(pedagogicaltask),都能使语言学习者产生更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从而使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可见“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任务呢?David Nunan(1989)概括性地把任务定义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M . Long(1985)、、 Rickards 、Platt
和Weber(1986)Wilson(1986)、Breen(1987) Willis
, J (1998) 等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对任务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任务”都涉及语言的交际运用。Skehan(1998:95) 在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一书中综述了Candlin, Nunan和Long等人的观点,较为客观地提出了任务的五个主要特征:1)以意义为中心;2)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3)以任务完成为主;4)与真实生活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联系;5)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1)观点交换式任务(0pinion exchange tasks)观点交换任务是指学习者讨论、交换观点及意见,而不必达成统一的意见。对于一些观点性的问题可以采用此方法。如:在学习给意见should, could, may ,等情态动词时,可以设计“一个小孩迷路了,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为话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英语所学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2)竞赛式任务——学生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很强,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适合单词默写、课文背诵、写作等方面。(3)表演式任务——适合对话、叙事性课文等,特别在低年级学生中适宜经常使用。一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二是充分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4)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教师可利用这一心理需求,有意创造一种信息差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投入到交际活动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带着渴求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My name is Gina”之后,让学生每人把自己的个人情况写下来,通过对方提问,了解个人信息。 (5)做决定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 做决定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协商、讨论后做出选择,达成一致意见。比如在学习了“问路和指路”单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某一特定条件下问路和指路。(6)创造性任务(Creative tasks) 创造性任务指任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列表、安排顺序、分类,对比和解决问题的任务,也属于创造性任务的范畴。这类任务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
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现状
Prabhu(1987) 在他的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书中对任务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任
务是学生通过思考从所给信息中得出结沦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调控。Prabhu把这些活动分成四类:规则中心的活动、形式中心的活动、目标中心的活动和意义中心的活动:他非常赞同最后一种活动,认为教师不需要明确地教给学生语法规则和过多地进行看法纠正,学生就可在关注语言意义的过程中内化语法系统,这与Krashen所倡导的“自然途径”的理念不谋而合。但Prahu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出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比如,任务的选择没有进行需求分析,任务的等级评定也是任意的,并且任何形式中心的活动在语言教学中都受到排斥(Long & Crookers 1992)。这些不足成为后来研究者解决的首要问题。
Candlin和Breen (1987)对Prabhu的研究进行了改进。Candlin对任务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任务是一系列有区分度和有层次的活动,这类活动内含问题(尤其是交际问题),它使得学生和教师通过各种认知和交际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井在活动创设的情景中运用新旧知识探索和实现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同Prabhu一样.Candlint和Breen也把任务当作课程设计的单元,并把这类课程大纲称作“过程大纲”。这一课程设计理念首先来自对综合大纲的评判;其次,他们认为,学生在与同伴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时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与Prabhu不同的是,Breen赋予课程设计者新的使命,那就是为教学提供可选择的活动和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教学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也必须更加积极。Candlin在对任务进行等级评定方面比Prabhu更进了一步,他提出了一系列选择任务和衡量难度的标准,即任务的维度,其中包括认知负担(任务内容的复杂性,参与者数量和组成任务元素的数量)、交际压力(来自交际对方的压力)、独特性和普遍性(任务目标的明确性和所要求的理解模式)、语码复杂性与理解密度(语言规则的复杂性和用语言规则来完成任务的复杂性),过程的连续性(对任务类型的熟悉程度和学习者把新任务与所熟悉的任务联系起来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全班面前发言比与同伴交谈时承受的“交际压力”更大;学习者从一篇文章中找出线索比判断对错的要求“理解密度”更大。尽管Candlin和Breen没有反对在教学中关注语言形式,但在他们的研究中却设有提到直接的语法教学,而是过分强调了交际。这样会使学生更加依赖交际策略和过多使用短语或词汇,而没有对语言结构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无法保证语言系统的平衡发展。
Long(1981,1992,1998)和Crookes(1992)认为,任务是一项有特定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在确定教学任务时,他们非常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并认为任务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要设计教学任务就必须要知道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会碰到哪些任务。Long还从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出发,初步发展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交互修正理论。该理论分析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须注意语言形式找到了理沦依据。Long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能够产生语言习得,使语言输入变为可理解输入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交际双方在会话交互过程中不断相互协同,对可能出现的理解问题进行交互修正,在交互的过程中引起对语言形式的注意。Long和Crookes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只有学习者在完成任务中出现普遍的语法错误时,教师才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形式,并且在完成任务时,学生常会运用交际策略绕过复杂的语言形式.因此无法保证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发展。
Willis(1996)继Long和Crookes之后.为教师在课堂中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提供了
操作层面上的指导。她在A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一书中提出了任务实施需遵
循的五个原则,这五个原则是:要接触有意义且实用的语言,要使用语言,任务促使学生运用语言,在任务轮的某一点上要注重语言本身,不同时期要不同程度地突出语言。Willis把任务型教学过程严格地分成任务前、任务轮和语言焦点三个阶段。
任务前阶段包括介绍话题和任务。在这一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话题,着重介绍有用
的词汇和短语,并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指令和准备任务,学生可以在其间听一听其他人所做的
类似任务的录音。
任务轮阶段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学生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教师在其间
不直接指导;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全班汇报他们怎样完成任务,他们决定或发现了什
么;最后通过小组向全班报告或小组之间交换书面报告的形式比较任务的结果。
语言焦点阶段包括分析和操练。在这一阶段学生分析课文和录音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特点,在分析中或分析后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虽然Willis不把语言分析和操练作为任务看待,但她认为,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进行明确的语法教学是有价值的。
Skehan (1995,1998)提倡的语言学习认知法使任务型语言教学获得了新的发展。他阐述
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有别于母语的习得过程。母语习得过程为:词汇化——句法
化——词汇化,而第二语言的学习更多是认知性的,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中趋向注意语言的意
义。在信息处理系统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注重意义就意味着在实际语言运用中
更多地趋向于实例和记忆系统,内在的句法化压力就不会起作用,语言系统就得不到发展,
所以语言教学应创造机会使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促进其中介语系统的发展。
其次,语言运用取决于规则系统和词汇化系统。语言运用的目标有三个方面:流利性、
准确性和复杂性。语言的流利性与语言的意义相联系,而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性与语言的形
式相联系。认知教学法提倡的任务型教学主张在交际的环境中,通过合理设计,并在完成任
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使其语言得到持续而平衡的发展。关于如
何合理地设计和选择任务,Skehan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分析任务的信息处理负担,确定任务的难度。Skehan不赞成Candlin制定选择任务和衡量难度的标准,认为这些标准与实际缺乏明显的联系。Skehan对任务的分析采取了三分法,即语码复杂性、认知复杂性以及交际压力。语码复杂性包括语言复杂性和变体、词汇密度和变体、冗余性和密度。认知复杂性包括认知熟悉度(主题熟悉度和预测性、篇章类型的熟悉程度,对任务的熟悉程度)和认知处理(信息的结构、信息加工量、信息量的清晰度和有效性、信息种类)。交际压力包括时间的限制、陈述的速度、参与的人数、篇章的长度、回应的方式、控制交际的机会。
2.分析任务的特征与语言运用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任务的选择使学生的注意力分别指向语言运用的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Skehan还提出了任务实施的五条原则,即选择一系列的结构作为学习目标;任务的选择要符合实用的原则;选择一系列的任务使语言学习的目的得到平衡发展;通过注意力的安排最大可能增加学生注意语言形式的机会;使用循环的评价。Skehan还提出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他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活动、任务中活动和任务后活动。任务前活动包括教的活动、意识提升活动和计划。教的活动与介绍新的语言和重构语言结构密切相关,教的方式可能是直接和明确的,也可能是间接和含蓄的。Skehan认为,任务前活动非常重要,这些活动能起到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相关的语言知识、减轻任务的信息处理负担、引导学生按任务的要求更好地理解任务的作用。意识提升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意识,其中包括课文探讨、接触其他人做过的类似任务、任务前的集体讨论等活动。计划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准备任务,这其中会给学生一些提示。任务中的阶段包括三个方面,即执行任务、计划后面的报告、报告;任务后的活动包括分析和操练,这和Willis的模式大同小异。
语言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发展语言系统和发展语言交际
能力之间的矛盾、语言课堂教学与语言自然习得之间的矛盾、提高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与任
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在任务型教学中,通过合理设计和成功完成任务,这些矛盾会得到协调与平衡。无论从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目标,还是从教学模式来看,任务型教学综合了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优势,因此在理论上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趋势
虽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已比较清晰,但是并未完善。该领域中争议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程实验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例如:
1.任务的选择问题。对任务本身的争论主要包括:任务维度标准难以具体化。就其中的认知负担或认知复杂度而言,其本身涉及的面很广,客观标准难以确立,只能做主观性较强的粗略分析。目前认知的复杂度是争论的焦点,任务各维度之间常常是相关的和互动的。那么它们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还是其他?
2.任务的编排问题。任务不一定是同一层次上的链接,但在实际操作中,每一层次都是下一层次的准备,随着层次的上升,任务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同样,维度系列的链接也是很多任务型学习教材的重要特征。那么,不同层次和维度间的“接口处”难免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关系。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多来自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为,任务是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的有效途径,任务的设计能决定语言运用的类型和提供学习机会,从而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存在着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复杂因素,因此教学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仅从心理语言学来分析任务型语言教学显然是不够的。
4.目前关于TESL环境下任务型教学的讨论居多,而TEFL环境下的讨论较少。此外,第二语言或外语教育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难以有统一的和可应用的维度权重参数和维度链接模式。
5.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任务维度的权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组织任务,而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
以上的比较适用
⑦ 打败尚晓明三多英语的八戒英语是什么回事
我也发现三多英语抄袭孙裕亭压码英语的一些内容。而且我在孙老师的群里找到他Q.不过既然孙专老师都不在意他考这个属赚钱,也就无所谓了。孙老师也没把他自己这些方法写成书。必然有他的操作的难度。有的东西本身孙老师都解释好复杂,没几个人愿意用他的方法。
⑧ 谁知道哪有英语学习软件吗
孙裕亭压码英语学习论坛
沪江论坛
相信你会喜欢的,呵呵,一般人我不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