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
课号:0653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所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与旅游管理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涉及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游管理,旅游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理,旅游产品开发,英语导游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以满足较高层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与自学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使考生看懂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领域中有一定难度的英文材料,运用课内学到的词语及句型造句,能写出短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考生识记约1000 多专业词汇, 运用学到相应的短语和句型造句,看懂各种专业材料, 就所学知识进行中英单句互译;写出相应的短文。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英语(二)》是本课程的语言基础,其它各门相关专业课是本课程的知识基础。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书,识记其词汇,短语,句型,掌握课文内容及其语言点,独立做出课后的练习。
二、考核内容
(1) 单词 (以课后词汇为主)
(2) 短语,句型及重点词
(3) 课程内容(以课文A为主)
三、考核要求
(1) 识记:单词、短语
(2) 理解:课文内容及课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
(3) 应用:用所学短语,句型造句;看懂400词左右的短文;进行中英单句互译;写出120词左右的短文。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及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具体含义为:
识记: 记住单词的发音,拼写,词性和词义,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及涉及的语法知识,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进行中英互译,并做出有关的语法练习。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掌握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短语和句型造句, 看懂短文,写出短文。
二、指定教材
《现代旅游(饭店)专业英语》 魏丽华 肖洪根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考生自学时,应先阅读本大纲所列的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以便有的放矢地掌握课程内容。
(2)在了解考试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认真阅读指定教材,记住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及所涉及的语法知识。
(3)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同时要注意一些短语、句型的应用。
(4)为提高自学效果,可以在学习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独立地完成相关练习,用来检验课文学习和掌握语言和知识的效果。
四、关于命题的若干规定
在本课程的考核试卷中,识记的知识内容及词语占40%左右,掌握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占60%左右。其中,容易的题约占20%,较容易题约占30%,中等难度题目约占30%, 较难的题目约占20%.
本课程命题采用的基本题型包括多项选择题,问答题,填空题,阅读理解题,中英互译题以及短文写作题等。
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60分合格。
五、助学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为12学分,助学学时不少于216学时。
六、题型示例
-多项选择题
BTA stands for ……
A. British Tourism Agency B. British Travel Authority C. British Travel Administration
-问答题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urists and visitors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onference in 1963?
-填空题
In hospitality situations scarce resources could be considered i___ t___ of personal rewards or departmental resources. (in terms)
-阅读理解题
400 词左右的短文,后面有若干选择题,用以检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中英互译题
(1) 中译英: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应体现旅游业的整体利益和一个地方的宏观效益。
(2) 英译中:
Tourism proct is notoriously fragmented and indivial units may find it impossible to market themselves effectively.
-短文写作题
Introce a Chinese cooking style to your foreign friend
英语旅游专业(大专三年制)主要课程教学大纲
1.旅游政策与法规
课程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政策法规解释、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外旅游发展的政策与法规,掌握我国依法治旅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旅游政策演化与发展、旅游管理体制;第二部分:法的基本原理、旅游法概述、旅游法律关系、旅游基本法、旅游立法;第三部分:旅游合同法规、旅行社管理法规、导游人员管理法规、旅馆管理法规、旅游资源保护法规、旅游者出入境管理法规、旅游交通管理法规、旅游保险法规、旅游安全管理法规、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法规、其他与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教学时数:54 学时
教材与参考书:
《旅游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焦承华主编)
《旅游法规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向三久主编)
《旅游法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韩玉灵编著)
《旅游法规常识》(旅游教育出版社、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
《旅游法原理与实务》(南开大学出版社、王健编著)
2.中外旅游地理
课程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中外旅游资源的形成、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2)使学生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区域差以及各地的特色,进而了解世界各地旅游开发的途径及发展方向。(3)为从事旅游业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内容:
中外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山岳、气景、水景、生物景等自然旅游景观;宫廷建筑、园林、帝王陵寝、大型工程等人文旅游景观;社会风貌、节庆、礼仪、民族风情等社会旅游景观;中外旅游地理及各分区的资源特点、发展方向;中外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地域差异、旅游路线的设计及主要旅游线。
教学时数:72 学时
选用教材: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3.旅游心理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旅游者心理,提高旅游工作者自身心理素质,为以后做好旅游营销、旅游服务和旅游企业管理的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心理依据。
讲授内容:心理学概述: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选用教材:甘朝有、齐善泓编著 (旅游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授课时数:54 学时
4.旅游市场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旅游管理专科的基础课之一。《旅游市场学》是市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服务市场学范畴。它力图阐明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面对具有明显行业特色和复杂多变的旅游竞争环境而选择的战略为重点,以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为主要内容和掌握旅游市场经营活动及其规律性。通过对它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市场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用它分析、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和进行旅游市场研究工作。
教材与参考书:《旅游市场营销》,南开大学出版社,赵西萍编著
授课时数:72学时
5.旅行社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旅行社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经济学、市场学和管理学的综合成果;作为一本行动指南,它向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及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阐述了必备的业务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应让学生了解旅行社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活动中扮演双重角色。对旅行社的良好经营管理,不仅能更好的为旅游者服务,而且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教学时数:54学时
6.旅游学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1)在了解各学派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与旅游有关的各基本概念,并弄清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其他学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2)通过案例教学,是学生学会利用本学科的理论分析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3)了解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教学内容:旅游及旅游学的发展简史;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的作用与影响;旅游发展趋势。
授课时数:48 学时
选用教材:《旅游学概论》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7.导游实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1)搞清导游工作、导游人员及与相关的基本概念。(2)掌握各类导游人员的基本工作程序,使学生能够胜任导游工作。(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掌握各种导游技巧,并因材施教,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身的导游风格。(4)熟知国家对导游人员、导游工作管理的基本法规与政策。
教学内容:导游工作;导游人员;导游服务程序;导游技巧;突发事件的处理和预防;导游相关知识。
授课时数:36学时
选用教材:《导游实务》编写组 旅游教育出版社
8.中外礼仪
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外礼仪》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认识礼仪在社会生活及旅游接待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的礼仪训练,使其形成良好的基本礼仪和习惯;结合旅游接待服务工作,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和技能;介绍宗教礼仪、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礼仪习俗,为做好接待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时数:36学时,其中,礼仪训练8学时
9.宾馆酒店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宾馆酒店管理》是必修的专业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饭店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初步形成饭店服务和管理的现代观念;了解和掌握计划、组织、智慧、协调、控制、激励溜达管理职能在饭店管理中的运用;掌握饭店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内容与方法;了解和掌握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的内容与方法。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饭店管理能力。
教学时数:54学时
10.基础英语
基础英语是旅游英语专业三年学习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循序渐进的教材,培养学生在读、写、听、说、译等几方面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以至熟能生巧。
11. 英语口语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口语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能用娴熟正确的英语与外宾进行日常的交流。
12.英文旅游报刊选读
英文旅游报刊选读是旅游管理(英语)开设的一门课程,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各种旅游题材的英文报刊和杂志,提高其对不同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培养阅读技巧,扩大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掌握各种最新旅游资讯。
13.英语应用文写作
英语应用文写作是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应用文写作的不同体裁,讲读有代表性的英语范文,并配以大量的习作讲评,使学生能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具备基本的英语写作能力。
14.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是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课程,通过讲授基础翻译理论,系统地介绍口译的基本知识,,配以各种文体的翻译练习与讲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技能,并培养学生进行同声传译的能力。
15.英语视听
英语视听是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通过对不同题材的听力材料的理解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各类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听力材料的理解水平。同时,指导学生对这些题材所涉及的语言内容进行口头表达,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英语词汇、句法等方面的知识,完成必要的交际任务。
16. 导游英语
导游英语是英语旅游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需要,能胜任导游翻译的外语人才。主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情景化的口语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外语导游,具有较强的表达交际能力。
Ⅱ 听力课堂如何设计和英语听力有关的有趣的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听的技能目标,结合教学案例,论述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听力训练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Ⅲ 小学英语听力课堂活动设计
给出同学们一组感兴趣的东西,让同学争先恐后的说出这些单词或句子,然后相互互动自己不认识的单词等,
Ⅳ 怎样利用多媒体来设计英语听力课堂活动
如利和计算机,投影仪,课件,影像录制设备等,将教育信息传达表述出来,通常是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及特点,采用多种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存储,传授和处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等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呈现在屏幕上,从而借替(或部分代替)教师面向学习者,促使学习者实现有效学民。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录像、图片、动画综合在一起,摆脱了单一的听磁带或广播,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给了学生多方面的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了。国内外专家在关于听觉和视觉对人们记忆,理解的重要性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专家认为:人通过声音获得的知识占11%,而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约占83%,如果由教师单独口授教学,学生听课3小时至多记住其内容的60%;而在声、光两种感官同时作用的情况下,学生在3小时内可记住全部课内容的90%,多媒介教学能完整地反映事物的全过程,具有科学性,能使动态、静态结合,具有连续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艺术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甩掉了传统的“粉笔加黑版”式的教学,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直观生动化,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功能,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有就是虽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准备教案,认真备课,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课之前,授课过程仍存在一定难度,多媒体课件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一个与教材相配套的授课线索及相关的文字要点,图表、录像等直观材料,一方面,教学内容要点已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无需教师课堂上写板书,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有些教学内容通过使用课件,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易于接受,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如在《英语听力教程指导手册(IV)》中的“Bush/Budget”一文,该文章说的是美国国家财政预算,这是一篇既抽象又专业的文章,多媒体技术运用了文字、图像、动画,使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Ⅳ 如何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高中英语听力课堂
: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在大学英版语听力教学中实施任务权型教学法,通过任务实施前的准备阶段、任务实施阶段和任务反思阶段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在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听力是语言交际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但在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英语听力能力普遍较弱,学生投人大量时间精力却收益不大.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也成为界内人士的热议话题
Ⅵ 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
商务英语的课程有很多,国际金融,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物流,市场营内销,人力资源(有的容是选修),我们学校的英语学院只分为商务系,金融系,传媒,没有你说的师范专业,不过我觉得应该和传媒专业的差不多,他们主攻翻译类课程,口译,笔译,当然这些商务系的学生也会学,只是课程内容没有那么深,那么详尽,其实现在英语小专业虽然细分很多,但课程都是互通有无,比如金融课的内容别的专业也会学,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最后一样要考专八那些东西,那才是英语专业最重要的
Ⅶ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彭芳,一九七九年出生,江西省乐平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工作十余年来辛勤工作于教学一线,教学成绩突出,多篇论文获得省市级奖项。 摘要: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听的技能目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听力训练方面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探讨听力教学制胜的基础和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听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听力教学 学生英语听力困难教学案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语言技能目标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学生在听力方面必须达到的要求,如九级目标就指出:“1.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2.能听懂国内外一般的英语新闻广播。3.能抓住较长发言的内容要点,理解讲话人的观点及意图;4.能从言谈中判断对方的态度、喜恶、立场及隐含意思等;5.能理解一般的幽默;6.能在听的过程中克服一般性的口音干扰。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突破阻碍学生提高听力水平的瓶颈,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尤其要注重提高课堂听力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发现影响学生听力能力培养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学生在听力训练方面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以一些实际教学案例来探究新课改下提高高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和技巧。 一、影响学生听力能力培养的问题 1、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应对老师和父母,学习动机低下,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中不能克服困难、保持注意力和主动进行学习,从而使得他们对英语听力越来越感到乏味,从而影响了英语听力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而在与老师的互动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与老师经常主动交流学习英语学习的体会,只是被动的等待老师发现问题后的指导,导致学习成绩不良,英语听力不佳。 2、缺乏适当的认知策略和听力技巧 一般说来,听力的认知策略有预测、猜测、判断、推理等,预测和猜测的能力在听力训练和日常交际中十分重要,预测是指在做听力理解练习之前,根据对话或独白的标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方面的知识,对即将听到的对话或独白内容进行预测;或者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信息线索,包括主题句、句子结构、关键词、前后关联、语法关系、语言环境等,预测说话人下面要讲述的内容或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听力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有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习惯于逐词逐句地听,不善于捕捉主要信息,不注意语境意义,他们大都只会把所听到的信息直接反映在卷面上,而不会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据此做一些推理。虽然听懂了词的认知意义,却仍不理解话语交流的内容,或死记孤立的句子而忽视语句的语境意义即交流含义,以致一些学生就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来理解所听到的材料。 3、缺乏对听力材料中背景知识的了解 背景知识指听力材料中人物场景、主题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认识和对主题的熟悉度,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听者提供判断、推理、猜测等依据。相关背景知识会影响听力理解中的预测和推断。然而很多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不会去特别关注一些有关介绍英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阅读材料来积累自己的背景知识。我们在日常交际以及做听力练习中遇到的话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学生在积累背景知识方面的偏好则会造成知识储备的不平衡,碰到不熟悉的话题时,在理解上就会遇到一些障碍。 4、缺乏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对于正确理解语义和弥补漏听的语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如果学生存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所听语言材料的正确判断。如在英语连贯的发音过程中,往往由于弱读、同化、连读、音素省略和爆破音的关系,会发生音变,从而使学生在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讲话或录音时感到困难;而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本材料,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必备条件,是语言信息传递的载体。如果词汇掌握差,就会导致对信息处理无法进行,无法达到听力理解的目的,所以词汇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听力水平;学生由于语法知识欠缺或运用不熟练,在听力中测试中经常出错,他们往往抓不住所听材料的中心,不能分辨内容的主次,抓不住关键词,因而错误理解句意。 二、课堂教学措施及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听力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听前活动,听中活动,听后活动。只有使信息的输入贯穿于这三个部分,且有一定的语言输出作反馈时,才能有效地监控听力教学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听前活动 1)背景呈现,激发兴趣,化难为易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在听前准备一些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而视觉材料尤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 如mole3 unit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using language,listening,有关牛顿如何发现地球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霍金和他的黑洞理论,听力材料比较难,为吸引学生听的兴趣,笔者在听前用幻灯片呈现这三位科学家的图片及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其中,黑洞是个很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在听力材料中又是重点,幻灯片呈现后,提问: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black holes?并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兴趣,为听做好准备。 2)听前预测,把握关键,有的放矢 听前预测指通过快速阅读听力题目及选项,对可能考查的问题及对话或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预测,确定听的关键所在。常见的问题有: what/which…?who/whom/whose…?when/where/why/how…? 等。要走出听力理解是完全被动接收的误区,利用已知的信息对所听的内容进行如数字运算、时间排序、同义转换、比较筛选、因果关系等的分析、判断以及推理。 如mole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workbook,listening ,该听力材料是一则英语幽默故事;一个小偷去一户穷人家头东西,结果没偷得什么东西反而丢失了自己的衬衣。教材设置的练习为:(1) 从列出的10个 单词中勾出听到的词 (2) 回答分别由where, why, how, 和what 等引导的细节问题。根据练习中出现的thief,midnight,house 和potatoes等词,在小组开放式讨论中,学生很容易预测出故事的情节。再根据这些特殊疑问词也明确了听时需要关注的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和原因等细节信息。 2、听中活动 在听中环节,学生进入紧张的对声音信号的知觉、解码、筛选和重组的心理状态,他们对自己是否领会了所听内容、注意力是否集中、采用的学习策略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监控。语音、语调辨析,词汇活用以及逻辑推理等听力技能贯穿于听中活动。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设置听与划挑的任务,重在信息输入,即事先呈现有关信息的多个选项,让同学们边听边从中挑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听的盲目性就降低了,也简化了听力材料。第二,设置听与填空,一定的信息输出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同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且与写相结合,把语言输入与输出有机地融合在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感能力。第三,设置听与做笔记,则更加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必将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记忆力等综合学习能力。 如在mole8 unit1 a land of diversity, workbook,listening中,听力材料第一小段是广播节目很简洁的开场白,直入主题。设置题目:listen to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complete the notes. name of radio programe: interviewer’s name: traveller’s name: place to be discussed: 要求学生边听边记笔记,训练学生语言输出及转化的实际能力。为后面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听后活动 即教师设计一系列任务来检验学生在听完材料之后是否对所听内容有较准确、全面的了解。同样可以安排一些练习。第一,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有些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相似的答案,有些则可以自己发挥。第二,听写文章。教师们可以拿出材料中较好的段落作听力练习。总共读三遍,第一遍,中速,叫学生只听不写,得出全文的大意,关键词句。第二遍,稍慢,叫学生努力记下每个单词。第三遍,补充在第二遍没有记下的部分,稍快。最后,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总结、校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听的精确度及写的速度,又能培养他们拼写单词及遣词造句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 如在mole3 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workbook,listening task中,听完材料并理解后让学生欣赏电影《百万英镑》中与听力材料内容相关的片段,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would henry tell portia the truth? what would be the result?既巩固了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有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预测故事的结局,为下一课时做好准备。 此外,听力测试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被测试者的心理素质。紧张、焦虑、急躁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正常听力水平的发挥,导致反应速度和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因此,要培养学生果断、自信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多鼓励、及时表扬、帮助学生,不要轻易地指责他们。听力训练材料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听力不感到害怕,消除恐惧心理,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提高听力水平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
Ⅷ 急求《英语听力》教学大纲
我这边有一个,你参考一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英语听力课是英语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旨在通过四学期严格、专门的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听音会意,辨别音素,掌握细节,归纳大意,推敲含义,对数字、时间、地点、人名、方位的快速反映等能力,为以后在英语教育中做到游刃有余,打下坚实的听力接受与辨别基础。
1、能听懂比较通俗的音像资料,其程度相当于学过的文字资料。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日常生活交谈和一般性内容的讲话。
2、能听懂外籍教师及专家有关教育语言、文化和科普等方面的学术讲座以及他们在进行学术交流、讲座和计论讨的发言。
3、能听懂我国电台、电视台播送的对外英语新闻广播以及比较通俗的短评和文教科普内容的专题节目。
4、能听懂外台的特别英语节目广播。
以上“听懂”的具体要求是:
1)能理解全文中心思想;
2)能抓住主要论据和主要内容;
3)根据所听材料进行推理与判断;
4)辨别说话人所持的态度和语气等。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与基础课程的关系
学习这门课程应学过《综合英语》、《基础语法》等课程,应具备一定的语法基础和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2.与专业课的关系
为了更高更深地学通这门课程,除了以上基础课外还应学习《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阅读》等课程,因为它们都是其直接和间接的基础。
八、对学生自学和习题的要求
1、精听:
(1)课堂精选材料的复听,每次30——50分钟。
(2)听录音、跟读、模仿练习,每次30分钟——1小时。
(3)同学之间自行设计数字、时间、地名、方位等到地听写练习,每次20分钟。
2、 泛听:
收听BBC,VOA等到英语新闻,广播教学节目或指定的英语听力资料,每天30分钟至1小时
Ⅸ 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论文
教育部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发布三年以来,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现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教育部公厅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七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制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一、教学性质和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二、教学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各高等学校应根据该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如下:一般要求: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2.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和寻读。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4.书面表达能力: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见附3:《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较高要求: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2.口语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4.书面表达能力: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5.翻译能力: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包括中学和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200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见附3:《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更高要求:1.听力理解能力: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正常语速的谈话。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2.口语表达能力: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3.阅读理解能力: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理解其主旨大意及细节,能阅读国外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4.书面表达能力: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以书面形式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200词的说明文或议论文,思想表达清楚,内容丰富,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7675个单词和1870个词组(包括中学、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但不包括专业词汇),其中约236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包括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见附3:《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上述三个要求是作为各高等学校在制定该校大学英语教学文件时的参照标准。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该校实际情况,对三个要求中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以及词汇量的具体要求与指标作适当的调整,但要特别重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课程设置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课程,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其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四、教学模式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各高等学校应根据该校的条件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对于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应有相应的面授辅导课时,以保证学习的效果。为实施新教学模式而研制的网上教学系统应涵盖教学、学习、反馈、管理的完整过程,包括学生学习和自评、教师授课、教师在线辅导、对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的监控管理等模块,能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体现交互性和多媒体性,易于操作。各高等学校应选用优秀的教学软件,鼓励教师有效地使用网络、多媒体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具体实施可参考附1: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估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尤为重要。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以便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推荐使用的《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表》见附2)。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这种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不仅要对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在完成《课程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层次的教学后,学校可以单独命题组织考试,或参加校际联考、地区联考、全国统一考试,以对教学进行终结性评估。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教学评估还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即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六、教学管理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文件包括: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描述、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等。教学管理文件包括:学籍和学分管理、教学考核规范、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记录、考试试卷分析总结、教师授课基本要求以及教研活动记录等。2.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完成的课程,经考试合格,应计算学分。建议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在大学英语学习总学分中不低于30%。3.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生师比合理。除课堂教学之外,对面授辅导、网络指导和第二课堂指导的课时等应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4.健全教师培训体制。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附:1.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略)2.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表(略)3.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