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籍出版社有哪些
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岳麓书社
齐鲁书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黄山书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广陵书社
巴蜀书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② 薛瑞泽的出版作品
1.《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26万字,三秦出版社,2000
年版。
2.《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30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河洛定鼎地》,参与撰写8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洛阳市志·商业志》副主编,49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洛阳工学院志》副主编,110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洛阳市志·河洛文化编》,15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河洛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30万字,2007年版。
8.《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40万字,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89年-1992年
1、《董卓之乱原因试析》,《河洛春秋》1989年第2期。
2、《试论董卓之乱的性质》,《河洛春秋》1990年第1期。
3、《北朝婚姻简论》,《北朝研究》1990年下半年刊。
4、《魏晋南朝的奢侈风俗研究》,《学苑采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北魏养老制度研究》,《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
6、《东汉洛阳商业的勃兴》,人大《经济史》1991年12期复印。
7、《秦的人才政策刍议》,《洛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8、《夏商上帝崇拜与神权政治》(合著),《洛阳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9、《试论魏晋南北朝的婚姻法规》,《北朝研究》,1992年上半年刊。
10、《鄯善古国史述论》(合著),《新疆地方志》1992年第3期。
11、《论以刘邦为中心的人才群体》(合著),《洛阳师专学报》1992年6期。
12、《汉唐间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外贸易》,《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993年
13、《从〈楼兰尼雅出土文书〉看汉魏晋在鄯善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国农史》(核心期刊)1993年第3期。
14、《从〈楼兰尼雅出土文书〉看汉晋时期鄯善地区商业贸易》,台湾《简牍学报》1993年刊,兰台出版社。
15、《三国婚姻重视门第说商兑》,《烟台师院学报》1993年3期。
16、《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介绍。
17、《洛阳丝绸之路起点研究综述》(合著),《中国史研究动态》(核心期刊)1993年第7期。
1994-1995年
18、《洛阳历代方志纂修说略》(合著),《文史知识》(核心期刊)1994年第3期。
19、《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洛阳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20、《〈拾遗记〉中洛阳史事述要》,《中州今古》1994年第6期。
21、《汉晋时期鄯善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新疆地方志》1995年第2期。
22、《3——6 世纪后妃变态心理剖析》,《许昌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23、《〈秦建筑文化〉评介》,《历史教学》(核心期刊)1995年第2期。
1996年
24、《东汉洛阳令相关问题论考》,《郑州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6年第6期。
25、《秦老人问题浅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年第3辑。
26、《唯才是举令颁行的社会心理探析》,《洛阳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
27、《汉唐间河洛地区的粮食加工业》,《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28、《汉唐间河洛地区的渔业》,《洛阳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998年
29、《汉唐间河东地区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0、《曹魏至隋唐河洛地区的茶消费》,《农业考古》(核心期刊)1998年第4期。
31、《秦军事集团与秦文化》,《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99年
32、《试论鬼谷子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研究》(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人大《先秦秦汉史》3期复印。
33、《试论三国婚姻的政治性》,《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34、《暮云愁色满中原——杜甫的洛阳情结》(合著),《杜甫研究学刊》1999年第2期。
35、《论汉唐间河洛地区小农土地私有制的兴衰》(合著),人大《经济史》第5期复印。
36、《先秦至隋唐河洛商人研究》,《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7、《河洛与河洛地区研究补正》(合著),《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核心期刊)1999年第2期。
38、《简论河洛地区的秦文化》(合著),《洛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00年
39、《魏晋北朝婚姻中的二妻现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40、《碰撞与交融的华夏文明》,《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41、《略论三国兵士的婚姻》(合著),《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核心期刊);《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第4期选摘。
42、《试论魏晋南北朝的再婚问题》(合著),《思想战线》(核心期刊)2000年第2期。
43、《秦婚姻的政治文化意义》,《秦俑秦文化研究》2000年8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44、《简论魏晋南北朝的赐婚》,《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45、《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区的漕运与仓储》,《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6、《汉唐间河洛地区的畜牧业》,《中国农史》(核心期刊)2000年第3期;人大《经济史》2001年第1期。
47、《汉唐间河洛地区的农业开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8、《魏晋南北朝的离婚问题》,《重庆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1期。
49、《魏晋南北朝的财婚问题》,《文史哲》(核心期刊)2000年第6期。
50、《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人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3期复印。
2001年
51、《试论秦对东方文化的认同》,《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2、《洛阳农机学院师生保护龙门石窟纪实》(合著),《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3、《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合著),《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4、《先秦秦汉河洛地区的冶铸业》,《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人大《先秦秦汉史》5期复印。
55、《蜀汉婚姻的特色》,《文史杂志》2001年第3期。
56、《汉唐间河洛地区的酿酒业》,《安徽史学》(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
57、《北魏的内河航运》,《山西师大学报》(核心期刊)2001年第3期。
58、《春秋时期河洛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合著),《史学月刊》(核心期刊)2001年第5期。
59、《诸葛亮家族的婚宦关系》,《忻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
60、《读〈洛阳伽蓝记〉论北魏洛阳的寺院园林》,《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
61、《汉魏之际彭城的战略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17辑,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62、《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都城的几个问题》,《中国古都研究》,第18辑,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5月。
2002年
63、《北魏的盐业经营及文化意义》,《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4、《全新视角洞察汉代社会的力作——读晋文〈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东南文化》(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
65、《读〈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3期。
66、《论史学编辑的学术视野》,《焦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7、《论网络时代的学报编辑工作》,《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8、《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9、《从洛阳新出墓志论北朝婚姻的相关问题》,《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朝华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0、《汉代“连逮”现象的社会影响》,《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比较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71、《论编辑和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72、《北魏的农田水利建设》,《安徽史学》(核心期刊)2002年第3期。
73、《北魏邻里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2年第4期。
74、《论隋朝的学校教育》,《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5、《地方大学学报区域特色刍议》,《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人大《出版工作》2002年第12期复印。
76、《论汉代的夫妻关系》,《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77、《论蜀汉时期的战略城池》,《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003年
78.《汉代邻里关系研究》,《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
79.《汉代疫病流行及救助》,《寻根》2003年第4期。
80.《六朝水灾及救助》,《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1.《北魏县令长的相关问题》,《史学集刊》(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人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5期复印。
2004年
82.《汉代监狱层次及管理》,《中国监狱学刊》(核心期刊)2004年1期。
83.《六朝时期的疫病流行及救助》,《江苏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3期。
84.《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军事历史研究》(核心期刊)2004年1期。
85.《孟郊在济源河阳的生活与创作》,《焦作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86.《北魏的水旱灾害及其防治》,《北朝研究》第4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87.《论蜀汉时期的战略城池》,《中国古都研究》第1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88.《河洛文化的概念问题》,《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2005年
89.《河洛地区地域范围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90.《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寻根》2005年5期。《文摘报》2005年11月16日选摘观点。
91.《先秦秦汉以太原为中心的交通线路》,《中国古都研究》第20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92.《魏晋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山西师大学报》(核心期刊)2005年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摘题目。
93.《南北朝时期与朝鲜半岛诸国的交往》,《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006年
94.《论河洛文化的滥觞期》,《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期。人大《先秦秦汉史》2006年4期复印。
95.《试论隋代科举考试》,《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1期。
96.《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学习论坛》2006年3期。
97.《论河洛文化的特点》,《河洛文化研究——第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年4月。
98.《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高敏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线装书局,2006年6月。
99.《溱洧文化的地域范围及其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4期。
100.《试论河套文化的相关问题》,《河套文化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01.《唐宋时期沙苑地区的畜牧业》,《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
2007年
102.《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与与环境关系研究》,《农业考古》(核心期刊)2007年1期。
103.《试论汉代庆贺礼俗》,《秦汉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
104.《六朝邻里关系研究》,《扬州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7年1期。
105.《魏晋南北朝北迁蜀人后裔的活动》,《宁夏大学学报》(CSSCI)2007年1期。
106.《试论汉代女性刑罚》,《东岳论丛》(核心期刊)2007年2期。《光明日报》2007年4月6日《史学》选摘。
107.《河洛文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中州学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4期。
108.《官渡之战中的后勤供应》,《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3期。同时收入《官渡之战与原阳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版。
109.《魏晋南北朝的地质灾害》,《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4期。
110.《汉唐间河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河套文化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1.《中古时期士人群体的迁移及其对文化交流的贡献——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评介》(合著),《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4期。
112.《中国手工业史研究的新创获——〈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评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7年6期。
113.《试论汉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秦汉研究》(第二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
114.《从北魏对河套地区的经营看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河套大学学报》2007年3期。
115.《中国考试管理制度史》,撰写20000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2008年
116.《从出土文献看秦汉女性刑法》,《文博》2008年1期。
117.《汉唐时期荔枝产地的地理分布及北运》,《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
118.《试论武则天时代的政治传言》,《武则天与神都洛阳》,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4月。
119.《北魏洛阳令的相关问题》,《中州学刊》(核心期刊,CSSCI)2008年3期。
120.《西汉以后对司马迁的评介》,《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八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21.《试论河洛文化的风貌》,《河洛文化论丛》(第四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5月。同时收入《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
122.《周代河洛地区与晋南地区的交流》,《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123.《论河洛地区的三川郡》,《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1期。
124.《文景之治的全景展示——〈文景之治〉评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125.《先秦至汉初南越地区与黄河文明的交往》,《中国古都研究》(第23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126.《论赵国以邯郸为中心的城市群及其商业经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127.《论先秦两汉黄河文明对南越地区的影响》,《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年。
2009年
128.《试论河洛地区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中州学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1期。
129.《汉代梁国的社会文化风貌》,《南都学坛》2009年1期。
130.《汉武帝时期黄河水患治理及其历史启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3期。
131.《试论颛顼帝喾时期黄河文明的发展》,《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132.《富弼家族墓志中经济史料分析》,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富弼家族墓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33.《富弼家族的婚姻问题研究》,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富弼家族墓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34.《现代包装设计理论体系的重构——评朱和平教授〈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35.《从出土文献看秦汉女性刑法》,《秦汉史论丛》(第1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36.《论汉晋时期杨震家族的文化传统》,《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37.《汉魏六朝荀氏家族的文化风尚》,《河洛文化与姓氏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38.《闽国建立与河洛文化南传》,《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39.《从出土文献看城旦舂刑名的适用范围》,《中原文物》(核心期刊)2009年第6期。
140.《两汉时期风俗差异的文化背景》,《秦汉研究》(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河洛文化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00年,已结项。
《2200年来陕晋豫三角地区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办(参加人)1999。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调查研究》,河南省社联,2001,已结项。
《河南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调查研究》,省社科联(已结项),2001。
《汉代民间教育研究》,河南省教育厅(已结项)。
《汉唐间河洛地区饮食文化研究》,省社科联(已结项)。
③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什么意思
意思:又何必需要那丝竹管弦之乐呢,山水自有清妙之音啊。
出自:金末元初 元好问《水调歌头 与李长源游龙门》
原诗:
水调歌头 与李长源游龙门
金末元初 元好问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释义:
滩头上的水声激荡着高耸的峭壁,但秋日白云下的树林却十分静谧。回首远眺洛阳,只见尘埃漫天。前人有神光牛背,春风马耳的说法,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太在意世俗得失。犹如那青山,从不受外界干扰。
龙门像哪里呢?有点像山阴。是我平生梦想的绝佳去处,可要好好登临欣赏呀。我有好酒,有山鸟山花作伴,可以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又何必需要那丝竹管弦之乐呢?山水自有清妙之音啊。
主题思想:
这首词记录了元好问游伊河龙门段的所见所感。从美景出发,由景道情,表现词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思想感情。通篇自然倾泻,真情实感流露笔端。对现实美景的赞叹,对友人的激励劝勉,极其自然融二为一,显示出作者的独到之处。
作者成就: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他对自己的诗才极为自信,有着与杜甫相提并论的傲气,有过“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诗句。
此外,他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几乎概括了汉朝以来的各种诗歌风格与重要诗人,所有的点评都浓缩在七言诗句之中,不仅点评准确而且文采斐然, “以诗论诗”再继杜甫风范。
④ 如何评价《小窗幽记》这本书
这几个版本都不错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署名陈继儒著、黄浩评译的《小窗幽记》内(“吉本”)
江苏容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的(“苏本”),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的(“暨本”),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的(“晋本”),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小窗幽记》(“中州本”)。
⑤ 刘志伟的代表作品
一、主要论文
1.《〈唐钞文选集注〉陆机诗注的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8期;
2.《孔融〈杂诗·其一〉作于光和三年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3.《胡须:魏晋“英雄”权力意志异化的象征符号(上)》,《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
4.《胡须:魏晋“英雄”权力意志异化的象征符号(上)》,《语文知识》2007年第2期;
5.《试论魏晋诗赋创作的韵式探索》,《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边让考论》,《古代文献的考证与诠释——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一部“老而更成”的杜诗研究专著——郑文教授〈杜诗檠诂〉评介》,《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5期;
8.《文子与道家的文艺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9.《陆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0.《刘邵与古典“英雄”概念的基本内涵》,《光明日报》2006年6月2日“文学遗产”栏目;
11.《〈语林〉与〈世说新语〉“捉刀”条考论》,《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12.《两汉王朝政治中的宗庙祭祀与孔子崇拜》,《儒教文化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韩国成均馆大学2004版;
13.《试论魏晋诗赋的骈偶化》,《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试论王粲〈英雄记〉》,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5.《“英雄”价值观念与曹操的家族文化教育》,《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6.《从陆机诗赋论看其诗学赋学价值—兼论诗赋研究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7.《子建尘埃与魏晋文化创造》,《海峡两岸历史文学与历史文学创作论文集》,台湾佛光大学出版社2002版;
18.《题材选择与魏晋诗赋演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9.《至慎与佯狂——阮籍人格之“谜”试解》,《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20.《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1.《文选音乐赋发微》,《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2.《文选音乐赋创作程式与美学思想发微》,《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23.《嵇康兄弟之谜与兄弟关系考辨》,转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
24.《不无危苦之辞,为以悲哀为主——试论庾信后期的文学理论主张》,转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
25.《从音乐意象看魏晋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6.《阮籍真的是癫狂证患者吗?——与刘康德先生商榷》,《社科纵横》1995年第2期。
27.《论〈咏怀·其一〉对阮籍〈咏怀〉诗的范式意义》,《诗赋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走向文化反思的逻辑起点——从庾信看由南入北文士的文化幻灭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9.《从音乐意象看音乐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关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30.《关于〈论魏晋六朝作家“文心”与“人心”的分裂〉一文若干错误的订正》,《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专辑;
31.《从庾信看北朝后期文人的“节操”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2.《意象密合的构成方式——庾信艺术新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专辑;
33.《庾信〈枯树赋〉写作年代考辨——与沈家庄同志商榷》,《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专辑。
二、独著或参与著作
1.《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33万6千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执行主编《两岸文化星系》大型系列丛书,收入《“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幼学琼林助读》,(上、下册),45万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陇上画师张维垣》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撰写《中国历代乐府诗精品鉴赏》北朝乐府10余万字,北京广播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撰写赵泰靖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评析魏晋南北朝部分10余万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主持或参与项目
1.主持《“英雄”文化与先唐小说关系研究》,国家教育部项目;
2.主持《陆机集校笺》,国家古委会项目;
3.主持《魏晋文化与文学》省教委项目;
4.主持《陆机研究》,省社科项目;
5.参加赵逵夫教授主持国家教育部项目《唐前诗赋探微》、西北师大科技创新项目《先秦文论全编》、《两汉赋评注》、《魏晋南北朝赋评注》等项目。
四、获奖
1.《从音乐意象看音乐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关系》,获甘肃省社科奖;
2.《幼学琼林助读》获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奖;
3.《魏晋文化与文学》系列论文获甘肃省社科奖;
4.《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获甘肃省政府图书奖;
5.《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获甘肃省教委社科奖;
6.所主讲《魏晋南北朝文化史》获甘肃省精品课程奖。
五、教学
1995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教学方面,除为本科生主讲《汉魏六朝文学》、《先秦文学》外,还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魏晋南北朝诗研究》、《〈文选〉与魏晋南北朝诗学》、《汉魏六朝文学专题》、《魏晋文化与文学》、《魏晋南北朝赋》、《魏晋南北朝文化史》、《梁代文化批判》、《庾信研究》、《世说新语研究》、《唐前文言小说研究》等专业必修或选修课。
⑥ 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的历届获奖情况
一等奖(1997~1998年 10种)
郭店楚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尔雅诂林 湖北教育出版社
校雠广义 齐鲁书社
敦煌变文校注 中华书局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 北京图书馆
尚书文字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宋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 天津古籍出版社
海国图志 岳麓书社
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 江苏古籍出版社
· 一等奖(1992~1996年,15种)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 敦煌历史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韩愈全集校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三礼通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耕织图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古本小说集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战国楚竹简汇编 齐鲁书社
吐鲁番出土文书 文物出版社
常熟翁氏世藏善本古籍丛书 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字诂林 中华书局
清国史 中华书局
全唐诗补编 中华书局
《类林》研究 宁夏人民出版社
唐人轶事汇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书集成续编 上海书店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等奖(1997~1998年 21种)
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张之洞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 文物出版社
说文解字今释 岳麓书社
嘉定钱大昕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黄山书社
尹湾汉墓简牍 中华书局
甲骨文农业资料选编与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
简帛药名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唐宋八大家文钞标注集评 三秦出版社
抱朴子外篇校笺 中华书局
全元曲 河北教育出版社
齐民要术校译 中国农业出版社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校勘记 商务印书馆
韦应物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亭林诗笺释 中华书局
《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 辽海出版社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目 上海书店
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医心方(校注研究本) 华夏出版社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 二等奖(1992~1996年 17种)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禹贡锥指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屈大均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离骚校诂 中州古籍出版社
二十五史三编 岳麓书社
帛书老子校注 中华书局
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晚明曲家年谱 浙江古籍出版社
校订五音集韵 中华书局
鸳鸯七志斋藏石 三秦出版社
袁枚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法藏敦煌书苑精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巴蜀书社
出三藏记集 中华书局
⑦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全文是什么拜托了
招隐二首 【其一】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内丘中有鸣琴。 白容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其二】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⑧ 闲疏滞叶通邻水;拟典荒居作小山. 【译文】
搜得博文一篇,所记甚详:《“拟典荒居作小山”试解》作者许贵文。
《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卷四《灵》第43条曰:“闲疏滞叶通邻水,拟典荒居作小山。”前句好懂,后句难解。各版本其说不一。
中州古籍出版社本译作:“悠闲的时候就疏通阻滞水流的积叶,以使附近的溪流畅通无阻;还打算典当这座荒凉的住宅,建成一座供游玩的小山。”
吉林文史出版社本译作:“疏浚渠中落叶沟通邻水,不拘小节学着古典作‘小山’文章。”评点:“小山文章可作,不必拟典为先。”注:“小山:古代辞赋文体名。”
江苏古籍出版社本注释:“小山:古代辞赋一种。”评析:“闲疏滞叶也可作文章,只是不必拟小山。”
我认为,各家对“拟典荒居作小山”的解读,都似是而非。究竟什么是“拟典荒居”,什么是“作小山”?值得研究。
这两句诗出自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七律诗《柳浪馆二首》(见《列朝诗集》)之一。原诗为:“遍将蓝沉浸春颜,风柳□□九尺鬟。鹤过几回沉影去,僧来时复带云还。闲疏滞叶通邻水,拟典荒居作小山。欲住维摩容得不,湖亭才得两三间。”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著有《袁中郎集》。万历二十八年(1600),袁宏道因兄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请假归。他筑别墅“柳浪馆”于公安城南,终日与少年旧友吟诗写作。此诗就表现了袁宏道辞官归家之后的闲适自在生活的。
据记载,袁宏道后来为了把自己毕生的诗文著作刊行于世,几乎变卖了别墅柳浪馆的全部田地房产。“拟典荒居”——拟:准备,打算。典:典当。“拟典荒居”,说的就是他写诗的当时已经产生了打算典当别墅柳浪馆的想法,故曰“拟典”。“荒居”,指柳浪馆别墅。
“作小山”——《汉语大词典》:“小山:文体名。汉王逸《〈楚辞·招隐士〉解题》:‘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一词的本义是指文体名。但是在这里它的使用意义则是代指诗文著作。“作小山”,是刊行诗文著作之义。而不是“作‘小山’文章”。若是指“作‘小山’文章”,何以要“拟典荒居”呢?至于把“拟典荒居”释为“不拘小节学着古典”或“拟小山”,更是不通了。当然也不是指“还打算典当这座荒凉的住宅,建成一座供游玩的小山 ”了。
所以,“拟典荒居作小山”,可以理解为,诗人袁宏道打算典当变卖柳浪馆别墅,以便刊行其毕生诗文著作。
⑨ 廖名春的个人作品
1. 《周易研究史》,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韩文本,汉城:艺文出版社,1994、2005。
2. 《孟子的智慧》,廖名春,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台北:汉艺色研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
3. 《荀子的智慧》,廖名春,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台北:汉艺色研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4. 《荀子新探》,廖名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5. 《帛书易传初探》,廖名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6. 《新出楚简试论》,廖名春,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1,5。
7. 《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廖名春,济南:齐鲁书社,2001。
8.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 《出土简帛丛考》,廖名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 《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 《吕氏春秋全译》,廖名春、陈兴安,成都:巴蜀书社,2004。
12. 《中国学术史新证》,廖名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周易大辞典》(副主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周易本义》点校本,广州出版社,1995。
《周易》点校本(和邹新明合作),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帛书易传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易学基础教程》(撰写第二章),广州出版社,1995;修订本,北京:九洲出版社,2000。 1. 《论传统文化的剸同倾向》,《湖北日报》1986年7月理论版。
2. 《试论章太炎的尊荀》,《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社科论丛。
3. 《试论民主概念的本质规定》,《湖湘论坛》,1988年第2期。
4. 《湖湘文化简论》(笔名都梁仁),《湖湘论坛》,1988年第3期。
5. 《吐鲁番出土文书与6至7世纪左右西北方音之声母》,《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社科增刊。
6. 《荀子认识过程论发微》(笔名都梁仁),《湖湘论坛》,1989年第2期。
7. 《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初探》,《新疆文物》1989年第4期。
8. 《荀子大儒法先王证及其它》,《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10期。
9.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浊上变去》,《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1期。
10. 《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管窥》,《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
11. 《吐鲁番出土文书新兴量词考》,《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12. 《入派阴声始于公元六世纪》,《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1991年第1期。
13. 《关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反思》,《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
14. 《读〈周易全解〉》(与梁伟弦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2期。
15. 《现代易学通论》,《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
16. 《从唐勒赋的出土论宋玉散体赋的真伪》,《求索》1991年第4期。
17.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五至八世纪初西北方音的韵母》,《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1期。
18. 《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1期。
19. 《帛书〈周易系辞传〉异文初考》,《1993年海峡两岸黄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0. 《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
21. 《宋玉散体赋韵读时间考》,《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2期。
22. 《荀子议兵时间考》,《管子学刊》1993年第4期。
23. 《帛书〈系辞〉释文再补》,《周易研究》1993年第5期。
24. 《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
25. 《论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6. 《帛书〈二三子问〉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7. 《帛书〈易之义〉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8. 《帛书〈要〉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9. 《帛书〈缪和〉、〈昭力〉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0. 《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与陈松长合作),《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1. 《“大衍之数”章与帛书〈系辞〉》,《中国文化》第9期,1994年2月;《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32. 《思孟五行说新解》,《哲学研究》1994年1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1期。
33. 《帛书易传引〈易〉考》,台北:《汉学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
34. 《帛书释〈要〉》,《中国文化》第10期,1994年8月。
35. 《荀子〈正名〉篇性论发微》,《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2期。
36. 《帛书〈导引图〉“ 欮”考》,《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2期。
37. 《帛书〈系辞〉释文补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2期,1994。
38. 《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39. 《〈荀子〉各篇写作时代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
40. 《魏源易学初探》,《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 期;《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念魏源20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1.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易学集成》第三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9。
42. 《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孔子研究》1995年4期。
43. 《帛书〈二三子〉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4. 《帛书〈系辞〉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5. 《帛书〈易之义〉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6. 《帛书〈要〉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7. 《帛书〈缪和〉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8. 《帛书〈昭力〉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49. 《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及学派性质问题续论》,《国际易学研究》第1 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50. 《帛书〈易传〉与先天卦位说》,《易医文化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51. 《〈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
52. 《帛书〈易传〉概论》,《易学心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53. 《先天卦位说探源》,《羑里易学》第1卷第5期,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54. 《帛书〈易传〉象数说探微》,台北:《汉学研究》第13卷第2期,1995。
55. 《帛书〈易传〉象数学说考释》,《象数学研究》第1辑,济南:齐鲁书社,1995。
56. 《荀子“法后王”考辨》,《管子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2期。
57. 《关于帛书易传的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6期。
58. 《毛泽东、郭沫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唱和诗索隐》,《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12 期;《反思郭沫若》,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59. 《浅谈〈易传〉的象数与义理》,《华夏文化》1996年第1期。
60. 《〈论语〉“五十以学”章新证》,《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1期。
61. 《〈说卦〉新证》,《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6卷第3期,1996,9。
62. 《竹简本〈庄子·盗跖〉篇管窥》,《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63. 《关于帛书易传整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鹅湖》1996年第3期。
64. 《〈尚书〉始称新证》,《文献》1996年第4期。
65. 《从先秦秦汉文献论〈周易〉本经的作者问题》,台北:《孔孟学报》第71期,1996。
66. 《从帛书易传论先天卦位说的起源》,《庆祝金景芳先生九五寿辰论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67.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68. 《论中华经济圈的文化问题》,《现实与探索》,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
69. 《荀子评传》,《大儒评传》,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70. 《孟子评传》,《大儒评传》,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71. 《论荀子的君民关系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72.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
73. 《荀子君民关系说新探》,《湖湘论坛》1997年第4期。
74. 《从语言的比较论周易本经的成书年代》,《经学讨研》(兰州大学经学研究所论文选辑)第一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75. 《〈大象传〉早于〈彖传〉论》,《清华汉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76. 《国学研究三题》,《中华读书报》1998年3月25日第9版《文史天地》。
77. 《积极继承与“批判继承”》,《中华读书报》1998年7月15日第11版《文史天地》。
78. 《从荆门楚简论先秦儒家与周易的关系》,台北:《汉学研究》第18卷1期,2000,6。
79.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的再认识》,台北:《汉学研究》第16卷第1期,1998,6。
80.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起源》,《原道》文化建设论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81. 《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82. 《庄子盗跖篇探原》,《文史》第45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
83. 《楚简老子校释》(一),《华学》第3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84. 《楚简老子校释》(二),《简帛研究》第3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85. 《楚简老子校诂》(上),台湾《大陆杂志》第98卷第1期,1999。
86. 《楚简老子校诂》(下),台湾《大陆杂志》第98卷第2期,1999。
87. 《楚简老子校释》(五),《中国传统哲学新论——朱伯昆教授75寿辰纪念文集》,北京:九洲出版社,1999。
88. 《楚简老子校释》(七),武汉大学《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89.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说新证》,《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90. 《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91. 《楚文字考释三则》,《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2。
92. 《荀子兵论初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93. 《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1期。
94. 《帛书〈二三子〉、〈要〉校释五则》,《国际易学研究》第5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5. 《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96. 《楚简老子校诂》(二)(上),台湾:《大陆杂志》98卷第5期,1999,5。
97. 《楚简老子校诂》(二)(下),台湾:《大陆杂志》98卷第6期,1999,6。
98. 《楚简老子校诂》(三)(上),台湾:《大陆杂志》99卷1期,1999,7。
99. 《楚简老子校诂》(三)(中),台湾:《大陆杂志》99卷2期,1999,8。
100. 《楚简老子校诂》(三)(下),台湾:《大陆杂志》99卷3期,1999,9。
101.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唐虞之道〉与〈尚书〉》,《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9年第4期。
102. 《郭店楚简〈缁衣〉篇引〈书〉考》,《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103. 《荀子与六经关系新考》,《书院研究》第3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04. 《论六经并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
105. 《坤卦卦名探原兼论八卦卦气说产生的时代》,《东南学术》2000年第1期。
106. 《上海博物馆藏〈武王践阼〉楚简管窥》,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4号,2000。
107. 《上海博物馆藏〈孔子闲居〉〈缁衣〉楚简管窥》,《中国思想史论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
108. 《郭店楚简与〈诗经〉》,《学术前沿》第2辑, 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109. 《郭店楚简〈缁衣〉篇引〈诗〉考》,《华学》第4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110. 《郭店楚简引〈诗〉论〈诗〉考》,《中国哲学》22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11.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原道》第6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12. 《疑古与史料审查》,《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113. 《郭店楚简引〈书〉论〈书〉考》,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114. 《“仲康日食”考信》,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人文论丛》2000年卷,358-365,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115. 《出土文献与先秦文学史的重写》,《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4期。
116.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2001年1期。
117.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编连和分合问题》,《中国哲学史》2000年4期。
118. 《郭店简〈六德〉篇的缀补编连和命名问题》,日本中国史学会:《中国史学》第十卷,57-64,2000,12。
119. 《周易丰卦卦爻辞新考》,《国际易学研究》第6辑,华夏出版社,2000年12月。
120. 《从帛书与楚简论“晚书”的真伪》,《北方论丛》2001年1期。
121. 《秦简〈归藏〉管窥》,《周易研究》2001年2期。
122. 《郭店简〈成之闻之〉的编连与命名问题》,《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
123. 《楚简〈老子〉“铦 为上”考》,《烟台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24. 《郭店楚简〈五行〉篇校释札记》,《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125. 《郭店简〈成之闻之〉篇校释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5期。
126. 《上海简〈鲁邦大旱〉札记》,《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第论文集·农林与西部发展分册》,科学出版社,2001,2。
127. 《“仁”字探原》,《中国学术》2001年4期,商务印书馆,2001,11。
128. 《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佚〈诗〉探原》,台湾:《中国文字》新廿七期,2001,12
129. 《郭店〈老子〉校释札记》,《华学》第5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30.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中州学刊》2002年1期。
131. 《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中国哲学史》2002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古代文学》。
132. 《“六经”次序探源》,《历史研究》2002年2期。
133. 《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札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
134. 《上海简〈性自命出〉篇探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35. 《李衡眉先生易学研究述评》,《李衡眉先生纪念文集》,泰山出版社,2002年3月。
136. 《楚简〈五行〉篇引〈诗〉说〈诗〉考》,《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7. 《上博〈诗论〉简的作者和作年——兼论子羔也可能传〈诗〉》,《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
138. 《上博〈诗论〉简的形制和编连》,《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139. 《上博简〈诗论〉简的天命论和“诚”论》,《哲学研究》2002年9期。
140. 《郭店简〈六德〉篇校释札记》,《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141. 《郭店简〈六德〉〈成之闻之〉新札》,《简牍学研究》第三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142. 《试论帛书〈衷〉的篇名和字数》,《周易研究》2002年5期。
143. 《帛书〈衷〉校释(一)》,《周秦汉唐研究》创刊号,三秦出版社,2002年。
144. 《帛书〈衷〉校释(二)》,《国际易学研究》第7辑,九洲出版社,2002年。
145. 《郭店简从“ ”之字考释》,《华学》第6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146. 《〈诗论〉简“以礼说诗”初探》,《中国诗歌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2003年。
147. 《“慎”字本义及其文献释读》,《文史》2003年3期,184-193页,中华书局。
148. 《八卦次序试论》,《遯亨集——吕绍纲教授古稀纪念文集》,155-165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149. 《长安西仁村陶拍数字卦解读》,《周易研究》2003年5期。
150. 《上博简<子羔>篇感生神话试探》,《福建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4年第5期。
151. 《上博简<子羔>篇释补》,《中州学刊》2003年6期。
152. 《郭店〈老子〉校释剩稿》,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人文论丛》2002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53. 《“慎独”本义新证》,《学术月刊》2004年8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4年10期。
154. 《上博藏楚简<鲁邦大旱>的内容与思想》,《孔子研究》2004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4年4期。
155. 《上博藏楚简<鲁邦大旱>校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1期。
156. 《钱穆先生孔子与〈周易〉关系说考辨》,《河北学刊》2004年2期。
157. 《楚简周易颐卦试释》,《中国哲学与易学》,403-4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158. 《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3期。
159. 《楚简周易校释记(一)》,《周易研究》2004年3期。
160. 《楚简周易校释记(二)》,《周易研究》2004年4期。
161. 《上博三楚简恒先篇校释》,《中国哲学史》2004年3期。
162. 《楚简仲弓篇与论语子路篇仲弓章对读札记》,《淮阴师院学报》2005年1期。
163. 《帛书〈衷〉篇疑难字考》,《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164. 《〈周易·杂卦传〉的再研究》,辅仁大学图书馆编《2004年古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辅仁大学出版,2004年7月。
165. 《楚简周易豫卦再释》,《出土文献研究》第6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166. 《试论郭店简〈太一生水〉篇的缀补》,。
167. 《二二相耦,相反为义——<周易>卦义新论》,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2004年。
168. 《楚简〈周易〉豫卦再释》,《出土文献研究》第6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169. 《楚简〈逸诗·交交鸣鸟〉补释》,《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1期。
170. 《〈周易〉惕义考——传世文献与出土简帛的互证》,《国际易学研究》第八辑,华夏出版社,2005年。
171. 《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新释》,《周易研究》2005年4期。
172. 《失落的国宝:你的家在中国》,廖名春、张德良,《世界知识》2005年6期;《新华月报》2005年5期。
173. 《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廖名春、张岩,《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174. 《楚竹书〈内礼〉、〈曾子立孝〉首章的对比研究》,叶国良、郑吉雄、徐富昌编:东亚文明研究丛书55之《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文集初集》,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9月初版,第265—287页。
175. 《〈论语·为政〉篇新释》,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编:《儒学评论》第一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6. 《为往圣继绝学,集儒史之大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9期。
177.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文史哲》2006年3期。
178. 《楚竹书〈曹沫之陈〉与〈慎子〉佚文》,《赵文化论丛》,赵聪惠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179.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探》,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儒教文化研究》第6辑,2006,3。
180. 《楚简周易聧卦新释》,《周易研究》2006年4期。
181. 《楚简〈季康子问于孔子〉研究》,韩国中国古中世史学会《中国古中世史研究》第16辑,2006,8。
182.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箚记》,《华学》第8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8。
⑩ 刘会军的著作教材
专著国民党特务暗杀纪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版蒋介石和戴笠 吉林回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版,答中华民国政治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蒋介石与戴笠 团结出版社2009年版陈豹隐传 吉林大学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主编王希天研究文集 长春出版社1996年8月版。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十种书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近代以来中外关系与中国现代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获奖情况: 《蒋介石和戴笠》获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奖。《论1937至1941年国民政府对日和谈与对外求援》获第六次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