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一篇文學作品類的英文論文!不要翻譯版的,要原著!寫作課需要!謝了~
不知道你要復多長的,我把我之制前down下來的一篇給你吧
推薦你一個網站http://www.gale.cengage.com/裡面有很多國外的論文 密碼:literary
⑵ 求一篇「閱讀英語報刊有什麼好處」論文的提綱
摘要] 初中畢業生的英語寫作與我們的培養目標相差遠。雖然師生在英語寫作這方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效卻甚微。新課程的實施,為這一難題提供了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紹如何利用新課程這一堅實平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關鍵詞] 新課程,課程改革,寫作水平
一、問題的提出:初中畢業生的寫作現狀令人擔憂
近兩年來,我市(泉州市)初中英語中考題增加了書面表達,筆者認為這對於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書面表達是一種能反映學生表達、傳遞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交流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語言測試手段。它對學生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的推進,必將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但這對畢業班的師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近兩年來師生在書面表達即英語寫作這方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效卻甚微。形成了「學生見書面表達就怕,教師批改書面表達就頭痛」的現象。這一現象在去年(2002)的中考書面表達題中也得到同樣的體現。去年的中考題是:一幅不算太復雜的學校平面圖。如果學生在審題的時候能找到一個立足點並能熟悉地運用there be 句型和一些方位介詞,筆者認為拿一個及格的分數應該不成問題。而考試的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有非常多的學生這題得1-2分,不少平常實力不錯的學生只得4-5分,能夠得7-8分的可能算是「佳作」了。這一現狀與我們的培養目標相差甚遠,它既給高中英語銜接教學帶來許多實際困難,也給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帶來重重壓力,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初中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
二、問題的分析
為什麼書面表達對初三年的學生來說如此難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
⑴在新課程實施之前,中學教育(特別是農村中學)基本上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而忽視學生對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應試教育注重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得高分,而忽視對學生的觀察,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試教育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活動時間和空間不能得到合法保障。學生在這樣的學生環境下連最基本的「說話」的自由都被剝奪了,更不要談什麼綜合語言能力的運用了。⑵中學英語教育重視筆頭訓練,忽視口頭操練,重筆試,輕口試,(甚至有的學校到現在還沒有把口試列為評價標准),口語基礎普遍薄弱,這也是學生寫作能力不能提高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試想一下,一個連話都說不好的人,怎麼可能要求他寫出好的文章呢?(3)教師在初一,初二年普遍忽視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到了初三年後,只有靠「臨時抱佛腳」。這嚴重違背了寫作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循序漸進的規律。
三、問題解決的契機
新一輪課程改革:它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發展,以情為重,貫徹素質教育。它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為目的。教育部頒發的《國家英語課程標准》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精神。它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平台。這種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當然也就包括寫作能力。
四、問題解決的途徑
筆者前二年擔任初三年的英語教學工作,也曾為「書面表達」焦頭爛額。雖說有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書面表達)消得人憔悴」的決心,但問題終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本學年擔任初一年的教學工作,有幸參加初一年的課程改革。在堅持以口語為切入點的同時,我特別注意加強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堅持點滴積累,循序漸進。我驚喜地發現:經過堅持不懈地練筆,到初一年下學期結束前,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就能寫出語句通順,結構完整的作文來。這基本上已達到了初三年優秀學生的寫作水平。下面我就談談具體的做法,希望各位同行能提出寶貴意見。
1、堅持以口語(聽和說)為基礎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必須以口語為基礎,這點我們可以從兒童學習母語得到啟示。語言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初學語言者開始階段,一般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輸入並通過內部語言系統進行理解,吸收和加工,進而轉化為一定程度的外部語言,通常第一性口頭語言的比重要超過第二性的書面語言,進而逐步增加書面語言的輸入。「聽說領先,讀寫跟上」這是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必須遵循的規律,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時候更不能違背這一規律,布里頓(Britton,1970)指出:「學習口語的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往往是他們學習寫作的基礎。」塔天(Tough,1977)不僅強調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重要聯系,並且指出「教師必須在教授寫作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和豐富其口頭表達的技能,因為口頭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書面語的結構和措詞。」實際上,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寫作水平也較高。教師可以採用課前三分鍾的值日生報告、課堂的情景交際、課外的English corner及英語辯論等多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進行筆頭訓練之前,可以先進行口頭作文,這樣可以降低寫作的難度,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
2、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練習。古人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寫作是「細活」,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長,只有堅持不懈,勤奮練筆,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對於初一年的學生,我們可以從連詞成句、造句、閱讀文章後回答問題、填表格、看圖寫作、改寫或縮寫課文、根據所提供的詞彙復述課文、模仿寫作等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3、充分利用課程資源
⑴教科書是我們最主要的課程資源,它從初一年第七單元起,就開始向我們提供訓練寫作的機會。這些訓練對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必須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對於學生的習作,我們應該及時批改,及時講評。我還經常把學生優美的、創造性的語句,用波浪線劃出來,並加上鼓勵性的評語。最後,可別忘了成果展示:我經常把學生的優秀習作張貼在牆報或學習園地上。期中或期末之前,我還會把學生的優秀作品匯編成冊,人手一本。這對於學生來說,也許是最好的禮物和最難忘記的情感體驗。
⑵鼓勵學生經常上圖書館借課外讀物(如簡易英文讀本),報刊雜志,指導他們定期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等。我還和他們一起征訂了《中學生英語周報》、《英語畫刊》、《中學生英語》等輔助學習材料,並把這些材料放在班級的圖書櫃里,學生在課外時間可以隨時翻閱。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古人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這道理。
(3)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利用網路查找資料快捷方便;同時,學生還可以在網上發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在發E-mail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更好地表達思想,不斷的修改,使之更清楚、更有意義。在E-mail的寫作交流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可得到很大的提高。
4、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英語課程標准》強調:聽,說,讀,寫訓練的內容和形式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學生的交際行為,貼近有目的綜合運用語言的活動。所以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我們必須遵循「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原則。例如,在學完第三單元後,我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是:製作一張有關自己個人資料的小卡片。我沒有嚴格限定格式,學生的習作真是五花八門:有的學生在完成卡片之後,還不忘show一下自己的繪畫功底,在卡片旁邊畫了一個可愛的Carton;有的同學把Polly也帶上,並捎上這樣一句話:I』m a lovely boy, don』t forgot me! 有的同學用電腦進行製作,並把自己的照片也掃描進去,有的還是孩提時代的呢,看了真令人忍俊不禁。而這些卻正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啊!事實證明,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題材,有利於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的學習態度。
5、要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
在學生的書面表達中,我們發現最具代表性的錯誤就是中文式的英語。這除了學生口語基礎不過關,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由於母語習慣定勢對外語學習有很大的負遷移作用。為什麼正常兒童能很快掌握一門語言?因為他用那種語言進行思維活動,從咿呀學語開始,一直就用那種語言進行思維活動的練習和實踐。原蘇聯外語教學心理學家別亞科耶夫指出心理語言學的根本原則:掌握外語的過程,就是學慣用外語來思維,也即掌握用外語來形成和表達思想的手段和能力的過程。那麼在教學的過程中,怎樣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呢?
⑴課堂上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用英語來進行交流與溝通。
⑵經常性地給學生作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
⑶有意識地記住一些固定用法,經常性地做些漢譯英的練習,注重一句多譯,這對於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大有幫助。
在這里,也許馬克思關於學習外語的忠告對所有英語學習者都是很有啟發的:
When a person i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he must not always be translating everything into his own language.He must be able to use the foreign language forgetting all about his own.
五,應該注意的事項
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聽、說、讀、寫這四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決不可以因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其它能力的培養。總的說來,在起始年段,聽、說、讀的比重比寫的比重要更大。
2、不可以因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佔用他們大量的時間,以至影響他們的全面發展。培根曾這樣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邏輯和修辭使人擅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段名言告訴我們:任何一門學科都是構成學生基本素質的一部分;任何一門學科對一位學生來說都不是全部。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要跳出英語學科的局限。既要為具有英語特長的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慮,也要為不具備英語特長的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慮。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平台上,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⑶ Put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English. 專業的英語人員給翻譯下,《畢業論文寫作》課程試題
1.Practical research paper 2.reference summarize 3.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
4.current issue 5.The Times 6.Audio-visual material/ picture and video meterials
7.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8.title card 9.biographical sources
10.phrase type outline 11.structure analysis 12.Chicago Manual Style 13. online database
14. summary type abstract 15.Paper Systematically 16.formal criticism 17.expressionism
18.tone language 19.connotation meaning 20. traditional grammar teaching
21. machine translation/mechanical translation(計算機專業詞) 22.functional equivalence
23.domestication 24.folk music 25.translation strategy 26.Labour Party
27.diachronic linguistics 28.national literature 29.Introction/Prologue(序)
30.glossary/postscript(後記)
⑷ 杭電研究生課程 英語科技論文寫作怎麼樣 周其力的課
根據外語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我們了解到本領域培養目標旨在培養掌回握現代教育理論、適應全球答化背景下我國基礎英語教育發展需要、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其中具體要求包括有良好的學識修養和扎實的專業基礎
⑸ 如何指導高中生寫好英語議論文
如何指導高中生寫好英語作文論文導讀:本論文是一篇關於如何指導高中生寫好英語作文的優秀論文範文,對正在寫有關於寫作論文的寫有一定的參考和指導作用,教學策略,但是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賴於扎實的基礎、寫作策略和大量的寫作實踐,僅僅依靠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也是不夠的。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如培養他們的寫作構思策略、語篇銜接策略、修改策略等。這些良好的學習策略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寫作任務。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夯 寫作能力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標准之一。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轉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新課標》的要求使得轉變傳統的重結果的寫作教學模式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一、過程寫作教學法
過程寫作教學法是一種強調寫作過程的教學策略。過程是結果的保證,沒有過程中活動的有效展開,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提出過程教學法有代表性的學者是弗勞爾和黑斯。他們認為寫作過程是一種復雜的、有目標的、循環往復的活動。這種教學理如何指導高中生寫好英語作文論文資料由.zbjy.提供,地址.論把重點放在關注學生本身及培養學生寫作過程中各種策略的運用和認知活動上,如觀察、描寫學生的寫作過程;在寫作前和寫作後與學生交談,了解他們在完成某項寫作任務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各個階段出現的理由;系統地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歷史性的分析從而發現其發展進步的軌跡;從人文的角度研究寫作教學的過程。按照這種理論,學生對想要表達的內容的認識通常是在寫、修改、再寫、再修改的過程中從模糊而不完整逐漸變為清晰而充實的。筆者在寫作教學實踐中,基於過程教學法理論總結了以下幾個有效的課堂寫作教學操作步驟:
⑹ 法語魯汶大學英語授課的中國留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是否法語
不用,法語授課的才需要用法語寫論文,另外,你是去讀本科還是碩士或者博士?
⑺ 實用英語語法課程論文
一、選題
選題是論文寫作關鍵的第一步,直接關系論文的質量。常言說:「題好文一半」。對於臨床護理人員來說,選擇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結合學習與工作實際,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專業和研究興趣,適當選擇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2)論文寫作選題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學術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點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或新的觀點和認識,言之有物,讀之有益,就可以作為選題;(3)論文寫作選題時要查看文獻資料,既可了解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達到什麼程度,也可以借鑒人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論文寫作選題與論文的標題既有關系又不是一回事。標題是在選題基礎上擬定的,是選題的高度概括,但選題及寫作不應受標題的限制,有時在寫作過程中,選題未變,標題卻幾經修改變動。
二、設計
設計是在論文寫作選題確定之後,進一步提出問題並計劃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寫作順利進行。護理論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專業設計:是根據選題的需要及現有的技術條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統計學設計:是運用衛生統計學的方法所提出的統計學處理方案,這種設計對含有實驗對比樣本的護理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3)寫作設計:是為擬定提綱與執筆寫作所考慮的初步方案。總之,設計是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藍圖,沒有「藍圖」就無法工作。
三、實驗與觀察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准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於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於「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願望的東西。」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並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寫作並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四、資料搜集與處理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五、論文寫作提綱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六、執筆寫作
執筆寫作標志著科研工作已進入表達成果的階段。在有了好的選題、豐富的材料和詳細的提綱基礎上,執筆寫作應該是順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內容當然要充實,但形式也不可不講究,文字表達要精煉、確切,語法修辭要合乎規范,句子長短要適度。特別應注意的是,一定要採用醫學科技語體,用陳述句表達,減少或避免感嘆、抒情等語句以及俗言俚語,也不要在論文的開頭或結尾無關聯系黨政領導及其言論或政治形勢。
論文寫作也和其他文體寫作一樣,存在著思維的連續性。因此,在寫作時要盡量排除各種干擾,使思維活動連續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氣呵成。對於篇幅較長的論文,也要部分一氣呵成,中途不要停頓,這樣寫作效果較好。[2]
⑻ 在英語論文寫作中,逗號和句號後面是不是都要一個空格
如下圖箭頭所指地方,在Word電子稿中寫作時,句末號(句號、問號及感嘆號)後應空兩格,其他標點符號後則空一格。
正文第一頁不必標頁碼(但應計算其頁數),自第二頁起,必須在每頁的右上角(即空出第一行,在其後部)打上論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後再用阿拉伯數字標出頁碼。阿拉伯數字(或其最後一位)應為該行的最後一個空格。在列印正文時尚需注意標點符號的列印格式,即:句末號(句號、問號及感嘆號)後應空兩格,其他標點符號後則空一格。
(8)何上好英語寫作課論文擴展閱讀:
標題:
一篇較長的英語論文(如英語畢業論文)一般都需要標題頁,其書寫格式如下:第一行標題與列印紙頂端的距離約為列印紙全長的三分之一,與下行(通常為by,居中)的距離則為5cm,第三、第四行分別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如果該篇英語論文是學生針對某門課程而寫,則在作者姓名與日期之間還需分別打上教師學銜及其姓名(如:Dr./Prof.C.Prager)及本門課程的編號或名稱(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列印時,如無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列印,行距約為0.6cm(論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就學生而言,如果英語論文篇幅較短,亦可不做標題頁(及提綱頁),而將標題頁的內容打在正文第一頁的左上方。第一行為作者姓名,與列印紙頂端距離約為2.5cm,以下各行依次為教師學銜和姓、課程編號(或名稱)及日期;各行左邊上下對齊,並留出2.5cm左右的頁邊空白(下同)。接下來便是論文標題及正文(日期與標題之間及標題與正文第一行之間只需隔行列印,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摘要:
1、英文摘要是應用符合英文語法的文字語言,提供論文內容梗概為目的的短文。(內容基本與中文摘要相同,但不用完全逐句對應)。
2、英文題目、摘要、關鍵詞自成一頁(1頁即可),放在中文摘要頁之後。
3、英文字體與行間距: 統一使用「西文字體」中的「Times New Roman」,1.5倍行間距。
4、英文題目: 使用三號字加粗。
5、英文摘要: 「Absract」頂格,使用四號字,並加粗。
英文摘要具體內容使用四號字。
6、英文關鍵詞: 「Key Words」頂格,使用四號字並加粗。
每個關鍵詞使用四號字
⑼ 如何撰寫慕課下大學英語方面的教學論文
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英語簡稱,「M」代表Massive(大規模),與傳統課程只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學生不同,一門課程動輒上萬人,多則十幾萬人;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以興趣為導向,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不分國籍,只需一個郵箱,就可注冊參與;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學習在網上完成,無需旅行,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在這些平台上隨時與教授和其他學習者實現在線交流,並且依據平台提供的數據支持為自己定製個性化的學習內容,視頻課程被切割成10分鍾甚至更小的「微課程」,學習的過程就像體驗游戲的通關設置,在學習之後還可以通過評估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通過考核之後,學生還可以拿到不同層次的證書。
慕課浪潮來襲,我國高校也紛紛加入國際MOOCs陣營,開始建設我國MOOCs課程。其迅速發展給傳統大學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與新機遇。MOOCs課程模式會對目前的大學外語教學有哪些貢獻?將給後者帶來哪些創新與變革?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如何乘著MOOCs的浪潮前進?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本期熱點聚焦邀請國內慕課研究前沿的幾位學界同仁從這幾個方面來分享他們的思考與探索。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課程內容和評價方式等一直飽受質疑。隨著MOOC浪潮席捲全球,大學英語教學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MOOC的最大優勢是使名校名師的名課程全球免費共享,學習者可自定步調學習課程內容;學有餘力的在校學生可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自主學習,完成限時作業(含同伴互評和測試),參與全球網路社區討論課程內容,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
在通用大學英語越來越難以受到學生重視的今天,我們可根據MOOC課程需要,適當調整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根據學習者MOOC學習情況,適當調整課堂教學內容,激勵學生學好大學英語。通過國際MOOC的學習,我國學習者不但可以檢驗、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同時還可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或人文素養。
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語言學習需求,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我們應該依據MOOC在某種程度上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特點,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分別針對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普通本科院校和一般尤其是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設置不同的MOOC類課程體系,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具體來講,MOOC給我們的啟示是專門用途英語和學術英語可以由專業教師和外語教師組成一個教學團隊,教學團隊負責開發課程,實施教學和在線答疑。教學團隊之間優勢互補。無論是國家重點大學、普通本科院校還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均可創建自己的「微MOOC」課程,重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每個人對學習方式的喜好不同,MOOC並不一定會適合每一個學生;另外。由於政策、技術、學籍、學分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我們還要審慎、科學地研究和利用MOOC。
參考文獻:馬武林、胡加聖,MOOCs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沖擊與重構,外語電化教學,2014,(2):48-54。
MOOCs課程模式的貢獻
1.極大地促進教育的公平和民主
目前,不管世界教育還是中國教育、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資源分布極其不平等和不均衡,有了MOOCs帶來的新的技術手段與新的教育思想,人類知識生產力、知識傳播力及人類智力都得到了解放,校園的圍牆被推倒,貧富的藩籬被拆除,時空的界限被消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能免費或廉價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真正實現了人學機會的均等以及師生關系、教育活動、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的民主。
2.重構了高等教育基於技術的結構性生態架構
經過兩年的發展,MOOCs完善、優越的生態環境初步顯現。MOOCs已經形成了由「社會環境」(教育引領與社會參與)、「技術環境」(學習支持與技術支持)以及「教學環境」(學習模式與教學研究)等三套馬車協同驅動的結構性生態架構(王萍,2013;18)。
3.從「push」到「pull」的學習模式的演變
MOOCs具有自主性強、可重復和強調學習體驗與互動等基本特點,強調一個「學」字,反映的是以「學」(pull)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這些都從根本上沖擊了現行課堂以「授」(push)(鄒景平b,2013:54)為主的教學模式及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絕對話語權。在「pull」學習模式引發下,基於自主性強、可重復的特性,學習者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活動,根據自身興趣和需求選擇課程,通過有計劃或重復的視頻觀看、指導性的自覺閱讀、針對性的系統練習和個體參與互動帶來的思考,完成課程的學習過程(王萍,2013),有效地避免了現行課堂模式的滿堂灌;同樣,體驗和互動的教學取向強調的也是學生的學習。
4.社會化學習環境的形成和交互的常態化
基於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Banra(1975)把社會因素引進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了「交互決定論」,即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人的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Gorge Siemens多次在公開演講中強調MOOCs所必備的社會屬性,即有效的學習需進入並藉助特定圈子,通過與小夥伴們交流探討,分享並獲取知識。MOOCs的聚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圈子」的角色,它匯攏一批有共同興趣的學習者,共同開展系統化的學習。學習從一個人變成了一群人,學習環境中因為有了學伴而不再寂寞和乏味,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課程的完成提供了黏性。更有意義的是,社會化學習環境還是學習交互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之一。
5.妙招不斷的教學設計
經過考察,我們發現MOOCs的教學設計可以說是創新不斷,西方一些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常常會巧思不斷,且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MOOCs課程設計原理是將授課內容與交互分開,使內容順從碎片化的學習要求,交互則由社會化學習環境來完成。具體設計步驟一般包括內容設計、互動設計和作業設計三個主要環節。教學內容一般不多,視頻按知識點切割,通常不超過10分鍾,每周累計不超過一個小時,且拍攝、製作精良,教師大都善於取捨,只教「need to know ",而非"nice to know」的內容;互動設計無時無處不在,課前、課中、課後、視頻、社區討論和作業均有互動環節;作業構思則強調「做中學」及完成後的「成就感」和「自信感」。
6.大數據突破了個性化教學的難題
大規模、長期地測量、記錄、存儲、統計、分析這些數據,所獲得的海量數據就是大數據(big data)。基於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綜合技術背景下的MOOCs,可以利用平台上產生的海量的學習過程數據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學習者個體真實的學習規律和學習行為及其之間的邏輯關系,教育不再是一個靠理念和經驗傳承的社會科學,而是數據支撐的實實在在的實證科學。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監控、跟蹤、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軌跡,即他們在哪個階段遇到困難以及花費時間較長、重復訪問的頁面、偏愛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效果最佳的時間段等,並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為每個學生行為建模,判斷他們在未來學習上的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而提出針對性的導學和建議,從而突破個性化、差異化教學的難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這一古老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陳冰冰,MOOCs課程模式:貢獻和困境,外語電化教學,2014,(2):38-43。
新教育範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MOOCs環境下的「翻轉課堂」等新型教育形式,對英語教師是挑戰,也應該是機遇。要想跟上時代步伐,英語教師就應該改變教學理念,提高外語教育技術素養,提升新範式下進行外語教學、課程設計和教學管理的能力。
1. "翻轉」自我,改變觀念,認識到自己已經不是權威的知識源,網路已經成了學生們的知識外存空間。
2.「翻轉」角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導學者、助學者、促學者、評學者,將傳統的指令性教學變成建設性的學習服務。
一是導學者角色。翻轉課堂是一個構建深度知識的課堂,學生便是這個課堂的主角。翻轉課堂突出面對面的學習與線上學習的結合。翻轉課堂要求學生課前先在網上學習教師授課的內容,而課堂則用於提問、進行互動討論。教師應該對教學活動進行重新設計,通過讓學生完成真實的任務來建構知識。因為授課時間的減少,就可以更多地參與學生的互動,或解答提問,或參與討論,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實現個別化指導。
二是助學者角色。翻轉課堂意味著教師要將課堂時間充分用來幫助學生內化知識,當學生需要指導的時候,教師便會向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翻轉課堂形成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一發現問題一教師引導解決問題」要求教師要成為適時幫助解決問題的助學者。
三是促學者角色。學習是人類最有價值的活動之一,時間是所有學習活動最基本的要素。充足的時間與高效率的學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翻轉課堂通過將「預習時間」最大化來完成對教與學時間的延長,其關鍵之處在於教師需要認真考慮如何利用課堂中的時間,來完成「課堂時間」的高效化。此外,教師角色轉變的直接結果是促進學生角色的轉變。在技術支持下的協作學習環境中,學生需要根據學習內容反復地與同學、教師進行交互,以擴展和創造深度的知識。
四是評學者角色。在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後,教師要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給予及時的反饋,使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的評測還便於教師對課堂活動的設計做出及時調整,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在進行基於績效的評價時,課堂中的交互性就會變得更加有效。根據教師的評價反饋,學生將更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
參考文獻:程雲艷,直面挑戰 翻轉自我——新教育範式下大學外語教師的挑戰與機遇,2014,(2):44-47。
依託MOOCs理念,重構我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MOOCs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MOOCs是信息化教育的新成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集中體現。MOOCs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可以借鑒MOOC教學設計形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對調整我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大學英語在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不能輕易進行變革,但可以根據需要循序漸進,穩步發展,逐步實現「國際MOOCs校本化」、「大學英語MOOCs化」,大學英語「選修化」,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化」(馬武林&張曉鵬2014:57 -5 9)
重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原則
1)需求導向
各個高校重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時必須注意重構後的課程體系是否能夠同時滿足國家戰略、社會和學生的多重需求。每個高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定位各不相同。建設什麼樣的課程,高校需要根據自己的特定情況決定。
2)因校制宜
高校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辦學特色、學校資源(硬體、軟體、師資和學生素質)等因素結合MOOCs新理念,結合辦學定位,綜合分析大學英語課程在本校人才培養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3)量力而行
盡管MOOCs風靡全球,但是並不是任何一所高校都能夠做的,MOOCs一定是名校、名師的名課程,否則無法成為MOOCs。許多高校由於投資不到位,盡管把MOOCs建起來了,但只是「偽MOOCs",沒有學生去訪問,沒有形成規模,該MOOCs會逐漸變為網路上的垃圾,不能為了跟風、為建而建。
重構大學英語課程
1)國家重點建設大學
國家和省(市)重點建設大學(如「985 ,211工程」)肩負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家精英人才的重任,由於學生入校時英語基本功較好,學生對通用英語(General English )需求不高。結合國家、社會和學生三方需求,充分考慮大學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建議這些高校給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設32-64學時的學術英語(必修)和32-64學時《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選修)。學術英語由聽、說、讀、寫、譯五大板塊組成,為培養世界一流復合型人才做鋪墊,也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國際MOOCs課程、雙語課程、全英語課程奠定基礎。
考慮到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依託中國高校聯盟,如「C9聯盟」,整合師資,聯合開設學術英語專項技能課,即《學術英語聽力》、《學術英語口語》、《學術英語閱讀》、《學術英語寫作》和《學術英語翻譯》以及不同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供學生選修,如《英國文化》、《美國文化》、《澳大利亞文化》等國家文化的MOOCs課程。
學習者也可以選擇世界其他國家著名高校開設的相關學術英語MOOCs(如英國雷丁大學的《A Beginners』 Guide to Writing in English for University Study》和美國華盛頓大學《Introction to Public Speaking》等)和跨文化交際MOOCs(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學習者根據個人需要選修學術英語MOOCs課程和跨文化交際 MOOCs。
當前位置:首頁 > 學術科研 > 文獻選摘 > 詳細內容
慕課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反思與創新
作者:張Andy 發布時間:2014-8-10 閱讀次數:6322 字體大小: 【小】 【中】【大】
導言: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英語簡稱,「M」代表Massive(大規模),與傳統課程只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學生不同,一門課程動輒上萬人,多則十幾萬人;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以興趣為導向,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不分國籍,只需一個郵箱,就可注冊參與;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學習在網上完成,無需旅行,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在這些平台上隨時與教授和其他學習者實現在線交流,並且依據平台提供的數據支持為自己定製個性化的學習內容,視頻課程被切割成10分鍾甚至更小的「微課程」,學習的過程就像體驗游戲的通關設置,在學習之後還可以通過評估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通過考核之後,學生還可以拿到不同層次的證書。
慕課浪潮來襲,我國高校也紛紛加入國際MOOCs陣營,開始建設我國MOOCs課程。其迅速發展給傳統大學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與新機遇。MOOCs課程模式會對目前的大學外語教學有哪些貢獻?將給後者帶來哪些創新與變革?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如何乘著MOOCs的浪潮前進?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本期熱點聚焦邀請國內慕課研究前沿的幾位學界同仁從這幾個方面來分享他們的思考與探索。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課程內容和評價方式等一直飽受質疑。隨著MOOC浪潮席捲全球,大學英語教學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MOOC的最大優勢是使名校名師的名課程全球免費共享,學習者可自定步調學習課程內容;學有餘力的在校學生可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自主學習,完成限時作業(含同伴互評和測試),參與全球網路社區討論課程內容,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
在通用大學英語越來越難以受到學生重視的今天,我們可根據MOOC課程需要,適當調整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根據學習者MOOC學習情況,適當調整課堂教學內容,激勵學生學好大學英語。通過國際MOOC的學習,我國學習者不但可以檢驗、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同時還可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或人文素養。
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語言學習需求,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我們應該依據MOOC在某種程度上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特點,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分別針對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普通本科院校和一般尤其是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設置不同的MOOC類課程體系,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具體來講,MOOC給我們的啟示是專門用途英語和學術英語可以由專業教師和外語教師組成一個教學團隊,教學團隊負責開發課程,實施教學和在線答疑。教學團隊之間優勢互補。無論是國家重點大學、普通本科院校還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均可創建自己的「微MOOC」課程,重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每個人對學習方式的喜好不同,MOOC並不一定會適合每一個學生;另外。由於政策、技術、學籍、學分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我們還要審慎、科學地研究和利用MOOC。
參考文獻:馬武林、胡加聖,MOOCs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沖擊與重構,外語電化教學,2014,(2):48-54。
MOOCs課程模式的貢獻
1.極大地促進教育的公平和民主
目前,不管世界教育還是中國教育、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資源分布極其不平等和不均衡,有了MOOCs帶來的新的技術手段與新的教育思想,人類知識生產力、知識傳播力及人類智力都得到了解放,校園的圍牆被推倒,貧富的藩籬被拆除,時空的界限被消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能免費或廉價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真正實現了人學機會的均等以及師生關系、教育活動、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的民主。
2.重構了高等教育基於技術的結構性生態架構
經過兩年的發展,MOOCs完善、優越的生態環境初步顯現。MOOCs已經形成了由「社會環境」(教育引領與社會參與)、「技術環境」(學習支持與技術支持)以及「教學環境」(學習模式與教學研究)等三套馬車協同驅動的結構性生態架構(王萍,2013;18)。
3.從「push」到「pull」的學習模式的演變
MOOCs具有自主性強、可重復和強調學習體驗與互動等基本特點,強調一個「學」字,反映的是以「學」(pull)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這些都從根本上沖擊了現行課堂以「授」(push)(鄒景平b,2013:54)為主的教學模式及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絕對話語權。在「pull」學習模式引發下,基於自主性強、可重復的特性,學習者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活動,根據自身興趣和需求選擇課程,通過有計劃或重復的視頻觀看、指導性的自覺閱讀、針對性的系統練習和個體參與互動帶來的思考,完成課程的學習過程(王萍,2013),有效地避免了現行課堂模式的滿堂灌;同樣,體驗和互動的教學取向強調的也是學生的學習。
4.社會化學習環境的形成和交互的常態化
基於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Banra(1975)把社會因素引進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了「交互決定論」,即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人的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Gorge Siemens多次在公開演講中強調MOOCs所必備的社會屬性,即有效的學習需進入並藉助特定圈子,通過與小夥伴們交流探討,分享並獲取知識。MOOCs的聚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圈子」的角色,它匯攏一批有共同興趣的學習者,共同開展系統化的學習。學習從一個人變成了一群人,學習環境中因為有了學伴而不再寂寞和乏味,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課程的完成提供了黏性。更有意義的是,社會化學習環境還是學習交互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之一。
5.妙招不斷的教學設計
經過考察,我們發現MOOCs的教學設計可以說是創新不斷,西方一些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常常會巧思不斷,且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MOOCs課程設計原理是將授課內容與交互分開,使內容順從碎片化的學習要求,交互則由社會化學習環境來完成。具體設計步驟一般包括內容設計、互動設計和作業設計三個主要環節。教學內容一般不多,視頻按知識點切割,通常不超過10分鍾,每周累計不超過一個小時,且拍攝、製作精良,教師大都善於取捨,只教「need to know ",而非"nice to know」的內容;互動設計無時無處不在,課前、課中、課後、視頻、社區討論和作業均有互動環節;作業構思則強調「做中學」及完成後的「成就感」和「自信感」。
6.大數據突破了個性化教學的難題
大規模、長期地測量、記錄、存儲、統計、分析這些數據,所獲得的海量數據就是大數據(big data)。基於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綜合技術背景下的MOOCs,可以利用平台上產生的海量的學習過程數據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學習者個體真實的學習規律和學習行為及其之間的邏輯關系,教育不再是一個靠理念和經驗傳承的社會科學,而是數據支撐的實實在在的實證科學。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監控、跟蹤、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軌跡,即他們在哪個階段遇到困難以及花費時間較長、重復訪問的頁面、偏愛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效果最佳的時間段等,並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為每個學生行為建模,判斷他們在未來學習上的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而提出針對性的導學和建議,從而突破個性化、差異化教學的難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這一古老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陳冰冰,MOOCs課程模式:貢獻和困境,外語電化教學,2014,(2):38-43。
新教育範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MOOCs環境下的「翻轉課堂」等新型教育形式,對英語教師是挑戰,也應該是機遇。要想跟上時代步伐,英語教師就應該改變教學理念,提高外語教育技術素養,提升新範式下進行外語教學、課程設計和教學管理的能力。
1. "翻轉」自我,改變觀念,認識到自己已經不是權威的知識源,網路已經成了學生們的知識外存空間。
2.「翻轉」角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導學者、助學者、促學者、評學者,將傳統的指令性教學變成建設性的學習服務。
一是導學者角色。翻轉課堂是一個構建深度知識的課堂,學生便是這個課堂的主角。翻轉課堂突出面對面的學習與線上學習的結合。翻轉課堂要求學生課前先在網上學習教師授課的內容,而課堂則用於提問、進行互動討論。教師應該對教學活動進行重新設計,通過讓學生完成真實的任務來建構知識。因為授課時間的減少,就可以更多地參與學生的互動,或解答提問,或參與討論,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實現個別化指導。
二是助學者角色。翻轉課堂意味著教師要將課堂時間充分用來幫助學生內化知識,當學生需要指導的時候,教師便會向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翻轉課堂形成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一發現問題一教師引導解決問題」要求教師要成為適時幫助解決問題的助學者。
三是促學者角色。學習是人類最有價值的活動之一,時間是所有學習活動最基本的要素。充足的時間與高效率的學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翻轉課堂通過將「預習時間」最大化來完成對教與學時間的延長,其關鍵之處在於教師需要認真考慮如何利用課堂中的時間,來完成「課堂時間」的高效化。此外,教師角色轉變的直接結果是促進學生角色的轉變。在技術支持下的協作學習環境中,學生需要根據學習內容反復地與同學、教師進行交互,以擴展和創造深度的知識。
四是評學者角色。在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後,教師要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給予及時的反饋,使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的評測還便於教師對課堂活動的設計做出及時調整,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在進行基於績效的評價時,課堂中的交互性就會變得更加有效。根據教師的評價反饋,學生將更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
參考文獻:程雲艷,直面挑戰 翻轉自我——新教育範式下大學外語教師的挑戰與機遇,2014,(2):44-47。
依託MOOCs理念,重構我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