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是用英文寫的嗎若是,他是中國人為什麼用英語寫文章
是用英文寫的.林用英文寫了好多文章,如京華煙雲,武則天傳都是用英文寫的,可能是為了向西方展示中國文化歷史.
❷ 林語堂用英文寫了京華煙雲,他最清楚要表達什麼,那他為何不親自翻譯成中文呢
他當時想給西方人翻譯紅樓夢,後來沒成功,就仿紅樓夢寫了京華煙雲
❸ 為什麼林語堂的書都是用英文寫的
1, 林語堂從小受到的是教會文化, 大學念的是教會大學(當時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 瓊瑤寫的<情深深雨蒙蒙>里寫陸家的大小姐念的就是聖約翰,算貴族學校了). 教會大學的教育自然都是老美的英文教育, 和美式學校其實並無二樣,所以林語堂青少年時期的底子打得是英語的底子, 正因為在教會學校受教育,所以林語堂的英文能力很是地道, 比一般的美國人都要高出許多.
2, 林語堂在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去了當時在清華大學(Qinghua College)去教書, 之後因為逛琉璃廠的關系才開始在中文方面下功夫, 之前林語堂的中文能力是很糟的. 所以, 林氏是英文比中文強的.
3, 林語堂的很多英文著作都是在美國寫的,目的是向西方社會推廣中國文化, 有部分的英文著作林氏自己翻譯成中文的也有, 如著名的<生活的藝術>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其他的他有指定別人翻譯,如請郁達夫將<Moment In Peking>譯成中文,還提前給了錢,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郁達夫沒有完成,很多年後,由郁達夫的兒子郁飛完成了中譯本,當然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最多的中譯本是《京華煙雲》(張振玉譯本),郁飛的譯本名是《瞬息京華》。
4,林語堂的英文作品,你讀多了就會發現,很是地道,遠非現在的學者可以比的,比一般的美國人都要地道很多,這和他受的教會學校的教育有莫大的關系。而相對另一大師錢鍾書的英文,在用詞上又是點到為止,少用難詞。錢的英文作品裡難詞非常之多,讀起來吃力,但林語堂的作品你只要有了一定的英文基礎後,讀起來是非常舒服的。
5,林語堂的名作推薦如下: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最著名的作品,裡面美妙的句子甚多)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浮生六記,沈復著林氏譯,漢英對照本)
Moment in Peking, (書很厚,要看要花很多時間,林氏寫了整整一年)
其他的還有很多,個人比較喜歡的還有<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古文小品譯英)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英譯重編傳奇小說)
非常之多的好東西,不勝枚舉。
❹ 林語堂《京華煙雲》英文版怎麼樣
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對<京華煙雲>的評價是:"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內,既嚴肅又容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
❺ 中國文學家林語堂,最初為什麼遠赴美國進行全英文寫作
林語堂,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貧窮的牧師家庭。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灣,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歲。林語堂既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詣,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
林語堂的生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一直就接受著西方式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基督教文化,而且求學期間也一直上的教會式的學校,後來也到了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會大學)。 他任教期間也一直在外文系,後來又出國去了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系,後來由於資金問題又轉去了德國的萊比錫大學。 他的求學經歷均是以外文為主,主修的也是語言學。所以,他的外文水平足可以運用自如,這也是英語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本人也說過,自己在進清華大學任教前接觸的關於中國文化的東西很少,遠遠不及西方。後來他便發奮讀書,去補充欠缺的知識。 只能說他是個語言天才,很多東西即使學的比別人晚,但卻很快能夠理解並融會貫通。所以他的文章即使用英語寫,裡面關於中國文化內容還是很獨到精闢的。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美國創作的,例如《京華煙雲》。而這部作品的很大來源是他想翻譯《紅樓夢》卻又顧慮頗多,所以決定自己寫一部反映那個時代中國變遷的宏大規模的小說。 其創作的主要針對外國讀者,他的身份也偏向於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所以英文的直接寫作更利於此,畢竟中西方思維模式以及語言感覺是有差別的。 例如,他的《蘇東坡傳》和《武則天傳》裡面內容就將很多關於中國歷史的具體細節以及人名一筆帶過,只是輪廓式的勾勒大體歷史背景。這樣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外國讀者更流暢的閱讀。 就像我們在閱讀外國人物傳記時,如果一直出現不認識的人名,肯定會打斷閱讀思路並且很煩躁。
因此,其作品的受眾面更多在國外,所以採用英語寫作。
❻ 林語堂為什麼用英文寫作
林語堂的生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一直就接受著西方式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基督教文化,而且求學期間也一直上的教會式的學校,後來也到了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會大學)。他任教期間也一直在外文系,後來又出國去了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系,後來由於資金問題又轉去了德國的萊比錫大學。他的求學經歷均是以外文為主,主修的也是語言學。所以,他的外文水平足可以運用自如,這也是英語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本人也說過,自己在進清華大學任教前接觸的關於中國文化的東西很少,遠遠不及西方。後來他便發奮讀書,去補充欠缺的知識。只能說他是個語言天才,很多東西即使學的比別人晚,但卻很快能夠理解並融會貫通。所以他的文章即使用英語寫,裡面關於中國文化內容還是很獨到精闢的。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美國創作的,例如《京華煙雲》。而這部作品的很大來源是他想翻譯《紅樓夢》卻又顧慮頗多,所以決定自己寫一部反映那個時代中國變遷的宏大規模的小說。其創作的主要針對外國讀者,他的身份也偏向於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所以英文的直接寫作更利於此,畢竟中西方思維模式以及語言感覺是有差別的。例如,他的《蘇東坡傳》和《武則天傳》裡面內容就將很多關於中國歷史的具體細節以及人名一筆帶過,只是輪廓式的勾勒大體歷史背景。這樣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外國讀者更流暢的閱讀。就像我們在閱讀外國人物傳記時,如果一直出現不認識的人名,肯定會打斷閱讀思路並且很煩躁。因此,其作品的受眾面更多在國外,所以採用英語寫作。並且他的英文真的是太好了,不用都浪費...呵呵,這句開玩笑啦~
自己草草寫的,有錯誤諒解哈~
希望幫到你啦~
❼ 京華煙雲為什麼用英語寫作
我開始也不明白為什麼是用英文寫的。現在想想,在過去那些年,如果用中專文寫給屬國內人看,估計也沒多少人看(因為國人那會兒正在拋棄甚至鄙視我們自己的東西),甚至還會引起非議。所以,他很聰明的選擇了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和思想給那些越來越對這些感興趣的外國人.
而且,1936年後林雨堂居住美國,此後主要用英文寫作.<京華煙雲>這本書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寫的.用英文寫也很正常了.
❽ 為什麼林語堂、馮友蘭這些人寫了一些英文著作,卻不用中文寫
為什麼林語堂用抄英文寫作,卻不用中文寫?
林語堂先生1935年旅居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紅牡丹》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很多中國作家是靠英文著作而聞名的,林語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1936年,林語堂旅居美國時,本來想把《紅樓夢》翻譯成英文,但考慮到外國讀者對《紅樓夢》理解上可能會有隔膜。作為折中,林語堂索性用英文寫下了一部反映中國現代社會的作品,這就是《MomentinPeking》(曾譯為《瞬息京華》,現多譯為《京華煙雲》)。
這種用英文反映中國社會生活的寫作方法,給後來的翻譯和讀者的接受都帶來一些麻煩。有專家推測,假如當初林語堂直接用中文寫作,可能藝術性會更加完美。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總不免要有缺失。但也可以推測,假如最初的版本是中文版,那麼再翻譯成英文也可能不會產生那麼大的海外反響了。
❾ 京華煙雲為什麼翻譯成the moment of peking
這部書原文來是英文的,自是作者直接用the
moment
of
Peking,而不是翻譯成英語,所以不用問為什麼翻譯成the
moment
of
peking.《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它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這本書譯為《瞬息京華》。
❿ 為什麼《京華煙雲》要用英文寫
1938年的春天,林語堂突然想起翻譯《紅樓夢》,後來又覺得時代背景太遠,西方人恐難了解,於是決定以《紅樓夢》為基礎,仿寫了一部《京華煙雲》。
《京華煙雲》前面的獻詞為: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林語堂寫《京華煙雲》時,正值二戰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各族兒女奮力抗戰之際。
林語堂深深的熱愛著偉大的祖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認為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國家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就應該義不容辭的將自己的安危和國家的安危緊緊地捆綁在一塊,就應該責無旁貸的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國家的陣營中去。
(10)京華煙雲為什麼用英語寫作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京華煙雲》的續篇是《風聲鶴唳》,《紐約時報》譽之為中國的《飄》。《京華煙雲》與《風聲鶴唳》、《朱門》合稱為「林語堂三部曲」。
1988年版《京華煙雲》是李英、任建青等執導,趙雅芝主演的電視劇,1987年開拍,1988年上映。
2005年版《京華煙雲》是改編自林語堂同名原著,是作為央視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活動之一的一部民國劇,由杜大寧、汪國輝、傅思、曉春、周莉、瞿長林擔任總監制,張子恩導演,趙薇、黃維德、潘粵明等領銜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