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學語文論文怎麼寫
讀到大學,為什麼還要開「大學語文」課,有些
人頗感困惑。其實根本不足為怪,因為世界上所有
國家的人們無不以畢生的精力學習各自的母語和傳
統文化。世界各國很多大學至今仍沿襲開設語文課
的通例。
一
我國人民學習語文有悠久的歷史。按《周禮》
的規定,兒童八歲入小學,「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
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之五是「六書」,「六
書」即語言文字之學。從周秦到晚清,歷時近三千
年,期間讀書人皓首窮經,在研習儒家經典和傳統文
化的同時,無不研習「小學」。「小學」是指包括文
字、音韻、訓詁的傳統語文學。封建時代的讀書人治
「小學」,目的是通經,通經的目的是致用,致用就是
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帶有很濃厚的
功利色彩,但對我國的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也起到了傳承作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國
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在辦洋務實業的同時,也辦洋務
教育,他們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教育方針,設
立各類學堂,一面進行封建倫理道德教育,一面學習
外國語文和科學技術,促進了清末學制和教學內容
的改革。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誕生,各類高等學堂
也都開設語文課,名為「國文」。
1952年,我國照搬蘇聯模式,實行院系調整,將
一些綜合性大學拆並成單科院校,理、工、農、醫、法、
商等單科院校強調自己的專業性,砍掉了「大學語
文」,實際上,就是用專業技能教育擠掉文化教育和
素質教育,使得高等學校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滲透、
文化與科學交融,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營造大學校
園文化氛圍的基礎課程中斷了二十餘年。相反,外
國的大學卻非常重視人文科學。據我國一位到美國
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的學者說,他想在哈佛旁聽幾門
社科方面的課,問他所在機構的秘書,有沒有社科方面的課程清單,沒想到那位秘書遞過來厚厚的一本,
僅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表及課程簡介(一門課一
般三至五行介紹)就列了一千多頁,真令人驚訝。
而我們的大學本身沒有幾門人文課程,現今僅有的
一門「大學語文」還瀕臨夭折,這實在不可理喻。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經過十年浩劫後入學的
第一屆新大學生,有的文化素質較差。有理工科的
學生做了實驗後,不會寫實驗報告,有文科學生動輒
寫錯別字。1978年,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率先呼籲
在大學重開「大學語文」,得到南京、上海兩地一些
高校的響應,發起成立了「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
組編了《大學語文》教材,各類院校開設「大學語文」
蔚然成風。此後,不僅各類全日制本、專科院校開設
「大學語文」,而且,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
員會還將「大學語文」列為大學本科、專科各類自學
考試(除漢語言文學專業外)必考的公共課程。
1999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第
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後頒布了《中共中央、國
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
定》。《決定》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
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此
前,國家教委高教司曾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
級重點教材《大學語文》的《出版前言》中指出:「大
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
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
等各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課程設
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
賞、理解和表達能力。這是大學生文化素質中的一
個重要方面。」高教司「希望有條件的學校,要為大
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並把這門課程的建設作為
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最
後強調「各有關高校,要認真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
建設工作,更深入地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
作。」
2007年1月23日,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文,
《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的意見》規定支持「大學語文」網上考試系統研發與
相關標准建設100萬元,「大學語文」網上考試題庫
建設支持100萬元,可以看出教育部和財政部對
「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
我省高校歷來重視「大學語文」教學,很早就成
立了「湖南省大學語文學會」(掛靠在湖南師范大
學),合作編寫了《大學語文》教材,起初開設一學
年,每周4課時。實行周五工作制後,改為開設一學
期,每周4課時。湖南師范大學的「大學語文」還是
省教委立項的重點課程,由省教委向師大中文系大
學語文教研室劃撥專項經費,以加強教研室建設和
課程建設。
⑵ 清華大學開設的語文棵所教授的東西
接上面
二
然而,近兩年來,「大學語文」課程在有的院校出
現了滑坡,甚至很不景氣。有的院系用「應用寫作」或
「演講與口才」取代「大學語文」,有的院系乾脆直接
取消「大學語文」,有的院系象徵性地開一個學期,每
周2課時。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有的院系領導認為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了12
年語文,到了大學沒有必要再學「大學語文」,就是
再學一學期,也不能提高多少語文水平,不如開「應
用寫作」、「演講與口才」急功近利。誠然,開一學期
「大學語文」,並不能把學生的語文水平提到一個很
高的程度。學語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一
蹴而就。但學一點語文,至少可以讓學生不忘記自
己的母語和民族文化,可以培養閱讀興趣,營造文化
氛圍。讀、說、聽、寫是學習語文的四門基本功。
「應用寫作」、「演講與口才」不能取代「大學語文」,
相反,它們被「大學語文」所涵蓋。
一部分大學語文教師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不
認真鑽研教材,不改進課堂教學,不追求教學效果,
是導致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很多人有一種觀念,
認為只要是一個人,能認識幾個字,就可以教「大學
語文」。一些兼職教師沿襲過去中小學語文課的教
法,教學程序就是介紹作者、解釋詞語、劃分段落、歸
納中心思想、指出寫作特點。對文章的分析完全依
賴教材的「提示」,不敢越雷池一步,稍加引申和發
揮,就可能出現知識性錯誤。期末考試、考查,採取
開卷,又是任課教師命題、閱卷,學生根本不聽課也
可以及格,甚至獲得高分,唯一的一門文化教育和素
質教育課,就這樣對付過去了。有的專職「大學語
文」教師自輕自賤,總認為他們這些公共課教師不
如專業課教師吃香,說語文不是一個專門學科,科研
沒有一個方向,很難晉升職稱。其實,「大學語文」
涉及到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
文學、外國文學、文藝學、寫作學等諸多學科,每位教
師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優勢特長選擇一
門學科作為研究的主攻方向,獲取教學和科研的豐
碩成果。事實上,全國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中就
不乏知名教授。匪夷所思的是,有的人教了多年
「大學語文」,躋身專業課教師行列後,反過來詆毀
「大學語文」,這真令人費解。
在個別學校,同樣是公共課,「大學語文」與「大
學英語」的地位有天壤之別。「大學英語」在各系各
專業開4個學期,每周6課時,以每學期授課18周、
每周24課時計,「大學英語」兩年共開432課時,占
總課時的四分之一。除外語系,沒有哪個系哪一門
專業課開這么多課時,而「大學語文」開一學期,每
周2課時,共計36課時,占總課時的百分之二,是
「大學英語」的十二分之一。這是何等的比例失衡,
是何等的「數典忘祖」?外語和語文的課時如此眾寡懸殊,也許是外語有過級考試,語文沒有過級考
試,外語不好,很多事會一票否決,語文不好,不會一
票否決。不過,只是近些年才這樣,以前並不這樣。
當年,錢鍾書報考清華大學外語打零分,還是被破格
錄取,沒有一票否決。外語不行,也沒有妨礙他成為
著名的學者和作家。有些外語學得很好,因從事的
工作與外語沒有太多關系而派不上用場的也大有人
在。有一名牌大學畢業的老先生,外語學得非常好,
退休後聊天時有人問他,你的外語特好,一生派上了
什麼用場?他思索良久後認真回答:「有一次坐飛
機和空姐用外語交談了幾句。」他旁邊有位同事笑
著說:「那次我也和空姐交談了幾句,不過用的是漢
語。」這位同事不經意地幽了那位老先生一默。
筆者並不反對學外語,要考慮「與國際接軌」,
原本就不必考慮「中國國情」。改革開放伊始,英語
備受青睞,中央和地方的廣播電台開辟英語廣播講
座,《英語900句》一時成為暢銷書。時髦女郎身著
胸前印有「Kissme」的T恤招搖過市,這不知是無知
還是作秀。國門打開之後,一些人學習英語到了痴
迷的程度,這當然不是壞事,只是全國范圍的外語教
育高投入,低效益,考研考博,評定職稱等,過分強調
外語的「一票否決」,「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及有識之士早有微辭。最近據報載,有十類人員可
以不參加職稱外語考試,是值得額手稱慶的好舉措。
學習外語也要學好母語。漢語的造字(詞)法
與英語的構詞法頗有相似之處。漢語:用「力」於
「田」是「男」人;使「人」傳「言」是「信」息;用「刀」
判「牛」、「角」是分「解」;用「火」烤「犬」、「肉」是
「然(燃)」燒。英語:一片glass是玻璃,兩片玻璃
(glasses)是眼鏡。break(打破)加fast(禁食)是
breakfast(早餐)。land(土地)加lord(君主)是land-
lord(地主),mother(母親)加land(土地)是mother-
land(祖國),如果把它說成「地主婆」,那隻是網路
笑話。比較而言,英漢對譯則更能顯示中文修養的
重要。There is no doub,t譯成「沒有問題」、「沒有疑
義」、「毫無疑問」、「無庸置疑」就有明顯的文野之
分、雅俗之別。有些美英學者譯我國唐詩,就常常出
現錯誤。例如: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
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
處來?」有人將第三句譯成「And my children, meet-
ingme, do notknowme」·「children」有「兒童」和「兒
女」二義,譯成「my children「就是「我的兒女」。詩
人「少小離家老大回」,在村中見到的是家鄉的兒
童,不是自己的兒女,應譯成「the children」。朱慶餘
《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
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有人將首
句譯為「Go out the great red wedding-chamber can-
dles」,「go out」是「熄滅」,「停紅燭」不是熄滅紅燭,
而是安排停當,讓紅燭高燒,徹夜不熄,表現新娘將
見公婆的忐忑心情。所幸第二句將「舅姑」譯成「your parents」,沒有譯成「uncle and aunt」。
中國出現外語熱,海外也出現漢語熱,歐美,澳
洲,遠東,南亞,世界各地迄今共建立「孔子學院」
128所,這種學院以「孔子」命名,不只是學習研究儒
家學說,而是學習研究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美、
法、日、韓、俄、澳鍾情現代漢語方言,日、韓等國還成
立專門研究漢字和古典詩詞的,「《說文》學會」,「詩
詞學會」,但他們並不忘記自己的母語和民族文化。
三
為了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
量,以下措施可供參考。
(一)學校確定「大學語文」為全校各個院系(除
中文系外)的必修公共課,由教務處向各院系下達
指令性的開課計劃,責成中文系安排合格的專職教
師實施教學。
(二)建立一支文化素質較高、有較豐富的教學
經驗、愛崗敬業、相對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負責計
內和自考的「大學語文」教學。以往「大學語文」集
中在一年一期開,專職教師人人超工作量,還要聘請
大量的兼職教師。兼職教師難於管理,不能有效地
保證教學質量。一年二期,專職教師又工作量不足。
如果將「大學語文」安排在兩個學期上,則可以較好
地保證教學質量,還可以為學校節省一筆課時酬金。
(三)選用一本好的教材。目前,全國高校使用
的「大學語文」教材有幾十種,從編排體例看,可分
三種類型: 1·按文學史編排; 2·按文體編排; 3·按
思想內容編排。按文體分類就是按文章的表達方式
分類,它更適合寫作教學,與以閱讀、欣賞為主的語
文教學不大吻合。按思想內容分類,又容易出現類
與類的交叉,或所分之類不能涵蓋所有作品。現在
所用的教材按文學史分類,選入了古今中外的一些
優秀作品,所附錄各個時期的文學概述,是粗線條的
文學簡史。另外還附錄了較系統的古代漢語、現代
漢語知識、應用文體寫作知識。可謂一書多用。
(四)中文系下設「大學語文」教研室,組織教師
集體備課;互相聽課;取消任課教師自行命題的做
法,建立試題庫,考前由教務處或中文系拼題;實行
分題流水作業、集體閱卷、交換登分。與教學有關的
一切情況和數據均記入教師的業務檔案,連續幾屆
教學效果不好、學生反映強烈的教師,應影響其評優
和職稱晉升,經過幫助,仍無起色的,應調整其工作。
(五)樹立大語文觀。課內學習是有限的,課外
學習是無限的。教師要走出課堂,通過多種形式、各
種活動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和延伸。例如:指導學
生課外閱讀和寫作;指導學生社團活動;組織作文競
賽、演講比賽、辯論會、朗誦會;指導撰寫畢業論文、
調查報告,組織論文、報告評優等。
只要各級領導重視,全體師生努力,語文學習的
春天就一定會到來!